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18:51: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思想政治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职校思想政治理论特征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基本特征是目标性、主体性、超越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
长期以来,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系列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实践,但教学改革的原创性成果甚少,教学实效性难以从根本亡得到提高。对此,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指导下如何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尝试,只有以更适合时展的新样式、新手段、新途径等实施教学,才有可能在更深层次上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所以进行创造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的丰富内涵
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的前提下以创新思维为基础,制订创新方案,通过打破原有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信息传输和信息分布,把教学内容播送到各个教学环节,集成至目标点上,促成学生创造性地学,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创造性教学就是在现有教学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教师在对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现代教育规律,以与时展相符合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际操作,旨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吸收、运用最新教育成果,发现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创建更加合乎人文精神的教学活动,从而能/顷利地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道德修养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世界观和品德素质,内化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形成对知识及透过知识对整个世界的科学的价值评价,从而使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意识转化。此种教学活动应内在具有两个相互关联和制动的方面:一是教师的创造性地教;二是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创造性地学。其中,教师的创造性地教是基础和前提,正是由教师的灵活多样赋有创新的教学启动了学生主体能动性从而自我焕发出蕴含着创新的学习活动;而这种创新又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强化剂。
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可以看到它务必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文化的释解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本质、类型以及文化选择
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事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正符合文化即人化的主要标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文化有相同的本质属性。通过教育影响,才能成为社会化的人、有文化的人。政治思想、艺术文化等意识形态,都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质的表现形式。人的行为或劳动创造了文化,并使文化得以发展。人是文化的一种存在。在教育过程中,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人和文化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在层面上,使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间有良好的契合性,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以文化为载体,潜在性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功能。2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在特定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下,人们所形成发展或总结出的文化形态特征就是文化类型。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社会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教育和影响人,是在社会需求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的文化事项。如今文化类型多种多样,对主流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它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3文化人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是被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证实的。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和政治意识等,利用正确的意识形态,进行有规律、有目的内化,在一定的政治或社会需求以及自身诉求的前提下,达到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效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选择。对某种或某部分文化的吸收与舍弃就是文化选择。为了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在一定前提下,对文化进行合理的选择,使受教育者按照需求和目的接受影响,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格。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选择原则与方法
政治性原则与思想性原则的统一。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开展过程中,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直接服务着党的事业,保障党的事业的顺利完成。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四大内容结构。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政治教育是核心,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决定着其他内容结构的方向、性质、效果和内容。同时还具有思想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根本途径是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方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关键问题是加强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性。科学原则与人文性原则的统一。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观念、意识进行传递最后达到内化的目的,其中科学文化内容是整个过程中是根本要素,是信息枢纽,是主体,使其科学性和人文性得以充分的体现。时代性原则与民族性原则的统一。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的,它可以作为一种基本精神推动力促进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选择必须与时代文化相结合,才能保证我国的良性发展。只有对文化进行鉴别、理性以及正确的判断,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推动并促进社会的发展。保障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主流文化在特殊时期和形势下受到冲击和影响,要强化主流文化,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使主流文化的内存和外在价值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来。教育者本身文化选择能力的培养。要想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提高,必须使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对文化的接受、理解或传承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自身意识需求或价值观。为了更好的发挥教育者主体作用,需要充实教育者的文化底蕴。教育者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传授要受其本身文化修养、底蕴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必须在文化修养和文化选择能力方面不断提高,就要求教育者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利用有效的大众的教育方式,依据主流文化为中心,选择科学的、符合民族社会发展的文化内容,去寻找和确定其文化选择的有效途径。