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19:34: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思想资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思想资源

四会资源思想交流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在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职工思想,团结职工行为,确保各项生产经营任务健康顺利完成的强大合力。多年来,三友集团以董事长、党委书记么志义为核心的党政班子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充分依托四会(即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企业文化研究会、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职工文艺创作协会)平台,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学习教育活动,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活动、有阵地,实现了由无形变有形,由软变硬,有力地推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充分调动了各个层面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荣誉感和归属感,为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曾多次被评为省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作用,为提升集团思想政治工作打造平台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保障,三友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于年,由广大专、兼职政工干部、理论骨干及爱好者构成,共有会员178多人。每年,政研会都会结合企业实际和职工思想实际,深入开展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学习教育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一是紧密贴近企业实际开展调研工作。每月深入基层,了解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将信息向集团领导反馈,解决职工实际困难,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近年以来,共收集反馈表140份,归纳整理23条建议,解决实际问题13件,受到了职工的拥护。二是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论文研讨。鼓励广大职工以论文的形式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研讨,撰写理论文章和经验材料,不断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年10月份组织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共收集论文103篇。集团政研会对论文进行认真筛选、评审,评选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0篇,纪念奖20篇,并分别给予了表彰奖励。通过研讨,收到了一批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文章和经验材料,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打造了平台。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工作形式,创新工作内容。三是结合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形势,通过下发季度《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安排》和每周《班组学习材料》,加强对党员干部和普通职工的学习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和企业广播、电视、报纸四大媒体和橱窗、板报两大阵地,对广大职工进行荣辱观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集团专门成立宣讲组,以党委副书记毕开恒为组长,成立9人小组,由各公司的党委工作部部长,理论骨干构成,到各子公司巡回宣讲十七大精神,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十七大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四是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研究工作,研究成果突出:年,集团董建东、门克平撰写的《劳动关系: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和《车间党支部书记要成为“多面手”》获得“唐山市优秀政研成果奖”。**年,由集团党委工作部副部长丰和茹撰写的《企业文化“落地”才能做实》一文,在**年第3期《**政工》上发表。

二、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研究会的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集团发展凝心聚力

三友集团的企业文化研究会成立于1998年,由具有一定企业文化研究能力的理论骨干和研究爱好者构成,共有会员70多人。经过多年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创新,三友集团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创业守成”为源,以“事在人为”为魂,以“创新发展”为体的独具三友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集团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企业形象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文化管理先进单位”、“中国文化管理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一是加强文化理论体系建设,研究提炼文化理念。自**年以来,先后出版了《三友管理理念手册》、《三友企业文化手册》、《三友企业文化歌谣集锦》、《三友廉洁文化书画集锦》等企业文化建设系列丛书。二是指导子公司搞好亚文化建设,通过组织企业文化交流,指导子公司编辑企业文化手册等形式,总结提炼子公司文化,提升子公司管理水平,实现集团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对接。三是推进企业文化落地,促进企业文化转化。召开企业文化研讨会,总结经验,安排工作;开展企业文化有奖测评活动,了解掌握集团企业文化现状,凝聚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提升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四是加大文化环境建设力度,扩大文化宣传的覆盖面。通过设立文化宣传点、企业文化展牌、企业文化看板,建设具有文化品位、体现文化含量的生活工作环境,用环境影响人、陶冶人。五是分层次、有侧重地开展企业文化培训,打造员工共同的价值理念,分别对基层的支部书记、班组、新职工进行三友文化培训。**年共培训职工600多人,增进了职工对三友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

