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21:17: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私有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能不能搞私有化

1988年至1989年,我国经济出现暂时困难,有些人借机鼓吹:中国的改革开放失败了,只有改变所有制,搞私有化。他们认为,中国只有走私有化这一条路。

西方的财团、政府、报刊都极力鼓动中国搞私有化。但是,西方驻华使馆中有几位对我国友好、头脑清醒的学者,却向我们敲起警钟。

1988年下半年,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经济学博士芮捷锐(这是他给自己取的中文姓名,英文姓名是GeoffRaby)和英国驻华使馆经济学博士吴必得(这是他给自己取的中国名字,英文姓名是PaterWood)主动来找我。我当时任《经济参考报》总编辑,我带了几位学经济的记者、编辑去,与他们长谈四次,总计约14小时。最后一次长谈已是1989年春天,地点是北京西单的“豆花饭庄”。

两位博士讲来讲去,中心意思是:私有化会使中国天下大乱。他们说:由于中国有9亿农民,人多地少,如果中国搞私有化,搞出来的不会是现代资本主义,而是欧洲18世纪、19世纪那种原始资本主义,重新经受欧州人经历过的痛苦。中国人民过了40年虽不富裕但是安稳的社会主义生活,一旦搞原始资本主义,两极分化,必然群起反对。那就会天下大乱,甚至发生内战。

我把两位博士的意见整理报送中央,是在1989年4月10日。

后来得知,法国罗特希尔德银行派专家到中国作过调查,他们回去写的内部报告,结论与芮捷锐博士和吴必得博士相同,只不过用词更重。他们认为,如果中国搞私有化,搞出来的将是欧洲过去那种在矿山上大量使用童工、女工,给大批老百姓带来贫困的“野蛮资本主义”。

查看全文

中国能不能搞私有化

1988年至1989年,我国经济出现暂时困难,有些人借机鼓吹:中国的改革开放失败了,只有改变所有制,搞私有化。他们认为,中国只有走私有化这一条路。

西方的财团、政府、报刊都极力鼓动中国搞私有化。但是,西方驻华使馆中有几位对我国友好、头脑清醒的学者,却向我们敲起警钟。

1988年下半年,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经济学博士芮捷锐(这是他给自己取的中文姓名,英文姓名是GeoffRaby)和英国驻华使馆经济学博士吴必得(这是他给自己取的中国名字,英文姓名是PaterWood)主动来找我。我当时任《经济参考报》总编辑,我带了几位学经济的记者、编辑去,与他们长谈四次,总计约14小时。最后一次长谈已是1989年春天,地点是北京西单的“豆花饭庄”。

两位博士讲来讲去,中心意思是:私有化会使中国天下大乱。他们说:由于中国有9亿农民,人多地少,如果中国搞私有化,搞出来的不会是现代资本主义,而是欧洲18世纪、19世纪那种原始资本主义,重新经受欧州人经历过的痛苦。中国人民过了40年虽不富裕但是安稳的社会主义生活,一旦搞原始资本主义,两极分化,必然群起反对。那就会天下大乱,甚至发生内战。

我把两位博士的意见整理报送中央,是在1989年4月10日。

后来得知,法国罗特希尔德银行派专家到中国作过调查,他们回去写的内部报告,结论与芮捷锐博士和吴必得博士相同,只不过用词更重。他们认为,如果中国搞私有化,搞出来的将是欧洲过去那种在矿山上大量使用童工、女工,给大批老百姓带来贫困的“野蛮资本主义”。

查看全文

私有化的研究论文

摘要:刘小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一文主张国企尽快私有化,认为其原因在于市场竞争的要求和选择,设计了一个兼顾四方利益的“均衡模型”。但其模型并非均衡,强调的重点是突出收购者的利益,政府出售国企不必“纠缠”价格,实际上等于贱价出卖或一送了之,形成4种不均衡。大量的实际材料证明,MBO已经出现了不少严重问题。如果取消了国企的主导地位,实现私有化,那就一定是灾难性的“非均衡模型”。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应当鼓励更多的优秀企业家为改善国企经营管理服务,而不能去充当私有化的主角。

