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交易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12:02: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碳汇交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碳汇交易

碳汇交易给林业带来的机遇及对策

1碳汇交易给林业带来的机遇

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国家的重要规定,国家已经把林业碳汇正式纳入碳交易体系,林业碳汇的这个项目已经是国家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中众多领域中的一员。林业碳汇将会以全新的贸易模式在碳排放权的交易中展现。同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也是拓展林业融资渠道的重要途径。林业碳汇交易不仅是实现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与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内在要求。以我国广东省为例,广东省深受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所带来环境气候变化的危害,尤其是在2009年的时候,受极端天气的影响,导致气候变得非常恶劣,这种危害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当时的金融危机对广东地区的影响。在目前或者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状况越来越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一定会持续上涨。但是现如今的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的也不是很理想,工业上减排所需的成本比较高,而且有一定的难度,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会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之前通过技术改造进行二氧化碳减排,成本非常高,而林业碳汇的成本只需要之前的1/10。这两者之间相比较来说,森林减排的优势显而易见,如成本低、可再生可循环等这些优点都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社会发展进步带来有益影响,而且这个项目在短时间内或者长时间都不会对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广东省的林业碳汇项目在我国的发展前列,为了能够让这个项目更好地开展,来应对环境气候的恶劣影响,在2008年的时候广东省就已经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了,逐渐一步一步探索碳汇项目的新模式。不但如此,用碳汇基金进行森林建设,还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了一些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对于社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林业部门应积极作为,让林业碳汇为全省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带来缓冲和减震的新希望。所以说,林业碳汇项目是一种能够通过市场经济来体现森林生态价值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而且也是林业发展的一种新型渠道。碳汇项目工作的发展能够使人们对森林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够让人们改变森林经营的传统理念,来凸显林业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碳汇工作做好,不仅能够使我国的林业有一个保障,还能够促进我国向国际林业靠拢,对于我国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这种发展状况,我国也会逐渐成为让世界各国承认的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2森林碳汇项目的经营策略

2.1提高碳汇意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林业碳汇的重要意义,将发展林业碳汇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开创性的工作来抓。设立林业碳汇管理机构,行使全省林业碳汇工作管理职能。通过开设专题讲座,让林业工作者了解林业碳汇的内在含义及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介让大众了解碳汇项目和相关法律规定,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碳汇项目工作。各地林业部门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谈判时,必须逐级向省林业厅报备,防止个人或少数人的异常交易行为,比如贱卖、甚至甩卖优质林业碳汇资源。此外,有关部门还要针对碳汇项目建立一个完善的计量和监测管理体系,争取为这个项目的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法进行计量和监测,进而为市场融资、银行贷款等的一系列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标准。2.2加强森林资源建设。为加强森林资源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相关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当前,森林资源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难度,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开展林业碳汇项目,能够发挥该地区的森林资源优势,具体包括林业碳汇和森林景观等,推动林业资源增加,促使林农增收。为推动各项目的有效开展,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文件,为项目开发提供政策保障。总体来说,若想不断增加森林碳汇,需要增加森林资源和森林储量。以广东省为例,在2008年的时候,中国碳汇基金会在广东省的两个县城地区开展了碳汇造林这一项目,自愿去探索节能减排的途径。在2011年的时候,广东省进行了大规模的林业建设,有效推动了林业碳汇项目发展。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林业碳汇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同时将林业碳汇工作作为一个碳排放管理的办法,允许企业购买部分林业与企业污染排放相抵。还在2011年年初在荒山宜林地区发展碳汇造林项目,进行了大面积的造林工作,涉及数十个城镇。2.3完善林业碳汇产业链。从开发、交易,到碳资产管理的角度积极探索整个林业碳汇产业链的管理、服务和配套措施,是借助碳市场的力量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有效手段。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林业碳汇在碳减排市场建设中的政策制度设计,研究开展林业碳汇减排量审核管理工作,探索将林业碳汇纳入配额管理,实现在排放总额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减少温室气体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提高林业资源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而保障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合理改善产权分散、成本过高等不良影响因素。2.4逐步推动碳汇项目的市场化。碳汇交易如今被称为绿色黄金,在最近几年被众多企业看成一个巨大的商机,这些企业通过购买碳汇指标然后存储更大的空间。森林碳汇工作交易,是用一种市场化的方法来推进林业种植,对森林的保护,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及景观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探索方式。这项工作即能够给林农带来一部分收入,还能推动社会造林工作,进一步能够提高生产生态产品的能力,对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所以,我们应该继续进行思想解放,然后以碳汇和生态系统重新构建为中心,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当地的碳汇林地进行合理的、生态化的开发和利用,通过不断吸引社会力量减少项目资金带来的压力,开拓一个碳汇生态主题,实现集体利益共赢,进而保证碳汇造林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宰胜,陈治淇,陈钦,等.林农碳汇林经营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碳汇造林试点地区的实证检验[J].生态经济,2017,33(4):34-37.

