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方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06:44: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塑造方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塑造方式

旅游文化商业塑造方式初探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红嘴鸥开始每年飞临昆明越冬,红嘴鸥见证了昆明的发展,并与昆明市民及来昆旅行的游客、昆明自然景观、昆明人文历史及城市物质实体等共同组成相互交融的景观,这一特殊景观展现出了一种“人鸥共戏”的意境美。本文通过对该文化意境的构成及塑造的分析,旨在从中国文化审美的角度对该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关键词:昆明红嘴鸥;文化意境;文化塑造

一、研究背景

昆明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的城市,旅游发展一直走在云南省前列。如今,昆明的旅游发展正朝着“观光与休闲并举”“推进新兴、生态等各种旅游方式”的转型。昆明城区山水相济,站在昆明西山上俯瞰滇池和城区,犹如一幅秀美画卷,各种风景名胜星罗棋布,宜人的气候使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也正因如此,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红嘴鸥每年都飞临昆明越冬,再加上昆明市民热情款待,红嘴鸥到昆数量逐年递增,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往各处红嘴鸥聚集地喂食、拍照、观鸟,形成了30多年人鸥同乐的和谐风景。根据历史记载,1800年前鸥科鸟类就已在昆明滇池栖息,古人称其为“白乌”(《新纂云南通志》卷“大事记”,1949),但数量不多。[1]直到1985年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天气反常,气温偏低,而云南气温又比往年偏高,就使以滇池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吸引了众多的红嘴鸥等鸥科鸟类。由于大量红嘴鸥聚集滇池,食物来源紧张,部分红嘴鸥就从滇池的盘龙江入湖口逆江而上寻找食物,并首次进入昆明城区水域。[2]此后,红嘴鸥每年到昆后,首先在滇池作短暂停留,而后会进入昆明城区中心的盘龙江、翠湖等水域觅食,尤其喜欢在人群集中的区域等人投喂食物。[3]久而久之,昆明市民也越来越与红嘴鸥密不可分,爱鸥护鸥蔚然成风,涌现出许多“海鸥卫士”和感人故事;来昆的游客也被这种“人鸥共戏”的佳境所吸引,并参与其中进行观鸥、喂鸥、摄影及科普等活动。最终,促使红嘴鸥旅游资源呈现出来,形成一道亮丽的生态景观和城市品牌,也成为昆明冬季旅游的新亮点,提高了昆明的知名度。2005年,在昆明庆祝海红嘴鸥入城20周年之际,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了昆明“中国红嘴鸥之乡”称号。[4]

