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13:59: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贪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贪污贿赂调研报告
贪污贿赂行为是一种严重的社会腐败现象,其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可以说,它是伴随着人类管理职能的产生而产生的,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时期。它的本质特征是权力的商品化,即权力进入市场,“权钱交易”,其实质是权力变质,社会公共权力蜕变为当官者的私人特权,“公仆”变为投机牟利的商人,变成侵吞公共财产、不劳而获的吸血鬼。贪污贿赂现象亵渎了人们赋予的权力,扭曲了人们的心灵,引起了权力膨胀,“官本位”泛滥。更主要的是,贪污贿赂腐败现象从各个方面对国家政权的稳固性提出严重挑战,其对国家政权的危害十分严重,应该说是涉及到执政者能否继续稳定执政的问题。
一、贪污贿赂对国家政权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贪污贿赂危害国家政权的政治基础
国家行政权力是由国家公职人员来具体行使的。他们贪污贿赂,其结果会使国家的法律、政令得不到执行,各项工作计划得不到落实,方针、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公众利益得不到保障,公私财产无以保护,社会秩序难以维持,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就会受到损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必将受到危害,而最终使执政者和人民大众发生隔阂。也就是说,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影响执政者的威信,动摇执政党的执政基础,破坏执政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降低国家政权机关的声誉。贪污贿赂腐败问题是公众反映十分强烈,直接影响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不仅会失去民心,甚至可以直接危及执政党的地位。曾经有文章指出:腐败打破了人民对民主的信任,恢复信任只能从管理国家的那些政治家们的廉洁和公正开始,这是未来数年内各民主国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一个政权能否继续存在下去主要在于是否是到民众的拥护,是不是具有较高的威信,取信于民。而民众是否拥护一个政权,则是看这个政权为社会所作的业绩,以及执政者本身是否清正廉洁。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威信很高,政权非常稳固,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不断蔓延滋长,极少数国家工作人员把自己所掌管的本来属于人民的权力资本化、商品化,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这些使权力“异化”的丑恶行为,严重地破坏了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总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执政对任何阶级、任何政党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失民心者失天下,千古一理。如果听任贪污腐败现象发展蔓延,国家权力就有可能不攻自破,自我毁灭。这确实不是危言耸听。
(二)贪污贿赂危害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贪污罪研究论文
一、我国刑法规定了对贪污罪的认定标准和处罚原则,但对贪污罪未遂未作任何规定
1979年刑法没有设立贪污贿赂罪违章,而是将贪污罪、受贿罪等贪污贿赂犯罪分别规定在侵犯财产罪、渎职罪等有关章节中。历史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贪污犯罪率逐年上升,1988年1月立法机关制定的《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把贪污犯罪和贿赂犯罪并为一类犯罪,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为把贪污贿赂犯罪归并为单独一类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同时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都专门制定了反贪污贿赂方面的法律,说明贪污犯罪这一腐败犯罪是世界各国和地区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多数立法专家主张将贪污贿赂犯罪单独设立一章予以规定,并在新刑法中得到落实,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决心,突出刑法关于反腐败的锋芒,有效地惩治贪污贿赂犯罪。
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有财物的,以贪污论。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第三百八十三条根据贪污犯罪的具体数额和犯罪情节分别规定了处罚原则,但在整个“贪污贿赂”一章中未规定有贪污犯罪未遂的内容,在近几年的司法解释中也未见有特别规定,那么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就没有贪污未遂现象或者贪污罪未遂无须受到法律追究呢?
