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污贿赂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14:03: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贪污贿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贪污贿赂调研报告
贪污贿赂行为是一种严重的社会腐败现象,其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可以说,它是伴随着人类管理职能的产生而产生的,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时期。它的本质特征是权力的商品化,即权力进入市场,“权钱交易”,其实质是权力变质,社会公共权力蜕变为当官者的私人特权,“公仆”变为投机牟利的商人,变成侵吞公共财产、不劳而获的吸血鬼。贪污贿赂现象亵渎了人们赋予的权力,扭曲了人们的心灵,引起了权力膨胀,“官本位”泛滥。更主要的是,贪污贿赂腐败现象从各个方面对国家政权的稳固性提出严重挑战,其对国家政权的危害十分严重,应该说是涉及到执政者能否继续稳定执政的问题。
一、贪污贿赂对国家政权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贪污贿赂危害国家政权的政治基础
国家行政权力是由国家公职人员来具体行使的。他们贪污贿赂,其结果会使国家的法律、政令得不到执行,各项工作计划得不到落实,方针、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公众利益得不到保障,公私财产无以保护,社会秩序难以维持,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就会受到损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必将受到危害,而最终使执政者和人民大众发生隔阂。也就是说,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影响执政者的威信,动摇执政党的执政基础,破坏执政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降低国家政权机关的声誉。贪污贿赂腐败问题是公众反映十分强烈,直接影响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不仅会失去民心,甚至可以直接危及执政党的地位。曾经有文章指出:腐败打破了人民对民主的信任,恢复信任只能从管理国家的那些政治家们的廉洁和公正开始,这是未来数年内各民主国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一个政权能否继续存在下去主要在于是否是到民众的拥护,是不是具有较高的威信,取信于民。而民众是否拥护一个政权,则是看这个政权为社会所作的业绩,以及执政者本身是否清正廉洁。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威信很高,政权非常稳固,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不断蔓延滋长,极少数国家工作人员把自己所掌管的本来属于人民的权力资本化、商品化,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这些使权力“异化”的丑恶行为,严重地破坏了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总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执政对任何阶级、任何政党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失民心者失天下,千古一理。如果听任贪污腐败现象发展蔓延,国家权力就有可能不攻自破,自我毁灭。这确实不是危言耸听。
(二)贪污贿赂危害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深究怎样更改贪污贿赂的缓刑
摘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贪污贿赂案件的查处力度,检察机关在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法院对贪污贿赂案件大量适用缓刑,使得缓刑成了贪污贿赂罪犯的避难所,民众对此颇有怨言和不满,对司法工作提出质疑,危害到司法公正。本文以和谐社会要求建立公正的司法环境为出发点,结合法院大量适用缓刑的事实,就如何改革贪污贿赂案件的缓刑适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贪污贿赂;和谐社会;检察监督
贪污贿赂案件是一种严重侵犯公产财产权利和官员廉洁性的犯罪,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到群众与国家的社会关系,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贪污贿赂案件的查处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查处了一大批贪污贿赂人员,维护了社会稳定,可谓人心大快,但是法院在判决时对大多数的贪污贿赂案件都适用缓刑,让人觉得贪污贿赂案件人员基本上是前脚进后脚出,社会对贪污贿赂案件的判决的公正性和适当性产生怀疑,对建设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产生极为严重的破坏。因此审慎对贪污贿赂案件适用缓刑是当前司法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是维护司法公正的着力点,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高政府形象,融洽政府与民众关系的需要。
一、对贪污贿赂案件大量适用缓刑,存在着诸多的危害性,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一)贪污贿赂案件大量适用缓刑,妨碍反腐败工作的开展2003年至2005年,全国共有33519名职务犯罪被告人被宣告缓刑,职务犯罪案件的年均缓刑率为51.5%,明显高于公安机关侦查案件19.74%的年均缓刑率。贪污贿赂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严重影响到群众与政府的和谐关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因此依法严惩腐败分子是构建廉洁政府,规范行政行为的迫切需要,是民心所向。但是对贪污贿赂罪犯量刑失衡,法院高比率的适用缓刑,影响打击腐败的声威和力度,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对司法机关失去信赖,消磨掉人民群众反腐倡廉的信心,给深入开展反贪污贿赂斗争带来困难。
