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20:03: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特殊人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特殊人群免疫规划策略

目前,影响我县儿童免疫规划工作质量的主要问题是贫困人口,计划外生育人口,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存在,因这部分人群有其特殊性,而我们对特殊人群又缺乏有效的免疫规划管理措施,致使免疫接种工作难度增加,实际接种人数减少,虽然根据所掌握的接种对象统计,报告接种率仍然很高,但根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多年来的免疫规划工作检查发现,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在特殊人群中均低于90%,如何使特殊人群获得免疫是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特殊人群的免疫规划工作现状

1.1贫困人口:我县人口多,经济欠发达,尽管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部分人口生活困难,这些人口文化水平低,缺乏基本的卫生知识,居住边远分散,自然条件艰苦,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故其儿童免疫接种率低。

1.2计划外生育儿童: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由于一些民族地方封建思想浓厚,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工作不够落实,超生儿童时有发生,有些地方计划外生育儿童比例高,这部分儿童隐匿未报,免疫规划工作人员不能掌握接种对象,使这些儿童失去免疫服务的机会。

1.3流动人口: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的客观事实,流动人口不仅使易感儿童免疫机会减少,而且对传染病流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大批剩余劳动力流入城镇或劳动力缺乏地区,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防保组织难以掌握免疫接种对象,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加上流动人口中从农村出来打工经商者占大多数,文化素质和卫生知识水平较差,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免疫规划的主动需求意识较低,使这部分儿童不能全部得到免疫服务,其接种率明显低于常住儿童。

查看全文

特殊人群特殊教育论文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人,这些人有健康的,同时在我们的周边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人———盲、聋、哑等等,这些我们归纳为特殊人群,在特殊人群中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他们都对生活充满了渴望,我们作为特殊教育者应当如何对特殊人群进行特殊教育呢?

一、要秉承特殊人群特殊对待的基本原则

在从事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清楚,他们是怎样的特殊人群,我们应当怎样去对他们进行教导,我们希望他们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特殊人群对很多人来说都没有进行过具体接触,很多人甚至看不起那些聋哑人、盲人,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做好特殊人群的教育工作,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周边人员的心理教育,让他们能够接受这些特殊的人。在从事特殊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我们是一样的人,我们有着同样的需求,我们要满足特殊人群的生存欲望,我们要在教育工作中让他们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让他们知道自己同样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同样能对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其他人员对特殊人群的不理解,我们应当深入到周边群众中,让群众对这些特殊人员加深理解,让他们理解这些特殊的存在,在我们的工作中,应当积极与特殊人群的家属进行联系沟通,及时掌握特殊人员的行为变化,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工作,让特殊人员感觉到他们存在的意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价值,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对这些特殊人员开展教育工作。

二、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充满爱心的对待

特殊人群因为他们的特殊存在,需要我们的理解,他们希望被健康人所接受,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要真心去奉献,要在工作中充满爱心,让特殊人员感觉到温暖,感觉到世间的美好。爱心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点,由于特殊人员的情况不同,他们的生活状况不同,他们需要大多数人对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提倡爱心教育,我们要把爱倾注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感动那些特殊的人,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如何去感动他们周边的人。我们要耐心细致的讲解,我们不仅要对特殊人员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导,同时我们也要让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让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这个世界,让他们祛除生活中的自卑心理,然后他们觉得与其他人一样有用,别人能做的事情他们同样也能做成,让他们树立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知道,我们教导的不仅仅是知识,我们更应该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我们要教导特殊人员要掌握的知识,同时我们要抚平他们的心理伤痛,我们要用爱心去倾注、用爱去感化、用爱去理解。

三、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应当勇于尝试特殊人群的特殊性

查看全文

特殊人群违法生育治理总结

市人口计生委:

自开展社会特殊人群违法生育专项治理行动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了全县由各街镇乡书记、乡(镇)长、分管领导和办公室主任的计划生育专题会。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协调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研究制定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的政策措施、督查和检查。各街镇乡及相关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周密部署,保证投入,认真抓紧落实,确保专项治理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一、大力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计划生育良好氛围