二、贪污罪是否存在未遂的情形
(一)目前对贪污罪是否存在未遂的几点争议。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下列现象:具有使用和保管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工作单位变动时,利用原单位存在的重钱轻物的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的便利条件,非法把价值不菲的笔记本电脑等国有资产出售,在约定买家的过程中被原单位发觉,并催要追回,因该工作人员未非法得到相应钱款,而未被司法机关追究;某单位负责人利用职权,指使某建筑公司利用单位搞基础建设的机会为其建造私房,分文未付,在房屋竣工前由于被人检举,而未能得逞等等现象。结合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就不能对以上几种现象进行定罪量刑,因行为人没有实际占有公共财物。而依刑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这是一种犯罪未遂。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据此,行为人符合犯罪未遂的特征,应追究刑事责任。
贪污受贿调研报告
贪污受贿是伴随着人类社会而存在的现象,但普遍现象必然有普遍原因。现就贪污受贿的成因及其预防,浅谈几点看法:
一、贪污受贿行为的普遍性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贪污受贿行为无时不有,从无绝迹。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贪污受贿现象就已经出现。从我国出土文物中可见一斑。在陕西华县元君庙发现的遗址中,女性随葬品较男性的稍微丰富些。因为母系社会中,女性拥有家长权力,所以,尽管当时物质匮乏,但拥有家长权力的女性利用职权,较多地占有了财富。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贪污受贿现象就更为盛行了,而且是彻头彻尾的腐败。权力完全被私有化了。在古代中国,皇帝号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本身就是最大的腐败者。他们利用权利,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一部封建史,就是一部腐败史。列代列朝,清官可谓凤毛麟角,而贪官却比比皆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贪污受贿问题就一直缠绕着我们。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富有远见地预言:“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果不其然,在建国前所担心的情况竟成了现实。新中国成立不久,腐败之风就扑面而来,称之为“贪污浪费的狂澜”。党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三反五反”运动。1952年1月9日,当时负责“三反”工作的薄一波在中央、华北和京津两市运动初期的干部大会上指出:在政府系统的27个单位内,已发现有1670多名贪污分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和后任天津地委书记的张子善。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更为严重。1982年4月10日,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了《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讲话。他说:“现在是什么形势呢?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犯罪的严重情况,不是过去‘三反’、‘五反’那个时候,贪污一千元以上是‘小老虎’。一万元以上是‘大老虎’,现在一抓就往往是很大的‘老虎’。......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从那以后,我们一手抓打击,一手抓预防。虽然取得了反腐败的阶段性成果,但贪污受贿的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现实生活中大量发生的、触目惊心的案件,使我们不得不看到,反腐败,任重而道远。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人类社会中,贪污受贿现象具有普遍性。
二、贪污受贿的原因
贪污罪的问题探究
【摘要】贪污贿赂是伴随人类历史的社会现象,贪污犯罪的一般原因是掌权者在私欲的支配下以权谋私,预防和惩治贪污贿赂犯罪,要从内外着手,一方面预防掌权者自私意识滋长,另一方面加强外部监督。这些措施的基础就是想弄清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关键词】贪污犯罪;基本原因;根本方法
贪污贿赂犯罪是古今中外刑法的打击重点,惩罚和预防方法各有不同。目前,我国要加强廉政建设,遏制贪污犯罪行为,必须对贪污犯罪的原因及其它若干问题有一个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此类行为的对策,做好预防工作。
在我国,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受国有单位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之变,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产的行为。
