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0 04:57: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所有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深化所有制关系的战略调整

“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有制变更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形式极不相同,那么,所有制关系变更的终极原因是什么呢?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内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决定所有制关系变更的终极原因只能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判断所有制结构是否适应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根本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在所有制问题上,我们特别需要继续破除一些“左”的观念:

一是“一大二公”的观念。依我看“一大二公”是顽固的“左”的观念,它在工业、商业等方面,还远远没有得到清理,而且仍然以隐蔽的形式广泛地发生着作用。

二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先进论”。我认为按照生产力标准,生产关系既不能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存在,也不应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先进”。无论所有制的社会形式如何,如果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都不能认为是先进的。

三是所有制关系的“补充论”。浙江、福建、江苏的情况表明,改革发展到今天,非公有制经济在许多地方、行业、部门都与公有制经济一样,以生力军的姿态积极推进着经济增递,实践着“三个代表”。当然我们党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但非公有制经济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应当给予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所有条件。

四是不同所有制成分的“机械数量论”。即僵化地理解“公有制占主体”,机械地规定不同所有制成分的比例,各种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其发展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是不能人为规定的,而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凡是符合市场需要的,就必然能得到发展壮大;凡是不符合市场需要的,自然就会萎缩淘汰。

查看全文

所有制的对立研究论文

20世纪50年代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公有制和私有制对立的观点,特别是60—70年代,别说是私营企业,甚至连个体手工业者和农民的自留地都被当做“资本主义的尾巴”,时不时地要割掉。80年代改革开放,先是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后来城市里也有作买卖的个体户,再后来又有了小企业,以后小企业做大了,叫民营企业,经济发展了,这是好事。但是,我总觉得现在时不时地出现另一种观点,民企比国企好,外企比民企好,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其实,这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因为国企也是劳动者创造的,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建设中也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说到底它也是全体人民的财产,所以在国企进行资产转让过程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是关系到全体人民切身利益的。

2003年在“民营企业参与产权并购”研讨会上,有人说:当前国有资产处置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并非出在民企收购上,民企参与产权购并不仅应当支持,而且还应当推动。……国企产权重组的问题依靠内部人是搞不好的。自买自卖必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而民企购并既有利于社会公众的利益,也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

问题也是存在的。在民营企业参与购并国有资产的实践中,的确存在着交易双方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的风险,存在着交易规则不完善、资产价格的市场化询价机制发育不充分问题。但这与并购主体是否是民营企业无关。制度不完善,在国有投资主体之间的产权交易活动中也可能发生同样的弊端。防止产权交易过程的国有资产流失不能靠抑制购并行为本身,积极地完善相应的产权交易制度,形成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国民企将在国企改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国新闻网》2003年4月30日)

说老实话,这篇文章,我实在读不懂,“自买自卖必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为什么还有人鼓吹MBO(管理人收购)呢?“自买自卖”也是国企变民企,就“必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吗?“民企购并”就一定“既有利于社会公众的利益,也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真的是这样吗?

一会儿说“当前国有资产处置中的国有流失问题并非出在民企收购上”,一会儿又说“在民营企业参与购并国有资产的实践中,的确存在着交易双方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的风险,存在着交易规则不完善、资产价格的市场化询价机制发育不充分问题。但这与并购主体是否是民营企业无关。”这是不是前后矛盾,什么叫“双方串通”,那是收购的主客体串通。从利益上说,收购方当然希望价钱低一些,被收购方当然希望价钱高一些,这才会有讨价还价。如果“双方串通”那就有问题了,也就是某个国企的卖方,可能对人民不负责,捞了个人的好处,买方的那个民企也会给对方个人好处。这样,才有可能“双方串通”。

这里的问题是主客体之间是具体的企业,不是抽象的“国企”和“民企”。在市场经济中,是具体的企业之间进行交易,即使具体的“国企”与“国企”之间或者具体的“民企”与“民企”之间进行交易,如果人之间进行私下交易,也会产生经济损失。所以问题不在于企业的性质,而在于是否按照市场原则进行公平交易。

查看全文

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国有资本投资思考

摘要: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的逐利性不同,国有资本有其相应的政策定位,所有者的缺位增加了国有资本运营过程中的管控风险。国有资本投资过程中既要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又要避免政府的干预不足。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资本布局面临重新布局,以更加专业全面的面貌对外开展投资。

