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18:40: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思想政治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研究

1公民教育之源起与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具有独立的人格,从法律上的概念出发,所谓公民,一般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公民得以平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公民还是一个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公民教育是汉语中的一个舶来品,与公民概念一样,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在古希腊,公民教育主要通过传播自由的理念和平等精神,培养城邦政治生活中的“合格公民”;在古罗马共和国,公民教育的本质则是教育和铸造公民的民主共和精神。在经历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之后,民主与平等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至18世纪,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西方近代以来的以自由、平等、民主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形成了,这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形成相契合的现代公民教育。但真实意义上的现代公民教育却始于近代。公民教育一般指的是培养公民行为,造就良好公民的教育,是具有国家意识形态性的。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公民教育的内涵的解释,公民教育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概念。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认为公民教育是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而培养合格的公民。他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第一个提出“公民教育”并论证公民教育理论的人。台湾学者张秀雄曾简要地揭示过公民教育的内涵:“所有国家的教育体系,都是灌溉未来公民政治秩序的基本概念与价值。所以,培养未来公民养成一个国家政治价值的系统性教育,就是公民教育的意涵。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其任务就在于使未来公民能够产生维护政治秩序与社会现状的意识”。

2思想政治教育之源起与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有所差别,它是我们人类进入到阶级社会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实我国从古至今都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并没有出现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术语。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出现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逐步才形成和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专门的术语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的。它从“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思想教育”等概念开始演变,最终演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现在被指代或部分指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开始于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同盟的章程中提出“宣传工作”。1902年前后,在建立创立布尔什维克党时,列宁就提出了“政治教育工作”和“政治工作”这两个概念。到了1934年,在《在党的第十七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斯大林于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工作”这两个概念。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时,都用以上各种不一样的提法。

当马克思主义刚在中国传播时,主要用“政治工作”以指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一直到建国后,才改变了这一概念的使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标志是古田会议的召开,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清楚的提出要政治化和科学化中共党员的思想和生活。同志于1934年指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1949年钱俊瑞同志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根据各地经验,为了有效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第一,理论学习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即把理论学习作为改造思想的武器,改造思想作为理论学习的直接目的”。而“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正是刘少奇同志于1951年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在20世纪50年代时期,其他各个领域都交错使用或同时使用“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工作”、“政治工作”等术语,只有军队使用“政治工作”。而“政治思想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较为统一的标准术语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他特别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概念上更趋向科学性和规范性。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学者们各抒己见。在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孙其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政党或集团组织开展的,对所属成员进行以政治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培育新人,动员大家为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张耀灿、郑永廷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各位学者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既倾向于突出思想教育的政治性,又侧重于政治制约的思想,是综合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思考

摘要: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工作创新中领会精神实质,开展多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点明了高校专业教育的德育功能,提出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同时提供了方法和原则,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从困境反思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梳理融合理路,从教学原则、机制构建探索融合的教学策略。发挥艺术教育资源的德育作用,创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机制,激发提升学生审美和文化原创力,加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融合;机制

一、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教育实践的新要求

党的报告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同时,在报告中给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这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点明了目标,围绕这个新要求开展教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这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内养的慢活,内隐于心,要从教育入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理论政治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这一论述,明确每门课程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引导价值内化也是应有之意。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是政治教育关键期,而思政工作攸关方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抒写,提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首推文艺。高校的艺术教育同样有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言论。《乐记》所谓“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外在“礼”的规范下,内在“仁”的养成,通过“乐”导人心志,逐渐向理想完美的人格发展。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提出了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主体人格的发展,有清晰的道德导向和审美要求。艺术和人内心情感的连接是直接而又内敛的。每一艺术都有其社会基础,都存在一种文化之中。把艺术教育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符合全国思政课上有关思政理论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