1贪污犯罪辐射规律
自古以来,贪污犯罪发生的地区和部门都有一定的规律,有学者将其称之为辐射规律,他们讲的辐射规律实质,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这个特定时期贪污犯罪走向的轨迹。
贪污腐败犯罪优化策略分析
一、《刑法修正案》中贪污腐败犯罪存在的不足
(一)对领导随行人员贿赂性质界定模糊。在《刑法修正案》当中的第388条所添加的一项条款,虽然增加条款属于正常现象,但所增设条款的详细位置对于其行为性质界定上存在较大的争议。首先,所增设的条款主要针对向上级领导身边随行人员进行贿赂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以此来让《刑法修正案》整体的规定更加严谨,该举措值得认同。其中第388条规定是针对接受贿赂行为所作出的,但却对于向领导身边的随行人员进行贿赂的行为没有纳入到犯贪污腐败犯罪的范围当中,且仅是简单的列举除了具体的刑罚,没有对罪名加以明确,该行为性质上的界定较为模糊。(二)对处罚资金的数额并没有具体标准。有关贿赂犯罪、对企业贿赂犯罪以及介绍贿赂犯罪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在修整之前,只是单纯的对贿赂犯罪规定了其相应的没收财产法规,虽然《刑法修正案》当中增设了相关三种罪行的处罚金额,并对具体的罚金采取了必并制度,但却没有对详细的数额标准做出明确要求。这样较为模糊的处罚方式,极大程度上对罚金的实践造成一定的影响,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进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三)对贪污腐败犯罪法定情节有所忽视。《刑法修正案》充分体现了详细的数额标准不能够成为贪污腐败犯罪的主要标准的要求,有助于真正实现数额与情节相互并列的二元模式。因此,从数额中心化的立场上来看,该次刑法中所作出的修正有关键的意义。但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罚款金额与情节相互并列的二元模式在确立上并不适用于所有贪污腐败的犯罪行为。但由于情节元素自身的模糊性及不易操作性,可能会重新在司法实践当中出现边缘化的问题。
二、《刑法修正案》视角下贪污腐败犯罪的优化策略
(一)贿赂标准应包括非财产性利益。当前《刑法》中第385条规定,国家的各行业的工作人员通自身职位上的便利条件,向他人索取财物或是非法接受他人财物,为其他人运用不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属于受贿罪。基于此,贿赂的标准及详细的内容却只能是“财务”。而关于财务的具体界定及详细的范畴,其及包含有着明确价值、能够管理的物体、狭义上的财务,同时,还包括可以通过金钱来衡量、有着财产性质的相关利益。但对于无法体现出财产性质的贿赂行为,例如托关系直接向国家工作者进行贿赂,就不能将其定为财物,这样会超出预测的范围,违反刑法规定的原则。但不管是哪种形式上的贿赂,其性质上都是让国家工作人员用自身的权力来谋取更多的利益,都是对国家工作者行为清廉及不可践踏的侵犯与侮辱。因此,从立法的角度上看,应在贿赂犯罪的创新、相关新情况以及反腐倡廉斗争的实际需要上,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共约定》,将贪污腐败犯罪行为的范围延伸到非财产性的利益,以此来真正解决当前《刑法修正案》中对于贪污行贿法律规定不完善的问题。事实上,该次刑法修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已经为非财产性相关利益行为入罪奠定了基础,详细来说,在贪污犯罪的定罪标准上,修正案已经转变了原有的数额中心理论模式,将其他有关情节等同于数额,使其能够单独决定贪污犯罪成立并成为刑法轻重的主导要素,因此,日后非财产性的利益受贿犯罪行为也就并不存在界定上的障碍。(二)单纯性质贪污也应视其为犯罪。单纯性质上的贪污,与常见的受贿行为是相对的,主要指的是凭借职位上的便利而接受他人“馈赠”财务,但实际上却没有为他人谋取任何利益。从解释理论角度分析,由于我国《刑法修正案》对贪污腐败犯罪成立的基本要求是应具有“为他人谋取一定利益”的这一关键性要素,因此,单纯性接受贿赂的行为并不能构成犯罪。但若从立法理论的立场上来看,其大力提倡取缔“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要素的观点的理由是极具说服力的。从利益性质角度上,这其中的利益主要指的是正当性的利益,但同时也有可能包括非正当的利益,如果把为他人谋取利益视为贪污腐败犯罪的主要构成要素,就说明将国家工作者应履行的基本责任看成犯罪成立的关键要素之一,这不仅严重违背了理论,并且在客观上也会导致国家工作人员为逃避法律的漏洞出现“收钱不办事”的情况,会对自身的职责产生懈怠,进而让行贿者无法从中得到相应的利益。这样的行为相对于贪污贿赂后履行自身职责的行为所产生的危害性更大,性质更加严重,情节更加恶劣,因此,若是单纯的惩罚后者而不对接受贿赂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罚,有失法律的公正公平性。对此,若是站在贪污贿赂犯罪所保护的法律权益是职务行为的清廉性、不可买卖性的立场上来看,只要国家工作者利用自身职务便利接受了相关人员的贿赂,就应视为犯罪。以此,其中的清廉性与不可买卖性主要针对的就是国家工作人员通过自身职务上的权力,利用其便利条件接受正常薪资范畴以外的财务,这些财务并不属于应得的利益。对于在主观上能否为他人真正谋取利益或是否存在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想法及行为,并不会对受贿行为定罪产生任何影响。