(二)对贪污贿赂案件大量适用缓刑让人联想到司法腐败。对贪污贿赂案件大量适用缓刑,基于犯罪嫌疑人的特殊身份,容易让群众联想到司法腐败,法院枉法裁判,专家指出造成职务犯罪缓刑、免刑适用比率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律本身操作方面的原因,也有人为的社会原因。“但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职务犯罪主体身份的特殊性,职务犯罪案件的被告人大多是官员,社会关系比较广,尽管沦为阶下囚,但当年这些人利用权力建立起的关系网很难切断。他们及其亲属仍然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进行一些‘活动’,向司法机关施加影响。”
贪污贿赂犯罪规则及限制
摘要:推定规则在我国民法、刑事法等部门法中都有运用。作为一种认定法律实施的证据法则,推定规则在贪污贿赂犯罪中的运用能够破解案件证明难题,提高司法效率,实现犯罪认定统一。现有法律及司法解释中,推定规则在贪污贿赂犯罪中的适用主要体现在行贿罪、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中。推定规则的适用虽有上述积极功效,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又必须对该原则的适用做必要的限制,方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推定规则;贪污受贿;犯罪
一、推定规则的适用价值
(一)推定规则的含义。法律意义上的推定规则指的是按照法律规定或经验法则,从已知的基础事实直接认定另一事实成立的证据法则。推定规则的适用在国际规则(条约)以及我国民事法、刑事法中都有体现。(二)贪污贿赂犯罪中推定规则的适用价值。1.符合当前从严治党、严惩贪污贿赂犯罪形势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了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打击力度,从严治党高压态势基本形成。推定规则在贪污贿赂犯罪中的适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此类犯罪证明标准,把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法网扎得更紧。2.破解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证明难题,实现公正与效率的统一。此类案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导致案件侦破难度比一般刑事案件要高,特别是出现“一对一”且其他相关证据无法进一步挖掘的情况下,案件往往陷入窘境。推定原则的适用简化了证明程序,提高此类案件的成案率。3.帮助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司法认定由“乱”到“治”。在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认定中经常会出现因办案人认识上的不一致而导致司法裁判不统一的问题。推定规则的适用,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明晰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边界,有效实现此类犯罪认定标准的统一。
二、贪污贿赂犯罪中推定规则的适用情况
对于贪污贿赂犯罪现有刑法及司法解释中适用推定规则的情况,北京大学的陈瑞华教授概括为: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确立的三大类推定规则为对巨额财产来源非法性的推定、对犯罪明知要素的推定与对犯罪目的要素的推定。本文对推定规则适用情况的分类在以刑法罪名为标准的基础上,借鉴陈瑞华教授的观点。(一)受贿罪和行贿罪。受贿罪和行贿罪是刑法中典型的对合性犯罪,故将对两罪的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放至一处。1.2003年11月13日《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推定。《纪要》中明确在明知他人有具体请托事项收受其财物,可以视为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该条规定是针对在当时的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大量的受贿人明知行贿人有具体请托事项但是并没有明确承诺或者暗示为其谋取利益而受贿的情况做出的规定,这条规定为解决司法裁判的不统一局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展,这样简单而笼统的规定与当前贿赂犯罪的发展趋势相比显得有些过时。2.2003年11月13日《纪要》中“以借款为名索取或者非法收受财物行为”的推定。《纪要》中提到,对于以借为名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非法收受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应当根据以下6个因素综合判定:(1)是否有正当、合理的借款理由;(2)款项的去向;(3)双方平时关系如何以及是否有经济往来;(4)出借方是否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其谋取利益;(5)借款后是否有归还的意思表示及行为;(6)是否有归还能力。实践办案中,办案人员往往会结合具体案件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在综合以上各个因素的基础上直接推定犯罪嫌疑人具有贿赂犯罪的主观故意。该规定的操作性很强,对实践办案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避免现实中对以借为名而行受贿之实案件的侦查和审判僵局的出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2016年3月28日《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推定。《解释》第13条规定对下列三种情形应当认定为“为他人谋取利益”:(1)实际或者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2)明知他人有具体请托事项的;(3)履职时未被请托,但事后基于该履职事由收受他人财物的。另外,该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索取、收受具有上下级关系的下属或者具有行政管理关系的被管理人员的财物价值三万元以上,可能影响职权行使的,视为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解释》与《纪要》的颁布相隔十余年,此间中国发展迅速,贿赂犯罪形态呈现复杂化特点。