二、昆明红嘴鸥观赏旅游文化意境构成

昆明红嘴鸥观赏旅游资源是由红嘴鸥同人、自然、文化、物质实体等共同组成并相互交融的一种特殊景观,这种景观能够让观赏者透过红嘴鸥体验到昆明优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到昆明深邃的文化内涵,丰富红嘴鸥旅游的体验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美妙的景观既有形,也有意,而意境就是由实体景观和人的情感所构成,其本质是情与景,能够引起文人雅士或普通观赏者突破物象表面,用心体会、主动寻找,从而实现无限遐想的情感转化。[5]意境美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还是中国文化艺术审美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红嘴鸥观赏旅游文化意境是红嘴鸥观赏旅游资源一系列景观的精髓和核心,且类型丰富多样,能够完整地实现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所引发的观赏、体验、娱乐、教育、休闲等价值目标,使游客在繁重的工作时间之外得到心灵的净化、身心的调养、情感的宣泄、压力的释放。红嘴鸥旅游文化意境总体是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并涵盖鸟类、山水、气候、乡村、都市、建筑、民俗、历史、宗教等元素,形成了一种相互呼应、和谐统一而又能表达体现不同文化内涵的主题意境,带给游客一种直观的视觉享受和灵动的文化感悟。(一)红嘴鸥与自然生态主题意境。几千年,中国人在世间的处事主导思想就是“适应自然”,一直传承着“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虚静恬淡”等观念,认为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相感相通。[6]中国古代审美就一直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如优美的林泉、壮美的山河、荒凉的沙漠等,都是中国人可以亲近、观赏、游玩、居住的审美对象。这种独具一格的自然审美观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和深长的哲理意味,凸显了中国人仁厚的文化与平和的性格。人们对自然生态中生物、山水、气象等美景的欣赏,突出了自然界广阔、蓬勃的生机与纯真、高雅的人性的情意合一。人们从都市走向大自然的过程中,红嘴鸥及其他野生鸟类成了最直接的纽带,人们抛开紧张、繁重的工作,逃离压抑的“石森林”而走进森林、河流、湖泊、湿地、原野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获取生态环境知识。通过观鸥、观鸟旅游活动的参与,拉近人与鸥鸟之间的感情,使红嘴鸥及其他野生鸟类绚丽多彩的羽色、奇异多样的形态、悦耳动听的鸣叫印入人的心灵。西方有句谚语:“若鸟与书有异,舍书而就鸟”,旅游者前往户外的赏鸥、赏鸟活动,是以生物多样性为视角的文化、美学、哲学、科学等价值体系的重新构建,旅游者通过更新自身观念,培养爱鸟、护鸟的意识,形成敬畏生灵、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思想。此外,旅游者还追求的是一种如鸟般自由、安逸休闲的新兴生活方式,达到“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的意境。当人们在昆明城郊红嘴鸥主要聚集水域滇池边观鸥时,其实已进入了昆明景色最秀丽的环滇池景观带,这条带上任意位置放眼望去,红嘴鸥都能与其他景观形成完美的结合。当人们走到滇池东岸,“心头眼里都有说不尽的诗意”,通过不同的景观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滇池边登堤临水,凭栏四望,成千上万只红嘴鸥在水天一色、浮云烟霭的山水间翩翩起舞,或是几只或是成群,不时从人们眼前掠过,这些洁白的生灵们所舞动的姿态那么优雅,那么自信。此时此景,让人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常建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于是人们自然对生命有了顿悟,也有了回首岁月的淡然。透过红嘴鸥遥望远处的西山群峰,似一个美丽少女仰卧在滇池畔,宛如“睡美人”青丝垂海、曲线婀娜,与夕阳绘成一幅瑰丽的画卷,西山森林茂密、清幽秀美、景致极佳,明代诗人杨慎赞美西山为“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第一佳境也。”洪武年间,日裔僧人机先也曾为西山(又称碧鸡山)写下“碧鸡西望水天虚,漠漠秋光画不如;翠碧烟华摇浪处,丹崖树色著霜初”的诗句。在海埂公园驻足,春天园内千株柳树的柳梢上探出芽头,一片嫩绿,呈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傍晚,放眼眺望滇池又能联想到《滇阳六景》中“滇池有客夜乘舟,渺渺金波接素秋;白月随人相上下,青天在水与沉浮”所描述的滇池月夜之美,夜晚的昆明万籁无声,尘嚣灭尽,滇池显得更加恬静,这绝对是大多数游览者的兴之所至。此外,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温暖宜人气候,迎来了远方的红嘴鸥同“四季无寒暑”“万紫千红花不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景观交融在一起,让观赏者沐浴在冬日高原春城独有而又温暖的阳光中,时刻沉浸在清洁、宁静、安详、平和的休闲生活情景里。综观红嘴鸥与自然生态组合景观,鸟依靠水、水傍着山,阳光普照着森林和大地,人成为了一切景观灵动的音符,一种难以尽述的妙处是红嘴鸥旅游文化的最佳心灵体验。(二)红嘴鸥与人文风貌主题意境。昆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多元文化汇集、特色浓郁的现代城市,在2000多年时空演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积淀、建筑语言的表现、生活气息的延续等都形成了昆明相应的人文环境。红嘴鸥与昆明已牵手整整33年,特有的人文风貌也在这段岁月中演绎成形,红嘴鸥或与昆明的人,或与昆明的街区,或与昆明的河道桥梁,或与昆明的建筑物,或与昆明的公园,或与昆明的历史民俗等人文资源和景观风貌相互辉映,紧紧交织在一起。因此,才有了“人鸥互观”“翠湖嬉鸥”等让人流连忘返的惬意景象。红嘴鸥对于昆明来说,已不再是单纯意义的候鸟,而是这座城市的老朋友,也是城市的标志,城市的每一个元素同样都打开怀抱接纳它们,同样,红嘴鸥也把昆明当作自己生存的家园和安全的港湾。从红嘴鸥与昆明人文风貌意境的载体来看,可分为红嘴鸥亲人意境、红嘴鸥乡村意境、红嘴鸥都市意境、红嘴鸥民俗意境、红嘴鸥历史文化意境等,这些景观反映出人天对话、心物相通、和谐共存及城鸟共享繁华的世间胜境。而红嘴鸥停留在昆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们历经了食物短缺、滥捕滥杀、禽流感病毒等事件,出现了在一定时期内红嘴鸥到昆越冬数量的不稳定现象,好在昆明人及时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把红嘴鸥留了下来,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如“海鸥老人”。在昆明冬春季的早晨,太阳温暖地照到身上,许多市民、游客都会挤到河边、桥边、公园池塘边的赏鸥人群中,或者看鸥群飞翔,或者为鸥群拍照,或者给鸥群喂食……兴奋的欢呼声和嬉笑声不绝于耳。但红嘴鸥从来都“人来鸟不惊”,许多人将鸥食平放在手里,红嘴鸥便会飞来灵巧地衔起,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飞远,勾勒出一幅幅人鸥同乐的美学意境。如果追踪红嘴鸥在滇池周边飞行的轨迹,能窥探到许多昆明特有的乡村田园风光,一缕缕炊烟同红嘴鸥交融在一起,使乡村、田野、树木、小河、屋脊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令人心醉。游客可依托红嘴鸥之旅感受昆明恬静、优雅的乡村文化,体验“小桥流水人家”诗意般的乡村自然之美。可以想象,红嘴鸥从遥远的北方越过千山万水飞越到昆明过冬,一定是一段艰难的旅途,使人不由得赞叹它那坚韧的品质。进入昆明后,它们又不惧险阻,准确地判断出觅食的方位,在城区各处穿梭往来,既让这座现代化都市的建筑、公园、河道桥梁平添了几丝灵动,重新焕发了生机,也隐约让昆明懂得了候鸟迁徙的意义和生命的精神价值,触动着昆明做好每一次腾飞的准备,实现都市的价值,这也让“春融万物、和谐发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昆明精神同红嘴鸥飞翔的精神不约而同地重叠在一起。有水的地方才有灵气,或许是巧合,红嘴鸥在昆明城区及城郊停留、栖息、觅食的主要水域附近,孕育着从有人类开始,各个时期所创造的文明硕果及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瑰宝,使观鸥旅游者很容易就能触碰到昆明的文脉。距今100万年左右,就已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滇池,大约三万年前,滇池边出现了晚期智人“昆明人”,呈贡的大渔乡龙潭山“昆明人”遗址已发掘出很多古人类化石、旧石器。滇池之滨的晋宁石寨山出土了公元前7世纪古滇国的数千件青铜器,其艺术及铸造过程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滇王之印”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昆明的古文化发祥于滇池,游人踏入这个集天地灵气的地方,一定可以探寻到丰富神秘的古滇文明。昆明从唐代南诏时期至元朝就已逐渐出现许多文化景观,如盘龙江上架起云津桥,作为货物集散的码头,使当时的昆明街区市井繁华、人烟辐辏。白族诗人王升在其《滇池赋》中颂扬了碧鸡、金马、玉案、商山、五华、三市、双塔、一桥等景观,称为“元代昆明八景”。明清光绪年间,著名文人宋嘉俊用诗描写了画家张士廉绘制的“昆明八景”山水画,形成了诗传画意、画展诗情的“滇池夜月”“云津夜市”“螺峰叠翠”“商山樵唱”“龙泉古梅”“官渡渔灯”“灞桥烟柳”“蚩山倒影”等“明清昆明八景”。清代,孙髯翁写下了气势磅礴、旷古未有、意境高远的“天下第一长联”———大观楼长联,他描述了滇池四周风光如画的景象和一幅耐人玩味的云南历史画卷。滇池西南岸的晋宁,是滇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的故里,当时郑和奉明成祖之命,远航西洋,书写了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的佳话。可见,昆明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完全可以造就出类型多样的文化景观意境。此外,西山的华亭佛寺、太华佛寺、道教三清阁、龙门石窟,以及晋宁盘龙佛寺、官渡妙湛寺金刚塔等多元纷呈的宗教文化;白鱼口白族聚集村庄、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官渡各种等绚丽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得胜桥、西南联大、陆军讲武堂、聂耳墓等激昂奋进的民主革命和抗战文化,这些文化遗产遗迹层叠在一起,构筑起了昆明红嘴鸥旅游多元性的文化景观意境,使游人能够置身其中,由物及心、由表及里地品味昆明文化的大餐。