关键词: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主导作用

实现私有化,还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实行一种普遍的民营化模式”,还是增强主导地位?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最近获孙冶方经济科学优秀论文奖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一文提出“实行一种普遍民营化模式”,文章特意加了一个注释,明确告诉读者的:“关于民营化的概念有各种提法,有的称为‘私有化’,有的称为‘民有化’,其实质都一样。本文采用民营化的提法是为了与目前大家约定俗成的用法相一致。民营化是个较广泛的范畴,在本文它特指的是某一种方式的民营化,即主要由经营者购买企业控制权或所有权的方式。它与通常的MBO方式类似,不过在这里,它与上市公司的MBO是不同的。”它全篇不提社会主义,针对的是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普遍”的国有企业(没有一处讲到仅适用于部分国企的),而且一个“化”字也就表明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意(与部分地发展私有经济及其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概念不同)。这也是对有些人宣扬的“产权改革”做了画龙点睛的说明。其结尾强调:让这个“模型”能形成政策依据,用以“规范和指导实践”。仔细阅读,该文的精髓就是给出一个理想化的“合理的”全面私有化“模型”,然而它的真实内涵又是那么不“均衡”,所以我们对全面私有化称之为灾难性非均衡模型。下面就按照其自身的逻辑做一些分析,以供商榷,然后提出应当改弦的希望(请读者耐心,为吃准原意,不得不多引原文)。

实际不存在的错误前提

为什么要私有化?为什么现在是私有化“最佳时期”?该文的逻辑有三个前提。

前提之一:“普遍的民营模式”即私有化“反映了公平市场竞争的要求”。“在这个市场上,竞争这个裁判,不管是公有的和私有的都纳入到一个框架中,大量的企业不得不受竞争的驱使,不同程度、逐步地收敛于最适合于市场竞争的所有权要求。”这就是说,市场经济天然要求私有制,唯有私有企业才能反映“生产力要素要求摆脱某种旧有桎梏,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愿望”。它特别注明所有权是经济范畴,即所有制,“企业所有权是指剩余索取权或剩余控制权”,实际指的是“企业家”自己的剩余索取权。

查看全文

耕地为什么不能私有化

今天我们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告诉人们:只有土地私有化,中国的农业才能参与国际竞争。就我看来,你就是把中国农村的土地私有化一万遍,也参与不了国际竞争。我们的官员和学者们在美国考察农场,一般是去现代化大农场,看人家的GPS卫星定位、大机械作业。他们没有一个像我那样,去考察中小农场的破产原因。美国的农场主也破产,为什么破产?主要原因是规模不足!平均400公顷以上规模才有收益!那么我们中国农村土地户均规模0.5公顷,何年何月才能达到美国农场赢亏基本持平需要400公顷的水平?

土地的“福利化”趋势与相关制度安排

土地制度不仅是农村制度变迁研究的首要问题,而且无论其变迁形式是激烈的战争还是温和的改良,最终形成的制度内涵总之是相对稳定的。人们如果对建国以来的、大包干、“延包”这三次有本质上相似之处的制度安排的认识不清晰,往往会把复杂的农村社会经济问题(亦即“三农问题”)简单化,进而对土地制度变革寄予急功近利式的过高期望,从而忽视更为艰苦细致的农村组织、制度的创新……

一、家庭承包制=“均分制+定额租”

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是由内生性的因素决定的,与中国的“小农村社经济”这种经济类型高度相关。

1、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

查看全文

国家公共领域私有化论文

摘要:文章从原因、范围、进程和结果四个方面比较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公共领域私有化的差别,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私有化的局限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私有化;发展中国家;公共领域

“私有化”是随着1984年英国电信的出售而流行起来,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而变得相当的“主流”,成为一种世界现象,现在被一百多个国家的政府作为一种公认合理的,甚至是核心的策略在运用。关于“私有化”,定义很多。本文指通过减少或限制政府当局在使用社会资源、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中的职责来增加私营企业在这些事务中的职责的一切行为和倡议。其形式从“弱”到“强”有:(1)在国家垄断中引入私营或其他公共经营者;(2)公共产品或服务外包;(3)以委托管理协议来换取私人融资;(4)将公有资产转移到私人手中。那么,国有资产转变为私有财产属于私有化;打破国有企业对基础设施产业的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益,即使不涉及到资产转移,但也属其范围。通常,私有化会伴随着放松管制和自由化现象。而私有化的过程便是将服务大众化、受益普遍化的公共领域彻底或部分地转变为私人领域。

