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来源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17:08: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思想来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邓小平理论思想来源思考
【摘要题】理论探讨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列宁的新思路/思想/邓小平理论
【正文】
邓小平理论虽然是以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为客观依据的,但是,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材料。这种思想材料,既包括马列主义,又包括思想。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P369)本文试图沿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循着邓小平的这一思路探索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这一设想的主要内容如下:(1)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恩格斯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最后产物”,[21](P502)离开了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社会化大生产,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2)社会主义社会是一切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直接占有的社会。(3)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5)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商品和货币已退出历史舞台,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6)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也随之消亡。(7)社会主义社会将使人们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P256)这些设想虽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前提条件的,反映了较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但是它们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仍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着重要意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P373)这一理论概括,不仅是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进行认识和考察的成果,也是他对马克思上述设想从本质上进行抽象的理论结晶。
军事思想来源论论文
【内容提要】军事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和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英文摘要】MaoZe-dong''''smilitarythinkingstemsfromChinesetranditionalmilitarythinking,thepracticalexperienceofChineserevolutionarywarandMarxistmaterialistdialectics.
【关键词】/军事思想/来源
MaoZe-dong/militarythinking/source
【正文】
中图分类号:E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432(2003)06-0050-04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研究论文
【摘要题】理论探讨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列宁的新思路/思想/邓小平理论
【正文】
邓小平理论虽然是以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为客观依据的,但是,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材料。这种思想材料,既包括马列主义,又包括思想。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P369)本文试图沿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循着邓小平的这一思路探索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这一设想的主要内容如下:(1)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恩格斯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最后产物”,[21](P502)离开了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社会化大生产,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2)社会主义社会是一切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直接占有的社会。(3)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5)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商品和货币已退出历史舞台,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6)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也随之消亡。(7)社会主义社会将使人们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P256)这些设想虽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前提条件的,反映了较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但是它们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仍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着重要意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P373)这一理论概括,不仅是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进行认识和考察的成果,也是他对马克思上述设想从本质上进行抽象的理论结晶。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分析论文
【摘要题】理论探讨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列宁的新思路/思想/邓小平理论
【正文】
