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19:10: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特色农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特色农业推广思索
近年来,农民“增产增收”的问题成为农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而发展特色农业正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户走上发展“特色农业”致富之路,并取得成功。作为礼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虽然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农业特色不明显,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是礼县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
一、礼县特色农业布局
礼县是甘肃南部的农业大县,受资源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礼县近年来围绕“东果、南椒、西核桃、高山药材、整县畜牧、川坝蔬菜”的产业布局,在农业生产上坚持把特色产业基地做到最大化,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抓手,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增加效益,初步形成了以西汉水流域为主要分布区的苹果产业基地,目前,面积为286200亩,产量达43509吨。以县城以南为主的核桃、花椒产业基地,2010年末实有核桃树746.97万株,产量达2030吨。花椒362.4万株,产量达182吨。礼县西部为主要分布区域的中药材产业基地。播种面积38000亩,总产7048.9吨。随着产业基地的不断发展,礼县特色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深加工企业也已落户礼县,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尽管礼县特色农业近年发展迅速,但和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县相比,礼县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正确分析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及时弥补特色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有重要的意义。
二、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㈠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礼县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l0.6℃,年最高气温33.9℃,年最低气温-15.8℃,年降雨总量425.6毫米,年无霜期181天,日照总时数1929.6小时。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农作物品种繁多。县城以东属高原丘陵地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礼县重要的产粮基地,县城西北部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发展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四区光照充足,气候相对温暖,川坝地区水资源较为充裕。
现代特色农业思考
一、我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基本情况、思路和发展规划
我县发展现代农业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2.18亿元,占地区总产值的18.24%,县区农民人均线收入240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856元。全县谷子、豆类、薯类、果类种植面积分别为44670亩、69030亩、103125亩、75750亩,总收入分别为1733.5万元、3641.8万元、3625万元、5687.5万元;年猪出栏37681头,羊出栏107914只,家禽23.31万只,分别收入为1976.86万元、1658.28万元、230.31万元。
基本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借鉴发达县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以科学化为核心,以商品化为特征,以集约化为方向,以产业化为目标,以一批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围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力争在产业化发展上有新突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精而美的各类特色农产品种植,力争在特色种植方面有新发展;依托突出特色优势,力争在畜牧养殖产业的规模和档次上有新提高;坚持以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基础,力争在为“三农”服务机制上有新创新。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固镇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规划:
1、以市场为导向,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例调整为5∶3∶2。以高西沟村为主,建设100亩农作物良种实验示范繁育基地,1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中心;以对岔村为主,建设300亩以小杂粮生产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2、在高渠、印斗、石沟建设三个肉羊、绒羊良种繁育场,引进扩繁优良品种,全县羊只存栏保持在20万只,年饲养量达到40万只;在桃镇、十里铺、印斗建设三个良种猪繁育场,全县猪存栏稳定在3万头以上,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猪大户突破100户。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体系,推行人工受精技术,引导保障农户联户建立养殖小区,鼓励农户发展养鸡、养牛、养兔或其他特种养殖项目,支持农户使用机械化养殖,减轻劳动强度。推广秸杆青贮、氨化等粉碎加工处理技术,每年新增优质牧草1万亩,总量稳定在28万亩,柠条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秸杆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思考
1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武隆县委、政府相继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扶持政策》、《武隆县关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明析了产业选择、目标定位和区域布局;扶持政策按照“公开、透明、稳定”的基本原则制定,从2013年起每年财政投入3000万元以上用于扶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并保持逐年增长,着力引导产业向区域性特色产业集中、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按照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的方向,着力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目前武隆特色效益农业已经初具雏形。
1.1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2.38万hm2,产量48.6万t,同比增涨3%和7.3%,建成以双河、黄莺为代表的优质蔬菜示范片333.33hm2。
1.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势头强劲
