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15:43: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讨论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历史讨论法教学探讨论文
讨论法作为一种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方法,为不少教育研究者所提倡。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本文将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对讨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对讨论法的误解
最近十来年在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中,一些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各种方法,讨论法就是其中之一。如,北京三中的朱尔澄老师曾就“三国鼎立”一课和“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问题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各地中学历史教师还组织了对“落后是否必定挨打”、“评价康熙”、“美国西进运动的影响和作用”、“如何看待垄断”等问题的讨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大多数中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实施讨论法教学的十分罕见。除了历史课教学内容繁重,讨论法所需时间较多而难以采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讨论法的误解。分析如下:
一是将简单问答当做讨论。一位有多年教龄的教师一次上课后总结说,该节课采用了讨论法。而实际上整节课他仅向学生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十月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十月革命有什么意义?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就请一个学生回答,而学生仅需在书上找出相关内容念一遍,其余的时间都是老师讲述教材,这显然不是什么讨论。
二是将谈话法误解为讨论法。谈话法是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连续问答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去获得新知识。如,讲“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位教师问:“中国无产阶级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答:“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些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受雇于外商企业,成为中国第一批无产者。”教师:“产生于什么地方?”学生:“主要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教师:“书上说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诞生,为什么说是‘先于’?”学生:“中国仅有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所有者还未形成为一个阶级。”教师:“对,以前讲过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现在来看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首先‘萌芽’与‘产生’有什么区别呢?”……该教师注意用问题的链条揭示前后课文的内在联系,将新旧内容串联起来,收到了较好的启发思维的效果。在总结评议该课时,一些教师认为此课的特点在于采用了讨论法,这其实也是一种误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该教师确实提出了一些可供学生讨论的议题,如:“‘萌芽’与‘产生’有什么区别?”“洋务派开办的企业是否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维新变法从思想要求发展为政治运动,为什么称为运动?”等。这些问题都很有启发性,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或长或短的讨论,但该教师习惯于自己的讲授,仅把这些问题作为了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处理,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讨论。全课只有前面提到的师生问答,而学生所需回答的仅是过去所学与教科书内容有关的问题,并不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该课只采用了谈话法而未采用讨论法。
通过多年来对中学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考察,我发现,将谈话法误解为讨论法的情况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它阻碍了教师对讨论法的应用。当然谈话法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运用谈话法,学生在课堂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和参与,这种方法不少教师都能够运用。但是,讨论法毕竟与谈话法不同,二者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不可相互替代。
高中历史讨论法教学探索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讨论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进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往往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理想效果。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充分认识讨论法教学、掌握讨论法教学的实际操作技巧,提高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良好效果呢?本文将结合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工作实际,尝试从讨论法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具体操作过程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讨论法教学;实施策略
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传统的中小学进行的应试教育要转变为素质教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与时俱进的教育形势,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教师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尝试新课程改革,于是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我们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兴趣学习小组等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试图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建立起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而讨论法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是,在高中历史学科当中使用讨论法教学之前,我们教师必须认真探讨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以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运用讨论法教学的实施策略
讨论法教学是指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历史课堂上的某一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与讨论法论文
近来报刊不断报道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博士等对中国教育现状的看法。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比较出在中、美两国教育制度下学生的最大不同在于科学研究中创造力的多少。美国人思维活跃,敢想敢干,富有创新思想。“氢弹之父”泰勒就是最好的例子。〔1〕而中国学生成绩可以达到优秀,可胆子太小,缺乏主见和创见,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2〕这个问题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过追根溯源,基础教育应负主要责任。关于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能力问题,虽然有很多学术上的讨论,但在实践中始终未受到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也不例外。对此,本文拟作一初步探讨,并希望这种努力能够对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提供某些思路。