在当今世界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表达的是市场经济发达与落后的程度与水平。发展中国家一般指亚非拉国家。毫无疑问,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发展中国家。因此,探究发展中国家公共领域私有化的局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公共领域私有化的对比分析

不同国家私有化明显不同,尤其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总体说来,发达国家的私有化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产物,而发展中国家则多是在经济政治巨大压力下“催生”的产物。具体表现如下:

查看全文

国家公共领域私有化论文

【摘要】文章从原因、范围、进程和结果四个方面比较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公共领域私有化的差别,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私有化的局限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私有化;发展中国家;公共领域

“私有化”是随着1984年英国电信的出售而流行起来,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而变得相当的“主流”,成为一种世界现象,现在被一百多个国家的政府作为一种公认合理的,甚至是核心的策略在运用。关于“私有化”,定义很多。本文指通过减少或限制政府当局在使用社会资源、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中的职责来增加私营企业在这些事务中的职责的一切行为和倡议。其形式从“弱”到“强”有:(1)在国家垄断中引入私营或其他公共经营者;(2)公共产品或服务外包;(3)以委托管理协议来换取私人融资;(4)将公有资产转移到私人手中。那么,国有资产转变为私有财产属于私有化;打破国有企业对基础设施产业的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益,即使不涉及到资产转移,但也属其范围。通常,私有化会伴随着放松管制和自由化现象。而私有化的过程便是将服务大众化、受益普遍化的公共领域彻底或部分地转变为私人领域。

在当今世界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表达的是市场经济发达与落后的程度与水平。发展中国家一般指亚非拉国家。毫无疑问,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发展中国家。因此,探究发展中国家公共领域私有化的局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公共领域私有化的对比分析

不同国家私有化明显不同,尤其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总体说来,发达国家的私有化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产物,而发展中国家则多是在经济政治巨大压力下“催生”的产物。具体表现如下:

查看全文

农村土地股份化与私有化

关键词:三农问题集体土地股份化土地私有化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对农民宣传的神圣目标曾经是耕者有其田,“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曾吸引无数农民加入革命的行列,无数农民子弟为此流出无数的鲜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建国前的解放区和建国初期,农民分到的是私有的土地,只是我们以为进入了社会主义,就实行“一大二公”的,农村土地又从私有变成了集体(国有),最后发生天灾人祸,饿死了XX万人,整个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没有根本的改变。安徽小岗村民秘密冒险按手印“非法承包”取得效果后,“非法”变成合法,也只得“承认”超越了社会的发展阶段而解散,由“一大二公”到包产到户的“半私有化”,几十年来就经历了这样的“轮回”。

2004年3月修改后的中国宪法庄严地确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民营工商业者从此可以合法雇工和投资扩大生产来积累私有财产,城镇居民购买的房屋和其它财产也合法地保护了,而且购买的房地产还可以出租、转让、抵押,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权利。然而,作为农民,他们有什么私有财产受保护呢?土地是集体的,国家可以“征用”,不可以转让、抵押,连自己花钱盖的房子也不能抵押,否则就违法的。

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农村土地制度的几次改变,作为占大多数人的农民始终还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的原因

建国初期,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制裁,国家实行加速实现工业化的策略。而从世界工业化进程来看,工业化有三种方式,即产业自然成长型工业化、殖民输入式工业化及政府高度介入工业化,但是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态势下,我国不可能采用产业自然成长型工业化模式和殖民输入式工业化模式,只能通过政府高度介入工业化模式来实现,依靠的是政府强大的力量来配置资源,并以此来实施“赶超战略”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我国又不可能利用历史上的两种工业化筹资渠道,因此农业的剩余就必然成了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制定和实施的户籍制度和对农产品巨大的“剪刀差”政策,可以说是造成目前“三农”问题的起源。

