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10:40: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唐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唐卡艺术与服装设计的融合表达

【摘要】将藏族文化中独具艺术特色的唐卡艺术进行分析和归纳,提炼其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造型、色彩运用、构图技巧和丝织工艺等所含的特点,并运用到服饰设计之中,丰富了现代服装设计中审美、穿搭等理念的内容,有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的健康融合发展。

【关键词】唐卡;服装设计;融合;表达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独具意味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已有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据文献记载,其最早出现于公元7世纪的松赞干布时期。唐卡从出现到如今的不断演化发展,具有技艺精湛、用色独到、内容与形式一致表达的艺术表征等特点,对于服装设计而言,其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1]。服装设计的三要素为款式、色彩、面料。唐卡别树一帜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为服装设计的创新提供丰富的参考素材。主要体现为款式与色彩方面,有助于服装设计在其色彩与款式等方面进行内容上的创新与发展,对现代的设计理念、穿搭理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现代人们的衣着品味也将会发生渗透性的改变。此外,唐卡的材质选择较丰富,多为绘画或刺绣于布料、纸张等上,其中织锦唐卡多以缎纹为经,多色丝作纬,进行提花工艺的织造,附于织物之上,亦称“堆绣”[1]。运用该种织物工艺,对人物造型等的表达方式和在服装设计中面料的选择方面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融合表达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绚烂多彩,不同的民族拥有着其独特的艺术文化魅力,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差异性。大多数的民族都拥有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理念,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趋于互融统一的发展。其中,服饰文化是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传统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的融合表达,利于体现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传承与创新发展等方面的价值[2]。服装设计的思维创新层次是逐级递进的,同时色彩与穿着理念与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息息相关的。现代的服装设计师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3],从不同角度对服装设计理念进行创新。其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寻求灵感是经常被忽略的一种较好且独特的创新方式,设计师应该选用创新的眼光去挖掘传统文化当中的艺术价值,进行大胆超前的糅合设计。

2唐卡艺术

查看全文

艺术与信仰融合分析

【摘要】艺术和信仰作为不同层面的文化符号,相互的融合承载了正能量和希望。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西藏唐卡艺术,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记录了西藏地区发展的历史。本文以西藏唐卡艺术为例,详细阐释了艺术与信仰相融合对人民心灵和生活带来的意义和影响。民族艺术的力量深深的根植于人民生活中,而又馈赠于人民。

【关键词】艺术;情感;信仰;西藏唐卡

一、艺术的情感表达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得发展,民族文化深深镌刻着人民的情感需求和情感表达。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中国传统画论也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重要主张,这说明艺术是在掌握自然规律和生活环境下创作的。情感从生活中迸发,又寄托于艺术当中,从而使艺术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表达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或又表达着对宗教的信仰之情。中国的西藏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孕育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西藏唐卡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发展至今仍旧生机勃勃,这不仅仅得益于国家对民族文化的大力支持,还有西藏人民对神秘的极乐世界的探求和对美感的艺术追求。唐卡艺术是西藏人民表达信仰的一种直接方式,是高于普通生活却又基于普通生活的一种精神升华。艺术与情感的融合,是人民根据自己的习俗和信仰进行心理构建,从而塑造出来一个具有审美意义和向往意义的真善美世界。这种构建是极具有民族认同感的,带有文化和社会的双重意义,承载着人民生活和审美的趣味性和多样性。艺术的情感表达在西藏唐卡艺术上十分明显,西藏人民将其对宗教、大自然的信仰之情进行了视觉化的描述,形成了超越现实和空间的民族艺术——西藏唐卡。

