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08:03: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苏州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赴苏州学习考察体会

学苏州经验促船营发展

——赴苏州学习考察体会

中共xx区委组织部长贾恒

2005年10月9日至20日,我参加了全省市县党委组织部长赴苏沪培训班,充分领略了苏州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所见所闻,感慨万千。

苏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5个县级市、7个区,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42.5%。总人口584万,其中市区人口209万。改革开放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苏州市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4年全市实现gdp总量3450亿元,比2003年增长12.31%。全年实现财政收入585亿元,比2004年增长14.27%。全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发展,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标准。5个县级市中有4个进入全国百强县前10名。培训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收获很大。下面从对苏州成功经验的理解和如何将这些经验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两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一、对苏州主要经验的理解

查看全文

苏州地域风情文学表现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迥异的人文气息与文化观念,地域文化论古而有之。《礼记•中庸》曾记载:“南方谓荆扬之南,其地多阳。阳气舒散,人情宽缓和柔;北方沙漠之地,其地多阴。阴气坚急,故人刚猛,恒好争斗。”一个地区千百年流传而来的文化,携着族群繁衍不息的原始记忆呼啸着奔涌过当地人世世代代延续的血脉,最终凝化为一种文化、文明与历史。而文学,正是文化范畴中最具有形象性、印记性、情感性和想象扩张性的表达形式之一。“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面社会影响特甚焉。”梁启超如是说。小桥流水吴侬软语,温润淡然含蓄悠远。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州文学延续了特有的传统文化品格与蕴藉,这正是苏州地域文化风情的独特体现。

一、苏州文化与苏州文学综述

作为吴文化的集大成者,古城苏州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底蕴沉淀出了其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文化精神。它不仅仅是城市的名称,更多的代表了一种文化标志和生活理念。古城保存完整的“三纵三横一环”河道水系追念着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独特风貌,流淌着苏州人柔性间杂点韧性的水文化的人文气息。温润秀美的自然坏境、富庶安定的社会环境,加之柔和细腻的文化氛围,构造了从容淡然精致含蓄的苏州诗性文化。昆曲评弹慢节奏的咿咿呀呀道出了苏州文化独特的魅力所在,也注定了这个城市的文学极少可能出现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粗犷与遒劲。余秋雨在《白发苏州》中如此感叹:“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在这样柔性文化背景下,苏州文学顺理成章地展现了其温润淡然含蓄精致的审美与品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州文人便凭借清秀俊逸、自然婉丽的文笔才思占据一席之地。西晋二陆之一的陆机被誉为“太康之英”,“少有奇才,文章冠世”,音律谐美,开骈文先河;唐代诗人张籍善用比兴,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小说家沈既济的《枕中记》和《任氏传》标志着唐传奇创作进入全盛时期,对后世文学颇有影响;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被称为“吴中四杰”,皆笔力俊逸,以文名著称于世。明代通俗文学大师冯梦龙的作品“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描绘了吴地市民阶级日常生活图景,为中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不朽的珍宝;明末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创作了《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等戏剧作品,开拓了戏曲艺术的深度与广度;清代沈复的自传体文言小说《浮生六记》“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以真挚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三白与芸娘的生活、追求和情趣,坎坷中体现了一种淡然、从容的生活意趣。

清末民初以文学的娱乐性、消遣性、趣味性为标志的鸳鸯蝴蝶派中的主要作家多为苏州人或久居苏州,如周瘦鹃、包天笑、范烟桥等人。才子佳人、骈俪诗文、哀情婉约,鸳蝴派文人细腻、闲适的笔触体现了苏州特有的文化风格。五四新文学运动并没有切断苏州文学温润、闲适、淡远的文化血脉,叶圣陶的《倪焕之》以苏州知识分子为题材,感伤情绪与忧患意识冲淡了剑拔弩张的改革与呐喊,小品文《没有秋虫的地方》、《藕与药菜》描写了作者对苏州生活的怀念与回忆;苏州籍作家艾雯久居海外,但终其一生都在怀念家乡,以思念苏州为主题写了大量散文,追求苏州文化精神,把其看作自己心灵的栖息地。在当代文学史上,陆文夫、苏童、范小青、朱文颖、叶弥、荆歌、车前子、陶文瑜……苏州作家们笔耕不辍、异彩纷呈,不同的写作方式背后是趋同的苏州文化背景与地域风情。“从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美食家》……以及以走出苏州的苏童和留在苏州的范小青的小说来说,他们的文字多为曲径通幽的瀚墨铺染而成;作品中既没有金戈铁马,也没有电闪雷鸣,有的却是撩人情思的温婉文字和淡雅的情慷。可以这么说,他们都得益于苏州地域文化的影响。”无论是陆文夫、范小青对苏州小巷世界的历史观照和追寻,还是朱文颖对古典苏州气息的寻觅与建构,抑或叶弥、荆歌等对人生百态智性的苏州式想象……异中趋同的还是对苏州地域文化精神的认同与追寻,即便是反思,他们身上也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精神。

