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17:54: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思想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思想文化

区宣传思想文化计划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围绕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进一步深入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围绕中心工作、重大活动、重要节庆,进一步抓好社会宣传;围绕提升新形象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围绕提高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围绕提升能力,进一步抓好队伍建设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县域经济观摩交流等重大活动、重要节庆,精心策划宣传工作方案,全面发动全区各部门、各单位,想尽办法造声势、竭尽全力掀高潮,积极营造我区“抓转型、重民生、迎大庆”和抢抓历史机遇全力打造陆港经济区的良好氛围、按照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区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开展战役性宣传,多渠道、多手段、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宣传年”活动、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继续加强文明单位创建、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争取投入,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整合资源,抓好文化活动开展、深入挖掘,打造文化品牌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2010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市成立x周年大庆之年。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十次、市委八届七次及区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继续推进“两大战略”、“四大工程”、“三个区”建设和全力打造**陆港经济区的奋斗目标,以**市成立x周年为主线,按照市委“抓转型、重民生、迎大庆”的要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三贴近”,大力弘扬和继续提炼“敢打硬仗、善打硬仗、打赢硬仗”的**精神,全面深入扎实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按照这一总体要求,今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进一步深入推进理论武装工作

一要突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这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以学习型领导班子为龙头,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基础,以全体党员为主体,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关键,以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构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创体系和党委(党组)、总支(支部)、党员“三级联动”体系,形成党委(党组)统一指导协调,基层党组织具体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二要丰富学习形式。要通过学习交流研讨会、读书会、专题报告会、理论骨干培训班、辅导讲座和每季度“必学”和“选学”的菜单式推荐学习等形式,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深入、持久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理论热点面对面”、“理论下基层”等形式,有效发挥乡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农民学校等理论宣讲阵地的作用,组织不少于x场(次)的理论下基层宣讲活动,推动理论武装工作向基层延伸。三要建立学习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中心组学习制度,建立和完善纪检、组织、宣传部门季度联合督学制度和领导干部“学习档案”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形成以制度建设督促学习、崇尚学习、竞相学习的良好学风。加强各级党组织在政治理论学习中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情民意的调查研究,切实提高在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争取推出一批有份量、有说服力的理论文章。

二、围绕中心工作、重大活动、重要节庆,进一步抓好社会宣传

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市成立x周年、县域经济观摩交流等重大活动、重要节庆,精心策划宣传工作方案,全面发动全区各部门、各单位,想尽办法造声势、竭尽全力掀高潮,积极营造我区“抓转型、重民生、迎大庆”和抢抓历史机遇全力打造**陆港经济区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x台、**广播站和区政府公众网等宣传阵地作用,大力宣传建市x年尤其县区合并以来,**区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力宣传各部门、各单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新型工业发展平台、城乡一体发展平台、物流集散与加工平台、宜居人文生态平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力举措和创新经验;大力宣传全区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显著成效。用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引导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在区委在坚强领导下,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努力营造全区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斗志昂扬、奋力拼搏,满怀激情、干事创业,加快**新一轮大发展的良好氛围。

查看全文

全镇宣传思想文化计划

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积极服务全镇的中心工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推动“富裕生态和谐绿洲”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一、大兴学习之风,推进思想解放,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上下功夫

1、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在全镇推行“六个一”学习模式,即每周一次集中学习,每月办好一场专题讲座,每季度精读一本好书,每半年组织一次调研,每年组织一次理论考试,每个党员干部每年要做一万字读书笔记;总结、完善和推广基层理论学习的经验和模式,推动理论武装工作在内容、形式、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创新。

2、切实抓好镇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健全中心组学习制度,抓好镇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协调服务工作。镇委中心组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等重要内容,科学设置学习专题,创新学习方式,坚持学习制度,确保学习时间,全年集中学习8次以上。组织好镇委中心组成员领题调研工作。

3、深入开展“送理论下基层”活动。组织理论骨干、农民宣讲员深入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和形势政策教育活动,促进党的理论成果和方针政策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组织好第16个世界读书日活动。

