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陷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16:47: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塌陷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矿区铁路塌陷区的加固

摘要:矿区铁路为非开采保护建筑,部分地段受地下煤炭开采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出现下沉而影响上部铁路建筑,干扰正常运输,特别对铁路行车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固塌陷区段路基下沉,以保持正常的运输。

关键词:矿区铁路路基

矿区铁路是煤矿企业地面运输的大动脉,运输工作的质量主要体现在运输的效率和安全上,而运输质量的好坏与线路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线路的质量取决于路基的质量,路基是承受车辆、轨道道床等上部结构传来的动、静荷载,然后传递到大地上。路基状态的坚固、稳定是列车安全运营的关键。

一、线路下沉前路基加固的准备工作

根据预计下沉量算出路基加宽边界,加固由边界线开始向原路基边坡加固,通过重车辗压和自然沉降使加宽后的路基有一个稳定基础。在下沉活跃期前,可在预加宽的路基两侧由外向内用矸石预加高路基,并在线路两侧由内向外散布道碴,以备起道时用。路基采用矸石填充加固,预计加宽的尺寸根据预计下沉量和路基顶面宽度及边坡稳定性来确定。路肩宽度根据作业器具堆放、下道避车、汽车自卸等因素确定,路基边坡坡度由填充材料稳定性确定,通常土为1:1.5、片石为1:1.3、矸石填充边坡坡度为1:1.25,用装载机、自卸车装卸。路基底面宽度根据以上因素,用公式表示如下:B=2×[1.5(H+h)]+6。式中:B为路基底面宽度。H为预计下沉量。(单位:M。)h为原路肩高度。(单位:M)。

二、路基加固的方法

查看全文

煤炭塌陷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

1引言

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大国,煤炭资源的储量十分丰富,占世界总储量的第二位。多年来,我国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地支持,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问题,比如因煤炭开采而引发的塌陷就给矿业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这就对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阻碍,甚至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构成了威胁,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煤炭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利用相关技术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塌陷区而造成的环境破坏。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出发点,对煤炭塌陷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问题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

2采煤塌陷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1)塌陷对地面建筑的影响与破坏。煤炭塌陷区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地表出现各种形式的变形(如图1所示),而这些变形必然会对建筑地基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导致地面建筑物也出现变形和破坏。现实中,一些煤炭城市塌陷灾害不仅会使地面建筑物发生倒塌,甚至还会对矿业城市的通讯、交通、供水等造成破坏,进而给矿业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诸多不利因素。关于煤炭塌陷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探讨高丽(神木汇森凉水井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神木719319)摘要: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采煤塌陷也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而这与我国近年来所大力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煤炭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利用相关技术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炭开采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关键词:煤炭塌陷区;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修复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02.070图1因采煤而造成的地表沉降变形(2)塌陷对地表水体的影响与破坏。采煤塌陷会使地表发生变形,进而就会对地下管线造成破坏,严重地甚至会使城市积水不能有效排出,或者使饮用水、城市污水与塌陷造成的地表水混积在一切,不仅会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用水,而且还可能引发城市倒灌问题,严重破坏和污染水体环境。同时,采煤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其一旦与地表水进行混积,那么必然会给水体造成严重污染。(3)塌陷对地面气体的影响和破坏。上文已经提到,采煤塌陷会破坏地表环境并造成水体污染,而在这样长期淤积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大量的臭气污染空气。大量矸石的堆积也会导致自燃,而这也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硫化氢等气体,进而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塌陷区的建筑倒塌以及道路破坏也会产生大量的灰尘,进而引发扬尘问题。总之,采煤塌陷造成的空气污染加上矿业城市本身的空气污染会使得区域内的大气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进而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3煤炭塌陷区生态恢复治理主要措施

(1)制定科学的塌陷区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以积极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实现综合效益为中心,根据将塌陷区建成良性生态系统的总体思路,本着因地制宜、规模治理、注重效益以及逐步推进的原则,编制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为塌陷区生态环境的重建提供依据。(2)明确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治理责任。对于塌陷区环境的治理,要明确地方政府和采煤企业的主体责任,将生态环境的治理和重建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和年度考核范畴,确保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都可以严格落实到位。(3)积极参考和借鉴塌陷区的成功治理案例。在对煤炭塌陷区的环境进行治理时,应该对一些已知的成功案例进行积极的参考和借鉴,积极推广成功治理地区的典型经验,总结探索出对塌陷区环境治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子,并付诸于实践,进而提升治理实效。(4)制定政策,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生态环境治理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入项目管理制度。

