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21:35: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思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药学“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研究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药学类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普遍存在“思政课程地位存在边缘化倾向”“思政课教师队伍匮乏”“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等问题。本文结合药学类高校专业的特殊性,提出了药学类高校“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同行同向的有效路径,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树立“师生共同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建设一支思政课的“人气教师团队”。

关键词:药学类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有效路径

“思政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思政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切实发挥思政课堂的育人作用。“课堂思政”是一种新的育人理念,是指将各类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此,药学类高校要紧紧围绕讲话精神,不仅用好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更要使思政工作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形成各方面的合力。

一、药学类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面临的主要问题

数据显示,以往国内高校的思政课说教味道比较浓郁,大多都带有空洞和应试的性质。高校大学生早已习惯了把思政课当成一项考试任务,并没有发自内心地接受这方面知识,大多数教师为了保证听课人数都采用点名的方式,考试之前也都给学生划重点。长此以往,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严重被削弱。如今虽然有所改善,但在思政教育实效性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政课程地位存在边缘化倾向;思政课教师队伍匮乏;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等。(一)思政课程地位存在边缘化倾向。思政课一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更好地融入社会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其实效性一直得不到有效发挥。从学校角度看,因为药学类高校专业性较强,学校虽然一直强调思政课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还是更偏向于学校特色课程、专业课程以及药学实验,使思政课存在边缘化的趋势。从教师角度看,很多思政课教师认为学校不够重视思政课程、学生积极性也不高,干脆就照本宣科,以背诵为教学内容,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即可,把思政课应有的功能给弱化了,考试也大多带有应试教育的痕迹,考前划重点、出勤靠点名已经成为共识。从学生角度看,他们认为思政课是一门政治色彩浓厚的课程,就是宣传国家政策以及党的理论知识,并没有正确对待这门课程。而且,很多人拿功利标准来衡量,认为这门课枯燥无聊,没有实际作用,对以后就业没有任何帮助。(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匮乏。通常来说,高校的思政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要做好高校的思政教育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学校领导层、任课教师及专职辅导员共同努力,形成思政教育合力。但是,现在的局面是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存在着领导重视不够、思政专职辅导员队伍匮乏、专业任课教师缺乏思政方面的专业知识等问题。以药学类高校为例,学校更加重视其热门药学类专业和实验技能的培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专职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配备的专职辅导员人数很少,一个辅导员要管理几百个学生,简直应接不暇。虽然辅导员与同学们交往密切,了解当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但是毕竟辅导员属于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学生还是与其保持距离。学校内的思政课程主要是由社科部的教师来承担,而社科部教师并不太了解药学类的专业知识,与学生相处甚少,加上学生们普遍对思政课存在偏见,很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情况相脱节。(三)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传统就是以灌输为主。大多数高校思政课往往还是以教师来讲述,有的教师整节课照着准备好的PPT读。这样导致很多学生们在课堂上根本不听讲,或者做自己的专业课作业,思政课的作用一点都没有发挥出来。事实上,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们的思想觉悟和水平到达了一个新阶段,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无法适应他们的发展需求,虽然教学过程应该以教师为主,但是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现自己的平台。除此之外,授课内容的枯燥无用也是思政课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教师不只是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也总是以条条框框的知识点为主,与中学政治的内容相重合,导致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不应该只学习理论知识,他们更想学习的是方法,是看问题、看世界的方法和态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才是以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所需要的。

二、药学类高校“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同行同向的有效路径

查看全文

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思政课研究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改革思政课教学,应正确认识“大思政教育”内涵、特点与价值,分析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突破口,实施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体制、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师资队伍等策略,以此实现思政课教学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有效改革。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理念;思政课;教学改革

随着“大思政”的提出与推进,“大思政教育”理念不断发展,使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政课程教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高等院校的思政课教学需要积极遵循“大思政教育”理念,改革课程教学工作,解决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整体质量,促使学校全员参与思政教育工作,加强思政课程教学与其他思政教育构成元素的联动,满足思政课教学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革新发展需求。

