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15:39: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讨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病例讨论制度
一、临床病例(临床病理)讨论
(一)选择适当的住院、出院,死亡病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临床病例(病理)讨论会。讨论率(含会诊)应达出院病人的15%以上。
(二)临床病例(病理)讨论会可以单科进行,亦可多科联合举行。有病理检查的病例,可邀请病理科医师参加。
(三)举行临床病例讨论会,主持科室要事先做好准备,将有关材料加以整理,尽可能写出书面摘要,事先发给与会人员,以便做发言准备。
(四)临床病例讨论会由主治科的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负责介绍和解答有关病情、诊断、检查、治疗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分析意见(病历由住院医师报告)。会议结束时主持人应做总结,主持科室要做好记录,及时整理,归入病案。
历史讨论法教学探讨论文
讨论法作为一种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方法,为不少教育研究者所提倡。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本文将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对讨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对讨论法的误解
最近十来年在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中,一些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各种方法,讨论法就是其中之一。如,北京三中的朱尔澄老师曾就“三国鼎立”一课和“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问题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各地中学历史教师还组织了对“落后是否必定挨打”、“评价康熙”、“美国西进运动的影响和作用”、“如何看待垄断”等问题的讨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大多数中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实施讨论法教学的十分罕见。除了历史课教学内容繁重,讨论法所需时间较多而难以采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讨论法的误解。分析如下:
一是将简单问答当做讨论。一位有多年教龄的教师一次上课后总结说,该节课采用了讨论法。而实际上整节课他仅向学生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十月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十月革命有什么意义?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就请一个学生回答,而学生仅需在书上找出相关内容念一遍,其余的时间都是老师讲述教材,这显然不是什么讨论。
二是将谈话法误解为讨论法。谈话法是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连续问答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去获得新知识。如,讲“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位教师问:“中国无产阶级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答:“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些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受雇于外商企业,成为中国第一批无产者。”教师:“产生于什么地方?”学生:“主要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教师:“书上说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诞生,为什么说是‘先于’?”学生:“中国仅有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所有者还未形成为一个阶级。”教师:“对,以前讲过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现在来看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首先‘萌芽’与‘产生’有什么区别呢?”……该教师注意用问题的链条揭示前后课文的内在联系,将新旧内容串联起来,收到了较好的启发思维的效果。在总结评议该课时,一些教师认为此课的特点在于采用了讨论法,这其实也是一种误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该教师确实提出了一些可供学生讨论的议题,如:“‘萌芽’与‘产生’有什么区别?”“洋务派开办的企业是否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维新变法从思想要求发展为政治运动,为什么称为运动?”等。这些问题都很有启发性,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或长或短的讨论,但该教师习惯于自己的讲授,仅把这些问题作为了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处理,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讨论。全课只有前面提到的师生问答,而学生所需回答的仅是过去所学与教科书内容有关的问题,并不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该课只采用了谈话法而未采用讨论法。
通过多年来对中学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考察,我发现,将谈话法误解为讨论法的情况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它阻碍了教师对讨论法的应用。当然谈话法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运用谈话法,学生在课堂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和参与,这种方法不少教师都能够运用。但是,讨论法毕竟与谈话法不同,二者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不可相互替代。
数学课堂讨论探讨论文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宪法讨论论文
宪法是什么?简而言之,宪法就是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人民权利的根本大法,是人民与政府之间订立的契约。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说:“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之保障书也。”自人类跨入近代文明的门槛,从英国的不成文宪法到美国开创成文宪法,宪法已与人类的政治生活密不可分。即便是极权国家往往也要出台漂亮的宪法作为门面装饰。
中国之有宪法肇始于晚清的《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帝制时代。1911年冬天,一代英才宋教仁起草《鄂州约法》;1912年春天,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颁布《临时约法》,标志着宪法进入了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只是有宪法而无宪政,宪法常常形同虚设,只是军阀野心的装饰和他们刺刀上的花环。
从1912年到1927年,短短十五年间,中国至少有过七部宪法(或宪法草案)〔1〕。战火延绵,水深火热,一方面,人民的权利从来就等于零,宪法规定的自由仅仅是写在纸上的空洞条文,何况有的宪法本身即矛盾百出;另一方面,军阀、政客无非是利用宪法抢椅子,政治舞台上像走马灯似的,十五年间就换了二十五个内阁总理,最短的只有几天,这还不包括发生了两次称帝、复辟的闹剧。