众所周知,欲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大展鸿图,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大批素质全面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而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社会建设者必须具备的,对于开拓型人才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具备创造能力的青年一代就是国家发展、民族腾飞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不断积累,通过有限的学校教育,不可能使受教育者掌握全部所需的知识。因此,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迎接未来的挑战,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时不我待的必然要求;从中国实际来看,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因而,培养学生能力问题在中学阶段尤为重要。在诸多学科中,中学历史教学同样肩负着全面提高年轻一代创新开拓能力的重要使命。
中学历史学科中的能力培养虽提出已久,可时至今日,教学中依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即使在北京的某些市重点学校,学生不能也不会主动思考问题,仍只会记忆一些零散的知识。〔3〕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证明:零散的材料遗忘最快,经过一段时间后几乎可以完全消退。〔4〕这种情况也是导致1989年以来高考材料解析题普遍得分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将日益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仅从应考的角度来看,加强能力训练和培养也是必要和紧迫的。历史学科应培养什么能力?近年已有不少提法。有学者认为在诸多能力中最紧要的是历史思维能力,即依据历史材料认识、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能力,笔者同意这种看法。它不仅适用于考察历史,而且在观察现实、认识社会等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做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教育要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那么它的指导思想就应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头,需要有一些超前性或前瞻性。鉴于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学知识量的多少,没有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等问题,笔者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出一点设想:把以讲授法为主的方法逐步过渡到引导、讨论法。
二
引导、讨论法的具体步骤是: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到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料,如百科全书、小册子以及研究资料等,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然后有目的地阅读,将注意力集中于与论题有关的内容;最后准备一个提纲或报告。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课上,可由教师作简短的发言,帮助学生了解讨论的性质、内容和步骤;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可随时补充。教师在讨论完毕时,从中发现疑难或者有意义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讨论中的优缺点。对某些仍有争议的地方,允许保留意见,而不强迫学生接受。
小组讨论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的设计
摘要:探讨在社会医学教学中应用小组讨论法的目的及设计要点。通过基于小组分析、讨论的小组讨论法的应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有效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锻炼了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组讨论法;社会医学;教学设计
社会医学是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学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所弘扬的现代医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健康观,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运用各种学习形式与方法进行学习,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本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小组讨论法,效果良好。
1小组讨论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目的
社会医学主要研究社会因素与人类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制定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身心健康与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小组讨论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有利于其自学技能的获得,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2]。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案例,模拟情景设定小组专项任务,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医学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案例讨论法在妇产科护理教学的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案例讨论法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选择选择2015级初中起点高职护理学生2个班共99人为研究对象,15级高职护理7班共48人作为实验组,15级高职护理9班51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从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来看,实验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案例讨论法可以明显提高学生上课效率,提高学生满意度。
关键词:案例讨论法;妇产科护理;教学;应用研究
案例讨论法指的是收集临床实践中出现的典型病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收集、积极讨论、研究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与传统的讲授法有所不同,它改变以往在课堂上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种教学方法逐渐被教师及学生认可,开始成为目前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本研究将案例讨论法应用到五年制高职护理《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选择2015级初中起点高职护理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15级高职护理7班48人作为实验组,15级高职护理9班51人作为对照组,年龄18-19岁,均为女生。(二)方法。1.教学方法。《妇产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护理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课于实习前一学期,共96学时,6学分。选择其中6节内容共12课时作为案例讨论法的讲授内容。实验组由授课教师精心选择典型案例,上课前把案例分发给学生,学生按照自愿的原则分组,查阅与病例有关的文献资料,分组进行讨论,上课时由小组成员根据案例说出自己对本疾病的认识、观点,鼓励观点不同的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辩论,教师最后做出点评,并进行总结,然后再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拓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法,针对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授课时穿插一定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知识。2.调查方法。完成所有12课时的教学任务后,集体发放调查问卷,要求10分钟左右完成。