(1)流文化必须要跟上或超越其他文化,才能使社会文化健康的发展;(2)力开发利用文化整合功能。在各国家、民族间各自文化互通并存的时代,新的文化格局也随之产生,它是由文化间整合并统一而形成的;(3)充分把握多元文化的互补功能。这种多元文化相互之间存在冲突,而不是单纯的互补,是受历史、地域、种族等方面的和而产生的。要想促进文化间的积极作用,使文化间能很好的进行交流,就要认识并利用文化的互补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选择结构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之一。对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政治文化、道德伦理进行传播和教育是它的根本任务。工作实施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依据对文化内容进行选择。2以现代化为主题。在目前的时代环境中,要开阔受教者的视野,因地制宜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要以现代化为主题,培养受教者的各种能力,为建设国家的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想。要坚持以人为本,使其在科学、正确的教育下,以受教育者本身的发展和需求为本,使本身的主体、社会和自然的性质得以重视,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富有辨别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对意识和文化形态进行有目的影响、传承和发展,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文化和思想的传递性,它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是意识形态的实际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恩教育探讨
【摘要】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大学生的基本修养。因此,高校要实现德育工作的提质增效,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开展感恩教育。基于此,高校要深刻认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准确把握感恩教育的现状,深度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蕴含的感恩教育资源,使感恩教育的方式得到优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恩教育;思考
所谓感恩,即“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指“人们感激他人、他物、他事对自己所施予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1](P.127)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教育手段教育学生如何与人和睦相处,怎样做到关心和支持别人,如何做到与他人相互尊重,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达到提升学生道德水准的目的。”[2](P.78)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感恩之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仅如此,感恩教育能够教会大学生“爱人”,使之对父母心怀感恩之念,牢记父母养育之恩;对老师怀有感恩之心,感激老师的教导之恩;对别人的劳动和付出怀有感激之情,以积极的行动回报他人、回报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3](P.17)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要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在推进“师生共上一堂课”、“学习筑梦”过程中,要抓住感恩教育这一主题,积极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内外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学会感恩、体会感恩,进而实践感恩。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在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消除大学生的品行障碍和思想偏差,规范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行为,使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对父母、师长、同学怀有一颗感恩之心,进而更好地奉献社会。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通过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实现和谐发展。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是新时代塑造大学生良好政治素质的需要。感恩意识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路径具有指向性作用。只有具备了感恩意识,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敬业奉献,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感恩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解决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缺失的突出问题,为高校德育实践提供重要依据,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再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的深刻变化出发,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的需要。众所周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政治使命感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由于课程体系的限制,导致这些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对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提升、政治使命感的形成作用有限。正因为如此,进入新时代后,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学会感恩、实践感恩,而且能够激发大学生内在的任责感、使命感,让大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实现个人的奋斗目标,而且在于回报社会、回报师长、回报父母、回报朋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得到根本性提升。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讨
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课程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分数评定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上。它所传递给大学生的知识是青年人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根基,所以这也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高校的政治理论课的探索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初期的讲授制到如今学生主体的学习制,这之间经历过诸多困难,但是前途是光明的,今后我们也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探索
一、高校思想理论政治课的发展现状
在全国高校建立之初,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孕育而生,它的存在,把控着青年的人生发展方向,是他们生活学习的引路人。纵观课程的发展,在前期的教学方法上主要是灌输式的,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讲授,学生则坐在下面听讲,这种井然有序的教学模式在当时也是最为理想和最符合常理的,在这样的学习熏陶之中,学生不仅仅能了解中国政治历史的发展演变,还能从中学习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说这种教学模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教学效果还是良好的,当然这也造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延续了这样的套路。当教学方法存在隐患时,改革就成为第一要事,通过高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了一条以学生为主体的道路,注重主体化、咨询式、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切实关注思想政治课的可接受性及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存在的弊端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最大的弊端就是教育环境、教育手段及教育对象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教育者仍然保持原先的思维模式,这样就会违背学生的发展规律,最终影响教学效果。这主要体现在:
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一、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必然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在当前形势下要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自身的体验和认知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根据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具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首先,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目的是为了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但两者功能的侧重点不同。课堂教学侧重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积累;实践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应用与主体能力的优化,强调主体应用的知性功能。其次,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是两者认知方式不同。课堂教学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以间接经验获得为主的认知方式;实践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应用与主体能力的发挥,是以主观直接参与和体验为主的认知方式。再次,二者作用的主体都是高校大学生,但是组织和实施方法有差异。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是安排在寒假与暑假进行的,主要由高校团委组织实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作为一门课程的设置,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课堂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是高校学生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课堂教育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奠定了基础,社会实践则为课堂教育提供了帮助,即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促使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技能并为社会服务。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坚持配合、协助课堂教育的原则推动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课堂教育则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社会需要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以激发和促进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功效。
二、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途径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结合,让大学生在具体社会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与课堂教学不同,社会实践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因此,大学生能否发挥主体参与作用,直接决定社会实践的效果。不能体现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实践就会流于形式,如传统回答式、辩论、启发推导等。其次,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科学实践也是实践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所学的课程内容,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然后由学生自己找资料和开展社会调查,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形成一种在较为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升教育实效。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教师组织实施。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一,指导大学生制定科学的实践规划。实践教学科学规划主要体现在实践规划要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相结合。实践教学既有四年长期规划,又有每学期短期安排。长期规划如一年级进行的“主题推进式教育”、三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短期计划则根据各门课内容和社会热点安排本学期实践教学,使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第二,指导实践教学的考核。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统一规定课时,统一安排在教学计划与日历中,从而在学时、内容、形式和场所予以保证。学生实践课成绩要进行统一考核。第三,指导实践教学的内容。指导组织重大节日的纪念和庆祝,指导参与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诚信教育等,直接指导理论型学生社团活动,发挥社团作用。如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读书研究会是一个学生社团,通过中心组理论学习、邀请关工委老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党史宣讲等形式学习了解理论知识。同时,积极开展“党史我来讲”、“党团知识竞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学生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读书研究会还被评为安徽省“明星社团”。(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参与面一是专项集中实践与全员分散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公共课,具有人数多覆盖面大的特点。考虑到这一现实特点,对所有学生都采取一刀切式的实践教学很显然是不现实的。专项集中实践主要是由学校根据理论课教学安排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和“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调研及志愿者活动。实践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写感受谈收获,最后教师点评总结,打分给出成绩。全员分散实践,是由学生在寒暑假回家进行考察调研。调研可以一人进行,也可以根据省市居住区域成立小组团队进行。开学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组织优秀的实践报告宣讲,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形式。在人们的认知中,课堂似乎就是进行理论教学的。实际不然,课堂也可以作为实践的场所,而且所产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只有采取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才能更有深度,教学效果才能更加符合教学的需要。课内实践主要有专题讲授与讨论、师生异位教学、案例教学与总结报告等形式。课外实践是指组织学生看录像、听报告、学生读书自学和政治学习等环节。看录像、影视,让学生直观感受,产生学习理论课的愿望和主动性;读书自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三是基地生活实践和校园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生活实践形式。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对场所的要求非常高。我校为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实践,同时还在社会上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专门的实践基地。通过基地生活实践和校园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生活实践形式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基地生活实践,是依托我校100多个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感受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城市的巨大变化。基地生活实践使学生在点滴的感受中接受教育,教学效果非常好。校园生活实践,是指在校园内由学校组织的生活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常态。在校园生活实践中,大学生不仅接受了教育,同时也感受到了学校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怀。
三、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育人成效