二、苏州当代文学中的地域风情

地域风情的描画是地域文化的外显方式。“苏州,吴越名城,从烟柳画桥、石板小巷、精巧园林、六朝遗迹、古风乡俗到风味小吃、精美苏绣、清雅昆曲、甜糯评弹等等,表层的地域风情和内里的文化沉淀都是十分浓厚的,将其摄入文学作品,无疑会使创作具有与众不同的色相和独特的意蕴。”除类似于古代文学冯梦龙、李玉对江南生活的反映,苏州当代作家所描画的风情既包括对自然风物的展示,也侧重于对苏州地域人心的开掘,以传达变化中的苏州文化情境,还体现在从容、悠闲、轻逸、散淡的叙事情调上。对于苏州自然风物的描画,陆文夫、范小青、朱文颖可谓是个中高手。《小巷深处》、《美食家》、《小巷静悄悄》、《清唱》、《水姻缘》等都为我们展示了苏州地域风情,如幽远含蓄的小巷,精致典雅的园林,悠扬的昆曲评弹,沧桑的老井及沧浪亭、寒山寺等自然风物,这不仅是故事的发生地,而是作家们心中整个苏州城和苏州文化的缩影。陆文夫饱含深情地记录着那一条条“深邃而铺着石板的小巷”中的凡人小事,范小青在对清清洌洌、缓缓流淌的苏州水的描述中娓娓道来历经沧桑的今朝与往昔,朱文颖用古老的房屋、参天的古树、湿腻的青苔来营造她感受到的有点危险与邪魅的苏州……自然风貌是为开掘地域人心而置的外壳,而发掘当代民族文化精神、刻画地域文化特色的人的精神与灵魂是文学的灵性追求。苏州作家塑造出了大量精神品格鲜明的苏州地域文化人物。他们大多从小就受苏州地域文化的熏陶,熟悉苏州的文化精神、艺术旨趣、俗世人生。

查看全文

苏州地铁文化解析

精心打造地铁文化墙,重现苏州山水古镇民俗风情生活

苏州地铁一号线沿线站点目前共有文化墙八面,分别位于木渎站、玉山站、苏州乐园站、广济南路站、乐桥站、相门站、东方之门站、文化博览中心站。苏州地铁文化墙,摒弃无章的涂鸦和粗陋的文字,代之以融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于一体的专业设计。进入苏州地铁站,犹如走入了地下艺术殿堂。八个站台内的艺术文化墙,展现了苏州悠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提升了苏州的城市形象以及文化品位。驻足苏州地铁站,一幅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墙,让人们触摸到了苏州厚重的历史,又传递了苏州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品质以及苏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现代城市精神。苏州地铁文化墙,已成为体现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展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平台。它已成为苏州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例如,木渎站是苏州地铁1号线的起始站,来到这里,人们看到了以“人间天堂,锦绣吴中”为主题的艺术文化墙。这幅宏伟的壁画就像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画卷,将太湖吴中地区各著名景点散布其中,反映木渎站所处的地域特色。画面造型在传统线描的基础上充分汲取民间剪纸的艺术特点,整面艺术文化墙就像一幅巨大的剪纸,极富装饰意味。画面中展现的“灵岩山”、“太湖大桥”、“虹饮山房”、“严家花园”、“上方山”等太湖吴中地区秀丽景象,美轮美奂。在苏州乐园站,又具有现代气息。在深蓝、浅蓝色相间的背景上,不同色彩的星星在闪烁,7只“小鸟”张开翅膀,像在云中飞翔。这些色彩斑斓的“小鸟”都由“七巧板”组成,每块板上都是儿童绘画作品,虽然笔法有点稚嫩,却童趣十足,表达着孩子们对未来的美好想象,看起来让人赏心悦目。在名为《中新共育繁花绽放》这一富有现代气息的东方之门站,艺术文化墙则呈现另一种风格。它以中新两国的国花交相辉映为亮丽背景,并在其间展现园区标志性建筑和集成电路线路板等符号,表现出中新两国合作创新的主题。苏州地铁艺术墙体现了苏州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质,成为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也承担着引领先进文化的光荣责任。

