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17:58: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疼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术后疼痛护理感悟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另一个是个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疼痛不仅表现出一系列的躯体运动反应和植物神经内脏反应,还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影响疼痛的因素,近年来对疼痛的研究表明,对疼痛感受的程度和性质在不同人身上是不相同的。因为痛觉不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模式,它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疼痛不仅是一种客观的体征。也是一种主观现象。
1影响术后疼痛的因素
1.1痛觉阈即引起疼痛的最低强度的刺激,或者说是疼痛最低的可感知强度。Wof和Wolff曾报道,健康者都有相似的感知疼痛的能力。但炎症可使痛觉阈降低,局麻、神经系统损伤或中枢性止痛剂可使痛觉阈提高,分散注意力与暗示可减轻疼痛。
1.2社会文化因素个人对疼痛的知觉反应中,社会文化知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1948年人类学家Kraeber发现,某些社会阶层的妇女在分娩时毫不痛苦,婴儿出生后妇女很快就到田间劳动,而大多数妇女在经历分娩时显得相当疼痛。
1.3心理因素疼痛不仅有着性别差异、民族差异,而且受文化程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着心理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们因为疼痛而引起心理反应,悲伤可致疼痛加重,控制悲伤可减轻疼痛,这是由于大脑皮层对疼痛的反应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心理学家发现恐惧、焦虑、失望、不耐烦均可使痛阈降低,愉快、兴奋、有信心可使痛阈提高。
1.4痛觉适应传统观念认为,对痛刺激的适应是不明显的,强烈的疼痛刺激根本不产生适应。然而新的实验证明痛觉本身也存在负适应现象,即在痛刺激连续或多次作用于感官的一段时间后出现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疼痛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疼痛的运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收取的60例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为32:28;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2.01±5.53)岁;骨折部位:12例股骨粗隆、23例肱骨干、18例股骨干、7例其他部位。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两组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2护理方法。以常规疼痛护理方法护理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则接受疼痛护理干预。包括:1.2.1心理护理。让患者知晓骨科术后难免会出现疼痛感,告诉患者不用过于担忧,如果的确无法忍受疼痛,可对镇痛剂予以合理使用。同时鼓励患者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并借助多种方法,如深呼吸、看电视、看书,听音乐等,使疼痛得到有效缓解[2]。1.2.2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防止受环境因素影响而让疼痛加剧,使患者睡眠受到影响[3]。护理人员应尽可能集中操作。把室内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做好患肢保暖,使患肢末端血液循环得到有效改善[4]。1.2.3体位护理。术后按照骨折类型与手术方式对最佳体位进行选择。患肢肿胀患者,将患肢抬高,减轻水肿,能够对静脉回流起到积极作用,疼痛缓解。患肢制动,把关节保持在功能位[5]。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按摩,以使疼痛感减轻,防止压疮出现。1.2.4疼痛护理。针对术后疼痛剧烈患者,可采取局部冷敷与抬高患肢的方式,以让水肿与疼痛减轻[6]。如果疼痛由肌痉挛所致,则可对局部热敷和按摩方法予以采用,使疼痛得到缓解。如果有必要可对镇痛剂和镇痛泵予以使用。通常术后24h内会有剧烈疼痛,因而需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需求给予止痛处理[7]。对患者的呼吸、血压情况进行观察。观察患肢的血运、皮温,是否出现肿胀,有无不良反应出现。1.3观察指标(1)NRS评分。结合临床观察和病例调查,对患者的NRS评分予以评定,NRS评分共分为4个评价区间,即无痛(0);轻微疼痛(3)、中度疼痛(4-6)以及重度(7-10)。(2)护理满意度。按照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调查评测表,记录分析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共分3个区间,即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所有调查数据值,以(±s)、%表示临床观察指标,检验采用t、c2,P<0.05代表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观察组NR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中非常满意10例、满意12例、不满意8例;观察组中非常满意17例、满意11例、不满意2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3%)明显比对照组(73.3%)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快速发展的机械工业和不断进步的交通事业,让骨折患者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而手术常会给患者留下较大的机械损伤,使之术后产生剧烈疼痛,不但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使患者术后进行功能锻炼的主动性降低,对术后功能的恢复极为不利[8]。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属于常见现象也是患者一定要要经历的,其引发因素包括个体、组织损伤与主观意识等,为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导致其治疗过程中有诸多不良情绪(焦虑、抑郁等)出现,并有一系列生理与心理的变化,让患者病情的发展、转归以及术后机体的恢复受到严重影响,其中在患者疼痛反应中发挥最大作用的就是主观因素[9]。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医学技术和不断提高的护理要求,让临床越来越重视疼痛护理。临床研究表明,给予患者正确的心理指导与疼痛护理,能够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有效减轻,让疼痛因素和患者自身对疼痛的反应减少[10]。