一、“大思政教育”理念概述

(一)内涵。现阶段,解读“大思政教育”理念,需要明确其是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在人文教育体系中加入原本的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学革新速度的重要教育理念。结合我国高等院校实际情况分析,“大思政教育”是在明确与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效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马克思主义,借助完善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而体现的一种新型思政教育观。并且,“大思政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在高校实际思政教育中,将学生放在首位,结合思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两种教学内容相互渗透的情况下,推动院校思政教育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可持续发展。“大思政教育”理念与我国高等院校的传统教育理念相比,是伟大的创新,作为重要指导思想,能够为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有效革新发展提供保障。(二)特点。“大思政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表现出开放性与广泛性的特点。开放性特点体现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思政教学理念、思政教学方式与思政教学内容等层面,充分体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开放性,加强思政教育感染力,为思政教学在新时期背景下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广泛性特点体现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学,重视学生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参与,通过有效教学引导,对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调动,并且使校内各个部门共同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架构,营造全员参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氛围,提升思政课教学与学校整体思政教育的成效。(三)价值。“大思政教育”理念为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政课程教学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以“大思政教育”格局强化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力量与保障,使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能够有效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思政教学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及更广阔的教育平台。“大思政教育”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变革思政教学方式与内容体系,结合理论与实践,以有效的思政教学加强学生认知结构构建。同时,“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思政课堂教学,而是以思政课堂为基础,涵盖校园环境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多样化发展思政教育的构成元素,在各元素彼此渗透融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为大学生思政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思政课教学问题研究

查看全文

高校思政课程思政教育创新原则

摘要:高校教育阶段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国民综合素质水平。思想政治理论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能够进一步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对高校教育教学发展探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优秀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基于标准化背景,立足于当前的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学情,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尚存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优化举措,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

关键词:标准化背景,高校思政课程,思政教育,教育创新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入新时期,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对于培养综合全面人才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政建设的教育战略,解决好人才根本问题[1],高校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断加强思政课程教育标准化建设,与时俱进地丰富课程内涵,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先进价值观理念,并利用思政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2开展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标准化创新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课程,是高校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培养综合型人才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道德引领。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在标准化背景下,进行高校思政课程教育创新要遵循以下原则。

查看全文

教师思政到学生思政的教学实践

[摘要]通识课堂“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子故事”通识课程以讲述化学分子背后的故事为形式,突出化学分子的科学内涵,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理性思维和科学能力。同时,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师思政和学生思政同频共振,达成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关键词]课程思政;通识课程;分子故事;教学实践;化学教育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走进新时代,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此后,全国高校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掀起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改革新热潮[2-3]。“课程思政”是上海在2014年率先提出的教育概念,本质是寓德于课、立德树人,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落实于课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通识教育的理念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庸》就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问之道,而在古代西方,亚里士多德主张的“自由人教育”亦有通识教育的雏形。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理念重点在于“通”和“育”。“通”是指非专业性、非功利性及交叉学科的知识、思维和能力。“育”是指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真正意义上完善的人”。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在现代大学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也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之才的重要平台。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授课对象为面向全校文理工医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因此,通识课堂“课程思政”是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有效手段[4-5]。思政元素和通识课程的有机结合,能够创设润物细无声的环境,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贯彻“通”与“育”教学理念的融合,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有别于数学启迪逻辑,物理启迪想象,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启迪创新。化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一般以化学物质与人类环境、社会生活以及生物医药等联系作为基本框架,结合社会热点疑点设计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塑造学生正确三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6-9]。有鉴于此,笔者自在中山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分子故事”通识课程起,就在探索通识课堂上从教师思政到学生思政的教学模式。考虑到选课学生专业背景的多样性以及通识教育的初衷,“分子故事”分别以小分子故事、大分子故事和超分子故事为主干,从分子层面阐述化学原理,授人以渔。课程以讲述化学分子背后的故事为形式,以分子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为载体,突出化学分子的科学内涵,拓展学生视野和培养批判精神,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10]。同时,“分子故事”融合“课程思政”,教师思政是手段,学生思政是目的,教师思政和学生思政同频共振,课程铸魂育人;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构建“大思政”三全育人,最终实现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目的。

