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18:38: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特色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探析特色小镇的特色文化发展
摘要:特色小镇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特色小镇,有力资源、产业的融合。在特色小镇中,文化是灵魂,是核心,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活力源泉,对此,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要注重特色文化发展。
关键词:特色小镇;特色文化;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乡一体化发展受到了较大的束缚,在这种环境下,建设特色小镇具有重大意义。特色小镇必须具备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拥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能够彰显特色文化内涵,加快建设特色小组,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的升级与融合。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也不断提升,基于这种需求,特色小镇应当高度重视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文化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灵魂所在,加快特色文化发展,有利于增强特色小镇活力,彰显特色小镇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气质。
一、特色小镇建设中特色文化的作用分析
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特色小镇建设特色性体现主要表现在产业上坚持特色产业、旅游产业两大发展构架;功能上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形成城乡一体化功能聚集区;形态上具备独特的风格、风貌、风情。自浙江省“特色小镇”取得良好成绩后,全国各地也兴起了特色小镇建设浪潮。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特色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文化是一种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于特色小镇而言,特色文化充分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民众生活风貌等,将特色文化融入到特色小镇中,有利于实现外在视觉与精神内涵的统一,彰显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涵。其次,特色文化有助于推动特色小镇的产业转型。特色小镇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产业融合,产业的融合必然会带动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价值又是通过文化产业来实现的。在“文化+”理念下,以特色为抓手,有助于产业的创新与升级,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另外,特色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发展特色文化,有利于增强创业者对特色小镇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形成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推动特色小镇的更好发展。
二、特色小镇特色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特色小镇的基础在于产业,小镇立足的前提是要拥有特色突出的产业。对我国省级创建的796个特色小镇进行产业特征的划分,总结特色小镇产业业态、特点,并根据《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报告(2018—2019)》构造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总结出六大业态特色小镇的发展情况,从而发现问题。研究表明,特色产业定位不清和政府与政府边界不清是中国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最重要的两大问题,并以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特色小镇;产业发展
特色小镇起源于浙江,在国外并没有特色小镇这一说法,可以说特色小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特色小镇的产业形成则主要体现为自然形成和“自然形成+政府培育”两种路径。比如,国外很多著名特色小镇(格林尼治基金小镇、硅谷等)的产生并不是认为推动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演变,自然而然形成的。这类特色小镇在中国也不少见,比如乌镇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江南风貌而闻名;再者,中国很多特色小镇是以“自然形成+政府培育”路径发展起来的。这类小镇具有自己的特色的产业、文化、风景等,基于这些禀赋,加之政府的培育,形成了诸多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小镇。比如,丽水庆元香菇小镇是世界最早的香菇发源地,具有历史悠久的香菇文化与产业,加上政府培育,从而形成了以香菇产业、文化为特色的香菇小镇。
一、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特征
特色小镇的表现形态众多、类别多种多样。目前,对特色小镇的发展类型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基本都是以产业类别对其进行划分,但划分的结果却千差万别。比如,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申报将其分为商贸流通、工业发展、农业服务、旅游发展、历史文化、民族聚居以及其他7大类。刘国斌(2017)等将其分为历史文化、城郊休闲、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生态旅游、高端制造、金融创新和时尚创意10类。这种分类方法不单纯是依据产业划分的,还混合了小镇的发展要素,如交通区位、资源等,可能还有主体,如时尚创意。无论以哪种方法进行划分,成熟的特色小镇应当是以产业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兼具“生产、生活、生态”的复合社区,产业在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中是长久的主线。因此,本报告对搜集的中国特色小镇样本的发展类型划分原则是根据其主导产业进行,总结归纳发现,特色小镇可分为现代制造、信息技术、商贸流通、旅游文化、金融服务和现代农业6大类。表1展示了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类型及其包含的业态、特点和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小镇。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具备的特点不同。一是商贸流通类特色小镇作为人流、货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枢纽,在吸纳就业、投资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二是信息技术类特色小镇主要以新兴产业为主导产业,在促进企业研发方面竞争力强劲。比如,南京未来网络小镇搭建了近20个专业技术、科技金融和公共服务的平台,聚集了众多高端人才,包括专家9名,省双创人才2名等。三是制造类特色小镇入驻企业都注重提升品牌影响力、专注研发,有些小镇以“高、精、尖”为产业发展方向,如杭州萧山机器人小镇、杭州东部医药港小镇、嘉兴海宁阳光科技小镇等。四是金融服务类特色小镇则在税收、拉动经济方面为小镇提供重要助力。比如,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的年缴纳税收额已达10.77亿元,入驻企业1935家,有效助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五是文化旅游类和农业类特色小镇在特色产业的发展则表现出了相对的弱势。其中,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的数量虽然众多,但竞争力较强的特色小镇则较少;农业类特色小镇本来基数就小,打造高端特色农业需要投入资金巨大,孕育高质量小镇难度较大。知名度排名前50个特色小镇中,①六大类特色小镇分布存在差异,但是所有类别都有入选的小镇。其中,现代制造类11个,信息技术类10个,商贸流通类9个,金融服务类8个,旅游文化类7个,现代农业类5个。样本中旅游文化类特色小镇数量较多,但质量较高的小镇较少,而且竞争力较强的特色小镇多为文化创意类,如南京江北设计小镇、深圳龙华观澜文化艺术小镇。现代制造类、金融服务和农业类的特色小镇在产业方面具备较好优势,而信息技术类则是最具投资前景的特色小镇(见下图)。总之,各类特色小镇各具特色与优势。
二、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情况