独家原创:疼痛领域的疼痛机制研究综述
摘要:医学走到现在,止痛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的引入了外国的医学技术,止痛药更是编的更广,如果动手术,那样疼痛自然是免不了,一些比较大的手术都要先麻醉病人从而减轻她的痛苦,就是拔一颗牙齿也要止痛药。所以要加强对药物止痛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止痛,药物
引言:止痛药在医学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了,特别的对于一些大的医院。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医院引入了止痛药机制。本文从止痛药的作用出发,先让大家了解止痛药,接着阐述止痛药在医学领域上的作用,再而进行分析为什么要引进止痛药,进而阐述止痛药有什么危害,还有就是分析如何降低止痛药的危害,最好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自三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个伟大的任务---华佗,它是一个医生,那是由于战乱时常都有一些士兵受伤,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简陋,没有今天的什么高科技的神经麻醉,可受伤了终究要治疗。据历史记载,当时的关云长和吕布都让华佗医疗过,那是华佗就用上了麻醉剂,是病人暂时失去知觉,从而对病人进行医疗……
那是止痛药就派上了用场,今天止痛药还是占比较重要的地位,看现在的止痛针,当病人实在不能忍受病情的折磨时,可以通过先缓解病人的痛苦,再而对它进行医疗。
现在随着医学界的高速发展,疼痛领域方面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止痛药,据调查,止痛药一直市场是占有一定的比重,因为人越来越重视生命了,但现在如果到医院,看到那长长的账单,心理未免不想去了,对于一些小病,往往就是自己到药店买止痛药,看现在的市场上什么止痛药都有,治肚子痛的,治头痛的等等,止痛药随着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广,甚至有些人把止痛药看成了家庭用药,就是说每家每户都必备的药,除了这里,医院对止痛药的需求也是比较大的,因为现在外伤的事故多了,动手术的人多了,所以所需求止痛药也变得越来越多。但究竟我们对止痛药了解多少?笔者在这里略谈了一下。
小议慢性疼痛的治疗问题
摘要:疼痛是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疾病和创伤都伴随有疼痛存在。特别是晚期癌痛和慢性顽固性疼痛,医药论文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有效的止痛治疗,尤其是对于晚期癌症和慢性顽固性疼痛病人的治疗,已经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晚期癌痛患者,静脉或口服阿片类药物是唯一能够部分缓解疼痛的方法,但是这样又带来了诸多的副作用,如起过度镇静、呼吸抑制、便秘以及成瘾等。
关键词:慢性疼痛基因治疗定义
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的出现,给癌痛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它同样存在着难以长期维持、增加感染机会、费用较高等问题。寻找更方便、有效、作用持久且经济、安全的镇痛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克隆细胞移植川和异种组织细胞移植的出现,为慢性疼痛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近年来,又提出了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来处理慢性疼痛问题的新思路工,并且已有许多科学家开始对这方面进行了深人细致的研究。
一、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
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1993年给人类基因治疗下的定义为:“通过对活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而进行的医学治疗。这种改变可在活体外进行,然后应用于人体,或者直接在人体内进行”。从该定义可知,存在两种基因治疗方式:即间接体内法(exvivo)和体内法(invivo)。前者是通过选择适当的靶细胞,在体外进行基因转移,筛选可表达外源基因的细胞,再将这些细胞转移至体内。这是基因治疗前期最常用的方法,其优点在于将细胞移植回体内前,可以对细胞进行检查和优化。但该方法仅局限于可移植细胞,如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等,同时仍需对可能发生的免疫反应进行检查。该方法的另一缺陷是细胞移植回体内后其基因表达关闭,必须开发和寻找合适的启动子。另外该法还面临着如何长期保持移植细胞功效的问题。体内法则是直接在体内改变与修复遗传物质。目前对其研究日益增多,可能将成为基因治疗最有前途的方法。基因治疗中要将某一目的基因转移到靶细胞,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
基因治疗载体可分为病毒型和非病毒型两类。病毒型载体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和疤疹病毒。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经过改造的、具有穿膜特性的病毒作为载体,定向地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然而由于人体自身具有抗病毒的免疫系统,使用病毒载体作为媒介来传递DNA时就不得不面对宿主的免疫反应。非病毒型载体包括:脂质体、裸露DNA和DNA包装颗粒,范围从裸DNA显微注射、电激法、基因枪技术等各类物理学方法到聚阳离子赖氨酸或阳离子脂质体。