通过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结合,促进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提高”,提升了育人效果。我校第一课堂在全国高校率先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本科必修课程,从一个教学环节到一门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依托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王稼祥纪念馆等11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成为学生的真心喜爱。第二课堂以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核心,形成了特色校园文化。第三课堂通过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每年组建100多支社会实践团队集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区服务、无偿献血、爱心助学等10多种类型、200多项次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已建立西柏坡纪念馆、凤阳县小岗村等100余个社会实践基地,涌现出“螺丝钉义务家教”、“快乐四点半课堂”、“萤火虫助学”等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和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全国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安徽省优秀志愿者等一批先进典型。2014年,我校“心连星”服务队入选“圆梦中国”全国社会实践专项活动百强,并获得省属高校唯一的全国先进团队称号,“萤火虫”志愿服务实践队获得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西柏坡红色寻访”社会实践队入选全国社会实践重点团队,我校先后9次获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成为西部计划绩效考核优秀项目办,成功入选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高校。近年来,关心政治、爱党爱国、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已成为我校学生的主流。超过50%的学生参加了“社会主义理论读书研究会”,80%以上学生申请加入党组织,11%的学生光荣入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在抗震救灾、爱心捐款、义务献血等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和奉献精神,一大批毕业生响应号召,服务西部和基层,学校涌现出一批优秀学子。2010年,本科生创新创业典型李智虎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11年,学雷锋典型“螺丝钉义务家教队”获“安徽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奖”;2012年,学生社团“爱心方舟”荣登“中国好人”榜;2013年,校大学生志愿者协会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2014年,王敏、吕秀芝两名同学同时入选安徽省“十佳大学生”,吕秀芝还荣获全国优秀团员称号,王敏获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摘要:我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缺失的原因之一,在于对传统教学实践的理性主义理解,对“实践”概念的技术性运用。要改变其局限性,就要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向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过程。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实践教学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多年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之所作出的努力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毋须讳言,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方面,其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传统理解也不乏片面性。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的反思
按照人们的一般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用特定的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教学目的)、有计划(教学计划)、有组织(组织形式)的、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按照一定的教学方法、实施符合教学规律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这里,教学实践对应于生产实践、科学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等其他社会实践形式。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来说,它是客体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而对主体所传递的教学内容加以反映和择取以及内化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本质的上述认识,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有两点需要反思。
一是这种教学实践观带有很强的思辩性和理性主义色彩。[1]它强调建立一套以某一特定逻辑起点为中心的概念体系的重要性,事实上也以教学本质研究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由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概念组成的理论框架。教学过程则从根本上被看作是一种认识过程,即受教育者通过教材对既定真理的反映过程。这就决定了不管是机械的反映也好,能动的反映也好,其宗旨都不过是为了不走样地照映出被反映目标的正确性。并且,这种认识过程是一定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因为只有理性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教学原则等一系列概念、原理也都是从教学本质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这一逻辑起点出发而推演出来的。显然,这是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虽不可否认其一定的合理性,却也存在着致命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它把知识视为客观存在的真理,具有绝对的确定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就被认为是传授这些经过选择的确定的知识;过分强调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认为完成认识性任务是教学的主要的乃至唯一的任务;过于强调教学的可控性,认为教学就是执行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允许教学内容的非确定化、答案的多元性以及教学过程中必要的偶然事件、断裂、突变、分叉或错误的发生。总之,在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这种教学实践无论在教学的目的、过程上,还是在教学的内容上,都强调绝对的确定性。然而,绝对确定的知识是不存在的,因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知道,即使是自然科学的普遍性也是有限度的,而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学面对多样复杂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影响因素,面对流动多变的教学过程,更不可能获取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普遍原则,那种想建立一种普遍有效的教学实践的尝试就像“永动机”的梦想那样不现实。如果“单纯以纯粹科学作为一切知识的典范,单纯以科学的真理作为一切真理的代表,必然以牺牲人类知识和真理及其他更为重要内容为代价”[2]。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失效状态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的反思
按照人们的一般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用特定的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教学目的)、有计划(教学计划)、有组织(组织形式)的、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按照一定的教学方法、实施符合教学规律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这里,教学实践对应于生产实践、科学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等其他社会实践形式。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来说,它是客体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而对主体所传递的教学内容加以反映和择取以及内化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本质的上述认识,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有两点需要反思。
