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23:18: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诵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诵读

谈论古代诗词的诵读技巧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教育论文诵读和领悟诗词情感内容应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主要解读什么是真正意义的“诵读”,以及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以诵读来带动学生对诗词情感意象的感悟。

关键词:诵读诵读教学法

“诵读”,也许是我们并不陌生的词汇。那么“诵”究竟是怎么读呢?如果追溯到许慎《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诵,讽也。”段玉裁在注解中这样区别“诵”和“讽”:“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倍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而所谓吟咏,实际上是一种感情的抒发。《诗.周南.关雎序》:“吟咏性情,以风其上。”孔颖达疏:“动言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综上可以看出,“诵”应是一种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形式。

在当今讲求高节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上,在不少老师眼里“诵”似乎就等同于背了,而对于它本应具有的传情效果往往未给与足够重视。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地流动时,知识才会成为一种信仰,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语文学科本来就具有鲜明的审美性。让学生在文本中品味欣赏美,受到熏陶,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都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被选入九义教材的这些古诗词,正是一些历代传诵、长盛不衰的精品之作。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也可以看出“诵读”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称为诵读教学法。它并不是采用单一的朗读训练来达到背诵的目的,而是通过诵读来带动学生对诗词意象的认识、对思想感情的领悟。教师讲解诗词内容同时启发学生诵读,二者相互促进:一方面学生通过感知头脑中的诗词意境来思考如何表达;另一方面学生在自己诵读的尝试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古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一般来讲,古诗词诵读教学应包括整体把握、细节品味、完整诵读、课后巩固四个阶段。

查看全文

古诗诵读管理论文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推荐背诵的8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是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

查看全文

语文诵读述评管理论文

“多读、精讲、精练”(以下简称“一多二精”)语文诵读课题是澄海市教研室针对语文教学效果不尽理想的现实,于1993年开始构思,并于1995年下半年起定点试验的教学科研项目。经过一年的研究和试验,已经显示出可喜的成果。试验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逐步养成了阅读、背诵和积累的良好习惯,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生机,课题试验受到普遍的关注。

“一多二精”诵读课题从酝酿到开始定点试验,大约经历了近两年的时间。这中间,我们认真地分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和现状,全面整理和学习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秀理论和经验,并经过群众性的课题论证,使课题试验有了较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酝酿中,我们认为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语文教学改革不应割断历史,而应当根植于传统。张志公先生关于应该“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运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的论述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由此,我们开始着手搜集、整理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秀理论,特别是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大家的论述,并与现代教育科学、语言科学相联系,从而提出了“多读、精讲、精练”的试验课题。

下面把本课题试验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作一简要介绍。

“多读、精讲、精练”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整体,为了保证试验有步骤地进行,我们确定第一轮试验以三个学年为周期,每学年以一个方面为试验重点。第一学年(1995~1996学年度)以“多读”为重点,研究确立诵读基本途径,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过程;第二学年(1996~1997学年度)以“精讲”为重点,通过试验确定精讲的基本要求、方法,确立精讲的基本途径,以优化学生的语言理解过程;第三学年(1997~1998学年度)以精练为重点,研究探索语文训练的内容、数量和形式(包括课内外),确立精练的基本途径,以优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过程。本课题对“读”、“讲”、“练”三方面分别规定了具体目标。

(一)多读。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落实大纲对朗读、背诵和阅读的要求,课堂上多诵读,课外多涉猎,具体目标是:1.不论何种文体,课堂上每篇必诵读;不论何种课型,每节课必诵读。2.认真研究各种诵读形式(吟诵、朗读、默读、背诵)对优化学生语言感知过程的作用,把各种诵读形式灵活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3.默读和朗读是最基本的读法,教师应给予正确的指导。默读重在思考、理解,要指导学生学会圈点和批注;朗读重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要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正确指导;要根据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选择吟诵、背诵的文段、诗篇,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美并积累语言材料。4.按课程计划要求开足语文活动课,组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小组,要求学生每周必读2—3篇文章(指课外阅读),并备好读书笔记本,定期组织课外阅读,写作交流。

(二)精讲。讲和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种基本手段,两者的关系是:讲为练服务,不是练为讲服务,课堂教学要贯彻精讲原则。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每节课师生双边活动的时间比应为5∶5或4∶6。2.课堂要在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选择精彩、精要的文段进行精讲。文段选择的标准一是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二是能体现课文特点,内容丰富,语言规范、准确、生动。3.精讲的基本要求是: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注重思维和语言训练;要根据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在估计学生有困难的地方或未必能读懂、读透的地方予以指点。4.要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教具或教学手段,提倡多媒体教学,提倡发挥教师个人风格,讲要突出一个“活”字。