查看全文

林业碳汇交易法律规制

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关于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森林具有巨大的固碳功能,其对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利用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目前,我国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共有2类,一类是基于《京都议定书》条款下的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下的碳汇项目,属于非志愿市场的碳汇交易;另一类是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气候办)依托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资实施的碳汇造林项目,属于志愿市场的碳汇交易[1]。目前以森林为核心的碳汇项目已经成为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这种需要由法律创设出来的虚拟交易模式有别于通过财政直接支付实现的补助方式,是通过市场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有效途径。

1林业碳汇交易面临的法律问题

林业碳汇交易程序复杂,与森林法、环境法、合同法和金融法等法律息息相关,存在一些法律上需要明确的问题。

1.1林业碳汇产权需要明确在市场交换中,交换标的无论是商品还是劳务,都是交换物价值的转让和移动,也是其权利的转让和移动。按照《合同法》第132条和第51条规定,出卖的标的物,出卖人应有其所有权或者处分权。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需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方能转为有效。因此,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要建立林业碳汇交易的法律制度和碳汇交易市场,必须首先从法律上确认林业碳汇的产权。目前我国还没有1部法律、法规明确认可和确认在《京都议定书》和CDM框架下的林业碳汇的产权,即属于项目认证下的某个企业或部门拥有林业碳汇的产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包括转让权)。目前由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许可的林业碳汇交易项目中确认的林业碳汇权,是一种行政性的个人公权利,不具有可以自由转让或交易的个人私权利的性质,这也给林业碳汇权的交易带来了障碍。如果不从法律上明确这些权利,会使推行林业碳汇交易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也会导致林业碳汇交易合同失去存在的基础。

1.2林业碳汇交易行为所涉及的法律关系需要理清在林业碳汇交易中,要理清国家对林业碳汇项目的管理、林业碳汇交易双方当事人之间、林业碳汇项目市场管理属于何种法律关系,不同的法律关系应采用不同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应对不同的违法行为给予不同的法律制裁方式。林业碳汇交易行为涉及的法律关系如果不清晰,就会导致有关部门对违法者的处罚方式不明确,并会给违法者可乘之机。林业碳汇交易的定性直接关系到林业碳汇受到侵害时,对受害人的救济途径。

1.3林业碳汇交易的合同属性需要明确从国家对林业碳汇交易项目的管理看,林业碳汇交易的实施形式、林业碳汇交易的数量、交易价格、交易项目的审核批准、交易项目的合格性认定都需要林业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管理;从林业碳汇交易双方当事人的角度看,林业碳汇交易合同是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林业碳汇交易法律关系的协议。综合来看,林业碳汇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受到行政指导和管理的合同,其根本属性是一种民事合同,其民事性质、林业碳汇交易合同的合同属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还不明确。

查看全文

碳汇交易制度的完善策略论文

【摘要】碳汇交易制度是环境保护领域一项较新的制度。拥有之前排污权交易的经验和国际经济领域提供便利条件,当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来临之时,碳汇交易制度作为解决气候问题的对策之一应运而生。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交易体系,但在我国碳汇交易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生态补偿的手段之一,本文试图探讨碳汇交易制度的构成、碳汇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及其正、负面效应,从中探索该制度的前景。

【关键词】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碳信用

当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逐渐凸显,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温室气体排放过量被大多数人认为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罪魁祸首。于是,作为主要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减排成为了国际上关注的焦点。随着环境政策的发展,减排手段突破了传统的行政强制减排而走向更具灵活性的碳汇交易制度。

一、碳汇交易制度

所谓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关于碳汇的制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排放许可为交易对象的碳汇交易制度,另一种是以跨国投资为基础的碳汇项目。目前,碳汇交易制度是否完全包含以上两种制度似乎还存在争议。笔者认为碳汇交易制度从广义上包括排放许可交易和碳汇项目,而狭义的碳汇交易仅指前者。本文将主要分析狭义上的碳汇交易制度。

碳汇交易制度的具体设计与较早开始实施的排污权交易有一些相似之处。制度中包括总量控制、配额的初始分配、信息交流平台、交易规则、交易之后的执行监督、违反制度的法律责任等。

查看全文

林业碳汇交易会计核算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我国的碳排放交易现仍处于初始阶段,并未建立起相关的林业碳汇交易市场,且我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承担强制性的减排义务,主要是参与发达国家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这样的情境下,林业碳汇市场的不完善,导致的会计核算问题,引起了会计理论界的高度重视。林业碳汇将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资源,被林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然而,我国应如何对这一项林业碳汇交易经济业务进行核算,是作为核算和监督职能所肩负的使命。