二、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基于高校艺术教育困境的反思。报告指出文艺要给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艺术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要强化教育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艺术和道德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精神本源,两者的内在有着必然的同一性。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道德性与审美性关系到美和善的两个方面的定义,它标明了生命美学的发展方向;从审美的角度来诠释,把生命中善和美、自由和德性的特质提炼出来,让审美的人充分享受生命的幸福和自由,同时充分拓展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上曾有以斯温伯恩、王尔德为主要代表的,宣扬艺术与道德无涉、“艺术至上”的唯美主义理论。雷默在国际音乐教育界有很重要的学术地位,他提出艺术追求审美价值,是自足的本体,不应受道德或其他事物的约束。其实,人不单单是生物层面的人,也是社会层面的人,与生活脱节的唯美作品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生活深层了解的渴求。人们的审美是建立在联想、认知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之上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体验,也牵涉到道德范畴。艺术活动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正确的价值理念。艺术教育的根本是正确审美。审美是道德的前提,道德是审美的目的,将道德与审美合二为一,这样既未背离本质,又遵循了教育自身的规律。当前艺术教育实践的技艺化与功利化倾向互相倾轧,导致艺术教育实践与“美善相谐”教育理念有所背离。另外,受时下社会环境的娱乐化的倾向,也助长了这一现象的泛滥。极端功利化的行为,会使艺术全然失去了审美的功能,艺术教育就丧失了它的教育的特性,更难实现从艺术的滋养中得到人格层面、道德层面的升华。强调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抒写,提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首推文艺。人类智慧最高形式的体现就是艺术创造,艺术教育的要实现真正的目要促使人们对知识技能进行转化,转化成促进个体成长的生存智慧和艺术能力。(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反思。首先是社会困境。伴随全球化而来的价值观念多元所引发的社会性道德危机与个体信仰的失落极易使大学生生成“两面人”。近代由于自我意识的逐渐回归,受西方思潮影响,个人主义的膨胀使其社会根基弱化,走上了利已主义的道路。极端的利己主义是虚无、相对主义的基础。否定伦理道德的观念来自于社会与理性,使善恶美丑的标准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误入了唯心主义的范畴,最终发展成为道德的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其次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主流的价值体系与道德标准尚未巩固,各种思想价值观剧烈撞击,金钱至上的原则成了部分人应对事物的价值标准,过度依赖和追求物质,空虚精神,信仰缺失。大学生主体审美人格的丢失,也是重要原因。教育内容没有经过受教者审美性、艺术性的内心体验、道德的感受以及心灵层面的洗礼,缺乏理想精神空,有回避崇高意志低沉等现象。(三)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是摆脱教育困境、提升文化原创力的有效途径。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发展出积极健康的人格,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达成审美与理念、道德性与目标性的统一。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吸引力与感染力,把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抽象化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和艺术教育中形象的美感整合起来,让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变得具体而形象,有利于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切意远、形真理蕴的审美特点,借着艺术的形象创造出美的蕴意,美的情感得到了抒发,摆脱了知性与功利主义的约束,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轻松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艺术道德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目的。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美的追求和美的人格,构建人生之美。第三,将道德与审美的情感与认知结合在一起,切实发挥价值引领。知识导向需要价值的支撑。用思政理论的视角来阐释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丰富内涵,在艺术创作、赏析中反思历史和哲学理论,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互相交融,促使学生在情感的丰富方面、审美能力与创造力方面得到均衡与协调性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扎实的价值底色,真正培养出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全方位发展的高端人才。

查看全文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化不仅是生产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而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个人行为,左右国家兴衰。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

因此,和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在各个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苏维埃政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苏维埃文化。”[1](P2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2](P25)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这一中心任务,必须进行抗战教育和为抗战服务。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解放全中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动员各级学校以及一切社组织,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解放战争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移,不再是搞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而是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然而在的晚年,由于对当时的形势作出“左”的估计和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时代的主题由冷战变为和平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因此,邓小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自觉,越加刻苦。”[3](P10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是又红又专的人,而不是只红不专或只专不红的人。针对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1989年邓小平深刻而尖锐地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4](P290)邓小平的以上论述,纠正了“”中、“”把政治推向极端的错误倾向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出现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潮。继承和发展了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光辉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标准作为选拔接班人的首要标准。他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还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根本保证,并且把干部的品德如何作为提拔培养接班人的首要标准。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多,但环境不同,任务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应当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5](P706)1942年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仍非常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要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查看全文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探究

摘要:纵观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对青年群体社会运动和思想教育工作的正确把握,是一项系统而又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工作。基于此,本文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总结方法,整合资源,强化认知,开拓创新,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分析和宏观上把握、微观上的细化,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日益复杂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通过对青年群体社会运动的分析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精准把握,揭示了青年群体如何在新时期统筹“四个伟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体性规律,以及如何应势而用,激发青年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树立“青年强则国强”的理念[1]。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分析