查看全文

私有化发展研究论文

1988年至1989年,我国经济出现暂时困难,有些人借机鼓吹:中国的改革开放失败了,只有改变所有制,搞私有化。他们认为,中国只有走私有化这一条路。

西方的财团、政府、报刊都极力鼓动中国搞私有化。但是,西方驻华使馆中有几位对我国友好、头脑清醒的学者,却向我们敲起警钟。

1988年下半年,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经济学博士芮捷锐(这是他给自己取的中文姓名,英文姓名是GeoffRaby)和英国驻华使馆经济学博士吴必得(这是他给自己取的中国名字,英文姓名是PaterWood)主动来找我。我当时任《经济参考报》总编辑,我带了几位学经济的记者、编辑去,与他们长谈四次,总计约14小时。最后一次长谈已是1989年春天,地点是北京西单的“豆花饭庄”。

两位博士讲来讲去,中心意思是:私有化会使中国天下大乱。他们说:由于中国有9亿农民,人多地少,如果中国搞私有化,搞出来的不会是现代资本主义,而是欧洲18世纪、19世纪那种原始资本主义,重新经受欧州人经历过的痛苦。中国人民过了40年虽不富裕但是安稳的社会主义生活,一旦搞原始资本主义,两极分化,必然群起反对。那就会天下大乱,甚至发生内战。

我把两位博士的意见整理报送中央,是在1989年4月10日。

后来得知,法国罗特希尔德银行派专家到中国作过调查,他们回去写的内部报告,结论与芮捷锐博士和吴必得博士相同,只不过用词更重。他们认为,如果中国搞私有化,搞出来的将是欧洲过去那种在矿山上大量使用童工、女工,给大批老百姓带来贫困的“野蛮资本主义”。

查看全文

局部性公有产权私有化问题论文

摘要:局部性行政权力拥有者在改革大潮中的逐利行动,使得我国大量局部性公有产权被非正当私有化,而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排斥在有效监督和受益范围之外,虽然这种情况得到我国党和国家政府以及社会有识之士强烈关注并有所行动,却未改变问题产生的根源:对这些官员行政权力边界界定不清与约束不力;唯有切实赋予一定主体对局部性行政权力有效规制的权力,才能彻底改变现状。

关键词:非正当私有化行政权力权力规制

“局部性”公有产权,特指除中央级国企外各地方性国有或集体企业公有产权,以及国家各行业主管部门或各地方政府等事业单位公有产权。中国局部性公有产权私有化,是指将这些产权私有化或私用。现在国内一些学者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中央级国企,似乎只要后者没有出现大规模私有化,社会主义性质就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然而,这却是一个错觉——倘若局部性公有产权被非正当私有化既成事实未能得到有溯及力的制度化追究,就极易形成一种“鼓励更广泛的行政权力拥有者进一步将中央级国企、大量国有土地等巨量剩余公有产权私有化行动”的恶性示范。本文意在打破这种幻觉,对非正当私有化现象和不良后果以及原因进行讨探,然后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局部性行政权力拥有者对公有

产权的非正当私有化

(一)我国地方性公有企业公有产权私有化实践。近20多年来我国地方性公有企业承包、租赁、出售、股份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改革,都围绕着产权变革重心,只是不同时期各有侧重而已。从根本上说,这种变革实属无奈之举,大一统经济时期全盘公有化格局早已积重难返: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政企不分、上级主管部门及官员干预多而不当、企业干群激励不足缺乏工作动力,公有企业效率低下,特别是在民营企业、外企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就更是如此。改革目标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明晰产权关系、完善企业制度、提高效率、最终有利于地方经济综合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等。然而1990年代以来,这些改革却逐渐偏离上述目标,总体上沿着地方性公有企业官员或经理人群体私有化及利益最大化方向发展。

查看全文

集体林权私有化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基础、统分结合的集体林业双层经营体制为主线,以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权经营机制为目标,盘活森林资源资产,激发林业发展活力,保持林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增收。

(二)总体原则。到2010年6月底,基本完成我乡林改任务,明确山林经营主体和收益主体,摧进林业主体和配套改革,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①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确保村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劝;②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林业的发展;③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④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⑤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符合实际;⑥坚持“大稳定、小调紧”的原则。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明晰产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