二、西藏唐卡艺术

唐卡是西藏地区独具特点的一种绘画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特色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内容极其丰富,展现了西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唐卡艺术起源于佛教,呈现于卷轴画上,由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唐卡艺术主要分为七个艺术流派:尼泊尔画派、齐岗画派、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嘎玛嘎孜画派和新勉画派等。每个流派风格不尽相同,使得唐卡艺术至今表达丰富、生生不息。唐卡艺术的内容题材十分多样,其内容以宗教题材为主,涉及政治、经济、民俗文化、地理环境和民间传说等。其中佛像画是唐卡宗教画主要表现形式,以佛像在画面中心作为主题人物,以顺时针方向围绕主体人物进行描绘有关的其他人物、活动场所或故事情节等。唐卡画面完美、饱满,每一幅都描绘了一个故事或者情节,画面不在意远近大小的关系,力求构图多变、画面饱满、叙述完整。唐卡艺术涉及广泛,分类繁杂。就内容而言,唐卡分为佛像唐卡、传记唐卡、历史唐卡、神话传说唐卡、天文唐卡和历算唐卡等。就材质而言,分为普通织布、刺绣、缂丝、绸缎和珍珠唐卡等。其中布面唐卡较为普遍,画师经过复杂严格的选布、绷布,再进行上胶和打磨,直到看不到画布的纹理为止。在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开始起稿、上色、勾线和开眼。结束绘画后将唐卡进行镶边装裱,但是这并不算最终的完成,还需要由寺院喇嘛进行装藏和开光。只有经过了开光,才算诞生了一幅新的唐卡。真实的历史在唐卡上进行演绎,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多变的色彩没有使唐卡呈现出来的效果杂乱无章,反而构成了和谐的颜色画面,产生了丰富的情感,展示了藏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向往。唐卡艺术扎根于西藏这片独立而坚韧的高地上,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和视觉效果,它是藏族人民用信仰和智慧凝结出来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强烈的仪式感。

查看全文

唐卡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各地对民族传统经典文化和民间技艺的继承、弘扬和提升越来越重视,不断探索、挖掘和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振兴地方经济的发展思路。唐卡艺术也是极具区域性和民族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之一,随着现代艺术、设计的迅速发展,尤其在以“文化为体、科技为媒”的数字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唐卡艺术在同其他领域融合、升级,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随着旅游文创产业的日益兴盛,也为弘扬传统唐卡文化、技艺传承和创新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甘南旅游文创产品在深挖、细研本地区传统民族文化和唐卡绘画元素的基础上,以多元化的设计风格在独具藏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中脱颖而出。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文创产品实用价值与传统文化内涵价值融合不深;文创产品甘南地区市场拓展较窄;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力度不够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甘南地域特色少数民族文化,进一步探索甘南旅游文创产品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唐卡元素;图案;文创产品;陶瓷唐卡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曾多次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这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进行完美融合,一贯继承、弘扬、提升好民族文化血脉。近几年,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多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发展迅速。从理论上来说,文创就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运用现代视觉传达、数字媒体等设计手段进行的创意、设计、制作、展示、传播文化创意产品这一文创载体的系列活动。唐卡艺术与陶瓷艺术同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样的文创之风兴盛的大环境下,这两种看似毫无瓜葛的传统艺术却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虽然陶瓷、唐卡在艺术结合上还存在诸多技术上或者人文因素上的问题,但是陶瓷工艺和唐卡绘画技法的融合产品也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及应用价值。陶瓷唐卡文创产品不仅融合了陶瓷艺术元素、藏族传统唐卡文化元素、图案符号元素以及民族精神元素,而且使陶瓷与唐卡两种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促进了甘南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一、唐卡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提炼与应用方法

文创设计产业的核心要求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与传播”。唐卡作为甘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其题材大多以佛像塑造、民族纹饰等为主,其中更是包含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及符号(如:藏八宝、祥云、吉祥四瑞、六长寿、山水背景等图案),具有典型、独特风格,更是蕴含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和民族工艺融合、应用、创新提供了前提。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和现代设计理念的支撑下,要充分尊重唐卡艺术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对唐卡文化元素进行概括提炼,并融入陶瓷艺术工艺,由此设计制作甘南旅游相关文创产品,使带有神秘色彩的唐卡艺术通过现代设计手段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一)佛像造型、图案等艺术形态的提炼应用

查看全文

深究唐卡特色课程教育考虑

藏传佛教绘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藏学界十分关心的问题。藏族美术是藏族人民在生活和生产中所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藏族人民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在藏族造型艺术中,唐卡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之一,它最初是写在布上的文告,后来经过历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绘画形式。题材内容广泛,有佛像、人物、说法图、佛经故事等,还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唐卡绘画教学整体上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步调的发展进程,前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是传统师承教学向现代系统教学的过渡阶段,其模式单纯,进展缓慢,却又客观地继承和延续了藏族美术传统风格技法。后一时期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学校教学为主体的唐卡美术教学,在充分继承传统特色和在现代教学实际操作中完成教学的办学模式,能发挥二者优势,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一、四川民族学院唐卡教学的现状