二、结果
讨论法与历史学科能力培养论文
近来报刊不断报道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博士等对中国教育现状的看法。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比较出在中、美两国教育制度下学生的最大不同在于科学研究中创造力的多少。美国人思维活跃,敢想敢干,富有创新思想。“氢弹之父”泰勒就是最好的例子。〔1〕而中国学生成绩可以达到优秀,可胆子太小,缺乏主见和创见,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2〕这个问题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过追根溯源,基础教育应负主要责任。关于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能力问题,虽然有很多学术上的讨论,但在实践中始终未受到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也不例外。对此,本文拟作一初步探讨,并希望这种努力能够对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提供某些思路。
众所周知,欲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大展鸿图,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大批素质全面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而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社会建设者必须具备的,对于开拓型人才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具备创造能力的青年一代就是国家发展、民族腾飞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不断积累,通过有限的学校教育,不可能使受教育者掌握全部所需的知识。因此,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迎接未来的挑战,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时不我待的必然要求;从中国实际来看,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因而,培养学生能力问题在中学阶段尤为重要。在诸多学科中,中学历史教学同样肩负着全面提高年轻一代创新开拓能力的重要使命。公务员之家
中学历史学科中的能力培养虽提出已久,可时至今日,教学中依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即使在北京的某些市重点学校,学生不能也不会主动思考问题,仍只会记忆一些零散的知识。〔3〕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证明:零散的材料遗忘最快,经过一段时间后几乎可以完全消退。〔4〕这种情况也是导致1989年以来高考材料解析题普遍得分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将日益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仅从应考的角度来看,加强能力训练和培养也是必要和紧迫的。历史学科应培养什么能力?近年已有不少提法。有学者认为在诸多能力中最紧要的是历史思维能力,即依据历史材料认识、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能力,笔者同意这种看法。它不仅适用于考察历史,而且在观察现实、认识社会等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做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教育要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那么它的指导思想就应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头,需要有一些超前性或前瞻性。鉴于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学知识量的多少,没有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等问题,笔者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出一点设想:把以讲授法为主的方法逐步过渡到引导、讨论法。
二
引导、讨论法的具体步骤是: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到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料,如百科全书、小册子以及研究资料等,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然后有目的地阅读,将注意力集中于与论题有关的内容;最后准备一个提纲或报告。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课上,可由教师作简短的发言,帮助学生了解讨论的性质、内容和步骤;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可随时补充。教师在讨论完毕时,从中发现疑难或者有意义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讨论中的优缺点。对某些仍有争议的地方,允许保留意见,而不强迫学生接受。
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储存知识的“硬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观念得到转变,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培养.课堂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自由参与交流,使物理教学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谈些看法.
一、构建民主氛围,诱引学生讨论
教师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师生相互尊重、共同分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围绕问题展开探讨,学生不必担心自己的“错误”引发同学的嘲笑,也不必担心自己的发言被老师打断.教师以新颖的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杠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古代战争场面,突出显示古代的“炮”———抛石机的巨大威力,让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对生活中杠杆产生浓厚的对话兴趣.师:木板上钉有一枚图钉,可以用什么工具把它拔出来?生:羊角锤.师:使用工具是智慧的表现,生活中还有什么工作是利用工具来完成的?生:扳手拧螺丝、开瓶器开瓶盖.师:以上工具在工作时有何特点?生:转动.教师演示示意图,向学生介绍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杠杆,并用自己的动作表达“昂首向上、提起足跟、手提重物”,体会身体中的杠杆.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见解,对于不足的地方,通过追问等方式予以补充.在学生表达时,同伴之间应相互尊重,倾听他人的观点,遇到问题讨论解决.
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未讲的内容,学生不敢去想,老师未做的实验,学生不敢去做”.在课堂讨论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物理学科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特征,挖掘生活素材,选择难易适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讨论话题,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例如,在讲“滑轮”时,教师可以出示学校升旗时的图片和多媒体播放工人吊木箱的情景,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情况下滑轮有何不同.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轴的位置不随物体运动的轮子是定滑轮,轴的位置随物体一起运动的轮子是动滑轮.教师让学生举出生活、生产中应用滑轮的实例,并指出分别是哪一种滑轮.通过讨论,学生总结出:有旗杆顶端的滑轮,有电梯上的滑轮,也有塔吊提起重物时下端的动滑轮.又如,在讲“物体的浮与沉”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木块、树叶能够漂浮在水面,铁块会沉入水底,为什么用钢铁制作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钢铁制作的潜水艇却能够在水中自由地上浮和下潜呢?学生对这样的问题饶有兴趣,一下子兴奋起来,围绕“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怎样利用器材和配重使小瓶上浮、下沉和漂浮?”等问题对物体的浮沉条件开展讨论.