关键词:国有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非国有资本;投资风险

一、国企改革背景回顾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放权让利的破冰时期,这个时期的改革还处于不断摸索的时期,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学习,当时的国际环境复杂,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冲突导致改革只能在实践中探索;第二阶段,1993年开始的10年制度创新的发展时期,经过上一时期改革实践经验的积累,适合我国特色的改革路线逐渐浮出水面,制度创新引导改革实践;第三阶段,2004年开始10年纵深推进时期,该时期国企改革开始从大范围的改革逐渐进入重点改革阶段,根据国家战略和政策规划,对部分领域企业进行深化改革;第四阶段,2014年至今的攻坚深化时期,该时期的改革是最难的,需要制定详细的改革路线,把控改革风险。从2015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中央频频发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资委专门针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制订了考核办法,201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2019年国务院制订了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目前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不到30%,如何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关系到全国经济新一轮发展全局和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混合所有制”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要追溯至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但以国有企业引入非国有资本、优化股权结构和完善公司治理为基本特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则是与国有企业改革相伴而生。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少到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占到了1/3以上,历史实践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达到双赢局面的必然选择。开展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是我国未来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国有资本投资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同时国有企业在投资规模上一直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国有资本的投资方向和策略也决定了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如何做好国有资本投资的风险把控和方向选择直接影响了我国国有资产的价值,进而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稳定。由此应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提高投资效率,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前国有企业的投资现状主要存在两大现象,一是投资过度问题;二是投资不足问题。尤其以投资过度对于国有资产价值的损失较大,据审计署的审计结果,2007年8月至11月某央企在与其他公司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中投入了77.83亿元,结果亏了72.21亿元;在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3个境外矿山中,亏损了30.93亿元。又如,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给出的报价甚至都不到波兰高速公路管理局预算的一半的低价优势竞得了波兰A2高速公路里A,C两个标段的建设工程,但如果该公司坚持把此项工程做完,可能要亏损3.94亿美元(约合25.45亿人民币),因此,2011年6月中海外总公司决定放弃该工程,但又需处理约17.51亿人民币的赔偿要求与罚单。中铝入股力拓、中石化收购Addax等央企的对外并购也常发生在被并购资产的历史性高价上。这些国有企业的投资实践表明我国对国有资本的投资必须进行有效的风险把控,需制定一条有效的投资策略。国家政策方面,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各地掀起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热潮,国有企业引入非国有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国有资本投资效率的影响也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术界已经从产业效率、风险承担、企业创新、公司绩效、内部控制质量、薪酬业绩敏感性等多种视角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经济后果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学者们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作用,能够促进企业经营发展。同时,这些学者也较为深入地研究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涉及到的行为博弈、机构投资者持股、高管跨体制联结、最优国有产权比重、改革动力和阻力以及政府放权意愿等具体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和措施。总之,这些研究表明,我国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研究部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哪种策略能够促使国有资本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率,还需要改革实践的不断总结和探索。以往国有企业对外投资,以资源投资和基建投资为主,资金需求量巨大但收益缓慢,资本的撬动作用发挥不足。资本具有逐利性,国有资本投资大多是因为战略和政策需要投资,加上复杂的国际环境、市场环境,风险把控难度较大,频频发生国有资本投资失败案例,但这些不应该成为国有资本不可治愈的痼疾。国有资本和其他私营资本都属于资本,存在的价值就是以较少的投资获取更大的效益,否则就失去了投资的意义。如何发挥国有资本优势规避国有资本的劣势值得思考。我国的国有企业是从计划经济改革以来产生的,国有企业在我国承担一定的政治任务和社会任务,它不是市场竞争的产物,这类国企在经济市场中进行投资面对市场中存在的风险难免出现应对不足的表现。目前国企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改革方向从最初的引入基金投资者转向引入企业投资者,让市场竞争的胜利者参与到国有企业改革中并提供宝贵的市场经验,让机构投资者充分发挥其资本运作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强劲的发展动力。企业家的参与可以有效规避国有资本市场风险意识不足的问题,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可以让国有资本运营更具专业化。保障国有资本投资价值稳健增长的有力措施就在于标的资产的选择,以往国有企业投资多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自然资源的投资,知识资本投资在国有资本投资中的份额较低。随着国企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知识资本在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以及加快转型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知识资本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它是企业取得长期战略优势的有力保障。中兴、华为事件的对比充分说明拥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掌握行业话语权的关键,是维持企业长久生存的动力。国家资本与私营资本的逐利性是有区别的,私营资本要求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最快的收益,国有资本最看重的是保值是长久是产业布局,好的资本布局会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查看全文

