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19:03: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特色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特色经济

特色经济发展思考

*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南部,是一个以农牧业经济为主的地区。全旗土地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多山地丘陵,少平原良田,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农牧业产业化受自然因素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制约,进程缓慢,广大农牧民在产业化中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5%左右;全旗人口59.3万人,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资源少,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大旗,全年和季节性外出务工的剩余劳动力多,但因在整体上劳动力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收入水平并不很高,全年劳务输出16万人次以上,劳务输出收入在4亿元左右,占农牧民总收入的30%左右;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对财政贡献率大的企业和项目少,工业经济在全旗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不足30%,是一个工业弱旗;财政收入增长较慢,财政支持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能力较弱,财政总量小,人均财政收入低,是一个典型的财政穷旗。

近年来,我旗旗委、旗政府以实施“生态立旗、产业化强旗、工业富旗、科技兴旗”四大战略为核心,采取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措施的办法,积极有效地推动了相关主导产业的发展,经济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尤其是作为自治区大力扶持的特色产业和我旗工业支柱产业的花炮产业异军突起,日新月异,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该项产业不但传承了*地区几百年来的花炮生产工艺,而且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土地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等优势,通过发展这项产业,繁荣了地区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花炮业已成为*旗名符其实的富民强旗的支柱产业。

一、地区特色奠定花炮产业发展基础

按照区域差异性理论,一个地区具有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具有一个地区的差异性,差异性是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差异又意味着区域个性,其中蕴含着潜在的发展优势。善于发现潜在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优势特色产业,使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是区域间由失衡走向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要坚持从差异中把握优势,大力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模式的产业体系,区域经济就能逐步走上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花炮业的快速发展,正是*旗充分发挥地区特色,挖掘潜在发展优势,大力培育地方特色产业的结果。在发展花炮产业上,*旗与全国的其它旗县区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或者说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具体来说,发展花炮产业应具备技术、人力、土地、规模、市场等几方面条件,*旗具备并很好地利用了这些条件。

(一)技术条件。花炮产业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发展花炮业,需要具有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该旗发展花炮产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几百年来,该地区花炮生产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生产的花炮品种日益增多,现已能生产9大类600多个品种产品,其中高中低档产品类别比较齐全。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培养和造就了数量众多的产业工人,据初步统计,该旗现有花炮生产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2000多人;另外,通过近几年的招商引资,该旗还引进了600多名外地技术人才,花炮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为花炮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才人力条件。*花炮产品的品牌形象逐渐树立,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从大商标来说,该旗注册了“*花炮”证明商标,就生产厂而言,现在该旗先后有17个花炮厂注册了各自产品的商标,这在保护该旗花炮产业的同时,也促进了该旗花炮产品在竞争中提高了质量。

查看全文

社区特色经济实践思考

按照区委开展特色社区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我们以指导苔青街道办事处苔青社区创建市级社区示范点为契机,结合实际,在发展社区特色经济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从中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成功的实践

**年以来,特别是区八次党代会进一步明淅“民营兴区”的发展战略后,我们以发展社区特色经济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致富居民群众为目的,以逐步实现“一个社区一个特色”为目标,把苔青街道办事处苔青社区发展社区特色经济的落脚点定位在因地制宜,创新方法,深挖内潜,强化服务上,为发展壮大平房社区经济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做到“三个到位”,树立发展社区特色经济的理念。苔青社区地处西林区北11公里处,总面积6平方公里,总户数1279户,总人口3659人。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107名,其中直管党员66名,协管党员41名。居民多为美溪建材责任有限公司的职工及其家属,靠企业效益吃饭,**年有800名职工与企业有偿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加之苔青社区地处偏远,所有的居民都住平房且生活比较贫困,思想相对保守。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让社区居民从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思想集中到发展社区特色经济上来,生活尽快富起来,成为摆在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为使居民群众树立全新的发展社区经济理念,我们从“三个到位”抓起,统一了居民群众的思想。一是社区硬件设施到位。以共驻共建的形式,采取区级领导包、责任单位和部门包、街道办事处包、辖区资源单位包的“四包”措施,解决了集会议室、办公室、活动室、阅览室、电教室等共计240平方米且设施完备的办公场所,既为居民提供了学习发展社区经济和实用技术的便利环境,也为社区党支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宣传舆论阵地。二是思想教育到位。从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入手,把全体党员划成5个党小组,每月集中组织一次学习活动,开展“”、“三个带头人”活动和区情教育以及“社区是我家,致富靠大家”大讨论活动,把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带领居民致富的轨道上来。三是实用技术培训到位。利用社区设施定期播放有关发展家庭经济和实用技术的电教专题片,举办平贝种植、食用菌、家禽养殖等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90%的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掌握了一技之长,增强了发家致富的本领。