免费发放《城市早点》晨报,使其成为乘坐地铁的人们的精神早点

在苏州地铁站的每一个出入口都有一个书报架,上面整齐的摆放着一叠叠报纸——《城市早点》,这份被称为“苏州人的生活早点”的报纸,包括城事、国事、天下事、民生、情调、微博、竞技、美文、楼市、院线、星闻等16个版块,内容丰富精彩。每天早晨,当人们进入地铁站就会从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的手中接过一份《城市早点》,真的可谓是一份十分丰盛又美味的大餐!每天书报架上的报纸都会及时更新,及时补充,书报架上也贴有“文明取阅,请勿多拿”的字样,提醒人们要节约。苏州地铁也已成为进行文化熏陶,提高市民素养的好阵地,而围绕地铁形成的文化氛围,毫无疑问的成了苏州“地铁之魅”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建“青年文明号”与“佳佳服务台”,营造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

在苏州地铁每一站的客服中心,都贴有醒目的宣传标语,如“微笑多一点,理由少一点,行动快一点,效率高一点”。这是每一位地铁服务者的宣言,是对乘客的承诺,更是对自己的勉励,苏州地铁站内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每一天都是精神饱满,面带微笑的在为每一位乘客服务。除了他们,还有许多青年志愿者也在默默地为苏州地铁献出他们的一份力。特别是以苏州大学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已成为地铁志愿者的主力军。他们与地铁工作人员共同为乘客服务,为乘客解决困难,他们一样时刻微笑。另外,在苏州地铁1号线的许多车站,都有一个“佳佳服务台”。在这里,工作人员仔细耐心的为乘客解答疑惑,它为乘客提供乘客咨询建议服务、双语服务、车站义务讲解服务、爱心接送服务、地铁站周边公交导乘服务等,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不仅为苏州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也为来苏州旅游的游客解决了出行的烦恼,让每一位乘客都能用宾至如归的感受。

查看全文

苏州:叫停公务员强制休假

曾经规定按休假天数给补贴不休年假不能评先进公众担心引发社会不公———

核心提示

最近一年,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强制”公务员带薪休假制度。当地政府希望借此改善公务员的身体亚健康状况,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但是,公务员以外的许多社会群体却纷纷对这一制度提出质疑,认为公务员带薪休假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

本报讯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苏州强制公务员带薪休假制度,今年已被暂停实施。规定出台公务员“吃惊”

去年8月初,苏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一份名为《市委市政府关于安排机关干部年休假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红头文件。

这个通知规定:按当年实际休假的天数,每天给予公务员一定数额的休假补贴;当年没有休假的不发补贴。不休年假的人没有资格参加年终先进的评选。

查看全文

苏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伴随科技创新,我国在跨境电商的发展上成果显著。自成为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后,苏州的跨境电商在稳步发展,但在平台运行、跨境物流、产品质量、人力资源等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本文试图提出合理建议,帮助苏州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使跨境电商产业蓬勃发展,成为苏州经济的新增长点。

关键词:跨境电商;苏州;新常态

一、苏州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一)跨境电商发展现状。所谓跨境电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跨境电商概念特指跨境网络零售,广义的跨境电商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手段达成交易的跨境进出口贸易商务活动,本文采用广义的跨境电商概念,研究苏州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现状。跨境电商本质上是一种新型国际贸易形式,通过贸易信息、运输部门和支付环节的集聚,实现信息规模、物流规模和资金规模的扩大,带来规模经济。我国跨境电商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而消费观念转变,对高质量、个性化商品的追求,为跨境电商催生出更大的市场。根据最新《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2017年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达7.6万亿元人民币,海淘用户规模升至0.65亿人,2018年有望增至9.0万亿元。海淘用户规模预计达到0.88亿人,市场前景较好。(二)苏州跨境电商发展概况。2016年1月,中国(苏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设立,苏州成为全国唯一地级市跨境电商试点城市。《2017年中国城市跨境电商发展报告》显示,自获批以来,苏州确定首批115家重点企业、15个重点项目,打通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促进B2B出口。2017年线上综合服务平台B2B出口首次突破10亿美元,主要出口到北美、欧洲、日本等地,商品主要为纺织品、IT制品等。目前,苏州全市开展跨境电商的企业超过2.8万家,占外贸企业总数的90%。在“六体系两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全国性跨境电商的产业集聚中心、大数据信息中心、创新创业中心、配套服务中心等“四大中心”,“苏州特色”的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二、苏州跨境电商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平台运行方面,苏州跨境电商产业的集聚效应不明显,尤其是为客户数量少、运营能力弱的中小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较少,传统外贸企业转型难度大,新型跨境电商企业运营成本高;且大多数跨境电商平台无法与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完美对接,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与有效监管,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也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共同导致平台运行效果的不理想。(二)跨境物流方面,时效性与费率是制约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苏州跨境物流的时效性差、费率也较高。具体而言,B2C跨境电商模式下,以销售个人消费品为主,物流方式主要采用邮政小包。部分地区配送成本高、耗时长、退换货不便及海关查扣等问题,降低顾客的满意度。B2B跨境电商模式下,苏州跨境电商平台企业中,仅有部分龙头企业建立海外仓,采用新型物流服务模式,提高物流配送效率,而大多数平台企业并未改善物流服务模式,导致物流成本高居不下。(三)产品质量方面。我国的跨境电商企业常依靠“低价同质”产品迅速实现“高增长”,却又难以维持。苏州的婚纱跨境电商业务就是一个典型。在国际市场上,与之竞争的许多欧美企业,采用差异化和品牌化战略,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赢得“品牌认可”的同时,也获得较高的利润。此外,由于跨境电商中,进出口环节与销售环节结合,海关、检验检疫、工商、卫生等部门对产品质量的监管界限不明晰,而国内质量标准与各国适用的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也让产品质量存在重大风险。(四)人力资源方面,传统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新兴跨境电商企业的快速发展都需要大量兼具国际贸易经验和电子商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在苏州,既缺乏有影响力的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和第三方支付机构,难以集聚高层次的电子商务人才;又由于目前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实力弱、薪资低,电子商务人才流失率较高。电子商务人才短缺,已成为苏州电子商务特别是跨境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