查看全文

“双减”下云诵读活动的推进对策

摘要:诵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诵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情感体悟,进而对文章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把握。基于此,介绍了“双减”背景下进行云诵读活动的意义,进而提出了“双减”背景下云诵读活动的推进策略,意在为云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为小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尽一分力。

关键词:“双减”;云诵读;推进策略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一意见要求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减轻作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的负担。传统的诵读大多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进行的,虽说线下的诵读训练更有实感,但是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诵读不再局限于线下的语文课堂当中,教师可以通过云诵读这一方式将语文课堂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利用“微信”“荔枝”“喜马拉雅”“趣配音”等音频录制软件进行诵读录音,人人都成为在线“朗读者”“小主播”,及时发布诵读音视频作品,而教师、家长或者是其他同学会对学生的诵读进行一定的评价指导,促使其改进提高。

一、“双减”背景下进行云诵读活动的意义

云诵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线上教育存在密切的联系,是非常典型的创造性阅读模式。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动根据“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展云诵读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效整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学习能动性。与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相比,云诵读活动比较复杂及多元,十分考验教师的基本功。教师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打破教学常规,逐步丰富活动内容及活动形式,充分凸显云诵读活动对“双减”政策实施的促进作用和价值。

(一)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

查看全文

幼儿国学诵读古筝配乐效果研究

摘要:幼儿教育是教育的起始阶段,对幼儿能力养成和知识提升都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现阶段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通过反复的国学诵读,并辅以古筝配乐,能够更好的完成对幼儿的国学的培养和教育,充分发挥国学诵读在幼儿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幼儿;国学诵读;古筝配乐;效果分析

结合当前幼儿教育中国学诵读的现状,阐述国学诵读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将国学诵读与古筝配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古筝配乐的方式更好的完成国学诵读教育,更好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并调动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国学诵读的教育效果。

1幼儿国学诵读的现状

近年来,幼儿国学诵读研究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这一方面肯定了幼儿教育中国学诵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呼吁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重视国学诵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并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探索符合幼儿阶段的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国学诵读在小学阶段实施较好,在幼儿阶段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将幼儿教育的损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儿阶段开展国学诵读,使幼儿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学诵读对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

查看全文

读书写字诵读活动汇报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导向,以县教育局小学“读书、写字、诵读”活动方案为基础,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科学体系,营造“书香校园”,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增长见识,发挥潜能,提高素质,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舞台,为学校内涵发展增设平台。

二、目标与要求

实施小学“读书、写字、诵读”活动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科学体系,真正地让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形成“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逐步形成认真读书,善于写作,规范汉字的行文书写的文化氛围。

三、方法与措施:

1.纳入校本课程计划,强化阅读指导开发校本课程,每两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着,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教师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路,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如:阅读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学会上网查找资料;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一、二年级写填空式读书笔记,三、四年级写摘录式读书笔记,五、六年级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的形式。读物推荐课: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我们要上好读物推荐课,可以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也可以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阅读欣赏课:这种课型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读书汇报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①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书籍的内容。②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③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④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分析

摘要:语文教学中,诵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的语文诵读教学体系中,小学阶段已经初步培养了学生诵读的基本能力,初中阶段在这一基础上强化培养。而到了高中阶段,培养、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训练、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巩固、深化诵读效果,则应成为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基于此,笔者以苏轼《定风波》为例,就上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定风波》;古诗词诵读

目前所使用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一学段的课程目标,都对“诵读”进行了强调,不仅规定了每学段背诵优秀诗文的篇(段)数,还对学生诵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初中学段,更是特别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1]。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作为独立的学习任务群,明确要求“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2]。事实上,小学各学段的诵读学习,已经初步培养了学生诵读的基本能力,比如对语言的感受、对情感的体验、对内容的领悟,以及对于诗文声调、节奏的关注和欣赏等;初中学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古诗词诵读”能力的培养;高中学段将诵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最重要的方式方法,置于该任务群教学提示的首位———这些设置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来说,既呈现出各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关系,更突出了“诵读”这一贯穿各学段的古诗文学习方法。那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如何训练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如何巩固深化诵读效果?这些都是应该认真思考、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为例,从兴趣激发、能力训练、效果巩固三个方面,来谈谈高中古诗词诵读教学。

