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16:26: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陶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陶艺

陶艺分析论文

大约在1991年,我就和烈汉熟悉起来。那时我们都在中央工艺美院读研究生,我记得他有一作品《采莲图》,为高达一米以上的直筒瓶,用很认真的线,勾描具有江南水乡特色采莲妇女,荷花、游鱼、飞鸟、水波、穿插得很有韵味。这种青幽意境散发出一种熟悉的水乡气息。后来,这件作品获第二届北京工艺美术展银奖。他生在广昌盱江之畔,是一个鱼米之乡。父母都是小学教师,用微薄的收入养活了一家十口人。小时候生活虽苦,但父母对他们的学习抓得很紧。清苦的生活造就了他勤奋努力的意志。采莲的日子也是这些孩子的节日,有莲实可食,有荷花可摘,有荷叶可戴,这种生活被深印在他的脑海里。许多年后,他创作这件陶艺作品,也可能与这种美好的记忆有关。

烈汉总是积极探索,自辟蹊径,开拓自己的陶艺创作之路。法国学者丹纳说过艺术是花,她长在不同的土壤、气候、水气之中,因而有不同的形态和风格。烈汉生于南方,求学于南北,做过南方景德镇青花、粉彩,但在北京这几年,他直接用邯郸的大缸泥制陶艺,却是一种实在、有考虑的选择。近年来,因艺术市场和社会爱好风尚的转变,大家都在做一些光亮而悦人眼目的东西,但对一些不那么光亮、甚至有些土味的东西,比如“质朴”、“民间”的东西似乎做得越来越少。而烈汉的取材,虽是最“质朴”、“民间”的材料,表现的方法也多用原始的泥条盘筑法,却用最原始的材质,加以最简朴的造型来表达最丰富、最本质的情感,把自然的特征和人的特征尽情表现出来,把艺术形态与表现技巧结合起来,展现了中国陶艺在当展的新风范。

烈汉的陶艺,从取材到立意都是超脱于市场的。他很少考虑这些陶艺作品如何卖钱,如何取悦顾客,只求这些作品是“陶艺”自身一种极致“表现”。因而,烈汉可以做一些他自己认为的纯粹“陶艺”。这不能视为一种自娱自乐,而应该视为一种挑战陶艺表现极限的艰苦劳动,而这种劳动又是认真的、严谨的。而这些认真、严谨的创作一旦出炉,成为物质的外现时,这种转换也是烈汉的快乐之一。

烈汉用大缸泥,就是想充分发挥这些灰乎乎的泥料、细腻而粗犷的特点,通过这种土得掉渣的泥土,表现陶性和泥性,使之成“器”,赋器以“境”,表现这泥性的气势和建构。比如其作品《斑驳的圆球》:在一个正圆的球体上展开不同的纹理构成,成为一种气势饱满,张力无限的物自体。这种外在的力量,由内圆核深处涌出,形成不同的层面构成。它使我联想到所有事物的结构。一层外壳既完成,又有新的内壳在转换,刚刚完成了一半,由六角型,这一完美的蜂窝结构在圆壶的中央,组成不规则的变化,从而造成不同层次、大小、形状、肌理的对比,而圆球本身的统一为惊人的和谐,题目“斑驳的圆球”却赋予这件作品的无穷意味。作品《方舟》,有意用一种不规则的扁圆组成。其稳重协调、又充满对比变化。“方舟”之名加深了这件作品多种意味,它意味着我们在苦难而绝望的世界,唯一救赎之路吗?

