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特征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17:50: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思想特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思想特征

德育思想特征探讨

【摘要】没有专门论述德育思想理论,但在其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通过对讲话和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分析,不仅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掌握在新的历史时期习对德育建设的新探索与新思考,还能进一步呈现出十八大后总书记关于德育思想的雏形与始廓。德育思想有其特征:一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二是继承性与时代性相融合,三是人本性与科学性相兼顾,四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结合。

【关键词】;德育思想;特征初探

没有专门论述德育思想理论,但在其系列的文献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通过对讲话和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分析,不仅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掌握在新的历史时期习对德育建设的新探索与新思考,还能进一步呈现出十八大后总书记关于德育思想的雏形与始廓。关于德育思想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的系统论述,不仅为今后德育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而且还富有自己的时代特色。德育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它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的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品质和内在特征。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德育思想之所以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就在于在具体的德育思想工作中注重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深化发展对理论认识。

(一)深刻的理论性

查看全文

法治思想特征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论述法治思想及其时代特征入手,揭示了法治思想的局限性及其主、客观原因,力图对的法治思想的特征及其局限作出客观的评价,以期对我国当前实施的依法治国战略能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法治思想时代局限原因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同志曾经注意到了法治的重要性,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却选择了人治,结果使国家和民族蒙受了巨大的灾难。探究这一变化的原因,总结这一历史的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的法治思想及其时代特征

同志的“法治”思想散见于他的各种讲话以及他的行为中,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立法活动中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提出立法是政治活动,又是科学活动。同志说:“搞宪法就是搞科学。”其二,提出立法要遵循民主原则。1954年同志谈到我国宪法原则时指出:“原则基本上是两个: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其三,重视劳动人民在立法中的作用。指出: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制定的。劳动人民直接参与立法,在立法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立法的重要特色。其四,提出立法要实事求是的原则。1953年他明确指出:“应该是那样,实际是这样,中间有个距离,有些法律条文要真正实行,也还得几年。”其五,主张严格执法,重视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执行,这是加强法治建设的决定性环节,对此作了深刻地阐述。的这些观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指导意义,对法治思想进行总结可以看到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强调人民民主专政。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浅谈李煜词作的思想艺术特征

摘要:李煜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这个悲剧性的人物,其词作在思想艺术方面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体现出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特征。本文通过对李煜的独特性格、人生经历、宗教信仰的分析,揭示李煜词作“哀以思”特征形成的原因,并通过鉴赏李煜代表性词作,去芜存精,探讨李煜词作“哀以思”的思想艺术特征及其表现。

关键词:李煜词思想艺术特征

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37——978年)是一个失败的君王,同时又是一个成功的词人,他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王国,同时又成功地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赫赫之名。在其42年短暂的一生中,虽留下的词作为数不多,但逾千年以来却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有南面王、词中之帝等美誉。李煜的至情至性和所经历的人生沧桑巨变,使得其词作尤其是后期词作多追怀往事,充满了痛入骨髓的家愁国恨,亡国之痛哀哀欲绝,滴滴血泪,正是“亡国之音哀以思”极为贴切的体现。

一、李煜词作是“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极佳注解

(一)历代“有才”亡国之君的文学创作

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如果从艺术才华上划分,可分为无才的与有才的两种,前者如亡国后乐不思蜀的扶不起的刘阿斗,听到有人饿死就惊诧“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司马衷,荒淫无耻胡作非为的齐东昏侯萧宝卷等;后者如陈后主陈叔宝,隋炀帝杨广,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等。若按诗才排队,陈后主陈叔宝在皇帝中大概算得上名列前茅,就其艺术技巧而言,其诗文的确语言流畅清丽,描写生动传神,还是相当不错,对于诗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就其内容而言,则多为艳冶轻薄之作,格调不高。隋炀帝杨广的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而他们在文学上的造诣均无法与李煜相比,因为他们缺少一颗真正诗人的心灵。正是这颗真正诗人的赤子之心,使亡国的悲剧终于成就了词人李煜,让他在痛苦的煎熬中提炼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千古名句,让他“欢乐时有欢乐的歌唱,悲痛时词句中带着丝丝血痕”。

