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09:00: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太极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谈太极拳与健康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极其精湛的拳艺和深刻而丰富的哲理。
太极拳的发展不仅得益于“略难易套”的奠基,更重要的是“去繁从简”的推广普及。20世纪下半叶,太极拳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向简化方向发展,从50年代中的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70年代末的四十八式太极拳,80年代的四十二式等竞赛套路到90年代的八式、十六式太极拳等,一个简化太极拳系列逐步形成。它与各流派的传统太极拳共同构成有利于当代“全民健身”的运动体系。这个体系已突破过去的“适应性”,它即适合中老年人,体弱病患者,上班族,也适合运动员竞赛和青少年锻炼。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中国太极拳之类的锻炼方式有助于加强老人双腿的稳定能力,降低因为摔倒而受伤的可能性。这一发现是基于从美国8个治疗中心为老年人计划的锻炼项目获得的结果。这些持续时间从10周到9个月不等的项目分别涉及举重、肢体伸展、耐力和平衡训练等内容,参与者随后接受最长达4年之久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参加锻炼的2328名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摔倒的可能性减少了大约13%。而这些锻炼形式中,太极拳效果最好,年龄至少在70岁以上者摔倒的可能性下降了25%。
就美国老年人而言,摔倒是其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大约30%的65岁以上的老人一年至少摔倒一次,其中10—15%的摔倒过程会导致股骨或其他部位骨折,进而促使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恶化甚至死亡。
科学家们指出,比较之下,动作舒缓,注意平衡的太极拳或许能帮助老年人意识到自己的体能,灵活和耐力的极限,使其在行动中更为小心,达到防止摔到的目的。
太极拳“白鹤亮翅”哲学内涵研究
1.“圆”之美
中国武术从外形上呈现出“拧”、“倾”、“曲”、“圆”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的共性,也蕴含着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且同西方审美中的“开”、“绷”、“直”、“立”形成鲜明的对比。太极拳的美就在于“圆”这一理法。阴阳双鱼是太极拳的标志,一阴一阳在相接相融又相互对立,相互抵制的旋转中组成一个圆形,阴阳交错,生生不息。太极拳的哲理性表现在动作形体上、育人教礼上、以及健身技击上等方面。就太极拳运动过程来讲,身体各部位节节连贯扭转,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画出圆型,这个过程是一个整体。而“圆”又是有“弧”所构成的,在动作中的屈肘、屈膝、屈髋、含胸以及各种以某一点为中心的旋转动作都是“圆”理的表现。在“白鹤亮翅”中,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体现了“圆”理。“含胸拔背”也是“圆”形的体现。两肩微微内收,胸椎第三节微微向后顶出,整个背部呈现出弧形。这种姿态不仅可以疏通整个背部的经络,打通气血,还可以在人体内部将力劲集中在一起,体现出内劲。两臂微屈呈现弧形状态在身体两侧一上一下张开,要求三“圆”加一“旋”。一是大臂与腋下不宜过直,否则没有弧度,要有一拳的距离,体现松劲;二是肘关节微屈,不宜向前过于伸展,出现直臂的情况,也不易过度的屈肘打破圆的形态秉承“尖肘”;三是手掌五指微屈,状如荷叶,就像包裹一个球面,力向外撑。大拇指与四指之间虎口,要求指尖含力外撑,呈现弧形;四是表现在小臂相对于大臂的解剖位有一个以肘关节为轴心的旋转,左前臂相对大臂左前旋,右前臂相对大臂做后悬。动作节节连贯,处处是弧形,是“圆”理的体现。裆部时刻保持“圆”的状态,需要时刻松垮。从太极拳的虚实方面来看,“虚”与“实”既相互对立有筋膜联系。“白鹤亮翅”定势的情况下右腿实其主要的支撑作用,左腿虚点地起辅助支撑作用,要保证裆部成“圆”稳定底盘就要做到松垮。双腿在太极拳中是主要的支撑部位,也是力量传递的主要动力途径,适当的弧度可以发挥蓄劲,无论是在动态动作或者是静态动作中都有着独特的作用。最终重心落右腿形成静态支撑,此时双腿双膝均为微屈,膝盖脚尖略微内扣,使劲力从小腿的外侧顺力缠绕到大腿内侧,从而保证开档圆胯,稳定重心。整体上来看,“白鹤亮翅”动作的整个运动轨迹都发生在一个“圆”中。腰部作为身体上下扭转的衔接点,在腰部转动带动手臂合分过程中在身体前侧画圆;“手”与“足”、“肩”与“胯”、“肘”与“膝”更是外三合完美体现,各自在自己的运动轨迹上非圆即弧。
2.和谐之美
太极拳是武术文化中的代表,是健身、健心的运动,更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这种高雅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长时期、多学科文化不断积累和渗透的结果。其中“和谐”不仅是武术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也是核心的思想理念追求。太极拳更是为儒、佛、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所影响,要求脾性温和、与人为善、修养内心。太极拳的“和谐之美”从两个主要方面体现:一方面是看得见的身体姿势形态。在整个动作的过程中,动作之间、关节之间协调配合,以整体动作运动的过程都是以“腰裆”的运动为轴心展开,曾有学者对“腰裆”的运动的轨迹进行重心运行轨迹的数据化测量分析,得出结果证实其在运动中的轨迹抽象出来实则为太极图。可见太极拳拳式正是以“一”统帅“四体”的高度完整与和谐。二是思想精神的熏陶。和谐的审美和追求更体现出人生命的和谐,所谓内修外练、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形神兼备,内意、气、体的三合统一。法国大作家雨果在对“美”的界定上也同样认为它是一种“和谐完整”的形式。与之吻合,太极拳恰恰特别强调“整体的和谐”统一,表现在:(一)呼吸与动作合一,太极拳的习练中要求动作与呼吸协调配合。在十三式的行功心解中也提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两者不能分割,独立存在。(二)心理和生理合一,情绪和心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会影响并体现在我们的肢体动作以及表情上。