查看全文

紫砂套壶的整体美感和塑造方式综述

关于紫砂艺术的分类方式还有很多,就比如说我们可以把紫砂艺术造型分为单壶与套壶。传统意义上来讲,紫砂艺术造型基本上可以分为光器、花器、筋纹器三大类。

紫砂艺术的套壶,顾名思义就是指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的紫砂艺术部分组成的整体艺术。它的艺术组成部分可以是茶壶,可以是茶杯,也可以是其它装饰类的陶艺。总的来说,紫砂艺术中的套壶单论个体的话。可能兼有光器的传统大气、花器的华丽炫美或者是筋纹器的纹理韵律,当然这其中可能还有一些其他装饰陶艺的点缀美感。尽管紫砂艺术中的套壶组合塑造表现艺术美感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把它与单壶相比较而言,其优势在于整体艺术美感塑造的局部互补性。

那么,通过整体塑造美感的紫砂套壶艺术又可以分为哪些整体塑造方式呢?一般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构图型和一体型。所谓构图型指的是整体套壶的各个组成部分,并没有表面的直接联系,而是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比如说茶壶和茶杯组合),通过摆放造型而达到一定的套壶艺术构图效果。而所谓的一体型,指的是紫砂套壶造型设计时,套壶的各部分组成元素建立直接联系,直观地表达它们之间的联系,看上去在整体构图上是连接的、一体的。在紫砂套壶艺术中,前者构图型套壶的造型方式比较普遍,一般常见的“梅桩套壶”等此类造型大多都是采用茶壶与茶杯组合造型构图方式,形成整体性的套壶艺术美感。而后者一体形套壶的造型方式则是讲究画面造型上直观联系的“桥梁”,名副其实地把此类套壶造型构图成为一个整体。相对来说,后者一体型套壶造型构图更耗费作者的心力与才思——如何直观连接的自然优美,又如何装饰套壶各元素之间的联系,真可谓煞费作者的苦心。一体形套壶通过作者竭尽心力地构图表达,往往更具有完美的艺术性和鲜明的个人特色风格。就个人而言,自身喜爱偏向于一体型套壶构图的造型方式。