〔关键词〕林业碳汇交易会计确认会计计量

一、林业碳汇交易的会计确认

林业碳汇交易的会计确认,是指林业碳汇成为哪项会计要素的过程,即会计要素作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费用、收入、成本、利润正式记录和列账的过程。会计确认是为了明确林业碳汇涉及哪些会计因素。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和国际排放交易协会对林业碳汇的会计确认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31%的受访者认为林业碳汇应作为存货,43%的受访者认为林业碳汇应被视为无形资产。10%的受访者认为必须等到销售确认,而其余16%认为应该使用其他方法确认。本文认为林业碳汇应被认定为无形资产。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结合林业碳汇的定义与特点。上文提到林业碳汇并没有实物形态,碳汇的存在必须依托于森林中林木这一载体,通过一定条件的转换,同时与一定的物质实体相结合,才能发挥碳汇的作用。并且,林业碳汇的经济利益具有可流入性,碳汇也可以单独作为一项资产被出售,林业碳汇预计可以给其拥有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因此,我国可以将林业碳汇视为一项无形资产。本文认为,林业碳汇被认定为存货是不恰当的。林业碳汇在实物形态上并不存在,存货持续时间短,一般在一年内,林业碳汇的持续时间较长,因此林业碳汇并不符合传统观念上对存货的理解。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品或商品。林业碳汇的交易如果不是主要存在于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范围中,那么企业的林业碳汇就不属于商品,林业碳汇并不满足“企业日常活动中持有的”的条件。

二、林业碳汇交易的会计计量

林业碳汇交易的会计计量,主要帮助解决重要会计计量的问题,包括初始计量单位的确定、后续价值的摊销、自然增值与减值的后续计量以及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一)林业碳汇的计量单位。目前的计量单位,根据林业碳汇的特殊性仍以货币计量为主,实物计量为辅,因为林业碳汇具有可计量性,被认为是依附于“森林”中的林木资产,其成本很难用林木的成本进行准确分配,但在活跃且公允的交易市场会存在公允价值,由于林木资产的树种和树龄的不同,导致其碳汇量也不同,因此即便林业碳汇是实物量,林业资源固碳量还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评估。(二)林业碳汇的计量属性。在公允且可靠计量的市场环境下,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资产与负债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偿还釆取公允价值对林业碳汇进行计量,有利于企业的相关收益在会计期间时进行准确有效的分摊,分开的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表报告日的财务数据报告会更加真实准确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让企业的股东和管理者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作出明确的决策。

查看全文

林业碳汇金融产品设计及实现对策

1黑龙江省林业碳汇金融产品开发的优势

1.1发展林业碳汇交易的政策

2014年5月,国家林业局制定并印发了《关于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从中可以看出,林业碳汇交易已成为碳交易的一部分,北京顺义碳汇项目成功挂牌交易是黑龙江省日后开展林业碳汇交易的学习案例之一。提到林业碳汇必然要涉及到林地,从自愿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来看,对林地要求可以降低到2005年以来的无林地,如果黑龙江省政府对林业碳汇项目予以财政资金的扶持,林业碳汇的增多将无庸置疑,这有利于促进黑龙江省构建林业碳汇市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对碳交易进行管理,我国建立的7个碳排放交易所已全部正常运营,这为黑龙江省林业碳汇市场的构建提供了参考经验。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发行将会进一步激发林业碳汇二级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转移资金的投资方向。林业碳汇金融产品具有一般金融产品的属性,其交易标的是以林业碳汇为基础。政策支持是黑龙江省林业碳汇交易有序进行、林业碳汇金融产品开发的有利保障。

1.2公众对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需求

近年来,森林生态功能宣传的加强,以及毁林开荒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无论从政府还是公众的角度而言,人类对森林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公众开始关注全球变暖这一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发行林业碳汇金融产品是一个有利契机,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对于大多数群众而言,林业碳汇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此而衍生的金融产品更是前所未闻,但是,低碳的理念早已深入到家庭消费、企业生产、社会发展等各个层面,因此可以推断,人们对林业碳汇金融产品已经存在一定的接受能力,让人们去了解自己的交易行为,不仅可以达到环境保护的长远目标,而且还可以带来一定的资金收益,从而提升企业和大众对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需求量和购买力。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的交易资金投入到造林项目中,碳汇量将会上升,用于交易的林业碳汇也随之增加,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最终达到森林面积增加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1.3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保护政策