藏族美术教学得到民族高校的重视,并根据不同的地方资源优势,办出了各自的特色,共同形成了藏族美术教学形式多样、风格独到的整体局面。四川民族学院对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十分重视,美术教育专业除开设素描、色彩、中国画、三大构成、中外美术史等基础课程外,还将唐卡设置为美术教育特色课程,并将唐卡作为学校特色课程来开发建设。唐卡课程在学院美术系仅十几年的时间,目前开设了唐卡画技法、新唐卡创作、藏族图案设计3门课程。通过对唐卡艺术发展源流、表现形式、表现内容、表现技法与相关的历史事实的介绍,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唐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实用审美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加深对中华各民族传统艺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努力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做出努力;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主动地去做传承、保护、发展工作;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专业为藏族地区在艺术创作方面提供人才、技术、社会服务的职能,使课程开设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我校传统唐卡教学中主要以临摹传统唐卡作品为主,由具有传统美术实践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主持这门课程。设计因地制宜的课程教案,从临摹和赏析经典传统美术作品入手,但目前唐卡课程的教学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只重视学生如何掌握好绘画的技法,对于理论则很少涉及。现在从事唐卡教学的教师几乎是院校毕业的,藏族民间文化艺术知识甚少,特别是对唐卡这个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形式了解不够深入,承担起唐卡的教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分析当前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由于唐卡教学课时有限,在学分制指导计划中只开设54节课,可以想象其中的难度有多大。54节课要完成一幅唐卡临摹作品,对学生来说很困难。何况学习的目的,要从构图、造型等方面去学习、借鉴并进行创作,课时的保障是不能忽视的;再次,美术系学生大多数来自内地,对唐卡这种藏族传统绘画艺术不太了解;最后是日益提高的教学工作要求与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矛盾,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新教学手段的采用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二、唐卡特色课程的教学思路

查看全文

改革中发展的绘画艺术

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藏区绘画艺术从传统型体格向现代型体格转换的关键时期。在此以前,虽也有些微变化,但是这些演化和变动都是在传统型体格的内部进行,从未冲出过固有的宗教文化语境,更谈不上在绘画语言上大的变动,相反的是程式化倾向日益巩固和加强。而当时序进入20世纪中后期之后,情况有所变化。由于社会情景压力和绘画发展本体化逻辑的双重作用,藏族绘画艺术的变化就带有了某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藏族绘画的文化特征的前提下具有向现代型体格特征转化的迹象。

一、安多•强巴的新式宗教绘画

藏区传统绘画艺术一度曾作为封建神权社会意识形态的惯性表述和视觉呈现而存在的,集中体现在“唐卡”佛绘上,画经中的佛像造型度量尺度和技法程序根本不容擅改。若违背就是对藏民族的叛逆和对藏传佛教的亵渎,必遭天谴和来世报应。这种对传统虔诚忠实的传扬,作为对传统的延续和梳理的意义存在尚可,但这种对现代审美意识的先天缺失和排斥,过度迷恋于传统的文化保守心态,已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和需要。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封建神权政治意识形态的“黯然退场”,藏区同外界的交流和沟通日益加深和加强,失去严苛监管和约束的藏画家们从一开始小心翼翼的变动到大胆的变革,逐步的走出传统囿限向现代型体格特征转化。在此发展和转化进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建国初期即已成名的宗教画家安多•强巴先生。从一个笃信佛法的佛家弟子到凭借着其非凡创新胆识独步西藏绘画艺术之巅的大艺术家,他留给我们太多关于藏画革新的有益信息和思考。从其师承上来看,安多•强巴早年曾师从西藏近代最伟大的学者和画僧更登群培,而更登群培也予当时的安多•强巴以太多的帮助和启迪,甚至具体到绘画的样式、色彩和人物造型。游居西藏10年的画家于小东在其著述中这样写道:“更登群培见多识广,博古通今,同时也是才能卓著的画家,他的画正像他叛逆的性格一样,反叛传统样式,游于法度之外。他笔下的佛像已全然不是西藏式的了,更不可能是《度量经》严格约束的产物。”[1](P302)从安多强巴作品《吐蕃三英主》[见封三图1](附注: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热巴巾,史称祖孙三法王或三英主)的各种法相来看,画中人物形象与衣着颜色几乎与更敦群培书中描绘的毫无二致“:松赞王以红绢缠头,身披五色锦缎半月形披风,脚着钩尖皮鞋等,尽皆如同波斯的风俗。”由于对更敦群培的信任,安多•强巴的这一题材绘画显示出一种戏剧化的、色彩艳俗的、不同以往唐卡的风格。安多•强巴毕生都把更登群培视为自己难得的良师益友。而对其叛逆传统画风的承袭和当时照相术这一新生事物的敏感,以及历次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的思想变动,西方写实绘画的视觉冲击,使其一生都不懈的实践着在藏传佛教绘画中进行改变的可能。在其作品人物造型上,安多•强巴把旧上海月份牌画中温润可爱的写实仕女画像,最后都演变转换成其画中佛陀和度母面部慈爱的微笑,其绘制于西藏罗布林卡的壁画作品《释迦牟尼说法图》[见封三图2]就能充分说明这个问题。而在比例上更是如此,壁画中的佛陀和他周围的徒众早已不是度量经疏中的固定程式,出现了具象写实意义的人物造型。这就使得整体画面风格上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藏区传统绘画中的平面化倾向和程式化影响。甚至还有些古典油画的画味。安多•强巴晚年更是直接的把面对模特写生这一西方绘画手段用在了他的度母画像中。其“革命性”可见一斑。然而画面中东西方绘画语言的并置使用未加以很好调和,语言的冲突性也很明显,这一则反映了安多•强巴的藏画改革力度之大,效果之显;另一则也反映出这种改造尚嫌生硬和不够完善,尚未真正成熟。安多•强巴藏画改革的意义在于突破藏地传统绘画中因循守旧的程式围城,撬动了传统型体格的基座,为中国藏族绘画这一传统造型艺术语言提供了向现代型体格转换有益的变革经验,更为后来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和思考方向。但终究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在不违背藏地宗教文化传统表述前提下进行的“变法维新”式改造。