(一)时代背景。任何时代的理论研究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经验总结,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脉相承[1],同时又与时俱进的,能够有效解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一方面,根据相关研究可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假设青年的阶段为15-34岁,青年的思想至少会被影响40年。因此,青年教育工作的正确把握,是为党和国家长远计、为民族复兴计[2]。目前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青年群体有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每个群体基本都成了一个移动的自媒体,青年是一个人理想价值观念形成塑造的关键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各种思想对青年群体均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社会要对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投入更多精力,精心培育。另一方面,从全球发展的新态势观察,“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青年群体在国际教育、经济、文化以及旅游等方面属于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协作,促进“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鼓励青年群体在国际交流中,既要注重学习世界先进思想,又要善于预防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渗透,既要注重从本国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丰富家国一体的社会情怀,使之成为民族复兴大任的内生动力。所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着眼于国内外大势,回应社会诉求的、科学的行动指南和方法论。(二)理论渊源。总结创新、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品质。对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治国理政过程中一贯坚持的重点。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两位先进思想者基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探索和认识,得出了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对社会发展前进方向的重要作用[2]。列宁也系统阐述了要实现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组织社会多层次、多领域青年群体活动,要把青年活动组织起来的步调迈得更大。马列主义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聚焦激发青年人崇高奔放的激情,将培养青年社会命运共同体的理想信念,作为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旨向[2]。自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产生百年来,我党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从未停止过。在我党成立之初便做出了“青年运动为本党重要工作之一”的专门论断。指出青年是革命的先锋队和排头兵,永久奋斗是中国青年群体优良的革命传统。“永久奋斗”的精神和传统也是我党的传家宝,各届领导人都在不同的场合中和方针政策制定安排上表达了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关注,也是我们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从萌芽到不断丰富成熟的不竭理论源泉。通过对中国青年运动主题和方向的正确把握,结合自身十几年青年工作和学习的丰富实践经验,在承继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原则基础上,对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新的论述和部署。从辩证发展的哲学角度,系统揭示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何去何从的问题,是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全面把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蕴和工作路径的根本方针。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查看全文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论文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化不仅是生产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而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个人行为,左右国家兴衰。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

因此,和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在各个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苏维埃政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苏维埃文化。”[1](P2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2](P25)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这一中心任务,必须进行抗战教育和为抗战服务。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解放全中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动员各级学校以及一切社组织,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解放战争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移,不再是搞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而是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然而在的晚年,由于对当时的形势作出“左”的估计和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时代的主题由冷战变为和平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因此,邓小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自觉,越加刻苦。”[3](P10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是又红又专的人,而不是只红不专或只专不红的人。针对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1989年邓小平深刻而尖锐地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4](P290)邓小平的以上论述,纠正了“”中、“”把政治推向极端的错误倾向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出现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潮。继承和发展了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光辉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标准作为选拔接班人的首要标准。他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还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根本保证,并且把干部的品德如何作为提拔培养接班人的首要标准。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多,但环境不同,任务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应当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5](P706)1942年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仍非常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要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查看全文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论文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化不仅是生产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而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个人行为,左右国家兴衰。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

因此,和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在各个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苏维埃政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苏维埃文化。”[1](P2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2](P25)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这一中心任务,必须进行抗战教育和为抗战服务。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解放全中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动员各级学校以及一切社组织,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解放战争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移,不再是搞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而是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然而在的晚年,由于对当时的形势作出“左”的估计和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时代的主题由冷战变为和平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因此,邓小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自觉,越加刻苦。”[3](P10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是又红又专的人,而不是只红不专或只专不红的人。针对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1989年邓小平深刻而尖锐地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4](P290)邓小平的以上论述,纠正了“”中、“”把政治推向极端的错误倾向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出现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潮。继承和发展了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光辉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标准作为选拔接班人的首要标准。他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还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根本保证,并且把干部的品德如何作为提拔培养接班人的首要标准。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多,但环境不同,任务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应当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5](P706)1942年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仍非常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要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查看全文

毛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论文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化不仅是生产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而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个人行为,左右国家兴衰。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

因此,和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在各个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苏维埃政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苏维埃文化。”[1](P2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2](P25)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这一中心任务,必须进行抗战教育和为抗战服务。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解放全中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动员各级学校以及一切社组织,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解放战争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移,不再是搞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而是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然而在的晚年,由于对当时的形势作出“左”的估计和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时代的主题由冷战变为和平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因此,邓小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自觉,越加刻苦。”[3](P10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是又红又专的人,而不是只红不专或只专不红的人。针对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1989年邓小平深刻而尖锐地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4](P290)邓小平的以上论述,纠正了“”中、“”把政治推向极端的错误倾向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出现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潮。继承和发展了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光辉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标准作为选拔接班人的首要标准。他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还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根本保证,并且把干部的品德如何作为提拔培养接班人的首要标准。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多,但环境不同,任务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应当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5](P706)1942年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仍非常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要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查看全文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论文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化不仅是生产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而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个人行为,左右国家兴衰。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