由此,从严谨的贪污受贿犯罪刑事法、完善及优化腐败犯罪机制的角度上看单纯性的接受贿赂行为定罪,并应将为其他人谋取利益这一关键要素作为贿赂犯罪加重犯罪情节来看待,才更加合理。(三)贪污腐败犯罪应彻底废除死刑。随着世界各国对于人权主义的重视,关于废除死刑运动进展的如火如荼,为我国死刑罪名过多这一刑法规定引起了社会各领域的不满,在众多人员的强烈呼吁下,在2011年所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中终于在死刑废除上向前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一次性的取消了我国近年来在司法实施过程中适用性或是不适用的死刑罪名共计13项。但让人遗憾的是,在最新颁布的《刑法修正案》中,并没有真正将贪污腐败犯罪中的受贿罪死刑废除,主要是因为,从国家的角度上来看,当前国内贪污腐败风气盛行,若是不对其加以严惩,则会直接影响国家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如果在这样的形势下,将贪污腐败犯罪的死刑废除,显得不合乎常理,时机未到。若是从群众的角度上看,大众对于官员仇视抵触的心理以及要求大力惩罚贪污犯罪行为的呼声依旧较高,并且长时间受到重刑思想的影响,广大群众甚至许多法律专家对于死刑依旧存在较大的认同感,目前并不是废除死刑的最佳时机。但如果站在实现刑法公正且特殊预防立场上看待死刑问题,对于重大贪污腐败犯罪分析所实行的假释并限制减轻刑法的无期徒刑,依旧能够形成对犯罪分析的严格惩治,更关键的是,长期限制自由,相比一次性的结束生命更加让人痛苦,对人的警示作用更强。此外,立法也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但不能盲目的迎合与顺应群众,更不能被所谓的民意绑架。因为大众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情绪化,有时会失去理智,个人主观色彩强烈,这与法律中的稳定理性等特征存在冲突。因此,贪污腐败犯罪中的死刑废除问题,不能简单的依据民意来定夺,而是要考虑死刑规定自身是否存在正义、科学合理性,要深入思考死刑的实际适用性是否能够真正达到遏制贪污腐败犯罪行为,总之,纵观当前我国整体情况,已具备废除死刑的时机,最终决定还在于立法者。
三、结语
《刑法修正案》的出台,针对贪污腐败犯罪问题的重要修改与调整,极大程度的弥补了原有刑法中贪污腐败犯罪上的不足,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反腐倡廉行动提供更加有利的刑法保障。但从当前的立法上来看,为我国《刑法修正案》当中对于贪污腐败犯罪的法律规定依旧存在着许多急需完善之处,怎样构建科学合理、完善严谨,且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贪污腐败犯罪法律文案仍需要对其展开深入探究,腐败贪污犯罪的法律确立依旧任重而道远。
贪污犯罪基本原因剖析
【摘要】贪污贿赂是伴随人类历史的社会现象,贪污犯罪的一般原因是掌权者在私欲的支配下以权谋私,预防和惩治贪污贿赂犯罪,要从内外着手,一方面预防掌权者自私意识滋长,另一方面加强外部监督。这些措施的基础就是想弄清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关键词】贪污犯罪;基本原因;根本方法
贪污贿赂犯罪是古今中外刑法的打击重点,惩罚和预防方法各有不同。目前,我国要加强廉政建设,遏制贪污犯罪行为,必须对贪污犯罪的原因及其它若干问题有一个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此类行为的对策,做好预防工作。
在我国,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受国有单位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之变,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产的行为。
1贪污犯罪辐射规律
自古以来,贪污犯罪发生的地区和部门都有一定的规律,有学者将其称之为辐射规律,他们讲的辐射规律实质,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这个特定时期贪污犯罪走向的轨迹。
贪污罪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贪污犯罪基本原因根本方法
【论文摘要】贪污贿赂是伴随人类历史的社会现象,贪污犯罪的一般原因是掌权者在私欲的支配下以权谋私,预防和惩治贪污贿赂犯罪,要从内外着手,一方面预防掌权者自私意识滋长,另一方面加强外部监督。这些措施的基础就是想弄清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贪污贿赂犯罪是古今中外刑法的打击重点,惩罚和预防方法各有不同。目前,我国要加强廉政建设,遏制贪污犯罪行为,必须对贪污犯罪的原因及其它若干问题有一个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此类行为的对策,做好预防工作。
在我国,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受国有单位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之变,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产的行为。1
1贪污犯罪辐射规律
自古以来,贪污犯罪发生的地区和部门都有一定的规律,有学者将其称之为辐射规律,他们讲的辐射规律实质,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这个特定时期贪污犯罪走向的轨迹。