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思考
1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武隆县委、政府相继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扶持政策》、《武隆县关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明析了产业选择、目标定位和区域布局;扶持政策按照“公开、透明、稳定”的基本原则制定,从2013年起每年财政投入3000万元以上用于扶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并保持逐年增长,着力引导产业向区域性特色产业集中、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按照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的方向,着力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目前武隆特色效益农业已经初具雏形。
1.1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2.38万hm2,产量48.6万t,同比增涨3%和7.3%,建成以双河、黄莺为代表的优质蔬菜示范片333.33hm2。
1.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势头强劲
2015年4月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名单,武隆县被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目前,武隆县有26个乡镇共60个行政村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农(林)家乐、渔家乐、家庭公寓近1500家,避暑休闲农家达700余家,涉旅农户达1.9万户,乡村旅游接待床位达2.8万张。2014年,武隆县新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10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
特色经济发展思考
*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南部,是一个以农牧业经济为主的地区。全旗土地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多山地丘陵,少平原良田,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农牧业产业化受自然因素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制约,进程缓慢,广大农牧民在产业化中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5%左右;全旗人口59.3万人,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资源少,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大旗,全年和季节性外出务工的剩余劳动力多,但因在整体上劳动力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收入水平并不很高,全年劳务输出16万人次以上,劳务输出收入在4亿元左右,占农牧民总收入的30%左右;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对财政贡献率大的企业和项目少,工业经济在全旗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不足30%,是一个工业弱旗;财政收入增长较慢,财政支持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能力较弱,财政总量小,人均财政收入低,是一个典型的财政穷旗。
近年来,我旗旗委、旗政府以实施“生态立旗、产业化强旗、工业富旗、科技兴旗”四大战略为核心,采取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措施的办法,积极有效地推动了相关主导产业的发展,经济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尤其是作为自治区大力扶持的特色产业和我旗工业支柱产业的花炮产业异军突起,日新月异,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该项产业不但传承了*地区几百年来的花炮生产工艺,而且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土地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等优势,通过发展这项产业,繁荣了地区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花炮业已成为*旗名符其实的富民强旗的支柱产业。
一、地区特色奠定花炮产业发展基础
按照区域差异性理论,一个地区具有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具有一个地区的差异性,差异性是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差异又意味着区域个性,其中蕴含着潜在的发展优势。善于发现潜在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优势特色产业,使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是区域间由失衡走向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要坚持从差异中把握优势,大力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模式的产业体系,区域经济就能逐步走上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花炮业的快速发展,正是*旗充分发挥地区特色,挖掘潜在发展优势,大力培育地方特色产业的结果。在发展花炮产业上,*旗与全国的其它旗县区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或者说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具体来说,发展花炮产业应具备技术、人力、土地、规模、市场等几方面条件,*旗具备并很好地利用了这些条件。
(一)技术条件。花炮产业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发展花炮业,需要具有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该旗发展花炮产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几百年来,该地区花炮生产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生产的花炮品种日益增多,现已能生产9大类600多个品种产品,其中高中低档产品类别比较齐全。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培养和造就了数量众多的产业工人,据初步统计,该旗现有花炮生产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2000多人;另外,通过近几年的招商引资,该旗还引进了600多名外地技术人才,花炮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为花炮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才人力条件。*花炮产品的品牌形象逐渐树立,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从大商标来说,该旗注册了“*花炮”证明商标,就生产厂而言,现在该旗先后有17个花炮厂注册了各自产品的商标,这在保护该旗花炮产业的同时,也促进了该旗花炮产品在竞争中提高了质量。
发展特色农业的探讨
1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业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先进适用科技的全面推广,推动农业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全州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来,在农业经济建设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进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特色农业的综合开发,加大了投资力度,积极引进特色农业建设的高新科技,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集体和企业参与特色农业的开发。目前,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人们观念的转变、先进科技的推广、科技意识的提高、市场观念的增强,楚雄州以县(市)城郊为重点,以特色栽培业为主的农户、集体和企业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气候资源,投资兴建了规格各异的塑料大棚和温室,选用优良品种,辅以合理施肥、高产栽培等科技措施,大量种植花卉、药材、蔬菜等市场前景较好、开发潜力较大、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并销往省内外各地。在市场经济要求农业经济建设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潮流中,特色农业的建设开发逐渐成为了当地农业经济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
