特许经营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20:32: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特许经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商业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商业特许经营活动,促进商业特许经营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商业特许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商业特许经营(以下简称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下称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以下称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

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

第四条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查看全文

特许经营立法论文

关键词:特许经营/行业准则/特许人/受许人

内容提要:特许经营在澳大利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与澳大利亚有比较完善的特许经营立法有很大的关系。特许经营立法在澳大利亚有一个从自愿性准则发展为强制性准则的演变过程。1993年,澳大利亚制定出一个自律性的行业指引——《特许经营作法准则》,1998年代之以《贸易行为(行业准则——特许经营)条例》。该《条例》为特许经营的基本法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披露制度、等待期制度、规制特许关系的制度、争端解决机制。这些制度对完善我国的特许经营现行立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特许经营是特许人通过特许经营合同将其特许权(该权利是由商标权、专利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专有技术等多项权利构成的权利束)授予受许人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受许人依约支付相关费用的一种新型分销模式。特许经营在分销产品或服务上的优势已为澳大利亚人接受。据估计,澳大利亚在1999年有特许人700家,受许人49,400家,就业人数超过500,000人。整个行业的年营业额估计有810亿澳元。除汽车、汽油特许外,合计的年营业额为370亿澳元,占零售总额的3~4%,年增长率保持5%7。上述成绩的取得,与澳大利亚有比较完善的特许经营立法有很大的关系。本文意在探寻澳大利亚特许经营立法过程、主要内容和制度特征,从而揭示其对我国相关立法完善的借鉴价值。

一、立法过程——从自愿性准则到强制性准则

特许经营在澳大利亚有多年历史,最早的是汽车、汽油特许经营,后来又出现了快餐特许。伴随着特许发展的,出现了不公平交易行为。1990年12月,小企业和建设部部长授权特许经营特别工作组就有关影响特许经营行业增长和效率的障碍和困难进行审查并提出解决方案。1991年,特许经营特别工作小组经过审查后,提交了一份关于特许经营的报告。它推荐设置一项行业自律机制,以克服特许行业的混乱,提高特许行业的效率和刺激特许经营增长。该报告推动了1993年制定出一个自愿和自律性的指引——《特许经营作法准则》(即franchisingcodeofpractice,笔者翻译为特许经营作法准则,以便与后面的《特许经营行业准则》区别。),其目的是提供一个自律性的最低限度信息披露标准。

《特许经营作法准则》作用有限,1997年自然失效。1997年5月,联邦众议院工业、科学和技术委员会对特许经营的状况进行审议。该委员会在报告中认为,特许行业的自律机制没有发挥预想的作用,故以立法手段强制实施特许行业行为准则是必要的。[i]114自愿性质的《特许经营作法准则》显然失败了,这种失败清楚地表明自愿规则体系面临的困境:一只没有利齿的狗,不能咬人。不能咬人的狗,无论叫声多大,人们也不会怕它。[ii]7

查看全文

特许经营调查通知

各市经贸委(贸易局)、省连锁经营协会:

特许经营是连锁经营业态中主要的形式之一。近年来,特许经营作为一种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在我国得以快速发展。2007年5月,随着国务院《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特许经营更是进入一个发展机遇期。为及时了解我省特许经营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现状,推动特许经营健康有序地发展,决定对全省特许经营发展情况进行一次调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对象

以特许经营为主要发展模式的零售、餐饮、服务及其它行业的企业。

二、调查内容

(一)各地特许经营企业基本情况调查(详见附件《浙江省特许经营企业基本情况调查表》,可在网上下载)。

查看全文

特许经营协议格式模板

甲方(特许方):

地址:

法定代表人:

身份证号码:

乙方(被特许方):

地址:

查看全文

商业特许经营备案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对商业特许经营活动的管理,规范特许经营市场秩序,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简称中国境内)从事商业特许经营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是商业特许经营的备案机关。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商业特许经营活动的,向特许人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备案;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商业特许经营的备案工作实行全国联网。符合《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规定的特许人,都应当通过政府网站进行备案(网址为)。

第四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备案机关举报。

第五条申请备案的特许人应当向备案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查看全文

交互式特许经营论文

这种在西方诞生已一个多世纪的特许经营今日呼啸而风靡中国大地的时候,我们提出一个思考问题:这种在西方诞生已一个多世纪的特许经营模式是否还会再继续辉煌下去?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21世纪的特许经营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是继续“今天这个样子”还是“不再是今天这个样子”?今天这个样子最起码是要收“加盟费”这个钱的!这个加盟费叫“特许授权费和特许权维持使用费”,如果我们假设:特许经营不收取一分钱的“特许授权费”和“特许权维持使用费”,那么,传统特许经营还能否运行下去呢?如果不行,那么它的出路又在何方呢?