三、高度重视知识分子联谊会的作用,激发党外知识分子的创作激情和工作热情

查看全文

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摘要]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造的,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因其特殊性使它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政治导向、道德导向、价值导向功能,有利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进而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不佳、实效性不强的现状。通过阐述红色资源的内涵和价值,分析当前红色资源应用的现状,总结红色资源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讨红色资源应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路径,以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一、红色资源的内涵及其价值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人民创造的,并可以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利用,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1]。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革命奋斗在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具体表现为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革命遗址和革命精神。其中蕴含着艰苦奋斗、团结进取、顽强拼搏、坚定信念等优秀革命精神,甘于奉献、敢于创新的高贵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首先,政治导向功能。红色资源天生具有政治性,因为它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及革命、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与党的艰苦奋斗史紧密相关,同时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相结合。1978年,邓小平曾指出:“教育工作放在首位的必须是正确的政治方向。”[2]。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资源非常必要,它既有利于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的奋斗史,明白当今的和平来之不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正确的“三观”,激发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道德导向功能。红色资源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党的艰苦奋斗史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学素材,先辈们身上那种勤劳勇敢、吃苦耐劳、不屈不挠、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坚定爱国的品格犹如一束耀眼的光芒激励和鞭策着当代大学生,使其内心受到触动,灵魂得以升华,追随学习榜样,将榜样力量内化为自身前进的动力,身体力行将中国精神继续传承下去。最后,价值导向功能。人们的价值取向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呈现多变性,行为方式也更趋于散漫。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此时的他们体力非常充沛,思维极其活跃,渴望展示自我,但其思想认知水平还不健全,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误入迷途,因此,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引导非常重要且必要。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三观”,也有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养成。

二、红色资源应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思政课发挥育人作用,而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红色资源的应用形式单一、价值挖掘不充分,应用效果不佳的现象,导致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查看全文

浅谈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显突出,新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丰富与拓展教材,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促进师生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提高教学实效,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重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下面笔者就对自身在这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1、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资源去开发呢?其实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都是一种资源,因为学生的经验是教学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我们在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学生的亲自体验,因为新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和生活。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谈体验,这往往比老师的说教更为深刻,更能打动学生的情感;其次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再次要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因为思想品德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选择的实践资源。为此,我们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要积极地创造和提供条件,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时地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和体会感受,以实践活动形态为主,在活动中教,在活动中学,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的处事能力,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2.从学校的特色和实际出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但每所学校的办学历史、设施条件等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就必须从学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出发,开发课程资源。学校首先要积极开发自身的校本人文资源,让本校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提供服务,建好图书馆、电教室、校园广播系统等,以求更大程度地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此外,学校师生更应共同努力,以营造德育环境为生长点,着力开发校园内的隐性校德育资源,如设计班级文化园地,修造校园文化角等,并使各种设施与花草树木合理搭配,形成赏心悦目的景观景点,这既美化、绿化了校园,也使草木含情,墙壁说话,让学生获得了美的润泽和滋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对生活、对未来的热爱和希望,这种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参与面广,时效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渗透于学生心灵,能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立足地方实际,重视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查看全文

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资源探讨

摘要:在现在的普通高等院校中都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都不强,产生的效果也不是很好。通过研究证明:现在高校仅仅重视了显性的教育,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理论知识,但是却忽略了对于隐性知识的教育,只追求了片面的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引起深思,促进高校的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利用一个人的大学时期,是十分关键的时期,每个人都处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在这一阶段所进行的教育都会对自己的一生产生影响。现在高校却存在着片面教育的问题,学校重视的是显性教育,对学生强行灌输知识,大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个体就会产生种种反感,教育也起不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就要重新审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寻求新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们将目光转到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隐性教育上来,促进隐性教育的发展。

一、高校中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存在的特点

现在各高校中的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它是相对于高校中那些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显性教育而言的。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它不同于思想政治显性教育直接作用于学生本身,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它以不被人注意的形式存在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就存在于学生的身边。它如同显性教育一样也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它们也具有一定的特性:

(一)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具有隐蔽性。隐蔽性这是思想政治隐蔽性教育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特征,它不像思想政治显性教育那样只存在于课堂上,显性教育它不是强制实施的,是要靠学生进行自身的体验感受到的,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具有丰富性。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它并不是像显性教育那样只是以课程的形式表现在学生的面前,与之相反,在高校中隐性教育的资源是都种多样的,并不像显性资源那样单一。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联动措施

一、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的分类及其作用、地位

(一)组织领导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1.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定位及工作思路

是否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放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位置;是否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明确思路