例如在你十分紧张或者是生气的时候就会面部略显紧张,双手五指紧握,身体各部位的肌肉无意识收缩。然而当你心情平和的时候则面部舒缓自然,五指轻松微张,身体各部位的肌肉也会完全处于一个很放松的状态。“白鹤亮翅”中要求面部从容自然,双肩下沉,松腰敛臀,这个在一定程度间接地是心理情绪影响生理外在表现,须达到一个统一协调的状态才能够更好的体会太极拳的修心价值;(三)有形和无形的统一,太极拳是有别于其他一般运动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的一项运动,练好练精太极拳的前提需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而非是简单的的模仿表面外形动作。由意发动才能够使动作充满精神气例如白鹤亮翅在你打开双臂的时候就会想这个动作的由来是在模仿“鹤”,而本身这个动作反映出一种心胸宽广,海纳百川得心态,包括一动一静,攻防操作意图等等都会随之浮现,并完美的结合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会到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3.自然之美
太极拳的自然美表现在它的“慢”“松”“匀”“柔”四个方面。与其他拳术相比较而言,“慢”是太极拳尤为独特的精髓所在,也是因为这个一点会被很多人怀疑和否定。但是慢的表面之下则隐藏着大气度和大道理。拳经上提到这个太极拳在慢中求进,一开一合、一呼一吸、开合合吸动作和呼吸协调配合。开合动作慢,呼吸则长,日久可呼吸细而深,心肺功能得到加强,便寿命长。可知,慢的过程不仅仅体现的是从容、淡定不矫情,更是练气的门道所在。“松”是在习练太极拳中强调最多的一点,也是比较难把握的一点。“白鹤亮翅”为例,要求“虚领顶劲”,想象头上悬着一个绳子,向上拔起。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头颅的重量力线才能延身体躯干正直垂直与地面,从而减轻对身体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这种平稳的状态可以是呼吸顺畅、面容自然,大脑中枢系统亦可得到舒缓平静。大脑又是支配周身运动的“总司令部”,只有大脑松缓平静周身才可以得到松柔的状态。而且强调“松”要身体的各个关节肌肉都要相对“松”,不可僵硬。即便在“白鹤亮翅”中右手臂处于上抬的状态,但肘部依然保持着一种垂劲。“匀”在太极拳中指的是呼吸匀称,动作匀合均衡。就像在“松的时候”如果九节中一个关节没有送就会出现不均匀,故一个动作的始终全身九节都保持节节贯连不间断。如“白鹤亮翅”中踝关节一松则膝屈重心后坐,再转腰胯带动肩、肘、臂、手随之摆动回旋,形成一个流水一样的整体连绵不断,体现其匀称之美。“柔”是太极拳的一种境界,有“以柔克刚”、“行云流水”之说。系辞传中写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里所说的两仪其实就是相互吸引、相互抵制又相互对立的两面,固然“柔”在这里是刚的反面。只有正确的理解“柔”,才能够体会“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虽外显柔和但并不是松软的状态,而是劲周身各个关节,劲、气均含其中。太极之柔又取水之法,一面变幻无穷,沾连粘随,是以无为应万变的拳法;除此之外有体现了水“沁”的特质,如“水滴石穿”,说明水是天底下最最坚硬的“柔和”体,是至刚之物。所以能够做到全身柔和、匀称才是最高境界。更要柔中有刚劲,力点集中。
陈式太极拳研究论文
陈式太极拳运动具有强身健体、搏击技艺的双重性,尤其是它的医疗保健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下面将陈式太极拳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影响分述如下:
1.陈式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我们知道,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练陈式太极拳时,首先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田”,心无杂念,即要“心静用意”。这样,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终集中在练拳的动作上,排除了大脑其它思绪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练习动作需要“完整一体”,从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不散,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某些动作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与平衡能力,因此要求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间接训练作用,从而达到强化大脑的调节目的。
2.陈式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影响:
从陈式太极拳动作的组成来说,它包括各组肌肉、磁节的活动,也包括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隔运动。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淤血。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呼吸运动同样也加速静脉的回流。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舒展,且要求有意识地使呼吸与动作适应,这就能更好地加速血液与淋巴的循环。
中学八式太极拳德育渗透研究
摘要:八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分支,也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照实验法对新疆乌苏市第五中学特色课“八式太极拳”的德育渗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中学校园开展特色课“八式太极拳”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修身养性,还有利于学生熏陶中华传统文化,从思想、政治、道德上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建议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队伍在教学上的综合能力,成立太极拳文化社团,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渗透。
