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09:53: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太阳照常升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太阳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后现代主义元素

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改编于女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但实际上姜文的电影已经完全摆脱了原小说的局限,片名《太阳照常升起》来源于《圣经》:“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影片中,姜文讲述了一个碰巧发生在中国的却可能属于全世界的故事,他用四个既独立成篇又互为悬念的故事制造了一个超越地域和时间的谜题。这部电影无疑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实验性质和前卫立场,是一部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多元主义的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影片。

一、跳跃的结构

《太阳照常升起》讲述了一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故事。影片由四个独立而又有联系的故事所组成。导演姜文没有按照正常的时间线来安排几个故事的发生,而把最先发生的放在最后去讲。四个故事按照影片讲述顺序发生在1976年春、1976年夏、1976年秋、1958年冬。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姜文讲的故事是这样的:1958年冬的某天,周韵饰演的疯妈正值怀孕去新疆找自己的志愿军丈夫李不空,沙漠里同行是孔维饰演的南洋华侨,她按约定要去找到姜文饰演的未婚夫。孔维走向“尽头”方向找到姜文,然后在一个篝火晚会上他们结婚。周韵走向“非尽头”方向见到的是自己丈夫的遗物。在姜文和孔维结婚那天,周韵在铁路上生下了孩子。之后,周韵和儿子住在丈夫的家乡。1976年春天,因为行为的怪异,周韵被人们认为精神不正常,让儿子房祖名苦恼不已。1976年夏天,在一所学校当老师的唐老师(姜文饰)和老婆(孔维饰)两地分居,与学校医务室的陈冲饰演的林大夫关系暧昧。而唐老师的同事梁老师(黄秋生饰)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可某天晚上放露天电影,梁老师不小心误摸了一个女工的屁股,被人当流氓穷追不舍。最后他洗脱了罪名,却在第二天自杀。1976年秋天,唐老师和林大夫的奸情被暴露,唐老师被下放到周韵的儿子房祖名的村子。与此同时,疯妈周韵消失在河里。下放的唐老师整天打猎冷落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便勾引了房祖名。唐老师本准备放过房祖名,和自己老婆好好过下去。但房祖名找到了天鹅绒,话语刺激了唐老师。故事在唐老师的枪声中结束。

这样简单的一个故事,在导演姜文的安排下却变得扑朔迷离。姜文不再沿着传统时间顺序叙述,而是在片尾交代整部电影的缘起,使得看似无关的四个故事形成若有似无的关系,并给人一种悬念迭起的感觉。与此同时,姜文采用散点方式去呈现人物复杂的现实生存状况和内心世界,在银幕上呈现碎片式的生活现象,隐隐约约交代情节的脉流络,使叙事变得跳跃不定。在导演姜文的这样处理之下,事件本身便隐含在时间帷幕背后,电影时间已经变成为叙述语言,使得《太阳照常升起》在跳跃的叙述、拼凑的结构、细碎的情节下合理地建构后现代主义电影的艺术境界。

此外,影片《太阳照常升起》时空结构虽然自由,但生命体验却是真实的。观众在银幕上看到虽然只是零碎的情节现象———画面绚烂、温馨和透明,但却可以感受到影片本身叙述事件的惨烈而残忍,以及充满紧张的气氛,因为普通人性的善恶在电影中得到了真实的再现。这样,《太阳照常升起》的结构叙述和历史的本相一致,美丽的银幕形象和惨烈的悲情故事糅合在一起,在后现代的组合拼贴中淡雅地叙述历史事件,让影片打破一般影片所带来的常规、固定的感受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说,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使电影的传统结构模式和现代结构模式遭到解构,电影时间经过作者的重装,不再是电影作品叙事稳定的平面,而是一种进行叙事的手段与工具,并且姜文建构了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故事结构,真实事件通过人物及场景本身的叙述在电影中断断续续的呈现出来,使电影中出现的仅是片断式想象的生命现象自由地结构作品,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极具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影片。

二、不确定的中心

查看全文

太阳照常升起剧情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具有魔幻现实主义审美特质的电影作品,吸收西方后现代电影结构方式,创造性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创建了魔幻的时间游戏电影结构,时间成为艺术修辞媒介,准确呈现了姜文一代人碎片式的荒谬、禁欲、躁动、狂热的生存状况和内心世界,从而具有一种历史的真实性。在中国电影史上建构了一部具有开创性的电影结构类型,提供了新的电影思维、修辞和语言维度。

姜文新作《太阳照常升起》近期在上映之前参加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虽然进入竞赛单元,但最终空手而归。在国内上演后票房成绩差强人意,对观众而言,理解《太阳》(简称)存在巨大的障碍。电影作者和观众之间的理解障碍证明了存在语言之间的围墙,姜文运用的电影语言和中国观众的阅读习惯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双方无法沟通。姜文的艺术狂热追求虽与观众大众愉悦渴求背道而驰,却成就了一部足以书写中国电影史电影语言新篇章的佳作。《太阳》吸收了西方最新电影的语言元素,根据作品的情况进行中国化改造,形成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镜像语言,与中国电影经典叙事、第五代导演的宏大叙事和第六代的琐碎叙事及其镜像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姜文没有为求获奖而献媚于西方评委观照中国太阳的阴暗面并进而复制西方的电影语言系统,同时与中国国内的主流电影形态保持决绝的距离,根据小说提供的情节和自己做下放青年时的人生体验营造了现实魔幻之境,强烈的电影形式冲动导致新的电影形态产生同时也如同以往的中国电影艺术被观众拒斥。