查看全文

林业碳汇项目风险及防范机制

摘要:林业碳汇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受诸多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影响。重点对林业碳汇面临的碳泄露、第三方机构不健全、相关技术不完善、碳汇价格波动和政策变化等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从加大林业碳汇项目保险投入、完善林业碳汇交易中介服务体系、提高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水平、建立全国性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四个方面来增强林业碳汇项目的风险防范能力,以推进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与建设。

关键词:林业碳汇;风险来源;风险防范

1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如何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以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1]。森林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够从大气中吸收并固定CO2,从而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因此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生态意义[2]。林业碳汇项目是林业碳汇进行开发、交易及碳汇价值实现与管理的重要载体,且对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多重作用[3]。因此,大力发展林业碳汇项目对我国来说至关重要。虽然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总量也相对不足,但是通过模型计算发现,我国森林碳库呈稳定上升的趋势,因此,中国林业碳汇的发展潜力也不可小觑[4]。目前,我国的林业碳汇项目主要包括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汇造林项目、中国自愿减排(CCER)林业碳汇项目以及其他碳汇造林项目三种类型。其中,我国已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共五个,主要分布于广西、四川和内蒙古等地。相较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汇造林项目,中国自愿减排林业碳汇项目数量较多,项目公示共98个,广泛分布于广东、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北京、江西、湖北等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而其他碳汇造林项目主要由国内外各地政府、国内外企业与组织团体开展的造林活动、森林经营活动、碳汇计量活动等构成[5]。