查看全文

塌陷区整治建设调查汇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效劳农人、依托农人,完美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体例机制,增强乡村社区建立,坚持乡村社会调和不变”的任务要求,为新型乡村社区建立指清楚明了偏向。市作为一个煤炭大市,煤炭开采在带来宏大经济效益的还,也给矿区地质情况形成了严峻毁坏,特殊是一些煤矿在村庄下开采,形成地上塌陷、房子裂痕、设备受损,严峻制约了新乡村建立历程。若何将煤矿塌陷区管理与新型乡村社区建立连系起来,经过整村搬家的形式,走出一条塌陷区管理与新型乡村社区建立协同开展、互相促进的路子,是统筹城乡开展、推进城镇化历程的一个主要课题。

近况:塌陷损掉惊心动魄管理成效初步展现

是全国15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累计查明煤炭资本储量约16亿吨,保有煤炭资本储量约10亿吨。煤矿的继续开采,已使全市13个乡镇的49个行政村分歧水平地呈现地上塌陷,塌陷区达86处,塌陷总面积30多平方公里。因煤矿塌陷,全市有1.5万亩耕地、4万多间房子、6.5公里公路受损,触及群众1万多户、生齿5万多人,直接经济损掉2亿多元。以当前的开采才能测算,到2015年,全市煤矿塌陷区将新增18平方公里,村庄搬家管理义务异常深重。

2002年以来,市连系新乡村建立,陆续对局部煤矿塌陷区村庄施行了搬家管理。截止当前,已搬家村庄15个,正在搬家的4个,触及群众6000多人。经过搬家管理,一方面改善了乡村出产生涯前提,推进了地盘集约应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矿区调和不变,加速了新乡村建立历程。

问题:规划选址难资金筹措难群众安顿难

煤矿塌陷区村庄搬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市固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任务,获得了必然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和探究阶段。若何依照新型乡村社区的建立规范,把这项任务深化推进下去,还有很多难题亟待破解:

查看全文

地面塌陷防治工程设计研究

1塌陷区地质环境概况

1.1地形地貌。塌陷区为溶蚀丘陵地貌,地势整体东、南两侧较高,东北侧较低,工作区海拔在82.5~131.6m,最高点位于东北部山坡顶,标高131.6m,最低点位于西北部农田区,标高82.5m;区内地形坡度5~15°。塌陷坑所在位置微地貌为一丘包上,海拔在92.6~108.5m。场地区内及周边区域以工矿厂区、农田、水塘、荒地和林地为主。1.2气象水文。塌陷区位于宁乡县煤炭坝镇境内,属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17.8℃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58.0mm。根据调查,区内地表径流条件较好,周围地表水系不发育,但人工沟渠、山塘等较多,山塘面积均较小,一般为600m2以内。塌陷区属于群英河流域,群英河发源于煤炭坝镇的金泉山一带,该河河床塌陷、河水漏失问题严重,特别是塌陷区东北部3~4km(煤炭坝镇的贺石桥村与富家村交界处)地段,河床中和两岸地面塌陷极为发育,河水漏失严重,河水几乎断流,全部渗入地下。1.3地层岩性。根据搜集分析地质资料及钻孔揭露,塌陷区及周边出露的地层上部为第四系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h)、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t)、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其中茅口组厚层状灰岩及泥质灰岩在塌陷区大量分布,并且也是煤炭坝地区岩溶发育最强的地层岩组,裂隙、溶洞较发育。1.4地质构造与地震。塌陷区位于煤炭坝复式向斜西北翼,该向斜为向南西突出,向北东敞开的弧形构造,形似马蹄。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一方面使得塌陷区基岩节理裂隙更加发育加速了下伏基岩岩溶发育,另一方面使得塌陷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因此区内的地质构造为地面塌陷发育的基础条件的形成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塌陷区为建筑抗震设防Ⅵ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区域地壳是基本稳定的。1.5人类工程活动。区内人类活动强烈,原有开采矿山主要有两个,塌陷区北西侧为宁乡县斑鸠凼采石场、塌陷区范围及东南侧为青山煤矿二工区,分别开采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灰岩和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煤层,均为地下开采,先已停产。1.6岩溶发育特征。本次验证实施的5个钻孔,钻孔岩溶见洞率40%,在二叠系茅口组开孔的每个勘查钻孔均遇溶洞。岩溶的发育形态主要为溶洞、溶槽及岩溶裂隙。钻孔揭露的茅口组灰岩为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以方解石为主,岩芯多呈短柱状,柱长约为5~10cm,可见方解石脉,岩体岩溶裂隙发育,表面多见溶蚀孔洞,溶洞、溶沟、溶槽发育。参考以往工程类报告,本次塌陷区属于斜极强烈岩溶发育区。质纯且岩溶强烈发育茅口组(P1m)灰岩为塌陷区地面塌陷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物质条件。

