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社会主义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19:13: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特色社会主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特色会计研究论文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十年动乱结束,打破“两个凡是”束缚和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实现两个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公开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十二大政治报告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基本方法、出发点、立足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作了分析,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工作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和基本道路。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还进一步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主要原则。

1992年1月,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按逻辑顺序概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项主要内容,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辩证地分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四个方面逻辑关系:新的思想观点与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特性与国际社会主义共性的关系;集体智慧与邓小平重大贡献的关系;不断完善、发展与封闭、凝固的关系。

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工程。

查看全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考

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激励人心,旗帜凝聚力量。在当今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使我们党能更好地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将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13亿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首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而得出的必然结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不断开拓,在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多世纪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使中国不断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迈进。

其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近30年来,闽北的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新世纪新阶段,闽北经济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才能科学分析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除了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别无他途。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发展,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不能停止在原有的水平上。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就必须按照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切实把握和正确运用这些规律,着力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时展的要求,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途上,不断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

查看全文

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探源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理论品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理念和道路选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丝毫没有排斥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的先进成果。列宁曾经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制度加美国的托拉斯。也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邓小平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条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观点,总结出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提出了成熟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种思想认识指导下,当代中国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开放格局,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从历史和逻辑前提、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理论体系的范畴和概念、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发展理念和价值目标来看,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一、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不但立足于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同时也积极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尤其是东方落后的但最早取得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国家。1917年当列宁领导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全新课题。马克思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苏维埃俄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举措受挫以后,列宁结合俄国生产力的实际条件提出“新经济政策”,对落后国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中国也是在极为落后的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来看,许多方面直接沿袭了“新经济政策”的做法。基于“社会主义的困难就在于它要用外人所创造的材料来建立,可是又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只有利用资本主义为反对我们而创造的材料,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认识,列宁提出了包括“自由贸易”、租让制、合营公司、“国家资本主义”等形式的“新经济政策”。“自由贸易”是指不禁止一切私人的非国营商业的发展,这一贸易形式被列宁认为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一个变种”。租让制是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和设备为俄国所用,加速国内经济的发展;合营公司是一种苏维埃俄国与外国资本合股经营的半租让性质企业。这些经济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济思想的形成至少有三个理论思考:其一,社会主义应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二,在所有制形式上,社会主义应该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其三,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合理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成果正是这些理论思考的实际结果。列宁在领导执行“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指出:“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党的任务则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不是象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明确提出了“党政分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针对“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1980年邓小平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问题。从那时起到党的十七大,党在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体制方面进行探索的理论成果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肇始于列宁的探索。

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撑一种理论对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离不开对本民族已有的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主政治、对外关系中的平等互利和从本国国情出发的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来源,这种渊源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时把孙中山提出的这些原则和价值取向作为理论支撑点。孙中山认为:“民族主义,就是从国际上列在平等地位;民权主义,就是要拿本国的政治弄成到大家在政治上有一个平等的地位,以民为主,拿民来治国家;民生主义,就是弄到人民生计上、经济上的平等。”这些主张实现平等的思想,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认同和接受。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明确表示“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人民群众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上的平等,在建国后直接推动国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转型,确立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归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了更完整地体现人民群众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大锅饭”的制度安排,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十八大进一步指出:“公正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孙中山在经济上主张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在一定的范围和领域里可以引进西方人才,以及利用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他指出:“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孙中山提出的利用外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的设想可以说是中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先声。邓小平也指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也不能变”。经过三十多年的对外开放,如今中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开放格局,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发挥本国的比较经济优势。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十八大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孙中山主张借鉴外国资源的同时又强调民族独立和平等互利,强调“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的基本原则。1920年,孙中山在谈及中美合作时建议:“美国的资本家们与中国人联合,共同开发中国的实业。美国人提供机器,负担外国专家们的开支;中国人提供原料和人力。合作的基础建立于平等互惠的原则上。美国的资本当可获得应得的利益,但非过度的报酬。”孙中山主张的独立和平等互利原则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独立自主原则是一致的。独立自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邓小平指出:“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走自己的路”。孙中山从本国国情出发的思想暗合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照办别国模式。对于欧美文明,孙中山从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上的民情风土习惯,和欧美的大不相同”,“不能完全仿效欧美”,“欧美有欧美的社会,我们有我们的社会,彼此的人情风土各不相同”。孙中山提出的从中国国情出发的观点同样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启示。新时期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思想:

查看全文

特色社会主义交流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报告中浓墨重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明确地阐释。这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掀开新的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将迈出新的步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自己的创造,是我们在实践中付出巨大代价和创造性的劳动获得的伟大成果,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的正确选择,是我们自己的法宝。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参考,在实践上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对于一个国家的执政党来说,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人在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后,始终面临着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为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经受住了各种风险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世纪、新情况、新课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思想,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更加丰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的道路。

查看全文

特色社会主义危机管理研究

1引言

当前,公共危机频发给政府管理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公共危机指的是由于某些无法控制的因素而带来的紧急事件,它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前稳定的社会秩序,对社会安全和大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公共安全的管理和维护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管理,因此,如何有效应对危机、管理危机则是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方面,而这也不断的考验着政府的应对能力。好的危机管理不仅能给公众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本文从政府工作管理中的危机管理入手,浅析了现目前政府危机管理的现状,为日后政府危机管理创新提供方向指引和政策建议[1]。

2政府危机管理的现状

随着各级政府职能管理体制的完善,政府危机处理意识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信任水平也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实践感悟中我们会发现公众对政府的执政水平、管理水平和应对危机水平仍表现出不满意,例如黄浦江死猪事件、昆明爆恐事件等,这些危机事件爆发后政府所表现出的危机处理能力却差强人意。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目前政府危机管理仍存在较大漏洞,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得出:1)政府观念理念仍错位。政府的官本位思想仍较重,服务意识仍淡薄,权力意识仍很强。很多政府部门仍然觉得自己是管理部门而不是服务部门,自己有着很大权力,可以通过制度强制性手段来处理这些危机。其次,没有建立完善的预警危机机制。危机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突然性,因此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在面对危机事件是具有灵活处理的能力。然而,观念错位、思想陈旧导致部分部门并没有事先应急意识很事中控制能力。很多时候相关政府部门的危机处理还需要上级来指导和引导,不仅耽误了危机处理的黄金事件,同时也耗费了大量的资源[2]。2)危机处理机制不健全。当危机发生时,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有效的控制危机的连带负面效应,尽可能的降低损失。目前,国家出台的有关危机处理的政策中并没有明确指导政府应该如何做。其次,危机的处理需要多个政府部门联合处理、联合办公。然而部分政府部门在危机事件爆发时并不是第一时间想着如何处理危机,而是想着推脱责任想,想着其他部门去处理这些危机事件。一推二拖就很有可能加深危机。3)对后续危机事件缺乏管理。我们处理危机事件的核心目的就是要从中借鉴相关经验和吸取相关教训,为以后的突发性事件做预防。目前政府并没有形成一整套有关突发性事件管理的体系,预警机制缺乏、处理程序缺失、后续管理漏洞。在危机事件处理结束后,政府部门很有必要对危机事件进行存档归纳,对经验进行总结,以便在后续的危机管理中寻得前车之鉴。

3新时代政府危机管理的优化途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职能,明确政府地位,更好的提升其工作水平。就危机管理而言,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其危机管理:1)明确制定相关政策。政府应当明确制定一整套危机管理的指导政策,这个政策并不是大方向的指引,而是能具体指导政府部门实践危机管理的智囊库。在危机预警阶段、在危机处理阶段、在危机后续阶段,政府应该如何做、怎样有效率的做,这些实际问题都应该是政策和操作法规里面应当包含的。也就是说,政策必须能从实际操作和技术层面来真正指导危机管理[3]。2)建立一整套危机管理体系。前文所述,危机管理并不只是事中管理,有效地危机管理一定是预警、事中和后续管理的集合。应当明白,完善的预警机制会极大地减少危机的发生,预警机制也是花费最少、最简便的方法。而后续危机管理则能帮助政府更好的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取得双赢效果。其次,建立危机管理体系时要注重结合高新通信技术的使用、注重与科技技术的结合,监测、雷达、无人机、热成像等等对危机管理而言都是有效管理危机的技术。3)加强政府责任感意识建设。危机处理的主体是政府,政府的果断出击不仅影响着危机处理的效率,同时也代表着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水平。在联合处理危机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感意识,要敢于承担责任,这样能极大地加速危机处理的效率。其次,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失职部门要严肃批评处理,对于责任部门要奖励和表扬,要让政府部门的人员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从观念上消除不良思想,加快政府危机管理创新[4]。4)培育政府、公众合力效应。现如今,危机处理越来越需要公众的参与,公众不仅要作为政府危机管理的监督者,同时也要成为危机管理的参与者。在社区、在企业、在乡村,政府加大对危机处理的硬件投入、完善建立危机反馈信息体系;公众则应该积极参与管理和实践中,确保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能有效运行。