《解释》第13条是对《纪要》“为他人谋取利益”认定的细化和发展,经过逐步的完善,在现有法律及司法解释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外延已经较为宽阔,对实践中出现的形式多样的案件情况已经能够较好应对。4.2016年3月28日《解释》中“共同受贿主观故意”的推定。《解释》第16条第2款:特定关系人索取、收受他人财物,国家工作人员知道后未退还或者上交的,应当认定国家工作人员具有受贿故意。实践中,有的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很强,利用特定关系人来收受贿赂,被查处之后就辩称不知情。按照传统刑法理论,如果不能证明国家工作人员与特定关系人事前存在共谋,其犯罪主观故意也就无法认定。该条规定可以说是对传统刑法理论的突破,对于解决前述证明僵局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刑法》第八章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罪名,其罪状表述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该国家工作人员说明来源,不能说明来源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该罪名中,巨额财产非法性结论的得出就是依据推定规则,其逻辑论证线条是:国家工作人员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国家工作人员不能说明其差额部分来源——差额部分的财产来源是非法的。该罪名是1997年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加的一个罪名,其对于解决无法对国家工作人员拥有明显不合理财产又拒不说明来源或者无法说明来源的情况实现有效打击的尴尬局面起到了良好作用。
贪污贿赂犯罪趋势论文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经济将更加开放,并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这既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挑战的不仅是我国经济的竞争能力,而且还包括政府对经济秩序的监管能力。由于入世后经济活动的增加,市场交易环节的增多,少数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政府对涉外经济活动监管的漏洞进行贪污受贿犯罪将会有所增加。为此,及时研究入世后贪污贿赂犯罪发展趋势及遏制对策,未雨绸缪,十分必要。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开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有望呈现大幅增长态势。
为保障对外经贸活动健康有序发展、防范可能发生的职务犯罪,我们对近几年发生在涉外活动中的一些贪污贿赂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认为入世后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有可能增加。为迎接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有关部门应未雨绸缪,积极作好应对准备。
一、贪污贿赂犯罪易发部位
(一)对外经贸部门将是职务犯罪的高发部位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体制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贸易主体多元化格局将逐步形成。但是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仍将以国有外贸公司为主。随着外贸业务量的增加,涉外贸易队伍急速扩张,鱼龙混杂,如监督不力,以下环节易发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
小议贪污贿赂案件的缓刑运用
摘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贪污贿赂案件的查处力度,检察机关在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法院对贪污贿赂案件大量适用缓刑,使得缓刑成了贪污贿赂罪犯的避难所,民众对此颇有怨言和不满,对司法工作提出质疑,危害到司法公正。本文以和谐社会要求建立公正的司法环境为出发点,结合法院大量适用缓刑的事实,就如何改革贪污贿赂案件的缓刑适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贪污贿赂;和谐社会;检察监督
【正文】
贪污贿赂案件是一种严重侵犯公产财产权利和官员廉洁性的犯罪,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到群众与国家的社会关系,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贪污贿赂案件的查处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查处了一大批贪污贿赂人员,维护了社会稳定,可谓人心大快,但是法院在判决时对大多数的贪污贿赂案件都适用缓刑,让人觉得贪污贿赂案件人员基本上是前脚进后脚出,社会对贪污贿赂案件的判决的公正性和适当性产生怀疑,对建设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产生极为严重的破坏。因此审慎对贪污贿赂案件适用缓刑是当前司法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是维护司法公正的着力点,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高政府形象,融洽政府与民众关系的需要。
一、对贪污贿赂案件大量适用缓刑,存在着诸多的危害性,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一)贪污贿赂案件大量适用缓刑,妨碍反腐败工作的开展2003年至2005年,全国共有33519名职务犯罪被告人被宣告缓刑,职务犯罪案件的年均缓刑率为51.5%,明显高于公安机关侦查案件19.74%的年均缓刑率。贪污贿赂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严重影响到群众与政府的和谐关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因此依法严惩腐败分子是构建廉洁政府,规范行政行为的迫切需要,是民心所向。但是对贪污贿赂罪犯量刑失衡,法院高比率的适用缓刑,影响打击腐败的声威和力度,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对司法机关失去信赖,消磨掉人民群众反腐倡廉的信心,给深入开展反贪污贿赂斗争带来困难。