2地面塌陷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的必要性

2.1地面塌陷基本特征塌陷区地表呈圆形,直径平均约100m,面积约7850m2;剖面上呈漏斗形,最大塌陷深度约59.74m;塌陷平均深约51.45m,下塌方量约134627.5m3。塌陷坑的西侧和南侧,距离塌陷坑约12m和14m的水泥地面上出现多条弧形裂隙,裂隙内部土层已极不稳定,随时都有垮落、崩塌的可能。塌陷坑地层由第四系(Q)残、坡积粘土和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黑色炭质页岩,粉砂质页岩、泥质黄铁矿组成,结构松散,现场可见塌陷坑四周仍在继续垮落、崩塌,塌陷坑有继续扩大的潜在危险。2.2地面塌陷稳定性分析塌陷坑自发生到10月5日再次调查期间,陆续发生西侧厂区公路、厂门开裂加剧,水位上升,最后连水泥厂入口处厂门、西侧厂区公路及公路旁部分厂房都掉入塌陷坑。可知塌陷坑仍处于不稳定状态。2.3地面塌陷治理的必要性地面塌陷的发生破坏了自然环境,目前仍处于缓慢变形阶段,威胁周边人居环境安全和周边3个建材厂生产生活,为确保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恢复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从安全角度和生态环境角度进行治理是必要的。