国有煤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提出要大力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确认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实现形式。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国有、集体、非公有等资本相互融合,分类分层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7年,国务院公开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表明,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略低于65%。由此可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我国短期内难以改变。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产能过剩不断加剧,市场价格持续下行,煤炭企业亏损严重、负债高企、社会性负担沉重,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煤炭行业以国有企业占主导,行业集中度低,相当部分企业大而不强,同时也面临着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和治理上的缺陷,效益持续下滑。在这种背景下,国有煤炭企业如何借助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的大潮,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选择有效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同时,吸收非国有资本进入,让煤炭企业走出困境,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从宏观层次看,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即包含公有制成分,也包含非公有制成分。从微观层次看,企业的产权结构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构成,形成多元产权主体的资本共融[1]。中央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多是指微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所有制经济成分通过股份制、联营等形式,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制形式。广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产权中不一定包含国有经济成分,而狭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混合产权中则包含国有经济成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强调“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进一步明确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推进国企改制上市与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注入了新的内容。实施股份制改造有利于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企业的动力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为国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混合所有制改革具体有以下6种模式。1)整体改制。整体上市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这是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过程[2]。即将国有企业整体进行股份制改造,以符合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各项要求。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业务单一集中、资产难以有效分割的国有企业。也可将国企集团公司通过下属已上市公司,进行资产与产权的重新梳理,最终实现整体上市。2)兼并重组。一是引入民间资本,使得民营企业参股到国有企业资本中,不同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股份制改造,使得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融合,协同发挥作用,提高企业实力。二是国有企业通过并购、增资换股、资产置换等方式在保留一定比例非公股权的情况下,收购民营企业,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3)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员工持股是把股权作为利益的载体,将职工和企业的利益相连,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维护企业的长远发展。国有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通过由职工出资设立股份公司、委托基金公司或信托公司持股等合法的方式引入员工持股制度,实现员工持股。4)多层级国有联合。企业的混合所有制包括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与个人持股等的混合,也包括不同级别国企的联合,即央企与省、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的联合,这种联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有资本效率。这一点与国资委此前定调的强强联合,即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同质化业务整合和细分行业整合,进而推动国企兼并重组的思路吻合。5)国有企业产业链重组。从2015年年底到2016年年初,央企重组的思路重心正在由横向的合并同类项偏向纵向的产业链重组。上下游产业链重组是国资委推动央企重组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产业供给链条的需要和效益、质量为标准,以产业链条为特征展开重组,是供给侧改革中的新领域。同链条企业之间能够实现相互支持,抱团取暖,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下游企业和上游企业之间的联结也将会更顺畅,避免市场交易中的一些摩擦。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合力,互相借力,依托各自特长优化业务,实现双赢让利。6)其他模式。除了上述所阐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以外,还包括投资项目层面的混合,主要分为PPP模式、分立改制、海外红筹公司等模式。