查看全文

法治思想特征论文

【摘要】:本文从论述法治思想及其时代特征入手,揭示了法治思想的局限性及其主、客观原因,力图对的法治思想的特征及其局限作出客观的评价,以期对我国当前实施的依法治国战略能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法治思想时代局限原因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同志曾经注意到了法治的重要性,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却选择了人治,结果使国家和民族蒙受了巨大的灾难。探究这一变化的原因,总结这一历史的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的法治思想及其时代特征

同志的“法治”思想散见于他的各种讲话以及他的行为中,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立法活动中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提出立法是政治活动,又是科学活动。同志说:“搞宪法就是搞科学。”[1]其二,提出立法要遵循民主原则。1954年同志谈到我国宪法原则时指出:“原则基本上是两个: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1]其三,重视劳动人民在立法中的作用。指出: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制定的。劳动人民直接参与立法,在立法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立法的重要特色。其四,提出立法要实事求是的原则。1953年他明确指出:“应该是那样,实际是这样,中间有个距离,有些法律条文要真正实行,也还得几年。”[2]其五,主张严格执法,重视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执行,这是加强法治建设的决定性环节,对此作了深刻地阐述。的这些观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指导意义,对法治思想进行总结可以看到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强调人民民主专政。

查看全文

的法治思想特征论文

【摘要】:本文从论述法治思想及其时代特征入手,揭示了法治思想的局限性及其主、客观原因,力图对的法治思想的特征及其局限作出客观的评价,以期对我国当前实施的依法治国战略能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法治思想时代局限原因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同志曾经注意到了法治的重要性,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却选择了人治,结果使国家和民族蒙受了巨大的灾难。探究这一变化的原因,总结这一历史的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的法治思想及其时代特征

同志的“法治”思想散见于他的各种讲话以及他的行为中,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立法活动中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提出立法是政治活动,又是科学活动。同志说:“搞宪法就是搞科学。”其二,提出立法要遵循民主原则。1954年同志谈到我国宪法原则时指出:“原则基本上是两个: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其三,重视劳动人民在立法中的作用。指出: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制定的。劳动人民直接参与立法,在立法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立法的重要特色。其四,提出立法要实事求是的原则。1953年他明确指出:“应该是那样,实际是这样,中间有个距离,有些法律条文要真正实行,也还得几年。”其五,主张严格执法,重视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执行,这是加强法治建设的决定性环节,对此作了深刻地阐述。的这些观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指导意义,对法治思想进行总结可以看到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强调人民民主专政。

查看全文

思想哲学特征分析论文

1、推崇“人”,重视“情”

中国文化史与西方文化史的不同之处之1是中国从没有发生过某种宗教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事实。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虽然是天命论者,但是“不语怪力乱神”:他所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神。又如儒家所倡导的“入世”观,强调积极的干预现实生活,也是1种重视“人”的体现。同是中华思想主流的道教思想从未占据过思想统治地位并且生活在儒家的阴影之下,道家并非绝对的消极无为。庄子1方面在执着“齐物论”,但另1方面却在讲“人世间”:“子之所爱,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于佛教,从进入中国的1刻起便开始了中国化。虽然佛教的思想在中国盛极1时,但是仍无法撼动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与此同时,佛教思想也在向着儒家的思想靠近。禅宗的心性修养为中心的哲学观和孟子的行善轮、先验论在本质上是1致的。儿它的主观唯心主义又深刻影响了宋明理学的发展。因而整个中国哲学都在推崇“人”的重要,强调人的主观的活动去改造这个社会。