医院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研究
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其疼痛易被忽视。疼痛对患儿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危害患儿的生理、心理健康,WHO和国际疼痛协会(IASP)于2007年就将患儿疼痛列为全球重要健康问题之一[1]。证据是改变实践的关键因素,科学有效的证据能改善疼痛管理质量,虽然有关儿童疼痛管理的证据不断增加,但目前儿科疼痛管理的临床实践现状依然不理想[2]。护士作为疼痛的评估者、镇痛措施的实施者、疼痛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者和指导者,在疼痛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此,护士是否开展疼痛管理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PainManagementPractices,EBPMP),进行基于循证实践的知识转化,关乎疼痛管理整体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本研究对基层医院护士疼痛管理循证实践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因素,旨在为儿科护士运用循证理念指导疼痛管理实践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8年3—7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湖南省5所基层医院的儿科护理人员135名进行调查。纳入标准:(1)持有护士执业资格证;(2)在儿科工作时间≥1年;(3)自愿参加本研究。1.2方法。(1)一般资料调查表。由课题负责人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最高学历、有无当护士长经历、有无疼痛知识培训经历等。(2)中文版卡尔森循证疼痛管理先决条件量表(C-CPCIS)。该量表[4]共4个分量表(既往实践、疼痛需求问题、创新、工作规范),30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既往实践和创新分量表中,1分代表“从不”,5分代表“总是”;疼痛需求问题和工作规范分量表中,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5分代表“完全同意”。总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在工作中进行疼痛管理循证实践的可能性越大。中文版卡尔森循证疼痛管理先决条件量表(C-CPCIS)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9,重测信度为0.844,4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2、0.843、0.874和0.858[4]。1.3质量控制。本研究采用现场发放问卷与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1)对调查对象进行统一培训;(2)统一发放问卷并指导填写,当场收回;(3)对电子问卷设置权限,保证一人只能填写一份,将每个条目均设为必答题,若有漏填则无法提交;(4)课题组成员筛查无效问卷。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以人数、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40份,回收135份,回收率为96.4%,所有回收的问卷均有效。本研究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2.42±6.36)岁,工作年限平均为(11.07±7.43)年;学历:大专96人,中专11人,本科24人,硕士4人。其中,初级职称92人,中级职称38人,高级职称5人;曾担任过护士长的6人。不足一半(47.4%)的研究对象表示曾在学校学习过疼痛管理知识,44.4%的人通过学术期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29人(21.5%)工作后参加过疼痛知识培训。2.2C-CPCIS得分情况。C-CPCIS平均得分为(3.17±0.21)分,其中既往实践分量表得分最高,为(3.61±0.36)分;疼痛需求问题分量表得分最低,为(2.67±0.43)分,具体见表1。2.3C-CPCIS得分单因素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对总量表得分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6个,分别是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最高学历、有无当护士长经历、有无疼痛知识培训经历,具体见表2。.4影响儿科护理人员EBPMP水平的多因素分析(见表3)将上述6个因素赋值,并作为自变量X,C-CPCIS总分作为因变量Y,按照α入=0.05,α出=0.10的水准,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3)。最终进入方程的因素分别是有无疼痛知识培训经历、最高学历(F=45.876,P=0.000),决定系数(R2)为0.401,即这些因素可解释疼痛管理循证实践行为得分40.1%的变异。
3讨论
舒适护理在骨折术后疼痛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究对骨折术后患者施行舒适护理的效果及对不良情绪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92例骨折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6例,施行舒适护理)。对比两组舒适度评分、不良情绪评分、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自我感受负担水平。结果:观察组护理后不良情绪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术后12h、24h、48h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护理后舒适度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且睡眠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自我感受负担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对骨折术后患者施行舒适护理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绪,减轻术后痛感,增加舒适度,并有助于减轻自我感受负担程度。
