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欺诈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06:01: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诉讼欺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诉讼欺诈研究论文
一、诉讼欺诈的概念以及特征
(一)诉讼欺诈的概念
诉讼欺诈也被称为“诉讼诈欺”或者“诉讼诈骗”。可是诈骗两字存在“诉讼诈骗”中的往往会给人“诉讼诈骗”乃是“诈骗罪”的一种表现形式。①是以,笔者认为“诉讼欺诈”这一称谓。在我国“诉讼欺诈”只能在民法中发生,可是近年来我国在刑法管辖范围之内频频发生了所谓的“诉讼欺诈”,而刑法上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与之相适应。
当今国内外并未对“诉讼欺诈”的概念有统一的认识,大致的观念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行为人以非法的手段获取他人利益,此种非法的手段主要为: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种,向法院提起名事诉讼,并使法院作出错误判决,而获得财产行为;②2.诉讼人参与人通过恶意串通手段架构虚假法律事实以及民事法律关系,利用法院的通过合法的诉讼程序,损害他人利益并以此获得非法目的;3.在民事诉讼中诉讼关系主体恶意串通,采取非法手段制作证据,致使法院无法做出正确的判决,从而达到损害诉讼相对人的权益,造成了破坏审判秩序以及损害司法公正的行为。以上观点笔者较为同意第一种观点。
(二)我国现阶段“诉讼欺诈”的特征
对于“诉讼欺诈”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我们对其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诉讼欺诈拥有以下特征:1.行为发生时间的单一性,“诉讼欺诈”由于诉讼的限定,所以发生在由案件受理开始直至案件结束的诉讼过程。2.主观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民事诉讼是以获得非法的财产利益为目的的情况是行为人在此目的下的支配采提起的诉讼的,因此一般来说“诉讼欺诈”的行为人都是以经济利益为主的;3.参与主体的固定性,由于行为发生点都是诉讼期间,所以在“诉讼欺诈”的行为中,行为主体一般为:行为人、被害人以及法院;4.侵犯客体的双重性,在“诉讼欺诈”中行为人采用了通过欺诈的手段来获取不正当利益,所以它具有的欺骗性、隐蔽性等特征,从而造成法院判断发生错误——从而造成两种损害:司法不公以及司法资源的浪费。
诉讼欺诈分析论文
一、诉讼欺诈的概念以及特征
(一)诉讼欺诈的概念
诉讼欺诈也被称为“诉讼诈欺”或者“诉讼诈骗”。可是诈骗两字存在“诉讼诈骗”中的往往会给人“诉讼诈骗”乃是“诈骗罪”的一种表现形式。①是以,笔者认为“诉讼欺诈”这一称谓。在我国“诉讼欺诈”只能在民法中发生,可是近年来我国在刑法管辖范围之内频频发生了所谓的“诉讼欺诈”,而刑法上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与之相适应。
当今国内外并未对“诉讼欺诈”的概念有统一的认识,大致的观念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行为人以非法的手段获取他人利益,此种非法的手段主要为: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种,向法院提起名事诉讼,并使法院作出错误判决,而获得财产行为;②2.诉讼人参与人通过恶意串通手段架构虚假法律事实以及民事法律关系,利用法院的通过合法的诉讼程序,损害他人利益并以此获得非法目的;3.在民事诉讼中诉讼关系主体恶意串通,采取非法手段制作证据,致使法院无法做出正确的判决,从而达到损害诉讼相对人的权益,造成了破坏审判秩序以及损害司法公正的行为。以上观点笔者较为同意第一种观点。
(二)我国现阶段“诉讼欺诈”的特征
对于“诉讼欺诈”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我们对其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诉讼欺诈拥有以下特征:1.行为发生时间的单一性,“诉讼欺诈”由于诉讼的限定,所以发生在由案件受理开始直至案件结束的诉讼过程。2.主观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民事诉讼是以获得非法的财产利益为目的的情况是行为人在此目的下的支配采提起的诉讼的,因此一般来说“诉讼欺诈”的行为人都是以经济利益为主的;3.参与主体的固定性,由于行为发生点都是诉讼期间,所以在“诉讼欺诈”的行为中,行为主体一般为:行为人、被害人以及法院;4.侵犯客体的双重性,在“诉讼欺诈”中行为人采用了通过欺诈的手段来获取不正当利益,所以它具有的欺骗性、隐蔽性等特征,从而造成法院判断发生错误——从而造成两种损害:司法不公以及司法资源的浪费。
