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10:54: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糖尿病病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糖尿病病人监护综述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发生的糖尿病高度特异性血管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与患者自身的糖尿病病程长短、血糖控制情况以及是否发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等情况有关,也是导致患者发生眼睛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1]。本文将对我院自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37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对患者进行护理后所达到的效果进行记录并分析,以确定能够达到理想疗效的正确护理方法,为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视力恢复的护理提供有效依据,现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37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30至72岁;糖尿病病程10至21年。
1.2方法
37例患者均进行血糖控制护理,每日清晨空腹测量血糖,进食之后再次进行测量,合理应用控制血糖药物。合理膳食[2],控制脂肪、钠盐及热量的摄入,补充碳水化合物、维生素、食物纤维以及蛋白质。同时注意患者的用眼卫生,谨防低血糖反应,及时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对所有患者通过有效的护理后所达到的效果进行记录并分析。
肿瘤化疗糖尿病病人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护理风险管理在肿瘤合并糖尿病的化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肿瘤合并糖尿病化疗病人,按照1∶1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病人护理干预后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P<0.05);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P<0.05)。[结论]对肿瘤化疗合并糖尿病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关键词:肿瘤;化疗;糖尿病;护理风险;风险管理;并发症
近几年糖尿病发病率有明显的递增趋势,糖尿病、恶性肿瘤合并情况也开始居多,糖尿病、肿瘤疾病的合并会在相互作用下加重病情发展,降低病人生活质量[1]。基于糖尿病合并肿瘤化疗病人的特殊性,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增多,影响护理工作的同时也增加了护患纠纷发生率[2]。护理风险管理是在发现并处理潜在护理风险的基础上通过护理干预降低风险发生几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以及病人的安全性[3]。现就我院2015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肿瘤化疗合并糖尿病病人为研究对象,总结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肿瘤化疗合并糖尿病病人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经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肿瘤经病理检查确诊,且生存期>3个月,病人及家属知晓研究方案且同意。排除标准:病人合并意识、沟通、认知以及精神障碍。按照1∶1比例将90例肿瘤化疗合并糖尿病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42~76(51.30±6.80)岁;糖尿病病程1~18(10.30±3.50)年;肿瘤类型:结直肠癌、食管癌病人各10例,鼻咽癌、乳腺癌病人各12例,脑部肿瘤病人1例。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42~75(51.60±6.50)岁;糖尿病病程1~19(10.50±3.60)年;肿瘤类型:结直肠癌病人8例,食管癌病人10例,鼻咽癌病人12例,乳腺癌病人13例,脑部肿瘤病人2例。两组肿瘤化疗合并糖尿病病人性别、年龄、肿瘤类型以及糖尿病病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向病人及家属普及糖尿病、肿瘤疾病、化疗方案相关知识,遵医嘱处理化疗并发症,并根据病人综合情况指导其运动、饮食、控制血糖,同时做好生命体征监测。1.2.2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护理风险管理。①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对相关护理工作人员定期安排专业知识、技术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糖尿病的认知、化疗工作风险的识别以及应对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并发症并进行对症处理。②鼓励病人参与风险管理。护理人员向病人说明糖尿病并发症,并进行预防指导。另外,合理安排糖尿病、化疗知识讲座,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③强化高危病人风险管理。护理工作期间需要强化监督高龄、肝肾功能异常等高危病人,观察病人血糖指标变化以及化疗药物可能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情况,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并鼓励病人合理运动。④心理风险管理。此类合并症病人心理状态明显不佳,护理人员需要在与病人沟通中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鼓励病人建立化疗信心,维持化疗期间的平稳心态。⑤化疗风险管理。针对病人糖尿病情况进行治疗,以积极控制血糖水平,通过控制血糖水平达到提高化疗治疗安全性的目的;观察病人化疗期间相关化疗药物对血糖的影响,了解病人的消化道反应和进食情况;化疗完成后需要进行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检测,对白细胞计数降低病人需要预防感染,有贫血表现的病人需要强化安全教育以预防跌倒,有血小板降低表现的病人需要维持情绪平稳、排便畅通以预防出血。