关键词:中学特色课;八式太极拳;德育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2]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的全过程[1]。由此可见,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学生。通过体育工作者的课程设计,发挥太极拳的自身优势,将德育和身体锻炼相结合,加以有效的实施教学,既能让学生得到正常的生理锻炼,又能培养中学生的“五个认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1太极拳及太极文化的内涵
“太极”一词源于《易经》,在太极的理念里融合了思想道德规范、为人处世方法和价值取向,在长期的发展中,衍生出一种特殊的太极文化。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太极拳的拳理集诸子百家思想,动作结合医学、经络学说、技击理念又含兵家思想,存在形式涉及民俗、娱乐等领域,太极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意义深远[3]。太极拳运用太极、阴阳、五行等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将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形态和动作融到武术技法结构中。太极拳文化蕴含着优秀的民族思维方式,应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4]。
2太极拳的开展现状及教学实验设计
太极拳教学的操作感悟
Practiceoftaijiquan''''steachingisrealized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武术中一项别具风格的拳术,它具有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价值。在实际应用中有着独特的技击和技巧。它的特点在于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沉静缓慢、柔和圆活、匀速连贯,其演练过程细致而松静,舒展而严紧。这种独特的风格与其它拳术在速度、耐力、力量、灵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因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树立“三心一意”的思想
学生刚接触到太极拳时感到好奇,但目的性不明确。教师要首先把学生从感性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引导到教学实际,这样反复的一个教育过程,能启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不断消除畏难思想,在思想上树立起决心、信心、恒心,为起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会学生心领神会动作要领
教学中要以动作的含义、名称和技击的作用去讲解,示范,演示中不仅要“传形”,而且要“会神”。譬如:“手挥琵琶”,动作的式样要像两手抱着琵琶一样;“野马分鬃”动作要做到像野马奔腾时马鬃分开的形象;“白鹤亮翅”动作则要似白鹤舒展美丽的翅膀一样。在讲解到技击作用时,譬如“闪通背”,就是上肢动作做防守还击的状态;“搬栏捶’,就是上肢配合防守做进攻的动作;“搂膝拗步”,就是进攻与防守的配合应用。这样进行诱导学生去想象、体会动作要领,开动脑筋去会神动作的积极意义。通过实际教学体会到,这样的教法不仅使动作不断规范,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分课堂在太极拳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文章采用课堂观察法与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百色学院2020级公体太极拳班为调查对象,对“对分课堂”模式在公体太极拳课中出现的制约因素进行探讨。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师对该模式的应用情况等方面,分析该模式在公体太极拳课中的实施效果和制约因素。研究发现:教师在内化吸收环节对学生的真实性持质疑态度和学生存在自我矛盾。对应用对分课堂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提升策略,为对分课堂模式在公体太极拳教学中的改革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前言
对分课堂是我国创新教学模式的新成果,经过对各个水平阶段的推广和应用,该教学模式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还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虽然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从2001年开始已经实施改革多年,但是新教学模式成果还是没有让各方学术界人士都达到满意的程度,在教师与学生两者的角色之间存在主导与主体的争论和分歧。通过对公共体育太极拳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选用对分课堂模式授课已获得的理论成果进行分析总结。
1.1研究目的
本论文以百色学院2020级公共体育太极拳班为调查对象,每班抽取24名不分专业的学生,研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公体太极拳教学中的改革。通过对“对分课堂”在2020级公共体育太极拳课堂应用情况的分析综述,了解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太极拳课的制约因素,并且摸索解决途径,最后目的是能够有效实施推进讲授和内化吸收以及讨论三个环节。
1.2研究意义
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点透视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从传统美学的审美角度,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太极拳的关学特征。其具有身法之美、姿态之美、意境之美、和谐之关、神韵之美、虚实之关、劲力之美等。通过研究揭示了传统审美方式形成和发展的个性特征,可以促进太极拳传统美学的发展,弘扬太极拳的文化优势,加强太极拳的交流,从而更好的发扬太极拳。