有关诉讼欺诈罪的刑法体现
一、概念界定
关于诉讼欺诈行为的认识分歧,主要集中在诉讼领域、侵害法益、行为主动性等方面。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七种:(1)认为诉讼欺诈发生在民事诉讼领域,局限于财产或财产性利益。①如我国台湾地区理论和司法实践。(2)认为诉讼欺诈仅发生在民事诉讼领域,不限于财产或财产性利益。②这也是国内较为通行的观点。(3)认为诉讼欺诈发生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领域,局限于财产或财产性利益。③(4)诉讼欺诈存在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不限于财产或财产性利益。如意大利《刑法典》。(5)认为诉讼欺诈不但可以发生在审判领域当中,而且可以发生在强制执行过程中,局限于财产或财产性利益。④(6)认为诉讼欺诈局限于法院,仅为获取财产或财产性利益,属于诈骗犯罪。如日本理论通说和判例。
上述观点均具有片面性。诉讼欺诈绝非仅指诉讼诈骗,诉讼欺诈不仅可能侵犯财产或财产性利益,也可能侵犯其他非财产性利益。即使是诉讼诈骗,也不仅仅发生在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领域。本文认为,诉讼欺诈是指在诉讼过程中,行为人故意使用虚假的证据,促使裁判者做出错误的裁决,从而占有被害人的财物、财产性利益或者获得非财产性利益的行为。所谓财产性利益,“是指普通财物以外的财产上的利益,包括积极财产的增加与消极财产的减少。如使他人负担某种债务,使他人免除自己的债务,或者使债务得以延期履行等。”⑤
非财产性利益则包括名誉权、抚养权等非物质利益,新加坡《刑法典》规定还包括所有已经生效的法令或命令等。⑥以侵害法益为标准,诉讼欺诈分为两类,一类是财产性诉讼欺诈,即通常所说的诉讼诈骗,行为目的针对财产或财产性利益;另一类是非财产性诉讼欺诈,行为目的针对任何非财产性利益。该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涵义:
(一).诉讼过程中并非所有欺诈行为都构成诉讼欺诈。从人类本能的角度考虑,从期待可能性出发,行为人在被动应诉中如果仅仅是向裁判者作虚假陈述,未积极使用虚假证据欺骗裁判者,不能认定为诉讼欺诈,否则容易造成自证其罪、刑罚滥用。只有行为人故意实施了伪造证据等积极诉讼欺诈行为,才可以定罪处罚。
(二).诉讼欺诈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仅限于获取财产或财产性利益,也可以包括获取非财产性利益。司法实践中的诬告陷害犯罪就是典型的骗取司法机关侵犯他人人身权、名誉权的诉讼欺诈行为。
伪造民事证据的刑法解析
本文作者:赵红艳工作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1当事人伪造民事证据行为概述
在民事诉讼中,伪造证据的行为屡见不鲜,既有当事人自己伪造民事证据,也有他人帮助当事人伪造民事证据。关于伪造证据的犯罪,我国刑法只设定了伪证罪,辩护人、诉讼人毁灭、伪造证据罪,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罪。其中,伪证罪限定了实施该罪的行为主体只能是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辩护人、诉讼人毁灭、伪造证据罪的主体只能是辩护人、诉讼人,而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罪的主体也排除了当事人本人构成该罪的可能。由此可见,对于当事人伪造民事证据的行为目前尚无刑事立法进行规制。然而,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当事人伪造民事证据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民事司法秩序的正常进行,扰乱了司法活动的公平性和正义性,有必要采取措施来加以遏制。当事人伪造民事证据的行为,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提起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无诉权可以分为有诉权的民事伪造证据行为和无诉权的民事伪造证据行为。无诉权的伪造民事证据行为是指行为人虚构民事法律关系,伪造证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以获得有利判决的行为。在这种诉讼中,不仅民事证据是伪造的,民事法律关系也是虚构的,是本来不存在的。而有诉权的民事伪造行为是指在真实的民事法律关系中,行为人伪造民事证据,以获得有利判决的行为。