2国有煤炭企业的特点

国有煤炭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多年来一直承载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重任,为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别于一般的国有企业,国有煤炭企业除了具有一般国有企业所具有的共性特点外,还有着区别于一般国有企业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劳动产品的不可再生性。煤炭企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地下煤炭,是一种非再生性资源,煤炭企业是资源导向型企业。煤炭资源是煤炭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矿区资源的丰裕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规模及生存期限。随着企业生产过程的推进,煤炭资源也随之快速消化,直至进入枯竭期。这使得煤炭企业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企业必须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采取各种手段努力提高资源回收率,以延长企业的生存期限,这与非资源开发型企业有着显著的区别。2)煤炭资源采矿权有偿使用。根据《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广义的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指煤炭资源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狭义的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则仅指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4]。煤炭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合理负担煤炭资源采矿权取得成本、煤矿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成本,以及安全生产成本等。同时,国家也在大力完善煤炭资源税费政策,加强煤炭资源开采的管理与宏观调控,促进煤炭资源合理有序开发,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3)煤炭企业生产产品单一。长期以来,煤炭企业一直是开采原煤、销售原煤,产品结构单一、粗放,附加值低。原煤深加工程度低,煤炭加工业滞后,深加工、精加工较欠缺,原煤生产与原煤深加工脱节,没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初级产品,煤炭加工转化率低,投入产出率低,经济效益差。原煤的加工转化主要集中在筛选、洗选、炼焦、发电等环节和行业,缺少深度加工。而在工业型煤、煤焦油深加工、煤层气开发等深加工及清洁能源产品技术开发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4)煤炭企业历史包袱过重。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煤炭企业从业人员多,历史包袱重[5]。多数煤炭企业的开采时间较长,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下属单位多,职工人数多,离退休人员较多,同时还有大批的伤残人员,企业办社会负担十分沉重。职工长期从事煤炭开采工作,技能单一,相对技术素质不高,习惯于国有企业的运营与管理机制,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难以承受这样巨大的社会负担,企业办社会已成为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和瓶颈。

3国有煤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

查看全文

国有煤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

摘要:阐述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针对国有煤炭企业的现状和不足,提出国有煤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国有煤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

20世纪90年代到2007前这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各大国有企业产能得到了迅速提升,但伴随世界经济发展与经济危机的影响,使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步入了当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因此,国家积极制定新的政策,由原来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向经济发展要重视质量的方向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式经济发展需要,对于煤炭企业来说,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推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消化过剩产能、进行企业升级与转型、去除落后产能等政策的落实,利用新技术与新理念来改变煤炭企业发展路线,积极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式,使煤炭企业向着节能环保、开放创新、和谐发展方向转变[1]。

1混合所有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国家为了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制定并推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用来引进民间资本,推动生产力的进步。经过不断实践,国家还允许部分外资参股国有企业改革。相比于国有制经济来说,混合所有机制指的是企业资产所有权归属于多种性质拥有者的一种经济模式。基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两大类。基于微观层面分析,企业是由多个投资主体共同出资而创立的,但投资主体的性质是多样化的,这就导致了产权多元化的现象。国家制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战略通常是指基于微观层面上的企业所有制改革。从广义上来理解,就是由多种(大于等二)经济成分共同组成的经济主体,其中可以没有国有成分,主要方式包括股份制以及合作联营等方式。从狭义上来理解,通常是指包含国有成分混合产权经济主体。

2国有煤炭企业的现状与不足

查看全文

个人所有制理论内涵论文

论文关键词:个人所有制;产权;改革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阐述了其价值所在,指出只有以该理论为指导,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

一、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是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观点,其内涵表现在:

1.个人所有制是公有制。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那么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就自然转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重逢上来,社会主义所有制当然不是对原个人所有制的简单还原。因为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已经让位于社会化大生产,孤立的个人的生产已经成了联合起来的集体生产。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如果理解为生产资料归属于劳动者个人的私有制,那就与否定之否定规律相矛盾了,所以应理解为公有制。

2.个人所有制是联合起来的所有制。重新建立的、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个人所有制不是小生产状态下孤立的、原始的所有制,而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对个人主体地位的高层次回归。不是只要生产资料全体社会成员人人都有了,就建成了个人所有制。实质上,即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拥有生产资料,但如果是孤立的、单独的拥有,就与历史上的私有制没有根本的区别。因此,个人所有制不是个人各自占有生产资料,而是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

查看全文

混合所有制企业研究论文

一、引言

十六届三中全会在论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时,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说,这是对以往在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方向上的肯定。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联营经济等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混合型经济增势强劲。1997年至2001年间,我国股份制企业从7.2万家发展到近30万家;从业人员从643.7万人增加到2746.6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从8311亿元增加到56733亿元。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很多人认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或许可以为国企改革找到一条新路,实践上也深受一些国企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欢迎。

那么,究竟如何认识混合所有制企业?如何规范之、发展之?由此如何走出原有国有企业的困境?这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的课题。本文就此问题做一下探讨。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性质