《太阳》的时间线是:1976年春、1976年夏、1976年秋、1958年冬,按照春夏秋冬叙述了四个故事,正常的顺序应该把最后一段放到最前面,这种结构方式类似倒叙。电影中的叙事采用印象派的散点撒墨方式,银幕上呈现的是碎片式的生活现象,而事件本身反而隐含在时间帷幕的背后,通过人物的交谈追叙事件。把事件置于言谈之中舍弃了电影呈现时空画面的优势而使电影采取文学式叙述事件。叙事变得跳跃不定,其中留下了大量的空白需要读者领悟,姜文建立了一座叙事迷宫。而电影表演诡异、镜像语言变形则打碎了电影语言视听美感,观众接受变得异常困难。电影接受不再是沿着时间河床欣赏沿岸风景,时间成为碎片,满足了导演的艺术欲望同时也使观众进入游戏机器。疯癫的表演、快节奏的动作、紧张的言语、虚幻的场景和时间的倒置营造了电影魔幻的时空结构。从而在电影语言学意义上成为一部在中国崭新的文本。

从审美特质上看,《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电影中的表演、情节、动作、语言、场景和电影语言都具有魔幻疯癫的特质。疯妈、林大夫、梁老师、疯妈儿子、唐叔、唐叔爱人的动作言语都透着一种疯癫。疯妈的记忆停留在"太阳升起来"的那一时刻,在灾难和狂喜来临时如同手表进水一样记忆冻结成为一种时间代码。林大夫和老唐的爱人在电影中充满了欲望,在红色时代因为欲望禁锢的巨大压力而成为疯癫的欲望能指。而老唐手中的双管猎枪成为欲望发泄的通道。1猎枪在东部被压抑,没有发挥的空间,猎枪的主人用枪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面带微笑获得解脱。猎枪到南部后,疯妈儿子告诉老唐天上飞的野鸡没有人管,可以随便打。老唐在长达十几分钟的时间里都带着一帮小孩在肆意地宣泄自己的欲望。梁老师成为众多女子的梦中情人,欲望的寄托。在一场啼笑皆非的抓流氓活动中,政治和色情混合在一起合成魔幻怪异的效果,在观看《红色娘子军》时有五个观众摸了五个女同志的屁股,2这成为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有意思的是,电影中出现种种明显的错误。普希金是苏联诗人。老唐老婆40岁,比20岁的疯妈的儿子大了"二十多岁"。老唐在1976年夏天老梁自杀后被下放,1976年秋天来到疯妈所住的山村,而疯妈的故事发生在1976年春天,第一、二个故事在第三个故事开头合一,但是时间上存在明显的误差。这也可以视为疯癫的表征。

影片中的人物处于莫名的焦虑、紧张、躁动不安之中,言语和行动动作频率加快,从而影响到影片的节奏。影片中充满带有一种诗意的疯癫的细节。疯妈在梦里看见了一双绣着鱼的黄须鞋,爬上树大呼儿子出生时的几句呓语,为了扶正倾斜的大树挖出了地里的鹅卵石,踩着河边长着青草的泥土在河中漂流。林大夫面容姣好身材苗条总是带着些许疯癫的暧昧表情,林大夫因为暗恋梁老师而出面指证梁耍流氓并想趁机声明自己是老梁的人,其实与老唐设下陷阱导致老梁陷入困境。老梁则在看电影时摸了暗恋自己并打骚扰电话给自己的女子的屁股,女子没有声张但老梁慌张之中被革命群众追击又被林大夫欺骗摔断大腿,处于众女感情漩涡中的老梁因为欲望禁锢、好友背叛突然含笑自杀获得解脱。老唐与勾引疯妈儿子的妻子离婚,但又为了满足疯妈儿子对天鹅绒的问题远赴北京但一无所获,回来后却出乎意料地对离婚妻子大献殷勤,并枪杀了自己找到了绣有"积极分子"的天鹅绒的疯妈儿子。老唐在西部天涯尽头迎娶远道而来的妻子,整个过程充满"无厘头"的疯癫。而影片结尾疯妈在火车上生下了儿子,太阳升起的时候,疯妈抱起了躺在铁轨中被鲜花环绕的儿子,爬上火车车厢大喊,悲喜交加的她被永久置于疯癫状态,在片刻清醒后沉入河流漂向远方。影片情节有很强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细节和细节连接并没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如同印象派的绘画一样散点连接,处于一种疯魔的随意状态,建构一座叙事迷宫。

查看全文

电影视听语言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诗意化。视觉表达。听觉表达

[论文摘要]从视觉和听觉语言看,《太阳照常升起》具有诗意化的表达方式。导演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影片分为四个段落,每段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述,导演努力营造一种酒醉般诗意化的氛围,一切画面都是无序的,时间是散落的碎片,情节是随意拼贴的段落。这就涉。及到如何在这样一种断裂的话语中解读个中语意的问题。这四个独立成篇、又互相关照的段落分别是疯、恋、枪、梦,即疯狂与执著、荒诞与尴尬、冲突与毁灭、生命与希望。其实,我们不妨从视觉和听觉的表达方式上去理解和感受影片的魅力。

影片改编于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这是一部反映人性欲望之中各种极致境界的电影,它同时具备让人心驰神往的梦幻色彩、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一种精致的黑色幽默。

电影的名字是从《圣经·旧约》里来的:“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姜文说,他觉得很像这个电影的味。时间流逝,生命交错纠结,在漫长的生命环节里,每个人都只是一瞬间。

姜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影片分为四个段落,每段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述,他在努力营造一种酒醉般诗意化的氛围,一切画面都是无序的,时间是散落的碎片,情节是随意拼贴的段落。