根据行为人的目的不同,可划分为以非法占有财产性利益为目的的伪造民事证据行为和以获取其他利益为目的的伪造民事证据行为。当事人以非法占有财产性利益为目的的伪造民事证据行为,我国大多数学者通常以“诉讼欺诈”、“诉讼诈骗”、“虚假诉讼”称之。所谓诉讼欺诈,一般认为是指行为人为了非法获取他人财产或财产性利益,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伪造证据并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致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从而获取财产或财产性利益的行为。①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得知诉讼欺诈行为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的伪造民事证据行为,从而排除了以获取其他利益为目的提起民事诉讼的适用。这一行为是以提起本身并不存在的虚假诉讼作为手段,属于无诉权的当事人伪造民事证据行为。针对上述观点,笔者对于诉讼欺诈行为是以非法占有财产为目的的行为持赞同意见。但是,对于概念中所界定的诉讼欺诈只能发生在无诉权的情形下,笔者持不同的观点。不置可否,诉讼欺诈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方当事人虚构民事法律关系,伪造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从而达到侵害另一方财产性利益的行为。但是,这并不排除另外一种情形,即在一个真实的民事诉讼中针对原告提起的诉讼,被告一方采取伪造证据的手段反驳对方的诉讼请求或提起反诉的情形发生。如,甲欠乙钱,未还,已向法院起诉甲要求其还钱,甲在诉讼中仿造乙的笔迹伪造了乙的收据,借此证明已经还钱给乙,法院据此收据认定甲胜诉。这种情形就说明了在真实的民事诉讼中,只要一方当事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伪造证据,欺骗法院,获得非法财产利益,也可构成诉讼欺诈行为。因此,笔者认为,诉讼欺诈行为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民事诉讼中伪造证据,欺骗法院,以获得财产或财产性利益的行为。此外,还需要考虑的是,诉讼欺诈行为能否包括所有的伪造民事证据的行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前划分标准中所述,民事伪造证据的行为按照行为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侵财性的和非侵财性的,诉讼欺诈行为的属于前者。然而,除了诉讼欺诈之外,民事诉讼中还存在着为了谋取其它非财产利益为目的的伪造民事证据行为。这一行为我们之所以未将其纳入诉讼欺诈之中,是因为它不具有非法占有财产的目的,所以不能等同视之。
2当事人伪造民事证据行为的定性
2.1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
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问题,至今在司法界和学术界未形成统一定论。有学者认为,诉讼欺诈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应当以诈骗罪认定;②有学者认为,诉讼诈骗行为只是敲诈勒索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应以敲诈勒索罪定罪;③也有学者认为,现行刑法并未明确规定诉讼欺诈行为,根据法无明文规定不定罪原则,应按无罪处理。④司法实践中,最高人民检察院2002年10月出台了一个《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决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能否构成诈骗罪的请示》的答复,从中可推知,诉讼欺诈行为被定性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所侵害的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活动,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处理,不应定为诈骗罪,构成其他犯罪的,按相应罪名处理。此答复的出台引来了不少非议,并没有使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之争停止下来。笔者认为,该答复在一定程度上不具有合理性,诉讼欺诈行为可以当做诈骗罪处理。理由如下:
证券欺诈法律责任制度研究论文
摘要------------------------------------------------第三页