一是转变群众观念为出发点,采取多种方式,不断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坚持经常性宣传,重点以中央《决定》和市委《意见》以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条例》和此次专项治理行动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中加大宣传力度。在宣传期间县计生委徐主任等一行对全县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调研,注重经费投入,建立计划生育特殊人群违法生育专项治理行动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专项治理行动顺利完成。通过刷写标语,展出计生展板,办黑板报,组织计划生育专场文艺演出,面对面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很受育龄群众的欢迎。全县共制作计划生育宣传专栏26个,制作计生展板48块,出黑板报5期,共刷写大小标语172条,发放各类计生宣传材料8000万余份,灯箱20余个,出动宣传车10余辆、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对全县各街镇乡进行流动宣传中央《决定》和市委《意见》,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以及专项治理行动,形成强大的依法依纪查处违法生育的舆论声势。

各街镇乡建立了有奖举报制度、设立了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邮箱。通过在户外张贴,在报刊、电视、反复刊登和滚动播出举报公告等形式,广泛发动群众监督检举,建立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

二是阵地宣传与流动宣传相结合。在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专项治理宣传活动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宣传中央《决定》和市委《意见》以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条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落到了实处。同时,充分利用各街镇乡人口教育学校、等宣传阵地,举办各种计划生育知识培训班,主要以中央《决定》和市委《意见》以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条例》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知识为题材

查看全文

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总结

一、完善机制,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新发展

2017年1-11月县司法局接收社区服刑人员59人,解除矫正66人,现有在册社区服刑人员78人。各司法所共成立78个矫正小组。

二、突出重点,切实开展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县司法局根据各监所提供的信息数据、文书材料,及时掌握刑满释放人员基本情况,有计划地组织司法所对辖区回归人员进行摸底排查并核实登记,摸清底数录入信息库;其次,各司法所加强与辖区派出所、社区的密切联系,定期走访,对辖区内的刑释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摸排,建立刑释人员与司法所、派出所、社区以及家庭“四位一体”的帮教模式。

实行一人一档管理制度,对劣迹较深,有可能重新犯罪的重点帮教对象,责任到人,实行“三包”(包管理、包教育、包思想转化),努力做到不失控、不漏管。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专长情况,分类帮教,制定帮教个案,由专人负责落实跟踪帮教措施,一方面加强对其思想改造,使其丢掉好逸恶劳的恶习,一方面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免除其后顾之忧,提升了刑释人员帮教工作针对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帮教理念。

我们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切实帮助刑释人员解决就业等实际困难。首先,积极为刑释人员的安置提供便利条件。一是回乡安置。对农村籍回归人员,司法所及时与村委会联系,帮助落实责任田。二是输出安置。根据刑释人员的专长,推荐他们到厂矿等部门就业。三是鼓励自谋职业。对短期内无法找到工作的刑释人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以不同形式到社区从事个体经营,实现灵活就业。其次,提供政策指引的帮扶途径。对存在生活困难、病患等情况的刑释人员,提供政策信息的指引,积极协助该类弱势人员向社保、民政、劳动等有关部门争取扶持,缓解其实际困难,协调民政部门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纳入低保范围,对不符合的联合有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临时性救济;最后,提供技能培训的帮扶途径。根据个人需求不同,对回归人员采取免费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劳动技能培训等办法,为他们就业提供便利。通过核实刑释人员本人及其家庭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帮教措施,并加强针对帮教对象的法制宣传力度,极大地维护了社会稳定,避免重新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

查看全文

司法局特殊人群管理总结

2018年,县司法局以强化社区矫正组织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助力矫正为手段,以专项活动为带动点,以帮扶救助为提升手段,在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切实发挥职能作用,扎实推进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为维护我县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基本情况

截止十月底,全县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242人,累计解除186人,现在册56人(其中缓刑54人,暂予监外执行1人,假释1人)。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管理,并进一步做好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不断提高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下。

二、主要工作内容

在县司法局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导和高度重视下,我县多措并举开展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取得较大发展与突破。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管理水平。

(一)信息化制度建设

查看全文

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创新研究

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作为特殊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服务,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个重要课题。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担负着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工作。近年来,河北省司法厅以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为目标,以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为根本,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开拓创新,强化措施,强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扎实开展安置帮教工作,完善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协调联动机制,积极构筑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一条龙”教育管控模式,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高标准、高起点全面启动社区矫正工作,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管理

