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13:31: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探索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主探索思考
在执政党建设中,党内民主是一个受到党内外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发展党内民主作为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提出了有关发展党内民主的新设想。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有必要将党的**大以来党内民主的实践探索作一些梳理,并对推进党内民主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大以来党内民主探索的进展
**大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和中高层组织都对发展党内民主做了有效探索,且各有不同的着力点。党的基层组织着力于实现党员权利,在党内选举、党务公开、党内监督等方面进行大胆实践;而党的中高层组织则着力于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在发挥全委会作用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党内选举的改革和创新力度加大。全国有几百个乡镇进行了乡镇党委书记直选,其中主要有三个亮点:一是将候选人的提名权交给党员和群众。以往候选人名单一般是由上级党委与组织部门确定,在直选探索中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不再确定具体名单,而改为主要制定候选人的资格条件与提名程序,由党员群众酝酿提名;二是候选人考察过程公开。以往在考察任用干部过程中非常强调保密纪律,而直选探索中对候选人的组织考察是在党员群众参与中与候选人调研情况、提出“施政设想”结合在一起的,考察过程成为党员群众更多地了解候选人、候选人深入与党员群众沟通的过程;三是充分竞争基础上的选举。以往党员由于无选择余地,党内的“等额”选举实际上是变相任命。即便是“差额”选举,选举结果也并不全是党员选择的意志体现。而直选探索中,由于“差额”幅度很大,选举过程也是候选人充分竞争、党员群众充分选择的过程,从而保证选举的结果充分体现民意。
党务公开取得新的进展。主要是发展新党员公示与党委决策过程公开。一些党组织在发展新党员过程中,做到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时都进行公示,在党员群众的参与下严格把好新党员入党关口。这不仅明显提高了发展党员的质量,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新党员入党的政治荣誉感,有些过去素质较好而又不想入党的群众现在积极靠拢党组织,纷纷表达申请入党的热切愿望。
党委决策公开。一些地方党委进行了常委会只提出议事议题而不做决策,决策权交给全委会的探索。党委事先向社会公告全委会会议的召开日期和所要讨论决策的事项,邀请与讨论事项有关的党员群众和部门专家参加党委会,充分反映各方意见,同时见证全委会作出决策。全委会决策过程公开,使得决策更好地顺民心、合民意,执行决策的群众基础更加扎实,有力地推动了党委工作任务的完成。
实践与探索
改革开放30年,杭锦后旗的农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特别是在大市场与家庭经营方式的对接上渐显矛盾之时,杭后在创新土地经营模式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初见成效。目前,采用互换、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流转方式,全旗20多万亩土地实现流转,使土地再次绽放出新的活力。
(一)土地入股,农民收入一年翻番
杭锦后旗头道桥民建三组的农民以土地为资本入股太平公司,实现整村流转,这是全市乃至全区依托企业进行土地流转做成的第一单生意,到目前运行已一年了,土地流转后,农民的生活怎么样?收入怎么样?有关部门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了解。今年,该村村民有四个来钱处,留在太平公司的52人,年薪共有54.24万元,打工的78人年薪有117万元,土地的股金有43万元,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金有5万元,目前,全村180口人收入有219.24万元,人均达到了1.2万元,和去年6000元比,正好翻番。该公司机械化后,节约了许多劳动力,78人外出打工,一年赚回117万元,相当于全村每人又增加了10亩地。太平公司已经定好500头良种奶牛,马上就能运回,等2000头牛开始挣钱的时候,农民的收入还会翻番的。
去年,二道桥镇庆丰五社外出创业的曹旭升回到家乡投资1500万元、农民投入1080亩土地,组建起内蒙古金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在庆丰五社兴建集良种肉牛养殖、繁育为一体的现代化养殖场。公司还投入300多万元为全社32户农民建起新房。目前,村民已经喜迁新居。“土地也成了我们的资产,能当钱用”,一直以为只有农副产品值钱的二道桥镇庆丰五社的农民,当鲜红的手印压在合同书上以地抵资入股时才恍然醒悟,即便是平日废弃的荒地也成了他们的“聚宝盆”。
土地入股,公司化运做突破了农户分散经营无力面对大市场的难题,把资金、土地、就业等方面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的潜力,推进规模化养殖。土地“流”起来,农民“动”起来,脱离土地的束缚,走出田园步入社会,眼界大开,观念蜕变,由一个土里刨金的农民转变成了脑子活、心气高、会思考,懂技术的新型产业工人。同时,住上了新房,走上了油路,喝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成了“农村社区”。
(二)土地转包,涌现一批有识农民成为产业大户
艺术探索创新思考
摘要: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创新受到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等社会条件的制约。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宽容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展开正常的艺术批评,是艺术繁荣和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艺术创新;社会制约性;艺术批评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裸体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乳房”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春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探索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
什么是探索性研究?