邓小平理论虽然是以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为客观依据的,但是,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材料。这种思想材料,既包括马列主义,又包括思想。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P369)本文试图沿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循着邓小平的这一思路探索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这一设想的主要内容如下:(1)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恩格斯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最后产物”,[21](P502)离开了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社会化大生产,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2)社会主义社会是一切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直接占有的社会。(3)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5)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商品和货币已退出历史舞台,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6)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也随之消亡。(7)社会主义社会将使人们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P256)这些设想虽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前提条件的,反映了较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但是它们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仍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着重要意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P373)这一理论概括,不仅是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进行认识和考察的成果,也是他对马克思上述设想从本质上进行抽象的理论结晶。
邓小平理论思想来源论文
【摘要题】理论探讨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列宁的新思路/思想/邓小平理论
【正文】
邓小平理论虽然是以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为客观依据的,但是,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材料。这种思想材料,既包括马列主义,又包括思想。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1](P369)本文试图沿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循着邓小平的这一思路探索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这一设想的主要内容如下:(1)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恩格斯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最后产物”,[21](P502)离开了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社会化大生产,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2)社会主义社会是一切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直接占有的社会。(3)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5)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商品和货币已退出历史舞台,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6)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也随之消亡。(7)社会主义社会将使人们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256)这些设想虽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前提条件的,反映了较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但是它们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仍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着重要意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这一理论概括,不仅是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进行认识和考察的成果,也是他对马克思上述设想从本质上进行抽象的理论结晶。
试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
【摘要题】理论探讨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列宁的新思路/思想/邓小平理论
【正文】
邓小平理论虽然是以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为客观依据的,但是,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材料。这种思想材料,既包括马列主义,又包括思想。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P369)本文试图沿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循着邓小平的这一思路探索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这一设想的主要内容如下:(1)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恩格斯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最后产物”,[21](P502)离开了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社会化大生产,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2)社会主义社会是一切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直接占有的社会。(3)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5)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商品和货币已退出历史舞台,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6)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也随之消亡。(7)社会主义社会将使人们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P256)这些设想虽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前提条件的,反映了较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但是它们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仍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着重要意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P373)这一理论概括,不仅是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进行认识和考察的成果,也是他对马克思上述设想从本质上进行抽象的理论结晶。
家庭道德建设思想来源探析