1课程设计

1.1课程内容

面向中山大学全校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基于“化学分子”这个核心概念,“分子故事”通识课程设计三大模块:

查看全文

护理教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应用

摘要:中职护理专业教学课程应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以南丁格尔精神为背景,找准结合点,抓住切入点,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本文从活化教学内容、用好类型典型、优化教学体系设置的思政课程主渠道和挖掘德育元素、强化职业精神、完善教学环境的课程思政主阵地等方面阐述南丁格尔精神在中职护理教学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的应用,引导护生坚定职业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南丁格尔精神;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人道、奉献、博爱”的南丁格尔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全世界护理行业的精神引领和价值追求,是护理工作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是中职护理教学的主要对象,她们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的未来,肩负救死扶伤、服务患者的时代重任[1],其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的水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中职护理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加强中职护生职业道德养成是当前基层医院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中职护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都是强调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既要明确其“同一性”,又要理解其“异质性”[2]。两者同一性表现在:1)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任务和目标上的共同性。两类课程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着对受教育者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两者的共同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2)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方向和功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在课程教学中既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强化育人实效。3)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内容和要求上的契合性。两类课程在内容上都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课程思政理念不仅提出针对性结合专业知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协同效应。两者异质性表现在:1)思政内容的不同。思政课程的“思政”侧重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上进行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的“思政”主要侧重于在各类各门课程中加强思想价值引领。2)课程地位不同。在各类各门课程中,思政课程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在课堂教学上,课程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两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3)课程特点不同。思政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而“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部分课程多为专业课程,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存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课程。

2南丁格尔精神在中职护理教学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药剂学课程思政分析

[摘要]药剂学是药学领域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就药剂学课堂教学与思政元素联动教学进行深入思考,旨在达到增强学生从事医药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创新精神、法制意识的教学效果,助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同时为同类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药剂学;课程思政;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于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除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以外,其他课程的教学也要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功能[1]。2019年2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我国的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并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但是职业院校仅仅依靠学时和师资有限的思政课堂提高教育,效果难度大,效果不明显,各门课程都需要挖掘梳理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格局[2-4]。

一、课程介绍

药剂学是我院药学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研究药物制剂剂型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合理应用以及药物制剂剂型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关系的综合技术科学,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专业引导作用。药剂学课程理论讲授总学时为48学时,教师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将思政元素融入理论讲授过程。首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要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思政目标[5]。做教学设计时,也要注重思政教学设计的规范和统一,结合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润物于无形,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实现思政教育;其次,近年来,随着新时代“互联网+教学”信息技术的兴起,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结合“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模式构建课程思政在线学习平台,使课程思政能够不局限于教室,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堂成效[6];最后,药剂学课程中蕴含有大量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但专业课程思政异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需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7-8]。

二、药剂学课程思政的思考

查看全文

民企思政工作研讨

现阶段民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实际情况,已成为检验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能促进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生产积极性,还能促进企业的和谐,因此研究民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分析了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的政工的不同,提出了改善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民营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在民营企业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民营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通过对民营企业做思想政治工作,可让企业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和规律等;引导其发展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合法经营的民营经济,使民营企业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可为民营企业发展发挥精神激励作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这个强大的平台可以鼓舞和教育广大的民营企业领导、员工,催促他们努力奋进,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作用。第三,可促进民营企业和谐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化解、调和、疏通民营企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使得企业和地方政府、客户之间、员工之间、有一个良好协调的关系,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和谐发展。第四,凝聚作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可把共同理想渗透、融入到广大员工中去,促使全体员工围绕共同理想奋斗,紧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思想政治工作还能使员工获得归属感和荣誉感,树立起群体意识,使人们超越低层次的狭隘眼界,获得精神动力,团结一致为共同目标而奋斗。