台湾影评人焦雄屏对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的评价是:“这部电影有非常多解密的快感,几乎像《达芬奇密码》般繁复,一旦找到关键,就觉得此片非常清晰和令人震惊。”因此,这就涉及如何在这样一种断裂的话语中解读个中语意的问题。这四个独立成篇又互相关照的段落分别是疯、恋、枪、梦,即疯狂与执著、荒诞与尴尬、冲突与毁灭、生命与希望。其实。我们不妨从视觉和听觉的表达方式上去理解和感受影片的魅力。

查看全文

创造精神与创作个性对影片的影响

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就是创造的学问,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姜文在电影方面的创作值得玩味:“毫不掩饰地袒露出顽强的、坚定的、求索的艺术自我。”①

一、艺术创造精神与创作个性

(一)创造精神。艺术家的创造精神,是指艺术家在艺术活动里所呈现的原创性。这种艺术上的原创性在艺术作品里体现为独创性,它既可以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内涵,也可以体现于作品的形式中,总之创造精神是一种精神特质。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家的创造精神与其艺术作品的独创性是一体的。艺术家的创造精神需要通过作品来呈现,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创造精神的载体。同时,创造精神也是艺术家独特艺术风格的源泉来源。一般来说,艺术家的创造精神需要一个生成周期,这包括模仿期与成熟期。模仿期是艺术家的一个成长过程,学习前辈的艺术成果并从中汲取营养,模仿前人的作品作为艺术典范,这是每一个艺术家的必经之路。在电影艺术中,环节有多个,与绘画、音乐有所不同。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导演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从电影构思到剧本创作再到拍摄完成、后期剪辑等一系列过程中都充满了导演的创造精神。(二)创作个性。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又被称为艺术创作的独特性,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和特色。它是艺术家个性在其艺术作品中的综合体现,所以也被称为艺术风格。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因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方面看,艺术家主要受到生活经历、家庭教养、兴趣爱好、艺术修养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影响;从客观方面看,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受所处时代特点、地方风土人情和民族特点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任何艺术家的创作个性都是相对稳定的,这是由创作者本身的文化沉淀以及过往的经历所决定的,但稳定性也是相对的,艺术家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增长变化又会影响他的创作个性,继而影响其艺术作品的风格形成等。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稳定性和创新性是相辅相成的,这也造就了新的艺术作品不断出现和艺术家的不断进步。(三)二者的关系。创造精神是创作个性的基础,艺术个性是创造精神的具体呈现。没有创造精神,创作个性就失去了支点;创作者若缺乏创作个性,创造精神就无法形成,这二者关系密切也相互依存。如果一个艺术家只保留了创造精神而缺少了自身的创作个性,就极有可能会陷入作品更新却无法建立起作品风格的死胡同中。若是电影导演只会依受众需求而创作拍摄,则会缺少导演个性。只有当创造精神与创作个性同在时,导演才有可能调度起作品中的创作环节,继而生产出令受众印象深刻又意义深远的影视作品。

二、姜文导演作品

姜文是中国第五代后期导演中艺术个性最为激扬难抑的一位创造者。(一)个人经历与背景。姜文的童年时期是在河北唐山度过的。回到父母身边后,他辗转去过贵州、湖南,直至1973年姜文全家迁至北京定居,他转学到北京七十二中。童年四处迁移的成长经历和部队的特殊环境丰富了姜文的社会阅历,并对其后来的导演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二)《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电影由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该片的背景设置在时的北京,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快乐又肆意地书写着自己的青春。意识流的故事里,有爱情和性的冲动,有幼稚和失败的革命精神,也有成长的故事。不得不说,虽然该片是姜文的导演处女作,但其选材精巧。也是他自己经历过的年代,少年时期的记忆就像一面镜子,红色激昂是姜文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配合王朔原著的故事内容,剧中人物马小军就像姜文的少年时期一般,对一切充满着好奇且无所畏惧。那个特殊时期周遭大多数人被压抑的性情由一个少年肆意地挥发,那些略显反叛的行为给观者带来的则是一种痛快的间接感受,这也是这部电影拥有一种跨代的高认知度的原因。导演个人经历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可信度极高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再现的年代特色也使得作品表意到位,导演创作个性也得到充分发挥。(三)《鬼子来了》。《鬼子来了》改编自尤凤伟《生存》这部中篇小说,影片上映于2000年,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结果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该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等多项国际电影奖,在国内却因其立意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国产电影主旋律严重不合而遭到封杀。这部影片中姜文接续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对个性深入创作的思考,强化了他张扬的个性而又不屈服的创作性格。该片从传统抗战电影为国家为政党的宏大叙事中脱离出来,深入地挖掘了民族心理,实现了对民族性的严肃拷问。无论是那个年代中国农民的愚,还是被压抑千年的反抗意识,都最终导致了故事的悲剧结尾。姜文第二部作品反其道而行,与处女作温暖的回忆模式相比显得较为黑色,影片异于传统的表现方式,选择真实地反映大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农民安于现状,对侵略事实认识不清,是对日本侵略时期无力、恐惧还有强权强势下的懦弱等,种种比较灰暗面的表达是姜文自己对抗日战争年代的理解。总的来说,这部影片在反思历史、主题立意、格调追求、工艺技术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也再一次证明了姜文的艺术创新创作能力。(四)《太阳照常升起》。2007年上映的《太阳照常升起》讲述了四段交错的故事,分别以疯、恋、枪和梦为主题。从主题角度上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可以看作是对原著《天鹅绒》的颠覆和再发现。结构上整部电影被分成几个段落,各个段落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整体逻辑对不上号,姜文导演制造了这样一种错位的故事结构,逻辑看似连通,却又相互否定。这部影片先讲述了三个发生在1976年的故事,最后又颠倒时间讲述了发生在1958年冬天的故事。很显然,导演有意打破了时间的连续性,破碎、颠倒的叙事结构打破了线性叙事结构的理性和真实感。拼贴特色的后现代主义,并不能让普通的大众观众接受这种新式的故事讲述。当然也有评价说这部影片“虽然四个段落都是全知全能的视角,但是叙述风格却大相径庭。倒并不是说风格的拼凑有问题,这个在特吕弗和戈达尔手里简直就是万能灵药,可是对于披着好莱坞式文艺大片的《太阳》却变成了致命伤”。在这部电影中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太阳”这个主题在姜文创作中的重要性,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桀骜不驯、天真烂漫,还是《鬼子来了》中马大三那颗被砍下头颅之后在刺眼的日光下渐渐闭上愚昧的双眼,以及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太阳如主旨般地贯穿在整部作品中。这里面既有姜文作为导演对年代的眷恋与向往,也有对“太阳灼人”的思考。笔者认为《鬼子来了》遭遇国内市场封杀刺激了姜文尝试将自己所想投入到一部形式新颖的作品中即《太阳照常升起》,但却经历了第三部影片的市场遇冷,继而导致后来的姜文重新投入到商业片制作中,在电影内容创新方面以荒诞、幽默为特色,避开了电影方式上的创新与创造。(五)北洋三部曲。第一部《让子弹飞》于2010年上映,电影改编自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节中一则北洋军阀时期的传奇故事。影片获得了2012年第三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第十一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观众票选最受瞩目电影和百家传媒年度致敬电影等奖项。这部影片在叙事切入点上和《鬼子来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讲述了战乱纷争的年代故事,却又不选择传统的叙事方式,另辟蹊径地找到了独特的角度。电影借用北洋军阀时期“时势造英雄”的传奇故事模式,其所探究的不仅仅是英雄的品质,更多地包含了对人性、政治、民族等多层面的深度思索。通过对电影的观看我们不难发现,《让子弹飞》就像是姜文霸气、血性、匪气、善良和幽默性格特征的组合。这样的性格造就了姜文艺术创作的独特性,是其创作个性的体现。而姜文在经历了模仿前辈、追根溯源自己的童年,以及后现代式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拍摄之后,在《一步之遥》这部作品中更多采用了向历史致敬的拍摄方式。例如在影片开场就致敬《教父》,马走日与武七的对手戏几乎完全照搬了《教父》的经典开场,先入为主的画外音和特写拍摄,让熟知这段经典镜头的观众很快理解了导演的用意;再如马走日和完颜英幻飞月球模仿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E•T》和梅丽爱的《月球旅行记》,也是在向这两部影史经典作品致敬。