通过简单比较论述,我们把紫砂套壶整体造型方式分为构图型和一体型,尽管现今市场上的紫砂套壶造型各式各样,然而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为这两类艺术造型塑造方式。对于前者构图型的套壶造型,为大多数套壶造型所采用而比较普遍常见,故此不再累述了。而对于后者一体型的套壶构图造型,因为其特色鲜明,又由于每个作者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了一体构图造型的个体差异,此文中仅以拙作“八卦套壶”(见图1)来作浅论分析,依此为论据。“八卦套壶”采用道教中的“太极八卦”文化为载体而形成的套壶主题造型,其套壶整体造型构图采用了比较少见的“一体型”构图方式。观其整体壶型,上半部分以紫砂艺术中的传统造型,塑造了一把类似传统光体造型的壶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它的壶盖采用了雕刻艺术装饰手法,“八卦”图案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而此套壶的下半部分则是采用了陶刻手法塑造了“八卦炉”的这一形象,更需要说明的是,那与上半部分紫砂套壶配套对应的“茶杯”,被生动灵活地塑造成了“八卦炉”的“炉门”,一体而又有新意。透过此壶,壶友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此乃“八卦炉”,莫不是天上仙境中那闻名已久的“老君炉”?再由此联想“老君炉”中烧炼的可是仙家金丹,那么“老君炉”上所“煮”的莫不是天上的仙水,再联系现实中紫砂茗茶确也当得上“天上仙水”之美誉。虚虚实实之间,通过一系列潜在暗示的联想,使得“八卦套壶”平添了悠远意境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从而无形中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独特的一体化的构图造型,整体调和的表现手法,这便是“一体型”构图造型套壶在艺术表现上的优势所在。

现今紫砂单壶造型已是无比繁荣,但是套壶与单壶如能齐头并进.对于紫砂艺术的发展传扬却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多地着力于紫砂套壶整体造型美感塑造方式的研究与创新。在紫砂艺术中,单壶有着单壶纯正而力求完美的艺术魅力,而套壶自然也有着套壶整体表现的艺术美感,各有千秋。

查看全文

形态塑造在室内设计的方式

在空间界面设计中,很多复杂性和相似性都不是千篇一律的,为了应对多变的功能要求和满足不同的需求,要求设计师要应对单一的体系进行分解以及变化。满足次要部分对主要部分的从属关系,与此同时,也要各个细节之间相互协调。也就是说在一个整体中,主导部分与辅助部分通过有序协调达到统一。

一、利用分解与整合对空间界面的创作手法分析

1.柱网和室内布局平行而不对应从室内空间的布局与纵横方向的柱网平行后,没有对准柱网的轴线位置上,在这样的内部空间里会产生许多趣味的空间。矩形平面空间已经不再是空间唯一的划分趋势,可以利用这个进行打破重组。以与柱网成一定角度可以避免产生许多的锐角空间。出现了即划分为功能区域或者是景观小品区,还会产生新的空间类似像上下层空间的非对应这样的有趣关系。设计师是通过空间形态界面向外界传达自身的设计理念。

2.几何形体变形的变异设计师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作为一个感性的意思通过把形体从一个规则的形状通过一定手法发生形状上变化,达到主观的造型。其分为点、线、面、体这四个要素。出现重复、规律、秩序的美感的形体变化。这是叫做形体相加。形体相减是对形体的开裂、破坏、移植、切割,出现变化,这种手法常常体现于解构主义手法中,富于视觉冲击,具有不稳定性等特点。

3.几何形体变化几何形体变化具体指直线变化、几何曲线变化、自由曲线变化、曲直线变化。会有很多垂直的视觉。感觉种强烈的个性。曲线的变化几乎是无限的,曲线的形成是不断改变方向,极其富有动感。不同的曲线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像比较丰满动人的曲线,给人以轻柔的感觉,也可体现出文雅、活泼的美感。曲线一旦被破坏,会让人感觉到不完整、不舒适的感觉。

(1)界面上的图案与线脚室内环境整体的气氛要与界面上的图案相吻合。在和室内装饰物的协调相互融合情况之下,具象或者是抽象的图案也是表达不同场合的一种手段,纹样和花饰,界面的图案与线脚,对室内设计艺术风格定位来说都是重要的表达语言。结合纹样、图案进行创造,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关注。

查看全文

探究企业家素质及塑造方式

摘要:企业家是企业的龙头,企业家素质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思想素质、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用人能力和身心素质,是优秀企业家必备的五种基本素质。文章认为,完善企业家的选拔、培训、激励、监督机制,是造就优秀企业家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企业家的自我完善,是提高企业家素质的关键。

关键词:企业家;素质;选拔;激励;监督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人才结构一般呈金字塔型,基层员工是塔底,是企业的基础;中层管理者是塔腰,是企业的骨干;高层管理者是塔顶,是企业的龙头。