我们之所以在今日提出这个问题,一是因为别人都还没有来得及赚到一分钱的情况下,你就从别人的口袋里先赚到“一笔钱”,我们讲这是不人性的!你说你的特许经营能够给别人带来财富,如果你的“话”是当真的,那你就应该是在别人已经先赚到钱的前提下,你才应该去赚他(她)的钱;二是这种“别人没有赚到钱,你就从别人口袋里先赚到钱”的,建立在20世纪以制造业大规模生产为英雄的工业化背景时代的,以产品或者企业为“中心”的这样一个基础上的营销观念,必然会以“消费者/顾客”作为人的最本质需求为中心的真正的人性化的营销观念所取代!《交互式特许经营》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条件下而诞生的。

一、传统特许经营难于突破的瓶颈

1、无级特许难上青天

我们先说什么叫“有级特许”?举一例子,比如你取得了麦当劳在上海的特许经营权,你就不可以向张三同志再授于他在上海经营麦当劳的特许经营权;或者你虽然取得了麦当劳在上海的独家特许经营权,你虽然可以向上海市区域内的李四同志再授于他在上海经营麦当劳的特许经营权,但是你却不可以向上海市区域外的任何一个城市和地方的任何一个人再授于他经营麦当劳的特许经营权;反过来,如果可以那么就是“无级特许”。

我们知道,特许经营的终极目的是要在某一个行业内迅速获取相对垄断的利润,要达此目的就要解决二大难题:一是店(铺)要做到在短时间内迅速低成本扩张,并且能够像蜘蛛网一样遍及每一个城市、每一个街道、甚至每一个住宅小区;二是要做到能够让足够多的顾客以你的店(铺)所提供的产品或商品为终身消费对象。

查看全文

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的模式探寻

一、公共服务外包

公共服务外包作为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的模式之一,是源于对西方制度的引进。然西方传统的社会治理理念,是基于国家权力源于公民的授予,即国家作为主体是被公民“形塑”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出于需要和担忧的双重考虑,从而产生了“小政府,大社会”的顶层设计。这种理念虽然同中国的传统社会治理理念是相反的,但都是基于以单一主体(在中国是国家,在西方是公民)为中心来构造社会秩序,因而均表现为一种“德治”的思想。20世纪30年代,随着个人主体面对社会和市场的无力,西方国家权力对社会和市场的介入开始越来越多,④西方社会进入到了“行政国家”的时代。[2]在西方国家,尽管国家主体得以产生,但公民对国家始终存在着“利维坦”般的恐惧,因此,国家权力被牢牢地限制在法律规范中,即“法无规定即禁止”。由于“公权”的固定和“私权”的占有,国家只能将大量生产性的公共产品通过合同的方式提供给企业或社会组织,这也正是西方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3]因此,公共服务外包在西方的形成,不是基于供给的效率,而是因为国家权力的有限。在我国,政府基于权力所衍生出的公共产品,可以分为管理性和生产性两种。管理性的公共产品是基于权力的强制,如警察服务、城管服务、工商服务等;生产性的公共产品是基于权力的占有,如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等。由于我国是公有制的国家,一切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国家通过开办企业或事业单位来提供服务,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在公共产品的履行上,管理性公共产品的提供是需要法律授权的,不是适格的行政主体是没有资格行使的,故管理性公共产品的提供是不能外包的。⑤而生产性公共产品在于资源的占有和使用,因此,它既可以由政府设立的国有企业来直接生产提供,也可以通过资源税收等间接方式转让资源使用权来生产提供,这其中的抉择,就在于产品提供的效率。因此,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的服务外包模式,在西方,是受制于权力,而在中国,则受制于效率。但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公共服务外包都面临着市场逐利的风险,因为私有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它不同于国有企业的公益性。[4]因此,公共服务外包是建立在政府财政充足的前提下的一种注重效率的模式。然当前我国各级政府还远没褪去全能的角色,财政匮乏已是当前政府道德失范的不争事实。[5]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服务外包模式的引进,名义上是政府管理创新,实质上是变相实现“公共服务外摊”的企图,即政府把理应自己承担的职责市场化,从而转嫁为由企业和公民来承担的额外负担。鉴于此,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的服务外包模式,在当前政府债务高筑的情形下,并非特许经营的目的选择。北京“鸟巢”经营权一波三折的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6]