(二)构建“三个平台”,创优发展社区特色经济的环境。一是构建招商引资的平台。树立大社区意识,引导、支持社区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兴办经济实体,制定了凡是来社区投资办企业的投资者免收管理费,无偿提供厂房三年的政策,承诺为投资业主提供便捷、周到、优质、高效的各种服务,从而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各类资本生长的发展环境和多为投资者办实事、办好事的服务环境。雪糕柄厂到社区安家落户后,社区党支部主动协调各方面关系,在落实厂房、厂地、电力使用、原材料等方面提供大力的支持和帮助,确保了企业的按时生产。外来投资者杨志国被社区优越的政策环境所吸引,大胆地投资50万元建成了獭兔养殖场,养兔2000只;为解决饲料问题,社区以优惠政策让他承包了84亩土地,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为了让投资者专心致志搞生产,社区党组织积极主动协调投资者与土地、城建、环保、工商、税务、卫生、消防等部门的关系,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开办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了以诚招商,以情引资。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社区就新增了5户年产值在50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辖区的个体私营经济达到56户,从业人员179人,招商引资额近500万元。二是构建职工再就业平台。建立下岗失业人员档案,对下岗职工实行档案化、微机化的动态管理。根据下岗人员学历、年龄、就业需求等情况,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组织技能培训,定期收集用工供需信息,采取个别推荐、组织供需见面会、建立再就业基地等措施,现已安置270人实现再就业,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三是构建社区服务平台。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人性化的社区服务,增强居民对发展社区经济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调动一切有利于社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壮大社区经济实力。为发挥社区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了2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为满足居民生活需求,集中有一技之长的技工,成立了为居民有偿服务的瓦工、木工、水暖工3支服务队,这些队伍经常活跃在社区,并以最低的收费和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在创新服务方式上,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建立多渠道的社区服务投入机制,开办社区餐饮、食杂店、美发等20多个服务网点,发展社区特色经济的氛围初步形成。

(三)培育“三个”亮点,做大做强社区特色经济。一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社区特色经济。制定扶持辖区内重点企业和鼓励新办社区企业的多项措施,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对新办企业雪糕柄厂提供无偿代办手续服务,帮助生产经营有困难的鹏程纸塑厂通信息、跑销路、找市场。二是培育经济结合点,带动社区特色经济。针对美溪建材责任有限公司座落在该社区且居民多为该公司职工及其家属的实际,引导社区党组织从为企业发展稳定服务,为居民群众发家致富服务的思路出发,经反复蹉商,美溪建材责任有限公司无偿把部分闲置厂房交给社区管理,社区党组织借船出海,借鸡生蛋,以招商引资的方式,使建工木器厂、宏运木器厂、防水涂料厂企业在此安家落户,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实现了资源共享。三是培育最佳致富点,引领社区特色经济。苔青社区四周有4条沟系,草丰水足,可饲养牛、羊,居民平房前后院开阔,可种北药,养鸡、养猪等家禽。几年前,这里的居民一直对养殖业不感兴趣,曾有人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针对这种情况,把引领居民发展家庭经济,搞活多种经营当做发展社区特色经济的头等大事来抓,社区党员干部首先带头,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实践为居民群众发家致富吃上定心丸。党工委书记刘德恩不仅自己带头种了1000平方米的平贝,而且主动包扶困难户李忠民养猪,并为其担保贷款1万元,现在李忠民年养猪出栏1000头,年纯收入4万多元,成为西林区首屈一指的养猪大户。党员杨延忠带头栽培了6万袋木耳,收入4万元以上,起到了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苔青社区涌现了年收入超2万元的养鸡、养羊、养水牛、养鱼等养殖专业大户15户,1279户居民有60%以上的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其中平贝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平方米,地栽木耳30多万袋,居民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社区特色经济年产值达到325万元。