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性质,理论界有很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它和公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私人所有制经济不同,不是一种独立的经济成分,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混合。就一个行业的企业而言,它是企业财产组织形式,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经济。它非国企,也不是私有企业,那么它的运营机制不能按国企的那一套,当然也和完全的私有企业有某些差别。

查看全文

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融合分析

摘要:我国提出当前要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资本融合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以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融合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企业文化整合模式、整合原则、整合内容以及建构企业文化管理系统,以期能够有助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文化融合。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文化融合

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够使企业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经济活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题是实现各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一旦出现貌合神离的现象,就极易导致企业重组的失败[1]。因此,探讨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文化整合模式

企业文化的整合程度和投资主体的企业文化改变程度决定着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的变化程度。根据企业文化的整合程度可以将企业文化的整合模式分为吸收型、融合型、保留型以及被同化型。吸收型文化整合模式是投资企业的文化服从于原有企业文化;融合型文化整合模式是各个投资主体寻求新的经营模式;保留型文化整合模式是各个投资主体保留其原有的经营模式;被同化型文化整合模式是指原来企业的文化服从于投资企业文化[2]。混合所有制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来选择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文化融合模式。鉴于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的文化各有差异,在进行混合所有制发展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尊重”为前提,充分考虑投资各方的选择意愿,选择最佳的文化整合方式。在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文化融合中,如果投资各方的主体背景以及企业文化差异过大,为了避免文化冲突,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各个投资企业要秉持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从而形成一种更加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整合原则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论文

一、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冲突理论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根本依据。当社会发展到某一时期,就会产生社会冲突,社会冲突发展到一定的激烈程度时,就促成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制度的变革。从某些角度上来说,冲突理论可以用来对社会发展和制度产生进行解释。在社会系统中,职业教育是一个小小的分支系统,其领域内的发展变化包括制度改革,同样的也能用冲突理论来解释,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冲突理论。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冲突理论是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度提供根本依据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属于是社会冲突的产物之一,而职业教育领域的混合所有制当对制度中心的某些权力主体产生影响时,就会促使这些主体发起变化和冲突,而这种冲突又能促成新的制度,这就导致了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与创新。(二)公共产品理论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创新基础。公共产品理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诞生,公认的对公共产品的定义是任何人对公共产品进行消费之后都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这也就指明了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一是不具有竞争性,二是不具有排他性。这两个特征为公共产品理论中对产品属性的判断提供了依据。公共产品理论根据产品属性将社会中的产品分为总体三个类别:一是公共产品,二是准公共产品,三是私人产品。其中,准公共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一个概念。而本文我们探讨的中心内容职业教育则属于准公共产品的概念范畴。职业教育同时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个特点,其发展水平影响了利益相关者的数量和它们的发展程度。当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其内部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等问题就需要由它的利益相关者来共同决定,同时它们也共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和资源。因此,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公共产品理论。(三)成本分担理论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实施依据。在教育经济领域,有一位著名的学者约翰斯通,他是最早提出成本分担理论的。成本分担理论认为,高等教育的成本应该由高等教育涉及的各个主体来进行共同承担,包括纳税人、社会成员、家长和学生,这就使得高等教育的成本投资能够向多元化进行发展,而不是局限于市场决定或是政府的公共资源来决定。高征地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因此职业教育的制度改革等相关问题在实施层面上应该将成本分担理论作为参考依据。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实践教学的需求都对成本分担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和考验,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发环境中,职业教育的财政问题在单一成本承担模式下开始变得明显和严重。因此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必须要建立在多元成本分担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有效推进和实施。