河北省的社区矫正工作始于2005年,是司法部确定的第二批l2个试点省市之一,首次确定了l2个县(市、区)作为试点单位。2009年l2月,按照司法部部署,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高标准、高起点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积极实践,实现了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的创新和突破,社区矫正工作取得跨跃式发展,实现了全覆盖、规范化、低犯罪。全省11个设区市的173个县(市、区)、2243个乡镇(街道)全部试行了社区矫正工作。目前,全省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5465人,解除9614人,目前在册15851人。2010年,全国人大法工委和司法部领导到河北就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调研,对我省社区矫正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积极评价。我省两次在全国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一是提高认识,敢于担当,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央将社区矫正工作明确为司法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对司法行政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司法行政部门莫大的信任。社区矫正既能够积极推动司法体制改革纵深发展又能够扩大、丰富司法行政部门管理职能,展示司法行政作为,同时也对司法行政部门提出了严峻考验。面对挑战和风险,全省上下敢于突破,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尤其是县区司法行政部门的同志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工作状态承担起了崭新的使命。

二是突破创新,建章立制,确保工作有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项崭新的工作,没有完备的法律和政策依托。在总结各地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在全国首创了社区矫正帮教协议书制度和出监(所)必接必送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主体和分工,有效防止和避免了脱管、漏管和失控;积极实施审前社会调查,及时向法院提交审前社会调查报告,为法院的裁判提供参考,保障社区矫正的有效实施。

三是创新手段,强化措施,在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机制上实现新突破。监督管理是社区矫正的基础性工作,是重塑社区服刑人员精神和灵魂的系统工程。我省注重强化县级司法局、执法单位、基层司法所、帮教小组和服刑人员亲属等责任主体的监管矫治责任,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铸起了预防重新违法犯罪的“五道防线”,增强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控制力和教育矫正力。切实做到了“三个不放过,三个到位”,即:对纳入社区矫正范围的每一名服刑人员不放过,加强日常监管和教育矫治,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对服务工社区服刑人员不放过,进行跟踪管理,做到两头包、双列管,教育帮扶到位;对思想不稳定、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不放过,进行重点监管和教育,监管措施落实到位。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一体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同时,积极创新管理方式,在全省实施推广电子监控定位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管,提高了社区服刑人员管理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查看全文

特殊人群管理工作要点及措施

今年,我区针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吸毒人员、问题青少年、留守儿童及服刑劳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受邪教蒙蔽人员、长期缠访人员等特殊人员是诱发违法犯罪和社会矛盾高发的重点群体,结合实际,制定特殊人群管理要点如下:

一、开展制度化排查,及时摸清底数。

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吸毒人员、无业闲散青少年、留守儿童、重点上访人排查,摸清特殊人群基本情况,将其纳入社会管理的重点范围,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心中有数”。

二、推行人性化服务,确保政策落实。

一是全面认真执行中央、省出台的关于特殊人群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开展关爱行动。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法制、道德、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特殊人员生活救助;开展对“问题”学生的帮扶行动,帮助其纠正不良行为;对刑释解教人员开展就业扶持,实施就业援助工程;将一些特殊人群纳入关爱对象。三是服务与维权相结合。加强法律服务专线等平台建设;加强与工商、交警部门联动,建立专业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时化解各类矛盾。

三、实施规范化管理,促进社会稳定。

查看全文

司法局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总结

2014年,为全面提升社区矫正质量和安置帮教工作成效,进一步推进社区矫正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信息化建设,县司法局围绕社会管理创新的部署安排,按照“重基础、强制度、无缝对接、联合帮教”的工作思路,对矫正、安帮工作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积极推进特殊人群管理。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创新机制,做实工作

(一)实行“两个一、三严格、五及时”。对刑释解教人员每月谈话教育一次,每半年走访帮教一次;严格执行“一人一档”制度,严格要求安置帮教档案资料规范齐全,严格落实有效安置帮教措施;及时造册建档,及时见面谈话,及时签订安置帮教协议,及时教育帮扶,及时安置帮教。