论文关键词:太极拳;传统美学观点;特征
1太极拳的思想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底蕴,太极拳就是植根于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上产生、发展、壮大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太极拳美学思想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太极拳的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刚柔相济的特点可以看出其渗透着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中的易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尤为突出。
1.1易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著作,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太极拳的“太极”二字出自于《易经》。它将自然规律归纳为“太极八卦”,即“易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周易·系辞上》中称:“一阴一阳之谓道。”易学辩证法最基本的范畴是阴阳,如天地、刚柔、动静等,都是阴阳对立的,因此,阴阳是概括一切统一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的抽象概念。《易传》对矛盾两方面是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使个体有所改变,它注重的是对立面的和谐统一。阴阳的协调统一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太极拳法和拳术理论等方面。
大学体育太极拳教学探究
终身体育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需求,太极拳运动则是终身体育教育的首选项目和最佳运动方式。太极拳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健身项目,在全民健身中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这不仅因为它具有强身健体功能,更主要的是人们在这项渊源流传的且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运动中体会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一、太极拳的作用
1.太极拳具有调整气血、平衡阴阳、疏经通络的健身功用;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加强大脑的调节作用,改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太极拳圆活缓慢并且动作柔和,要求呼吸和动作自然配合,全神贯注,在连贯练习时它强调用意念来引导动作,从而达到使全身肌肉既保持一定的劲力内畜并且有周期的放松的效果。太极拳的动作组成,包括多种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这样,它就可以加强血液和淋巴的循环,从而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太极拳运动的基础与规律在于阴阳之道,太极拳理论创立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太极拳各招各式讲究的是左右平衡,通过左右的协调配合使得人体左半身与右半身的经络气血得到均衡的锻炼从而保证了经络系统的阴阳平衡。常练太极拳,不但可以促进心肌收缩力的加强,血液输出量的增加,从而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而且可以使内气畅通,有利于毛细血管内外物质的交换,促进各种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减少肌酸的蓄积。练习太极拳对慢性冠心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症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太极拳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表明: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积极地意义。太极拳的修炼充分的表达了中国文化沉着安详、松静自然、刚柔相济、进退有节、内外兼修的精神内涵和对生命的关怀。太极拳讲究心静用意,即要求练拳过程中心理活动平衡,用意识支配动作,使人的思想活动集中在练拳上,排除杂念,免受不良思绪干扰,从而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识控制力提高,“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所”。以太极拳拳理重在养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尽管这些太极拳机理,仍以经验形态存在,但对现代人调节心理状态有很大的作用。提高人的自制力,变得刚毅开朗乐观,人格更加完善,个性不断成熟,学会处理、安排、解决事情,太极拳活动还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人消除孤独感,忘记烦恼和痛苦。大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太极拳,使身心进入到柔和、舒适、平静的状态,摆脱烦躁和焦虑,这对调解心理、生理平衡都很有好处。所以说太极拳是一种大学生的心神体操。
二、大学体育课中的太极拳教学策略