一是这种教学实践观带有很强的思辩性和理性主义色彩。[1]它强调建立一套以某一特定逻辑起点为中心的概念体系的重要性,事实上也以教学本质研究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由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概念组成的理论框架。教学过程则从根本上被看作是一种认识过程,即受教育者通过教材对既定真理的反映过程。这就决定了不管是机械的反映也好,能动的反映也好,其宗旨都不过是为了不走样地照映出被反映目标的正确性。并且,这种认识过程是一定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因为只有理性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教学原则等一系列概念、原理也都是从教学本质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这一逻辑起点出发而推演出来的。显然,这是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虽不可否认其一定的合理性,却也存在着致命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它把知识视为客观存在的真理,具有绝对的确定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就被认为是传授这些经过选择的确定的知识;过分强调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认为完成认识性任务是教学的主要的乃至唯一的任务;过于强调教学的可控性,认为教学就是执行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允许教学内容的非确定化、答案的多元性以及教学过程中必要的偶然事件、断裂、突变、分叉或错误的发生。总之,在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这种教学实践无论在教学的目的、过程上,还是在教学的内容上,都强调绝对的确定性。然而,绝对确定的知识是不存在的,因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知道,即使是自然科学的普遍性也是有限度的,而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学面对多样复杂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影响因素,面对流动多变的教学过程,更不可能获取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普遍原则,那种想建立一种普遍有效的教学实践的尝试就像“永动机”的梦想那样不现实。如果“单纯以纯粹科学作为一切知识的典范,单纯以科学的真理作为一切真理的代表,必然以牺牲人类知识和真理及其他更为重要内容为代价”[2]。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失效状态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这种“教学实践”技术化的倾向是生产实践观的反映。这种实践观把实践概念窄化为“技术、生产”,认为实践是应用科学原理的技术生产过程,由此与理论相分离。实践的目的外在于实践过程本身,不构成对人自身生命的承诺,实践与人的生活世界相脱节。在这种实践观影响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便成为一门实用技术,成为理论的技术转化,以为“教学实践”可以是一套操作技艺和规则,甚至可以演化成技术公式,使教学工艺流程化。这样的“教学实践”便成为一种达到外在目的的行为方式,成为一种工具,与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相割裂。教学活动就变成了一种机械的、程式化的活动,而缺乏生命的韵律和色彩,师生也很难体验到思维的碰撞对人的启示而带给人的欣喜与成功的快乐,更难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对这种“教学实践”好坏的判断,不是根据实践的过程,而是根据达到的结果,根据教学产品的质量。学生被看成是物,是被加工、塑造的对象,是教师的作品,是被主体作用的客体,因而必将失去作为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生命性。这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观与人的生活世界相背离,是长期以来导致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分离、教学过程迷失于观念世界而与人的生活世界无关的因素之一。
“实践”这个词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人们的所作所为,也即是人的“行事”,它是由内向外的趋向造成的行为。因而,目的不在实践过程本身,而在其之外。实践是为了达到一种外在于实践本身的目的的行动。这种实践的含义源自近代。近代西方思想趋向把实践等同于生产,实际上是用“生产”这一概念偷换了原来的“实践”概念。由于生产是一种可以和产品相分离的活动,因而,意指“生产”的实践其行为的结果(即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便与行为过程本身相脱离。实践是物质的实践,这种实践必然带有机械性,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选择手段或“不择手段”。然而,实践的原初意义却并不是这样的,它的意义重在“为人”,而不是“做事”。在古希腊,实践开始是指广义的、一般的、有生命的东西的行为方式与生命进程。这样就不仅人有实践,其他生物也有实践。但是,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像其他生物那样是由自然决定的,人能够有意识地在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这样,亚里士多德就将实践的概念突出强调人的这个特性。实践即指人的生命实践、人对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它是有关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活动,是趋向目的的过程以及本身就是目的的行为。[3]
对实践概念的重新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揭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的内涵。由于实践是指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因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也就是人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生活,是一种生命(包括精神生命)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成长过程本身和整个生命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如此理解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便成为师生创造生命意义的生活过程,教学目的即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实践本身即是教学目的,教学不应该将自身的活动作为追求自身以外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转型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轨迹
1.教学管理体制变迁: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嬗变三十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经历了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轨迹嬗变,实现由混合虚拟教育管理机构向专业教学科研实体机构转变。这就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管理机构及组织执行机构,权责明晰,明确了二级机构的职责、功能、地位、权责等问题,成立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如有的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等)。这种教学与科研整合的一体化实体管理体制与机制,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教学课程设置改革“: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不断得到完善,经过“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改革完善,其课程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随着时展主题而不断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变迁为线索,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科学化改革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3.教学理念创新:对政治—人本—发展—逻辑的关注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发展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处的社会地位变化而实现从‘政治自觉’到‘经济自觉’到‘人本自觉’的嬗变,发生了从‘物本’向‘人本’的现代化转换”[1]。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对生命、发展和心灵的关注[2],符合学生生命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
4.教学内容整合发展:对政治性、社会性、公共性的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在高校思想领域以教育形式展开的政治实践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行考察,对政治性内容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内容和本质规定,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发展变迁的不变主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众多影响党执政合法性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民生问题,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社会形势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将越来越多地通过公共环境、设施的教育价值利用与再造,公共文化空间与公共传播途径的利用与再造,公共性活动的开展及其价值引导来进行。”[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性”关注与“公共化”转型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趋势,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教学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5.