4、切实抓好国防教育工作。突出爱国主义主题,依托学校等阵地,利用冬季征兵、节假日等机会,加强对领导干部、学生、预备役人员和广大群众进行经常性的国防教育;办好第十一个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

查看全文

文化传媒思想政治探讨

摘要:城市博物馆进行宣教活动具有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引导参观者正确思想导向、舆论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重功能。也正是由于文化传媒载体纷杂,很多城市博物馆在文化传媒功能的使用上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忽略了传媒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功能的发挥,这也是近年来博物馆文化传媒载体使用的不完美之处。文章基于文化传媒理念对博物馆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博物馆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开发,大量传媒软件、社交工具涌入人们的视野。传媒已经占据大多数人的工作、学习和娱乐生活,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博物馆,文化传媒已逐渐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具,成为对参观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和有效途径。将传媒引用到博物馆教育中,将文化传媒作为对参观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是城市博物馆进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这也是现代教育中将传统教育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又一种形式。因此,要对它的发展严格把关,尽可能排除那些影响因素,进而发挥文化传媒在参观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什么是文化传媒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传媒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博物馆借助各媒体平台(文化广播、文化报刊、宣传栏、文化微博、微信等)来传播各种历史古迹、历代重大发现,同时开展各种理论讨论或娱乐活动,以此激发广大参观人员共同参与的热情。通过文化传媒传播一系列政治文化历史事件和开展相关活动,来启发参观者爱国爱家的精神,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通过文化传媒进行文化传播,以此建立和谐文明的城市文化,并有效推荐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传媒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在于能够以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城市博物馆的思政引导宣教活动效果更有成效。此外,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能以最快的速度对参观人员进行博物馆方面的知识传播,做到知识的及时更新。除此之外,文化媒体还能更多引起参观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视,积极地参与其中,因而有效地拉近了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

2影响博物馆文化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查看全文

民族文化反生态思想研究

摘要:学术界对于文化的研究一直都存在雅与俗、良与莠、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等一系列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也不应该有所例外。但目前,学术界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缺少辩证分析的色彩。本文重申了辩证分析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必要性,阐述了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反生态思想的概念、特征及区分标准等,分析了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反生态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其消解途径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反生态思想;消解

关于文化的研究,学界一直都存在雅与俗、良与莠、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等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相较而言,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则缺少辩证分析的色彩。目前,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集中在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体系的解读、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价值评价及建构途径的探讨方面。〔1〕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的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有些仍然是能够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而有些却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的理念相悖。因此,辩证分析西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的“糟粕”无论对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还是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一、辩证分析西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消解其文化中反生态思想的首要步骤