糖尿病病人监护干涉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缺少、相对不足或由于胰岛素抵抗而导致代谢紊乱综合征,以糖代谢紊乱为主,临床上以持续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1]。因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科学的护理对患者至关重要。为探讨临床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具体影响,选取笔者所在医院7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2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51~67岁,病程10个月~19年,其中25例为初发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10~21mmol/L,诊断结果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采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补充治疗,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和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并发症发生情况[2]。血糖检测采用罗氏血糖仪,糖化血红蛋白由Bio-Rad全自动血红蛋白检测仪检测,由院内两名专业医师测定。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采用内分泌科常规护理,主要由入院时为患者介绍医院和科室情况,主管医生和护士情况,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住院的目的和可能的治疗方案,患者出院后,自行进行锻炼和饮食控制。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包括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和血糖监测等的综合护理措施,具体如下[3]。
糖尿病病人社区监护干涉
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标准下,同时控制血压和血脂在正常范围,减轻体重,就能减缓或远离糖尿病并发症。社区护理干预对于帮助慢性病患者战胜疾病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主要总结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经验,并探讨其实际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本社区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出院后1年的跟踪随访,并随机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3~75岁,平均(59.8±8.7)岁,体质量指数:24~29,平均27.1±1.3;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54~76岁,平均(59.3±8.6)岁,体质量指数:24~28,平均26.8±1.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护理,如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电话随访,不适随诊等。观察组护理方法如下:
糖尿病药物以外治疗分析论文
【摘要】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糖尿病的控制起着很大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可起到药物所不能替代的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肿瘤、艾滋病之后的第四大致人死亡疾病。我国糖尿病(DM)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根据统计,目前我国患病率达3.2l%,比10年前提高了3~4倍,有2/3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不良。糖尿病的治疗效果除了与患者病情和现有的医疗条件等因素有关外,尚有赖于患者自身,而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知识与技能是患者实现有效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因此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在当前护理工作中,如何开展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探讨最适宜的教育模式,是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1]。
1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1.1我国糖尿病病人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检查治疗及自我护理知识普遍缺乏了解一项对216例糖尿病病人调查中发现,58.33%的病人不了解糖尿病的预后情况,21.29%的病人不了解饮食控制的重要性,75.61%的病人不了解高血糖的危害性。有47.9%的新诊断糖尿病病人从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87%的病人不了解如何正确使用降糖药物及如何避免其副作用;60%的病人不控制饮食;72%的病人不会自我监测血糖和尿糖;92%的病人不了解如何适度活动,病程中34%的病人发生过低血糖;88.4%的病人愿意积极配合治疗;90.7%的病人认为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非常必要[2],说明绝大多数糖尿病病人渴望接受全面、系统的指导,从而有效地控制糖尿病。
1.2接受过健康教育后,疗效明显提高有人将98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健康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住院期间向传统教育组的病人进行传统的糖尿病知识宣教;健康教育组则由责任护士按程序对住院病人实施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分别观察两组病人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及认识态度(遵医行为)等3个项目,结果显示:健康教育组分别为91.5%、93.5%、96.0%,传统教育组分别为74.6%、73.4%、,88.1%,(P<0.01、P<0.01、P<0.05)。国外有研究人员将1395例高危糖尿病病人(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糖耐量减低、静坐生活方式者)随机分为教育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由接受过专业糖尿病知识培训的护士对病人进行教育、监督。