教学主体互动:“主体性教学”向“主体间性”教学转型随着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交往、交往实践哲学等理论逐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视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征逐渐显现,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维定式,从平等的视角、和谐的视角、人性的视角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突破了主客二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跨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逐渐引起重视。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融合研究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特色环节,也是高职院校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实现有机融合,可以有效调动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高职院校可以从做好顶层设计、整合人才队伍、融入教育载体、互鉴教育方式、规范考核评价五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效果。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素养教育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的这一指示,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实现有机融合,可以有效调动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有助于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效果。
一、职业素养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地位和作用
职业素养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操守。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特色教育。在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高职院校通过对行业、职(企)业以及学校特色文化和精神理念的凝练和宣讲,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的职业素养训练和实践,逐渐形成具有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职业素养教育[2]。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职业素养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有利于高职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3]。高职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泛泛而谈,应结合自身行业和专业特点使之具体化。职业素养教育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学习和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必须学习和传承优秀的职业精神,具备包含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在内的职业素养,这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逻辑上具有内在的契合性。高职院校将职业素养教育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以培育社会66-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职业素养教育,一方面使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念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使职业素养教育成为高职院校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有助于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让人民满意、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二)有利于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蕴含着各行各业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和至理箴言,是千百年来各行各业精神文化传承的浓缩精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形成与对行(职)业优秀传统与精神文化的传承是紧密联系的。多年来,高职院校一直比较重视对本行业、职(企)业以及学校特色文化和精神理念等的挖掘和凝练,以形成符合本行业领域特点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和方式。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一般都具有行(职)业的文化底蕴和背景,在内容上追溯本行(职)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凝练行(职)业价值理念、文化精神的象征符号;在形式上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技能)的继承和创新;在价值追求上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等价值理念。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具有“不忘本”的象征意义,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效果和应用价值。(三)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自觉和自信。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对职业技术技能的习得,更注重学生对职业精神文化的坚守。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精神文化教育教学的重要平台。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会鼓励学生在人生的舞台上“职业无贵贱,信仰有高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在职业生涯中坚持工匠精神,持之以恒,精益求精。虽然现代社会分工高度发达,但现代职业教育仍然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和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对专业和职业发展的认知,自觉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毕业后从事相关职业奠定扎实的基础。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增进对职业价值和精神的认同,提升职业自觉和自信,为今后积极投身本职业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基础
微视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
1互联网视域下微视频与思政理论课的融合的意义
2019年3月,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性。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思政课,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适应时代的方式。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数据的大时代,新媒体涌入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载体已经广泛运用到全国学校的各个教学领域。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推进。可见,“互联网+”视域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具有紧迫性。与此同时,微视频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性优势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行性。1.1传统教学方式不适当代学生需求。在互联网时代不断发展之际,青少年的生活离不开数据网络,新媒体的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较多,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用于当今时代的学生,传统教学方式急需转变。当今时代,各方面的知识复杂纷繁,传统的知识灌输的方法,不仅让教师教学过程显得吃力不讨好,而且无法满足现今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微视频具备的短时、精湛、参与性强等特点,在生活中就受到许多青少年的青睐。教师通过收集制作一些与知识点相应的微视频,生动形象的语言,画面能够极大的增添课堂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不是传统低效的死记硬背。1.2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技能的提升。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要求下,信息技术水平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之一。微视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熟练掌握相应的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教师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需要在网络和其他渠道收集大量素材,挑选有用信息,对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结合课堂实际与相应知识点进行进一步处理,最后制作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需的微视频。