查看全文

赴苏州学习考察后的几点认识和启示

2005年10月10日至20日,我参加了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全省市县组织部长赴苏州培训班。通过学习和考察,感受到了苏州人的新思想、新观念,看到了苏州经济社会的高速度、超常规发展,使我受到了强烈震撼,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一、对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认识

苏州之行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苏州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发展是要讲科学的,不是光靠我们头脑想发展就能发展,想怎么发展就能怎么发展的,发展是受它自身的、内在的、必然的规律所制约的。综合考察苏州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说,苏州的发展实际上并没有很深的奥秘,它的发展只是遵循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是遵循资本运作规律。苏州的经济基础原来并不怎么好,是一个农业地区、一个小小的旅游城市。在1978年的时候,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2亿元,在全国属中等偏下水平。苏州人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后认为,苏州要想发展,必须快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从农村经济走向工业经济。他们充分利用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崇尚文化、人文荟萃的文化底蕴,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家庭手工业和时期办小工厂的经验,把这些汇集起来,找到了发展乡镇企业这条资本原始积累的道路。80年代末,苏州乡镇企业达到了16000多家,十年期间,乡镇企业再造了一个苏州。到了90年代,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1000亿,初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经济腾飞基础。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到了市场经济时代,苏州认识到私营经济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出台了私营经济振兴计划。到2004年末,私营企业的登记注册户数发展到8.26万户,超过了宁波和温州的总和。这时,苏州的乡镇企业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最明显的困难就是缺少资本。他们又想到了大搞开发区建设,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近年来,苏州利用内、外资合计达到4500亿元人民币,一个小小的地级市,国际、国内有几千亿资金投到这个地方,怎么可能不发展?发展怎么会不快?三是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苏州遵循科学发展规律,通过妥善处理强市与富民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有强烈发展意识。几天来的考察,感受到苏州人身上有一种强烈的经济发展意识,所到之处人人抓经济,人人懂经济,谈起当地的经济发展都充满自信,都感到自豪,真正做到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是苏州人的一大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敏锐地抓住了三次重大发展机遇:一是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基础上,抓住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机遇,彻底进行企业改制;二是在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和观念更新的基础上,抓住国家政策放开的机遇,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取得成功突破;三是在创优环境、重视人才的基础上,抓住了“入世”的机遇,率先步入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运行轨道。由于抓住了这三次机遇,使苏州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飞速发展,原创:超过了全国所有的地级市。在2004年,苏州市gdp达到3450亿元,经济总量超过深圳,紧随沪、京、穗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全市一般地方预算收入220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四位,其中市区占42%,县(市)占58%,城乡发展均衡;全市进出口额为1032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三;实际利用外资额95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一,世界500强企业有96家在苏州落户。全市仅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就有5个,省级开发区11个,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实属罕见,其中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内外资累计投入1000亿美元,无论在城镇规划、管理体制、服务体系,还是在社会的和谐稳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各个方面均成为全国工业开发区的典范。