并由经主治医师进行督促;而对照组病人则不接受任何训练。3个月后随访发现,干预组病人中分别有15%、16%和6%接受了运动、饮食和减重计划,而对照组中相应的比例分别为2%、3%和2%(P<0.05),说明护士教育和医师督促相结合,在高危糖尿病人群中能增加其对运动、饮食和体重控制的依从性,从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糖变化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糖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根据入院时的空腹血糖分为血糖正常组,血糖升高合并糖尿病组和血糖升高无糖尿病组,比较发病时的症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入院时高血糖且合并糖尿病组无痛性心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其余两组。结论早期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有糖尿病病史者发生无痛性心梗的可能性较大。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常见暂时血糖应激性升高。为了研究血糖升高在病程的发展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空腹血糖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病例随机选自我院2005-2008年住院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根据病史及入院时空腹血糖分为三组:血糖正常的38例,血糖升高合并糖尿病32例,血糖升高但无糖尿病的36例。比较三组病人发病时的症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2结果
独家原创:糖尿病护理研究论文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而来的疾病也似乎越来越多。虽然说由现在的科技我们还有很多疾病不可以根除,但我们并没有停止治疗的脚步。现在在我们身边不用说什么基因遗传病,就是一些常发病,例如:糖尿病、白血病、败血病等都让我们一些朋友或亲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压力。我是一个护理人员,我是十分清楚的知道了解到,当一个人患上某种疾病时,患者本人的痛苦无助和给家庭所带来的压力。所以我衷心的希望每个人都健健康康,我们都知道想要有健康的身体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个人饮食习惯。但当我们身边的人患上疾病时我们应该给与他更多的照顾和鼓励。现在就让我简单的介绍一下有关糖尿病的护理及其一些注意事项。
一.糖尿病分类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妊娠期糖尿病是源于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不过其胰岛素抵抗是由于妊娠期妇女分泌的激素(荷尔蒙)所导致的。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后自愈。其中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身体内惟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发生了抵抗。
二.糖尿病的治疗方式
当我们身边的人不幸患上这种糖尿病时,我们不该惊慌害怕,因为糖尿病并不是什么绝症,不是无药可救的疾病,它是一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容易堆积过多的疾病。只要我们细心照顾患者,患者也是可以开心的生活下去的;但虽然说不是什么绝症,但我们也不可以忽视,因为即使糖尿病不是什么绝症,但它会引起很多并发症导致人身体的不健康甚至死亡。在这些并发症中,出现率最高的是视网膜症、肾病和神经障碍,被称为"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
早在50年代以前,中外治疗方案均以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为主。据临床实践证明,这种饮食结构对糖尿病病人的胰岛功能并无益处,而高脂肪饮食还会加重糖尿病病人的血管病变,高蛋白饮食则会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增高。当前医学专家则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
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对策论文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80岁为糖尿病患病年龄高峰[1]。目前已公认,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都有一定的影响,心理护理可以提高部分病人的常规治疗效果,对病人不同的心理问题实施不同的护理和干预,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3]。1年来,我们对8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01年3月~2002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5例,男49例,女36例,年龄60~85岁,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5例,糖尿病性心脏病28例,糖尿病性脑血管病16例,糖尿病肾病1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8例,糖尿病合并眼底病变15例。糖尿病病史2个月~32年。
2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2.1老年糖尿病主要心理问题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典型发病特征有[4]:高抑郁、回避痛苦、注意力分散、对应激的唤醒水平低,不善于延迟的需求,要马上得到满足,以及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智力下降、疑虑、忧郁、自卑等表现,主要是情感、性格的异常和自我保健能力下降。常见为以下几种情形[5]:(1)忧思过度。有些患者对疾病不是积极地就医治疗,而是思虑重重,整日担心治不好怎么办?出现并发症后怎么办?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对疾病的治疗很不利。(2)心烦不安。有些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一吃药就能药到病除,一旦病情没有马上控制或出现并发症,就烦躁不安、夜不能寐,不利于疾病的治疗。(3)紧张恐惧。有的病人把糖尿病理解为不治之症,整天害怕,担心并发心脏病和肾衰怎么办?要是截肢?眼睛失明怎么办?(4)急躁易怒。