企业家带班子,班子带队伍。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在企业困境时,可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吸引人才,使其有效运转,逐步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从而救活企业;一个不称职的企业领导,即便外部条件成熟,也可能因决策错误,或用人不当,使企业走向衰败。因此,在企业人才结构层次中,企业高层管理者居于最重要的位置,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1]。

1企业家的素质

1.1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属于德的范畴,包括人生观、敬业精神、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等。企业家应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企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公私分明,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

查看全文

组合套壶整体美感和塑造方式探讨论文

传统意义上来讲,紫砂艺术造型基本上可以分为光器、花器、筋纹器三大类。当然,关于紫砂艺术的分类方式还有很多,就比如说我们可以把紫砂艺术造型分为单壶与套壶。

紫砂艺术的套壶,顾名思义就是指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的紫砂艺术部分组成的整体艺术。它的艺术组成部分可以是茶壶,可以是茶杯,也可以是其它装饰类的陶艺。总的来说,紫砂艺术中的套壶单论个体的话。可能兼有光器的传统大气、花器的华丽炫美或者是筋纹器的纹理韵律,当然这其中可能还有一些其他装饰陶艺的点缀美感。尽管紫砂艺术中的套壶组合塑造表现艺术美感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把它与单壶相比较而言,其优势在于整体艺术美感塑造的局部互补性。

那么,通过整体塑造美感的紫砂套壶艺术又可以分为哪些整体塑造方式呢?一般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构图型和一体型。所谓构图型指的是整体套壶的各个组成部分,并没有表面的直接联系,而是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比如说茶壶和茶杯组合),通过摆放造型而达到一定的套壶艺术构图效果。而所谓的一体型,指的是紫砂套壶造型设计时,套壶的各部分组成元素建立直接联系,直观地表达它们之间的联系,看上去在整体构图上是连接的、一体的。在紫砂套壶艺术中,前者构图型套壶的造型方式比较普遍,一般常见的“梅桩套壶”等此类造型大多都是采用茶壶与茶杯组合造型构图方式,形成整体性的套壶艺术美感。而后者一体形套壶的造型方式则是讲究画面造型上直观联系的“桥梁”,名副其实地把此类套壶造型构图成为一个整体。相对来说,后者一体型套壶造型构图更耗费作者的心力与才思——如何直观连接的自然优美,又如何装饰套壶各元素之间的联系,真可谓煞费作者的苦心。一体形套壶通过作者竭尽心力地构图表达,往往更具有完美的艺术性和鲜明的个人特色风格。就个人而言,自身喜爱偏向于一体型套壶构图的造型方式。公务员之家

通过简单比较论述,我们把紫砂套壶整体造型方式分为构图型和一体型,尽管现今市场上的紫砂套壶造型各式各样,然而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为这两类艺术造型塑造方式。对于前者构图型的套壶造型,为大多数套壶造型所采用而比较普遍常见,故此不再累述了。而对于后者一体型的套壶构图造型,因为其特色鲜明,又由于每个作者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了一体构图造型的个体差异,此文中仅以拙作“八卦套壶”(见图1)来作浅论分析,依此为论据。“八卦套壶”采用道教中的“太极八卦”文化为载体而形成的套壶主题造型,其套壶整体造型构图采用了比较少见的“一体型”构图方式。观其整体壶型,上半部分以紫砂艺术中的传统造型,塑造了一把类似传统光体造型的壶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它的壶盖采用了雕刻艺术装饰手法,“八卦”图案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而此套壶的下半部分则是采用了陶刻手法塑造了“八卦炉”的这一形象,更需要说明的是,那与上半部分紫砂套壶配套对应的“茶杯”,被生动灵活地塑造成了“八卦炉”的“炉门”,一体而又有新意。透过此壶,壶友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此乃“八卦炉”,莫不是天上仙境中那闻名已久的“老君炉”?再由此联想“老君炉”中烧炼的可是仙家金丹,那么“老君炉”上所“煮”的莫不是天上的仙水,再联系现实中紫砂茗茶确也当得上“天上仙水”之美誉。虚虚实实之间,通过一系列潜在暗示的联想,使得“八卦套壶”平添了悠远意境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从而无形中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独特的一体化的构图造型,整体调和的表现手法,这便是“一体型”构图造型套壶在艺术表现上的优势所在。

在紫砂艺术中,单壶有着单壶纯正而力求完美的艺术魅力,而套壶自然也有着套壶整体表现的艺术美感,各有千秋。但相对而言,现今紫砂单壶造型已是无比繁荣,但是套壶与单壶如能齐头并进.对于紫砂艺术的发展传扬却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多地着力于紫砂套壶整体造型美感塑造方式的研究与创新。

查看全文

山水画技法及艺术创作启示

摘要:在古今大量的山水画创作大家中,清代龚贤的山水画更显独具一格。对龚贤山水画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探究其绘画技法,能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龚贤;山水画;艺术特色

龚贤作为金陵八大家之一,在山水画创作方面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当时的人们认为其与著名书画家吕潜构成“天下二半”。龚贤的山水画创作中,既有古风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其作品显得独具一格。对龚贤山水画作品的研究可以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借鉴。