作品《赎》,用四面体砖,立体面以精细的写实手法浮雕一观音头像,却似现代少女的优美,肖像做得很秀美,很细腻,体现了他的严谨和理性。他从不马马虎虎、随意制作,代表了他的工艺观点。作品《南海一号》,取材于南海沉船水下考古的故事,却赋予了一个陶艺家的丰富联想。沉船的朽木与生动的游鱼相安无事,而朽木上的船篷、风帘微微卷起,又使人想到船在水上的情景。其朽木、船篷、风帘制作极为细致真实。肌理层次对比巧妙,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作品《恋人》又是同样的想法,两人面部和身体的构成,形成一组异国的情人情调,令人想起古代伟大文明巴比伦的覆灭。《明窗余韵》扁圆体镂空,颇似中国的扁壶却因镂空而变为空透的明窗,在体表用湿泥撒上干粉,其泥性裂纹丰富了作品的表面肌理。作品《盼》、《信心的守望》表现了作者幼时守候母亲回来的经历。《盼》中幼小的女孩与所立的巨大枯木构成了鲜明的反差,女孩的期盼之神态,与粗质的围巾、手牵的小羊都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细节,带动了人们的联想。《盼》是一件形完意足的经典之作。作品《一刹那》、《鱼跃双耳扁瓶》、《逐》显示了作者用有限的材料表现无穷的动感的尝试,而在万物的运动过程中显示某些生命的本质性。用泥表现动感,它涉及到作者对于陶泥表现技巧的高度自信。作品《春天的犁》、《眼中的鱼》、《套磁》都表现了作者对鱼、苗木乃至意象的热忱。

作者熟悉各窑口的区域特质、特点、风格及差异,掌握了各种陶瓷材料的表现技巧和手法,又多次赴欧美、日韩采风,了解世界陶艺发展现状,从而把不同材质、窑口、地域和文化内涵以及他个人的切身体验和创作灵感融为一体,创造出集观赏性和装饰性、文化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陶艺作品,从而也获得更宽广、自由的创作空间,他喜欢用泥条盘筑法,用条条、块块的泥条和泥团组成不同的泥性结构,赋予其作品以不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这种方式既体现了他在平面、立体构成方面的丰富学养,又体现了他在陶艺制作方面的严谨和理性。他认为国外欧美陶艺有个性、大胆、感情丰富,但过于随意。从这种认识之中也可见他对陶艺的态度。他把采风、构思、制作、造型、绘制到烧制都视为有机的过程,注重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生命力,注重材质的开发和工艺的创新,他注重将立体构成的切割、镂空、穿插、组合等方法,用在他新近的陶艺创作中。

查看全文

现代陶艺弊端

1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99年以来,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查看全文

中国现代陶艺缺陷

1.中国现代陶艺介绍

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99年以来,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查看全文

现代陶艺艺术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中国陶瓷艺术由于几千年的深厚传统模式导致现代陶艺起步较晚,而一些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开始了近现代陶艺的发展。文章顺着构成艺术的发展脉络,探寻现代陶艺的变化,通过现代陶艺家的作品体味几何抽象艺术渗透其间的魅力;以时间为线索,去窥探现代陶艺是怎样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中接纳和吸收了构成艺术。构成艺术的概念和语言逐渐渗透到陶艺的每一块领域,始终是现代陶艺的精神土壤。

关键词:构成艺术几何抽象现代陶艺精神土壤

一、现代陶艺之概念

中国素来以“瓷国”著称,具有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对世界的陶瓷艺术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正是由于这种极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根植于国人心中的陶瓷审美模式拖延了中国现代陶艺的萌芽时间,忽略了世界范围内新兴的现代陶艺审美观念,而一些西方国家,如英美和日本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开始了近现代陶艺的起步和不断发展。

现代陶艺以其内在的张力、实验性、具象和非具象性的形式美感来承载当代文化精神,是现代人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冷漠、回归自然的一种最好方式。就现代陶艺的观点来看,陶和瓷都只是媒材,现代陶艺并不泛指所有的陶和瓷的艺术。现代陶艺是艺术家借助陶瓷材料,或是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介,远离传统实用性质的观照是,表现现代人的思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形式。它有最重要的两点:一是作为精神性的表现媒体而存在,精神属性是主要特征;二是表现手法技巧不拘一格,造成极丰富而随机的视觉效果,超越传统的技术标准,拓展全新的表现领域。

这些也正是构成艺术在现代陶艺中得以运用的契机。而且艺术本身无疆界,一种风格或主义的确立,必将影响当时一切与艺术相关的领域。正如抽象表现主义对建筑、服装、平面设计等的冲击。陶艺界也就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抽象艺术在其界内的发展,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加入陶艺作品创作,从而开启了抽象艺术运用之先河。