二、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源于美国学者莱斯特•萨拉蒙的“第三方治理”理论。[7]该理论认为,在公共服务体系中,政府应扮演着资金提供者和监管者的角色,而具体服务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特别是非营利部门。因此,民营化是“第三方治理”的重要途径,即引入市场机制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如此同时,伴随着社会组织的兴起,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在公共服务供给上更是构建了“伙伴关系”。与西方国家一样,中国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和特殊国情的推动下也出现了如火如荼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创新”。[8]政府购买在中国可追溯到1996年,当时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建设的罗山市民会馆,被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所“购买”,成为当地居民社会交往、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享受公共福利服务的公共场所。从2003年以来,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探索不断增多,范围涉及教育、公共卫生、扶贫、养老、残疾人服务等服务,以及社会工作、社区发展、社区矫正、环境保护等诸多新型社会需求。同公共服务外包模式一样,我们在引进政府采购模式时,依然没有认清这种模式在注重公共产品提供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却很容易陷入到财政供给不足的困境中,从而把一种本身并没有太多弊病的制度,很轻易地就变成了政府脱责的借口。⑥如此同时,政府采购也面临着市场逐利的风险,市场主导的购买价格令财政匮乏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当前很多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两个问题,于是在探讨政府购买制度时,刻意把购买对象限定在社会组织(或非营利组织),这样就可以避免市场逐利的风险。但问题是社会组织的服务价格是如何确定的,是等值交换,还是象征购买,如果是前者,公允的服务价值该如何评估;如果是后者,社会组织因“造血不足”又该如何延续。而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社会组织在中西方的发展径路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西方,社会组织的发展,实质是个人自由整合起来对抗国家的一个产物,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就清晰地表达出交易的双方是一种相互平等和独立的关系,彼此之间互不隶属。而在中国,社会组织是国家逐渐培育出来的,以此来增加公民的主体性,因此,在当前阶段,国家和社会组织之间是无法真正建立起一种类似西方政府购买的法律关系的,它们之间只能是一种扶持和被扶持、资助与被资助的关系。鉴于此,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的政府购买模式在我国是根本不成立的。

三、公私合作

2011年,国家审计署在审计中发现,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高达107174.91亿元。而如此同时,截至2011年8月末,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由于存款增值的渠道不畅,以致很大一部分通过民间金融途径形成民间资本。[9]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民间资本在我国呈现出无序流动的状态。2011年危机终于全面爆发,浙江温州、内蒙鄂尔多斯、山东青岛、河南安阳、广东东莞、福建厦门和安溪、宁夏固原等地相继爆出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老板欠债“跑路”的事件层出不穷。民间资本和地方公共财政在我国呈现出的二律背反的状况,严重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国务院继2005年颁布“非公经济36条”之后,于2010年5月又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再次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打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从上述资料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各级政府缺钱,民间资本逐利,才是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的背景所在。当前中国,政府依旧还在扮演着经济发展的“火车头”,⑦“发展”成为了一切行为的目的,以致政府在税收、卖地等财政手段之后,通过各种融资平台大举从银行借债来筹集资金。然政府取代市场的投资,无法导致产业升级,短期的GDP增长会导致长期的经济低迷,而公民在幸福被“有意识”地淡忘后,后顾之忧的情结,使得公民要么紧紧地捂住口袋,要么疯狂地参与“房地产游戏”,而民间资本的投机行为,也导致了“有价无市”的高风险,以致血本无归。当前愈演愈烈的政府饮鸩止渴和层出不穷的民间资本无序流动,促使了公私合作进一步成为可能,这就是现实决定了制度的设计。问题在于,政府如何做引进民间资本的制度顶层设计,即民间资本的疑虑与政府担保的衔接;经营者与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服务的公益性与资本逐利的统一;服务的提供与公益损害的法律监督等。公私合作模式旨在引进民间资本,来缓解政府财政的不足,它只是帮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是取代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因此,政府对民间资本投资的担保显得尤为必要。由于是生产性的公共产品,政府在合作中是不能动用强制性来加以主导的,因此,合作的方式需以合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经营者以企业的身份进入合作,会承担市场和社会的双重责任,以致步履艰难,难以为继,因此经营者的身份准入就是一个需认真思考的话题。[10]公私合作提供的服务,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自由放任的服务提供,需要监督机构全程对合作双方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不是于事无补的事后问责,因此,监督机构的专门化和有效化也是制度设计中需要着重思虑的。