三、创造精神与创作个性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及其意义

查看全文

狂欢式影片表达及冲突审视

一、引言

姜文作为导演创作的电影,从第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1993),到《鬼子来了》(2000),到《太阳照常升起》(2007),直到去年年末的《让子弹飞》(2010),17年4部影片的产量固然不能算高产,但不得不说的是,姜文的每一次出手,总会给人惊喜,然后必然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纵观姜文导演的四部影片,至少从文本层面上,几乎找不到显而易见的共通点:四个不同的故事、四个迥异的年代,人物设置上,大院少年马小军、中年农夫马大三、归国华侨老唐,以及绿林英雄张麻子,同样是四个不一样的模型。四部影片的独立性不仅体现在文本层面,在更深层次的探究上,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意义、两种手法:《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是采用多线叙述的方式,探究在大背景下作为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而《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则是采用经典的二元对立手法,用故事性极强的嬉笑怒骂的方式对民族性进行尖深的拷问。所以,很难把姜文电影划种归类。可以说,姜文电影是“无类型”的——各个层面上,四部影片均相互独立地存在着。但如果把审视的眼光从整体移至局部,仔细研究和品味其精神内涵,会发现在四部影片中存在着诸多共同的元素,如“欲望”、“征服”、“现实与梦境”等。而在影像表达方式上面,在每部影片需要点明内涵或深化主题的节点,总会有一段“狂欢式”的影像表达。这样的带有典型的标志性个人色彩的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

本文所谈的姜文电影中的“狂欢”,主要是指苏联文论家巴赫金所界定的关于“狂欢节”、“狂欢式”以及“狂欢化”的概念范畴。巴赫金所说的狂欢节,是指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并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传统节日,市民相聚欢庆、彩车游行、化妆舞会、盛大宴会等是其主要特征。狂欢式,是巴赫金基于狂欢节现象首创的概念,在其《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说道:“狂欢式是指所有狂欢节式的庆贺活动的总和,这是仪式性的混合的游艺形式。这个形式非常复杂多样,却随着时代、民族和庆典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形和色彩”。从定义看,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而呈现不同色彩的节日,如中国的元宵节,庙会、泼水节也大致可属于此列。狂欢式是狂欢节内涵的扩大,就性质而言,它与狂欢节是同一层次的概念。“狂欢化”,也是巴赫金文论的专门术语,按他本人的定义,“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狂欢化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在文学中的表现,是从民俗学研究的对象狂欢节和狂欢式向文学领域的转化,这是巴赫金文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在阐述了“狂欢”在其三个层面上的含义之后,巴赫金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狂欢的作用,即“狂欢化提供了可能性,使人们可以建立一种大型对话的开放性结构,使人们能把人与人在社会上的相互作用,转移到精神和理智的高级领域中去……而精神和理智的高级领域,向来主要就是某个统一的和唯一的独白意识所拥有的领域,是某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自身内向发展的精神所拥有的领域(如在浪漫主义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大型对话的开放性结构”理解为“通过暂时性肉体上的放纵和欢愉,能得到精神上短时间的自我满足与释放”。