2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特色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发达的特色农业是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它是以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相结合,人工创造一个可控的农业生产特色环境,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的工厂式生产,以获得优质、高产、高效,具有稳定效益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国内外特色农业发达的地区相比,本州的特色农业建设面临着以下问题,制约着特色农业的稳步发展。一是建设规模较小、投资渠道较少、生产成本较高;二是塑料大棚和温室的建设有待于合理布局;三是已建成的特色农业尚未充分合理地应用;四是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亟待提高,有关特色农业的科技培训工作必须加强;五是部分地区信息的滞后产生了生产和市场脱节的现象;六是缺乏诚实守信地与农民合作、组织农户和集体生产,开拓国内外大市场的龙头企业;七是广大农村粗放式的相关生产给特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八是对特色农业的建设成效应当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估。以上为本州特色农业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将来的特色农业建设中必须科学地解决。
3推进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目前,本州特色农业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内外特色农业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建设规模、投资力度、科技含量、管理水平,还是社会经济效益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来自国内外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本州特色农业的建设要取得新的进展,实现健康发展,除了各级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发展外,必须立足楚雄州情,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搞好立项论证,引进特色农业的先进科技、生产资料及综合开发技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使特色农业建设中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实现合理优化配置,促进特色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
城镇特色发展分析论文
1问题的提出
建设社会主新农村的大前提是可持续良性发展,但如何长久地实现这一基本要求,这在具体的村镇建设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目前许多规划专员们常常是从村镇的近期优势与不利因素的分析入手从而确定规划的基本形态,在城镇体系规划上也将资源及产业在区域范围内进行了统筹的安排与协调。但从不同城镇的发展形态上,产业分工上,成百上千的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最终趋向于形成了小而全、产业重叠、发展雷同的竞争问题,无法与城市副业协调发展。这样规划上所说的特色的产业的规划实际上是没有长久发展可行性规划,其发展结果是相当多的乡镇工副业及农副加工业是停留在作坊式的简单加工层次,也常常是假冒伪
劣产品的发源地。所以新型村镇特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着眼点和出发点。
2实现新城镇建设特色化的要求
2.1规划的基本前提与要求
新农村建设在满足十五大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思路的前提下,必须要实现特色化发展,这样可以防止建设的千篇一律的规划老套,避免村镇建设各方面的雷同,造成无特色、无竞争力的重复建设的浪费。所以要实现村镇建设的特色化要求必须首先从以下方面入手: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考
摘要:文章主要根据沱沱河气象站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现状,指出了工作中不足之处,并对其未来发展策略进行思考探讨,以提升沱沱河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推动当地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沱沱河;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公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及畜牧产品需求量逐渐加大,也对农牧业产品品质提出了更多新要求。自沱沱河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后,当地农业产业,尤其特色农业对气象服务质量要求也逐渐升高,应该充分掌握沱沱河气候情况,并根据当地气候资源,为特色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有效的气象服务。
1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意义
沱沱河地处格尔木市南域唐古拉山镇,属于长江源主源,气候干寒,多风少雨,天气复杂多变,干旱、暴雨洪涝、冰雹、雪灾、寒潮、低温冷害、大风等气象灾害多发。近年来,在全球气候日趋变暖大背景下,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对气候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也对特色农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促使特色农业持续发展,气象部门应通过科学合理方法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积极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2沱沱河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现状
特色海洋发展汇报
回顾总结本届政府任职以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加快推进定海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定海实际出发,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载体,走出一条具有定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是要正确认识区情,理清发展思路。由于历史局限性和发展的阶段性,长期以来,对定海的优势和作用认识不足。本届政府深入分析宏观发展环境和定海区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市委“六六决策”,大力实施特色产业战略、环境优化战略和城乡联动战略,着力建设先进的临港工业基地、构筑长三角重要的海洋物流基地,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区、海岛和谐社会和海洋历史文化名城,促进全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跨越式发展。
二是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定海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紧紧把握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依托区位、资源、人文等优势,扬长避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路子。为此,我们根据区位资源优势和现实产业基础,着力发展海洋经济,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要优化环境,重视招商引资。加快推进定海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保障。这几年,我们积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四是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政府工作的最终落脚点。这几年,我们始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举措加快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合力构建和谐社会。