关键词:骨折;舒适护理;不良情绪;疼痛;自我感受负担
骨折属于临床骨科常见疾病,尤其随着近些年交通事故频发,骨折患病人数显著增多[1],其中股骨颈骨折属于常见骨折类型。目前临床治疗骨折疾病以手术为首选,不仅有助于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还可缩短卧床时间[2-3],但由于手术均具有创伤性,加上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担忧,在术后常伴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或疼痛等问题,给其身心造成了较大程度不适[4-5],故加强护理干预十分重要。舒适护理强调使患者达到心理、社会及精神上的舒适,为探究舒适护理的可行性,我院对骨折术后患者施行舒适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研究,随机将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92例骨折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观察组(46例)。所有患者均为股骨颈骨折。观察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17~97(58.68±8.33)岁。对照组男22例、女24例,年龄13~95(58.70±8.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对比性。纳入标准:(1)均自愿接受手术治疗者;(2)13~100岁者;(3)签署知情协议者。排除标准:(1)存在手术禁忌证者;(2)免疫系统异常或凝血功能异常者;(3)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及恶性肿瘤者;(4)精神异常、既往有精神病史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者。1.2方法对照组46例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即合理调节病房温度、湿度及光线,做好病房清洁,告知患者围手术期注意事项,简单向其讲述骨折及手术知识,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给予其饮食指导及术后康复建议,对于存在心理问题者,给予心理疏导干预,同时,定期调节患者体位,在变换体位时,切忌动作粗鲁、直接拖拽,以免增加压疮概率,并嘱咐家属按摩患者受压部位或涂抹润肤露,对于疼痛难忍者,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等。观察组46例患者除施行常规护理措施外,还需施行舒适护理,操作如下:(1)睡眠护理:为增加患者睡眠质量,除调节光线,减小仪器音量外,还可引入薰衣草芳香疗法,对患者使用花茶薰衣草香囊(排除香精影响),从术后第1天开始,于晚上9点至第2天早上7点将花茶薰衣草香囊(薰衣草用量8~10g)置于患者枕边,第2天早上7点将香囊收好,以免香气挥发,每5d更换1次薰衣草,直至患者出院。(2)耳穴压丸法:由于骨折患者术后需卧床一段时间,为减少便秘造成的生理不适,可对其使用耳穴压丸法,于患者双侧耳郭选取胃、脾、肾、大肠、直肠、小肠、三焦、内分泌对应的穴位,并标记,然后在对应穴位上贴王不留行籽,告知家属或患者于术后6h按压耳穴,以耳郭胀痛、发热为宜,每隔6~8h按压1次,每3~5d更换1次耳穴。(3)放松疗法:为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可在安静环境中,通过清晰有力的语言诱导及放松的音乐使患者想象自己处于一个舒适、放松的环境,从而达到减轻其心理负担的目的,2次/d,20min/次,在放松过程中需避免外来干扰,去除患者身上饰品,避免戴眼镜。(4)早期功能锻炼:为加速患者术后恢复进程,减少卧床时间,护理人员详细向患者讲述早期锻炼的意义,以增加其配合度,护理人员结合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合理给予康复训练建议,对于卧床患者,可告知家属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被动训练。(5)并发症预防护理:由于长期卧床,较易增加便秘发生率,故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多按摩腹部,平常多注意喝水,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可给予患者使用开塞露。同时,为减少切口感染,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消毒病房内空气、地面等。1.3评估指标对比两组舒适度评分、不良情绪评分、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自我感受负担水平。(1)不良情绪评分[6]: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含有焦虑和抑郁2个子量表,计分制为0~3分,各有7个题目,各子量表评分标准为:0~7、8~10、11~21分分别提示无焦虑/抑郁、伴有可疑焦虑/抑郁、肯定患有焦虑/抑郁。(2)舒适度评分[7]:使用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计分制为1~4分,共28个题目)对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则舒适度越高。(3)疼痛评分[8]:使用模拟数字评分法(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其中1~3、4~6、7~10分分别提示轻度、中度、重度疼痛)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则痛感越强。(4)睡眠质量评分[9]: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8个题目,计分制为0~3分)进行评估,>6分提示失眠,评分越高,则睡眠质量越差。(5)自我感受负担水平[10]:使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10个条目,计分制为1~5分,总分50分)进行调查,<20分、≥20分且<30分、≥30分且<40分、40~50分分别提示无、轻度、中度、重度自我感受负担。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则统计学有差异。
2结果
骨科疼痛护理管理思考