二、狂欢化的透视

姜文的电影,在结构上如同一部曲折的推理小说,突显中心主题的高潮部分,往往是在影片的末尾。把情绪推向高潮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特点。张艺谋会利用宏大唯美的构图和色彩,王家卫则会在镜头上下功夫:停顿、慢放、组接、闪回……情绪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步入高峰。姜文则偏爱“狂欢式表达”,并使之成为其电影的标志性符号、横贯所有的作品。姜文的偏好,从其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即可见一斑。《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狂欢式表达,是马小军一众人在莫斯科餐厅里把酒言欢的片段:富丽堂皇的餐厅、花季雨季的少年、觥筹交错的酒席,展现在观众眼前的影像与那样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这正是印证了巴赫金所说的“第二种生活”:“我们不妨在一定前提条件下这么说,中世纪的人似乎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常规的、十分严肃而紧蹙眉头的生活,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充满了恐惧、教条、崇敬、虔诚的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不敬和猥亵,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这两种生活都得到了认可,但相互间有严格的界限。如果不考虑这两种生活和思维体系(常规的体系和狂欢的体系)的相互更替和相互排斥,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中世纪人们文化意识的特点,也不可能弄清中世纪文学的许多现象……狂欢节,就是人民大众以诙谐因素组成的第二种生活”。

以马小军为代表的时代青少年,个性与欲望常年被畸形的社会扭曲着,也就是说,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长期只能处于“第一种”生活的现实中。自然的,马小军们内心丰富的诉求与单调简陋的客观世界激烈冲突着,所以他们需要这样的狂欢——哪怕是白驹过隙的、甚至是半梦半醒的。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科瑟尔所论述:“当稳定的社会结构功能失去平衡的时候,冲突便会充当起一个平衡机制”。马小军等人当然无力与社会冲突,于是小范围内的、个体性的“自我冲突”便成为了当时唯一可行的途径。这就不难理解影片中醋意十足的马小军用半截酒瓶猛刺刘忆苦的画面,在那两分多钟的慢镜头中,马小军积压许久的情感肆无忌惮的宣泄着、释放着,即使那只是凭空想象的梦。因而,随后姜文的独白:“千万别相信这是真的,我从来就没有这么勇敢过、壮烈过……”事实的真假已不是重要,关键的是正是在这样忽明忽暗、半真半假的叙述中,主人公的压抑得到了暂时性的缓解,“安全阀门”被打开,起到了应有的效用。之后,镜头再次切回那次宴会,一众人照常嬉戏笑骂、乐成一团。此时旁白澄清:我的记忆产生了错乱,事实是当时根本没有发生任何不快……应该看到的是,狂欢、冲突作为一种影像表达方式,在姜文电影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但狂欢画面本身,仅仅是一种手段、渠道,并不是归宿。影片呈现给观众的画面,是尽情宣泄的马小军,但姜文更想表达、或者说是更愿意让人关注的,是画面的背后、是暂时性释放之后的马小军们。疯狂过后(即使那次疯狂是真的),马小军压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实质是否得到了真正缓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狂欢过后,依然是冰冷的现实。

查看全文

对姜文电影的看法与解读

作者:宋鲲鹏单位: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人们对姜文电影的看法至今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大部分人认为姜文是一个才华横溢,充满着智慧和无限想象力,同时又认真似乎过于挑剔和偏执的导演。他每次的影片都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等各部位的感官细胞,整个片子充满着激情、昂扬、勃发、运动、甚至生命的狂热和躁动之感,带给观众新的视听和心灵体验。然而,还有部分人认为,姜文电影的个性化色彩太过张扬,悬念太过离奇,暗喻色彩太过晦涩,让人难以全面理解和把握,使得影片在主题思想的直白传达方面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暗沙。姜文的电影脱离了群体,离开了大众,给观众留下了很多疑问,诸如“看不懂”等此类带有负面影响的言语便应运而生,这也成为了大众在看完电影后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

其实,在我看来,姜文是一个充满着浪漫主义才情和对社会充满高度敏感并极具个人魅力的导演,是一个思想深邃的导演;他的电影则更是带有个人独立批判思想和观念的风格化艺术作品,是对我国电影发展史具有推动力作用的作品。在他的四部片子中,《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以“”时期为社会背景,描述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们由幼稚走向成熟,由男孩儿变成男人的成长过程,被赋予了特殊的青春烙印,并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鬼子来了》目前仍是国内的一部禁片,其中暗示了在过去的岁月里中日两国的对立关系,深刻揭示了日本在我国的领土上肆意妄为的屠杀和残害,同时也反映出中国老百姓在抵御外来侵略势力时的软弱和无能、愚昧和无知。《太阳照常升起》则是作者酝酿了7年之后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影片运用片段式叙事结构讲述了四个看似毫不相干但又相互联系紧密的故事。影片在精美的场景设计背后弥漫着梦境般的浪漫气息,给人营造了一种陌生的幻境,整个影片的节奏和人物的表演牵动着观众的思绪,丝丝入扣。最后一部也是赚足了口碑和票房的商业大片《让子弹飞》,讲述了北洋军阀时期,城里的恶霸、悍匪、骗子等“黑暗势力”之间的“钱权相争”和“爱恨情仇”。整个影片中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未知数,带有激烈的动感画面和富有戏剧性的台词,使得观影的大众们声音此起彼伏。很多人都认为姜文的电影充满了各种隐喻和暗示,但在这里笔者更想从影片的语言、风格和镜头等方面的艺术创新性上谈谈他对姜文电影的感受,浅析其作品在文学上、艺术上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内在共性和个性、关联性和独创性。