二、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

(一)为学生深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适应性人才开拓平台。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体的教育体系中属于起步比较晚的一部分,因此很多职业教育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教学经验缺乏、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到位、甚至是办学经费紧张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问题。拿实践教学这个方面来说,首先实践教学环节不论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还是职业教育领域,都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教学环节,都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方向起到重要的发展作用,只有将实践教学工作做好、做到位,将课程体系建立的健全和完善,才有更大的机会为社会培养和提供多元发展的适应性人才。而职业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其目标之一就是在于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和社会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打破传统制度的一些弊端和限制,为高校与市场的对接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础,同时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人才培养优势,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提供更广阔、更便利的平台。(二)帮助学校明确办学目标、提高就业质量。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另一个目标在于帮助学校明确办学目标,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高等职业教育重在为社会培养专业性强、针对性强的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重点对学生开展专业技能的教授和培训,同时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开始技能经验的积累。如果想要更好地为学生的毕业就业提供保障和机遇,就应该明确学校自身的办学目标,采取正确的高效率的办学途径和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在混合所有制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领域的不同元素进行重新激活,使其将各自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从而更好地完成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职能。(三)为企业创造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的平台。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企业对与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具有最敏锐的触觉和最准确的判断,而企业自身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注入。根据这一特点,职业教育院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持与企业的持续性交流和沟通,时刻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和社会需求,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第一环境,人才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流动和发展,为社会提供价值。企业之间是存在竞争性的,在日新月异的经济市场中,企业要想立稳脚跟,提高竞争力,就必须保持持续性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科技创新平台,而且能使企业在发展科技创新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与学校之间的人才对接。混合所有制对于职业教育院校和与学校进行人才交流的企业来说都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保障性制度。

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

(一)转变内在结构,进行实质提升。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来说是一个较为独立的组成部分,因为职业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存在性质上的区别,因此其内部结构更为独特和复杂。根据系统理论,系统内部的变化能够带来无限可能的结果,而且系统内部的变化是系统发展的必然现象和普遍现象。这就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提供了一种路径,那就是内在结构的转变。职业教育系统的核心元素是职业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引导着职业教育的走向、发展和人才培养结果。如今我们已经步入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职业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对职业性技能的传授和培训,而应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人才培养。除了专业职业领域的针对性教学之外,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经典性理论概念和知识也应受到重视。当内在结构得到转变之后,职业教育将会迎来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新的混合所有制制度,从而促进教学体系质量的实质性提升与进步。(二)重建外在关系,注重社会发展。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更强,也更直接。因为职业教育本身的教学领域和人才培养性质就决定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会产生更加广泛的复杂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职业教育需要通过主动建立和处理这类外在关系,来从社会层面上实现自身的发展,而同时这类外在关系也能为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提供反向推动力。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和社会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打破传统制度的一些弊端和限制,为高校与市场的对接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础,同时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人才培养优势。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实践教学的需求都对成本分担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和考验,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发环境中,职业教育的财政问题和一些社会问题逐渐加深,而职业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就可以从外在关系这一层面入手,进行社会关系的重新构建,进一步强化市场平台。

查看全文

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党的**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已成为许多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研究探索的热点。全国组织部长会议要求,要着力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发挥作用。笔者根据自己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的体会,拟就其中的几个重点问题作些探讨。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要求

一是产权结构的多元性,给企业党组织的设置及领导干部产生的方式带来了新影响。由公有与非公有等不同性质资本相互参股形成的多元化产权结构,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区别于单一所有制企业的最根本特征。国际惯例和我国公司法规定,资产所有者依法享有选择企业经营者、作出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等基本权益。如果说国有独资或私营企业中这种所有者权益易于落实的话,混合所有制特别是股权相对分散企业的领导干部以何种方式产生,不同性质、数量增多的资产所有者对组建党组织持何种心态,党组织组建后如何运行和管理等,都变得相对复杂。

二是企业目标的逐利性,对党组织作用的全面发挥形成了新考验。就生产经营而言,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对作为执政党政治组织和企业经济组织一部分的企业党组织,如何在双重职能、二维坐标中找到位置、拓展舞台,如何在服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企业改革的多种矛盾冲突中承担起必要的政治社会责任,提出了比过去国有独资企业更高的要求。

三是管理方式的法规化,给企业党组织的活动方式设定了新环境。混合所有制企业大多克服了产权主体不明、管理混乱的弊端,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大多较为规范,在生产经营的决策、管理上形成了独立而完备的体系。但是,这种环境使企业党组织不再拥有对人、财、物直接支配的决策权,有的企业甚至连活动时间、经费等都受制于企业法人。党组织如何在公司制的法定框架下趟出一条更为有效、更有活力的工作路子,亟待探索。

四是党员、职工构成的多样化,对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带来了新挑战。混合所有制企业资产所有者、经营管理者、职工、党员来源广泛,构成复杂,有着不同的利益地位、思想基础、从业心态,价值取向多元化。加上改革时期利益调整分化,对企业党组织的依附性逐步弱化。这对党组织如何增强在企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