因此,和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在各个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苏维埃政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苏维埃文化。”[1](P2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2](P25)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这一中心任务,必须进行抗战教育和为抗战服务。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解放全中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动员各级学校以及一切社组织,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解放战争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移,不再是搞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而是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然而在的晚年,由于对当时的形势作出“左”的估计和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时代的主题由冷战变为和平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因此,邓小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自觉,越加刻苦。”[3](P10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是又红又专的人,而不是只红不专或只专不红的人。针对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1989年邓小平深刻而尖锐地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4](P290)邓小平的以上论述,纠正了“”中、“”把政治推向极端的错误倾向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出现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潮。继承和发展了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光辉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标准作为选拔接班人的首要标准。他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还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根本保证,并且把干部的品德如何作为提拔培养接班人的首要标准。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多,但环境不同,任务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应当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5](P706)1942年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仍非常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要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价值研究

教育本质就是为国家服务,因此必然具备政治价值特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生产方式、心理结构等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此时,必须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助思政教育的政治价值特征,稳定人们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平稳过渡提供保障。而对思政教育政治价值的生态建设,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思维模式,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和视野,在这个特殊的社会时期,思政教育应该通过政治价值的生态建设,更好地完成上完成自身维护政治意识形态、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转型的责任。

1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与政治价值的生态特征

1.1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思政教育的客观存在性,并阐明了其属于将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用形态意识展现出来,同时,对于不同国家来说都有不同的社会条件,在这样不同的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思政教育却成为共同出现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也成为我们常说的政治价值。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思政教育来看,其价值在目前的价值形态中占据首要位置,在社会政治中保障社会的发展,并对社会发展进行维护。思政教育简单来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将思想政治内容传授给人们,使人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提拔品德高尚的政治人才,将建立和谐政治关系社会作为发展核心。将思政教育进行传播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社会的精神生产价值;其次是政治关系再生产价值;另外是社会政治稳定发展,通过对以上三方面进行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的价值体现出来。对于我国来说,经过漫长历史的变迁,尤其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阶段,思政教育将自身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借助教育的力量,实现舆论导向与社会政治稳定的维护。系统、深入的培养新一代青年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建立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道德观,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2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生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价值生态:在思政教育实施阶段,想要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政治之间呈现出平等和谐的状态,就要将思政教育作为基础,就是思政教育政治价值的生态。它能够促进人政治价值生态思想的建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并且对政治价值观念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还要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政治责任;促进了先进政治思想给社会政治带来的影响,并将其重要的思想理念进行传播,保障社会的政治关系和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思政教育中政治价值的生态特征:是思政教育政治体系本身的特征,而不是外在强加的内生性特征。具体来说,思政教育政治价值生态特征表现为:意识形态性;政治服务性;政治批判性三个方面。1.2.1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思政教育政治价值生态的首要特征。不具备意识形态性,也就失去了思政教育的政治价值。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体现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想要将自己的思想上升为社会主流思想,是必要借助思政教育,对人们的政治意识进行调节和统一。1.2.2政治服务性。思政教育以政治为核心,它属于上层建筑范围。其本身的特征中,就存在政府服务性。阶级社会中,思政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借助思政教育凝集统一的政治共识,稳定自身的地位。思政教育要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在“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方面的教育必须要落实到位、获得实效。将解决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态度问题作为教育重点内容。由此可见,思政教育的政治动员力很强,其政治服务性鲜明。1.2.3政治批判性。政治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对思政教育内在属性的要求,其具有批判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政治批判性是将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及实力理论等内容进行驳斥,特别在社会历史等方面出现相悖的意识形态,思政教育定会进行彻底批判。批判手段在思政教育的中运用,使思政教育占有了舆论主动权,增强了其教育说服力。

2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价值的生态建设

第一,工作人员要树立高尚的政治理想。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务必要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主旨,一名优秀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自己首先要具备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够做好理想信念教育与研究工作。从当前中国的形势分析,当下的思政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精神作为引导路线,并以共产主义思想以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作为思政教育所追寻的宗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普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先进性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要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信未来的道路会更加坦荡。第二,工作人员要将政治方向进行明确。就政治方面的重要性来说,是人们在思想行动过程中的宗旨,因此,在确定政治方向的工作中一定要进行重视。方向决定了教育的成败。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政教育要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方向,秉持思政基本原则,积极开展和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正确的方向,保证我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基于广泛而深入的讲解,实现时代主旋律与正义的传扬。第三,工作人员必须要稳定自己的政治立场。简单来说,政治立场是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原则问题,也是人们在发生以及处理政治问题中的基本,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政治价值的生态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坚定自己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为出发点,将错误的观点进行分析,义正辞严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顺利开展。第四,思想政治人员不但要自己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也要将正确的政治观点进行宣传。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政治观点与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有着紧密的关系。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有着稳步的提升,网络媒体也逐渐扩大,同时,网络传播已经成为目前传播方式中的主要趋势,而网络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在消息及发表个人意见等方面较为开放,因此在网络平台中会经常出现不良的传播内容,但是使用网络进行传播可以弥补传统传播方法对地域、群体、国界的限制。在网络环境中,由于其复杂性使其宣传内容缺少一定的科学性,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中,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必须要肩负重任,将思政内容以及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度等进行传播。想要将正确的政治观点进行弘扬,思政教育人员不但要正确认识中国制度、中国模式等内容,还要将错误的政治观点以及舆论等用正确的观点进行阐述,将不良内容进行反驳,占据网络的重要位置,用高尚的政治思想征服人们。