目的-提供对问题或状况的理解。
作用-加深对市场问题的理解,帮助分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真正的问题。有助于考察、解释消费者动机、态度与行为,并可提供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常用探索性研究技术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探索性研究就是定性研究。但实际上,两者虽然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却仍有所不同。定性研究指由于收集的数据类型的限制其结果不能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可以说它是根据研究项目产生的数据的特点确定的。而探索性研究是由研究的目的定义的。
党员的探索与思考
关心爱护党员,是指党的组织对党员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经常性的关心爱护,特别是党员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党组织及时伸出援手,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专题到基层单位进行调研,组织了一定范围的调查问卷活动,召开了一些座谈、讨论会,从各地的实践探索入手,研究分析关心爱护党员的基本做法和成效、容易引起的争议和问题,以便找到一些恰当的原则和方法,为我们今后关心爱护党员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1、充分认识关心爱护党员的积极意义
当前,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党员自身面临的困难和实际问题,各级党组织从稳定党员队伍、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政治、经济、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探索了对党员关爱的针对性措施和方法。就我们宁波来说,主要在对党员的教育培训上,注重区别对象,分类、分层开展学习教育,并加大了对贫困、下岗职工党员技术培训的力度;在服务党员的平台建设上,重点探索建立了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党员咨询服务中心,加大了党组织服务网络建设力度;在解决党员群众的困难上,重点探索建立了稳定性的利益帮扶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帮困基金,并加大了互助、政策扶持的力度;在保障党员的基本权益上,重点加强基层党内民主政治建设,加大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和决策的力度;在非公有制企业、新社团组织的党建上,探索了整合区域优势开展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加大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等。这些措施,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强化了党员的责任意识,提高了党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了党员的有效管理。
从实践探索和现实需要看,关心爱护党员有着重要而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关心爱护党员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在建党初期,党面临反动派扼杀的极其艰难的斗争环境,作出了从组织上解决党的生存发展的一系列关爱党员的措施,包括给因投身革命工作而失去生活来源的党员发放生活补贴、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等,并紧紧抓住发展党员、建立组织这个基础环节做好干部党员的训练等,使我们党迅速发展壮大,有力地推进了大革命运动。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内也实施了一系列的关爱措施,对于调往新解放区工作的干部党员家庭给予特殊照顾,体现党组织的关爱。建国后,党采取了加强各级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等举措,充分调动了党员、干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但有关政策也一度受到极左错误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受到错误处理的党员也得到了平反,党的事业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把关心爱护党员作为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从而增强了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亲和力、感召力,有力地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关心爱护党员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客观需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着眼于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员素质、促进党员履行义务和保障党员行使权利,建立健全融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于一体的党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党员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党的历史使命要靠每位党员完成,党的先进性要依靠每位党员去体现,使命神圣而艰巨,必然要求党员比一般群众具备更高的素质,担当更重的责任,做出更多的奉献。有的时候会为坚持真理、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受到个别人不公正的待遇,甚至受到打击报复。作为党组织要做好党员的坚强后盾,使党员“惑时有人解、平时有人访、难时有人帮、老时有人惦、病时有人探、终时有人送”,让每个党员能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才能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义无反顾地为实现党的理想而奋斗。