一、先“声”夺人

现代社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气场。顾名思义,有底气或气质之意,主要是说有别于他人的、能够使人产生不一样的心里感受的独特气质。姜文的电影就是有足够气场的鼎力之作。纵观姜文的四部电影,不难发现一个特点,即在影片的开头就运用各种夸张的艺术语言来调动观众的情绪,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这就是姜文的气场。他运用演员的运动、背景音乐的配合、火车的汽鸣声、飞机的起落声、枪声等给人制造出一种庞大的足以吸引观众,使之进入电影进入角色的包容力和威慑力。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开头用了4分07秒的时间播放了“”期间举国上下都在歌颂的歌———《,革命战士祝您万寿无疆》并将其作为背景音乐。地面上出现的是,在巨大的像前,众多军人们列队敲锣打鼓、扭秧歌、热闹非凡的欢送男主角父亲所在的部队外出执行新任务的场景。孩子们奔跑在拥挤的大人当中,带有标志性的部队军用卡车穿梭在黄土飞扬的林间小道上,此时,一架军用飞机从天而降迎接这支队伍,声势浩大。姜文巧妙地运用从地面到天空的整个空间,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宏伟气势。

查看全文

魔幻疯癫游戏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具有魔幻现实主义审美特质的电影作品,吸收西方后现代电影结构方式,创造性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创建了魔幻的时间游戏电影结构,时间成为艺术修辞媒介,准确呈现了姜文一代人碎片式的荒谬、禁欲、躁动、狂热的生存状况和内心世界,从而具有一种历史的真实性。在中国电影史上建构了一部具有开创性的电影结构类型,提供了新的电影思维、修辞和语言维度。

姜文新作《太阳照常升起》近期在上映之前参加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虽然进入竞赛单元,但最终空手而归。在国内上演后票房成绩差强人意,对观众而言,理解《太阳》(简称)存在巨大的障碍。电影作者和观众之间的理解障碍证明了存在语言之间的围墙,姜文运用的电影语言和中国观众的阅读习惯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双方无法沟通。姜文的艺术狂热追求虽与观众大众愉悦渴求背道而驰,却成就了一部足以书写中国电影史电影语言新篇章的佳作。《太阳》吸收了西方最新电影的语言元素,根据作品的情况进行中国化改造,形成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镜像语言,与中国电影经典叙事、第五代导演的宏大叙事和第六代的琐碎叙事及其镜像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姜文没有为求获奖而献媚于西方评委观照中国太阳的阴暗面并进而复制西方的电影语言系统,同时与中国国内的主流电影形态保持决绝的距离,根据小说提供的情节和自己做下放青年时的人生体验营造了现实魔幻之境,强烈的电影形式冲动导致新的电影形态产生同时也如同以往的中国电影艺术被观众拒斥。

《太阳》的时间线是:1976年春、1976年夏、1976年秋、1958年冬,按照春夏秋冬叙述了四个故事,正常的顺序应该把最后一段放到最前面,这种结构方式类似倒叙。电影中的叙事采用印象派的散点撒墨方式,银幕上呈现的是碎片式的生活现象,而事件本身反而隐含在时间帷幕的背后,通过人物的交谈追叙事件。把事件置于言谈之中舍弃了电影呈现时空画面的优势而使电影采取文学式叙述事件。叙事变得跳跃不定,其中留下了大量的空白需要读者领悟,姜文建立了一座叙事迷宫。而电影表演诡异、镜像语言变形则打碎了电影语言视听美感,观众接受变得异常困难。电影接受不再是沿着时间河床欣赏沿岸风景,时间成为碎片,满足了导演的艺术欲望同时也使观众进入游戏机器。疯癫的表演、快节奏的动作、紧张的言语、虚幻的场景和时间的倒置营造了电影魔幻的时空结构。从而在电影语言学意义上成为一部在中国崭新的文本。

从审美特质上看,《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电影中的表演、情节、动作、语言、场景和电影语言都具有魔幻疯癫的特质。疯妈、林大夫、梁老师、疯妈儿子、唐叔、唐叔爱人的动作言语都透着一种疯癫。疯妈的记忆停留在"太阳升起来"的那一时刻,在灾难和狂喜来临时如同手表进水一样记忆冻结成为一种时间代码。林大夫和老唐的爱人在电影中充满了欲望,在红色时代因为欲望禁锢的巨大压力而成为疯癫的欲望能指。而老唐手中的双管猎枪成为欲望发泄的通道。1猎枪在东部被压抑,没有发挥的空间,猎枪的主人用枪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面带微笑获得解脱。猎枪到南部后,疯妈儿子告诉老唐天上飞的野鸡没有人管,可以随便打。老唐在长达十几分钟的时间里都带着一帮小孩在肆意地宣泄自己的欲望。梁老师成为众多女子的梦中情人,欲望的寄托。在一场啼笑皆非的抓流氓活动中,政治和色情混合在一起合成魔幻怪异的效果,在观看《红色娘子军》时有五个观众摸了五个女同志的屁股,2这成为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有意思的是,电影中出现种种明显的错误。普希金是苏联诗人。老唐老婆40岁,比20岁的疯妈的儿子大了"二十多岁"。老唐在1976年夏天老梁自杀后被下放,1976年秋天来到疯妈所住的山村,而疯妈的故事发生在1976年春天,第一、二个故事在第三个故事开头合一,但是时间上存在明显的误差。这也可以视为疯癫的表征。