2、民企与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

由于民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起步较晚,而国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比较成熟,很多民营企业则直接借鉴国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种方法是不可以取的,因为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第一,工作内容差异。民营企业作为自行投资、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独立经济实体,民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主要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但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员工愿景、企业文化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结合起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进行马列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德工作、企业管理改革举措方面的教育,确保党的基本路线方针能得到贯彻落实,使企业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民企职工的组成较为复杂,所以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要丰富企业文化教育及职工职业生涯教育等。第二,工作方法上的差异。在民企,企业家作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组织者,其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领导素养等直接决定了企业文化的走向。企业管理往往是人性化的管理,在职工人文情感关怀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国营企业在这方面是无法相比的,国营企业往往是靠制度进行管理,其方法比较死板,忽视了一些人文情感的关怀,而这恰恰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及职工的向心力。第三,工作机制的差异。大多数国企的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往往能发挥着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国企在党群活动的经费上也舍得投入,能充分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而民企由于其体制制约,民企中的党组织较少,党员数量少,无法调动党员的积极性,致使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生产经营,导致职工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不强。第四,工作载体的差异。民营企业特别注意其企业形象的塑造,把企业形象的塑造、宣传作为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使企业在职工和社会中具有良好的评价和独特的形象魅力。而国企在工作载体方面,往往多采取“阵地式”的教育方式,即党刊党报、宣传专栏、群众大会的形式,与大众媒体接触较少,方式方法相对民营企业来讲传统、保守。

3、加强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分析

查看全文

高校思政课程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摘要:高校教育阶段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国民综合素质水平。思想政治理论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能够进一步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对高校教育教学发展探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优秀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基于标准化背景,立足于当前的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学情,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尚存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优化举措,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

关键词:标准化背景,高校思政课程,思政教育,教育创新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入新时期,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对于培养综合全面人才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政建设的教育战略,解决好人才根本问题[1],高校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断加强思政课程教育标准化建设,与时俱进地丰富课程内涵,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先进价值观理念,并利用思政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2开展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标准化创新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课程,是高校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培养综合型人才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道德引领。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在标准化背景下,进行高校思政课程教育创新要遵循以下原则。

查看全文

马克思政治思想张力

马克思在其论著中对“政治”并没有一个定义性的描述,但是,他对政治的思考却深邃而清晰。一方面,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政治的特性与本质——与强制性权力、国家紧密相关(以国家为中心),即现代国家政治;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建构其未来的理想社会中呈现了与这一理想社会相融合的政治特性——与理想社会秩序、人的自主能力和交往能力完满相结合意义上的政治(以社会为中心),从而使他的政治思想具有了理想性的特征。正是在这种独有的现代性和理想性的张力关系中来理解和把握政治,展示了马克思对政治思考的独特和奇妙卓越之处。我们对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探究,既要把握政治作为国家强制性权力的现代性,也要把握政治作为人类自我治理需要的理想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认识二者之间的张力关系,惟有此,才有可能把握马克思对政治所具有的纵深历史感以及他的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政治思想的现代性