3、思想解放敢想敢干。通过在苏州的所见所闻不难发现,围绕促进经济发展进行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创新,树立超前意识和风险意识,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秘诀之一。苏州昆山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没有任何政策、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尝试着自费搞开发区,一度面临着违规的风险,但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并于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一家自费、县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的开发区。他们勇于创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运作3年,85次进京,终于又在开发区内办下了出口加工区。通过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优惠政策,吸引了来自欧、美、日、韩和港台等37个国家和地区客商投资的1200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其中65%为台资。台商到大陆投资总额有十分之一在昆山,也被誉为台商工业园。昆山市由原来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到2004年发展成为全国百强县(市)的第一位。张家港市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机遇,自八十年代开始,就到全国抓项目,抓资金,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他们超前运作,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内河港型、区港合一、以化工物流为主的保税区。截止2004年底,累计引进各类企业2872家,投资总额37.2亿美元,已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投资载体。说苏州人思想解放,是因为他们从行动上真正落实了邓小平理论精髓——“发展才是硬道理”;说苏州人敢想敢干,是因为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还在努力为扭亏为盈、落实再就业政策的前五年,苏州人已经顺利完成了企业转制、企业重组。长期以来,苏州历届政府形成了一套“承担风险——取得实效——做而不说——形成政策——推广经验”的发展思路。