查看全文

陶艺研究论文

摘要: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也是陶塑艺术之乡。粤剧与陶塑艺术作为佛山两大本土文化,都有着较高的技术和艺术,它们不仅给佛山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而且一直熏陶着佛山人的精神、情趣和审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成为岭南文化传统特质,不但对岭南文化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是对华夏文化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粤剧陶艺瓦脊公仔

多年来,专家学者对粤剧和佛山石湾陶塑艺术研究与探讨的有关论文、专著为数不少,这些论著分别对粤剧和石湾陶塑艺术成就有过精辟的论断。但对粤剧影响下的佛山石湾陶塑艺术相互影响的渊源关系的论述甚少。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也是陶塑艺术之乡。粤剧与陶瓷作为佛山两大本土文化,都有着较高的技术和艺术。它们不仅给佛山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而且一直熏陶着佛山人的精神、情趣和审美等,并且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粤剧与佛山的渊源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诞生于明朝中期。明朝开始,受“外江戏”之影响较大,最盛行的外江戏班是安徽的徽州班和湖北的汉剧班,粤剧唱腔的二黄、梆子、西皮与汉剧的很相似。即为此故,广东本地人组织的戏班出现了,而当时上演的仍是“外江戏”,其中有些较具规模的戏班还雇下一艘大船,顺着河道走南闯北,在各处演戏,演员宿舍、器材布景就在船上,这些戏船多漆上红油以作记认,又称“红船”。正是这些戏班拉开了粤剧发展史的序幕。粤剧正是汇聚了诸腔之长,并吸收广东当地的各种声腔曲调发展而成。因此听起来既有梆子腔的古朴高亢,又有昆山腔的典雅深沉;既有皮黄腔的流畅苍劲,又有广东乐曲的轻盈俏丽,数百年来一直是本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佛山“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中叶,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至今,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明代,佛山民间演戏活动繁盛,本地戏班相继出现。嘉靖年间,建立了戏行会馆,称为琼花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故又称之为“琼花宫”,为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术之地,也是当时戏班管理的机构。在会馆附近的水涉头边立下一石碑,上刻“琼花水涉”四字。艺伶在水涉上落戏箱,乘船到各地演出。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

查看全文

陶艺研究论文

摘要: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也是陶塑艺术之乡。粤剧与陶塑艺术作为佛山两大本土文化,都有着较高的技术和艺术,它们不仅给佛山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而且一直熏陶着佛山人的精神、情趣和审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成为岭南文化传统特质,不但对岭南文化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是对华夏文化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粤剧陶艺瓦脊公仔

多年来,专家学者对粤剧和佛山石湾陶塑艺术研究与探讨的有关论文、专著为数不少,这些论著分别对粤剧和石湾陶塑艺术成就有过精辟的论断。但对粤剧影响下的佛山石湾陶塑艺术相互影响的渊源关系的论述甚少。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也是陶塑艺术之乡。粤剧与陶瓷作为佛山两大本土文化,都有着较高的技术和艺术。它们不仅给佛山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而且一直熏陶着佛山人的精神、情趣和审美等,并且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粤剧与佛山的渊源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诞生于明朝中期。明朝开始,受“外江戏”之影响较大,最盛行的外江戏班是安徽的徽州班和湖北的汉剧班,粤剧唱腔的二黄、梆子、西皮与汉剧的很相似。即为此故,广东本地人组织的戏班出现了,而当时上演的仍是“外江戏”,其中有些较具规模的戏班还雇下一艘大船,顺着河道走南闯北,在各处演戏,演员宿舍、器材布景就在船上,这些戏船多漆上红油以作记认,又称“红船”。正是这些戏班拉开了粤剧发展史的序幕。粤剧正是汇聚了诸腔之长,并吸收广东当地的各种声腔曲调发展而成。因此听起来既有梆子腔的古朴高亢,又有昆山腔的典雅深沉;既有皮黄腔的流畅苍劲,又有广东乐曲的轻盈俏丽,数百年来一直是本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佛山“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中叶,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至今,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明代,佛山民间演戏活动繁盛,本地戏班相继出现。嘉靖年间,建立了戏行会馆,称为琼花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故又称之为“琼花宫”,为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术之地,也是当时戏班管理的机构。在会馆附近的水涉头边立下一石碑,上刻“琼花水涉”四字。艺伶在水涉上落戏箱,乘船到各地演出。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