1927年以后,国民党开始,最初连作为门面的宪法都没有,所以胡适在1929年提出了“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这个问题。直到1931年,国民党政府才公布了一部《训政时期约法》。以国民党为保姆,以人民为无知的幼儿,这样的“约法”可想而知。从1932年开始,在“九。一八”之后的国难危机中,知识界发起了一次长达一年的宪政运动,成立了一些有利于促进宪政运动的民间组织,发表了大量文章。日益高涨的民间呼声,得到了国民党开明派的积极回应。1932年12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由立法院从速起草宪法草案。1933年1月,立法院组成宪法草案委员会着手起草宪法草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这一年4月1日,老牌的《东方杂志》第三十卷第七号推出了“宪法问题专号”,一下子发表十七篇讨论宪法的文章,连补白文字都和宪法有关。即使在七十年后看来,这些文章所讨论的问题、所达到的深度,也足以让我们今天谈宪法的人汗颜,甚至无地自容。
宪法专题的开篇是孙中山之子、时为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的《我们需要何种宪法》一文。就我们要什么样的宪法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两个原则:它必须是合于我们的国情的,二必须是合于我们的时代需要的。基于这样的原则,各国的成规就只能作我们的参考,各国宪法专家的理论也不应该奉为金科玉律。他明确提出:“我们所需要的宪法,已不是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的议会政治的宪法,也不是以阶级专政为出发点的苏维埃式的宪法,我们所需要的宪法是以三民主义为依归的五权宪法。”
作为国民党体制内开明派人物,孙科的观点诚然还带有那个时代意识形态的痕迹,但宪法专题中更多的文章则是站在世界的高度,对许多发达国家的宪法都作了深刻的研究。特别值得我们今天注意的,一是他们对人身自由的关注,二是他们对宪法保障的思考。
学讨论活动通知
局机关各科室:
根据省局和市直工委关于深入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学讨论的通知精神,为了进一步提高市局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更好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进一步突破当前影响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动食品药品监管
事业的大发展快发展,经研究决定,从现在开始,集中用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开展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食品药品监管”为主题的学讨论活动。
一、统一思想,认真落实
动员部署阶段(4月15日--26日)开展这次学讨论活动,要认真抓好自上而下的思想发动。机关各科室要召开专题会议,集中研究整个学讨论活动的工作安排和具体要求,科以上领导要带头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对开展这一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各科室要迅速行动起来,落实要求,贯彻实施。
二、注重学习,稳步推进
干部讨论班上的讲话
我们应该立即开始弥补这个缺陷。领导机关的责任,最为重大。我们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材料,供给新参加我们组织的同志读之。有一个学习的根据。我们不能像过去一样,新到组织来的同志,没有系统的学习。但领导机关未曾有功夫去做这工作,于是才想到许多变通的办法,今天的学习,便是其中之一。
今天请大家到这里来,不是希望你们被动地听了就算,希望大家到这里共同讨论组织问题,大家跟我合作,谈完之后印刷出来,使同志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希望大家多提问题,多提意见。这是第一点。
第二,讲话的第二个项目是秘密工作技术问题(这项不在这讲话之内印出来。——编者)关于这方面,我是最蹩脚的,但它又是最重要的。我只能拿我在党内学到经验,跟大家谈一谈,但仍是很零碎的。请大家帮我忙,就当我们大家的工作经验,看看是否能弄出一个完整的意见来。严格地说,这不是一个训练班,而是一个讨论会,请大家多提意见。
我过去在基层,曾经发现有些同学听懂国语的,但他们听不懂我的话。很抱歉,我说的是南方国语,可能连北平人也听不懂的国语,请你们也帮帮我忙。
第一讲前言
现在我开始讲组织问题,但是侧重于技术性方面的。可是技术从属于原则。关于组织原则,我们有一个文件是很完满的,那就是当大会通过的《组织原则与方法》,我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遍。大家可以回忆它里面论及的问题,以它为原则来谈技术问题。
讲党性评议讨论讲话
同志们:
根据中组部和省委、州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3月中旬,全县组织人事(政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正式启动。目前,“动员部署、学习教育”阶段的工作基本结束,即将转入“查找问题、评议讨论”阶段。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州委组织部关于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的精神,回顾总结我县“动员部署、学习教育”阶段的工作,对“查找问题、评议讨论”阶段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刚才,乡(镇)、县直部门集中活动小组召集同志汇报了“动员部署、学习教育”阶段的工作,讲得都很好。希望大家认真学习,相互借鉴,把好的经验做法运用到下步的活动中;潘家庆同志传达了《全县组织人事(政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查找问题、评议讨论”阶段实施方案》,对抓好“查找问题、评议讨论”阶段的工作作了具体部署。下面,围绕这次会议的任务,我讲两点意见。
一、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动员部署、学习教育”阶段工作取得实效
全省组织系统“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州组织系统“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动员会议后,我县高度重视,及时对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通过动员部署、学习必读篇目、抓实四项专题教育、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化主题实践活动等,确保了第一阶段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领导,迅速动员部署。
思想讨论治理措施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贯彻党的大和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我委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实际。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影响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问题,努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推动全市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和"两提前、一率先"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为切实做好此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联系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项工作,紧密联系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实际,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成果和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检验教育活动成效,防止搞形式主义和做表面文章。