2015年4月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名单,武隆县被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目前,武隆县有26个乡镇共60个行政村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农(林)家乐、渔家乐、家庭公寓近1500家,避暑休闲农家达700余家,涉旅农户达1.9万户,乡村旅游接待床位达2.8万张。2014年,武隆县新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10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
特色农业做法和思考
一、我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基本情况、思路和发展规划
我县发展现代农业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200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2.18亿元,占地区总产值的18.24%,县区农民人均线收入240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856元。全县谷子、豆类、薯类、果类种植面积分别为44670亩、69030亩、103125亩、75750亩,总收入分别为1733.5万元、3641.8万元、3625万元、5687.5万元;年猪出栏37681头,羊出栏107914只,家禽23.31万只,分别收入为1976.86万元、1658.28万元、230.31万元。
基本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借鉴发达县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以科学化为核心,以商品化为特征,以集约化为方向,以产业化为目标,以一批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围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力争在产业化发展上有新突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精而美的各类特色农产品种植,力争在特色种植方面有新发展;依托突出特色优势,力争在畜牧养殖产业的规模和档次上有新提高;坚持以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基础,力争在为“三农”服务机制上有新创新。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固镇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规划:
1、以市场为导向,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例调整为5∶3∶2。以高西沟村为主,建设100亩农作物良种实验示范繁育基地,1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中心;以对岔村为主,建设300亩以小杂粮生产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2、在高渠、印斗、石沟建设三个肉羊、绒羊良种繁育场,引进扩繁优良品种,全县羊只存栏保持在20万只,年饲养量达到40万只;在桃镇、十里铺、印斗建设三个良种猪繁育场,全县猪存栏稳定在3万头以上,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猪大户突破100户。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体系,推行人工受精技术,引导保障农户联户建立养殖小区,鼓励农户发展养鸡、养牛、养兔或其他特种养殖项目,支持农户使用机械化养殖,减轻劳动强度。推广秸杆青贮、氨化等粉碎加工处理技术,每年新增优质牧草1万亩,总量稳定在28万亩,柠条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秸杆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现代特色农业的做法和思考
一、我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基本情况、思路和发展规划
我县发展现代农业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2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2.18亿元,占地区总产值的18.24%,县区农民人均线收入240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856元。全县谷子、豆类、薯类、果类种植面积分别为44670亩、69030亩、103125亩、75750亩,总收入分别为1733.5万元、3641.8万元、3625万元、5687.5万元;年猪出栏37681头,羊出栏1*914只,家禽23.31万只,分别收入为1976.86万元、1658.28万元、230.31万元。
基本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2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借鉴发达县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以科学化为核心,以商品化为特征,以集约化为方向,以产业化为目标,以一批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围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力争在产业化发展上有新突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精而美的各类特色农产品种植,力争在特色种植方面有新发展;依托突出特色优势,力争在畜牧养殖产业的规模和档次上有新提高;坚持以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基础,力争在为“三农”服务机制上有新创新。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固镇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规划:
1、以市场为导向,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例调整为5∶3∶2。以高西沟村为主,建设100亩农作物良种实验示范繁育基地,1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中心;以对岔村为主,建设300亩以小杂粮生产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2、在高渠、印斗、石沟建设三个肉羊、绒羊良种繁育场,引进扩繁优良品种,全县羊只存栏保持在20万只,年饲养量达到40万只;在桃镇、十里铺、印斗建设三个良种猪繁育场,全县猪存栏稳定在3万头以上,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猪大户突破100户。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体系,推行人工受精技术,引导保障农户联户建立养殖小区,鼓励农户发展养鸡、养牛、养兔或其他特种养殖项目,支持农户使用机械化养殖,减轻劳动强度。推广秸杆青贮、氨化等粉碎加工处理技术,每年新增优质牧草1万亩,总量稳定在28万亩,柠条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秸杆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特色农业打造生态品牌调研报告
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1、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发展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是迈向农业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是加快实施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点,近年来,我镇坚持用现念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因地制宜、优势开发、示范带动、扩大规模”的思路,主动对接县里确定的四大产业集群,加快烟叶、木薯、红豆杉、林竹和绿色食品等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烟叶、林竹、红豆杉为重点的产业特色。2008年,全镇落实粮食播种面积7万亩,粮食总产预计可达2.6万吨;种植烟叶10050亩,种植木薯1505亩;种植红豆杉719亩;新植、垦复毛竹和小径竹1500亩,种植芳香樟1380亩。