勇于探索 敢于实践
摘要: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学校的总体安排和宏观指导是开展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一环,而对“选题”、“研究方法”、“结果评价”等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上的指导是搞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要认真对待。
我校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培养具有自主教育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已成为二十四中人的共识。所以教师们在抓好教学的同时,都很注重科学研究,自觉地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这种良好的作风也深深影响着学生。学生自己创办了许多社团,如《蓝帆》文学社、《星空》杂志社,在大连市中学生中颇具影响力,学生自己撰写的科技小论文在省市比赛中多人次获奖。近年来,学校又在学生社会实践方面设计了很多活动,如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博物馆萧条之谜》、《大连市IT产业调查》等多篇调查报告被《大连日报》选用。
正在学校探索如何使学生能更加深入社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的时候,教育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计划传达到了学校,师生们无不为之振奋。研究性课程的提出,为我们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也使我们认识到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但以前的做法层次较浅,认识较模糊,学生实践的内容较盲目,成果还不是很显著。所以,学校领导对新一轮课程计划尤其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十分重视,并采取了积极措施落实教育部的要求。首先,组织教师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关的资料,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王健研究员来校讲座,澄清了我们许多的模糊认识,使我们意识到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教育要求的必修课,它的意义和作用是深远的。其次,让几个骨干教师带头引路,梁立冬、于向东两位老师在高一年级中率先开始了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探索。他们共同组织学生对“水的世界”开展研究,同学们热情高涨,分组就水的家族、水的污染与净化、海水淡化、海洋开发与利用、节约用水的方法、二十一世纪海洋城市构想、流体力学与造船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结合已有知识进行研究,撰写了精彩的研究报告,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软件展示出来,得到专家领导、教师及同学们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在寒假作业中针对高一年级布置了研究性学习任务。这次研究的范围更广,涉及的领域更多,有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历史政治、数学文学等与课本密切相关的内容,也有戏曲文艺、环境保护、航空航天、宇宙探索、中国入世等与课堂学习关系不大的方面,同学们的热情仍然不减。学生还利用假期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报告。
前一段的探索有了成果,我们搞好研究性学习的信心更足了。结合已取得的经验,学校又做了以下工作:
一、开足课时,在高一开了三门研究性学习课程。
二、编写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材。
语文系统的探索
最近,看了一篇题为《“一语双文”时代渐行渐近》(原载《语文建设》2009.11,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二次文献期刊《高中语文教与学》2010.4)的文章。该文开宗明义重申了作者自己提出的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章、文学的“一语双文”论(又称语文内容结构的“三足鼎立”说),并自我评价道:该论是对四种“一语一文”观的辩证否定,是对“六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朱(绍禹)、刘(国正)、顾(黄初)——语文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设性批评,是对全球化语境下语文教学改革趋势的适应和拨正,是树立“语文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强调“有学者发表评论:语言、文章、文学‘三足鼎立’说宣告了四种‘一语一文’观(指语言文字说、语言文章说、语言文学说、语言文化说——引者注)的终结,在语文学与语文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坚信‘一语双文’时代渐行渐近,必将到来!”
对此,笔者却颇为不敢苟同。
的确,一直以来,人们只要一提到语言,便立即想到语法学的语素、词、短语、句(单、复)等四级单位,1984年之后则据《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增加到句群,合为五级单位,且因句群是最大的语法单位(何伟渔《中学语法体系新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p213),而语法是语言学中研究语言构造法则的,于是,很自然地将“口头为语”的“语”对应上这四级或五级单位,认为语言最大单位就是句或句群。另一方面,则根据古代流传下来的“书面为文”的“文”几乎都是文章这一情况,将“文”定位为文章,纳入文章学范畴加以研究,仿佛书面语言就只有文章。这样,语文这一整体便被拆分成了语言与文章,活生生将语文整体给割裂开来,语文的单位系列整体被拆分为不能贯通、互相排斥的句级以下单位与文章的篇级单位两大部分!更有甚者,干脆跳过文章这一层次,直接将语言与属于文章特殊形态的文学并列起来,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就曾编写过汉语、文学分开的语文教材!