2林业碳汇项目风险来源分析

林业碳汇形成的周期较长,且面临着众多自然和人为风险,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易对林业碳汇的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仔细分析并防范风险来源对林业碳汇项目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2.1碳泄漏风险。碳泄漏风险是林业碳汇项目的重要风险来源。林业碳汇项目都具有一定范围的项目边界,即由项目活动范围所划分出的碳吸收和碳排放的边界。碳泄漏则指在项目边界之外发生的由于该林业碳汇项目造成的碳排放或碳吸收的增加。发生碳泄漏必须将泄露的碳汇量从项目累积的碳汇中扣除。碳泄漏可分为主要泄露(行为转移)和次要泄露(市场泄露)。其中主要泄露是指由于项目的施行要对原先在该边界内进行的行为活动进行适当限制或禁止,若这些行为活动转移到项目边界外进行,则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次要泄露是指项目导致某种商品的市场供求变化而引起的泄露。例如,如果大规模的再造林活动取代了当地原来的农业活动(如种植水稻)。水稻的市场供给就会减少,假设大米的需求缺乏弹性,那么大米的市场价格就会供不应求而上涨。这可能会刺激其他地方的农民砍伐树木来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可以看出,主要泄露一般比较容易防范,但次要泄露影响巨大而不易防范,一旦发生,会使林业碳汇项目产生大量的碳泄漏,这将对林业碳汇项目预期产生的经济价值产生极大损害,不利于林业碳汇融资的开展。2.2第三方机构不健全。第三方机构主要是指碳汇交易的经纪人、测量、监测及认证等机构。经纪人主要负责搜集信息、撮合交易,有效节约交易双方的信息搜寻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测量和监控机构是由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指定的审议核查机构,承担分析林业碳汇项目和基线设计可行性的责任。认证机构主要负责核实颁发碳汇证。测量、监测及认证过程会直接影响项目的价值,因此出于公平、公正、专业、权威的角度,这些工作都应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完成,才能让交易双方及金融机构信服。然而,国内目前经国家备案通过的、具有林业方面审定与核证资格的第三方机构仅有6家。国内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数量较少且类型单一,第三方机构的不健全可能会给碳汇交易、碳汇融资造成障碍。2.3相关技术不完善。林业碳汇活动主要以林业碳汇项目的形式进行,而不同市场对林业碳汇项目的准入标准不同,涉及不同的技术要求。在项目申请及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满足这些技术要求,否则会影响碳汇项目的顺利开展。然而,我国林业碳汇相关技术发展还不完善,项目的基准线难以确定、额外性难以衡量,碳汇计量与监测存在困难。基准线是指在没有实施任何林业碳汇项目时,项目边界内的初始碳排放量。额外性是指因碳汇项目的实施而产生的减排量相对于基准线的碳吸收量而言是额外的。基准线的确定是判断项目是否产生额外性的前提,而额外性又是碳汇能够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前提。因此,基准线的确定、额外性的衡量,是林业碳汇项目得以开展的基础,而随着碳汇项目的实施,及时对基准线和额外性重新设定、不断调整,是碳汇项目后续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属于林业范畴的问题,目的在于将碳汇量化并转化为经济价值。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是林业碳汇项目得以开展的技术保证,否则无法得知碳汇项目能够产生的价值量,交易也就无法进行。得到项目所处区域的森林碳储量减去基准线才能得出能够交易的可认证减排量,由此量化碳汇项目的经济价值。综上可知,基准线的确定、额外性的保证、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的完善是林业碳汇项目实施的前提,技术不过关,很难准确测量碳汇量,判断项目的可实施性,也很难准确量化出项目的经济价值,给买卖双方的交易带来障碍。此外,只有准确预测碳汇项目的经济价值,保证碳汇项目的盈利能力,才能激发金融机构融资给林业碳汇项目的积极性。2.4碳汇价格波动风险。一般产品的价格由生产成本、流通费用、赋税、利润四部分组成,理论上林业碳汇的价格也应如此,但与一般商品不同,林业碳汇服务商品的生产成本受诸多内在自身特殊性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而难以核算,导致碳汇价格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而林业碳汇融资的关键就在于碳汇的预期价值能够还本付息,因此碳汇价格的波动会给融资带来一定困难。具体而言,碳汇价格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2.4.1林业碳汇自身特殊性。一方面,林业碳汇与工业减排相比成本较低,此外,森林在发挥固碳作用的同时,在涵养水源、保持生态多样性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生态效应。尤其对于减排技术较为落后的国家而言,林业碳汇项目无疑更具吸引力,由此给林业碳汇价格带来正面影响。另一方面,森林资源的生产周期较长,人为活动、病虫灾害等会给林业碳汇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又会加剧林业碳汇价格的波动。2.4.2全球碳市场价格。林业碳汇项目是全球碳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全球碳市场的价格发生波动必然也会影响林业碳汇的价格。而碳市场的价格又广泛受到国际国内的政策风险、监测和审核标准的认可度、项目的融资能力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自然风险、人为风险等因素的影响。此外,自《京都议定书》实施以来,还有很多条款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各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全球碳市场交易还未形成自上而下相互协调的机制和标准,未形成统一的碳交易体系,不能充分发挥碳市场的价格发现、信息传递功能。2.4.3交易双方的议价能力。在供需较为平衡,不存在买方市场或卖方市场的情况下,交易双方的议价能力会直接影响碳汇价格。而双方的议价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是基本决定因素。此外,交易双方所掌握的市场信息、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则是影响议价的核心要素。在没有交易中介参与,买卖双方直接交易的情况下,由于买方一般是发达国家,而卖方以发展中国家居多,一般买方相较卖方具备更强的议价能力。在交易中介参与的情况下,一般是由交易中介根据买方的报价和卖方的信誉、实力,负责买卖双方的匹配、协商、谈判,双方的议价能力主要通过交易中介体现。2.5政策变化风险。林业碳汇交易建立在实施碳减排法规的基础上,政策变动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政策变化风险是指由于项目国的政治及政策或者国际相关气候的政策变动而使得正在实施的林业碳汇产生不确定性。如美国先后于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2017年退出《巴黎协定》,这些举动必然会对美国境内正在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及美国有减排需求的企业为买家的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造成一定影响。此外,新的国际气候政策很有可能采用新的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导致正在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无法满足新标准。政策变化会给林业碳汇项目带来巨大的风险,极大地增加了碳汇项目收益的不确定性,会加大金融机构给林业碳汇项目融资的顾虑。

查看全文

碳汇交易与青海机遇分析论文

我国第二个森林碳汇项目,四川西北部退化土地的再造林项目,所产生的碳汇是在自愿市场上成功出售的。该项目出售的森林碳汇产品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项目产生的森林碳汇是严格按照清洁发展机制(CDM)所规定的技术路线实施的。项目使用了CDM批准的方法学,得到了所属国(中国)管理机构(国家发改委)的认可,也成功在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的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CDM-EB)成功注册,最终通过了第三方核查。二是森林多、重效益项目,基于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多重效益,在进行碳汇造林的同时,考虑到了碳汇收益返还给项目区域的社区,同时利用项目带来的收益降低了当地社区生物对周围环境的压力。如利用项目收益开展有机蜂蜜产品的开发。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碳汇自愿市场风险很大,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具有自愿属性及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机制,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实施,参与者都承诺降低相应的排放。其市场规则允许补偿项目可以在美国或者是巴西进行,其交易的标的物为碳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限额和抵偿交易。不受产地限制的碳汇产品包括沼气、甲烷处理项目,林业(森林和土壤碳吸收)。该交易所于2003年成立,是全球首个该类型的交易机构,2011年交易所停止了其交易限额类工具,而森林碳汇正是在该类中。纵观其发展过程中的森林碳价格,总是放大了国际政策趋势影响,从开始的几美元每吨二氧化碳当量,到强制性京都市场建立时数十美元每吨二氧化碳当量,到关门时几美分每吨二氧化碳当量,我们可以汲取几点经验教训:(1)相对独立的区域性市场易收到国际炒家的影响,使得该类金融市场脱离实际标的物的价值,对市场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2)市场的产品(对碳汇的规定)受政策影响过大,如大量的低价的农业补偿项目的冲击,而这些项目并不是其他强制市场规则允许的。这类产品对市场产生的影响是,较为优质的其它产品通过其它高价的强制市场销售,而更多的低价补偿项目加入到该市场,发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尽管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碳市场仍然蓬勃发展。目前,根据欧盟和澳大利亚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配额交易(总量控制和贸易)市场将会是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2011年的全球市场规模约为1800亿美元。同时受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市场的发展会出现交易标的区域化一致及市场间交易的动向。目前疲软的美国市场在奥巴马总统关于“支持强制排放总量下降,在2050年排放总量下降80%”的政策导向下得到发展。澳大利亚议会通过了《清洁能源法案》,美国加州计划自2013实施总量减少的配额与交易计划;加拿大魁北克省通过了自己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墨西哥和韩国都通过了综合性的气候法案,旨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经济支撑为核心的总量减少的配额与交易计划。