贪污贿赂犯罪特点分析论文
摘要:贪污贿赂犯罪是侵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的严重腐败行为,必须坚决予以铲除和预防。在基层,贪污贿赂犯罪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如贪污犯罪较为突出,“一把手”犯罪居多等;其发生的主观原因是涉案人员放松思想改造,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客观原因是单位财务制度不健全、制约机制不建立,财务不公开,私设“小金库”;为减少和避免贪污贿赂犯罪,应采取加大惩处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健全财务制度,建立制约机制等预防措施。
贪污贿赂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经济犯罪,主要包括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等,它是侵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败坏党风的严重腐败行为,是侵入党和国家肌体的毒瘤,必须坚决予以铲除和预防。那么在基层,贪污贿赂犯罪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它的发生有什么原因及如何进行预防,笔者结合近几年从事基层反贪污贿赂工作的实践,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
从1999年3月到2004年9月,笔者所在的基层检察院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案46件,其中贪污案27件,挪用公款案13件,受贿案6件。通过对这些案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在基层单位,贪污贿赂犯罪呈现如下特点和规律:
1、贪污犯罪较为突出。在查处贪污贿赂案件中,贪污案为27件,占58.7%,说明在基层更容易发生贪污犯罪。基层单位直接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有的单位执法人员直接从事各种规费的征收和管理,且一般情况下,基层单位的主要领导直接主管财务工作,这就使他们利用职务之便实施贪污成为可能。
2、“一把手”犯罪居多。在查处的贪污贿赂案件中,“一把手”犯罪案件为20件,占43.3%,远远高于副职和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目前,各单位普遍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即“一把手”负责制,人权、财权、物权都集中掌握在“一把手”手中。有的“一把手”作风粗暴,大权独揽,一人说了算。特别是实行“一支笔财务审批制”,“一把手”绝对控制财权,加之财务不公开,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给“一把手”贪污贿赂提供便利条件。如我们查处的县物价局原局长李某某贪污案(李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县冶炼厂原厂长范某某贪污案(范被判刑处有期徒刑1年)等等,均是“一把手”犯罪。
小议基层贪污贿赂犯罪特征以及防治
贪污贿赂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经济犯罪,主要包括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等,它是侵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败坏党风的严重腐败行为,是侵入党和国家肌体的毒瘤,必须坚决予以铲除和预防。那么在基层,贪污贿赂犯罪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它的发生有什么原因及如何进行预防,笔者结合近几年从事基层反贪污贿赂工作的实践,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
从1999年3月到2004年9月,笔者所在的基层检察院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案46件,其中贪污案27件,挪用公款案13件,受贿案6件。通过对这些案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在基层单位,贪污贿赂犯罪呈现如下特点和规律:
1、贪污犯罪较为突出。在查处贪污贿赂案件中,贪污案为27件,占58.7%,说明在基层更容易发生贪污犯罪。基层单位直接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有的单位执法人员直接从事各种规费的征收和管理,且一般情况下,基层单位的主要领导直接主管财务工作,这就使他们利用职务之便实施贪污成为可能。
2、“一把手”犯罪居多。在查处的贪污贿赂案件中,“一把手”犯罪案件为20件,占43.3%,远远高于副职和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目前,各单位普遍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即“一把手”负责制,人权、财权、物权都集中掌握在“一把手”手中。有的“一把手”作风粗暴,大权独揽,一人说了算。特别是实行“一支笔财务审批制”,“一把手”绝对控制财权,加之财务不公开,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给“一把手”贪污贿赂提供便利条件。如我们查处的县物价局原局长李某某贪污案(李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县冶炼厂原厂长范某某贪污案(范被判刑处有期徒刑1年)等等,均是“一把手”犯罪。
3、贪污犯罪的手段主要是采取私设“小金库”、收入不记帐、虚开发票和虚列支出。一是私设“小金库”,然后变着法儿贪污“小金库”款项。有的单位领导,无视法纪,私设“小金库”,明曰处理不合理开支,实则非法占有其中款项。如我们在立案查处县粮库原主任毕某某贪污案时,发现毕在任粮库主任期间,私设“小金库”数额达56万元之多,除了处理违规支出外,将其中的5.5万元非法占为己有,同时挪用公款2万元,毕被两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5年。二是采取收入不记帐进行贪污,主要是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在征收规费过程中收费不开发票,或只打白条,将公款非法占为己有。三是采取虚开“大头票”贪污,即在单位需正常支出时,实际支出少而入帐报销多,将多余的款项非法占为己有。四是虚列支出贪污,即单位根本没有该项支出而伪造支出,开具假发票入帐冲出现金,非法占有。