有人得了糖尿病后,不能接受现实、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对周围事物和环境厌烦、急躁,遇人遇事易动肝火,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照顾不周。(5)悲伤易泣。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种合并症,家庭经济状况不良,医疗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关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对前途丧失信心,对治疗感到无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积极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对这种病人一定要耐心劝导,只有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2护理对策
护士糖尿病知识培训工作汇报
糖尿病是临床各科都要遇到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果治疗护理不当,易引发医疗纠纷;患者的血糖控制能否达标,最终影响着各种并发症的发展、转归。面对日益增大的糖尿病人群,糖尿病教育已成为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建立一支庞大的糖尿病健康教育队伍势在必行。自年以来,我院就如何开展临床护士的糖尿病知识培训、扩大糖尿病教育队伍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满意效果。
年我院采取了各种方法对全院护士进行糖尿病知识培训,年底,我们针对全院护士进行了糖尿病知识问卷调查,抽取世界健康基金会中国糖尿病教育项目组织提供的表格式问卷之一“糖尿病知识问卷四”共30题,内容涉及糖尿病饮食、运动、心理、血糖监测、药物治疗以及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等方面。发放问卷200份,全部回收,正确率达到85%,其中胰岛素知识正确率达到90%,血糖监测知识正确率达到92%,正确率远远高于其他医院所作的调查。
这个结果与我们多年进行护士的糖尿病知识培训有着截然的联系。调查表明,97.1%的护士需要进行糖尿病知识培训。临床护士糖尿病知识薄弱,加上护士的工作要24小时轮流值班,如何开展培训,怎样保证全体护士都能得到培训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现就我院开展的各种培训方法及其优缺点加以讨论。
1开展糖尿病知识培训班
护理部定期组织糖尿病知识培训班。培训班的形式有两种,分别为集中授课和循环式周期性授课。
1.1集中授课:这种培训班集中一周的各个下午,进行连续讲解,涉及的内容较多,涵盖了糖尿病治疗“五马车”的各个方面,包括糖尿病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教育及心理调节,也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和流行病学,分别由内分泌科护士长及护理骨干担任授课,也请内分泌医疗专家针对糖尿病治疗新知识、新进展作专题讲解。这种培训方法优点为培训内容系统全面,时间集中;缺点是由于内容过于专科化,非内分泌科的护士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较为困难,听过后能记住的较少;另外由于工作的关系,一次授课不能集中全体护士参加,反复进行又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
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80岁为糖尿病患病年龄高峰[1]。目前已公认,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都有一定的影响,心理护理可以提高部分病人的常规治疗效果,对病人不同的心理问题实施不同的护理和干预,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3]。1年来,我们对8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01年3月~2002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5例,男49例,女36例,年龄60~85岁,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5例,糖尿病性心脏病28例,糖尿病性脑血管病16例,糖尿病肾病1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8例,糖尿病合并眼底病变15例。糖尿病病史2个月~32年。
2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2.1老年糖尿病主要心理问题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典型发病特征有[4]:高抑郁、回避痛苦、注意力分散、对应激的唤醒水平低,不善于延迟的需求,要马上得到满足,以及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智力下降、疑虑、忧郁、自卑等表现,主要是情感、性格的异常和自我保健能力下降。常见为以下几种情形[5]:(1)忧思过度。有些患者对疾病不是积极地就医治疗,而是思虑重重,整日担心治不好怎么办?出现并发症后怎么办?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对疾病的治疗很不利。(2)心烦不安。有些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一吃药就能药到病除,一旦病情没有马上控制或出现并发症,就烦躁不安、夜不能寐,不利于疾病的治疗。(3)紧张恐惧。有的病人把糖尿病理解为不治之症,整天害怕,担心并发心脏病和肾衰怎么办?要是截肢?眼睛失明怎么办?(4)急躁易怒。有人得了糖尿病后,不能接受现实、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对周围事物和环境厌烦、急躁,遇人遇事易动肝火,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照顾不周。(5)悲伤易泣。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种合并症,家庭经济状况不良,医疗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关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对前途丧失信心,对治疗感到无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积极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对这种病人一定要耐心劝导,只有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2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