一、明末清初龚贤山水画的技法

龚贤的山水画对很多场景进行了深入细致布局,在作品中能全面展现相关场景的空间感、层次感。(一)线条应用。对于山水画来说,线条是创作过程中最基础的元素,也是能够展现作品创作功力的最直观因素。龚贤山水画主要塑造的内容为山、石、林、木、水和屋,这些场景的分割来自于对线条的应用,在具体线条塑造中,则能够展现出龚贤独有的艺术特点。1.林木线条。在古代的山水画创作中,对林木的塑造很多情况下会应用直线条。这种方式能够展现林木的葱郁,但在龚贤的作品中,对林木的塑造线条多为曲线。如在《松亭远山图》中,对林木主干的塑造就大量应用曲线,并且多为粗线条。线条的堆叠使林木主干显得错落有致。树枝部分,应用细线条勾勒,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树木的叶子,这一过程不仅重视对空间感的塑造,而且大量应用墨点堆叠,展现了树木的葱郁。2.山石线条。龚贤作品中的山石线条有两种形式,一种基本不应用线条,而是将墨迹晕开,展现阴影效果;另一种方法为设置层次分明的线条,展现山石的堆砌感[1]。3.水、屋线条。龚贤在对河流等场景塑造时,基本不绘制线条,虽用空白却使人感觉到清澈的河流和透明的湖泊,形成了一种淡然的情感。在绘制房屋时,应用的线条会与其他场景的线条进行交汇,构成房屋坐落于山石林木之间的场景。(二)“留白”控制。我国古代山水画追求对场景神韵的塑造,所以在创作中会大量“留白”,供画作欣赏者进行想象。龚贤对山水画的“留白”技术可谓登峰造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主要场景外的留白。我国的古代山水画中都会在主要场景外进行留白,通常这些留白的区域会被观众想象为天空,这也是我国山水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2]。但是龚贤将留白范围进一步扩大,完成了多空间感的塑造。《夏山过雨图》就在塑造的山体之间进行留白,这种留白方式一方面展现了周边山体的千沟万壑,同时也能给观众一种云雾缭绕的想象感,观众在想象中自发构建画作中山体的相对位置,完成了对空间感的有利塑造。2.水面区域留白。一些名画家为了能够展现场景的层次感,会在山水画的水面区域设置较多的场景。清代髡残《雨洗山根图》就在水面区域设置了孤岛、树木等,但是龚贤在水面区域的塑造中,留白区域的面积要远高于其他山水画名家。在清代龚贤的《静林帆影》中,水面区域只构建了一艘小船,其余区域全部为留白,展现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场景。3.阴影塑造方面。在龚贤的山水画创作中,也会应用留白的手法进行阴影塑造。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松亭远山图》中,山体的塑造只应用晕染的方式进行山体勾勒,同时山体部分大量留白,增强了阴影的表现效果。(三)场景构建。龚贤的山水画创作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场景构建方法,从以下角度完成对层次感的塑造。1.线条勾勒方面。在场景塑造中,龚贤重视线条的交汇效果,同时能够对线条的间距、长度等因素进行精准把控。比如在《寒林古屋图》中,近景区域的树木线条体现得更明显,并且线条间距较大,而远景区域内构建树木的线条清晰度下降,甚至只应用粗线条展现树木,同时近景区域线条数量较少,远景区域线条交汇更多。这种场景构建方法符合人类的场景观察规律。房屋中的一些线条与近景区域的树木线条交汇,最终观众看到的房屋位于这两个场景的中间部分[3]。2.场景明暗方面。人体的先天结构决定了人脑会自动将不同明暗情况的场景按照不同距离进行处理,通常较暗的场景被人脑认为距离更远。龚贤就充分应用了这一特点,在山体的空间感塑造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山家黄叶图》中,绘制的远景区域山体用墨更多,整个场景显得更暗,在观众看来,这一区域自然距离更远。3.事物塑造方面。当同一区域中的事物数量过多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水画空间感的塑造效果,龚贤巧妙利用留白手法,有效塑造了空间感。另外在事物塑造中,会在无法体现空间感的区域设置小型事物,如《秋水板桥图》中就在远景区域的水面上设置了沙洲,实现了对空间感的有效塑造。(四)事物配置。在山水画创作中,最困难的一点即是对各类事物进行合理配置,既要保证事物之间存在关联,又要保证事物堆叠不过分拥挤。龚贤在此基础上对事物配置进行了完善,即通过事物配置展现空间感。常用的表现手法为合理设置事物的尺寸,比如在《山居图》中,水面上的岩石尺寸靠近河岸的小,而远离岸边的大,这种塑造手法能够让观众自主想象这些岩石的空间距离,从而实现对空间感的塑造。另一种手法为事物交叠。《松亭远山图》中近景区域的树木遮挡住了房屋,这种手法自然会让观众想象出树木位于房屋之前,再让房屋对背景树林进行遮挡,能够进一步提升空间感的塑造效果。另外,事物之间的交叠方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空间感,比如《夏山过雨图》就是通过留白区域和山体之间的留白展现空间感。