青海参与国际碳汇交易的机遇分析

(一)青海森林碳汇交易的弱势工作研究青海海拔高、干旱少雨、造林地立体条件差的特点,致使碳贸易难以进行。据2008年青海省森林资源第五次复查,全省乔木林有35.78万公顷,平均蓄积量110.30立方米/公顷,其中天然林平均蓄积量115.26立方米/公顷,人工林平均蓄积量72.10立方米/公顷,森林单位蓄积较低,造成森林总蓄积量不足,导致森林碳储量较低。森林已吸收的温室气体当量不能开展碳贸易市场。如青海省现有49.41万公顷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4589立方米蓄积(截至2011年)所固定的二氧化碳就不能进行碳贸易。(二)青海森林碳汇交易的优势青海森林面积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占99.68%。青海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就业与增收诉求强烈。按照四川森林碳汇项目大渡河造林局在志愿市场的售价6.5美元/tC计算,每亩地的收益约合10元/年,仅能维持管护(假定新项目周期20年,可更新1次,共计10年,同四川项目一致),对于农民只有林地经营收益水平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农民才会自愿实行林地的可持续经营。森林碳汇的产品应达到平均荒地、有林地平均租金的标准(荒地25元/亩•年,成林地50元/亩•年)。因此,开发碳产品内在价值多样性,包括其独特的地理特征———青藏高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价值,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碳产品的市场价格,增加项目中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积极性。目前,青海地区已经开展的澳援碳汇项目中的项目结论,从不同林地类碳储量估测结果分析,项目区乔木林平均碳密度为161.2tC/hm2。青海省2000-2010年全省退耕地造林面积19.3万hm2,以161.2tC/hm2估算,总碳储量约3111.16万tc,按照在志愿市场上以售出的碳价格6.5美元/tC计算,青海省退耕还林固碳价值约2亿美元(折合11.8亿元人民币);退耕还林地碳汇价值平均约6100元人民币/hm2。但按照青海省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的数据估算,青海省部分林地的碳平均密度不足30tC/hm2。一方面,是受制于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是适合乔木林生长的宜林地造林和管护的难度很大。同时这也是吸引森林碳汇交易的契机,需要额外的资金投入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同时,这些造林地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有丰富的额外价值。