三、控制讨论过程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讨论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新课改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它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互动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为了确保课堂讨论质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全程参与,及时调控。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准备,全员参与
讨论题目要提前公布,明确讨论目的、要求,列举论题的分问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参考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同时,教师应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讨论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所得,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讨论的问题要精心选择学生学习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有利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其次,所确定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和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创设的问题应难度适中,让每个学生都思有所得,有话可说。
三、精心组织,有的放矢
古代文学教学论法运用
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是传统教学思想统治最牢固的阵地。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学陷于程式化,老唱一个调子,学生腻味,幽默地称上课是“听老北京的故事”。它形象地反映了古代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方法陈旧、形式单一的状况,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抛弃注入式、填鸭式,运用在“学习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讨论法。
一、讨论法运用的理论依据
1.国际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师的工作并非知识传授信息,而是以陈述问题的方式介绍这些知识,把他们置于某种条件中,从而使学生能在其答案和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曾明确提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3.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提出:“新世纪教改工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对已有教学改革成果的整合、集成和深化研究,使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同时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实践,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在我国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能够主动适应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充分调动学校和师生积极性的教学运行机制。”
二、讨论法运用的实践证明
课堂讨论模式在物理教学的作用
一、明确教学目标,确定讨论范围
将课堂讨论模式运用到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确保课堂讨论的效率。讨论不同于平常聊天,需要有既定的主题和范围,不能脱离教学任凭思绪天马行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不能过高,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感,又不能太过松散、简单,应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并有所收获。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应根据本课教学内容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层层推进中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比如,教学“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这一课时,教师可将明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理解“参照物”这一概念作为教学目标。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也就清楚地知道本课需要重点掌握什么,讨论范围自然也就明确了,不至于在讨论过程中出现偏题现象。在讨论过程中,除了教师设置的问题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知识进行探究。在学习“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坐在行驶的汽车上向窗外看,窗外的大树明明没有动,为什么我却觉得大树在向后移动呢?这问题是学生平时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所得到的。教师可针对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再进行细致的讲解,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
二、结合课程要求,选择讨论方式
课堂讨论的模式并不是单一、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方式。课堂讨论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小组课堂讨论法。当教学中出现争议比较大的知识点时,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法,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教师分配小组时,要注意将基础较好和基础较差的学生搭配起来,以形成互帮互助的团体,让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比如,教学“物理功率计算”这一课时,由于不同的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不同,计算功率时所使用的公式也不同,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总结,探讨使用不同公式的不同条件。其二,个人提问课堂讨论法。个人提问课堂讨论法更具灵活性,可以让学生举手提问,也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例如,教学“光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并举手发言。当学生们讨论出雨后彩虹、放大镜能放大物体、镜子中看到另一个自己等现象时,就对光学产生了初步的认识,同时还会对光学现象产生好奇,从而为后续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及时总结反馈,提高讨论效率
在引入一种教学方法后,想要进一步提升这种方法所产生的效益,离不开及时的评价、总结和反馈。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等进行评价,再由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然后再将这些评价汇总成最终的分数。其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体现在课后小测中,教师应该采取奖励措施鼓励讨论中表现得比较积极的学生,学生相互评价的内容包括沟通表现、思考积极度、团队合作情况等。在评价之后,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总结,找到课堂讨论过程中的不足和欠缺之处,再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和改进。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讨论效率。例如,教学“平面镜成像”这一课时,教师可设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光学现象的理解。教师需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实验所需的平面镜、蜡烛灯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平面镜成像实验,并总结其中的规律。在实验完毕后,教师可以请各小组展示本组的实验成果和总结出来的规律。通过实验,学生们纷纷总结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且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这一规律。通过及时的评价、总结,教师可以对课堂讨论环节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课堂讨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