现代的人们一谈到政治就会想到权力。在人类思想史上,把政治与权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马基雅维利。自他开始,从权力、暴力即强制性权力来说明和阐释政治,在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韦伯、拉斯维尔和达尔等人对政治的理解都深受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国家理论、剖析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局限性、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时,也从现代性的政治出发,把政治与权力直接联系在一起,并从国家的暴力即强制性权力出发来解释政治的内涵,赋予政治以政治国家的称谓x。现代政治国家的基本特征被马克思概括为“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是“相对于个人而独立的虚假共同体”。“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而“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132,124,294,281,272,等等。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发展到市民社会阶段,政治国家与社会不再像以往那样呈现出一体化的状态,而是相互之间对立发展的二元态势。其根由,马克思认为需要从市民社会的性质及市民社会的内在分裂来说明。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问题是黑格尔首先提出来的。黑格尔区分了社会与国家两个概念,在他看来,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国家的本质是作为一种世界性和普遍性的绝对精神而存在,它的最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协调形形色色的特殊利益,从而担当着协调社会生活、促进个人道德水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如果没有国家,市民社会除了利害关系之外,人与人之间便不存在其他关系,更不存有伦理道德关系和政治关系。马克思虽然接受了黑格尔关于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观点,但比黑格尔更为深入。马克思不仅对市民社会的异化和经济剥削性质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批判,而且由揭露这种性质的市民社会深入到由市民社会所决定的现代政治国家的本质。他指出,市民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人的“一切激情和一切活动都必然湮没在发财欲之中。”[2]132,135“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依赖的是货币关系而不是政治关系,它是“抛弃了共同体的一切外观并消除了国家对所有制发展的任何影响的纯粹私有制”[1]275,131的社会,直接“表现为私有财产、资本的单纯统治”[2]84。正是由于市民社会这种纯粹的经济私有性质和剥削性质,使国家作为共同体的形式“获得了和市民社会并列的并且在市民社会之外的独立存在。”[1]132马克思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是资本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尽管马克思有时候会把市民社会的概念泛指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x,也依据现代市民社会的发展逻辑提出了一般社会形态发展的思想y,但市民社会在马克思那里始终是——直接从扩大的了生产和交往(引者加黑)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形式。市民社会的构成,在马克思看来,主要是生产关系或者说经济关系,社会的性质与以往的社会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完全抛弃了任何政治外观,摆脱了政治的限制,成为经济化的社会,不再是作为共同体的形式即人的社会性需要而存在。如果说它还具有社会的特点——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真正意义在于它的社会性——那么市民社会的社会性也仅仅体现于自然分工发达基础上所产生的大工业力量——生产力(在马克思看来,此时的生产力也是自发性质的生产力,尽管是人们共同活动的结果,但仍然是一种异己的力量,而不是真正的社会性力量)和个人竞争形成的依赖于物的普遍交往(在马克思看来,此时的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形成的关系也是一种物化关系),更由于这种交往关系具有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异化和经济剥削性质,它并非是社会的真正本质所在,而是非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阶段。由纯粹的经济私有性质和剥削性质的市民社会所决定的现代政治国家是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呢?马克思认为,从市民社会中脱离出来的现代政治国家,褪去了黑格尔笼罩其上的“最高伦理精神实体”的神圣光环,它作为普遍利益和共同体的形式虽然与市民社会相对立,但受资本力量的影响,实际上是为资本或经济服务的虚幻的共同体形式x;现代政治国家的显著特征就是以强制性的权力为核心,趋向于掠夺和压迫,政治则演变为统治权的争夺和阶级之间的斗争了。

用马克思本人的话来讲“,国家政权在性质上也越来越变成了资本借以压迫劳动的全国政权,变成了为进行社会奴役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力量,变成了阶级专制的机器。每经过一场标志着阶级斗争前进一步的革命以后,国家政权的纯粹压迫性质就暴露得更加突出。”[3]53这是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政治所做的最为清晰地描述,也是对现代政治国家所进行的最彻底的除魅——现代政治国家与社会的对立使政治国家所具有的伦理道德色彩已经消退,政治国家已经无关乎好和善、以及公共生活的问题。由此,马克思认为,劳动者遭受了双重的剥削和压迫:在社会中遭受资本私人占有对劳动的强制性剥削,在政治国家中遭受强制性权力的压迫。当政治国家为资本私人占有服务时,则使得这种剥削和压迫达到了人类社会存在以来的最高峰,即劳动者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的人——无产阶级,不仅被隔离于社会之外,而且被政治国家所排斥。