2.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查看全文

德育思想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摘要]德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继承优良传统、创造社会主义新德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源于继承,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传统德育思想开发的原则方针主要有批判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和综合创新,思路方法有尊重与发掘、清源与超越、转化与创造等。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现代化转化之实现过程,就是中国德育的创新之过程和中国现代新德育的形成过程o

[关键词]传统德育;开发与创造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现代法制规范相协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德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继承优良传统、创造社会主义新德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源于继承,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现代化转化之实现过程,就是中国德育的创新之过程和中国现代新德育的形成过程。因此,在德育创新过程中,坚持继承民族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既是一个理论创新的问题,也是一个方法创新的问题。

一、历史未竞和时代呼唤的重大课题

关于继承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问题,虽然近代以来一直受到关注,但由于近现代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际遇和革命、建设的任务,这一问题的解决始终同全盘性反传统的“拔根”运动纠缠在一起而未能得到应有的解决。诚如国外一些学者所指出的,自19世纪中期开始直到20世纪末,弥漫于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思潮和风气主要是对传统文化作不遗余地的“拔根”运动,也许这在当时是必须的和合理的,但并非是绝对正确和善美的。历史发展到21世纪,当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当面临全球化的挑战而必须强化民族化的应战成为一种价值共识,文化的主题自当超越“拔根”而要求“扎根”。

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在解释制度建构和制度变迁时提出了“路径依赖”的理论。我们的社会演化到今天,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和风俗习惯,历史积淀和民众心理,仍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考虑的根本性因素。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要坚持好继承优良传统和体现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原则,就必须把向历史扎根和向未来探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丰厚土壤,才能真正生长出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思想道德的参天大树。中国传统德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并将继续做出)历史性的伟大贡献,以致使得华夏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质常常借助其传统道德来表现。现代德育是从传统德育变革演化而来的,既继承了它的许多合理的内核,又扬弃了其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品德发展要求的糟粕和世俗的东西,并在新的层面和高度上加以发展。

查看全文

传统德育思想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一、历史未竞和时代呼唤的重大课题

关于继承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问题,虽然近代以来一直受到关注,但由于近现代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际遇和革命、建设的任务,这一问题的解决始终同全盘性反传统的“拔根”运动纠缠在一起而未能得到应有的解决。诚如国外一些学者所指出的,自19世纪中期开始直到20世纪末,弥漫于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思潮和风气主要是对传统文化作不遗余地的“拔根”运动,也许这在当时是必须的和合理的,但并非是绝对正确和善美的。历史发展到21世纪,当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当面临全球化的挑战而必须强化民族化的应战成为一种价值共识,文化的主题自当超越“拔根”而要求“扎根”。

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在解释制度建构和制度变迁时提出了“路径依赖”的理论。我们的社会演化到今天,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和风俗习惯,历史积淀和民众心理,仍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考虑的根本性因素。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要坚持好继承优良传统和体现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原则,就必须把向历史扎根和向未来探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丰厚土壤,才能真正生长出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思想道德的参天大树。中国传统德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并将继续做出)历史性的伟大贡献,以致使得华夏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质常常借助其传统道德来表现。现代德育是从传统德育变革演化而来的,既继承了它的许多合理的内核,又扬弃了其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品德发展要求的糟粕和世俗的东西,并在新的层面和高度上加以发展。

现代中国在面对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的渗透和撞击时,如何既能保持本国优秀的道德传统,又能吸收他国德育的有益成果,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严峻课题。因此,我国现代道德教育内容新体系既要具有民族性,又要体现国际性,前者要求新体系具有纵向开放的功能,使中国道德教育内容“一脉相承”,不致于“花果飘零”;后者要求该体系具有横向开放的功能,使中国道德教育内容“兼容并蓄”,在国际舞台上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并能独树一帜。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时期,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现阶段,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捉升综合国力。党的十六大报告立足于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应该说,报告的这一主张深得党心和民心,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振奋而统一的民族精神,国家就很难保持统一和稳定,更谈不上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迫切需要挖掘民族德育思想的源头活水,继承中华民族德育思想的精华。中华民族的德育思想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核心,注重成人之道的教育和安身立命的人文关怀,将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倾向于把德育生活化、行为化、全面化,浸润着内圣外王和修齐治平的思想光华,把个人的自我完善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量齐观,从不离开社会的发展进步来谈个人的自我实现。这种德育思想恰恰有助于形成人我兼重、与群为一的民族精神。