3防治工程设计

3.1设计范围和位置。设计范围为皂家组地面塌陷及影响范围,属宁乡市煤炭坝镇富家村管辖范围,中心点地理坐标:东经112°23′44″、北纬28°15′57″。3.2设计总体思路本次设计的思路是围绕消除设计区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塌陷坑采取综合回填的方式,最大限度保障塌陷区村民的人身安全,保护当地村民的财产安全,保护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3.3单项工程设计。3.3.1反滤层工程。1)设计与作用:首先在塌陷坑内填入废弃厂房混凝土梁、板等建筑垃圾,先填直径较大的,后填直径较小的,再填块石、碎石做成反滤层。目的是减轻水流潜蚀作用对回填“土体”的破坏。2)施工方法:采用破碎锤配合切割机、大型液压刨机对塌陷坑东北侧废弃水泥厂进行拆除,将拆除的混凝土梁、板等建筑垃圾采用挖掘机装车运至塌陷坑附近后采用装载机填入塌陷坑内,先填直径较大的,对塌陷坑口填埋形成骨架,后填直径较小的混凝土碎块,直至水面以上1m(+63.65),再铺设块石、碎石90cm做成反滤层。3)技术要求:(1)在塌陷区范围外推20m用栅栏围堵,并挂警示牌。(2)在地表塌陷坑垮塌边界5m以外采用挖机往塌陷坑内回填拆除的混凝土板、梁等混凝土块。(3)回填运输路线按照平面总布置图所示拆除物回填路线。3.3.2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工程。1)设计与作用:在反滤层上浇筑钢筋混凝土预制板,钢筋混凝土板基础落在塌陷坑两侧稳定的基岩上。目的是对塌陷坑进行跨越,避免塌陷危害。2)施工方法:清除在塌陷坑四周虚土直至基岩面,对回填的碎石进行人工平整,浇筑C15垫层10cm;浇钢筋混凝土板,采用C35砼现浇,板厚度为1.0m,板采用顶底面双层钢筋,轴线方向上层采用Φ25HRB400满铺,间距15cm,下层采用Φ28HRB400满铺,间距15cm,垂直轴线方向上下层均采用Φ22HRB400满铺,间距20cm,垂直轴线方向平均布置18个封闭箍筋,箍筋采用Φ10HRB400,沿轴线方向间距20cm;混凝土采用100cm厚C35砼。3)技术要求:(1)平整坑内场地、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时,施工人员应沿着修建的临时人行便道到达塌陷坑底部。(2)钢筋绑扎后,浇筑所需混凝土宜采用商品混凝土,并采用泵车从地表泵送至塌陷坑底部,并人工振捣密实。3.3.3粘土回填工程。(1)设计与作用:待钢筋混凝土板养护达到28天之后,用挖机将塌陷坑周边开裂区域内的松土清除填入塌陷坑内。在混凝土表面填筑粘性土、建筑垃圾等,直到设计标高。以保证当地正常的生产生活得以恢复。(2)施工方法:回填用土来源根据煤炭坝政府要求从塌陷坑东侧工业园区取土,距离约为2km,粘性土回填达到5m以上后可采用北侧水泥厂废弃钢筋混凝土梁、板继续回填直至设计标高,为利于塌陷坑处排水,回填时西北侧回填后标高较东南侧应略高,坡度不小于2%。(3)技术要求:参照反滤层工程。3.3.4附属工程。(1)设计与作用:因塌陷坑壁过陡,且地面到坑口的高差太大,工人无法直接到达坑口处施工,故建议沿塌陷坑壁相对稳定区域设置人行施工便道。(2)施工方法:沿塌陷坑壁相对稳定区域修建人行施工便道,便道宽1.5m,长120m,采用人工开挖平整。

查看全文

科技局对我县采煤塌陷地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我县是全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多年来,煤炭工业的高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小康建设以及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此同时,因煤炭采掘带来的采空区塌陷造成的种种危害也日益凸显出来,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加强采煤塌陷地治理已成为全县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成为全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一、煤矿采空塌陷造成的危害与影响

我县煤炭资源丰富,采煤历史悠久。境内含煤面积420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20.9%。经过多年开采,全县累计采掘原煤2亿多吨,由此而造成的采空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约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为“悬空区”,致使大面积土地塌陷,农作物被毁、房屋裂缝、公益设施受损,危害范围涉及到11个乡镇、89个行政村、7453户居民,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一是土地裂陷,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我县是个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达72万亩,农村人口4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9%。受煤炭开采的影响,目前全县共有20231亩耕地出现裂缝和塌陷,直接导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减产或绝产。如巴公镇44个行政村,有14个处在王台、风凰山、古书院三个国有煤矿的采空区范围内。全镇耕地塌陷和裂缝面积达到609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4%。所辖南山村711亩耕地有500亩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裂缝和起伏现象,最深的达到3米,最宽裂缝达0.7米,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多达40万元。

二是房屋受损,给农民生活带来危害。如下村镇是我县煤炭资源最有后劲的乡镇,全镇共有各类煤矿15座。由于该镇居住人口相对稠密,因而造成的房屋损害最为严重。农村房屋出现裂缝、倒塌的多达6050间,涉及16个村、1308户。其中有三个村出现大面积房屋受损,需要整体搬迁。据统计,全县因采煤塌陷造成房屋受损的面积达21778间,涉及9个乡镇、86个行政村,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三是设施被毁,给生存环境带来危害。煤矿采空塌陷不仅使当地村民耕地破坏,房屋受损,而且造成许多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毁坏,道路变形,水库漏水,管道扭曲,通信受阻,有的还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一系列地质灾害。特别是水资源的破坏、造成人畜吃水困难。中科院10名院士对山西的考察表明,每挖一吨煤,将有2.48吨水资源受损。全省每年有近12亿立方水资源受到破坏,相当于整个引黄工程的总引水量。如果我县每年生产原煤1800万吨,水资源的破坏总量在44.6万立方左右,约有10万人出现吃水困难。