早在2010年就有学者探讨过《辩证分析法在文化研究中的运用》问题,文章认为,“只有对本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以及外国文化进行辩证的、历史的、系统分析,才能科学认识文化的本质,把握文化规律,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正确指导。”〔2〕相比较而言,目前学术界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却主要集中在其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上,而忽视了文化在不同时代而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不科学的研究方法必然会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在其对待方式上也必然会全盘吸收。因此,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否能够对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科学的引领作用,首先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认识了它的本质,是否分清了它的构成成分。为此,必须采取辩证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诸多的文化现象中分解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进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它们尽可能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首先,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优秀的、先进的生态文化进行科学引领,而错误的反生态思想只会把人们引向歧途。“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是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的人类处理整个生态系统的积极成果。”〔3〕80“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先导,是因、在先;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发展的实践产物,是果、在后。”〔4〕西部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是当地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先导”,不同民族的生态文化共同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伦理观及政绩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因此,“蕴含在民族和宗教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在原动力。”〔5〕在西部地区,虽然民族不同,文化有别,但其生态文化的本质是共通的,那就是它要求人们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开发西部,在保证天蓝、地绿、水净的前提下发展西部,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保护西部。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不良成分则无法发挥这些积极的作用,相反,会把我们的行为引向保护自然的对立面,使我们成为自然的敌人。其次,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素质的提升,需要有生态文化中正面的生态思想的引领和负面的反生态思想的警示。所谓生态素质,就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的、心理的、技能的以及道德的综合素质。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形成了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遇到环境问题能自觉地采取恰当的方法处理就是一个具有较好生态素质的人。生态素质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西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挖掘并整理这些民族生态文化,对其中的“良莠”成分加以甄别,并在生态素质教育中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掌握生态保护的技能,同时通过反生态思想的梳理,可以警示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做到远离那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行为,做到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为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再次,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需要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进行甄别和扬弃。在对待文化发展的态度上,我国一贯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缺少科学研究这一重要环节。“倘若没有科学的研究和规划作为开发的基点,利用就可能失之盲目和无序,文化开发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可能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与破坏。”〔6〕研究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就是要挖掘其中优秀、进步、符合生态文明时代需要的“精华”,以便于人们去保持、继承和发扬;同时,甄别其中有害的、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糟粕”,帮助人们去批判、改造以致于摒弃。最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全面建构,需要补充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生态思想的有益成分,而对于那些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内容,则要及时加以修正或摒弃。“生态文明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既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反思与超越,也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关照和探索。”〔7〕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建构,应该是“基于自然———人———社会‘三维化’的,由微观、中观、宏观和宇观四个层次共同构建的方法论体系”〔8〕,它需要世界人民携起手来,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不分国度、不分民族,齐心协力共同建设我们的地球家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作为我国大家庭中的成员,有义务、也有责任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做出贡献,而那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反生态思想则要从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中及时剔除。综上所述,突破原有的研究方法,辩证分析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梳理出其中的反生态思想,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开发、利用、传承与创新都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能够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而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又为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富有时代特征。

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态思想及其特征

查看全文

文化建设思想思考

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选》的许多重要篇章,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集中体现了同志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认真学习《文选》,全面贯彻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对于高扬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一、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深刻揭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同志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深刻阐述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党对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事业,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他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上,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他多次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只有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同志深刻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他强调,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只有把亿万人民凝聚在先进文化的旗帜下,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地集中起来,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焕发出中华民族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才能继续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伟业。

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撑。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志强调:“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努力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使我国加快进入世界生产力发达国家的行列,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只有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使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查看全文

镇委思想文化宣传思路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之年,我镇宣传思想工作紧扣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宣传思想主题,围绕中心工作,在县委宣传部的工作部署下,开展2013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现把工作思路总结如下:

一、突出干部理论学习,提升干部政治素养

1、镇党委将以学习十八大精神为主线,继续开展好每月一次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结合时政热点、新生知识、工作难点有主题、有计划、有效果地开展好中心组理论学习。2、组织好每个季度的机关干部学习会。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组织广大机关干部“走出去”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邀请理论领域专家、学者到镇机关单位进行理论宣讲,提升和丰富机关干部的学习能力和知识。3、开展特色学习活动。如读书月、党风廉政教育、十八大知识竞赛、十八大主题论文等学习活动,通过“读、写、听、说”提升机关干部理论学习参与面和积极性。

二、扎实推进农民群众教育,培育宣传文化品牌

深入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整合我镇优势、特色资源,继续打造宣传文化精品。同时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参与各类讲座、文体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把党的政策、社会建设的成就和农民教育工作渗透到全镇各个角落。

三、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文明创建成果

查看全文

思想文化宣传要点

一、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工作

1、确保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1次,全年集中学习不少于12次。

2、全年组织高端论坛或讲座不少于2次。

3、确保2013年党委成员对村、组进行理论宣讲不少于9次。

4、推进学习型党委、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工作,继续开展党员干部读书月活动和全民阅读活动。