一、扫障碍:激发诵读兴趣

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关系极为密切,多数诗词体式均可演唱或配合乐器演奏。而汉字作为单音文字,构成词语,“也能帮助文辞中的音节之美”[3]。因此,韵律之美既是古诗词固有的,也是最易被读者所感受到的。从诵读入手,符合中国古诗词的特质———琅琅上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自可入耳入心。读,即感到美不胜收。现在,很多教师或家长会在蒙学阶段就让孩子诵读《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这一阶段,孩子们可能不会对其字句有多少理解,但他们也愿意大声朗诵———虽无歌声婉转,却比唱歌简单,加上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很能吸引幼儿诵读兴趣。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词,具备一定的诵读能力,对音韵之美的感知也更敏锐深入,一般不会缺乏古诗词诵读兴趣。如果他们对此兴致缺缺,大多是因为其中有字词障碍。高中学段的学生,因其语文水平提高,其诵读期待也会随之增高,不再仅仅满足于只读其音而不知其意。因此,扫除字词障碍,是激发古诗词诵读兴趣的重要路径。苏轼的《定风波》,教材收录时已将不易明白的字词在页尾给出了注释。除此之外,还可以再让学生挑出不理解或理解不清楚的,给予解释。比如“同行”“狼狈”“遂”“徐行”“一蓑”“料峭”等。该词小序,是写作背景介绍,可以详解,同样可以达到扫除障碍、疏通文意的效果。一般来说,诗词小序都是交作缘由的。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辩•小序》中言:“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小序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的“赤壁怀古”“登建康赏心亭”“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小序的简化。苏轼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却不仅仅是交作缘由。苏轼写下了当日遇雨经过,交代了“雨具先去”无可遮挡的遭际,并作了对比,即“同行狼狈”而“余独不觉”,最后以淡看风雨而风雨遽去“已而遂晴”暗示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哲思。与其他词作的小序相比,这段文字简直可以离开词作而独立成一篇短小精悍、颇富哲理的散文。当然,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与词作正文形成互文关系,进行“对读”:小序是纪实,是给予正文的必要交代和铺垫;正文更具艺术性和思想性,是对小序的铺展与升华。从文辞到内容对古诗词进行初步疏通讲解,扫除诵读障碍,学生自然兴趣倍增,可以没有负担地自由自如地朗诵了。

二、求音节:训练诵读能力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诵读教学思考

现如今,中学语文教学的生态不容乐观,由于社会、学校、学生、家长“一切围绕考试成绩”的短视行为,母语教学的地位一降再降,已经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学校的课务安排向数、理、化倾斜,学生、家长也更愿意在这些学科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究其原因,现在的语文课堂过于注重知识的讲授,过于注重字、词、句、章的分析,铺天盖地的练习,名目繁多的考试,许多学生已经患有严重的“恐语症”。如何打破这一僵局?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诵读文章,辅以适当的点拨、引领,以达到自悟应该是行之有效、易于实施的好办法。

一、建立诵读合作小组

为了让学生之间能够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和赶超,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尽量让学生共同提高诵读自悟的水平,我们建立了班级语文诵读合作小组。根据男女生的比例(因为历年都带高考理科班,女生占全班人数的30%左右)和班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水平差异,实验班级建立了6人的合作小组,每小组都有1~2名女生,安排至少1名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全班制定了诵读合作的相关细则,组内明确分工,落实各自的任务。细则要求:朗读前,组内的全体人员必须根据作品的文体、内容、主旨等来商讨诵读时基本的语气、语调、语速,标注出重读的词语,划分好句子的节奏和停顿;然后各自试读,并向组内的学生展示;组内的学生互相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学生再次试读;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参加班级诵读活动。此外,小组诵读活动还可以不断向纵深发展,可以进一步拓展为组组之间、班班之间、师生之间等层面的诵读交流活动。

二、加强诵读引领和指导

1.开发、利用教材诵读资源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开发语文教材中的诵读资源,通过诵读来带动对文章的理解。讲授《空山鸟语》一文时,因为文章用诗化的语言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古朴、淡泊、宁静、自由的人生境界的追求,既充满了诗情画意又富含哲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是有较大难度的。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将文本的有关部分改写为现代诗歌,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来体会本文的诗意。