青海发展国际碳汇交易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森林碳汇交易的创新能力青海林业应以发展碳汇林业为契机,依托现有森林生态监测开展森林碳汇的基础科学研究,开展林业碳汇贸易以及林业、生态、金融国际法和国际贸易等众多交叉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充分认识和研究国际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状况、规律及趋势,不断提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现阶段应积极探索开展碳汇贸易的试点工作。(二)积极掌握碳权开发主动权根据清洁发展机制,中国管理机构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青海地区已经成功注册60个项目,经批准的有33个,其中有9个项目已经获得了合格的签发碳减排量1,094,487吨等价二氧化碳/年(预计)。但是在9个签发合格的工业减排项目中,虽然业主单位按照开发程序要求都是省内的相关实体,但是开发机构都为省外其他咨询机构,青海地区的碳权开发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碳权开发受制于人。同时,签发合格的项目都是发电类的项目,而且合格签发减排额度的77%都由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控制公司所拥有,卖方集中程度过高,虽然强化了国际交易的议价权,但不利于参与国内市场交易,同时也限制了发展地方性交易市场。(三)借鉴碳汇交易经验,发展青海森林碳汇项目在全球碳市持续走低的背景下,森林碳的价格稳中有升,全球成交的森林碳(AR,IFM)平均价格自2008的3.8美元/吨CO2e。到2010年的5.5美元/吨CO2e,价格在配额市场和志愿市场中表现也各不相同,同时受到特殊的合同式供需关系影响,芝加哥市场CCX价格已经触底1.0美元/吨CO2e,该价格预计将维持到将来该市场对森林碳汇类产品清盘。而进入二级市场的OTC类森林碳汇产品价格高达5.6美元/吨CO2e,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省级层面的碳交易试点工作,最为活跃的交易平台包括北京环境交易所(CBEEX),天津气候交易所(TCX)和上海环境和能源交易所。针对森林碳汇而言,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需求相对有限而且越来越多的投资方着眼于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CCB)标准,增加其附加效益。(四)大力发展碳汇交易作为国内国际碳汇交易市场参与的卖方,要建立青海地区自己的开发机构,目前应当做好碳汇市场开发的准备工作,以发展碳汇林业为契机,加强森林生态监测,建构符合青海独特且惟一生态区位的计量体系。通过一级合同市场开发森林碳汇项目,结合大美青海、三江源头等独特的生态区位,积极开发碳汇交易的二级市场(零售市场)产品(即森林碳汇产品),利用旅游推广等平台,开发具有良好品牌的青海森林碳汇产品,以保障青海参与国际碳汇交易的有效发展。

本文作者:仪律北赵鹏祥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查看全文

碳汇市场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研究表明这种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所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意义重大。森林资源是二氧化碳的一个重要碳汇,在维持气候稳定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肯定森林资源的价值,可以更好的利用森林资源的生态调节作用。为了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将森林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行利用,其价值性会明显的提高,所以充分的对碳汇市场进行分析,并了解其和林业经济的相关性有着突出的现实价值。

一、林业碳汇市场发展现状

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始于2005年2月份《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在之后的发展中,碳汇交易市场的分析不断的深入,其完善性建设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就目前的林业碳汇市场发展来看,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还在不断的加强,而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又必须要进行相应的碳排放量规范,所以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存在巨大潜力。

二、林业碳汇市场要素分析

(一)需求分析

林业碳汇市场从本质上而言属于市场的范畴,而在市场中,需求是市场发展壮大的基本因素,所以要进行林业碳汇的市场要素分析,需求是不容忽视的内容。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于林业碳汇的需求,而目前的市场需求主要表现为强制性需求。因为碳汇的需求是在制度和规则的强制约束下产生的。从目前的碳汇市场来看,主要的活动主体以政府为主,政府对碳汇市场的排放限额越严格,碳汇需求的市场就越大。

查看全文

国内碳排放法律体系解析

本文作者:刘萍工作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至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一百年前上升了0.48℃。根据IPCC的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至5.8℃。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共同合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继《京都议定书》之后,哥本哈根会议为达成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带来一线希望。

一、落空的哥本哈根会议

(一)哥本哈根会议的概况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已于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为期两周。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参加了本次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1]。会议最终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摄氏2度以内。提出全球减排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尽快封顶,但无定下年限。要求各国在2010年2月1日前,向联合国提出2020年减排目标,但未提及2050年减排目标。所有新兴经济体必须自我监察减排进度,并每两年向联合国汇报。国际人员可以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进行监督观察。未来三年内发达国将提供300亿美元,当中欧盟、日本及美国将联合出资252亿美元。在实际延缓气候变化举措和实行减排措施透明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承诺在2020年以前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资金用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需求。这些资金将有多种来源,包括政府资金和私人资金、双边和多边筹资,以及另类资金来源。多边资金的发放将通过实际和高效的资金安排,以及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平等代表权的治理架构来实现。此类资金中的很大一部分将通过哥本哈根绿色气候基金来发放[2]。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结束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已收到55个国家递交的到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和控制承诺,这些国家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占目前人类总排放量的78%。