(二)开展重点帮教、联合帮教机制。对外出打工、经商的人员,司法所委托一起外出打工的党员、干部或责任心强的同事进行帮教,并经常与其亲属沟通,及时掌握去向,重大节日返乡时,进行跟踪帮教,充分发挥亲情和基层干部人员熟、底子清的优势开展帮教。

(三)注重质量,搞好“三个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帮扶和依法监管相结合,重点解决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分类管理和分阶段教育相结合,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家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风险评估,分别采取宽管、普管和严管三个级别管理;坚持家庭教育和社会关爱相结合。

二、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

查看全文

上半年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总结

半年来,我镇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知道,全面贯彻落实县委政法委及司法局特殊人群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尽职尽责,切实加强了对特殊人群的管控、救治工作,为建设和谐XX、平安XX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全面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政策

我镇今年共有刑释解教人员26名,全部安排了人员接送,发放了生活费,有力地巩固了监狱的教育成果。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抓这项工作的:

(1)健全帮教组织,强化帮教责任。成立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领导及办事机构,并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制度上保证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动态掌握安置帮教工作情况。

(2)拓宽渠道,强化衔接管理。一是及时对服刑在教人员进行认真核查,对经核查准确无误的,及时通过网上平台进行反馈,并对虚假信息作出说明。二是对刑满释放人员及时登记造册。做到弄清、弄准、弄实辖区刑释解教人员总数,为进一步做好安置帮教工作打好基础。三是按年度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分乡镇(街道)登记、编号、造册,制作安置帮教通知书,由乡镇(街道)安置帮教工作办公室根据每名对象的犯罪性质、在监表现、监狱评估报告、家庭结构及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帮教类别,明确具体帮教人员。

(3)强化服务,为刑释解教人员铺路搭桥。通过采取面对面交谈,走访群众等方式,从稳定思想做起,帮助刑释解教人员甩掉包袱,重新做人。

查看全文

征地补偿案件中特殊人群分配权之保护

在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迁徒中,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排挤他人参与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的现象。在人民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审理此类纠纷案件中,诸如“出嫁女”、入赘婿、服役军人、大中专学生、服刑人员等11类“特殊人群”,在封建习俗、村规民约的强势压制下,在以众欺寡的角逐之后,多被排除在村民同等待遇之外,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与保护。这一问题,应当引起民事审判法官们的足够重视,弄不好,不但无助于司法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推进,反而使这些特殊群体不能享受到农村改革的成果进而引起对党的农村政策的怀疑,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建。基于此,笔者结合《公检法办案指南》“专家答疑”的意见,就几类特殊群体,分配权问题谈点看法,以资参考。

关于“农嫁女”中“农嫁农”的分配权

依我国农村传统习俗,农村女子婚后一般随男方共同生活生产。但因地少人多,结婚的女子原居住地一般不保留其承包地,而男方又多实行增人不增地的原则,以致在征地补偿费分配上她们处于“两头落空”的境地。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6条、第30条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通知》精神,凡嫁出女户口尚未迁入男方户籍地且未享受男方所在地收益分配权,其要求户籍所在地给予村民同等待遇的收益分配权的,法院应予支持,若户口已迁入男方且未享受原居住地收益分配权的,其要求男方集体组织给予村民同等待遇的分配权的,法院应予支持。凡违反上述内容,剥夺或限制她们的收益分配权的方案均确认无效。

关于“农嫁女”中“农嫁非”的分配权

农村女子与城镇职工、居民结婚后,因户籍政策原因未将户口迁入城镇,又因封建思想作崇,有些地方集体组织剥夺或限制这类女性的土地承包收益分配权。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6条、第30条和妇女权益保障法及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通知》精神,凡嫁城女子户籍尚未迁入男方户籍地,其收益分配权不得剥夺或限制。集体组织以村规民约为由剥夺限制此类女性收益分配权之方案,应属无效。嫁城女子户口已迁入男方户籍地,取得城镇居民身份并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其集体经组织成员资格丧失,其要求原户口地给予村民同等待遇的收益分配权,法院不予支持。

关于离婚、丧偶的农村妇女及子女的分配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