二、对外宣传工作

查看全文

以文化人思想分析

一、“以文化人”思想的历史背景

从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力量,到党的十八大以后正式提出“以文化人文化育人”,对“以文化人”问题思考的不断深入,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大势,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探索,表现着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1.“以文化人”是适应中国发展大势的历史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中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大势。这一蓬勃发展的历史趋势,不是主观臆造的遐想,不是夸大的赞誉之词,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发展趋势。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发展大势呢?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这即是说,要想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发展大势,必须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从人们身处的客观发展实际认识这一历史发展大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使社会主义中国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曾用“四个进程”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即“探索前行的进程、真抓实干的进程、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2]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没有先例的条件下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最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得到极大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得到极大增强,全社会呈现出以多元、开放、竞争、包容、和谐、发展等为特点的新局面,整个国家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新态势。面对中国发展大势,高度重视文化问题。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他创造性地增加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这是因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极打造文化软实力,在广泛的文化自信中达成共识、凝聚力量,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正是如此,指出:“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在中国发展大势下,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软实力,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凝聚中国力量,培育中国精神,是中国时展的必然要求。2.“以文化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内在需要。中国自古重视“以文化人”理念。《易•贲•彖辞》中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苑•指武》中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治理国家,武力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办法,这样虽然可以征服人民的肉体,但无法说服人民的灵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通过发挥文化的力量,在广泛的文化滋养中,提升人民的人文素养,实现固国安邦的目的。指出,中华文化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5](P170-171)正是如此,中华民族屹立不倒,中华文明延续发展。正如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6](P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了强大力量。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以西方优秀文化为借鉴的基础上,突出文化的滋养,发挥文化的力量,坚持“以文化人”,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首先,“以文化人”是一种价值取向,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规范者,因此“以文化人”强调用人自己的生存方式培育人自身,尊重和关切管理对象或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这正是治国理政中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其次,“以文化人”是一种方法论指导,它强调用人们熟知的文化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规范人、培育人,这正是治国理政在方法上的丰富和扩展。最后,“以文化人”是一种与强武治国不同的治国理念,它强调在人文化成、文化滋养中完成国家治理,这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求。3.“以文化人”是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给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指出:“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5](P153)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引下,全社会高度重视经济建设,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劳动热情得到极大激发,形成了朝气蓬勃的经济发展局面。但同时,这种社会氛围也在客观上减少了人们对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度,这两项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受到了较大影响。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5](P153)因此,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提升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力,成为这两项工作持续发展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如何应对客观变化的社会环境,不仅关乎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关乎这两项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作用的发挥。“以文化人”强调运用文化的力量,在广泛的文化滋养中完成素养的提升。这即是说,“以文化人”可以使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既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可以在广泛的文化氛围中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宣传和教育效果。从这一角度讲,“以文化人”是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客观环境和教育对象变化,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以文化人”思想的主要内容