(二)我国期望下一个“哥本哈根会议”的来临

查看全文

货币政策下碳基金发展研究

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国际碳交易市场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6-2000年,第二阶段从2001年至今。在第一阶段,碳交易主要发生在非京都市场,即自愿市场或零售市场。交易数量呈现不规则的波动,没有明显的规律。年最大交易量是在1996年,约4000万吨二氧化碳;而年最小交易量是在2000年,约1400万吨二氧化碳。在第二阶段,碳交易由非京都市场向京都市场倾斜。非京都市场包括自愿实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强制实施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GGAS)和零售市场。京都市场主要是由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CDM市场和JI市场组成。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已达成共识,京都规则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区域碳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欧元也成为全球碳金融市场上主要计价结算货币。国际碳市场的交易情况如表2。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碳交易市场从清洁发展机制开始启蒙,通过自发进行自愿减排交易,开始摸索一条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道路,但是目前还处在萌芽阶段。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目前中国已经有几十家以“碳交易”为内容的交易所建立。这些交易所开始尝试中国的自愿碳交易,以企业自发的行为来推动中国碳交易市场建立。2011年底,中国政府明确表示要建立总量控制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虽然近年来,我国自愿碳交易量和交易额有所突破,但仍只在全球碳市场中占很小的比例。为了更好地服务“绿色”项目,适应企业、项目的特殊性,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开发低碳产品企业的发展,我国当前的碳基金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这也是目前这些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它们发展的进程依赖于这些碳金融产品的实施力度。而这些碳金融产品的实施情况,又会受到当时的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这些项目的开发。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内复杂经济形势影响,近年来,我国一直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央行从2011年开始连续11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4次提高存贷款利率。目前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21%,贷款基准利率高达6.31%,不断提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使银行的可贷资金大量减少,同时还严格控制贷款规模、贷款比例,使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加大,严重影响到开发低碳项目的企业资金规模,进而影响到处于起步阶段的低碳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针对碳基金的研究在国内已引起一定的重视,一些学者通过对国外碳基金的研究,认为碳基金是碳汇基金的简称,它是一些国际金融组织为推动国际碳交易活动,实施一些合适的项目推动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强碳吸收汇的行动而专门设立的融资渠道,碳基金具有基金专用性的基本特征(支玲等,2009)。碳基金,国际上通常指清洁发展机制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专门资金。碳基金是国际碳市场投融资的重要工具和主要交易主体之一(黄孝华,2010)。碳基金的基础在于碳排放权的交易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碳金融市场。支玲等(2009)在对中国绿色碳基金的研究中,提出了绿色碳基金的六个渠道:国家出资、吸收国外资金、企业投资、个人出资、征收温室气体排放税和发行生态彩票。这虽然是针对林业领域的碳基金做的研究,但对具有相同性质的碳基金也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雷立钧,梁智超(2010)通过对商业银行较高管理水平和透明度等优势的分析,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主动创建碳基金。此外,一些媒体也对碳基金的筹资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章升东等(2007)通过对世界银行碳基金的研究,认为世界银行碳基金扮演的是一个中介服务的角色,世界银行利用其自身影响力,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项目,并作为委托方,成功地连接了买方和卖方。黄孝华(2010)则主要是从个体碳基金的微观层面对碳基金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碳基金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组织的契约机制、项目的决策机制、风险的控制机制和资本的退出机制。崔利平(2007)就认为我国发展低碳基金需结合我国目前节能与环保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的国情,使其既具有投资CDM功能,又有投资节能与环保产业的功能。鄢德春(2010)以对世界银行碳基金运作模式的研究提出我国发展政策性碳基金应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发起设立系列碳基金满足不同地区和产业部门的需要;第二,为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技术转让提供激励机制;第三,针对金融机构的能力建设,打造卖方金融产业链。但鲜有学者结合中国货币政策变动带来的冲击来探索新型碳基金的构建,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型的碳基金,这种碳基金是建立在高通胀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在国家的支持和银行、企业的参与下,结合地方发展特色的一种新型资金融通模式,减小货币政策对资金信贷的影响,保障低碳产业的资金来源,解决低碳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货币政策变化对碳基金发展的影响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其调控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拉动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通过削减货币供给增长以降低总需求。2007年以来,我国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下滑到2010年为应对流动性过剩带来的物价上涨,再到2012年初为“保增长”之目标,政策当局频频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等压力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加剧以及民间融资利率的攀升,中小企业“倒闭潮”意欲来袭的背景下,再度引发了货币政策松紧的争议。同样的,我国碳基金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受货币政策的影响。第一,实体经济投资环境的恶化。由于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仍不够成熟,基础薄弱,其表现在碳基金储备明显不足,而且碳金融是以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导向,支持低碳产业的长远发展,短期来说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回报。碳基金的发展必须依托强有力的实体经济基础。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着投资环境的恶化和产能过剩两大问题。紧缩的货币政策被认为是投资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实体经济发展不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我国碳基金的发展。第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不合理。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始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金融机构对待碳金融的态度还不够“积极”,在中央银行要求收紧银根的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加倾向于把贷款发放给国企和央企,很少将资金用来发展低碳经济。第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了碳基金发展。在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着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水平,而最终影响到总产出水平。还有在信贷传导机制中,在我国国家实际上控制着大多数的信贷资源,由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企业的问题使得金融资源的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从而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碳基金的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