摘要:目的:探究针对骨科开展疼痛护理分层级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医院治疗的300例骨科患者作为实验的对象,均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观察组150例。给予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相同的常规骨科护理,观察组则另外开展针对疼痛护理的分层级管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同时采用科学判定标准评价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36h的疼痛程度。结果:手术后36h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就各项护理满意度情况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人员作为患者进行术后疼痛护理的核心人员,应正确认知及评估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护理人员对患者术后疼痛护理态度与疼痛管理效果息息相关。通过给医护人员培训,把新的知识理念应用于临床患者,这种分层级的管理方式不仅能提高各级医护人员的疼痛管理技能,而且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另一方面还可同时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关键词:骨科;疼痛护理;分层级管理
分层次管理是由傅国华教授提出的,旨在通过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设计相应的层次管理手段、方法,通过有效的管理从而优化结构[1]。高级、中级、初级护理人员的工作怎样科学的划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成为了主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患者围术期的舒适度[2]。故医院特对骨科开展疼痛护理分层级管理的效果开展了专项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300例医院骨科诊治患者,样本选取时限为2012年3月~2013年3月,其中男178例,女122例,年龄16~63岁。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本研究3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的分层管理。(1)完善及落实分层制度:将护理管理设定分层管理制度,分别由护士长、责护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实施相应的分层管理。其中,责护组长须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或5年及以上护师,熟悉本科室护理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较强的沟通技巧,能够与责任护士进行良好沟通,并做好护生的带教工作,还要做好分层管理的监督及护理质量的把控工作,及时查看并记录疑难危重症患者情况,积极指导下级护理人员的工作和学习;责任护士须大专以上学历,护师及以上并已获得两年,责任护士要对于本专科的护理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及要求操作能力较强,拥有良好的沟通和带教水平,遵医嘱完成相应护理任务,尽量满足患者需求,给予患者健康指导;辅助护士须为注册护士,基本掌握医学及护理学相关知识,能够倾听患者的诉求,并完成患者提出的要求。帮助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完成基本的护理[3]。(2)完成资源配备的优化处理:经过资源配置的优化处理,骨科病床的床护比由原来的1∶0.21,变为1∶0.38,这为创建示范病房做出了明显贡献。(3)做好护理分层管理:针对本科室的实际情况,排班采取医护同组法,并针对病区医疗组情况,适当调整医护排班情况。责护组长被分配至医疗组,均以医护同组方式参与病房床位的管理工作,分管期间与组长共同完成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责护组长还要评估及反馈本组患者健康教育的落实情况。为了完善本组患者的基础护理服务,要密切的关注患者的需求,接患者住院,送患者出院,都是必须保证落实在内的工作。采用双班制、双人值班,并做好特殊时段的服务和照顾,可以设立总值班护理人员,方便在夜间照顾患者,处理突发情况。高级护理人员的分配要合理,要与中级和低级护理人员均衡搭配,努力实现护理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做到职责明确,从而确保护理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采用绩效分配方式,统一责权利[4]。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同时采用科学判定标准评价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36h的疼痛程度。1.3观察指标。1.3.1患者疼痛指标。采用疼痛评分(VAS),对患者术后的36h进行疼痛指标的评分,0~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1.3.2满意度评价指标。对患者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放调查问卷,总分为100分。问卷包含3个大类,每一类有多个小题。90~100分为非常满意,75~89分为满意,60~74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差。问卷发放收回率为100%,通过问卷得分计算两组患者对各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疼痛护理对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在佛山市中医院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护理中使用强化疼痛护理方法对患者疼痛程度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20年1-12月在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中接受治疗的80例创伤骨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常规护理法用于对照组,强化疼痛护理法用于观察组。比较两组疼痛评分、护理满意度及心率和收缩压水平。结果:护理前,两组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心率及收缩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率及收缩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护理中使用强化疼痛护理方法,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稳定患者的心率及血压指标,疾病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诊创伤骨科;强化疼痛护理;疼痛评分;满意度;心率;收缩压