二、明末清初龚贤山水画对当代创作的启示

查看全文

移动互联网下企业品牌塑造策略研究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冲击企业传统的营销方式。为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要求,推动企业品牌形象持续稳健发展,首先对移动互联网的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阐述移动互联环境下企业品牌塑造的意义,最后针对塑造品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对策。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品牌塑造;企业发展

伴随着信息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各行各业都尤为注重应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行业发展,此时,企业品牌形象也被要求与互联网充分结合,从而塑造出企业网络品牌,通过企业网络品牌打造出企业品牌形象,全面发挥企业品牌价值,进而借助品牌形象与价值获得用户的认同与信任,并使用户获得更加便捷畅快的产品使用体验,方便用户针对企业品牌与产品提出相应建议,通过企业与用户的互动促进企业品牌与产品的完善,确保企业向着多元化、多领域发展迈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移动互联网作为先进的数字信息化技术媒介,与企业品牌塑造进行融合时,必然会突显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则会严重影响企业网络品牌的塑造效果,故需要针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品牌塑造策略进行全面研究。

一、移动互联网的特征

(一)便捷性。移动互联网顾名思义,其具备能够移动的功能,这一移动功能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使用。目前,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用户数量持续上涨,以我国为例,我国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已经接近5.3亿。现在的人类已经日益依赖移动互联网,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生活、工作与学习,一旦离开移动互联网,则很多行业将面临瘫痪。当然,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特点,其为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人们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可以应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筛选与处理,从而方便人们获取有效信息[1]。(二)便携性。移动互联网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也随之获得迅猛发展。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其需要依托移动通信设备才能发挥自身的服务性能,才能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注入乐趣。传统的移动互联网依托移动通信设备往往体积较大,如传统的电脑与老式手机,随着信息化与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移动通信设备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创新,现在出现了智能型平板电脑、智能型手机以及智能眼镜等新式移动通信设备[2],这些新式设备具备性能强大、体积较小以及较为轻便等优越性,因此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外,还具备便携性特点。(三)精准性。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能够为人们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且这类个性化服务尤为准确。移动互联网推出的定向性个性化服务,其能够准确定位用户所在地点,能够借助大数据信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准确的服务体验,如用户利用手机上的打车软件发送打车信息,则移动互联网会准确定位用户所在的具体地点,并及时按照用户发送要求,借助大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获取最便捷、最精准到达用户所在地点的行车路线[3],可见,移动互联网能够契合不同用户的要求,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服务。

二、企业网络品牌塑造的意义

查看全文

信息产品设计视觉品牌基因研究

摘要:视觉品牌基因是品牌印象与品牌性格的视觉表征形式,其塑造研究旨在为提升品牌形象、建立品牌差异和增强用户黏性提供决策思路和设计策略。文章针对信息产品品牌“同质化”问题,以视觉信息传达的基本原理和品牌视觉开发的基本方法为基础,提出“品牌元素提取方法”和“品牌印象转化方法”,并从设计层面利用系统思维整合品牌认知框架,构建信息产品品牌基因塑造系统模型。它是知识经济时代服务设计驱动下的设计系统创新。

关键词:品牌塑造;信息产品;用户体验;服务设计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信息”一词进入视野,成为发展速度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摇篮”。它不仅改变传统信息的传递方式,还引起整个社会商业模式的变迁,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正在发生转变。传统造物设计的品牌塑造已初见成效,信息产品中仍存在弊端。

“同质化”已成为现下信息产品视觉设计的诟病。产品设计与竞品无法形成差异化,设计师盲目追求设计趋势以争抢热点却缺乏独立思考,甚至忽略产品个体特征,忽视产品品牌调性,信息产品视觉设计由“百花齐放”的盛况变为“千篇一律”的惨状。设计师对参考资料的大量收集得益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易得性,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无限的存储空间,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设计师的思考与工作方式。设计师在接到设计需求后,首先寻找同类作品以获得设计灵感,但更多初级设计师获得的是视觉设计结果而并非设计灵感。灵感的形成是设计思维的杰作。设计思维是一种高级的创造性思维,旨在主动地发现现实问题并寻求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在欧美国家的孩童教育中得到广泛训练,而我国却缺乏这一创新教育。设计师在设计工作开始前就已获得视觉设计结果这一本末倒置的设计方式,让今天的信息产品设计缺乏品牌识别度。