查看全文

陶艺在当代公共艺术中的位置

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大“环境”,在环境中我们不断地追寻着人文与艺术的结合点。当现代人生活在高楼林立的楼宇之中,承受着心灵的束缚之时。无不向往着突破束缚的壁垒寻找最为自然、最具有生气,同时还能兼具富有人类生活气息的环境。然而这种向往并非时时刻刻都能实现,这就需要我们将环境艺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使其充满了艺术的生活元素。然而现代化的公共艺术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大到一花一草一木,山川、河流、空气,小到生活家居摆设皆能展现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如何有效地使用这种现代化的艺术设计来填补我们追求自然环境的空缺,是我们需要进行研究的内容。

一、当代公共艺术之境

所谓公共艺术皆是“环境艺术”的展现,它是在我们生活的公共场所内,用来对建筑、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进行点缀的艺术作品。而目前较多的展现形式多以绘画作品以及雕塑作品为主。这些艺术作品构成了“环境艺术”的主体。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很多的环艺雕塑,所用的材料、表现的形式以及内容都不令人满意。尤其是在展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题时,对这一概念的表述通常会使用一些粗制滥造的金属形状来表现。这种千篇一律的艺术表现形式实在让人无法接受。虽然目前公共场所所用到的材料并不只限于这一种。但就实际情况来说,也不会更多。艺术在发展,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因此所用到的材料应当与时俱进的呈现出其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在城市发展的规划者与设计师们通过勤劳的双手来点缀我们的城市时,却发现很难寻找到一种适合的材料既能够完全展现出艺术之美,又符合我们城市绿色发展,保护环境的要求。在经过不断的探究和寻觅之后,我们发现“陶瓷”这种材质最贴近我们对公共艺术展现的要求。这是由于:陶瓷源于泥土,它是最为贴近大自然的产物同时兼具环保的特质。它能够寄托我们追求自然、回归简单的艺术发展需求。同时还能够承载我们对泥土天然的依赖情愫。因此,将陶瓷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展现,必然会引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它能够给人予回归自然的朴实之美,同时还能够让人们有返璞归真的情感体会。让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能够引发共鸣。这主要是因为陶艺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我国上前年的历史文化中就可以得知,陶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最早使用的生产工具,而上千年的陶艺文化也能够证明其所具有的辉煌时刻。在现代艺术的发展环境中,人们对于艺术作品赋予了太多的情感寄托,有好有坏。但无论如何,现代艺术的发展其核心的目的仍在于美化我们的生活空间。让艺术之美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消除钢筋水泥建筑的城市的冰冷气息。通过艺术形式的展现能够使都市中的人们更好地享受艺术之美。而笔者认为,这种美好正是陶土带来的艺术之美。这是因为陶本就源自于土,它承载着历史文化,它的展现形式更具有原始性、自由感以及质感。它向世人展现着历史的发展脉络,也彰显着原始生活的泥土气息。它是我们用来连接现代与历史的纽带,是我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的艺术。

二、陶艺用于当代公共艺术的可行性

陶瓷作为一种使用年代久远的艺术材料,是否能够很好的适用于现代城市的室外公共环境。通过对其进行研究,我们发现陶瓷具有自身优势。它与目前广为使用的金属材料相较,更耐腐蚀。同时还能够展现出泥土本身所具备的古朴沉稳的特点。其次,从艺术角度出发,陶艺所能表现的艺术气息更能够承载广博厚重的情感,且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如:西安的“兵马俑”北京的“九龙壁”等。同时随着现代技术和工艺的革新,陶艺艺术向公共艺术发展更具有可行性。

三、陶艺在公共艺术推行中的障碍

查看全文

坭兴陶艺造型设计初探

【摘要】本文尝试对坭兴陶的造型设计进行探讨,主要从几何造型与自然物造型对坭兴陶进行分类,同时对广西元素在坭兴陶的运用做了梳理,认为坭兴陶既要传承陶瓷传统技艺,也要吸收当代先进文化艺术的精华,以使得坭兴陶的发展更加兴旺蓬勃。