医院中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大多为急诊患者,患者病情较为危急,发病原因复杂,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的身体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水平明显升高,一些病情严重者还会死亡[2]。为了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升疾病预后治疗效果,应结合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护理,以提升患者疾病预后[3]。现阶段,倡导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护理中使用强化疼痛护理方法[4]。本文将于2020年1-12月在医院中接受治疗的80例急诊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强化疼痛护理方法所取得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佛山市中医院急诊创伤骨科80例,治疗时间为2020年1-12月,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4~83岁,平均(56.8±2.8)岁。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3~84岁,平均(57.2±2.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法,护理人员定期进入病房,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当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对患者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疾病预后治疗效果。观察组行强化疼痛护理法,包括几下几方面:①开展疼痛教育:护理人员应详细为患者介绍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疾病知识及镇痛知识,增强患者对镇痛工作的重视度,告知患者疼痛缓解方法,疼痛工具如何正常使用,并指导患者一些缓解疼痛感的小技巧。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操作期间,应严格做好消毒杀菌处理,并坚持无菌操作原则,以避免患者的创面部位处出现严重的感染。伤口及创面护理需有序及轻柔,避免操作不当而引发患者出现较大的疼痛感,应确保动作的轻柔性,并对力度及力点进行控制。根据创伤骨折部位采用不同体位或肢体摆放,使用丁字拖,夹板,三角巾或绷带包扎固定,用伤科黄水纱湿敷骨折部位,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确保患者的骨折部位处能够快速愈合。②环境干预:若环境舒适度不好,会导致患者的疼痛感加重。为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身体舒适度的提升,加强对患者进行环境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需要将清创室内的温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保证病房内环境的干净、安静、温馨、清洁及舒适,使患者的身体疼痛感得以明显减轻。③心理护理:若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心理情绪,将不利于患者疼痛感的缓解。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当患者进入到医院之后,应给予患者安慰、鼓励和疏导,以促进患者疾病治疗自信心的提升。另外,应确保患者能够充分认识到疼痛是创伤骨折患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处理之后,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另外,还可采用为患者播放电视节目、与患者聊天的方式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的疼痛感得以减轻。④轻柔操作:在对患者行体位变换及创面包扎等护理操作期间,护理人员应保持轻柔的动作,以防止刺激到患者的创面,而导致疼痛感加重。⑤用药护理:当患者出现疼痛感时,若使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将无法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应给予患者镇痛类药物。在此期间,要求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要求进行服药,以促进患者疾病治疗依从性的提升,确保患者能够充分认识到合理使用镇痛药物的必要性,以防止患者药物成瘾。观察指标:①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估患者疼痛感,得分越低代表患者的疼痛感越轻,重度疼痛度评分为≥7分,中度疼痛评分为4~6分,轻度疼痛评分为1~3分。②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80~100分)、一般满意(60~79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与得分呈正比例关系[6]。③观察两组护理前后心率及收缩压水平。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26.0软件处理,VAS评分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护理满意度用[n(%)]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肿瘤科病房疼痛护理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疼痛护理应用在肿瘤科病房的成效。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300例肿瘤科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150例采用疼痛护理措施,对照组150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结果: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肿瘤科伴随疼痛的患者,和常规护理对比而言,合理疼痛护理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其疼痛感,有着较好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肿瘤科;疼痛;护理