2.发挥范读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的范读对于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作用巨大。作为语文教师,平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使用规范的语言。课堂上应当积极进行诵读示范,读后可以请学生谈听读的感受,评价优缺点,提出改进的意见。教师还可以先领读,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实践表明,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感染和带动学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文本的内核。

查看全文

文言文诵读管理论文

[内容]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什么是“诵读”呢?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有认为是“念(诗文)”的(《现代汉语词典》),有认为是“念、熟读”的(《辞源》),有认为“念、熟读、背诵”的(《汉语大词典》)。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仅此解释,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

“诵”和“读”,从词源上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诵也。从言,风声。”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段玉裁作注时,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对“吟”的解释,《说文》谓之:“吟,呻也。从口,今声。”而对“呻”的解释则是:“呻,吟也。从口,申声。”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别也。”“呻吟”联用有“诵读”之义,《庄子·列御冠》:“郑人缓也,呻吟裘之地,只三年而缓为儒。”可见“吟”的急促声音活动,与“呻”的舒缓声音活动的配合,可以形成“诵读”“缓急”的情态。所谓“吟咏”,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诗·周南·关睢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长言”,是汉代注家譬况字音的用语,意思是发音舒缓,为字调中的舒调,可理解为曼声长吟。由此可见,“诵”,是一种有情态,而又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

“读”,《说文》解释为“籀书也”,段注则解释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进而他又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可见“读”不仅包括“诵”,它还特别侧重于内容的理解。

正因为“诵”和“读”的含义有差别,古人在运用时也有区别。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论语·子路》)“又尚论古之人。颂(同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礼记·文王世子》记载:“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左传》中记载:“公读其书。”先秦典籍中,多把“诵”和“读”分开运用。一般说来,对韵文是“诵”,对散文是“读”。这些可理解为古人对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究其实质,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诵”能增强阅读的刺激量,另一方面“读”能加深阅读的理解性,二者配合相得彰益,因此,实践中的二者结合也就顺理成章了。随着实践的加强,人们对“诵读”结合的重要性逐渐加深,在读书中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就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了。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可诵读之。”其实,“诵”是“读”的一种表达方式,“读”是“诵”这种“吟咏以声”的理解基础,二者是难以截然分开的。所以“诵读”和“读诵”成为一个整体,经常出现在汉以后的一些典籍著作中。

集前人读书的经验,宋代朱熹将“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记载于教育论述之中。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第二册,卷三,《朱子读书法》中记载了朱子读书有六条,其中有一条曰“熟读精思”。朱子阐释道:“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人名)数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朱子这里的“诵”。其实也把“读”的含义包括在其中了。他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首先“必须成诵”。而且对“诵”他还作了如下阐释:“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对这种熟读精思中的“诵”,他在另外的文中又具体解释道:“凡读书须整顿儿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蒙童须知·读书写文字》)朱子不仅对“诵读”时的形体提出了要求,也不仅对“诵读”的要点作出了规范,而且对“诵读”的精髓也作了进一步揭示,即读书应“三到”,进而对“心到最急”又作了强调,这就更充实了“熟读精思”中的“精”。

查看全文

“四书”“五经”重回案头经典诗文诵读渐成气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1岁的大连男孩李杰馨近日在第四届中华经典文化研究交流会上表演了正、倒背诵《老子》81章的绝技,他的表演赢得了海内外经典教育专家、学者的热烈掌声。李杰馨介绍,自己接触经典文化诵读还不到一年,《老子》已经能够

倒背如流。

记者在长沙召开的第四届中华经典文化研究交流会上了解到,让少年、儿童诵读《老子》《论语》等中华文化经典正是经典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关专家认为,少年时代是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3岁至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在此期间加强左右脑记忆力的开发和知识训练十分重要。主要以孩童为对象的经典教育目前正在我国大陆兴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已于1998年6月发起并实施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按照计划,到2010年,全国至少将有500万少年儿童直接参与,影响3000万成年人,通过宣传等能使1亿以上的中国人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致力于经典教育事业的湖南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刘孝听说,现实生活中,一些只读过几年私塾的老人,能背大段的古文,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能吟诗作对,而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远远不如他们,这值得我们深思。孩童时期诵读文化经典将给他们带来一笔宝贵财富。经典诵读不强求死记硬背,也不要求孩童现在就能完全理解,而是通过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使孩童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并获得智能锻炼和人格培养,从而终生受益。

共有200多名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第四届中华经典文化研究交流会,他们总结了全国各地经典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和经验,探讨了经典文化教育的新渠道、新模式和新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