查看全文

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分析论文

1发展特色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青海的省情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处偏远,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信不畅;科学教育落后,人口素质偏低。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青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与外省趋同,那么肯定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同时,青海地域辽阔,省内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因此,青海以及省内外不同地区应当对产业发展进行区域调整和区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逐渐发展壮大。

其次,青海的资源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在发挥特色上出优势。青海地处世界屋脊,由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不仅山川藏珍、戈壁埋矿,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气候和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资源,有在全国独具优势的水电、盐湖资源,独特的畜牧草地资源,太阳能、风能资源,独树一帜的高原地貌景观,众山之巅、众水之源和颇具特点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这些丰厚的特色资源为青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善于开发这些优势资源,就能够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据省情,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着力发展壮大盐化工业,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第二,重点发展中藏药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逐步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第三,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经过努力,最终形成世界高原生态基地,全国盐化工加工基地,中藏药生产基地,西部水电——高耗能工业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第四,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龙头,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有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面向市场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2发展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与生态,二者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为条件的关系。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具有生态系统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续性的特点。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起着江河水文循环的重要作用。青海生态又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沙化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成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严重阻碍和最大的隐患。因此,在青海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把保护和建设生态作为根本任务。

查看全文

县域经济 特色为本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包括县、乡(镇)、村经济,具有多层性、综合性和基石性等特点。由于我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县域经济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但总体上看,笔者认为,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尤其应当引起充分重视。

在空间上,发展县域经济要突出发展县城经济。因为县城集聚了县域内各种资源和行业优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重点。过去大搞“一大二公”,实施平衡发展战略,致使经济发展重点不突出,县城带动乏力。为此,要吸取教训,在发展县域经济时,要重点发展壮大县城经济,并以此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在产业上,发展县域经济要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在县域这个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层次低,特别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滞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问题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业经济欠发达,缺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发展工业经济。

在所有制上,发展县域经济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多数县属国有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主体地位日益萎缩,给县域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就业、财政和稳定的压力。因此,要发展县域经济,填补县域公有制经济全面退缩形成的“真空”,只能在国有经济的体制外,大力实施“民营强县”的战略。

在资源利用上,发展县域经济要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在现代经济的全面竞争中,县域经济要想在更大范围的分工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利用自己的资源,创造自己的特色优势。

纵观各地经济发展的轨迹,凡是县域经济发达的地区,均是该地区特色经济能量充分释放的结果。那么,如何寻求自身特色能量释放的最佳途径呢?

查看全文

循环经济的特色经济体系诠释

摘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体系建设中,不仅要突出生态和文化内涵,还要体现鄂西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更要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兼顾物质、精神、生态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本文以循环经济与特色经济的原理为指导,通过对鄂西圈8个市州(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的分析,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体系特色经济模式构建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鄂西特色经济

一、循环经济与特色经济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体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特色经济是一个区域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原则,通过竞争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经济结构。特色经济的构成要素是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色企业、特色产品。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以公平竞争为生命线,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因此,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原则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经济是相对于特色经济而言的,是在鄂西地区依据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文化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在竞争中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优势,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持特色资源的优势、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特色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一个地区特色资源开发与保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模式,是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于资源环境依赖性与主要资源的可重复利用性等固有特性和发展要求。

查看全文

论循环经济的特色经济体系

一、循环经济与特色经济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体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特色经济是一个区域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原则,通过竞争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经济结构。特色经济的构成要素是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色企业、特色产品。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以公平竞争为生命线,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因此,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原则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经济是相对于特色经济而言的,是在鄂西地区依据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文化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在竞争中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优势,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持特色资源的优势、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特色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一个地区特色资源开发与保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模式,是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于资源环境依赖性与主要资源的可重复利用性等固有特性和发展要求。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体系构建的基础分析