一、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关键是投资安全----------------------第三页
二、证券欺诈行为对投资安全构成重要威胁-----------------第三页
三、证券欺诈成因分析------------------------------------第六页
四、建全证券欺诈法律责任制度现实意义--------------------第七页
五、完善证券欺诈民事赔偿制度----------------------------第八页
证券欺诈法律制度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
证券市场的核心是投资者保护问题,投资者保护的核心目的是维持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信心;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信心丧失源于市场上持续不断爆发的证券欺诈现象及现行法律制度对这种现象的无力,从而产生对投资安全的怀疑,甚至出现“远离股市、远离”极端观点,本文将从健全证券欺诈法律责任制度的角度来谈论投资者保护问题。
本文认为投资者保护的关键是投资安全,而证券欺诈行为直接威胁投资安全;缺乏相关因素制约,滥用资源优势是证券欺诈的成因,建全证券法律责任制度成为预防和减少的证券欺诈对策之所在;由于制度、观念等原因,对证券欺诈行为的重(刑事及行政)制裁,轻(行政及民事)补偿,在实践中证明并不能有效扼制证券欺诈行为;本文最终认为投资者保护应该在完善现有证券欺诈民事赔偿制度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证券欺诈行政补偿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保护体系,从则全方位地保护投资者权益。
关键词:证券欺诈、投资者保护、民事赔偿、行政补偿
所谓证券欺诈是指在证券发行、交易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陈述、欺诈客户等行为。证券欺诈行为违背诚实信用,扭曲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削弱了证券市场信心和吸引力,干扰了市场秩序并加大了市场价格波动,破坏证券市场运行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最终侵害了投资者合法权益。因而为各国立法所禁止。综观世界各国的证券法律,无不综合运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种方式对证券欺诈予以惩治防范。
一、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关键是投资安全
浅析证券欺诈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证券欺诈的原因
1.金钱至上诱惑下的个人道德失衡。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换客观上体现为“人的关系的物化”,作为一个社会中人往往被巨额的经济利益所诱惑,出现拜金主义,进而造成社会价值观和责任心的削减,自身诚信和道德的丧失。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人们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从个人层面上看发生证券欺诈在所难免。
2.法律层面的不完善。
在《证券法》中对民事责任的规定还不完善,这对于保护投资者的权利十分不利,投资者难以通过有效地法律手段获得民事赔偿。在证券欺诈的民事诉讼制度上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都制约了我国证券欺诈的民事赔偿的进行。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证券欺诈是通过“普通共同诉讼”程序进行的,而不是“必要的共同诉讼进行程序”。这样就会导致法院在审判证券欺诈案件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从而造成混乱。
3.资源优势的滥用。
中外网络证券欺诈犯罪论文
难点评析
(一)因特网证券欺诈的特点
因特网具有和交换信息的作用,这有利于信息的流动,同样也滋生了证券欺诈的繁衍。它提供了证券欺诈者一个有效欺诈投资者的利器,证券欺诈者可以建立表面可信的网页,并在网页上设立一些有关证券的信息,这些信息真假参半,个人投资者往往无法判断信息的真伪,从而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判断。其次,因特网具有分散性、灵活性和匿名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增加了证券欺诈的可能性,同时也增加了立法监管的难度。因特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这意味着没有一个可以控制因特网的中心,意味着无法对信息的者进行监管,容易产生虚假信息。最后,因特网还是一个匿名系统,欺诈者可以掩饰自己的真实姓名或盗用他人的身份进行欺诈行为,因而很难对欺诈者收集有效的证据。