深究怎样更改贪污贿赂的缓刑
摘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贪污贿赂案件的查处力度,检察机关在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法院对贪污贿赂案件大量适用缓刑,使得缓刑成了贪污贿赂罪犯的避难所,民众对此颇有怨言和不满,对司法工作提出质疑,危害到司法公正。本文以和谐社会要求建立公正的司法环境为出发点,结合法院大量适用缓刑的事实,就如何改革贪污贿赂案件的缓刑适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贪污贿赂;和谐社会;检察监督
贪污贿赂案件是一种严重侵犯公产财产权利和官员廉洁性的犯罪,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到群众与国家的社会关系,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贪污贿赂案件的查处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查处了一大批贪污贿赂人员,维护了社会稳定,可谓人心大快,但是法院在判决时对大多数的贪污贿赂案件都适用缓刑,让人觉得贪污贿赂案件人员基本上是前脚进后脚出,社会对贪污贿赂案件的判决的公正性和适当性产生怀疑,对建设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产生极为严重的破坏。因此审慎对贪污贿赂案件适用缓刑是当前司法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是维护司法公正的着力点,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高政府形象,融洽政府与民众关系的需要。
一、对贪污贿赂案件大量适用缓刑,存在着诸多的危害性,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一)贪污贿赂案件大量适用缓刑,妨碍反腐败工作的开展2003年至2005年,全国共有33519名职务犯罪被告人被宣告缓刑,职务犯罪案件的年均缓刑率为51.5%,明显高于公安机关侦查案件19.74%的年均缓刑率。贪污贿赂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严重影响到群众与政府的和谐关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因此依法严惩腐败分子是构建廉洁政府,规范行政行为的迫切需要,是民心所向。但是对贪污贿赂罪犯量刑失衡,法院高比率的适用缓刑,影响打击腐败的声威和力度,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对司法机关失去信赖,消磨掉人民群众反腐倡廉的信心,给深入开展反贪污贿赂斗争带来困难。
(二)对贪污贿赂案件大量适用缓刑让人联想到司法腐败。对贪污贿赂案件大量适用缓刑,基于犯罪嫌疑人的特殊身份,容易让群众联想到司法腐败,法院枉法裁判,专家指出造成职务犯罪缓刑、免刑适用比率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律本身操作方面的原因,也有人为的社会原因。“但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职务犯罪主体身份的特殊性,职务犯罪案件的被告人大多是官员,社会关系比较广,尽管沦为阶下囚,但当年这些人利用权力建立起的关系网很难切断。他们及其亲属仍然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进行一些‘活动’,向司法机关施加影响。”
贪污贿赂犯罪规则及限制
摘要:推定规则在我国民法、刑事法等部门法中都有运用。作为一种认定法律实施的证据法则,推定规则在贪污贿赂犯罪中的运用能够破解案件证明难题,提高司法效率,实现犯罪认定统一。现有法律及司法解释中,推定规则在贪污贿赂犯罪中的适用主要体现在行贿罪、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中。推定规则的适用虽有上述积极功效,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又必须对该原则的适用做必要的限制,方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推定规则;贪污受贿;犯罪
一、推定规则的适用价值
(一)推定规则的含义。法律意义上的推定规则指的是按照法律规定或经验法则,从已知的基础事实直接认定另一事实成立的证据法则。推定规则的适用在国际规则(条约)以及我国民事法、刑事法中都有体现。(二)贪污贿赂犯罪中推定规则的适用价值。1.符合当前从严治党、严惩贪污贿赂犯罪形势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了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打击力度,从严治党高压态势基本形成。推定规则在贪污贿赂犯罪中的适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此类犯罪证明标准,把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法网扎得更紧。2.破解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证明难题,实现公正与效率的统一。此类案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导致案件侦破难度比一般刑事案件要高,特别是出现“一对一”且其他相关证据无法进一步挖掘的情况下,案件往往陷入窘境。推定原则的适用简化了证明程序,提高此类案件的成案率。3.帮助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司法认定由“乱”到“治”。在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认定中经常会出现因办案人认识上的不一致而导致司法裁判不统一的问题。推定规则的适用,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明晰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边界,有效实现此类犯罪认定标准的统一。