肿瘤科患者大多要选择手术治疗,大多患者还要接受化疗治疗,由此也难以避免的伴随疼痛,因而给予他们进行相应的疼痛护理管理是尤为必要的。近年来,在肿瘤科患者护理过程中,我院尝试了相应的疼痛管理,成效明显,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300例肿瘤科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150例采用疼痛护理措施,对照组150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中,76例男,74例女,年龄平均为44.2±1.6岁。其中,食管癌肿瘤科患者有31例,大肠癌肿瘤科患者有34例,鼻咽癌肿瘤科患者有27例,乳腺癌肿瘤科患者有22例,子宫癌肿瘤科患者有20例,肝癌肿瘤科患者有16例;对照组中,75男,75例女,年龄平均为44.1±1.8岁。其中,食管癌肿瘤科患者有33例,大肠癌肿瘤科患者有33例,鼻咽癌肿瘤科患者有28例,乳腺癌肿瘤科患者有21例,子宫癌肿瘤科患者有19例,肝癌肿瘤科患者有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1.2方法。施与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策略,试验组基于常规护理,给予了相应的疼痛护理:1.2.1合理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在患者入院的四十八小时内,就疼痛护理工作者而言,要采用评估尺评估其实际的疼痛情况,结合评价表告诉患者采用评估尺应该如何使用,护理者应该随身携带评估尺,并做好患者疼痛情况的相关记录,记录中需要囊括患者什么位置伴随疼痛,疼痛一般都是在什么时间发作,疼痛的持续时间是多久,为什么疼痛,有未针对疼痛采取相应的药物进行控制,服药之后是不是伴随了不良反应,在患者进行手术之后的60分钟、240分钟、360分钟,480分钟都要进行相应的评估,若患者评估得分高于5分,要在第一时间和医生取得联系从而进行相应处理,待处理完毕要每240分钟再做相应的评估。1.2.2干预措施。针对肿瘤科患者疼痛的干预可以采用药物疗法,比如静脉镇痛泵或者直接采用口服抑或注射的方法服药,也可以基于镇痛泵再进行服药。还可采用非药物的疗法,比如给予患者提供较好的病房环境,要安静、洁净,因为噪杂或者混乱的环境会让患者十分烦躁,进而疼痛感也会加强,同时要提供适宜的病房温度,采用柔和的光线。也可以给予患者一定的体位护理,结合患者手术实情让其摆用合理的体位,从而帮助其缓解病痛。另外还可以给予患者播放轻柔的音乐,帮助其转移注意力,进而缓解其病痛,提升其舒适感。还可以指导患者通过呼吸的舒缓来控制自身的疼痛感。1.2.3做好合理的教育和宣传措施。不少患者以及其家属存在着疼痛控制的误区,事实上,当人体受到手术创伤,肯定会同时伴随诸多疼痛,但很多患者又不想选择麻醉药物,他们认为使用麻醉药对自身伤口愈合有着一定影响,针对这个认识误区,护士要做出合理引导,帮助其将这个不科学观念进行合理改变,告诉他们,疼痛会伤害到他们的身体,因而需要将自身心态摆正,做好疾病的积极治疗。病人入院之后,不论是手术之前还是之后,护理者都要告诉患者疼痛健康的相关健康教育,要在病房较为显眼的地方进行疼痛面部表情表的张贴,定期举办相应的疼痛教育知识培训,对患者做出鼓励,让他们积极表述自身疼痛感觉,从而科学的对症护理。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原因及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在骨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时采用具体护理干预后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100人。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长期用具体护理干预模式。结果采用综合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感要明显低于只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结论在对骨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治疗中采用正对性护理模式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感,且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科患者;术后疼痛;针对性护理
多数骨折患者在进行手术后会感受到难以忍受的疼痛,这是由于组织损伤导致的,也属于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之一。多数患者在恢复期间由于较长的康复周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情绪,例如抑郁、慌张等负面情绪。且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体验也会降低[1-2]。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医学成就的不断提升,患者术后的护理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护理模式已经逐渐趋于系统化,因此在对于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以人为本,将重点放在提升病人的护理质量上。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尽量降低骨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感。为了更好地探究护理效果,随机选取了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骨科门诊接受治疗的对100名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均对以上患者的疼痛原因进行调查,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模式,且护理效果较为明显,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信息。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名骨科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观察组中有男性64名,女性36名,其中年龄最大70岁,最小13岁,平均(44.7±7.8)岁。