二“、新唐卡”在藏族绘画艺术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新唐卡”绘画术语的提出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虽然也有意识的保留了一些传统藏画的形式语言和构图范式,使整个画面仍具“唐卡”的文化基因,但在绘画的内容和主题思想上、服务对象上显然都有别于传统“唐卡”了,是故谓之为“新唐卡”。“新唐卡”的画家由建国后在艺术院校系统的学习过,并接触过东西方绘画技法的四川省甘孜州藏画院藏汉族画家共同组成,他们伴随着新中国一道成长起来,经历过共和国20世纪历次的康巴藏区重大社会变革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文艺思潮影响,且都具备康巴藏区传统佛画技法的功底,革新和发展藏画的意识强烈,创作意识主要致力于挖掘藏地传统文化和藏族绘画自身中的肯定性因素和发现其中的未尽潜力,在传统和现实之间寻求某种契合点,以此来调整藏画体格,以达到适应时代需求的目的。这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转变,并已经成为了这些画家们自身的惯性诉求。20世纪80年代初甘孜州藏画院集体创作的“新唐卡”作品《岭•格萨尔王》,即为“新唐卡”画派的代表作,画作中的格萨尔王及其他配属人物和动物均采用写实的造型方法,在传统构图样式的参与下以连环叙事的方式展现了英雄的一生。画面中的英雄格萨尔不再是恍惚中的仙界神人,而是带有显著藏人面部特征的凡世英雄,周围场景的描绘采用传统的祥云和花草图案穿插配搭。在既具有民族地域性特点的同时也追求视觉效果的现代意味。[见封三图3]从“新唐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多•强巴式变革思想的延续,即在藏画既有图式的大框架内对画面造型元素进行写实性的调整。而不同的是在画面形式语言的提炼和衔接上融合得多,人物刻画上带有学院派严谨的写实传统和中国人物画“中体西用”的影响,题材的挖掘上也展露了超越宗教意义的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受“85新潮美术运动”倡导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影响,“新唐卡”也开始有了更大的变化。“85运动思考关注与批判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所谓艺术问题,而是全部的文化社会问题。不是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某个艺术流派和风格的问题,而是如何使艺术活动与全部的社会、文化共同进步的问题。因此,它对艺术的批判是同全部文化系统的批判连在一起的。”[2](P206)当初草创“新唐卡”体格样式的画家们在思想上也已不再满足于“旧瓶装新酒”式的革新,开始自觉的脱离之前的绘画语境,进而在一条更加自由独立的方向上来探寻自身的绘画语言、形式的道路。这也是“新唐卡”这一术语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在学术论坛消失的主要原因。著名的康巴藏族画家尼玛泽仁在这方面的创新成果就很显著。在尼玛泽仁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作品里,如《元番瑞和图》、《雪域》、《文成公主入藏图》[见封三图4]等作品中。就体现了藏、汉民族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的整体画面风格。《文成公主入藏图》中人物借鉴藏族古代壁画人物造型意味和采用西方写实风格,技法部分则为中国工笔重彩和康区“唐卡”着色相结合,落款部分采用了中国绘画的传统方式,整体效果向当代中国工笔重彩绘画靠拢。而进入新世纪后,其画风大为改观,画面构图较之于前更加活泼和灵动,内容也更加宽泛和自由,作品《最后的净土》就是很好的体现[见封三图5]。从“新唐卡”绘画到后期尼玛泽仁为代表的康巴藏区绘画发展轨迹中,我们可郭重曦:在变革中不断发展的藏区绘画艺术以看到随着藏区对外开放的逐步展开,社会观念体系变得更加灵活的情况下,新的社会文化力量的悄然生长与传统文化中陈旧规则的主动退场同时进行着。而且开始主动与传统拉开距离,以图对传统的重新定位和诠释。“新唐卡”绘画也由最初的嫁接式改造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形式语言更加自由生动的多元化美术格局,这最终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藏区绘画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现当代西藏布面重彩画的藏文化寻根情结