查看全文

苏州话民俗语汇与民俗文化探析

一、语义与民俗

对于“民俗语汇”的概念,曲彦斌在《中国民俗语言学》中说:“民俗语汇,是各种反映民俗事象或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语汇。”[3](7)董丽娟在《民俗语汇研究的历史、传统、定位和新进展》一文中对此讨论得更深入,从民俗与语汇的关系角度把“民俗语汇”分为两类:一类“语汇直接出自某种民俗形态或具体的民俗事象”[4](109),另一类“语汇间接地涉及某种民俗形态或具体的某种民俗事象,是由这种民俗派生而来的”[4](110)。下面我们就以苏州话中的若干民俗语汇考察其与吴地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1.有的民俗语汇直接反映和记录某种民俗形态或民俗事象。如苏州话中的“打春”一词。为何“立春”叫“打春”呢?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一年农事开始的信号,在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我国,立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令,为了不误农时,于是相继跟进了迎春、示春牛、祈祷芒神、社稷神等民俗活动,以劝农耕,“打春”正是古代迎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据古籍记载,从周代开始就有隆重的迎春仪式了。《礼记•月令》:“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5](1355)《后汉书•礼仪志》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6](3102)迎春时,官员们穿青衣、戴青帻,穿上这些礼服,以示对迎春活动的重视,又用“示春牛”的做法预告立春的早晚和安排农事。到了唐宋时又流行起鞭打春牛的习俗,早期的春牛是用泥土塑的,后来有用秫秸、芦苇、彩纸等扎制而成。迎春活动的高潮即人们击碎春牛,就是所谓的“打春”。当人们用柳条鞭打春牛时,纸糊的春牛立刻皮开肉绽,预先藏在牛肚里的五谷马上流出来,象征着五谷丰登。大家还把击碎春牛后散落的土块争相抢回家,因为据说有利蚕事。元稹曾写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7](4556)现在,迎春、打春等活动早已绝迹,但苏州人仍把“立春”节气叫“打春”,则如实生动地记录了这一民俗活动,苏州话中还有“春打六九头,家家买耕牛;春打五九尾,家家活见鬼”“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等谚语反映了这一生产活动民俗。类似的民俗语汇如“过节”,直接反映和记录了苏州人在年中和年底祭祀祖先的习俗;“轧神仙”,记录了每年农历四月十四人们赶到“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老阊门内神仙庙挤来挤去,希望遇到八仙之一吕纯阳,沾点仙气以交好运的民俗活动。这些语汇与民俗的关系是直接的、显性的,正因为是显性关系,所以这些语汇的意义在后来发展中没什么变化。2.有的民俗语汇是间接涉及某种民俗形态或具体的某种民俗事象,而不是直接完整记录某一民俗现象。如“推扳”(也作“推板”)一词,在苏州话中很常见,可以用作动词,表示“相差”的意思。《九尾狐》三十三回:“外头搭里向,要推扳两三个月天气笃。”[8](323)也可以作形容词,形容人或事物差,不好。《九尾狐》三十九回:“徐园像煞有得勿长远来,景致还算呒啥,可惜地段推板仔点,格落白相格人勿多。”[8](390)还有马虎、将就的意思,常用于劝人让步、吃点亏。《海上花列传》四十四回:“我说耐末推扳点,我末帮贴点,大家凑拢来,成功仔,总算是一桩好事体”[9](375)。这么一个含义丰富的俗语词,原来起源于船上。苏州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湖泊棋布,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出行都要驾舟。南方人乘船就像北方人骑马一样,是再普通不过之事。船只前进,除了船头有人撑篙,主要靠船尾摇橹。橹还掌控着船只前进的方向,向左还是向右,就在摇橹人的推梢和扳梢之间。水乡的人都要学会摇橹,不会推扳,船不会前行,如果推和扳相差一点,船的方向就会把握不准,就可能撞船或触礁搁浅。这就产生“推扳”一词,后来引申为相差、差劲等义。和“推扳”类似的与苏州数千年来驾舟的交通习俗相关的俗语词还如“着港”,此词本义指舟船克服水流的冲击停泊在码头上,舟船进港停靠码头,是有一定技巧的,只有停泊到位才能方便上货下人。后来,含义引申为经过求索而得到某样物品或钱财,指达成意愿或目标。反之,如果船只没有泊进港中,自然没有实现目标,也就是“勿着港”。“着港”在明清时期的吴语文献中常写作“着杠”,如《海上花列传》十五回:“水烟末吃仔,三块洋钱勿着杠!”[9](117)与“着港”近义的词有“入港”,“入港”的词义比“着港”要丰富,可用来形容谈话投机,如《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孙富和李甲“二人赏雪饮酒,先说些斯文中套话,渐渐引入花柳之事,二人都是过来之人,志同道合,说得入港,一发成相知了”[10](493)。也有男女欢合的意思,《红楼梦》第八十回就有一段写道:“金桂故意出去,让个空儿与他二人。薛蟠便拉拉扯扯的起来。宝蟾心里也知八九,也就半推半就,正要入港。谁知金桂是有心等候的……”[11](1129)这里的“入港”,就是形象地描述男女欢合之事。又如“花头”一词,源于苏州虎丘一带,与虎丘种花业、山塘街花市有关。苏州地处江南,气候温润,雨量充沛,这样的自然条件使植物繁茂、花事滋荣。据《元和县志》《吴郡志》记载,苏州种花业历史悠久,虎丘一带花农种花在宋代就开始兴起,同时在虎丘附近的山塘街形成繁华的花市。花农在花市上卖花,每株花树或盆花的价格,均以花头多少论定:花头多,价格就贵;花头少,价格亦低。“花头”即花朵、花苞。花市上买卖双方常因花头多少讨价还价。花农技艺高,种出来的花头多;本领小,种出来的花头也少。“花头”一词,后来隐指花农种花技艺水平,这个词再由花市传到城里,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口语,意义亦扩大引申为工作能力、处事本领的大小。直到现在,仍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如某人工作能力强,可称赞他“有花头”,反之,则说“呒不花头”。苏州人喜欢种花,也喜欢栽种盆景。花树栽在盆内,有领养、领受之义,称为“领盆”。要使花树适应盆内水土,使其“服盆”,一般需耗费数年才能成活并成形。“领盆”“服盆”,原是栽种盆景的术语,后来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有了接受、听从、服从的意思。例如,两人为某事而争执,各不相让,后经事实证明一方不对,这时,另一方可以说:“你阿领盆了?”再如“和调”一词,源于宣卷,即宣讲佛经。旧时在苏南一带农村十分盛行宣卷,内容多为惩恶扬善。宣卷时,坐在正中的主宣者带着一定的曲调主讲,每宣讲完一段,两边坐着的人依着曲子的尾声附和而唱,有的地方听众跟着附和,这就是“和调”。因为宣卷的流行,所以“和调”一词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引申出“无原则地随意附和别人”的意思。上文分析的“推扳”“着港”“入港”“花头”“领盆”“服盆”“和调”等词,虽没有直接完整记录驾舟、种花、宣卷等民俗现象,却间接涉及具体的民俗事象,与民俗的关系是间接的,或者说是隐性的,其涵化的民俗要素或信息需要我们深入挖掘。这些语汇来源于某地域的民俗,与第一类民俗语汇相比,往往更细致地反映着民俗事象的性质、源流、特征等具体信息。因为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人人皆知,处处都有,所以这些语汇涵化的民俗信息在当时是当地百姓熟知的。由于在日常生活语言交流中经常使用,这些语汇的语义极易发生引申变化,不再仅仅指向民俗,其作为民俗语汇的基本特点则淡化、转移或消失。但正因为语义发生了变化,所以生命力旺盛,即便与之相关的民俗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已消失,这些语汇仍然一直留存于方言中,有的甚至被普通话吸收。因此,从语言与文化的深层关系来说,这一类民俗语汇更值得我们关注。它的变化发展反映着语言的演化规律,印证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轨迹,是历史文化的语言化石。