另外选取2018年1月前来我院骨科门诊接受治疗的100名骨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照组中有男性57名,女性43名,其中年龄最大69岁,最小14岁,平均(44.6±7.9)岁。随后对比所选患者病程、病史、创伤程度等其他基本资料,发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具有可对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只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了解患者的疼痛原因并给与相应的护理模式,详细操作如下。1.2.1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原因。(1)生理因素:骨科手术患者对于在术后的体位要求非常严格,只有保持正确的体位,才能加快患者恢复的速度,防止患者在恢复的过程中出现痔疮和肌肉痉挛,每天需要适当的辅助活动,防止骨骼关节发生功能障碍,出现对于恢复不利的情况。由于在手术中使用的器械多为金属制品,在接触到皮肤血管、皮下组织等含有神经节的部位时,患者的疼痛感会突然加剧,难以忍受[3]。(2)病房环境:在病房进行恢复治疗时,病房中的物品摆放,环境设置,噪音的大小,灯光的强弱对于患者的影响都不可忽视,护理人员可在布置病房时适当询问患者的意见,努力做到患者舒适。(3)心理因素:对于年纪较大或者社会经历浅薄的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相应的可能会出现的心理状况比较多,在手术之后可能会担心自己能否恢复到健康状态,在疼痛的折磨下,患者极为容易出现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针对这类患者,应该主动与之交谈,讲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有趣事情,分散患者对于自身病情的注意力,减少病痛引起的疼痛感。护理人员可以多与患者讲解一些治疗后恢复比较成功的案例,用来增加患者对于疾病治愈的信心。1.2.2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对策。(1)护理评估:疼痛评估时了解患者病痛恢复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护理人员对于手术完毕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由于不同的患者所能忍耐的疼痛感不同,所以护理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了解每个患者的疼痛耐力,测定方法可以通过患者呼吸方式、肌肉的紧张度、掌心分泌的汗液等进行评估预测。完成疼痛感评估预测后,还需要评估患者的术后疼痛原因。(2)健康教育:对于在病床上恢复的患者来说,正确的体位对于病情的恢复尤为重要,在指导患者正确体位的同时,需要患者家属在旁观看,防止患者自行变更体位时引起错误的方式,影响恢复。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学习正确的按摩方式,并亲自示范指导。在工作时认真倾听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疑惑,对于存在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护理人员详细为其解答。每天按时记录患者的恢复状况,在患者感到舒服的前提下找到合适的体位,按时变更体位,以免长时间卧床导致血液不通,身体麻木。在患者心情不畅时,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通过听音乐,读书的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3)病情观察:要求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伤口进行检查,并严格按照检查要求并记录。检查患者手术创口时,观察患者伤口是否发生肿胀,是否有脓血溢出伤口,仔细询问患者伤口是否出现疼痛感,一旦患者伤口疼痛感强烈,及时给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缓解患者疼痛。如若患者手术创口肿胀并且伴有牵引疼痛时,护理人员要及时联系主治医师,检查是否需要进行二次伤口处理,是否需要对伤口进行减压。如果患者创口恢复一切正常时,及时寻找患者疼痛病因,如由于伤口包扎过紧引起,护理人员要及时放松包扎纱布,避免患者加重疼痛。(4)心理护理:①心理支持:对于疼痛忍耐力相对较差的患者,需要在心理上给予慰藉,帮助其分散注意力,减轻痛苦。②担心预后:患者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使得其恢复缓慢,治疗效果受到阻碍,护理人员需要多为其讲解成功案例,分散患者的恐惧心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及时与患者家属做好详细沟通,相关的细节工作要做好,保证患者在一个舒适的条件下恢复健康,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这样也有助于患者的恢复[4-5]。(5)保持舒适的环境:患者在恢复期间会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无法自行活动,只能卧床静养,因此在休养期间病房内的环境对患者后期的创口恢复有着极大的影响。护理人员要注重物品摆放,定时清理病房,及时通风,为患者提供一个清洁、干燥、舒适的静养环境。同时要保持室内的温度23~26℃,防止病房内温度变化过快,影响创口愈合时间。当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护理人员要正确的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避免由于长时间不活动肢体,出现肌肉萎缩的现象。在查房过程中,做到四轻,尽量不要打扰患者休息[6]。(6)睡眠指导:在后期康复期间,尽量要求患者早睡早起,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患者每天有足够的休息时间。1.3疗效判断。统一使用疼痛等级检测表对两组患者术后的伤口疼痛度进行评级。疼痛主要分为3个等级[7]:1级是轻度疼痛,指患者在进行轻微活动时出现的自己可以忍受的疼痛;2级是中度疼痛,指患者术后一直出现疼痛感,需要使用镇痛剂来帮助缓解疼痛;3级是重度疼痛,指患者一直处于难以忍受的疼痛状态。调查完对结果进行详细记录。1.4数据分析实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记录数据进行详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说明差异较大,临床对比价值明显。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