3结语

查看全文

爱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爱育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情感表达,是教师对学生的表达,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一种展现。这不仅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更是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与爱育密不可分,脱离了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残缺的教育。爱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爱育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使理论传播得更彻底,使课堂效果更生动。爱育既能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摆脱困境,又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力器,是不可获取的有效力量。

【关键词】爱育;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意义

古往今来,爱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就如同人类把幸福作为人生终极目标一样,任凭时光的洗礼,它们依旧闪烁着光芒,指引着人们前进。光是谈“爱”既能作诗又能著书,理解爱是爱育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长远的目标是具有爱的教育,是为了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爱育能调动人的情感,将爱育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能够使理论如沐春风,沁入人心。

一、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蕴

传统意义上的“爱育”指的是关于爱的教育,也是字面的意思。具体而言,爱育是既有爱的科学理论又富有爱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和塑造人的品格,使人懂得如何付出爱,获取爱、创造爱和享受爱,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物质生活质量,使人得到全面发展。[1]爱育就是培育表达和实践爱的过程,只是它在不同场域下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所赋予的价值也是不同的。爱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内涵,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具有阶级性、辩证性、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爱是全人类的爱,仅限于人这一存在物。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性决定了爱也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与西方的寓言故事里爱的起源是不同的。西方关于爱的起源主要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说法,一是《圣经•旧约》里的爱源于亚当和夏娃的寂寞,二是源于《会饮篇》里对自我完整性的追求。尽管在今天看来,确实有着一定的道理。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爱是社会意识,因此什么样的社会存在也就决定了什么样的爱和爱育思想。这个理论就明显地将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爱”与宗教的爱、浪漫主义的爱和理性主义的爱等区分开来。正如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视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且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停留在感性的理论层面。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因此,爱不是感官的抽象物,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纷繁而复杂,不仅仅是停留在费尔巴哈抽象的理论领域中的关系。因此研究爱,还是要回归到社会存在中去,回到人与人的关系中去。(一)具有阶级性的爱。思想政治教育的爱是具有阶级性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这个问题讲得言简意赅,“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的思想感情。但是我们有些同志却把这个问题弄颠倒了,说什么一切应该从“爱”出发。就说爱吧,在阶级社会里,也只有阶级的爱,但是这些同志却要追求什么超阶级的爱,抽象的爱,以及抽象的自由、抽象的真理、抽象的人性等等。”[3]在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之前,我们的爱只能是代表无产阶级的,还不能超越阶级,我们思想工作所做的一切还是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的。因为爱的说教在阶级社会里并不能使人们摆脱剥削和不受奴役。当然这并不是否定无阶级的爱,而是在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之前仍旧需要保持阶级性的爱。(二)具有辩证性的爱。思想政治教育里的爱同马克思主义一样具有辩证性。爱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一定的能动作用,影响是正向还是负面取决于社会的引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爱亦是如此。付出爱和感受爱都对不同主体有着不同的要求,就如同你要享受艺术就必须拥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马克思指出,你跟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4]正因为如此,爱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人也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发生着变化。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爱,不能盲目地爱,而是具有科学方法地去传播爱和创造爱。就如同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不管不顾毫无关爱,同样也不能过度宠爱溺爱。(三)具有实践性的爱。思想政治教育里的爱具有实践性,产生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社会意识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存在。爱和爱育的思想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诉求。脱离了社会实践,一切关于爱的思想都只是空中楼阁,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真切地感受爱和付出爱。马克思在中学论文中就深刻地将职业的选择同人类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生活的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我们的幸福属于千千万万人。[5]马克思正是有着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爱,才促使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爱不是挂在嘴上的甜言蜜语,而是在实践中创造爱,在奋斗中实现幸福。

二、爱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