二、语音与民俗

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作用于听觉系统的语音。特别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往往摆脱字形的束缚,语言音义的结合最为紧密。语音与语义本没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但是一旦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就取得了约定俗成的意义,具有社会属性,此后语音与语义之间就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在社会风俗习惯上,就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使语音具有民俗特性。语音崇拜和语音避忌就是语音的民俗性的具体反映。在民俗活动中,人们经常利用语言的谐音设计、制作道具或器物,赋予指称这些事物的词汇以特殊的文化意义,形成独特的风俗。例如,在大多数地区婚俗中,常见红枣、桂圆、花生等干果,取早生子、夫妻富贵、儿女双全之口彩。除了语音崇拜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语音避忌。趋利而避害,本身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北方地区的农家宅院里禁种桑树,只因“桑”谐音“丧”,“顶门丧”是大忌。因为各地方音的差异,所以语音的民俗性显示出地域的不同。在某一方言区某些民俗的形成,特别是有关民俗心理的祈福和避忌习俗,单纯从方言词汇语义角度很难做出解释,而要结合方言语音的特点详细考察相关民俗语汇的产生和民俗的由来。在苏州重大宴席上,一般上菜时都会把“虾仁”当作第一道热菜,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因为在苏州话中,“虾仁”和“欢迎”的发音比较接近。苏州商业发达,生意人也很多,希望多赚多得利,而忌讳蚀本亏钱。因苏州话中“舌”与“蚀”同音,所以猪舌改称门枪。像“猪舌”这样生活中的常用词,实不能避,则改用别称。又如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洗”这一动作,苏州话中“洗”和“死”声母相同,两者音近,听着不吉利,所以“洗头”叫“汰头”“洗脸”称“揩面”“洗脚”改叫“捻脚”。一些避讳在古代早有记载,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卷一:“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筷)儿’,‘幡布’为‘抹布’。”[12](5-6)以中古音韵看,住,虞韵澄母去声;箸,鱼韵澄母去声。“吴中”即今苏州一带,在北部吴语中,鱼虞不分,故“箸”与“住”同音。对于以船为家的渔民而言,常年与江河湖海打交道,朝不保夕,因而禁忌极多,“住”和“翻”听起来都不吉利,于是把箸改称筷子,幡布改称抹布。

总而言之,民俗的信息凝结于语汇中,语汇又反映着民俗。某一方言的民俗语汇反映的民俗文化,可以直接从语义上进行考察,有的还要从方音入手。同时,这种民俗文化视野下的语言考察,既可帮助我们了解民俗语汇语义的发展演化轨迹,又可发现方言及方言小片的语音特点和规律。把民俗语汇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考察,定将推动方言俗语词语义、语音的研究,对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苏州茶文化艺术创新发展研发

摘要:茶是苏州的招牌文化之一,苏州的茶文化更是苏州地域文化的特色。以茶为媒,借助于茶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为苏州城市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媒介时代下,茶文化艺术的视觉化传播,多依托茶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多媒体、动漫设计手段,推进茶文化艺术朝着多样化、综合化、内涵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苏州;茶文化艺术;视觉化传播

茶文化是苏州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关联的茶文化艺术创新实践更成为苏州经济复苏的重要增长点。各类茶文化旅游、茶艺馆、茶博物馆、茶博会等产业,将茶文化作为特色,来推动苏州茶文化产业集群效应的实现。以文化为属性的茶产业,在现代媒介传播背景下,从茶文化的物象、意象、视像等多种形态中,赋予茶文化艺术新的传播手段,从而增强苏州茶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和艺术品位。