根据鄂西不同市州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情况及资源禀赋,我们选取了若干指标,经过对指标进行数学处理将鄂西8个州市划分为如下三个圈域:即第一圈域为“宜昌襄樊”圈域,包括宜昌、襄樊2市;第二圈域为“荆荆十随”圈域,包括荆门、荆州、十堰、随州这4个市;第三圈域为“恩施神农架”圈域。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

查看全文

农业特色经济的概念

一、农业特色经济的概念

农业特色经济是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

目前对农业特色经济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甚至将农业特色经济和特色农业两者等同起来。实际上两者有不同的内涵。自1995年江西省提出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后,理论界对特色农业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①对特色农业有多种表述:胡传铃(1996)认为特色农业是相对常规农业,主要指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制品,包括特种种植业、特种饲养业、特种林果业、特种水产业和特种加工业等。

②王建农等(1997)认为特色农业是具有区域地缘、工艺特色和高新技术特色农业产业的总称。

③刘志民等(2002)认为特色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业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或从事具有地区特点的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业包括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水体农业、立体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等。

④刘成玉(2003)认为特色农业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为目标的农业形态。

查看全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发展论文

[摘要]打造专业特色是高校取得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对专业特色的理解,认为专业特色建设要在合理定位前提下配置教育资源,软硬件并重。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误区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较“老”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确立竞争优势,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同仁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查看全文

林业特色经济发展计划

.1特色经济林现有资源及产业概况

1.1.1特色经济林树种范围

本规划中的特色经济林主要是指,由林业部门管理并组织实施的具有我省地方特色和产品优势的乡土经济林树种以及部分通过引种栽培试验,具有推广价值和市场前景的国外品种。主要包括:干果类的核桃、板栗、银杏、果梅、云南皂荚、澳洲坚果;香料饮料类的八角、花椒、肉桂、酸木瓜;木本油料类的油茶、油橄榄;工业原料类的棕榈、青刺尖、油桐、等。其中油橄榄、澳洲坚果为国外引进树种,其余都是云南乡土树种。由农业部门管理的茶、桑、水果;农垦部门管理的橡胶、咖啡以及列入林化工产业的紫胶、白蜡、五倍子、印楝以及红豆杉等没有列入本规划。

1.1.2主要特色经济林树种及产业发展慨况

(1)核桃:云南核桃因其产品质量高,产量大,不仅在省内是名符其实的第一经济林果,在全国核桃产量的排名中也列第一位。全省124个县,海拔700-2900米有其分布。比较适宜的海拔范围是1800-2200米。年产量在300万公斤左右的核桃主产县是漾濞、凤庆、永平、云龙、昌宁、大姚;年产100万公斤以上的县(市)有楚雄、南华、南涧、巍山、景东、新平、宾川、洱源、华宁、会泽、丽江等。

核桃是我省传统的大宗土特产品,在省内外干果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部分出口到国外,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滇西漾濞、永平、下关一带现已形成全国最大的核桃集散地,每年交易量在2000万公斤左右,年交易税近千万元。80%以上的核桃干果用手工加工取仁,严格分级,统一纸箱,定额包装,产品销往上海、天津、北京、长沙、广州、重庆等城市。每年还有约50万公斤核桃仁直接从漾濞出口到亚欧国家。此外,以大理漾濞核桃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一批股份制或民营企业,还对核桃进行深加工,生产饮品以及精加工核桃仁等产品