二、贪污贿赂犯罪中推定规则的适用情况
对于贪污贿赂犯罪现有刑法及司法解释中适用推定规则的情况,北京大学的陈瑞华教授概括为: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确立的三大类推定规则为对巨额财产来源非法性的推定、对犯罪明知要素的推定与对犯罪目的要素的推定。本文对推定规则适用情况的分类在以刑法罪名为标准的基础上,借鉴陈瑞华教授的观点。(一)受贿罪和行贿罪。受贿罪和行贿罪是刑法中典型的对合性犯罪,故将对两罪的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放至一处。1.2003年11月13日《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推定。《纪要》中明确在明知他人有具体请托事项收受其财物,可以视为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该条规定是针对在当时的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大量的受贿人明知行贿人有具体请托事项但是并没有明确承诺或者暗示为其谋取利益而受贿的情况做出的规定,这条规定为解决司法裁判的不统一局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展,这样简单而笼统的规定与当前贿赂犯罪的发展趋势相比显得有些过时。2.2003年11月13日《纪要》中“以借款为名索取或者非法收受财物行为”的推定。《纪要》中提到,对于以借为名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非法收受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应当根据以下6个因素综合判定:(1)是否有正当、合理的借款理由;(2)款项的去向;(3)双方平时关系如何以及是否有经济往来;(4)出借方是否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其谋取利益;(5)借款后是否有归还的意思表示及行为;(6)是否有归还能力。实践办案中,办案人员往往会结合具体案件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在综合以上各个因素的基础上直接推定犯罪嫌疑人具有贿赂犯罪的主观故意。该规定的操作性很强,对实践办案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避免现实中对以借为名而行受贿之实案件的侦查和审判僵局的出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2016年3月28日《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推定。《解释》第13条规定对下列三种情形应当认定为“为他人谋取利益”:(1)实际或者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2)明知他人有具体请托事项的;(3)履职时未被请托,但事后基于该履职事由收受他人财物的。另外,该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索取、收受具有上下级关系的下属或者具有行政管理关系的被管理人员的财物价值三万元以上,可能影响职权行使的,视为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解释》与《纪要》的颁布相隔十余年,此间中国发展迅速,贿赂犯罪形态呈现复杂化特点。《解释》第13条是对《纪要》“为他人谋取利益”认定的细化和发展,经过逐步的完善,在现有法律及司法解释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外延已经较为宽阔,对实践中出现的形式多样的案件情况已经能够较好应对。4.2016年3月28日《解释》中“共同受贿主观故意”的推定。《解释》第16条第2款:特定关系人索取、收受他人财物,国家工作人员知道后未退还或者上交的,应当认定国家工作人员具有受贿故意。实践中,有的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很强,利用特定关系人来收受贿赂,被查处之后就辩称不知情。按照传统刑法理论,如果不能证明国家工作人员与特定关系人事前存在共谋,其犯罪主观故意也就无法认定。该条规定可以说是对传统刑法理论的突破,对于解决前述证明僵局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刑法》第八章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罪名,其罪状表述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该国家工作人员说明来源,不能说明来源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该罪名中,巨额财产非法性结论的得出就是依据推定规则,其逻辑论证线条是:国家工作人员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国家工作人员不能说明其差额部分来源——差额部分的财产来源是非法的。该罪名是1997年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加的一个罪名,其对于解决无法对国家工作人员拥有明显不合理财产又拒不说明来源或者无法说明来源的情况实现有效打击的尴尬局面起到了良好作用。