在该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长期的微视频设计及制作,使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同时微视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用直观生动形象的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呈现和传授给青少年,使其更容易接受。1.3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微视频可以将具体的知识点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其碎片化的知识内容,有利于青少年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系统的知识体系,理论知识涵盖面积广泛,微视频教学方式能够将系统的知识体系分解成碎片化的知识点。微视频将知识点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点,同时微视频能够营造一种活跃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把握课程知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微视频设计内容广泛且碎片化,内容可以包括是时事热点、案例讲解、知识点科普等不同形式的知识讲解,可以促使青少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三观,开阔视野。微视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知识的讲解更容易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对课程知识形成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也符合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率。1.4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注意力会随之增强,其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高,便会显示出高效的学习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知识较多的课程,对于大多数青少年学生来说,知识讲解显得枯燥无味,容易使学生产生拒绝接受的心态。根据现代心理学认知理论观点,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的使用频率达到83%,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的使用频率仅仅为17%。微视频可以将声音、画面、文字等元素有机合为一体,将微视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在一起,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为深刻的记忆点,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生动形象的微视频可以赋予对学生来说枯燥的理论知识以活力。微视频在现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微视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融合,可以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在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的学习课堂。
2微视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制作与实际应用
任何事物没有明确的好坏之分,在不同的情况下好坏可能会发生转变。微视频的使用也是如此,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切忌拿来主义。因此在使用微视频时需要教师进行选择加工,制作出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视频内容。2.1微视频的制作现在网络上的各种微视频不计其数,但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契合的微视频占据很小的比例,因此,就需要教师自己搜集视频材料,制作与课堂相匹配的微视频。那么,教师应如何制作微视频?首先,教师需要在众多的视频材料中选择与课程内容主题相关的视频材料,再进行进一步的筛选,选择与课堂内容契合度较高的素材,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确定视频材料,最后通过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加以剪辑制作,形成符合教师学生需求的微视频。通过自身收集制作的微视频,更符合教师的讲课风格,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出最佳的效果。2.2微视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有效应用教学案例分析:在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中可以通过播放中国与外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来进行讲解,例如在第二框题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中,可以通过中美贸易战这个主题,用中美建交四十年来的风云变幻的微视频,既可以生动的向学生说明中美建交以来发生的各大事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利用微视频中说明的合作与冲突来讲解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以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等。在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中,通过制作国家财政近几年年的支出与收入以及国家财政对改善民生的微视频,能够让学生联系到生活实际从而直观的感受到国家财政的重要性,更好地向学生说明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社会发生着巨大的作用。也可以由此引出下文讲解国家财政的作用以及影响因素。微视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讲解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怀。例如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使用的微视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3微视频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用辩证的思维看世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微视频可以有效的在思政课中发挥良好的教学作用,同时如果运用不恰当便会产生画蛇添足的效果,因此使用微视频时应注意一些问题,合理利用。3.1把握微视频的质量。微视频制作应当仔细筛选信息,制作出与课堂实际相符合的视频资源,并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兼具时代感、实效性的课程,是一门需要学生高度参与、探索实践的课程。微视频能够更好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的最佳教学平台,增加学生的实践的经验和对社会的体验,因此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正确的思想引导,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其爱国情怀,领悟理论知识并且了解时事热点开阔视野。对微视频进行严格审查,把握质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3.2抓清课堂中主次。微视频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进行而产生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清思想理论课是主要的,而微视频是为课程服务的,切忌厚此薄彼。因此,教师不能太过重视微视频而用其代替课堂教学过程,一定要把握好度与量,让微视频在课堂中发挥出最好的效果,不能把课堂教学全部交给微视频,微视频展示主要是具体的知识点,缺乏整体的逻辑框架结构,教师的讲解、传授能够赋予课堂整体系统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仍需占据大部分授课时间,微视频在课堂中的应用只是现代化教学的有益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教师应认清微视频在课堂中的目的,将传统授课与微视频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合理使用微视频,呈现出更好的教学效果。3.3微视频与课堂内容深度融。微视频制作画面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但同时不可过于花哨,避免学生过于注意微视频而忽视课程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要注意把握严肃性的课程,不能只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一味追求视频的新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塑造青少年的三观,品德具有重大影响,但其自身具有的严肃性,理论性强的特点不被大多数学生很好的吸收,微视频这样新兴的教学方式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将一些严肃的、理论性强的内容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精心制作微视频,做好教学设计,实现微视频与课堂内容的深度融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8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