1何为视觉品牌基因

人具有DNA,产品的DNA即品牌基因。将品牌建立学知识植入细胞生物理论,得到了品牌基因理论———《品牌基因序列》,重新建立了自我及企业的品牌认知系统,让复杂、混沌的品牌塑造要素形成架构清晰、如基因序列般分工明确的体系,赋能品牌形象提升。科学家使用核磁共振实验得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大多源于潜意识,而并非显性的理智控制。他们可能会在几秒钟内迅速爱上一件产品并买下它,这得益于产品与消费者自身的情感共鸣。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陈昌凯认为:情感是以需求为中介的行为发生前因。所以,品牌引导消费者产生的情感,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视觉品牌基因塑造是促发品牌情感的有效方式,形成各产品之间的差异化和不同的产品调性,是产品设计的核心竞争力,在信息产品设计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视觉品牌基因的塑造成功与否,与产品的识别度成正相关。以传统行业的经典案例为例:我们看到棋格图案时,会联想到国际奢侈品牌LV。这是由于LV大部分产品的设计中都会沿用颜色相间的格子图案,其品牌基因在产品中不断得到应用,强化了消费者的品牌感知力。以至于其他品牌使用类似的棋格图案时,消费者也会认为是LV被模仿了。LV的品牌基因塑造长达50年之久,而这一现象在新兴的信息产品领域也拥有成功案例。手机支付功能正在慢慢取代传统支付方式,连路边小贩也开始制作一面蓝色、一面绿色的扫码支付牌。支付宝和微信两个品牌几乎占据手机支付的全部市场份额,其两者的品牌基因塑造使用户在使用时能够更快速的分辨。用户在扫码支付时甚至不需要看清品牌的文字或LOGO,仅凭颜色就能分辨。

查看全文

寒地建成环境积极化设计理念与路径

【摘要】寒地建成环境设计一直处于抵抗气候的被动局面,而疏于对环境品质和状态的关注。文中提出积极化设计理念,并从冰雪行为环境的积极转化、寒冷感知环境的积极补偿和寒地文化环境的积极塑造三种途径进行阐述,希望提升寒地人居环境品质,塑造美好的寒地生活体验。

【关键词】积极设计;冰雪转化;寒冷补偿;文化塑造

寒地地域广阔,气候严酷,寒地建成环境研究一直具有重要且独特的地位。在对抗寒冷气候的过程中,寒地建筑长期处于被动、封闭、保守的状态,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需求。面对当代语境,寒地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创造幸福人居体验,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因此文中探讨以积极化的设计思想引导寒地建成环境设计,挖掘寒地特色价值,让寒地焕发出独有的魅力和生机。

1从消极到积极———寒地建成环境的意识转变

20世纪末,人居环境品质开始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城镇建设的着眼点也从效率优先转向品质更新。如健康城市理念[1]关注人、环境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包容性城市[2]强调社会多样性和公平平等;恢复性环境[3]重视对人群心理状态的恢复;城市风貌塑造[4]强调立足地域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可见人居建成环境的意义在完成资源集聚后进入了品质调控的升级阶段,逐渐转向完善、幸福、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而我国大部分寒地城市受到寒冷气候和地缘劣势的制约,城市活力欠缺,环境品质较差,发展相对滞后,东北很多小城市成为了人才严重流失的收缩城市[5]。这种局面虽然受经济环境影响很大,但从设计角度来看也仍有很多提升空间。例如冬季户外活动场地严重缺失;地域意识淡薄缺乏寒地特色;设计语素粗糙城市品质拙劣;人性关怀缺失导致空间失能等。而导致这种结果主要是由于寒地建成环境设计缺少积极的设计态度,设计手法被动粗放,从而造成了消极沉寂的状态。这种被动的现状亟需被一种积极的设计力量和有品质的日常环境来瓦解,以此重塑寒地生活积极体验。

2寒地建成环境积极化设计内涵阐述

查看全文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

摘要: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及环境等共同作用而形成的”[1]。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发展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一座有特色历史文化的城市在确定和传播自身的形象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近期网络对城市形象的讨论,使吉林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面临新的难题。塑造好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对于城市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舆论的影响下,城市文化传播如何解锁新的途径,传递城市独特文化,塑造具有时代意义的城市形象,搭建多种传播渠道融合的传播模式是一个亟待研究的命题。

关键词:城市形象塑造;吉林省;传播策略;舆论;城市文化

1吉林省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和传播的现状分析

1.1城市形象塑造受到关注

目前,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全局战略,吉林省作为其中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现阶段,吉林省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当让文化振兴融入经济振兴的大潮当中,使吉林市“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推动吉林市快速、持续和协调发展[2]。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站已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城市形象需要在这种媒介环境下进行系统的整合和规划,直播平台用户的庞大数量推动城市传播的平台进行转变,从而保证城市形象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下传播更加立体、高效和深刻。吉林市是中国东北的著名城市,吉林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因明清沿江建有吉林船厂城,故吉林市又被称为“船厂”“江城”“北国江城”[3]。已知城市形象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研究吉林省城市形象的构建,通过对文献的解读可以发现,国内媒体对于城市品牌塑造的研究大多聚集在实用性上,如田宇彤对网红城市西安的研究,探析了智媒时代语境下城市形象传播的创新路径,通过对西安城市形象建构中传播策略的研究,找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并提出相关建议[4]。当前,吉林的城市形象面临创新,应借鉴其它城市的经验,拓展原有的固有思路,对网络上不利的舆论做出反应,充分利用好正面舆论,树立吉林在受众心中的形象,促进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

1.2官方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城市形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