查看全文

传统德育思想资源开发论文

一、历史未竞和时代呼唤的重大课题

关于继承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问题,虽然近代以来一直受到关注,但由于近现代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际遇和革命、建设的任务,这一问题的解决始终同全盘性反传统的“拔根”运动纠缠在一起而未能得到应有的解决。诚如国外一些学者所指出的,自19世纪中期开始直到20世纪末,弥漫于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思潮和风气主要是对传统文化作不遗余地的“拔根”运动,也许这在当时是必须的和合理的,但并非是绝对正确和善美的。历史发展到21世纪,当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当面临全球化的挑战而必须强化民族化的应战成为一种价值共识,文化的主题自当超越“拔根”而要求“扎根”。

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在解释制度建构和制度变迁时提出了“路径依赖”的理论。我们的社会演化到今天,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和风俗习惯,历史积淀和民众心理,仍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考虑的根本性因素。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要坚持好继承优良传统和体现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原则,就必须把向历史扎根和向未来探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丰厚土壤,才能真正生长出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思想道德的参天大树。中国传统德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并将继续做出)历史性的伟大贡献,以致使得华夏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质常常借助其传统道德来表现。现代德育是从传统德育变革演化而来的,既继承了它的许多合理的内核,又扬弃了其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品德发展要求的糟粕和世俗的东西,并在新的层面和高度上加以发展。

现代中国在面对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的渗透和撞击时,如何既能保持本国优秀的道德传统,又能吸收他国德育的有益成果,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严峻课题。因此,我国现代道德教育内容新体系既要具有民族性,又要体现国际性,前者要求新体系具有纵向开放的功能,使中国道德教育内容“一脉相承”,不致于“花果飘零”;后者要求该体系具有横向开放的功能,使中国道德教育内容“兼容并蓄”,在国际舞台上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并能独树一帜。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时期,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现阶段,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捉升综合国力。党的十六大报告立足于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应该说,报告的这一主张深得党心和民心,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振奋而统一的民族精神,国家就很难保持统一和稳定,更谈不上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迫切需要挖掘民族德育思想的源头活水,继承中华民族德育思想的精华。中华民族的德育思想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核心,注重成人之道的教育和安身立命的人文关怀,将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倾向于把德育生活化、行为化、全面化,浸润着内圣外王和修齐治平的思想光华,把个人的自我完善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量齐观,从不离开社会的发展进步来谈个人的自我实现。这种德育思想恰恰有助于形成人我兼重、与群为一的民族精神。

查看全文

红色影视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新时代下,影视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红色影视以宣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主题,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本文分析了新时代下红色影视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并针对其运用困境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光影学堂