这实在是抹杀了语文整体内部的层次,简直是将人的心脏置于头顶,将人的肝部放大到与身子一样大的畸形语文!
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有机整体系统都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的,但绝不可能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反过来说,任何一个有机整体系统也绝不可以简单地进行拆分。语文就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虽然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叶圣陶语)的区别,但这只是一个以声音形式,一个以文字形式来作为它们各自本身的外在物质显现而已,其内部一个以说的方式,一个以写的方式构成的语文单位系列以及该系列中各个级别单位语文组成、转换的“法则”必定是一致的,是被所有使用者公认、熟知的,否则,所构成的相应级别的单位语文便无法被他人用听或读的方式进行解读,也就达不到交际目的。
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研究者,虽然没有与时俱进的眼光,却有死盯着一点不放的固执。
探索死刑的前提
截止2004年10月,世界上共有81个国家废除了所有犯罪的死刑,12个国家废除了普通犯罪的死刑,35个国家事实上废除了死刑(至少10年内没有执行过死刑),三者加在一起是128个国家。可见,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
尽管中国政府表示,中国从长远来看也要废除死刑,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废除死刑还不现实,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减少死刑。中国已经签署并正在准备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第第6条第2款明确规定:“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判处死刑只能是作为对最严重的罪行的惩罚。”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等机构的解释,这里的“最严重的罪行”,其范围“不能超过具有致命的或者其他极其严重的后果的故意犯罪”,而“‘致命的或者其他极其严重的后果’的含义包含着这样的犯罪应该是导致生命的丧失或者危及生命的意思。”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1999年通过的一个决议中,也敦促那些还保留死刑的国家,不要将死刑适用于非暴力的经济犯罪。对比中国刑法,我们的68个死刑罪名中,有相当多的罪名都是非暴力的经济犯罪(包括财产犯罪、腐败犯罪等),因此,中国学界普遍认为,我们的死刑罪名偏多,应当予以减少,并且应当在实践中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
不过,与法学界意见大相径庭的是,公众对减少和控制死刑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今年上半年,新华社《环球》杂志曾将我的一篇关于控制和废除死刑的文章整理成对话发表,没想到招来网上一片谩骂和侮辱声,压倒性的声音是死刑不能减少,更不能废除,有的情绪激动者甚至扬言要杀掉“刘仁文这个伪道士”。冷静分析这些网友的意见,其中给我启发的是公众对目前的司法腐败有较大担心,他们认为,如果不对某些腐败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以一了百了的方式判处其死刑,许多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就会通过权力和金钱的关系,无期减有期,有期再变假释或保外就医,不用多长时间就能运作出来,可见,公正司法也是限制死刑的题中之意。当然,这种民意也有一种误会,或者说我们的刑法还欠缺一种制度,那就是对某些废除死刑的罪名,应设立不得减刑和假释的终身监禁。
虽然民意并不是废除死刑的必要条件(不少废除死刑的国家其民意也是反对废除的,但当局者基于自己的政治意志,即死刑是残忍的、不人道的和不体面的,仍然推动死刑废除),但民意的多寡却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废除死刑时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比方说,法国早在蓬皮杜总统当政时就想废除死刑,但由于当时反对废除死刑的民意太高,所以没敢贸然废除死刑,直到密特朗总统当政,虽然此时的民意多数还是反对废除死刑,但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因而为密特朗总统最终废除死刑创造了条件。在我国,支持死刑的民意居高不下,作为人民的政府,不可能不顾这一现实。不过,笔者一直主张,如何正确对待民意、引导民意和改变民意,这里面有许多的工作可做。例如,去年笔者曾接待一老家来的上访者,此人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让我送他一些自己写的作品,我当时正好在《检察日报》上连续发了3篇关于死刑的小文章,就送给他,他一看到其中有一篇的标题含有“废除死刑”的字样,就马上说:“死刑可废除不得。”但第二天,当他再来我家时,就主动谈起我的文章中提到的死刑错判一事,说几年前他们那里有一个女的,被以投毒罪判处死刑,临刑前那一天,他们都骑着摩托去追着看热闹,只见那女的抓着囚车栏杆,大喊:“老天爷,你长没长眼睛?”时隔几年,该案在家属的不断上告后,被平反。谈到这里,他就说:“象这种人被杀,确实冤枉。”我们知道,在有的国家,废除死刑正是基于错杀的惨痛教训。