查看全文

热贡艺术发源以及进程

一、热贡艺术的发源

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是整个藏传佛教“后弘期”,是喇嘛教美术的转变期,也是热贡艺术的发源时期。这一时期,日渐民族化的喇嘛教已经取得了广泛信仰,因此,作为其形象说教的喇嘛教美术,也开始自觉地从外来作风向符合本民族审美习惯的方向转变。

转变期的喇嘛教美术遗存,比较丰富,以绘画而论,如阿里古格王国的《历代赞普和王子世系像》壁画,造型质朴,设色单纯而稳重,呈现出浓厚的西藏高原的文化色彩。还有日喀则那当寺的《那当建庙喇嘛》、《滚嘎吉泽喇嘛》等富于装饰风味的唐卡。

热贡艺术也发源于雪域文化的中心西藏地区,但主要是先后三方面渊源而来:一是藏拉多的年智合尖措三弟在尼泊尔学画后到安多热贡定居传播佛画艺术;二是在四、五世纪时萨迎派智合那哇及其徒弟们在热贡地区传播佛画艺术;三是1710年桑俄才培修建拉卜楞寺时,他的曼唐派画法传人热贡地区,所以源渊的不同使热贡艺术的的画匠们有各自的特点。

二、热贡艺术的确立时期

从萨迎政权的建立,经帕竹、噶玛等“八王”政权,至固始汗入藏,是喇嘛教美术的确立期,这一时期始终都有一个或数个相对强大的政教合一的中心势力,为喇嘛教美术民族风格的最终确立提供了足够的精神和物质条件。此期的造像和壁画至今保存在杭州飞来峰、敦煌莫高窟等处,至于藏、青、川和内蒙等地的遗迹,那就更加丰富了。由于各派教义的差异,在美术发表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查看全文

热贡艺术发展研究论文

一、热贡艺术的发源

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是整个藏传佛教“后弘期”,是喇嘛教美术的转变期,也是热贡艺术的发源时期。这一时期,日渐民族化的喇嘛教已经取得了广泛信仰,因此,作为其形象说教的喇嘛教美术,也开始自觉地从外来作风向符合本民族审美习惯的方向转变。

转变期的喇嘛教美术遗存,比较丰富,以绘画而论,如阿里古格王国的《历代赞普和王子世系像》壁画,造型质朴,设色单纯而稳重,呈现出浓厚的西藏高原的文化色彩。还有日喀则那当寺的《那当建庙喇嘛》、《滚嘎吉泽喇嘛》等富于装饰风味的唐卡。

热贡艺术也发源于雪域文化的中心西藏地区,但主要是先后三方面渊源而来:一是藏拉多的年智合尖措三兄弟在尼泊尔学画后到安多热贡定居传播佛画艺术;二是在四、五世纪时萨迎派智合那哇及其徒弟们在热贡地区传播佛画艺术;三是1710年桑俄才培修建拉卜楞寺时,他的曼唐派画法传人热贡地区,所以源渊的不同使热贡艺术的的画匠们有各自的特点。