1红色影视资源的思政教育意义

1.1继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红色影视资源主要是以社会主义革命历史和建设历史为题材的影视艺术资源,反映了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展现出的不惧牺牲、英勇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怕吃苦、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1]凝结着崇高的爱国理想、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革命传统以及顽强战斗的作风。新时代下,信息和媒体大爆炸,各种文化、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层出不穷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让人应接不暇,大众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2]近年来,在新媒体上甚至出现了各种歪曲党史、国史的言论,不断冲击着广大青年的认知。红色影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蕴含丰富的精神内容,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加理性地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2提高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产生了更多精神需求。红色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众多英雄人物对于道德与理想的坚守,向人们宣传英雄人物的道德、高尚品格与精神气质,在塑造健全人格与高尚精神品格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大学生通过观看红色影视,在感官的刺激下,切身感受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引发心灵震撼,从而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行思考,更好地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及时校正人生轨道,用红色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引导自身的成长成才,提升综合素质,塑造理想人格,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例如,电影《云水谣》讲述了一段跨越海峡、历经60年大时代动荡背景下的坚贞爱情故事,触动大学生在当前这样一个越来越物质且人心越来越浮躁的时代,远离婚恋价值的唯物质是瞻,回归爱情的纯粹,并铭记在追求爱情的同时,更不忘肩上担负的社会责任。《焦裕禄》《孔繁森》《可可西里》等影片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入强心剂。当下不少大学生把收入、身份地位等作为职业价值的衡量标准,不愿去一线,不愿下基层,“宁做工资两三千的白领,不做工资五六千的蓝领”。面对当代部分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红色影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向影视中的主人公学习,顺应新时代经济社会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岗位去,用崇高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干出自己的成绩。1.3契合时代需要,引领主流价值观。在万物互联的融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接收的信息主要集中于网络视听内容。在移动媒体盛行的今天,影视剧已成为大学生的“精神食粮”。[4]新时代下,影视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生活甚至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影视文化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由抖音、微视、快手等短视频APP的火爆可见一斑,已经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娱乐工具。随着5G时代的到来,短视频的发展或将迎来内容井喷,但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低俗、恶搞、虚假等种种乱象,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也存在一定的隐患。红色影视资源内容丰富,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对弘扬社会主旋律、宣传主流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新时代下,影视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影视特效技术的发展和媒体平台的多元化,使红色影视作品更具创新性、艺术性和多样性,对大众传播的作用日益突出。例如,近年来《集结号》《战狼》《红海行动》等主旋律影片口碑爆棚,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更是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爱国风。新时代,传播红色文化,探寻主流价值观,不仅是当代媒体的责任,更是当下的时代需求和国家战略。红色影视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红色影视资源在思想教育中的运用困境

2.1资源本身的限制。随着影视技术的迅速迭代,过去的红色经典影视由于表演方式老套、画面质感较差、缺乏明星阵容等原因,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倾向,大部分年轻人对这类经典红色影视缺乏兴趣。尽管目前国内的影视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也涌现出不少新的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但由于市场经济导向,红色影视作品创新的自发性仍显不足,能表达真挚的爱国情怀,又能满足时代需求的优质红色影视作品仍然有限,红色影视在内容和形式上亟待突破。2.2教学观念的禁锢。目前,仍然有部分高校没有形成将红色影视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并且重视度较低。此外,也有教师认为影视作品的娱乐属性较重,认为在教学中播放红色影视作品是浪费时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实际上,也确实有部分教师在运用红色影视资源时教学方式单一,存在观影娱乐化的现象。教师仅仅是播放视频,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没有深刻体会到红色影视作品给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没有有效发挥出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政教育作用。2.3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当下,教师在将红色影视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缺乏科学的选材标准和系统性的指导问题。红色影视资源涵盖内容较广,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没有科学的选材标准,教师在选材时便没有标准参照,无法确定哪些资源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同时,多数高校对于优质的红色影视资源的运用形式、方法、手段等也缺乏系统性的指导,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水平,也使得红色影视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查看全文

人力资源转型传输局员工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

三大转型中组织与人力资源的转型是实现企业战略转型的基点与保障,而组织与人力资源转型因为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层面,无疑也是一项最艰巨和错综复杂的工作。笔者通过抓住在推进组织与人力资源转型过程中员工困惑这个点,研究探讨通过建立员工胜任能力模型这个科学的管理模式,减少在推进组织与人力资源转型中,因实施一些政策无标准造成对员工不公正评判带来的后遗症和人为主观因素造成用人机制的缺陷。从而,促使员工客观认识自己的行为标准,正确地指导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推进组织与人力资源转型。

文章目录:

一、困惑--组织与人力资源转型中传输局员工思想动态与产生原因:一是对推进组织与人力资源转型认识模糊,思想认识上不适应。二是BPR流程重组执行中过于机械和教条,给员工思想带来的不适应。三是绩效考核、竞争上岗欠科学化,导致员工对转型的不适应。

二、对招--建立员工胜任能力模型,以科学的方式解除员工思想困惑:

(一)构建以胜任力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