【摘要】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与中国传统家训是新时代中国家庭道德伦理建设的渊源。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与中国传统家训的内涵,分析比较了两者的异同,探析如何整合中西理论资源,推进新时代家庭道德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家训中的优秀成分;推进两者融合创新。
【关键词】家庭道德建设;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中国传统家训;思想来源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强调“家国同构,天下大同”,家庭道德建设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中国传统家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道德伦理建设的渊源。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包括关于恋爱的道德要求、婚姻伦理、家庭伦理的观点,中国传统家训以规范品行、节俭养德、奋发图强、为国奉献为主要内涵。两者在产生的历史背景、思维方法和价值目标上都有所差异。我们可以整合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和中国传统家训的观点,在以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为指导的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家训,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与中国传统家训的融合创新,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道德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与中国传统家训相关概述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位,东西方都非常重视家庭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和中国传统家训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着丰富的内涵。1、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的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男女之间因为爱情发展成为夫妻,因为爱情组合建立家庭。因此,爱情是家庭、婚姻建立的前提。对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家庭伦理的认识,需从爱情、婚姻、家庭三个具体层面上进行分析。(1)关于恋爱的道德要求。马恩认为,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相互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一种高尚的情感。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这是马克思对待爱情要真挚的思考。(2)关于婚姻伦理。马克思首先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婚姻,他认为,这种婚姻是一种压迫的婚姻,妇女处于被奴役、被支配的地位,这必然是人性的退化。其次,马克思主张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恩格斯认为,只有把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和财产关系消灭掉,两个人才能真正相爱而没有其他动机。(3)关于家庭伦理。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成员都要拥有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普遍的。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资产阶级革命打碎了封建父权制的束缚,但是,在夫妻关系中,双方仍然是不平等的。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消灭私有制”,消除一切压迫人的活动,体现在家庭方面,就是要消灭女性不受重视、不被尊重、单纯把女性看做是生育工具的陈腐观念,切实把女性的地位提高到与男性同等的高度,从而实现家庭婚姻中的男女平等。2、中国传统家训主要内涵。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曾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说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国传统家训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规范品行。传统家训教育中,首要内容就是塑造人格,教育子孙,德才兼备,德在才先。《颜氏家训》谈到“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害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者哉”。传统家训中的德行教育,涉及到修身的各个方面,通过规范个人品行,帮助其成真人,做真事。(2)节俭养德。传统家风中提倡节俭,使得节俭之风盛行。我国现在正在努力争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节俭,仍不可忘。勤劳,家庭富裕。节俭,使家庭稳定。(3)奋发图强。在个人成才道路中,先天聪颖固然是有利条件,但伤仲永的例子也说明,后天努力、奋发进取才是关键因素。《诫子书》中说,“人之进退,维问其志,取以必渐,勤则得多。”(4)为国奉献。中国父母历来重视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走上仕途,这既是每个读书人向往的目标,也是打破寒门难出贵子魔咒最有效的途径。中国教科书中从不缺乏爱国教育,使得中国读书人也从不缺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气节。
二、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与中国传统家训比较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新阶段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是邓小平理论又一重要的思想来源;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社会主义社会是一切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直接占有的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萌芽和生长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问题、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问题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内容提要】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二是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三是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列宁的新思路思想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虽然是以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为客观依据的,但是,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材料。这种思想材料,既包括马列主义,又包括思想。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1](P369)本文试图沿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循着邓小平的这一思路探索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这一设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画的不似之似分析论文