查看全文

深刻领会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它开宗明义、郑重、鲜明、完整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写入党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我在学习报告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创新实践理论的升华,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总结,从根本上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学习,我认为,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地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决心,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全党全国人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历史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一直在为寻求救国图强道路而不懈努力,直到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建立以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一个时期内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曲折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也是实践主题。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是一以贯之地紧扣和体现这个主题。可以说,这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报道的主题词、核心词和关键词。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十二大则明确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举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和阐述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还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事业的伟大旗帜;党的十四大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系统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科学体系,并提出了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从而更高地举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进入新世纪,*年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强调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来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又是指导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查看全文

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理论体系上,主要体现为继承与开放、创新相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及实践性相统一;在制度安排上,主要体现在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协调,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机统一;在实践上,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坚定性与手段的灵活性、过程的渐进性相适应。

关键词: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统一,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中国特色,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一、从理论体系上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立足于中国实际,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科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会

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更加科学、更趋完备、更显深刻,实现了理论的新突破和新发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在总结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找到了回答这些问题的基本答案,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涵盖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等基本任务,关系到治党、治国、治军等一系列基本方针,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战略步骤、发展动力、政治保证、外部条件、祖国统一、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人心。用科学理论的旗帜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是我们党的一条根本经验、一个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由其本质特征和内在属性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表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的高度概括,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首先,这一理论体系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继承前人,又勇于进取,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把理论创新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竭的力量源泉,开拓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其次,这一理论体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国情和世界大势,提出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判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科学分析了时代特征和世界的发展趋势,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在现实的客观基础之上。再次,这一理论体系以不断地解放思想为前提,紧紧抓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中国特色,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最后,这一理论体系崇尚求真务实,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发展的远大目标与现实目标、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统一,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新格局。

查看全文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研究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梦的理论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最早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一了理论最初的倡导者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群体。这一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当时国情结合的全新认识。此后在中共十四大上,当时党的总书记进一步拓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思想。迈入新世纪,在中共十六大上,正式提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战略。“中国梦”是中共十八大以后,以为首的第五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逐渐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新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因此,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的全新的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梦最初的理论基石。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继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梦逐渐成为现实的强大的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几代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国情不断结合的新的产物,是指导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要继续遵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才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科学的理论。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已经取得经济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而要想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必须要进一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全国上下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全新的认识,让这一科学理论在“中国梦”的实现中继续发挥保驾护航的旗帜引领作用。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良好制度环境。任何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发展制度。中国过去改革开放几十年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是我国上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适合当前和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新型社会制度被不断创新和完善,这些为我国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战略提供了优越的制度环境。四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蓬勃发展的最大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要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首要位置。“中国梦”这一伟大战略本身就是我党对当前和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一种宏远的规划。因此,要想实现中国梦也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坚强领导把中国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相连。

二、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今天全新的发展和要求。中国梦也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种新时期的发展和创新。中国梦用较为通俗的语言阐述以往较为抽象的理论体系,更能够为百姓所理解和接受。具体表现如下:首先,中国梦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中国梦要求“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因此,从上述我党对中国梦的描述中,就已经提出中国梦是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继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新的创新与继承。其次,中国梦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新的发展。中国梦更加侧重于从现实角度,即如何通过扎实的努力真正实现民族复兴,让百姓更加有尊严。因此,中国梦与以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比,其具有更加通俗易懂的特点。普通百姓对中国梦会产生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更能够把实现中国梦当做自己切身的职责。有人说,“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平民化的解读。这种说法是比较到位的。严格来说,中国梦本质上还是属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但是不过它与百姓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的更加紧密。综上,中国梦与建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前者不是对后者的排斥,相反是对后者的一种全新的解读与创新。中国梦是平民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时代简化版本。

三、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互交融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水乳交融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坚持与不断创新发展,这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理论动力。反过来,中国梦的不断推进,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供全新的实践素材,进而推动建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因此,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二者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中国梦更加侧重于实践方面的指导,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引领。如果从哲学角度看,我们可以大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做推动中国社会建设世界观方面的宏观要求,而中国梦是实现这一世界观的现实方法论。当然,这种比较也许有不当之处,但是大致描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查看全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问题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兴衰存亡。中国要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走一条从中国实际出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不是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例如,强调决不搞私有化,但也不是搞单一的公有制,而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又如,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开始的。在这样特殊的国情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不行,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也不行。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取得成功。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