四是激化矛盾,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危害。近年来,因采煤塌陷造成的危害引发人民群众到矿区闹事,到政府上访的事件频频发生。去年以来,全县共有6个乡镇的32个行政村的群众到县里上访,反映房屋和土地受损问题,全县因采煤塌陷引起的上访共有26人次,占上访总数的28%。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稳定,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我们建设全面小康冲刺全国百强的进程,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

查看全文

某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勘查的建议

摘要:该文查明了闽西岩溶区某地面塌陷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地面塌陷的现状、类型、成因机制、影响因素及危害性等,在此基础上对勘察区进行了岩溶塌陷成因、危险性和稳定性评价,同时提出了治理意见。

关键词: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勘查

1概况

闽西岩溶区某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项目位于龙岩市连城县某镇,勘查区的建筑物为砖混结构,地面1~3层,建筑高度约3.20m~10.00m,面积约5200m2。地质灾害表现为地面塌陷,与塌陷点相邻的房屋水泥地面因此悬空开裂,塌陷点附近部分建筑出现微小裂缝。自2018年11月17日凌晨,一祠堂出现塌陷点2个,分别为L1和L2。L1塌陷在平面形态呈近圆形,直径为9.0m,深度为21.2m,剖面上呈近坛状,面积约60.0m2。塌陷发生后,当地政府组织回填土方量约300m3;L2塌陷在平面形态呈近圆形,直径5.0m,深度3.5m,剖面上呈近浅碟状,面积约19.0m2。两处塌陷影响其周边4户20余人,危及约200万元财产安全。

2勘查区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查看全文

农民安置情况调查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一)宣传法规政策,深入调查研究,精心制定方案。

县煤炭资源丰富,全县煤炭地质储量32.5亿吨,含煤面积525平方公里,可建设13对矿井,生产能力年产达2000万吨。煤矿、刘店煤矿已建成投产,袁店二矿在建,信湖煤矿在筹备,煤炭开采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支柱,强县富县的希望。

2009年,煤矿首采区出现了地面塌陷,塌陷面积1000余亩,其中河道河坝和耕地面积各占一半。闸北镇、、三自然村是首批出现地面沉降、耕地塌陷,需要搬迁的村庄,计971户,3886人。2010年下半年,煤矿采煤塌陷区需搬迁还有闸北镇大吴庄、杨池、李楼三个自然村(其中杨池、李楼二村计649户,2714人)。

搬迁是安置工作的前提,为使搬迁工作有序进行,县政府对将搬迁村庄和村民进行有关政策宣传。发放了《致煤矿动迁村庄群众的公开信》、《安全告示》,制定了《县集体土地动迁补偿暂行办法》和《煤矿沉陷动迁安置实施方案》等。采取了电视、广播、网络等形式宣传,为搬迁工作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补偿安置,统一规划,促进搬迁工作落实。

查看全文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继续做好我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连续性,根据新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394号),在上年度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我市地质灾害分布与防治区划分情况

菏泽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前缘,地势较平。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在区内遗存有数条古河道带。区内西部聊考断裂活动强烈,因此在地质构造上属不稳定和次不稳定地区。受自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区内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下水超采漏斗、砂土液化等。根据其发生几率及危害程度,我市建立了菏泽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漏斗(地面沉降)、南部黄河故道带地面塌陷与地裂缝、鄄城红船地面塌陷等3个重点监测与防治区。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防治对策

(一)菏泽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漏斗(地面沉降)区

1.灾害现状菏泽市城区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已存在多年,自80年代中期就初具规模。90年代漏斗面积近1000KM2。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且下降速度惊人。据80年代初期监测资料,当时水位埋深仅6m余(406孔1980年9月11日监测值);至1995年,水位埋深已达45.603m。15年间水位下降了近40m,下降速率为2.6m/a。406孔位于漏斗的上缘,位于漏斗中心地带的城东地区,该层水水位埋深已达100m。由于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城区地面沉降也随之发生。2002—2003年城区地面最新沉降数据为26mm。牡丹区在2003年汛期出现两起地面塌陷,其中牡丹办事处苇子园村塌陷已威胁到人员安全。