(二)因特网证券欺诈的主要犯罪手段和表现
首先,欺诈者可以在因特网上散发证券要约的虚假信息,向公众销售过高估价的证券。由于因特网投资者对高科技的证券特别有兴趣,高科技股票的价格最难定价,因而欺诈者通常以高科技企业为诱饵,过分强调该股票的未来价值从而提高证券的价格。例如:美国就有一些欺诈者可以对投资者承诺网络证券交易有20%的回报率,但又只有很小的风险,而实际上该企业是皮包公司,最后的投资风险全由投资者承担。
其次,欺诈者还可以利用因特网操纵交易市场证券价格。这一方式已经成为美国证券欺诈者虚假信息的主要方式。欺诈者可以抬高证券的价格卖出证券或压低证券的价格买入证券。例如:“卡特案件”中,卡特试图通过在因特网上虚假信息来提高其所拥有的公司的证券价格,从中牟取暴利。当然,还有其他不同的证券欺诈犯罪情形,诸如欺诈者在其网页上创建一个与合法知名的机构相连接的超链接,一般投资者会误以为该证券是一良好的投资。同时,欺诈者还会给可能的投资者通过电子邮件寄送“垃圾邮件”,或在BBS、讨论栏等言论栏目散发该证券将会上涨的直接或隐藏的虚假信息等。
提单欺诈的法律救济分析论文
一、提单欺诈的基本问题
(一)提单欺诈的概念
提单欺诈是指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活动中,承运人(包括船东、承租人)和托运人及他们的人等利害关系人在海运提单问题上故意变造某些事项,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致使收货人或提单持有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并基于这些错误的认识在支付相应的对价后合法的持有了海运提单从而致损。
(二)提单欺诈的表现形式
利用提单进行欺诈的不法行为种类较多且正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有人形容提单是“一把打开浮动仓库的钥匙”。我们对目前的提单欺诈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有多种分类结果,若从主要参与者的角度进行分类,可以有贸易商自谋的、贸易商和船东共谋的、船东自谋的三种。若从提单自身的角度进行分类可以得出下面的类别:倒签和预谋提单、空单、用保函换取清洁提单、无单放货和货量差异等五种。这种分类也是较为常见的。
(三)提单欺诈的成因
网络证券欺诈研究论文
(一)因特网证券欺诈的特点
因特网具有和交换信息的作用,这有利于信息的流动,同样也滋生了证券欺诈的繁衍。它提供了证券欺诈者一个有效欺诈投资者的利器,证券欺诈者可以建立表面可信的网页,并在网页上设立一些有关证券的信息,这些信息真假参半,个人投资者往往无法判断信息的真伪,从而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判断。其次,因特网具有分散性、灵活性和匿名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增加了证券欺诈的可能性,同时也增加了立法监管的难度。因特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这意味着没有一个可以控制因特网的中心,意味着无法对信息的者进行监管,容易产生虚假信息。最后,因特网还是一个匿名系统,欺诈者可以掩饰自己的真实姓名或盗用他人的身份进行欺诈行为,因而很难对欺诈者收集有效的证据。
(二)因特网证券欺诈的主要犯罪手段和表现
首先,欺诈者可以在因特网上散发证券要约的虚假信息,向公众销售过高估价的证券。由于因特网投资者对高科技的证券特别有兴趣,高科技股票的价格最难定价,因而欺诈者通常以高科技企业为诱饵,过分强调该股票的未来价值从而提高证券的价格。例如:美国就有一些欺诈者可以对投资者承诺网络证券交易有20%的回报率,但又只有很小的风险,而实际上该企业是皮包公司,最后的投资风险全由投资者承担。
其次,欺诈者还可以利用因特网操纵交易市场证券价格。这一方式已经成为美国证券欺诈者虚假信息的主要方式。欺诈者可以抬高证券的价格卖出证券或压低证券的价格买入证券。例如:“卡特案件”中,卡特试图通过在因特网上虚假信息来提高其所拥有的公司的证券价格,从中牟取暴利。当然,还有其他不同的证券欺诈犯罪情形,诸如欺诈者在其网页上创建一个与合法知名的机构相连接的超链接,一般投资者会误以为该证券是一良好的投资。同时,欺诈者还会给可能的投资者通过电子邮件寄送“垃圾邮件”,或在BBS、讨论栏等言论栏目散发该证券将会上涨的直接或隐藏的虚假信息等。
纵横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