二、热贡艺术的确立时期

从萨迎政权的建立,经帕竹、噶玛等“八王”政权,至固始汗入藏,是喇嘛教美术的确立期,这一时期始终都有一个或数个相对强大的政教合一的中心势力,为喇嘛教美术民族风格的最终确立提供了足够的精神和物质条件。此期的造像和壁画至今保存在杭州飞来峰、敦煌莫高窟等处,至于藏、青、川和内蒙等地的遗迹,那就更加丰富了。由于各派教义的差异,在美术创作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查看全文

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传承

一、研究意义

“民间艺术”的领域很宽广,不乏“绝活”,如皮影、剪纸、编织、绣花、舞狮、糖人,等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物质丰富而重视高品质生活的今天,受到更多的青睐,为海内外人士所喜爱。政府和民间组织都以各种形式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各地民艺展示场所层出不穷,当代美术教育教学中也出现了更多相关民间艺术的内容,但由于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强、系统性差、组织形式繁多等特点,较少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系统呈现和传承,其应用与保护也鲜见于课程体系范围之内。研究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传承和发展,其意义首先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灿烂的瑰宝,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中,发挥着陶冶个人品格、修身养性的功能,如何在各类纷杂的现代艺术中得以保护和传承,是对当代美术教育课程的挑战。其次,对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发展较早,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的皇家美术教育机构—画院。19世纪末,由于中国社会转型、西方思潮冲击,中国美术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不断融合,民间艺术的内容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岌岌可危。研究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传承和发展,能促进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最后,应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民间艺术源于民间,是中华民族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艺术创作,研究民间艺术,合理设置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比例,使其在教学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丰富民众的艺术生活。

二、民间艺术的表现形态

“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与乡间生活、风俗民情、地域特色相辅相成,表现形态随民间生活百态多变,智慧的民间人士在寻求生活的过程中总结创作出各色民间艺术,使其在历史的进程中凸显灿烂。民间艺术的样式因其功能性可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民间美术、民间建造、民间表演等形式,本文主要针对民间手工艺及民间美术进行探讨,追寻其起源发展及对当代美术教育课程中的继承与发展进行研究。《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中,涉及很多内容与本文研究相关,如: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2009.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009.10)、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10)、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9.10)、热贡艺术(2009.10)、中国书法(2009.10)、中国篆刻(2009.10)、中国剪纸(2009.10)、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10)、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9.10)等,另外还有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如浙田的石雕、江苏的苏绣、江西的陶瓷、山东潍坊的风筝等,都是民间艺术的瑰宝。以下列举几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

1.以热贡唐卡为代表的手工绘画类

“唐卡”一词是藏文音译,《藏汉大词典》中的释义:画有图像的布或纸,可用轴卷成一束者。唐卡的绘制复杂,用料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物和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最小的唐卡仅有巴掌般大小,画在纸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热贡唐卡以笔法细腻、匀净协调著称,画面给人以雄浑、博大之感,艺术效果非同凡响,画法上一般采用单线平涂略加烘染和色块填勾的手法,构图上都采用散点透视。画面上的神、佛、山水、花草、楼台亭阁、各种鸟兽等都绘得很细致、生动而色彩鲜艳,特别是一些被夸张变形的密宗造像,性格鲜明、形态各异,不同身份的神形态千变,姿态各异,各尽其妙。热贡唐卡在取景布局上视野广阔,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把同一主题而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一幅作品犹如一本连环画,使画面有咫尺千里之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热贡唐卡的这种独到之处,使其在同类艺术中别具一格,成为藏画艺术的一种风范,也为美术教育的各类课程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查看全文

司法局演讲队事迹材料

法制故事演讲活动历来是枫泾镇进行法制宣传的传统品牌,其寓教于乐的独特功效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枫泾镇党委和政府也早已充分认识到故事演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意义,所以着力培养品牌,在20*年5月以优秀法制故事演讲员唐秀芳为名,正式组建了“唐秀芳故事演讲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唐秀芳故事演讲队”已经成为金山区优秀法宣品牌;为和谐社会多讲法制故事,也成为“唐秀芳故事演讲队”尤其是唐秀芳老师本人的心愿。

唐秀芳老师身为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金山故事讲述家,长期从事群众文艺工作,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她讲述的方言故事很受群众欢迎。多年来她除了下到乡里和社区巡讲故事以外,还经常出现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双周故事会及金山电视台等媒体,通过荧屏、电波,把许多脍炙人口的法制故事传遍金山乃至上海及华东地区。