影片中的人物处于莫名的焦虑、紧张、躁动不安之中,言语和行动动作频率加快,从而影响到影片的节奏。影片中充满带有一种诗意的疯癫的细节。疯妈在梦里看见了一双绣着鱼的黄须鞋,爬上树大呼儿子出生时的几句呓语,为了扶正倾斜的大树挖出了地里的鹅卵石,踩着河边长着青草的泥土在河中漂流。林大夫面容姣好身材苗条总是带着些许疯癫的暧昧表情,林大夫因为暗恋梁老师而出面指证梁耍流氓并想趁机声明自己是老梁的人,其实与老唐设下陷阱导致老梁陷入困境。老梁则在看电影时摸了暗恋自己并打骚扰电话给自己的女子的屁股,女子没有声张但老梁慌张之中被革命群众追击又被林大夫欺骗摔断大腿,处于众女感情漩涡中的老梁因为欲望禁锢、好友背叛突然含笑自杀获得解脱。老唐与勾引疯妈儿子的妻子离婚,但又为了满足疯妈儿子对天鹅绒的问题远赴北京但一无所获,回来后却出乎意料地对离婚妻子大献殷勤,并枪杀了自己找到了绣有"积极分子"的天鹅绒的疯妈儿子。老唐在西部天涯尽头迎娶远道而来的妻子,整个过程充满"无厘头"的疯癫。而影片结尾疯妈在火车上生下了儿子,太阳升起的时候,疯妈抱起了躺在铁轨中被鲜花环绕的儿子,爬上火车车厢大喊,悲喜交加的她被永久置于疯癫状态,在片刻清醒后沉入河流漂向远方。影片情节有很强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细节和细节连接并没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如同印象派的绘画一样散点连接,处于一种疯魔的随意状态,建构一座叙事迷宫。

查看全文

电影结构类型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具有魔幻现实主义审美特质的电影作品,吸收西方后现代电影结构方式,创造性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创建了魔幻的时间游戏电影结构,时间成为艺术修辞媒介,准确呈现了姜文一代人碎片式的荒谬、禁欲、躁动、狂热的生存状况和内心世界,从而具有一种历史的真实性。在中国电影史上建构了一部具有开创性的电影结构类型,提供了新的电影思维、修辞和语言维度。

姜文新作《太阳照常升起》近期在上映之前参加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虽然进入竞赛单元,但最终空手而归。在国内上演后票房成绩差强人意,对观众而言,理解《太阳》(简称)存在巨大的障碍。电影作者和观众之间的理解障碍证明了存在语言之间的围墙,姜文运用的电影语言和中国观众的阅读习惯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双方无法沟通。姜文的艺术狂热追求虽与观众大众愉悦渴求背道而驰,却成就了一部足以书写中国电影史电影语言新篇章的佳作。《太阳》吸收了西方最新电影的语言元素,根据作品的情况进行中国化改造,形成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镜像语言,与中国电影经典叙事、第五代导演的宏大叙事和第六代的琐碎叙事及其镜像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姜文没有为求获奖而献媚于西方评委观照中国太阳的阴暗面并进而复制西方的电影语言系统,同时与中国国内的主流电影形态保持决绝的距离,根据小说提供的情节和自己做下放青年时的人生体验营造了现实魔幻之境,强烈的电影形式冲动导致新的电影形态产生同时也如同以往的中国电影艺术被观众拒斥。

《太阳》的时间线是:1976年春、1976年夏、1976年秋、1958年冬,按照春夏秋冬叙述了四个故事,正常的顺序应该把最后一段放到最前面,这种结构方式类似倒叙。电影中的叙事采用印象派的散点撒墨方式,银幕上呈现的是碎片式的生活现象,而事件本身反而隐含在时间帷幕的背后,通过人物的交谈追叙事件。把事件置于言谈之中舍弃了电影呈现时空画面的优势而使电影采取文学式叙述事件。叙事变得跳跃不定,其中留下了大量的空白需要读者领悟,姜文建立了一座叙事迷宫。而电影表演诡异、镜像语言变形则打碎了电影语言视听美感,观众接受变得异常困难。电影接受不再是沿着时间河床欣赏沿岸风景,时间成为碎片,满足了导演的艺术欲望同时也使观众进入游戏机器。疯癫的表演、快节奏的动作、紧张的言语、虚幻的场景和时间的倒置营造了电影魔幻的时空结构。从而在电影语言学意义上成为一部在中国崭新的文本。

从审美特质上看,《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电影中的表演、情节、动作、语言、场景和电影语言都具有魔幻疯癫的特质。疯妈、林大夫、梁老师、疯妈儿子、唐叔、唐叔爱人的动作言语都透着一种疯癫。疯妈的记忆停留在"太阳升起来"的那一时刻,在灾难和狂喜来临时如同手表进水一样记忆冻结成为一种时间代码。林大夫和老唐的爱人在电影中充满了欲望,在红色时代因为欲望禁锢的巨大压力而成为疯癫的欲望能指。而老唐手中的双管猎枪成为欲望发泄的通道。1猎枪在东部被压抑,没有发挥的空间,猎枪的主人用枪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面带微笑获得解脱。猎枪到南部后,疯妈儿子告诉老唐天上飞的野鸡没有人管,可以随便打。老唐在长达十几分钟的时间里都带着一帮小孩在肆意地宣泄自己的欲望。梁老师成为众多女子的梦中情人,欲望的寄托。在一场啼笑皆非的抓流氓活动中,政治和色情混合在一起合成魔幻怪异的效果,在观看《红色娘子军》时有五个观众摸了五个女同志的屁股,2这成为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有意思的是,电影中出现种种明显的错误。普希金是苏联诗人。老唐老婆40岁,比20岁的疯妈的儿子大了"二十多岁"。老唐在1976年夏天老梁自杀后被下放,1976年秋天来到疯妈所住的山村,而疯妈的故事发生在1976年春天,第一、二个故事在第三个故事开头合一,但是时间上存在明显的误差。这也可以视为疯癫的表征。

