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12:37: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探究性学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探究性学习之议
生物课程标准当中的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指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就是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中学生物探究性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重视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1.探究性学习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提供给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是早有的,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因此,其过程富含教育意义。于是,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即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检测、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问题。所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求得结论。
3.重视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立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4.学生是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和培养能力的。探究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立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观察叶片结构一节内容时,从材料的准备到实验的操作,直到得出结论,尽量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而使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并得出结论,获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这种通过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应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的激活知识,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探究
一、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力度。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然地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与方法,也能在实践中加强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探究活动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相互激励、共同发展。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探究性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背后,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在发生较大改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的推广,极大地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落实探究性教学,是促进教学活动进步的重中之重。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探究性学习有效性研究论文
[摘要]国外的课程标准中普遍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仅把它作为重要的理念和教学建议提出来,而且被列入课程目标和内容之中。然而,直面课堂教学,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问题的生成、探究行动的开展、探究结论的建构等方面仍存在种种缺失现象,值得反思和商榷的问题依然存在。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问题设计;情境设计;过程设计;有效性
下面的片段,来自于一节小学数学研究课一商不变性质。
[片段描述]教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商不变性质(揭示课题),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哪些疑问?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什么叫商不变性质?
怎样才能使商不变呢?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分析论文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程总目标”里,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因此,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真正做到“六个重视”,即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重视发现和提出问题,重视方法和技能培养,重视交流和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实现教学互动,较为理想的学习形式,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较,它明显地表现出四个特点。
1.自主性
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实践与思考
摘要:主要阐述通过化学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和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实践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实验是物质知识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的学习如果离开实验就是无本之源。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让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后总结、归纳等体验,使学生深刻、清楚、准确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那么,怎样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教学中结合元物质的知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使实验成为学生探究认识物质知识的途径。这种通过实验进行的探究性学习过程能更深刻地揭示变化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事实。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这一性质的得出是采用如下实验探究方法:将四朵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的干燥纸花分别喷稀醋酸、喷蒸馏水、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喷蒸馏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这一学习过程中化学实验帮助学生观察了现象,理解了物质的性质,使学生顺利突破了重点、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充分显示了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知识、认识变化规律的功能。在实验中激发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化学实验是形象、生动、直观地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创设问题情境:已经知道在溶液中NaOH和HCl都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当它们发生反应时,真正发生反应的是什么微观粒子?怎样设计实验探究这个问题?调动学生思考,并用实验证明反应后有些粒子“没有”了,有些粒子依然存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反应确实发生了;反应后溶液中仍然有带电的粒子;溶液中的粒子是什么?让学生完成实验: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在加入盐酸后红色消失,酚酞变色可以指示OH-的存在和减少,说明反应确实发生了,并且OH-参加了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仍能导电,说明反应后溶液中仍然有带电的粒子,用AgNO3和HNO3检验,其中有Cl-。可见,NaOH和HCl两种溶液的中和,实际上只是H+和OH-结合生成了水。这一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启迪思维的功能。
二、化学概念、理论在化学实验探究学习中建立
中学体育探究性学习应用
1探究性学习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作为新型教学方式,自主性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在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一种创造性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其教学目标是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参与、选择和学习,强调互助合作、民主和谐,使整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评价方面也更关注过程而非结果。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体育教育的改革,自主性学习开始被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中,其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互助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总之,探究性学习能够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和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2探究性学习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1教师首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将“健康第一”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健康成长。事实上,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充满创造性和探究性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当创新教学理念,努力挖掘并掌握新的信息,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更新,形成全新教育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关注他们人格品质和正确行为的养成,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全面贯穿于体育教学中。
2.2做好准备工作,确立探究性课题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在新课预习环节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前后联系
预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学生认真预习,才能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的认识,进而提高初中数学学习的效果.在预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预习的效果,为后面的新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数学知识往往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预习环节设置一些前后具有一定联系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通过探究发现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
二、在新课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环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素材,提炼数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获取知识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大胆猜想,分析验证、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时,教师在学生明确什么是三角形中位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探究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条边的位置与数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大胆猜测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可能是平行的,长度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通过动手测量有关角和边后,得出的结论与猜想的完全一致.通过以上获取知识的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研究论文
一、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主要”还是“重要”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习方式,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面对的不是现成的、陈述性的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而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通过形式多样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无疑是当今数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但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或都需要采用探究性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讲,学习不需要探索和发现,只要把学习的内容加以内化,以便再现或派作他用。人类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内容是不可能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为丰富学生的心灵和智慧,接受式学习仍然是当今课堂学习中较为常见的学习方式。况且,间接知识的接受学习,也不一定就是让学生被动地、消极地听讲,也不一定就是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完全可以是积极的、主动的和有意义的,实践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为此,周玉仁教授指出:“接受学习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接受学习不等于死记硬背,只要学生对新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又处处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考虑,促使学生能主动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也是有效的学习。”所以,我们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同时,切不可过分夸大探究性学习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以探究性学习方式来排斥其他学习方式,搞一枝独秀。
二、问题设计——立足于适度、生成、有价值和富有挑战性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整个探究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也随问题的解决而结束。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问题设计与展开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是否能达到。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应当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化学探究性学习管理论文
一、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最优化的问题情境,使问题突出鲜明,具有目标性。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1)揭题提问。即揭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第一能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明确本课的目标,第二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自学提问。学生的自学应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教师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学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自学能力肯定会迅速提高。
(3)尝试提问。在延伸知识或难度不大的例题教学时,我们直接让学生尝试,使其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实践
一、我国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改革在我国的数学教学体制改革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探究即是探索、研究的意思.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青春萌动、朝气蓬勃的年华之中,对于世界充满探知的欲望,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也是最强的.在这个时间段内,如果我们能够培养起学生们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不但对于这个学生未来漫长的人生方向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也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的高中数学教育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工作来看,依然还是收效甚微,弊端丛生.
1.学生因素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课本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理会占有很大的内容.学生们进行这些公式定理的学习时,总是靠着死记硬背为主.许多学生不明白公式定理出现的缘由.对于考试试卷中所出现的数学证明题,学生们也大多数地是以直接运用公式定理为主,即使能够完成证明,也不明白这么证明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要这么证明.而且,在高考数学当中,数学的满分为150,占有的比例颇大.高考数学的题型差不多年年固定,重要的知识点变来变去也还是那几个.学生们在做题的时候,可能只会注重于如何来解题,如何来拿到分数.这样的学习态度加大了老师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培养的难度.而且现今的高中学生们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已经普遍的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学习状态.面对于一个棘手的数学难题,一般来说,学生首要想到的便是参阅答案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会自己去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更不会自己静下心来潜心去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思索其中的奥妙所在.
2.老师因素
老师上课时,在讲解数学知识点时,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起课堂的时间,很少给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讲解关于一些复杂的难题、例题时,大多数的老师会采用演示一遍即过的教学方式.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们解题拿分的能力,忽略了学生们学习过程中关于数学解题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散能力的培养.很少有老师,在讲解完一个例题或者一些习题之后,将之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相当的枯燥,学生上课少有学习的热情,而老师一个人在讲台聒噪也甚没意思.而且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还不是特别的久.许多的老教师还是在延续着他们原来的那种教学模式.这些已经形成了教学思维定式的老教师们,要想着一下子就能够让他们转变过来,也确实是为难了他们.不管是年轻的老师,还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面对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