那么,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将司法实践中的死刑错案加以总结并宣传,恐怕给人的印象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要大幅度地减少死刑,还有赖于犯罪率的下降和对犯罪的有效控制。“有什么样的犯罪,就会有什么样的刑罚”,中国过去20多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带来整个社会人财物的大流动和新旧体制的大转轨,使得犯罪率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死刑因此得到扩张性的适用。例如,1979年的刑法规定所有死刑案件都要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但其后不久,随着1983年“严打”的展开,大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就被下放到省一级的高级人民法院,实践证明,这对控制死刑产生了不好的效果。因此,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决定收回所有死刑案件的核准权,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实现。收回死刑案件核准权,固然与国家重视人权保障有关,但也不可否认,犯罪形势相对趋于平稳,而不是象改革开放之初那样犯罪猛涨,也是一个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为什么民众对腐败犯罪和经济犯罪支持适用死刑,是因为转型期的中国这类犯罪非常严重,引起民愤,随着国家相关制度的健全和管理社会、控制犯罪的水平的提高,这类犯罪也必将下降,从而为废除其死刑创造有利条件。
从长远看,经济发展也将有利于减少死刑。经济发展将提升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树立金钱有价、生命无价的观念,比方说,过去一个中国的农村人,若是被关一晚,可能他放出来就万事大吉,但若被罚100元钱,他就会想方设法去要回,而现在他富裕了,可能100元钱不算什么,但关他一晚却一定得讨个说法。理解这一点,可能就比较好解释为什么在西方经济犯罪数额再大也不能判死刑、而在中国就有较多的经济犯罪适用死刑,也比较好解释10年、20年前因经济犯罪被判处死刑的一些犯罪分子,其数额在今天看来并不适宜判死刑,因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过去罕见的万元户变成如今的家常便饭了。另外,减少死罪、扩大终身监禁,势必增加监狱和干警的投入,这也是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后盾的.
信贷退出探索
信贷退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授信退出能收到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客户结构和收益结构的良效;另一方面,授信退出中的片面做法也诱发了经济金融运行中深层次问题的集中暴露。
一、实施主动性信贷退出必须把握的时机
信贷退出的最佳时机是退出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时期。确定最佳的信贷退出时机没有统一、固定的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因企施策,一事一议。
1.准确把握行业经济周期,适时进行信贷退出。按照经济周期的影响程度,行业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即: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程度小、抗衰退能力强、其预期赢利高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的“成长性”行业;发展状况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小、一般保持匀速发展的“保持性”行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大、与经济周期同方向或反方向变化的“周期性”行业。在搞清楚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之后,应根据自身信贷结构、风险承受能力,决定信贷退出的具体策略。对于成长性行业,可以大力营销,积极进入,提高行业贷款增长率;对于保持性行业,可以适度进入。但应注意选择客户,合理控制融资总量;对周期性行业,要依据经济周期的节奏,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在选择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进行支持的同时保证信贷适时退出。
2.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规律,适时进行信贷退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实质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产业间重新配置的过程,信贷资金作为资源要素之一,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无疑是确定最佳信贷退出时期的重要依据。在进行信贷退出时机选择时,对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应作为信贷退出的首选目标,其次是将行业竞争力弱、替代品众多等特点的企业作为信贷退出的重点客户,也可依据行业标准指标,来判断企业在所属行业中的地位,如果企业指标与行业标准值有较大偏离,则说明企业的财务管理或生产经营存在一定问题,银行应实施信贷退出。