【关键词】钦州坭兴陶,造型,设计

钦州坭兴陶经过近年的发展,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和特征,呈现出繁花似锦的风格。其造型艺术手法蕴涵人文、文学、雕塑、书画、现代艺术等各种文艺形式,融合了广西特有的文化特质以及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钦州坭兴陶特有的文化精神,逐渐形成了注重造型美感,彰显艺术家个人特性,推崇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坭兴陶艺术风格。尤其在造型上,汲取了其他陶瓷艺术的养分,获得长足发展。坭兴陶艺术的造型设计,种类繁多,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大到几米高的花瓶,小到几厘米的摆件,涵盖了日用产品,装饰器皿,家居摆件,茶具套件等常见的造型,也有中马产业园的大型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都皆有神采。坭兴陶的造型手法不是一层不变的,作为一种特有的造型表现材料,没有必要对其作出一个准确的一个定义,从而限制其艺术生长的空间和界限,只要把握好坭兴陶文化的“根”,任其在文化艺术的枝叶上自由生长,这样才能达到根深叶茂的大艺术。坭兴陶的造型主要以几何形体为主,常见的有各种花瓶、茶叶罐、水杯、茶具等,以块面为主,综合运用点线面结合构成各种形态的造型,如方形、菱形、梯形、方圆组合等,都是呈现几何造型为主的形态。还有取材于动植物的造型也非常常见,如各种吉祥物,飞禽、走兽,还有钦州特有的海洋生物等造型;植物有各种树木,花卉等,这些都是坭兴陶造型和装饰的重要元素。还有一部分借鉴吸收古代陶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乐器等各种元素进行的造型再创造。还有其他各种陶艺人吸收各种文化,根据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创造的各种不同类别的造型,并不能统一概说,总而言之,钦州坭兴陶的造型讲究形态的完整,线条的流畅优美,以及使用价值等特点,这些都是坭兴陶艺人进行陶艺创作的首要考虑。坭兴陶沿袭继承了中国传统陶艺的精髓,大部分时间都以一种传统的工艺呈现于人们眼前。现代艺术的各种流派和思潮,也对坭兴陶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古老而又传统的技艺,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色彩,无论是在造型、工艺、装饰技艺、烧窑技艺等都有所吸收和创新。现代艺术以视觉的手段给人们以更直接的感受,这对坭兴陶艺而言,造型给人带来的美感,给人的视觉冲击,都是首当其冲的。