的“以文化人”思想,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化成”理念的继承,也有结合国家发展和时代特征的创新,内容丰富,意蕴深远。1.文化是维系社会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重要力量。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7](P149)这段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中的民族、群体,都会受到其特定文化氛围和共同文化心理的感染,从而规范其行为、引领其发展。历史上特定民族的每一次发展,其中无不伴随着文化的进步与飞跃。指出:“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7](P149)在人的劳动生产实践中生成的文化,反过来形成一种规范群体思想和行为的力量,使群体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整个民族、社会不断向前跃进。正如所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P5)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指出:“构建和谐社会,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7](P150)这即是说,构建和谐社会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文化的发展。文化是人在处理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复杂关系中生成的,它反映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体现着人处理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智慧,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思维的、精神的存在,更是一种处理客观世界各种复杂关系的生存方式。这种历史积淀的生存方式不仅关乎人类自身的繁衍生息,更关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指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7](P149)因此,无论是人的全面发展,还是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广泛滋养。文化的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2.运用文化的力量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文化建设要坚定正确方向,突显宣传教育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时也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品位,完善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引领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构建。指出:“文化建设有直接的宣传功能。讲宣传就有一个效果问题,这涉及到宣传内容的思想性,又涉及到宣传的形式。思想性是宣传工作的灵魂,也是宣传工作的出发点。”[8](P18)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首先要确保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丰富的思想内涵,突显中华文化特色。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P155)这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发展大势,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满足人民群众生存方式的新发展与新要求,在此过程中激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提升宣传教育效果。宣传思想工作的形式要结合文化的发展实际。突出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不仅要确保文化建设的思想性和方向性,还要注重运用文化的形式。指出:“没有能为别人所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思想性就无从体现,宣传教育活动也就无从落实,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这个道理。”[8](P18)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运用文化的形式,就是要使这项工作归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用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生存方式培育其自身。指出:“什么样的形式好呢?我们可以不断摸索,但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能表现思想性,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流于形式;二是要有群众性,脱离了群众的形式,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三是要少花钱,多办事,多讲经济效益,铜钱扔到水里也要有几个响声;四是要合乎大家的口味,不搞曲高和寡。”[8](P18)这即是说,宣传思想工作要选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容易理解、能够接受的文化载体,结合群众的现实生活方式和实际需求,实事求是,真抓实干,这不仅是遵循宣传思想工作规律的内在需求,也是宣传思想工作应对新形势的客观要求。3.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以文化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要与现代文化形式相融合。指出:“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同时,毋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修养。我们必须有意识地促使人们在商品经济活动中逐步地认识商品生产的规律,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经营的知识,逐步形成与现代生产和生活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8](P115)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它们均来自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人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及自身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复杂关系的基本认识,这些认识逐渐成为人们的共性认识,最终生成为特定民族、特定群体的特定文化。在此基础上,民族和群体通过发挥内在的规范力,使这些特定文化成为其成员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的。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还是其活动本身,都需要结合人类生产生活实践,适应人类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因此,当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坚持与现代文化形式相结合,使人们在熟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有效把握现代生存方式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以文化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大学生,这个年轻向上的群体对时代文化的感触更为敏锐,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更为直接和深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关注文化的力量,在“以文化人”中实现工作质量的提升。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即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以文化人”规律,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内涵,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和新媒体新技术的方法,寻求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生活方式以及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有效结合,以此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青年大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滋养中成长成才,使高校在文化的力量中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4.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生动的现实生活和文化活动。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5](P165)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各类文化现象源于人的现实生活,反映人的生产生活实际,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联系人的生活实际,途径之一就是将其融入到人们熟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中,用丰富的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5](P165)文化具有贴近群众、生动活泼、潜移默化、感染力强等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文化现象,就是要利用文化的这些特点,让人们在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正是强调的“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5](P106)的具体表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既不是外来的,也不是主观想象的,它生成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深厚的民族特色。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5](P163-164)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P164)这即是说,要在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深厚滋养。指出:“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5](P106)这即是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结合中国发展大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发展,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生动的现实素材。

三、“以文化人”思想的实践路径

“以文化人”不仅是一个理论存在,更是一种方法论的指引。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效助力,需要积极探索它的实践路径。1.生产先进的文化产品。“以文化人”的有效运行需要有优秀的文化载体,先进的文化产品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以文化人”载体的文化产品,必须要结合市场需求,在坚持先进性的同时兼具群众性。指出:“文化产品只有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消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达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目的,这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所在。有市场的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没有市场的文化更难讲是先进文化。”[7](P9)这即是说,用以“化”人、育人的文化产品必须具有广泛的市场,无人需要、无人喜欢、无人欣赏的文化产品,注定要为市场所淘汰,也就无法实现它的育人功能。同时,文化产品也不能简单地迎合市场,必须兼具先进性和群众性。指出:“先进的文化产品,应当既体现先进性,又能体现群众性;既不‘趋利媚俗’,又不远离市场、忽视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一致的,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是一致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致的,文化产品的先进性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一致的。”[7](P9)这即是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定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另一方面要结合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和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正如所指出的:“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创作和生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产品,去占领市场,赢得群众,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7](P9)2.发挥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坚持“以文化人”,突显文化的力量,必须通过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来实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6](P3)发挥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一方面要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透过各类文化现象的表面,挖掘深层次的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以此来激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吸引人民群众注意和理解教育内容,从而接受和内化教育内容,最终成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基本规范;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力和感召力,而非落后文化的负面吸引力。正如指出的:“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P164)只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育人,才能提升人的素养。3.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网络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大学校园中,网络已是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坚持“以文化人”,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安全发展。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9]这即是说,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实现“以文化人”,首先要明确网络文化建设方向,优化网络文化内容,使其成为满足社会发展的精神家园。其次要在网络文化中积极宣传正能量,积极回应网络中的错误思想,做网络文化的坚强“卫士”。最后要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使二者形成合力,在运用网络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5](P52)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理解“以文化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以文化人”,充分运用文化的滋养和发挥文化的力量,不断提升人民素养、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使人民群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感召下全面发展、团结合作,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此基础上,让“以文化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助力。