查看全文

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提出的新判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研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开启了创新的空间并提供了有力支撑。正确的理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形成建设理论和发展理论的重要阶段,面对新时代、新发展、新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探索,通过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创新,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科学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科学的理论要能够反映特定时代的主题和精神,是引领时展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升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和丰富的现实背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纵观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整个历史进程,无不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其先进的思想方法论精髓为积极开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经济学理论的逻辑过程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历史变迁的思维再现,是以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为基础的抽象概括和加工修正,具有鲜明的历史感[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思想深深植根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在理解和认识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始终坚持逻辑过程和历史进程的辩证统一,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其在我国经济改革和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创新的经济学,其科学价值在于能够根据实践的变化和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以新的理论和观点揭示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圆园18年第2期政治经济学理论历经一百多年演变进化而经久不衰,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劲生命力的重要根源。面临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以发展的、辩证的和整体的逻辑思维审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表现。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背景,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现实背景。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必须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面临诸多挑战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其创新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前国内经济的发展实践。经济新常态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状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外在原因。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不确定因素的日益增加,世界经济总体的持续低迷使得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严重削弱。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是国内经济内生因素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现象,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今后国内经济的发展将面临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是中国经济告别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开启内涵式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新常态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增长动力的多元化为中国经济转型、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说,新常态下国内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处于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韧性和充足的发展潜力,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然具备支撑和促进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和因素,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依然保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2];另一方面,新常态必然派生新问题、新矛盾和新风险,如一些长期积累的失衡因素和隐性风险将伴随增速下行和结构调整而逐步显性化,创新环境的缺失和经济增长动力的不足可能导致新旧增长动力的接续出现断档,宏观经济调整和平衡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面对新常态下出现的各种新挑战,如何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突破社会发展瓶颈,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课题。经济新常态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突破提供了现实背景。

二、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的辩证思考

中国经济体制的变迁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始终伴随着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发展转变,这突出地体现在政治经济学范式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创新之中。“范式”一词最早源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hu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是人们公认的并且共同接受的一种对事物的观点或思维的框架,是一种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体[3]。理论创新“范式”既是一个世界观层面的思想、立场问题,也包含方法论层面的方法和实践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创新是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展新视界、新成果的客观展示,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发展、创新的具体表现。(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坚持以实践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注重和坚持以实践为本,立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发展的新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习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4]。这一重要论断表明,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以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作为现实基础和基本立足点,不断揭示和提炼总结新常态经济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理论思维源于实践,以实践为理论源泉和归宿。“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经济新常态是对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现实描述和高度概括。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际上,这正是中央对于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表述。在新常态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创新发展应继续坚持以实践为本,总结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规律,在有效破解我国经济发展瓶颈和解决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主要矛盾过程中不断突破和创新,以理论创新指导新的实践,以实践创新丰富新的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人是变革和创新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其自身的发展水平将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5]。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主体论”充分体现了人民是推动经济发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也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受到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主导和制约,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具体的历史过程。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更加强调提高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发展质量,其内在的人学向度为人的不断创造和自我实现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整个历史,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直接来源,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动力。基于新常态下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实践,新的理论诉求呼吁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同时,新常态的人学向度也为在新阶段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提供了核心路径,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基本立足点和归宿。(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以问题为导向。从本质上来说,问题的本质是矛盾,是理论与实践、甚至理论内部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历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6]由此可见,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点,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解决新问题、新矛盾而获得新的理论和新的知识,从而不断引导理论创新和指导新的实践[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党领导人民在时展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围绕如何认识和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时代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问题重新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等重要创新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除此以外,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结合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和新问题,不断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创新发展和大胆尝试,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理论问题、时代课题和现实问题。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强调,全党要树立和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着力研究和解决经济建设和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8]。“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手合力”论等新的经济战略思想无不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是现实中带有根本性问题的科学回应。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重要范式,“问题范式”内含于“哲学范式”之中,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领域和方向。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必须树立和强化问题意识,始终坚持以新常态重大问题、关键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问题范式与理论范式创新的良性发展。(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立足新常态经济特征。思维是主体对事物表象与概念的深入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认知活动。思维范式则是思维主体本身所具有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以及在推动理论范式创新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是推动其他理论范式创新的催化剂和内生动力。辩证思维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坚持和进一步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的具体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辩证思维审视和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新动向和新趋势,深入研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善、市场与政府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其增添了中国特质和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国内经济全面步入新常态的新阶段,融合新常态下新问题、新实践的辩证思维使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能够科学地解答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的基本要求。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说,经济新常态是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核心问题在于提质增效,追求全面均衡、整全性发展和可持续的高速发展[9]。辩证认识和审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是推动我国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范式的创新应以经济新常态下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为客观依据和立足点,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把握新常态经济的动态性、规律性和发展性,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