现代艺术将所有的物象高度抽象,将其归纳成为高度浓缩的几何造型中,甚至归结成点、线、面三个元素,坭兴陶艺的物象,也不能脱离其中。坭兴陶艺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立体的艺术,点线面的几何元素是构成坭兴陶造型的最基本要素,将这三个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呈现无穷变化的体态。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在传统的坭兴陶造型器皿推陈出新,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坭兴陶的造型样式,为传统的坭兴陶补充新鲜的血液。点是起源,是所有造型元素的基础,在坭兴陶中,点可以变幻成为器皿把手,可以变成茶壶盖滴子,可以幻化成图案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点的变化都可以展现出陶艺家不同的构思和精巧的创意,有不少精彩的作品,是可以点泥成金的。造型需要点与线进行交融,需要线的移动形成面,面与面的结合和运动就体现了整个造型。线在造型中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线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而这空间是超越了三维空间的,甚至能超越时间。各种坭兴陶艺造型的美感,主要是看形体的线条走势,线条的走折转承,器型轮廓线条的走势和节奏,是对坭兴陶艺人的造型能力,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人们对坭兴陶造型的欣赏,主要是通过线构成的面来进行的。好的器型设计,其器型线条走势一气呵成,浑然天成,没有过多的停顿感,没有连接口,像一曲动人的乐章,像一个优美体态仕女,一切恰到好处,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多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瘦”,一切的一切刚刚好,没有一丝一毫欠美伤美的败笔。面的运动形成了“体”,就形成了坭兴陶艺的不同造型,而坭兴陶的大部分器型都是以简单的点线面几何造型来进行创作的,这是陶瓷艺术的基本构造形式,而无论多么复杂器皿,也可以用点线面的方式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点线面的造型手法是高度抽象概况的,这些元素的运用能体现各种不同造型的形式美感,但是相对于世间万物的生趣而言,未免太过于生硬,过于高冷。将其与形态盎然自然形态结合起来,必然形成新的造型美感。陶艺人以自我不同的各项、喜好、审美情趣来选择不同的对象,以满足自我创作的需要。作为一个艺人,首先要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的造物,从大自然中的物态中寻找美感,学会观察体验,感受到物象的本质和规律,通过联想,把自然形体进行改进升华,把自然形体中美的部分得以保存和加强,把一些繁复多余的物象就减弱或者剔除,使保留下来的形态服从主题的构思和创造。将自然物象融入到陶艺的创作中,首要是摆脱单纯的模仿。要抓其精髓,抓其本质,达到形神兼备,同时融入创造者的品味、经验和社会认知,形成独特的个性。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正是因为有强烈的个性,能挖掘并强化形体的个性,把这种个性与艺术家自我的艺术感受糅合,转化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能满足人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对自然形态的把握就是把初始的,原生态的物象以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有意识的有机整合,去粗取精,去繁就简,留下最美最动人的那一面。对选择的形体整理加工改造创新,要能体现形体的基本形态特征,还有其运动趋势。形体的动势使得物象具有节奏和韵律感,这就赋予了造型以生命和活力。坭兴陶作为广西的二件宝之一,一方面把广西的文化精神不断的演化升华,形成广西特有的陶艺文化现象,一方面陶艺家把广西的众多传统元素融合进坭兴陶艺的创作中,不断传播者广西的传统文化。广西的坭兴陶艺人为此做了不少的努力,成功创作出多样精彩的作品。早期的《象山水月》就是把桂林象鼻山的景致融入茶壶造型创作中,让人一边品味香茶的同时,亦可以感受到象鼻山的神奇精妙。铜鼓是广西的重要宝物之一,坭兴陶艺人屡屡选用铜鼓作为题材,创作了各式各样不同的作品,不断的在这一传统的元素上融入时代的元素,创作出多样的坭兴陶艺作品。还有其他艺人把广西的绣球、广西的竹编艺术、少数民族的形象、荔枝等元素进行创作,都让坭兴陶这一闻名世界的陶艺形式充满了广西味道。

传统要么不断生长创新,要么有可能在社会的进步大潮中湮灭,坭兴陶需要接受新的事物,新的变化才能不断发展,永葆生机。坭兴陶的造型创新,不能局限于某一种类别器物的描摹,也不可以单纯的模仿动植物的形态。而是在把握新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从理念,从形态上将其运用,并不断结合优秀艺术学科,吸收新的艺术形式,以大海的胸怀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创新元素,让坭兴陶这片池水变得像大海一样广博。钦州坭兴陶不能只拘泥于陶瓷产品这一小类,只是立足于各种花瓶器皿和茶具等类别,而将造型的取材扩展到不同的门类,从陶瓷的思维扩大到陶艺,把陶的思维进一步扩大到艺术的思维,让艺术的创造进一步的反哺倒陶瓷的发展中。坭兴陶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要遵循传统的技艺和手法,一方面更要吸收当代先进的艺术潮流,使其发展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才能不断的在国内,乃至全世界有更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生活陶艺装饰特征分析

生活陶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是人们为了解决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设计的器具艺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之后,以手工制作形式存在的传统陶艺逐渐发生分野,一部分实用为主的器皿陶瓷逐步走向产业化,转变为批量生产的现代日用陶瓷;另一部分传统陶艺则放弃了实用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陶艺本体语言的探索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上,并最终形成一个新的艺术门类——现代陶艺。陶瓷艺术原本是生活的艺术,它曾经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日用陶瓷的批量化规模化生产使先前传统陶瓷的人性与个性丧失殆尽。而另一方面,走向纯艺术的现代陶艺却远离了人的现实生活而高高端坐于美术馆之中,人与陶艺之间被一层透明的玻璃隔绝了。生活陶艺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它既有现代陶艺的材质语言和手工成型的手段,具有鲜明的手工制作的特性,同时生活陶艺还融合了日用陶瓷的实用功能,因此,生活陶艺是现代陶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是陶艺从精神向实用功能、从精英艺术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作为实用器皿,生活陶艺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作为一种情感化的器具艺术,生活陶艺还有鲜明的装饰特征。本文将从生活陶艺的成型与烧成两方面探讨生活陶艺的装饰特征。