查看全文

综合物探方法在地质灾害勘查的应用

摘要:岩溶塌陷引发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影响巨大。目前,探测塌陷区的物探方法种类繁多,通过综合运用物探方法,取其优点。通过对杉树坡中心地面塌陷为研究对象,运用高密度电法、瞬间电磁法和地质雷达相结合的物探方法探测重点塌陷区域,查明塌陷区及覆盖层厚度、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变化,为后期地面塌陷灾害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三种物探方法相结合的应用,物探勘查效果显著。证明这三种方法相结合是碳酸盐岩地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勘查中非常有效的综合物探方法。

关键词:高密度电法;岩溶塌陷;综合物探;碳酸盐岩;地质灾害

1.前言

岩溶塌陷(KARSTCOLLAPSE)是岩溶洞穴、上覆沉积物及地下水,构成固体、液体及气体三相力学平衡体系,地下水位变动达到一定幅度,平衡破坏,上覆松散沉积物突然塌落,形成上大下小的圆锥形塌陷坑。岩溶塌陷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土层塌陷”;另一种是“基岩塌陷”,在碳酸盐岩分布区上有松散土层覆盖,塌陷主要发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发育数量多、分布广;若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导致顶板陷落的塌陷称为“基岩塌陷”。针对地面塌陷勘查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方法较多,目前,地表塌陷区勘查主要以物探为主,结合钻探验证的方法。充分利用物探方法的优点,选择合适的物探勘查方法,本文通过选用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三种物探方法结合进行。

2.物探方法的选择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由于可溶岩的存在,特别是在西南山区碳酸盐岩的大面积分布,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详见表1。初步查明塌陷点的成因以及附近区域浅部可能存在的岩溶、裂隙、岩石破碎分布情况。隐伏土洞发生和发展是导致岩溶地区地表塌陷的直接原因,危害极大。在碳酸岩盐岩地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勘查中最重要的物探方法为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等方法,对勘查隐伏土洞效果显著且测线受地形地物限制较小。

查看全文

采矿活动积水区域修复思考

摘要:中国高寒地区是指海拔高或纬度高,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下,常年有冻土不溶化或季节性有冻土不溶化的地区。本文主要研究中国高寒地区采矿活动形成的积水区修复成为湿地的问题,以黑龙江七台河市为典型研究区域,研究采煤活动造成废弃地积水区、塌陷积水区,形成的新一类型湖泊湿地成因及现状,分析其形成的过程及治理模式,研究人类采矿工程活动所形成各类坑、泡、湖积水区进行人工的修复成湿地,对于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的影响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矿城山水林田湖草人类生命共同体,增加了新的、更大的内容。这是湿地新的一族,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更加发挥作用。

关键词:高寒;采矿;湖泊;湿地;修复

一、中国高寒地区的特征

高寒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一种气候特点,是指由于海拔高或者因为纬度高而形成的特别寒冷的气候区。海拔高而气候寒冷是因为人类主要生活在地球表层的对流层大气圈内,在本圈内,气温的高低变化与海拔高低呈一定关系,即海拔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要下降约0.6摄氏度。按照这个道理,海拔越高的地方,气候就越寒冷。另外,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倾斜的不规则球体,太阳光线从遥远的地方射来,会导致在整个地球表面所得光热不均匀,赤道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烈,所得光热多,而越往南北两极地区,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所得光热也很少,就导致到了高纬度地区,气候变得相当寒冷。无论是海拔高,还是纬度高,寒冷的气候造就了这些地区有常年不化或季节性不化的冻土等特殊的地理环境,这对于人类的生存活动是产生重要的影响,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国属于高寒地区的有黑龙江省、青藏高原、甘肃、内蒙古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储藏百余种矿产资源,矿产丰富,品种齐全。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铝土等储量大、规模较大矿产资源。因此,研究采矿造成的坑、泡、湖和水湿地,更有其重要意义,这一问题是个世界性的。具有研究价值和引起关注的新课题。

二、湿地的概述及主要功能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洼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地草原等。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是陆地、流水、静水、河口和海洋系统中各种沼生、湿生区域的总称。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之肾”,它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等多种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改善和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护、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减低噪声、控制土壤污染侵蚀、调节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旅游休闲娱乐、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人类采矿工程活动形成的积水区,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治理成的湿地,同样也具有这样的功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