马克思所引入的阶级概念揭露了这一点。马克思把生活在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界定为无产阶级,这是“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它“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它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因而不得不同其他一切阶级发生最激烈的对立。”[1]14,90马克思特别强调了无产阶级对资本的反抗和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对政治权力的反抗和斗争,而是争取“全人类解放”的最后的反抗和斗争“,工人阶级的解放包含全人类解放”[2]101。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不仅表达了其关于现代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矛盾状态,而且是他重构未来理想社会与政治的关键性概念,阶级概念所特有的政治意蕴使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在现代性的基础上凸显其超越现代性的特点。按照马克思的思想进程,当人类社会发展超越了“市民社会”这一特殊阶段的时候,与市民社会相适应的特有政治形式——现代政治国家必然被扬弃,新的人类社会的政治形式则必然会出现。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政治的论述,是马克思更为卓越的理论贡献。

二、马克思政治思想的理想性

查看全文

高职思政实践教学融合探析

[摘要]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具体要求是坚持“八个相统一”。本文以高职思政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为切入点,分析高职思政实践教学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结合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八个相统一”与高职思政实践教学紧密融合,以“互联网+”为手段,完善高职思政实践教学计划、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扩展高职思政实践教学“课堂———校园———社会”三个场域的组织架构,以期把高职思政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关键词]“八个相统一”;高职思政;实践教学;融合研究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他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验总结,又是新时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智慧结晶,同时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高职思政实践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开始改变传统思政课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纷纷开展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创新研究。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在思政实践教学上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还有更广阔的改革创新空间。(一)对高职思政实践教学的认识亟待提升1.对高职思政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清晰(1)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和资源共享平台,探索和尝试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使思政课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思政课教学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给思政课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于是有人认为这就是思政实践教学了。其实,有些“思政实践教学课”只不过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填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短板,其实质还是思政课理论的讲授和传播,是“互联网+思政课理论教学”,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思政实践教学。(2)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以学生为实践主体、师生互动、感悟启发、爱国主义体验等思政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学校领导,多数人认为思政实践教学有别于传统思政课的理论教学,要特别强调“实践”才能称得上“实践教学”。因而,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加之思政课时紧,教学任务重,因而,对政治理论的分析和讲解有所弱化。2.对高职思政实践教学战略高度的认识不够到位高职思政实践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将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进行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新的教学生态,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力和生命力。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新的教学手段和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新的教学方法,使青年学生耳目一新,比起传统思政理论课来,实践教学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认为思政实践教学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政治理论,提高政治理论素养,但把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等同视之,仅仅满足于教师教好政治课、学生学好政治课,认识的战略高度显然不够到位。3.对高职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求的认识不够全面。很多人认为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型人才,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重视专业课、职业技能课而轻视公共课,因而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被边缘化的现象普遍存在。进入新时代,政治课越来越受重视,思政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方兴未艾,很多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思政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自身要求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一是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高校教师,在高职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对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专业的针对性认识不够;二是把自己等同于高职院校的一般任课教师,以为在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凭着自己的政治专业知识,能运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能跟上实践教学改革步伐就行了。(二)具有高职特色可操作性的思政实践教学教学计划、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亟待完善由于对高职思政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清晰、全面,认识的战略高度不够到位,目前,高职思政实践教学为了与时俱进,探索出了各种新方法和新形式,比如,在教学形式上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然后写心得体会、上交实践报告等,这种单一的、零散的、甚至是教师临时想到的教学形式,有时却无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践中去得到提高,有时难免流于形式,意义不大。因而高职思政实践教学呼唤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可操作的、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这就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实施、去完成。(三)高职思政实践教学“课堂———校园———社会”三个场域的组织架构亟待扩展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思政课教学最理想的模式;思政实践教学,需要不断拓展其实践空间,需要由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社会,形成“课堂———校园———社会”三个场域的组织架构,从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思政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上比其他课程难度大、困难多。在课堂实践教学方面,思政课教师基本能够组织实施,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严重不足、思政资源匮乏,思政课大多采用大班教学、合班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不足等,加大了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手段以及方式方法的难度;思政课教师教学课时多,也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和研究。在校园和社会思政实践教学方面,因受时间、场地、经费、学生安全等因素的制约,高职思政实践教学往往也很难顺利进行。

二、“八个相统一”与高职思政实践教学的融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