1装饰与成型的整合——结构即装饰

“装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的解释,作为动词使用的“装饰”被解释为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从这种解释里我们可以体味到装饰的两个关键词:附属性和表面性,即装饰附属于造型主体表面。在先秦时代的论著中,装饰即“饰”,饰如同“伪”,伪又与“文”同。我们所熟知的孔子所谓“文质彬彬”,既强调重质不能轻文,追求文与质的辩证统一。苏珊·朗格说:“装饰不单纯像‘美饰’那样涉及美,也不单纯暗示增添一个独立的饰物。‘装饰’与‘得体’为同源词,它意味着适宜、形式化。”[1](p56)苏珊·朗格强调装饰的适宜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所追求的文与质的和谐统一是一致的,从“适宜”的另一个角度来看,装饰是适宜于它所装饰的东西,装饰仍然是附属性的。

传统意义上的装饰多是附着于物体表面的纹饰,在传统陶艺中装饰的附属性和表面性表现的十分充分。传统陶瓷装饰手法可以绘、刻、堆、釉来概括。“绘”是指彩绘,在坯体和胎体上以描画的形式进行装饰,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青花、粉彩、古彩等。“刻”与“堆”的装饰手法流行于釉下彩和釉上彩兴盛之前,“刻”是指在坯体上以刻划花、剔花、镂空(玲珑)、半刀泥等手法进行的装饰,还包括在已经烧成的胎体上进行刻画——刻瓷。堆是指在坯体上的堆塑装饰。釉是指颜色釉装饰。这四种装饰形式有共同的特点,它必定是以坯体或胎体为装饰载体,以陶瓷装饰材料在载体上刻画一定的装饰内容,从而对造型主体进行锦上添花的修饰。纹样、纹饰是依附于器物表面的附属物,造型是装饰的载体。因此传统陶艺的装饰与造型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在传统陶瓷的发展演变中制陶先民强调造型与装饰的谐调性,而造型与装饰之间却鲜有渗透。传统陶瓷的装饰多是在装饰纹样和形式上的变化,因此传统陶瓷的装饰多是陶瓷造型的附属物,它的变化多存在于陶瓷造型的表层。

从传统陶艺到生活陶艺,实用的本质没变,但其装饰却由表面走向结构。生活陶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一般来说生活陶艺具有较强的手工性,这主要是因为生活陶艺吸收了纯审美的现代陶艺的造型、装饰、烧成语言。与传统陶艺的严谨、唯美不同,现代陶艺把陶艺本体语言的造型能力极大地释放出来。陶艺的泥料与釉料自身具有的丰富表情,泥料的可塑性可以记录陶艺家创作的每一个痕迹,泥料的质感,受力所产生的形变、裂隙,泥料与釉料的结合所产生的层次感都成为陶艺最朴实材质美的表现。现代陶艺本体语言的丰富性,使得陶艺艺术魅力的显现并不过于依赖造型形式,陶艺与雕塑的区别也在于此。生活陶艺的设计比较注重对这种材质美的保留与表达。与传统陶艺相比较,生活陶艺的装饰少了对造型的表面修饰,多了对陶艺材质美的显现,装饰多融合于陶艺的成型过程之中,融合于结构之中。