五是要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制、务实、高效、廉洁政府是新时期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定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这几年,我们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努力建设学习、廉洁、务实政府。
特色农业发展思考
**年10月10日—22日,新疆发展和改革委派员参加了国务院西部办举办的“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创新培训工程”第十一期研修班的培训,培训的主题为“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培训采取了专家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并实地考察了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临安市经济发展较为强劲、发展势头良好,是浙江省17个经济强县之一,**年在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中列第75位。“十五”期间,临安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5.2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3.83亿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7263元,增长10%。考察发现,临安市的农业经济及产业发展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临安市农业经济及产业发展情况及特点
1、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调整农业区域结构,着力培育区域特色支柱产业是临安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近年来,临安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力改变“小而全”和自求平衡的农业区域格局,着眼于国内外大市场,充分挖掘和发挥本地的区域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和品牌农产品,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扩大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形成了总面积165万亩的特色农业产业带、产业群。重点培育“竹笋、山核桃”等农业产业,**年实现产值1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建成省市农业示范园区15个,其中省级2个;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个,面积49.2万亩。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制订农产品质量标准,下大力气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21家企业获得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山核桃、天目笋干等2个农产品获原产地地域保护认证。19种产品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其中雷竹笋采用地膜覆盖保温新技术,延长出笋期,实现反季节销售,农民种植竹笋收益明显提高,占年均总收入比重达到80%以上。
2、着力形成以农户专业化生产为基础、社会化分工与产加销协作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性措施。临安市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的有利条件,建立健全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使用权向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集中。目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7家,带动农户17万户,联结基地76万亩。4家企业达亿元规模,20家企业有出口业务,12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产品涉及水煮笋、竹制品、粮食加工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63个,其中3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4230户,带动农户35761户,年代销农产品2.6万吨,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的程度,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市场体系建设和流通业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临安市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一是注重品牌建设,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2个,浙江省名牌产品3个,杭州市著名商标1个,杭州市名牌产品4个。二是强化宣传和推介。充分利用博览会等平台加大对绿色农产品推介、展示、宣传力度,并组织有关企业到上海、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推销农产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农产品贩销队伍不断壮大,农产品专职营销人员5000多人,年销售10万元以上的大户1300多户,销售产值3.5亿元,与基地农户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四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了浙皖农贸城、青云竹笋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1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概况
1.1垣曲县概况
1.1.1区划概况。垣曲县又名舜乡,地处山西省南部,从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东跨王屋,西踞中条,南界黄河,北靠太行。县辖5个镇,6个乡,188个行政村,1277个自然村。全县国土面积达1620km2,辖区总人口为232500人,市区常住人口97300人,流动人口22300人。辖区东西相距最远65km,南北则为48km,总面积1620km2。人口密度约为143人/km2。
1.1.2地理与气候。地处华北大陆板块南面,鄂尔多斯地块和河淮地块接触部分的南方,中条断拱东北端东部,以黄河为界南面和河南省的渑池、新安县相隔。境内北高南低,西、北、东三面环山,中部则是垣曲山间盆地,呈现出马蹄形,同时北宽南窄,从北向南倾斜,连接黄河谷地北岸。整体海拔位于600~800m范围内。全境72.24%为山区,面积达1170.80km2;25%是黄土台原区、丘陵;其余则为洪积、冲积平原区。气候方面而言,由于是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天干旱多风,夏天多有偏南风雨量集中,冬天则盛行西北风少雪干燥,四季分明,春秋水分充沛。而垣曲,热量资源较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适宜很多农作物生长。
1.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2.1垣曲县农业发展状况及经济地位分析从农业的地位来看,2011~2013年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变化不大,在2013年较前两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基本维持在10%左右,全省维持在6%左右,垣曲县农业所占的份额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总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工业增速放缓所致。此外,近三年垣曲县农业增幅逐年降低,分别为7.3%、5.6%和5.1%,全省增幅基本保持在6%左右,可以看出垣曲县农业的总量虽然在增加,但增幅却在逐年降低,说明农业的发展速度要整体落后于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农业起着稳定农村、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垣曲的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要继续加大发展力度。从全县的财政收入来看,2011-2012年大幅增长,2013年出现负增长,同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5%。可以看出县财力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可以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从而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