3.准确把握企业生命周期,适时进行信贷退出。银行信贷资金退出的最佳时机应是企业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拐点。从基层农行近年的实践看,信贷退出往往选择在企业销售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净资金流量等财务指标日益恶化的衰退阶段。这一时期实施信贷退出潜在风险已显性化,上下容易达成共识,但企业资金流不充裕。也不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得融资,信贷退出只能采取再融资、置换、重组等被动的退出措施,信贷退出成本加大,信贷资产风险加剧。企业成熟期为现金流量和信贷风险变化的拐点,在成熟期进行信贷退出,银行可以通过现金清收、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主动退出贷款,这一时期财务指标亮丽,容易从多种渠道获得融资,信贷风险可控。但在成熟期实施信贷退出上下很难达成共识,因为企业由成熟期蜕变到衰退期之前存在不同的发展方向,退出决策要难于增加融资的决策。因此,应准确把握企业所处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对于“朝阳产业”的企业,应在其由成熟期蜕变到衰退期之前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多种途径实施信贷退出;对于“夕阳产业”的企业,无论企业处在生命周期的什么阶段,都应高度关注,适时部分或全部退出。
农村火灾预防探索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的同时,用火、用油、用电、用气量也随之明显增加,导致农村火灾的严峻形势,农村消防工作实属不容乐观。一些农村火灾的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触目惊心。农村消防工作是社会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由此,做好农村消防工作已刻不容缓,有着现实和长远的积极意义。本文仅就农村火灾发生的原因、农村火灾发生的特点和预防农村火灾的对策,谈谈个人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农村火灾发生的原因
目前,农村火灾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也是农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的必然产物,众多的火灾隐患直接威胁着人们生活和财产安全,也为农村消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消防问题,更是沉重的农村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一)消防安全责任缺乏落实。现阶段,个别乡镇党委、政府没有把消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消防工作重视力度不够,对本辖区内存在的较多火灾隐患不闻不问,基层消防组织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职责没有建立健全,责任没有明确,部署落实没有到位。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农村消防工作一直处于停滞不前,部分村干部由于受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限制,消防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缺乏,造成农村防火工作基本无人抓,仅靠村民的自我意识进行防护,安全工作形同虚设。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农村,消防工作几乎被人遗忘,有的地方农村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和消防安全管理机制一片空白。
(二)农民缺乏消防安全意识。尽管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了消防宣传工作,人民群众的消防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增强,但是,由于广大农村地处偏远,居住分散,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外加基层消防管理滞后,宣传工作无人管,无人抓等原因,致使消防宣传活动难以落到实处,一些边远山区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缺乏安全用火用电常识,固守旧的风俗习惯,柴草乱堆乱放,诱发火灾因素多。一是农民违规用电。由于一些农村家用电线乱拉乱接、老化、破损,家用电器长时间通电等原因而引发房屋火灾。二是农民违规用油。现在一些富裕的农民已购买了拖拉机、摩托车等,由于农村交通不便等各种因素,有些农民就将日常使用的汽油、柴油和煤油,买回后存放在自家以便日常使用,也极易引发火灾。三是农民违规用气。一些农民家庭做饭用上了液化石油气灶,但因未按正常的安全程序去操作使用,往往由于忘关阀门漏气等原因,遇明火容易发生爆炸、燃烧。四是农民违规用火。农民生活常常因用火管理不慎,如儿童玩火、燃放鞭炮、放火、乱扔烟头等原因引起火灾。
(三)乡镇严重缺乏消防规划。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农村集镇的改造工作仍迟缓,大部分乡镇消防规划实施不到位,房屋以木板房和土房为主,前后间相连,毗邻成网状,在消防间距、消防车通道、消防设施、电器线路敷设等多方面均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发生火灾时极易蔓延扩大,易导致成片房屋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