在传统陶艺中,造型与装饰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领域,而在生活陶艺中这两者却走向统一,造型要素可以具有装饰意味,装饰要素也可以是造型结构的一部分,从装饰的角度来看则是装饰的结构化。“筛光”(图1)为一组灯具,这种被称之为“新薄胎”的陶瓷设计,因胎体近似普通白纸的厚度,使它具备极佳的透光性,作品由镶接手法而成,因泥片的重叠造成不同的厚度,在灯光的映衬下呈现有规律的叠影造型,叠影即是其装饰内容。这种材质和手法还被运用于咖啡的设计中(图2),同样的叠影效果隐现于杯体之上,不同的是,在灯具上有规律的叠影造型,在在咖啡杯上,则成为随意,无规律可循的。这两种效果都是坯体成型所造就的艺术效果,灯具的制作使用了相同尺寸的泥片拼接而成,光影有规律可寻,而杯子则是采用了制作灯具的泥片下脚料,因而制做杯子的泥片都是随意的、偶然的造型,这恰恰造就了杯子的叠影效果更加的随意、自然天成。陶艺泥性的一大特点在于它的随意性、随机性,传统生活陶艺的造型是中规中距的,讲究对称、均齐之美。生活陶艺则注重泥性的发挥,但这些因素也具有装饰意义。造型与装饰合而为一,难分彼此。模具成型是一种传统的成型方法,石膏模具成型需要将泥桨注满模具,待石膏吸收了一部分水分,泥桨变干而紧贴于模具内表的时候再将多余的泥桨倒出,完成注浆工序。北欧陶瓷设计师的作品《茶叶筛》(图3)采用石膏模具成型,而在这个作品中,作者并未采用这种传统的注浆工艺,而是利用模具吸收水分的特点,采用甩浆的方式,将泥桨抛洒于模具内,待泥浆具有一定硬度时,将坯体取出,这种泼洒泥桨的成型方式能够创造出一种类似波洛克似的抽象肌理。不难理解,抛洒的泥浆构成的点、线、面结构,既是筛的结构,同时也是筛的装饰,泥桨的泼洒兼有成型和装饰的作用。生活陶艺抛弃传统陶艺的表面装饰把装饰与结构同化,创造了生活陶艺“无装饰的装饰”的新结构,并使装饰更深刻地进入了结构层面,丰富和拓展了生活陶艺装饰的存在方式和意义。

查看全文

中日生活陶艺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物质水平和大众审美观念的提高,现代生活陶艺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笔者首先对生活陶艺的概念进行诠释;其次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比研究中日现代生活陶艺在实用美、形式美和工艺美方面的个性与共性,从而挖掘影响二者异同的造物观;最后对当下生活陶艺提出新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生活陶艺

中国现代生活陶艺与日本有着深厚的渊源。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快节奏的现代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文化转型随之由传统向现代迈进,长期过度的理性束缚了人的情感,人的个性不能自由的发挥。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大众消费观念和审美观念也随之提升,人们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中国的现代生活陶艺与大众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陶艺家爱好者和设计师积极参与和引导之下,为中国现代生活陶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国的现代生活陶艺起步较晚,生活陶艺的概念最早是由高校陶艺工作者从日本传入中国,过去由于我国艺术交流的相对封闭性,我国现代生活陶艺的发展较于日本与西方国家而言,一直处于滞后状态。接下来笔者通过对生活陶艺概念的诠释,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基于实用美、形式美、工艺美等方面去对比研究中日现代生活陶艺个性与共性,从而挖掘影响二者异同的背后民族造物观。

1生活陶艺的概念

生活陶艺分为传统生活陶艺与现代生活陶艺。“其实生活陶艺是传统手工生活陶瓷的延续,或者说是在现代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主导下的生活陶瓷艺术。”[1]就这个概念来讲,我们可以认为生活陶艺等同于手工生活陶瓷的概念,传统生活陶艺即所谓的传统手工生活陶瓷。“手工生活陶瓷,顾名思义就是指以陶瓷为材料,依靠手工制作的、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陶瓷,以满足生活使用为第一原则。”[2]表明手工生活陶瓷具有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属性,实用性为第一性原则。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传统的手工劳动生产遭到机械化威胁,一部分手工生活陶瓷的生产开始被机械生产所代替,使手工生活陶瓷的生产面临着巨大挑战。于是根据生产方式把生活陶瓷区分为手工生产和机械生产两种,即前者凭借手工生产方式制作完成,而后者依赖于机器生产手段完成。从理念形式与发展脉络上来讲,现代生活陶艺也与传统生活陶艺有所区别,现代生活陶艺是传统手工生活陶瓷的延续,是在当下时代生活与审美观念的主导下对传统生活陶艺的继承与发展。最早生活陶艺的概念诞生于日本,日本向来注重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又极具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所以日本在深受美国、德国等国家现代陶艺影响下,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渐诞生活陶艺的概念。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生活陶艺概念由高校一批先进的陶艺工作者从日本带入中国,打破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氛围,给中国的陶瓷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2实用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