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及其预防
贪污贿赂犯罪是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犯罪形态,其特点及现状总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分离的联系。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激励机制以及国家的调控职能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与此相关的犯罪形态的变化。就实质意义而言,贪污贿赂犯罪只是一种现象,它反映的是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实质,它只是一种附体,它的载体是政治权力和金钱利益的结合。这个结合体流向哪里,权钱交易——贪污贿赂犯罪也就跟向哪里。
一、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
我们不难理解贪污贿赂犯罪呈现出的特有的特点和规律,它总是发生在那些直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接掌管金钱或商贸的经济单位和管理部门,哪些部门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权力大,哪些部门就成为贪污贿赂犯罪滋生的热点部位。可以说权力处于贪污贿赂犯罪的核心位置,权力的“魔杖”挥向哪里,贪污贿赂犯罪也就向哪里聚集。
⒈公安、工商、税务、海关等行政执法部门的贪污贿赂犯罪日益突出。贪污贿赂犯罪在新时期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经济部门向执法部门渗透的过程。犯罪分子一方面要扩大“经营范围”,必然要向公安、工商、税务、海关等行政执法部门发射“糖衣炮弹”,获取新的利益,另一方面,行政执法人员也必然有时利用有利时机,利用职务之便,用非法手段谋求个人利益。
⒉“首长”犯罪居多,案犯级别高,犯罪数额巨大。目前,各单位普遍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即“一把手”负责制,人权、财权、物权都集中掌握在“一把手”手中。有的“一把手”作风粗暴,大权独揽,一人说了算。特别是实行“一支笔财务审批制”,“一把手”绝对控制财权,加之财务不公开,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给“一把手”贪污贿赂提供便利条件。目前大要案猛烈上升,一些高官纷纷落马。
⒊贪污犯罪的手段主要是采取收入不记帐、虚开发票和虚列支出。一是私设“小金库”,然后变着法儿贪污“小金库”款项。有的单位领导,无视法纪,私设“小金库”,明着处理不合理开支,实则非法占有其中款项。二是采取收入不记帐进行贪污,主要是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在征收规费过程中收费不开发票,或只打白条,将公款非法占为已有。三是采取虚开“大头票”贪污,即在单位需正常支出时,实际支出少而入帐报销多,将多余的款项非法占为已有。四是虚列支出贪污,即单位根本没有该项支出而伪造支出,开具假发票入帐冲出现金,非法占有。
运用科技技术侦办贪污贿赂犯罪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技术化、智能化的反侦查手段,贪污、贿赂犯罪越来越突出,相比反贪侦查手段却没能跟上科技进步的要求,针对此种状况,本文拟对反贪侦查中运用技术措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需要及具体运用立法建议等作一探讨。
关键词:现代科技手段;反贪;运用
一、现代科技侦查手段运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需要
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有权运用技术侦查措施,理论界对此争议也颇大,有肯定说,也有否定说。否定说学者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构必须严格依法办案,法律没有规定检察机关能使用技术侦查手段,因此对于监听之类秘密取证手段不宜提倡,因而这类材料也不宜直接作为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来使用。肯定说认为:只要办案需要,法律没有禁止,检察机关可以采用技侦手段。笔者赞同肯定说,理由如下:
(一)理论基础。
技术侦查手段是以侦查权为基础。我国《人民警察法》规定公安机关可以使用技术侦查手段。该法第16条规定:“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用技术侦查措施。”我国《国家安全法》亦规定国家安全机关享有技术侦查权。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是我国的专门侦查机关,享有侦查权。上述法律规定只是增加了上述两侦查机关的侦查措施,扩大了侦查权的外延,但归根结底是以侦查权为基础。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享有对贪污、贿赂等自侦案件的侦查权,故在收集贪污、贿赂犯罪证据时也应有权使用技术侦查手段。
金融系统贪污贿赂犯罪研究论文
近来年,金融系统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案件不断发生,且呈上升趋势,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使国家财产蒙受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近期我院对九九年以来查办的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原因等进行了认真地分析。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这类案件的特点:
(1)犯罪数额大,危害严重。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场所,是直接管理资金的职能部门,由于其职能的特殊性和工作上的便利条件,金融系统工作人员大都直接管理和经营货币,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犯罪活动机会多,涉及金额也大。如原农业银行某储蓄所主任刘某自98年2月至99年6月,利用职务之便先后十次挪用公款32万元,进行营利活动,使国家财产受到损失。
(二)发案面广,基层所、部、科负责人作案比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