1苏州茶文化艺术与视觉化发展的融合

茶文化艺术是茶文化的重要部分,建立在视觉感官基础上,又以思想教化为形式,对人们的艺术化审美带来影响。如茶诗、茶歌、茶画、茶艺、茶道、茶书等等。苏州茶文化艺术本身具有广阔的内涵,如苏州茶文化旅游,将太湖自然风光与茶文化相结合,推进苏州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每年的“苏州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成为推动苏州茶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再如苏州的茶馆,从功能和设计上,突显文化特色。如禅茶茶艺、文士茶艺、商务茶艺,彰显了苏式慢生活节奏。在茶文化演艺领域,以茶文化艺术为主题的宣传片,由明星代言、担任旅游形象大使等,都极大提升了苏州茶文化软实力。另外,各类茶文化展示场馆建设如火如荼,如江南茶文化博物馆,以展现茶文化为主题,有苏州碧螺春历史文化展示,以太湖水产为特色的餐饮文化。近年来,各类茶会展活动在苏州的兴起,实现了茶文化的展示、鉴赏、交流与交易一体化发展,成为推动苏州茶产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茶文化艺术的视觉化设计,不能局限于单纯的茶文化元素,还要深挖茶文化艺术,运用传统文化艺术理论,传统绘画技巧和美学思想,来丰富视觉化设计手段。茶文化艺术是在长期的茶文化实践中形成的茶文化思想与艺术内涵。如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在茶文化艺术中的内化,使其保持着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同时,苏州茶文化艺术历史悠久,不同茶文化艺术形态,其风格迥异、多样,传达着丰富的美学理念。视觉化传媒设计与研发,就是要表现茶文化艺术的“美”的特征,将利用各类装饰、色彩、图纹、线条、符号,以及现代媒介动画艺术,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如从茶画中提炼清幽的淡雅意境,将之与茶叶包装相结合,融入白描手法,来展现独具张力的视觉效果。因此,茶文化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的视觉传播媒介环境下,更应该顺应时代趋势,充分融合现代媒介传播技术,来促进茶文化艺术走向艺术性、人文性、多元性。

2苏州茶文化艺术的视觉特征

查看全文

苏州智能物流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物流产业正在从传统物流逐渐向智能物流不断升级。本论文通过走访、调研苏州的智能物流现状,运用营销管理的SWOT方法进行分析,苏州市发展智能物流在劣势和挑战方面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加快建设苏州智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推广和应用智能物流相关技术设备;逐步培养苏州市智能物流方面的人才。

关键词:智能物流;SWOT分析

进入21世纪,伴随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相结合,传统物流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传统物流业向智能物流不断升级。国务院李克理指出,“推进传统物流业和互联网发展,既能够发展新型经济,又能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传统物流业不断向智能物流方向转型升级。

1.智能物流的概述

1.1智能物流的定义。智能物流即使用QRCode技术、RFID技术、各种传感器、GPS系统和相关Internet技术,借助信息技术处理及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广泛使用,从而实现物流运输、仓库仓储、物流配送、产品包装、货物装卸相关物流操作的智能化,实现物流全过程自动化的运作及物流作业高效率的管理,不断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降低对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的使用。1.2智能物流的特征。1.2.1采集物流相关信息的自动化,借助于RFID技术、各种传感器、扫描读写装置和互联网可以实现物流相关数据自动采集;1.2.2物流信息监控主动化,在整个货物运输全过程中,可以主动监控运输车辆和货物,自动获取信息,能够实现整个物流过程的监控;1.2.3物流过程数据信息共享化,借助于EDI、Internet相关技术能够实现全部供应链物流信息的共享;1.2.4物流过程决策最优化,借助于大数据和计算机,通过对物流历史数据对比分析能够做出更加合理的科学决策;1.2.5物流仓储及分拣自动化,仓库运用AGV及自动分拣设备,可以大大提升整个物流管理过程的效率,降低物流运营成本。1.3智能物流的组。智能物流由三层结构组成:基础层——数据的感知层、中间层——数据的决策分析层及最总应用层。基础层最主要从事物流数据的收集及传输。由无数传感器、一维码及QRCode扫描读写设备构成感知节点收集系统的物流信息数据,收集的物流信息通过Internet、智能终端、通信卫星等快速传输到后台物流信息数据中心,为物流信息决策分析打下基础。中间层最主要使用Cloud计算、AI技术、相关决策系统,对收集的物流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处理,从而能够对物流相关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及高效使用,从而使物流相关决策更智能化。应用层就是使用经过整合和处理的物流数据及信息为物流活动服务。智能物流是借助物流信息收集模块、数据分析决策模块,能够为物流过程提供较科学的决策和优化物流方案,可以高效地完成整个物流活动。

2.苏州智能物流的现状

查看全文

赴上海浦东、苏州、昆山学习考察报告

赴某省浦东、苏州、昆山学习考察报告

赴浦苏昆学习考察小组

(====年=月==日)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经验,按照党工委、管委会统一要求和部署,=月==日至==日,由党工委副书记郑玉霞、管委会副主任梁作芹带队一行=人,赴某省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地围绕政府效能、行政审批、园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学习和考察。同时,拜访了中国华源集团某省总部、新加坡驻某省总领事馆,与宁波市外经贸局建立了初步联系,为下一步招商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学习考察情况以及招商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地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三地留给我们的最深印象是经济发展富有生机和活力。====年浦东国内生产总值(gdp)达====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苏州工业园====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完成财政收入==.=亿元;实现进出口==.=亿美元。昆山====年全市gdp完成===.==亿元,财政收入==.==亿元,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