2、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全镇有1个农业服务中心、3个技术推广站,在编在岗专业技术人员44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稳定。并成立了农业“155”和沼气服务中心,随时接受农民来电来访。配齐配强村级农技员、兽医员、林业员,烟技员等,与新农村建设其他“五员”合属成立“六大员”办公室,共同为“三农”服务。形成县、镇、村三级推广网络。
3、特色农业发展前景看好。一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镇里制定了发展特色产业有关优惠政策和补助办法,特别是对种养大户提供技术服务、帮助解决资金等,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较好。近年来,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实施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土地整理建设项目、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受益耕地面积近2万亩,有效提高了盖洋镇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有差距。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有的干部职工认为农业生产各级组织不必多管,任农户自由种植,自由调整,在产业发展上缺少正确的引导和统一的规划,在落实产业结构调整中,怕担责任,有畏难情绪,致使办法措施不多,工作力度不大,带头作用发挥不好,影响了特色产业发展。农民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组织程度、传统观念等自身条件的局限和资金、技术、流通、市场等外部条件的约束,广大农民对发展特色产业还有许多的担忧,对特色产业种植有后顾之忧,对此信心不足,大多是“凭着自我感觉抓生产,跟在别人后面搞调整”,致使市场波动带来的负效应时有出现。
笤帚苗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探讨
1当下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
笤帚苗作为农作物,它的生产和发展与气象服务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强化我国“三农”的建设步伐,推进农业发展的工业化,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当下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优势。但是在当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着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1)缺乏针对性的观测数据。虽然当下的农业气象观测服务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大多的服务领域都停留在雨雪、光照以及土壤的温湿度上,田间的小气候以及农作物的发育进程检测数据仍十分欠缺。因为这些资料的匮乏,就导致笤帚苗在发育时,有关护理人员无法细化研究内容,这样在管理上就会加大困难。2)缺乏科技产品的融入。因为当下对于笤帚苗的农业气象服务仍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在提供气象服务方面,仍以以往的光照、温度和水分为预测对象,大多评估内容都是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缺乏科学有效的定量分析内容。虽然当下有学者在研究农业与气象业的合作问题,例如笤帚苗的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盛开预报等等,但是如何结合前人的研究进一步提升服务的水平,提升实践的力度,是仍需要解决的问题。3)预测要素不能满足多元化的需求。随着国内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短期的预报准确率已经可以和发达国家媲美,但是在月、季、年这些长期性的天气预报方面,却缺乏准确率,针对农业发展缺乏有效的种植安排,农产品的销售需要与天气预报相结合。当下的天气预报与精细化的特色农业发展的契合度较低,这会进一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情况。4)气象部门缺乏内部联合。很多农业气象部门的服务工作,都停留在专题服务上,例如桑叶有专门的气象服务,笤帚苗有专门的气象服务,但是这些大多都是各个市区独立运营的,气象部门内部并没有有机地联合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就会阻碍信息的资源共享程度。
2笤帚苗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优化策略
1)优化业务流程。为了进一步确保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更好地运用于笤帚苗的生长当中,该生产区域至少要在年初组织一次调研活动,调研范围要在1~2个特色农业服务对象上,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业务任务,并针对服务对象制定特色气象服务方案。周年农业特色服务以笤帚苗为服务对象时,可以以病虫害为主要线索,根据农作物的发生规律,进一步分析病虫害可能产生的时间和范围,提前灾害预警。也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根据不同时间的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影响,关注其中的利弊关系,进一步优化农作物的种植方案。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必须要秉承着高效、主动与科学的原则。从业人员需要及时开展有关研究服务,并将研究报告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出去。让更多的种植人员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气象资讯,科学地种植农作物,改进服务方式。2)根据区域特色明确服务方案。笤帚苗的特色服务方案,需要调研人员充分地了解当下农作物的生产现状以及农民的生产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方案。更进一步集中区域优势,实现对区域内的气象部门外部力量与内部力量的研究,根据资源特点与生产相撞,设立特色服务区。通过收集总结数据,确定了笤帚苗全生育期的相关气象指标,以及笤帚苗在全生育期所需年平均日最低气温、有效积温、年降雨量,为笤帚苗的田间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3)创新服务方式。为了实现笤帚苗又好又快地发展,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可以进一步整合自身在气象与农业方面的技术优势,借助农业信息网络,建立试点工程开办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站主要整合专家平台、气象服务网以及产业基地等多家资源,为农民提供气象预报、预警等服务信息。而专家在其中则起到结合农业气象特色推广相应技术的服务功能。通过深入农民群众,建立高效、快捷的服务机制,进一步帮助农民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提升笤帚业的发展水平。4)增强与时俱进的能力。随着气象监测系统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气象信息的更新与传输技术也应该得到广泛应用,实现气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下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由此,我们可以挖掘出当下工作的方向与趋势。在气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必然是最重要的核心内容。这方面,我们要采用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建设目录数据库,采用网络管理的手段,开发管理系统,一切的建设工作要从基础做起,逐层逐级地推进建设进程。为了更好地开通笤帚苗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气象局可以通过将笤帚苗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服务工作,进一步将气象服务优化。农民可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更好地了解有关的专题产品,解决信息之后问题。该服务平台要实现与中国气象综合信息网以及CIMISS大数据环境的对接,自动与笤帚苗发育有关的气象服务产品。通过这种方式,打造种植、发育、管理、收割、出售等一体化的服务工作。