1.加强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太极拳的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同时,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并实践于教学当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阐明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太极拳的攻防作用、太极拳的养生和健身作用、太极拳优美的旋律与人体各器官的和谐调节作用,激发学生掌握太极拳技术动作和技巧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太极拳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提出了应对的措施,即要以高度概括性的语言讲解并结合身体练习方法,辅以多角度示范与纠正典型错误动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此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做到精讲多练,突出太极拳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走出一条高校太极拳教学的新路子。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误区新思路文化内涵
2002年,国家教委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性质,即以大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和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锻炼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而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已被大多数普通高校纳入公共体育课教学必修内容,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然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面对这些误区,高校太极拳教学应在其形式与内容上与时俱进,使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能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所传承与发扬光大。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的误区
1.教学内容停留于形式,忽略了对其文化内涵的传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a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b要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c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此原则为蓝本。太极拳之所以成为高校公共体育必修课,正是以其具有健身性与深邃的文化性于一体的体现。然而,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太极拳作为公共体育课教学时数少以及体育教师对太极拳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把握肤浅,导致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仅局限在技术内容传播,而忽视了太极拳文化内涵传播。太极拳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内容相比其技术内容来说更有丰富的底蕴和生命力,其文化内涵却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鲜有体现,造成教学内容单调而枯躁,学生对太极拳的掌握只注重于技术动作表层和形式,形成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结果。
2.教学方法僵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应有计划的、灵活的组织和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确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割裂开来,结果致使教学方法僵化,总以“填鸭式”方法教授太极拳。虽然体育教师费力地满堂灌,学生却是被动的接受,挫伤了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课后学生收效甚微,对授课教师也不以为然。
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研究
摘要: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体育存在一定的耦合联系,耦合联系是需要在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下达到内部要素的良性发展,探讨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的切合关系对于推进太极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问题的基础上,与学校教育的发展进行耦合构建,利用耦合联系探讨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发展的优化途径,从而使太极拳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学校教育;课程耦合
1前言
探讨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的切合关系对于推进太极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耦合联系是需要在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下达到内部要素的良性发展,试图利用耦合联系探讨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发展的优化途径,从而使太极拳教学质量得到提高。2019年7月25日的《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提到,坚持传承弘扬,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讲好武术文化故事,体现中国武术精神,展示中国武术形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在国家体育健康战略的实施下,大力推进并创新武术进校园活动,对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契机。