查看全文

思想文化宣传实施要点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

(一)加强学习引导。深化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采取专家辅导、个人自学、集体交流、课题调研等方式,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成立镇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深入开展“到基层”群众宣讲、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群众讲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组织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认真做好《理论面对面2013》等通俗理论读物的学习征订和使用工作。镇党委成员要主动参与各党总支、各部门、社区的学习讲座,加强和改进主题宣讲,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引领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整体推进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中心组成员要按规定参加统一的集中学习,做好学习笔记,确保参学率98%以上。

(二)深入调查研究。全镇科级以上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调研。要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围绕县委重大发展战略和全镇中心工作,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重点课题的调研,并形成调研成果报告,做好成果征集、评选工作,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理论调研成果。

(三)拓展学习渠道。纵深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扩大十八精神宣讲团的的影响力和效果,定期推荐适用性强的必读书目,不断总结不同类型经验,广泛宣传一批先进典型。

二、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一)坚持新闻联系会制度。深入宣传中央、省、市和县的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镇内开展的“十大重点工作”、重要会议、特色亮点工作进行集中宣传报道,掀起舆论宣传的强大声势。按年初制定的计划安排,根据镇乡实际,精心策划选题,从推动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和谐等角度出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宣传报道。

查看全文

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思考

1引言

对企业而言,思想文化的建设是自身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变革。已有的案例证明,企业文化是推动自身向前发展的重要依托,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对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

2.1企业文化的含义。从性质层面分析,企业文化应当属于亚文化的一种。它主要包括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首先行为文化,主要指的是各类精神思想在行为活动层面的体现,包括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以及行为准则等章程。行为文化能够对员工的日常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对企业凝聚力的提高经营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物质文化,指的是能够通过客观实体表现或折射出的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员工服饰、精神面貌、企业外观以及产品设计方面。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最外层的表象,是员工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内容。最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企业的经营哲学、目标、战略,企业的风气和道德。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内在支撑,对劳动者来说,缺少精神文化的企业文化是变相的“压迫”。[1]2.2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员工,指的是对员工进行思想层面的引导、教育,提高员工认识,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一系列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下,员工能够理顺企业发展与自身、社会以及国家发展进步的关系,实现联合统一。[2]对员工来说,只有与企业做好“同命运”、“共荣辱”才能够在企业为自己提供的舞台上创造别样的精彩,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实现员工与企业统一不可或缺的因素。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以及政治纲领为指导思想。无论局势如何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在日常生产中要真正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统一员工的思想,让其在工作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通常情况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政治形势教育;我党方针政策的宣传;企业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的教育;先进人物、模范事迹的教育;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对员工进行的宣传教育。

3企业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

3.1两者的区别。结合实际分析,企业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两者的范畴不同,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属于政治范畴的工作内容,而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则属于管理范畴的工作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要比企业思想文化建设更有高度。这一区别决定了两者的工作范围、实践要求以及工作方法的适用性均存在差异。其次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针对性要强于思政政治工作。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必须依托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它追求的是一种内部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因此不同企业之间无法相互借鉴,而常规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却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中国本土企业。3.2两者的联系。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其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者的文化含义是一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广义来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企业文化隶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两者均是意识形态领域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此外两者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的相似性,道德教育、敬业精神教育等。其次两者的目标相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方向,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旨在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以此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