企业贪污案例剖析
年7月,十三建设有限公司(全民所有制企业,以下简称“十三冶”)与水泥厂(集体企业,以下简称“耀华厂”)共同投资成立国家、集体联营企业建材工业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十三冶根据联营合同,委派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同年11月9日,公司董事会根据章程规定,颁发了聘用为总经理的聘任书。1993年6月,以公司生产商品砼需进行试验为名,经董事会同意,由公司出资30万元成立下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建材工业设计研究试验所(以下简称“试验所”)。年7月25日,浦东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试验所正式成立并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试验所由负责经营。试验所取得营业执照前后,在的授意下,公司开出支票共计780万元,用于为试验所购买搅拌车12辆及支付其他费用。年底,得知公司年度利润总额达1800万余元,遂指使兼任试验所会计职务的公司会计主管宋某,篡改公司原先账目,抽出部分单位支付给公司的货款的原始凭证,做入试验所账册,从而在账册中结平公司为试验所支付的购买搅拌车等款项,并将用公司资金780万元购买的12辆搅拌车计作试验所的固定资产。1年1月3日,试验所吸收职工个人股金120万元(其中王及其亲属集资计69万元),将公司原投入折算为30万元,经浦东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变更为集体与自然人投资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为该试验所法定代表人、董事长。1年10月,公司转让原在试验所的30万元股权,由试验所职工个人集资充抵,经浦东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变更为自然人投资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其中个人及其妻、母、女、弟、妹等亲属共计投资104万元,占总投资的69%,担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至此,利用担任公司总经理的职务之便,将用公司资金780万元为试验所购买并计入试验所固定资产的12辆搅拌车隐匿并不予收回,非法转归王及其亲属绝对控股的试验所占有。
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以被告人犯贪污罪向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认为,不具有贪污罪的主体身份,又无非法占有公款的故意和行为,不构成贪污罪。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受国有企业十三冶委派到非国有企业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具体负责公司的生产经营,代表国有投资主体行使管理权,属于受国有企业委派至非国有企业从事公务的人员,应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利用兼任公司与试验所法人代表并负责两单位经营的职务便利,唆使会计人员虚假做账,将公司的公款转移至试验所,致使公司对上述公款完全丧失所有权。虽然试验所并非一人出资,也没有证据证明个人直接非法占有上述公款,但上述公款已归全部由个人出资的试验所所有,并由实际控制和支配,个人是否直接占有公款,并不影响其非法占有行为的性质。被告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通过唆使他人作假账的方法侵吞公款,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贪污罪。被告人上诉,市高级人民法院后经审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点评: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是贪污罪的本质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法占有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既可以由本人占有,也可以处分给他人;既可以先占有后处分,也可以占有一部分的同时处分另一部分。只要未经所有权人同意而非法对财物进行具有所有权性质的处置,从而永久排除所有权人对财物行使所有权的,即构成非法占有。司法实践中,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采取各种非法手段将公共财物永久控制在个人手中,使财产所有权事实上发生转移的,无论是据为已有还是转送他人,均对公共财产所有权造成了实质性侵犯,构成犯罪的,依法应以贪污罪定罪处罚。一、二审法院对被告人以贪污罪定罪处罚是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