中国哲学传统注重“情理”的思想倾向,在伦理学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事实上,如果说西方哲学传统主要把道德问题归结为受理性支配的意志问题的话,那么,认为“人之大伦”首先在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儒家思潮,却十分强调伦理规范的情感意蕴,尤其是肯定了基于血缘亲情关系之上的“情理”的重要意义。孔子曾针对宰我有关三年之丧的质疑,依据“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的亲子之爱回答道:“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明确把道德践履的必然准则建立在血亲情理的真诚性和安适性之上。孟子则肯定“事亲为大”,并以“亲亲”释仁。深受儒家影响的郭象认为:“君臣上下手足外内乃天理自然”。王阳明也主张:“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指导下,朱熹才把孔子认可的合乎血亲情理的真诚性、因而是“直在其中”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做法,进1步誉为“天理人情之至也”。其实,宋明理学所特别注重的“天理”,作为“天地人物万善至好底表德”,在本质上正是“人情”即“血亲情理”自身的本体化,与君臣、父子、夫妇的三纲伦常密不可分,所谓“道是在物之理,性是在己之理。然物之理都在我此理之中。”

对于“情”与“性”的内在关联。孟子以情释性,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视为人性四端,强调“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荀子以性释情,认为“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董仲舒主张:“情亦性也”。《谈经》中“无情无佛种”,把“有情”看做是人的1个基本特征。宋明理学则以“心、性、情”的相互关系作为1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对伦理的苛求

中国古代哲学注重伦理道德,这与西方所重视的科学截然不同的。

查看全文

生产力思想特征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生产力思想;时代特征

[论文摘要]深刻分析了生产力的内在要素,进一步强调劳动者的地位,突出科教和创新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党的建设和先进性联系起来,突出了其生产力思想的时代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生产力思想。特别是在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和条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全球化浪潮蓬勃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不断取得成就,也面临一些问题。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不仅全面继承了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而且对生产力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深刻分析生产力内在要素的时代特征,进一步强调劳动者的地位

生产力的内在要素包括物质实体要素和非物质实体要素。在生产力的物质实体要素中突出强调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对劳动者的构成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

查看全文

古代思想哲学特征研究论文

人们常常以西方哲学的认知理性精神作为典范模式,考察中国哲学传统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结果往往使后者的本来面目处于扭曲状态。中国哲学传统数千年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与西方哲学传统不同的基本特征,这就是重视“人”、“伦理”和“社会”。也正是由此出发,中国哲学传统对各种哲学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建构起了它自身也很有特色的理论体系。

1、推崇“人”,重视“情”

中国文化史与西方文化史的不同之处之1是中国从没有发生过某种宗教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事实。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虽然是天命论者,但是“不语怪力乱神”:他所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神。又如儒家所倡导的“入世”观,强调积极的干预现实生活,也是1种重视“人”的体现。同是中华思想主流的道教思想从未占据过思想统治地位并且生活在儒家的阴影之下,道家并非绝对的消极无为。庄子1方面在执着“齐物论”,但另1方面却在讲“人世间”:“子之所爱,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于佛教,从进入中国的1刻起便开始了中国化。虽然佛教的思想在中国盛极1时,但是仍无法撼动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与此同时,佛教思想也在向着儒家的思想靠近。禅宗的心性修养为中心的哲学观和孟子的行善轮、先验论在本质上是1致的。儿它的主观唯心主义又深刻影响了宋明理学的发展。因而整个中国哲学都在推崇“人”的重要,强调人的主观的活动去改造这个社会。