2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状态的要素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学校,校园整体的氛围趋向于重操作、重技术,学校的整体教育导向注重了就业和能力的本位特点。“专业教育、技能培养、动手能力”成为职业院校基本认同的价值目标追求。[2]但在具体课程实施中,也会偏激的将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等同,使得非专业课程的太极拳教学弱化,忽视太极拳课程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轻视太极拳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性,所反映的是以“太极拳内容”为代表的体育学科教学相对于以“机械操作与制造技术”为代表的理工科,在职业院校表现出弱视地位的边缘化现象。2.1太极拳教学内容显现的问题。职业院校的培养形式使所招收的学生生源,多在技能学习上有自身的优势,并且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化。随着00后步入高等教育的行列,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他们具有多元文化的思维,对于新事物的思考方式简单化,对于自媒体形式的内容更加热衷,带来的是网络信息媒体下自主化认识。作为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影响下的00后学生,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唯我个性。面对这样具有特殊性格的学生生源,在接受传统教育内容浓厚的太极拳教学中,出现了对太极拳课程的无殊感,对太极拳文化的淡漠感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对太极拳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挑战。对太极拳课程的无殊感。首先,产生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科技进步,智能工具的普及,使得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便捷,学生处于生活基本不用动,学习基本网络获取的状态。年轻的学生对便利的生活方式过于依赖,对于锻炼的意识表现缺乏,进而带来的是对太极拳课程的兴趣变得不高。社会节奏步伐的加快,使学生的生活节奏变得紧凑,情绪容易急躁,缺乏耐心,加上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青年阶段,对太极拳这种缓慢的练习形式并没有特别的学习动力。其次,面对学校将更多的学生时间用于专业课程和专业活动的实施现状,以学生未来就业为实质性目标,太极拳教学在情理之中不得不进行让步,造成开展的形式得不到重视,内容也进行了简捷化的处理。而且以单一技术动作为主的球类课程,相对于太极拳课程的连续性多组合动作学习形式更加受到学生的喜欢,使得太极拳课程竞争力变得不足,致使学生对太极拳课程表现无殊感。对太极拳文化的淡漠感。1978年邓小平同志题词“太极拳好”之后,太极拳被放到了很重要的高度,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使命和国际影响,但对于太极拳本身也带来不少负向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太极拳的宣传受到了各方利益化的驱使,与“虚假”、“俗套”、“伪作”等字眼联系到了一起,“失真”现象的频繁出现,也让太极拳变得无趣而不忍直视。健身意识的逐年增强,关注更多的是外在动作的演练,受众以老人和病弱居多,这种对太极拳的社会认知亦如此,对于内在与中国传统相连的文化则也并不在意,更别说对制其敌而不伤其敌的求和精神的理解,使太极拳的文化变得高深而不容触动,致使学生对太极拳文化产生淡漠感。2.2太极拳课程机制浮现的问题。职业院校课程结构的现代化改革,在针对学生体育选修机制上,基本采用限制性自主选课形式,即在规定的课程项目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限制性自主选课形式的实施,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体育课程的项目,选择喜欢的老师,拥有了课程的选择权,但在具体的现实中,常常会出现许多阻碍性问题。如,由于对选课内容的理想化,有部分学生对太极拳课程抱有对抗的心理,但限于课程内容管理的需要,不能有太多的肢体对抗,使得现实课程没有达到期望,于是产生了厌倦;选课态度的消极化,导致对课程产生倦怠感;选课时间的集中化,造成所选课程项目不是预期的结果等问题的出现,是教学过程中表现的特殊性。2.3太极拳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复杂过程中,不外乎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主要要素构成。教学过程呈现的特殊化现象,需要更加明确在此教学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并加强其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其目的是使学生与时俱进的得到发展和培养。[3]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作为授课教师应当最先进行反思,教师在太极拳课程教学中是否专业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事情,这是课程教学有序进行的保证。不适当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对学生的指导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职业院校的非体育专业学生在选择太极拳课程的初始期待,是基于自身对该课程的理想状态,但与现实课程存在较大反差,会使学生对太极拳课程的学习产生厌倦,从而阻碍太极拳课程本身魅力的展现。其次,太极拳的技术动作在不进行精深研究的状态下,从事基本动作的学习是较为简单的,这也是太极拳超然于武术之外,被广泛推广的原因,正是这种“内练精深,外练简单”的技术形式,在学生看来兴致全无。太极拳存在的套路化形式使得该项目具有连续性,起承转折,连绵不断的运动特点,使得学生必须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巩固,学习量的增加会使学生变得消极化并产生倦怠感。另外,学生在课程选择的流畅度和学校课程建设的合理性,也会使学生在接受太极拳课程受到阻碍。在没有选择到其他心仪的课程而被迫选修太极拳课程,或者是强制进行单项的太极拳课程选择的问题出现时,都会对教学过程的发展带来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