3结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对象、条件、环境、技术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农业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产业机构的调整力度在不断强化,笤帚苗的农业生产也逐渐从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在不短提升。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气象部门需要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强化农业部门和气象部门的合作与服务,提升农业结构的科学性,完善气象服务的预测能力,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特色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助推辣椒特色农业探讨
摘要:为了快捷性和有针对性向亚雄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化辣椒示范种植基地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智慧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优势,结合万全区气象条件和辣椒生育过程中气象要素指标的要求,张家口市万全区气象局及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气象服务。
关键词:辣椒;气象灾害;“直通式”气象服务
1辣椒生产现状
河北省亚雄现代农业园集一园(产业园)四区(高科技工厂化蔬菜育苗区、高标准温室种植区、高附加值品牌产品加工区、城郊型乡村旅游区)为一体的科技产业园区。园区至投入运行以来,拉动优质农产品订单基地3万亩,带动周边2万农民稳定脱贫。初步形成了一产带二产,二产拉三产,三个产业有机融合、互为依托、相得益彰的新格局。为加强与亚雄公司的合作,倾力打造北方辣椒小镇,采取“林苗一体化、林上带林下”的种植模式,村民可通过土地租让、公司务工、辣椒种植获得3份收入,亩均收入可达3500元。同时,为亚雄公司“坝上鲜”辣酱系列产品提供了优质、充足的加工原料。
2从种到收、存储期、从产到销,开展全方位气象服务
万全区气象台联合农业技术专家组成服务小组,春季提前深入辣椒种植园区,了解气象服务要求,熟悉辣椒全生育期对气象要素的要求,结合当地种值特点,全方位做好辣椒生育期间的气象预报和服务工作,从小辣椒育苗到收获期开展一条龙服务,“专题气象服务预报”和服务信息,在辣椒种植、生长的关键生长季节,赶赴到田间地头,为辣椒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结合田间病虫害、墒情以及近期的天气变化为辣农解难答疑,提供田间管理合理化建议[1]。2.1辣椒生育的特点。辣椒适宜在15~34℃温度之间,幼苗耐不住低温,要注意防寒。生育初为辣椒的发芽期,5~8天摧芽播种后出土,第一片真叶会在15天左右出现,这期间到花蕾显露都为幼苗期。从第一花穗到门椒坐主为开花期。结果后到拔秧都为结果期。2.2田间种植及管理。在北方地区定植的时间通常在4月中旬、5月下旬。辣椒田间管理的前期是定植后到出果期,在管理上要促根、促秧、促发棵。其次要注意浇水和中耕,要保护根系防止秧苗倒伏。后期盛果期管理的重点是壮秧促果,对门椒要及时的摘除,要防止果实坠落引起长势的下衰,要注意排水防涝,再次对根部培土[2]。2.3辣椒的存储。秋季结合辣椒大量冷库存储需求,在辣椒丰收存储晾晒期间,提前未来3~5天天气趋势预报,让辣农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晾晒,结合辣椒对光、温度要求,利用温度、湿度、日照等气象因子影响,制作辣椒存储期间的气象要素预报,当好气象参谋,受到辣农一致的好评。
发展特色农业的探讨
1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业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先进适用科技的全面推广,推动农业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全州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来,在农业经济建设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进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特色农业的综合开发,加大了投资力度,积极引进特色农业建设的高新科技,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集体和企业参与特色农业的开发。目前,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人们观念的转变、先进科技的推广、科技意识的提高、市场观念的增强,楚雄州以县(市)城郊为重点,以特色栽培业为主的农户、集体和企业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气候资源,投资兴建了规格各异的塑料大棚和温室,选用优良品种,辅以合理施肥、高产栽培等科技措施,大量种植花卉、药材、蔬菜等市场前景较好、开发潜力较大、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并销往省内外各地。在市场经济要求农业经济建设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潮流中,特色农业的建设开发逐渐成为了当地农业经济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
2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特色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发达的特色农业是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它是以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相结合,人工创造一个可控的农业生产特色环境,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的工厂式生产,以获得优质、高产、高效,具有稳定效益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国内外特色农业发达的地区相比,本州的特色农业建设面临着以下问题,制约着特色农业的稳步发展。一是建设规模较小、投资渠道较少、生产成本较高;二是塑料大棚和温室的建设有待于合理布局;三是已建成的特色农业尚未充分合理地应用;四是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亟待提高,有关特色农业的科技培训工作必须加强;五是部分地区信息的滞后产生了生产和市场脱节的现象;六是缺乏诚实守信地与农民合作、组织农户和集体生产,开拓国内外大市场的龙头企业;七是广大农村粗放式的相关生产给特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八是对特色农业的建设成效应当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估。以上为本州特色农业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将来的特色农业建设中必须科学地解决。
3推进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目前,本州特色农业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内外特色农业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建设规模、投资力度、科技含量、管理水平,还是社会经济效益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来自国内外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本州特色农业的建设要取得新的进展,实现健康发展,除了各级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发展外,必须立足楚雄州情,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搞好立项论证,引进特色农业的先进科技、生产资料及综合开发技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使特色农业建设中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实现合理优化配置,促进特色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