2、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启发党员学习的自觉性和内动力,教育引导党员虚心听取意见,主动查找和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培养、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弘扬正气。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为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
病例讨论加强医学生完善诊断思维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病例讨论不但可以拓展医学生的知识面、病例讨论的基本要求和环节包括、医学生掌握能引起头痛的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诊断要点、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症状结合体检、正确的临床思维有时不能仅靠个体的独立思考而成、新时期的医学教育不应单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技能、,医风医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通过病例讨论可以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
关键词:临床教学病例讨论医学教育
病例讨论是在临床实践中训练医学生及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病例讨论不但可以拓展医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深度与灵活性,而且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它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
病例讨论的基本要求和环节包括:典型或疑难病例的准备、患者资料的收集与基本分析、集体查房、集中讨论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案、评估病情的发展和演变、评价预后等内容。医学生必须首先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其次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后才可能发现重要线索,然后结合实验室和特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别,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最后提出比较符合患者客观征象的临床诊断。例如,一个因“头痛、呕吐入院”的病人,就需要详细询问头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发作的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及加重因素,是否伴有有发热、意识障碍、抽搐,有无外伤史以及有无高血压病等等。这就要求医学生掌握能引起头痛的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诊断要点,及相关的鉴别诊断以及解剖学、功能学和影像学的知识。同时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做到不遗漏每一个阳性体征,从而为提出完整的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过程使医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对基础知识加深了理解,同时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
农民养老探讨论文
摘要:受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和边燕杰的“强关系”概念的启发,借助于韦伯的理想类型法,农民养老的社会网络可以分为“弱网”和“强网”。前者是指由弱关系连接和维系的社会网络,后者是指由强关系连接和维系的社会网络。从强度、多元性和互换性对农民养老的社会网络进行了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如下:当前我国农民养老的社会网络属于强网的范畴,从强网向弱网的过渡和转变是农民养老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农民养老,社会网络,社会保障,强网,弱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议》指出“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农村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36%,超过城镇6.29%的水平。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将达17.39%(城镇为13.1%)。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家庭规模的下降和家庭养老功能的衰弱,农民养老问题将日益突出。从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角度来看,农民养老问题不仅是衡量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尺度,而且也是能否实现阶层和谐和社会结构合理化、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关键时刻,如何构建合理的农村养老模式,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研究背景
社会网络分析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是在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以及统计学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的“范式”或“视角”,它已经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如艾莫白等(EmirbayerandGoodwin)学者指出,如果说1940年代是美国社会学研究的分水岭(定量和定性),那么网络分析就是另外一个分水岭。如果社会学理论总停留在大型理论阶段,则实证工作很难衔接,必须由大型理论到中层理论,再发展到可验证的、指定清楚的因果模型(causalmodel),环环相扣。社会网络分析可以看作是对帕森斯所构建的宏大社会理论的一种回应,它在宏大理论和微观理论(如经验研究)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成为中层理论的一个有力的支撑点和典范。
国内外学者对社会网络这一概念从各自的学科定位和知识范畴进行了界定,形成了一种众说纷纭的局面。如戴维·波普诺认为,社会网络是指个人之间的复杂的联系网。米切尔·达弗尔姆认为社会网络是“某一群体中个人之间特定的联系,其整体结构可以称之为该群体中个人的社会行为”。霍寨平认为社会网络是一定范围内的个人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刘军认为,“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socialactor)及其间的关系的集合。相对而言,笔者更倾向于最后一种界定,因为前三者仅局限于个体层面。其实,在社会网络分析中,任何一个社会单位或者社会实体均可以成为其分析的对象。例如,行动者可以是个体、公司或者集体性的社会单位,也可以是一个教研室、系、学院、学校,更可以是一个村落、组织、社区、城市、国家等。社会网络理论认为,正如经济行为“嵌入”(embeded)社会结构中一样,网络中的一个成员的行动也是“嵌入”网络之中的,因为它体现于与他人的互动之中。因此,社会网络理论不仅可以避免古典经济学关于原子化个人的概念陷阱,而且也可以避免把技术、所有权结构或文化视为经济事件的排他性解释的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的要点在于,不管从何种角度出发来研究经济现象,都必须仔细考虑经济行动者所处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限定着经济行为)以及个人或群体之间的具体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