查看全文

特许经营竞争模式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特许经营的概念及其含义;特许经营中的主要限制竞争行为;对特许经营中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的立法建议等进行讲述,包括了特许经营的核心是对特许人无形财产的特许推广、特许经营双方当事人是独立的法律主体、特许经营是一种以特许权的授予为基础的合同关系、指定购买与搭售、联合定价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特许经营限制竞争法律规制适用除外

论文摘要:特许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营销方式,其核心问题就是对无形财产的特许推广。因受许人的受许业务受特许人的支配和控制,极易引发指定购买、搭售、联合定价、独占经营、限制转售价格等一些限制竞争行为。为规制这些限制竞争行为,我国应借鉴欧盟立法模式,在反垄断法中规定规制的重点,严格规定其“适用除外”的条件。

特许经营企业在其运作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种法律关系,导致多重法律后果,其中私法领域的问题,如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可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得到解决;但从经济法的角度考察,特许经营还关乎整个市场的竞争秩序与竞争自由,与前者相比,这些竞争法方面的问题更具有全面性与基础性,然而,遗憾的是这一问题并未引起立法与司法的高度重视,其某些限制竞争的行为得不到有效规制。

一、特许经营的概念及其含义

对特许经营概念的表述尽管各国存有差异,但其主旨基本相同,如:在美国,最早的特许经营法——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0年《特许权投资法》表述为:“特许经营是两个主体之间默示或明示的、口头或书面的合同或协议,根据这一合同或协议,被授权人的经营按照与授权人的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店牌字型、广告或表明授权人或其分支机构的其他商业符号的实质性联系的计划或机制从事经营。被授权人须直接或间接地向授权人交付特许权使用费。”它强调特许经营是以特许权的授予为基础的合同关系。在日本,社团法人特许连锁协会将特许经营表述为“企业(特许人)与其他企业(受许人)之间缔结合同,使用自己的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及其它成为营业象征的标识,将在统一品牌下进行商品销售或其它经营的权利给予对方;另一方面,作为报偿,被特许人支付一定的报酬并投入必要的资金,在特许人的指导及援助下进行营业”,强调受许人取得特许权须向特许人支付相应的对价,且其经营要受特许人业务上的支配和控制,两者之间形成持续关系。《关于EC罗马条约总括适用除外规则》(CommissionRegulation4087/88)称“所谓特许经营,是商标、商号、店名、有益的商业模式、设计、著作权、经营诀窍或者有关专利的工业所有权或者是知识产权的组合,它意味着向最终消费者销售商品或为了提供服务而进行开发。”这一表述着重强调了特许经营的核心是特许人对其知识产权组合的应用推广。在我国,485号国务院令公布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中规定,“商业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突出了特许经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查看全文

特许经营机会评估论文

在中国,促进特许经营发展的因素势不可挡。正在寻求业务拓展的外国特许经营系统和国内企业适逢其时,这无疑是激动人心的机遇。当然,对于欲意加入此列的受许者来说,其在特许经营业务和特许经营系统方面亦面临着越来越广、越来越多元化的选择,他们同样具有无限商机。而这些商机,便蕴含在业已成熟或具诱惑力的新型特许业中。

评估特许经营机会

投资特许经营意味着受许者要在资金、时间和精力上作出巨大投入。这种决策不应轻易作出,必须对诸多赖以成功的因素加以周全的考虑:

·商业概念

·特许经营系统

·商业主张

查看全文

浅析特许经营培训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介绍了特许经营培训的现状,剖析了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素,从观念的革新、方式的转变、内容的丰富以及互联网的应用等方面对中国特许经营培训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

关键词特许经营培训

1特许经营及其培训的内涵

特许经营是指通过签订合同,特许人将有权授予他人使用的商标、商号、经营模式等经营资源,授予受许人使用;受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

特许经营培训是指为实现特许人的知识、标准、规范以及文化理念在特许经营体系内的快速传播与落实,由特许人主导、受许人参与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按照法律制度的安排,特许人有义务为受许人提供开展特许经营所必需的销售、业务或者技术上的指导、培训及其他服务。同时,受许人也享有接受培训的权利。

2中国特许经营及其培训的发展现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