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都在不断创新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特色小镇成为一种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探索。其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发展优质农业、探索三产融合、促进乡村全面繁荣。通过理清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的内外生影响因素,进而剖析其培育和发展的支撑体系,以期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影响因素
一、引言
中国农业大省,特色农业资源虽多,但缺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有些乡村景观虽美,但仍然贫穷落后。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最大限度地挖掘特色农业资源潜力,释放乡村经济活力,强化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激发就地创新创业,让田园变公园,进而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因此,建设集农业、生态、休闲、旅游、消费等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对提高我国乡村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特色小镇是国内研究热点问题,但多数相关学术研究侧重于对工业型、科技型、旅游型、金融型、体育型、历史文化型等特色小镇的论述,而关于农业型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则相对较少。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因此特色小镇的发展不能完全脱离农业农村,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乡村,迫切需要发展众多的生态农业特色小镇。较早专门介绍农业特色小镇起源于2006年,阐述了英德市九龙镇建设农业特色小镇的状况[1]。对农业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则集中于2016年至今,徐萍(2016)归纳了农业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并基于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产业特色、区位交通、文化底蕴等元素,提出了浙江建设农业特色小镇的策略[2]。郝华勇(2017)提出农业型特色小镇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3]。吴奶金(2017)描述了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理念与内容体系和建设原则及步骤[4]。徐松等(2017)认为农业型特色小镇就是立足农业主题,发挥各地的资源禀赋,运用现代产业理念,打造大农业的产业形态[5]。杨梅等(2017)从立足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等归纳了建设农业特色小镇的途径[6]。张新民(2017)总结了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形态和主要特点,提出了其发展中的问题及规划建议[7]。李浩然(2018)将农业特色小镇分为旅游主导型、科研主导型、加工服务主导型[8]。李冬梅等(2018)认为农业特色小镇是以农业为核心和纽带,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多功能集聚区和多功能平台[9]。余茜等(2018)通过具体案例,比较了两类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异同,并分析原因及提出策略[10]。综上,学者们对农业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国外经验、形成机理、案例剖析、建设策略等方面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由上可知,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融入了特色农业、生态旅游、智慧农业、休闲养生、田园体验等领域,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已成为当今我国实践领域和理论界共同探索的热点问题,但仍有很多问题仍需探讨解决,如,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影响其培育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支撑其有效的培育与发展?
二、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现状特征
2016年和2017年,国家住建部等部门联合评选出首批127个和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其中以农业发展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小镇两批次分别占比为22.8%和30.8%[11],可见,农业特色小镇为我国特色小镇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并已经形成了一批农业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例如,以大米为特色产业的黑龙江牡丹江市渤海镇,以高效农业为主导产业的陕西杨陵五泉镇,以黄牛产业为特色的内蒙古通辽市舍伯吐镇,以中药材为特色产业的宁夏固原市泾河源镇,以湘莲产业为特色湖南湘潭市花石镇,以葡萄为特色产业的甘肃武威市清源镇,以小龙虾产业为特色的湖北潜江市熊口镇。通过对我国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归纳,可总结其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农业特色小镇以农林牧渔业为特色产业。特色农业产业是农业小镇的灵魂、特色的彰显关键靠产业支撑。生态农业型特色小镇就是在维护生态环境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立足特色农业产业,为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宜居宜游家园而形成的空间载体。(二)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通常融入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生态休闲、田园体验等新方式,完善农业产业链,并不断激发相关利益主体的合作行为。在延伸农业产业链“科-产-运-销-游”的基础上,挖掘农业原有的生产功能、文化功能、食用功能、观赏功能等特色,由此使乡村农业从单一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从单纯养殖种植向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育种、下游的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拓展等领域。(三)融合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由于区域内单一发展农业对于提高农业附加值、繁荣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用有限,因此当前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充分展现,将农村农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同第二、三产业融合起来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方式而激发出来。(四)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宜居宜游。生态农业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的乡镇,它以特色农业产业鲜明、区内基础设施良好、内外道路网络密集、居住生态环境优美等为基本要素,通常拥有与现代生态农业相匹配的农业生产设施、生态农业循环系统、美丽田园景观设计,使得小镇游客享受到高质量的体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