中国哲学传统注重“情理”的思想倾向,在伦理学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事实上,如果说西方哲学传统主要把道德问题归结为受理性支配的意志问题的话,那么,认为“人之大伦”首先在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儒家思潮,却十分强调伦理规范的情感意蕴,尤其是肯定了基于血缘亲情关系之上的“情理”的重要意义。孔子曾针对宰我有关三年之丧的质疑,依据“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的亲子之爱回答道:“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明确把道德践履的必然准则建立在血亲情理的真诚性和安适性之上。孟子则肯定“事亲为大”,并以“亲亲”释仁。深受儒家影响的郭象认为:“君臣上下手足外内乃天理自然”。王阳明也主张:“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指导下,朱熹才把孔子认可的合乎血亲情理的真诚性、因而是“直在其中”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做法,进1步誉为“天理人情之至也”。其实,宋明理学所特别注重的“天理”,作为“天地人物万善至好底表德”,在本质上正是“人情”即“血亲情理”自身的本体化,与君臣、父子、夫妇的三纲伦常密不可分,所谓“道是在物之理,性是在己之理。然物之理都在我此理之中。”

对于“情”与“性”的内在关联。孟子以情释性,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视为人性四端,强调“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荀子以性释情,认为“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董仲舒主张:“情亦性也”。《谈经》中“无情无佛种”,把“有情”看做是人的1个基本特征。宋明理学则以“心、性、情”的相互关系作为1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对伦理的苛求

查看全文

道家伦理思想的特征思索

与儒家的伦理思想相比,道家的伦理思想无论是从表现形式上还是从表现内容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如果说儒家是以积极人世的态度,以大量肯定性的命题,全面地阐述了其伦理思想,那么,道家则是以消极人世的态度,以大量否定性的命题,阐明了其别具特色的伦理思想。道家的伦理思想虽然具有否定的形式,但是其伦理思想同样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无为之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实践

为了了解“无为”之为的内涵,我们先来看看无为和有为的含义。道家的无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特点,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十七章),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使自然万物成为它应该成为的样子。换句话说,道家的“无为”,强调的是对自然规律的严格遵循,强调不能为了某种目的而人为地改变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目的。道家的无为,作为一种道德的实践原则,它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能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能违背人性,去求得“善”的美名,应该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的本性,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宁。与道家“无为”相对应的所谓“有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特点,就是或多或少地干预自然的演化过程,违背事物的自然本性,以达到人类的某种目的。作为道德实践规范的有为,就是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希望在社会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他们固守于一定的道德规范,希望通过积极有为的行动,干预社会的发展过程,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根据道家的理论,无为和有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干预自然、社会的演化、发展规律。

所谓无为之为,就是像“道”一样的行为,而道归根到底是“法自然”。老子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家的无为之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人们的行为应该遵守“无为”的道德原则,为了确保遵守“无为”的道德原则,道家认为有一些道德规范也是应该遵守的。如老子提出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个重要命题,主张宽容和退让。其二是以体“道”、达“道”为目的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为了像“道”那样行为,人们要努力悟“道”,达到“道”的境界。其三是得“道”之后,人们就会像“道”那样符合事物的自然本性,遵循事物的规律而行为。

道家伦理思想强调无为之为,即用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行为去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平衡,有其超越时代的积极意义。例如,在环境伦理思想方面,道家主张人类不能贪得无厌地掠夺自然,否则的话,就会破坏自然的和谐和平衡。这个话题是现代社会或者说是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都十分重要的话题。在人生修养方面,道家认为,如果人们在现实社会中能遵守无为之为的道德原则,作为统治者就会以人为本,社会就会稳定和谐;个人可以以无欲、主静养生,以退让、宽容处世,人的身心健康就可以得到保证。无为之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然,道家的这种伦理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如它以“无为”说立论,反对世俗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它没有意识到其“无为”说及其相关理论,其实质是一种具有自然主义和某种近乎伦理非理性主义的特点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由于过分强调自然观和伦理观的统一,而忽略了人伦的社会性特点。道家“无为之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实践的片面性和消极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二、无知之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

查看全文

统计学中的统计思想特征探讨论文

【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思想;认识

【摘要】所谓统计思想,就是在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思想。文章通过对统计思想的阐释,提出关于统计思想认识的三点思考。

一、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二、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1统计思想的形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