在唐秀芳讲故事的四十余载生涯中,获得了很多荣誉,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种荣誉证书有90多本,装满了整整两大袋,20*年我区举行法制故事创作征集暨演讲大赛,“唐秀芳故事演讲队”又积极响应,分别参加了创作和演讲两项比赛,且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有三人闯入决赛,唐秀芳本人更获得了演讲比赛一等奖的殊荣。

唐老师非常善于总结农村中的真人真事,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有关农村题材的法制故事,如《绢头包里的遗作》、《一张社保卡》、《鸡与谷》、《爱管闲事的大舅妈》、《刘老头打官司》、《血手印》等等。唐秀芳在讲故事中发现,农民们喜欢跋子书和快板等形式,于是,她又创作了快板《唱唱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跋子书《疑心疑出大事体》等作品,深受好评。

到目前为止,在金山区的100多个村里,她已去过五六十个,对于亭林、朱行、廊下、金山卫、张堰等镇的村,她尤其熟悉。唐秀芳不仅在本区演讲,还常常受邀去兄弟区县进行演出。如20*年,“唐秀芳故事演讲队”受奉贤区司法局的邀请,在奉贤的所有乡镇及工业区作巡回演讲,共演出16场,观众近5000人次。

20*年,故事队按照“**”普法和“枫泾镇文明市民教育活动”的要求,于20*年2月18日(大年初一)至3月18日(正月二十九)下基层23个村和6个居委会进行巡回故事演讲,为社区居民带去了8个故事,内容十分丰富,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包括构建和谐社会、遵守交通法规、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动拆迁、保障老年人权益等。故事员的精彩演讲,让村民在寓教于乐中深刻体会到法律就在身边。村民们说,用故事的形式来宣传精神文明和文明礼仪以及普法工作,真的很好,用一则小故事,讲明一个大道理,什么事可以去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什么事不但不可以做,而且这样做了还违法,老百姓听了以后容易懂,记得住,能接受。社区的居民都希望故事队经常去演讲这类法律故事。

查看全文

党员双重管理报告

2月底,区委组织部和区街道社区党工委抽调干部,组成调研组,对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和调研,现将检查的情况通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工作启动以来,各社区都根据各自的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双重管理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安排部署。区街道社区党工委切实加强对各社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为20个社区统一制作了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办公室标识牌,印制下发各类表册5万份,先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双重管理,为各社区开展工作打好了基础。各社区均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社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报到登记等具体事务。同时,各社区都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对社区干部进行了双重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了在职党员双重管理的相关要求,为开展报到工作做好了准备。

2、加强宣传,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各社区通过小区板报、宣传栏和上门走访等措施办法广泛宣传在职党员双重管理的目的意义、基本要求和方式方法,增强了居民和党员对双重管理的认识。北新街社区采取走访党员、召开居民会议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民主街社区、解放路社区全体干部深入到辖区单位进行了广泛宣传。同德巷社区、汉唐街北社区、富康路社区印发了《致在职党员的一封信》,富康路社区还将《致在职党员的一封信》张贴在辖区内每一个楼栋单元和院落门口进行宣传,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良好氛围。

3、采取多种形式,抓好了在职党员报到工作。各社区都将在职党员报到工作作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的关键环节来抓。在在职党员报到期间,各社区普遍采取了"双岗制"、"延时制"、AB岗报到工作制,取消了双休日,延长了在职党员报到时间,保证了在职党员一次性报到注册。部分社区还根据本社区在职党员分布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针对性较强、行之有效的办法,促进了报到工作。一是集体报到。广厦社区、祁连路社区、阳关路社区、富康路社区针对社区内单位家属院较多的实际,积极与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进行联系,协调相关单位集体完成了在职党员的报到工作。二是设点报到。为了方便在职党员就近报到,南苑社区分别在南苑、水三设立在职党员报到办公室。汉唐街北社区分别在富祥花园、巨龙御园设立报到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方便了在职党员报到。三是上门办理。解放路社区、广厦社区、阳关路社区、仓后街社区、南苑社区主动上门为一些重要岗位、工作繁忙单位的在职党员办理了报到手续,节省了在职党员的时间,增强了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四是电话信函报到。阳关路社区针对公路段、运输公司等单位职工外出作业报到不方便的实际,采取电话预约和邮寄信函的方式,主动与他们联系办理了报到手续。至目前,全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应报到党员7189人,已报到5888人,占应报到人数的81.9%。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