一、不似之似的形成与发展
初始期,中国画画面的不似之似的特征有其渊源而繁复的发展历程。从上古到魏晋是不似之似的初始期突出似。夏商时兴起的人物画是推行教化的工具,一种纯客观性直露而无味只是单层次的以形写形。至晋代人物画日趋成熟,顾恺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绘画重在传神写神通神,他评画更是以神为中心强调物之神即不似。山水画论中,南朝宋的宗炳受道佛影响提出物神以外的宇宙之道是一山一水之性灵,是以山水之灵通宇宙之道。那么为人画像或画人物画当然也必须以传神为重。顾恺之论画以传神为美也就自然而然了。从此人物画有了正确的道路和目标。接着山水画花鸟画等也都提出传神的标准。传神遂成为中国画不可动摇的传统。至齐梁时代谢赫总结绘画的美学原则树立了六法论的观点基本上是在顾恺之的画论中综合概括提炼而得出的。就是不似之似由人之传神到物之传神又到笔墨传神,传神的不似之似成为中国画的第一要义。
发展期,宋元是不似之似的发展期,突出不似。宋元画重视主体情意的寄予,这源于唐诗的兴盛,以情绪为先以物色留后,景中要有寄寓的情意且受佛禅影响,形成境生于外的理论。宋代文人画论家正是以如此意义的诗入画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也有“枝干虬内无端倪,石皴亦奇怪,如其胸中盘郁”的浓郁深邃,回味无穷。
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都因创作实践中画境笔墨的日益丰富而使画家能更好的传情达意至不似。其实传主体之情意和传客体之神是不可分隔的。苏轼在后期曾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语于豪放之外,不差毫末。纵观苏轼画论可知他推崇的是文人意志趣味与专业功力兼备的大家正格。联系上下文可知不求形似正是不舍形似。他不求的是毫发无遗的形似追求的有所提炼概括取舍的简洁夸张突出本质的形似,绝非本质的形似。
成熟期,首次提出不似之似的是石涛。“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石涛是画论的集大成者,《玉几山房画外录》中还录有石涛题《松图》句云:“画松一似真松树,予更欲以不似似之。真在气,不在姿也。”不似之似有其繁复的渊源在继承宋画的基础上发挥了米芾墨戏的聊以自娱和元画引书入画的挥洒写意;至明清大家的笔墨在章法越发奇奥的同时也兼有经董其昌痛斥浙派纵逸,重平淡质朴。齐白石盛赞石涛诗云教鬼神泣的笔墨正是这种与山川言的化笔,它完备的超越了滞形拘法的似,纵情放意的不似而达到了兼化两者的不似之似是真似。不似之似是中国画造型的最高原则,也是绘画中最为传统的部分,然而形象的不似之似得之于它的思想来源以及画家的修养气度,品德品行多个方面。
二、不似之似的思想来源
新历史主义失乐园撒旦形象设计
弥尔顿(1608~1674)是英国文艺复兴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领军人物,无论在文学创作、思想领域以及政治活动方面,都毫无争议的代表了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群。尤其在文学创作领域,《失乐园》是与《荷马史诗》《神曲》并称的西方世界的三大史诗。弥尔顿的《失乐园》第一次在文学创作领域把通常意义上的反面人物撒旦(lucifer)作为主人公来塑造,一方面,颠覆了文学创作中通常描绘正面形象的传统风格;另一方面,旗帜鲜明的融入了自身的社会理想、反抗思想以及展现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且用这样的人物形象激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共鸣,不能不说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一枝奇葩。撒旦的形象来源于圣经,但是让撒旦从地狱中直冲云霄反抗上帝、反抗不公的人世并且能够屹立于人世之间为全人类所瞩目的,确是弥尔顿。撒旦反抗上帝、反抗人世的不公,正是弥尔顿生平最真实的写照,可以说撒旦便是弥尔顿在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最渴望并且一直努力朝向发展的理想人物。撒旦不再是罪恶的源头,撒旦即是米尔顿的化身。
一、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弥尔顿“撒旦”形象的创作思想来源与基础
新历史主义批评即文化诗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于英美的一种注重考辨文本历史因素的批评理论流派。强调文化、历史、和其他相关因素决定了文本的意义。新历史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历史的文本化,文本的历史化。即文本是文化与历史的产物,对文本的阅读与阐释必须联系文本产生的文化与历史的因素。弥尔顿对“撒旦”形象创作的思想基础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弥尔顿多舛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坚定的自由意志的思想观点,而这种自由观也正是弥尔顿在创造和构建撒旦这一人物形象时的基调与前提。
一般研究认为,弥尔顿的自由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宗教自由、家庭个人自由以及公民自由。作者特有的对于人的意志自由的自我反思与探讨,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改变。在《失乐园》中,尤其体现在“撒旦”这一人物形象的自我变迁与推动上。撒旦的早期是天堂光芒万丈的“天使长”,有着人人得以仰视的地位,无疑是自由的,但是此时的自由还是有局限的,局限于其对自身的认识,是一种受限制的自由、一种仅仅建立于“上帝”权威下的被人恩赐的自由,这一时期的撒旦正如同青年时期的弥尔顿,个人精神上的自由建立在尚未深入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漩涡中去,仅仅只是旁观,感受到的仅仅只是文艺复兴和煦温暖的阵风;随着《失乐园》情节的继续发展,撒旦由于嫉恨神之子,嫉恨上帝的“不公”而铤而走险,站在台前为了自身的自由意志,反抗天堂诸神以及上帝,被打落天堂而其同伴也都全部永堕地狱深渊。可是即使遭受如此不公的待遇,撒旦仍未放弃自己对自由意志的追寻和抗争。他发表演讲,安慰鼓励同伴,告诉他们只要努力仍可重返天堂,于是全力以赴重建魔宫。长诗写到此处,撒旦一直都是长诗所描绘的世界舞台上的主角,撒旦及其同伴正是弥尔顿以及同米尔顿一样革除社会弊病的清教徒战士的缩影,所以说弥尔顿对撒旦的描述和塑造,也是对其自身反抗精神与反抗意志的重塑。以上所述《失乐园》史诗的前部分中,弥尔顿的自由主义思想暴露无遗,宗教抗争为的是争取宗教信仰的自由,投身革命反抗不公的社会压迫是为了追寻个人意志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靠他人施舍而来的“伪自由”,而是思想、言论、行动等等的真正的自由,鉴于弥尔顿的人生主要历程,这也是弥尔顿在撒旦这一人物塑造上前期形象的思想来源和基础。
二、“撒旦”——宗教弥尔顿
弥尔顿生活的年代正是英国宗教改革的时代,主张废除国教,建立新教的清教主义者们成为了新教运动中的主要力量。清教运动在形式上是人民对道德、纲常败坏的罗马教廷统治下的天主教的反动,但实质上又是拯救和实现了濒临破产的基督教及其教义的另一种形式上的复兴,其基本教义主张人的“原罪论”和“命定论”;思想上,清教主张自律和内省,对于清教徒而言,提倡勤俭节约,强调信徒平等,强调信仰的纯洁。诗人从小受到家庭教师托马斯•杨的教导和影响,拒绝信仰天主教、拒绝做天主教忠顺的奴仆。这些经历都影响了弥尔顿的宗教观,从而促使其成为一名具有坚定信仰的清教主义战士。从他在剑桥大学求学开始,其前期的作品,例如《快乐的人》和《幽思的人》无疑不体现了其作为诗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其作为一名清教徒的清教思想的融汇和摩擦。在英国革命爆发之际,弥尔顿毅然决然的站在极具革命精神的清教徒一边参加从教论战,发表支持清教徒革命者的小册子,如《谈谈涉及教会纪律的英国宗教改革》、《论教长政治的主教制》等小册子对清教徒的斗争呐喊鼓气,毫无疑问,弥尔顿是一名坚定地清教徒和清教徒式的革命者。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米尔顿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8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