影片中的人物处于莫名的焦虑、紧张、躁动不安之中,言语和行动动作频率加快,从而影响到影片的节奏。影片中充满带有一种诗意的疯癫的细节。疯妈在梦里看见了一双绣着鱼的黄须鞋,爬上树大呼儿子出生时的几句呓语,为了扶正倾斜的大树挖出了地里的鹅卵石,踩着河边长着青草的泥土在河中漂流。林大夫面容姣好身材苗条总是带着些许疯癫的暧昧表情,林大夫因为暗恋梁老师而出面指证梁耍流氓并想趁机声明自己是老梁的人,其实与老唐设下陷阱导致老梁陷入困境。老梁则在看电影时摸了暗恋自己并打骚扰电话给自己的女子的屁股,女子没有声张但老梁慌张之中被革命群众追击又被林大夫欺骗摔断大腿,处于众女感情漩涡中的老梁因为欲望禁锢、好友背叛突然含笑自杀获得解脱。老唐与勾引疯妈儿子的妻子离婚,但又为了满足疯妈儿子对天鹅绒的问题远赴北京但一无所获,回来后却出乎意料地对离婚妻子大献殷勤,并枪杀了自己找到了绣有"积极分子"的天鹅绒的疯妈儿子。老唐在西部天涯尽头迎娶远道而来的妻子,整个过程充满"无厘头"的疯癫。而影片结尾疯妈在火车上生下了儿子,太阳升起的时候,疯妈抱起了躺在铁轨中被鲜花环绕的儿子,爬上火车车厢大喊,悲喜交加的她被永久置于疯癫状态,在片刻清醒后沉入河流漂向远方。影片情节有很强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细节和细节连接并没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如同印象派的绘画一样散点连接,处于一种疯魔的随意状态,建构一座叙事迷宫。

查看全文

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励志演讲稿

向着成功努力的过程,乍一看,就像一条黑漆的隧道,望不到头,比如高三毕业班的学生,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忙不完的事,睡不够的觉,许多人每天都要“头悬梁锥刺骨,地挑灯夜战”,每天在“两点一线”之间劳碌……一天天的生活就像复印机里印出来的,一切都在重复。别忘了,太阳是新的!全新的,是一种最美的心境!

新的太阳,难道这不是一种希望吗?每天都看见希望,就像是在黑口的夜里看见曙光,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吗?是的,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几乎崩溃了,太高的期望将我们紧紧地钉在地上,但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充实的象征。

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力,所以我们不一定要向着胜利微笑,但面对暂时的困难,我们必须微笑,而且是会心动微笑。

埋首于通向成功征途,是必须真真正正“埋”下去的,这段日子需要休沉下来,静下心来,只有保持“心静如水”的状态,才能投入最后的冲刺。

我们好比是在乘一辆车前往目的地,沿途的风光很美,很诱人,但是你最好不要为了他们牵扯太多的精力,而要使目光一直朝着终点的方向看,如果忍不住跳下车去欣赏暂时的美景,这辆车就开走了,也许你会看到另一辆车,也许最后你同样到达目的地,但那也不是你人生准点的时刻了。

人生在特定的阶段有着特殊的使命。求学的阶段,就是为实现人生目标迈出重要一步的时候,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你将追悔莫及,所以狠狠心,女孩子们暂且丢下那些漂亮的衣服和浪费时间的打扮,男孩子们抛开那诱人的漫画书和电脑游戏,放一放那一段遥不可及的“青苹果”之恋吧!夏天不摘秋天的果。摘下来,食之不甜,弃之可惜,所以还是等到收获的季节里再去品尝丰收的喜悦吧!搁置一下与前进无关的心事,抬头望天,用心灵看世界,因为太阳常新。

查看全文

崭新的太阳天天有

向着成功努力的过程,乍一看,就像一条黑漆的隧道,望不到头。比如高三毕业班的学生,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忙不完的事,睡不够的觉,许多人每天都要“头悬梁锥刺骨,地挑灯夜战”,每天在“两点一线”之间劳碌……一天天的生活就像复印机里印出来的,一切都在重复。别忘了,太阳是崭新的!全崭新的,是一种最美的心境!

崭新的太阳,难道这不是一种希望吗?每天都看见希望,就像是在黑口的夜里看见曙光,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吗?是的,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几乎崩溃了,太高的期望将我们紧紧地钉在地上,但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充实的象征。

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力,所以我们不一定要向着胜利微笑,但面对暂时的困难,我们必须微笑,而且是会心动微笑。

埋首于通向成功征途,是必须真真正正“埋”下去的,这段日子需要休沉下来,静下心来,只有保持“心静如水”的状态,才能投入最后的冲刺。

我们好比是在乘一辆车前往目的地,沿途的风光很美,很诱人,但是你最好不要为了他们牵扯太多的精力,而要使目光一直朝着终点的方向看,如果忍不住跳下车去欣赏暂时的美景,这辆车就开走了,也许你会看到另一辆车,也许最后你同样到达目的地,但那也不是你人生准点的时刻了。

人生在特定的阶段有着特殊的使命。求学的阶段,就是为实现人生目标迈出重要一步的时候,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你将追悔莫及,所以狠狠心,女孩子们暂且丢下那些漂亮的衣服和浪费时间的打扮,男孩子们抛开那诱人的漫画书和电脑游戏,放一放那一段遥不可及的“青苹果”之恋吧!夏天不摘秋天的果。摘下来,食之不甜,弃之可惜,所以还是等到收获的季节里再去品尝丰收的喜悦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