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培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14:09: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思维培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思维培养

数学思维培养

一、数学直觉思维概念的界定

简单的说,数学直觉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

对于直觉作以下说明:

(1)直觉与直观、直感的区别

直观与直感都是以真实的事物为对象,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感觉或感知。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概念、性质的界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证明,只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感知。而直觉的研究对象则是抽象的数学结构及其关系。庞加莱说:“直觉不必建立在感觉明白之上.感觉不久便会变的无能为力。例如,我们仍无法想象千角形,但我们能够通过直觉一般地思考多角形,多角形把千角形作为一个特例包括进来。”由此可见直觉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没有具体的直观形象和可操作的逻辑顺序作思考的背景。正如迪瓦多内所说:“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对研究的对象有一个活全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这些构想和了解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直觉''''……,因为它适用的对象,一般说来,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是看不见的。”

(2)直觉与逻辑的关系

查看全文

外语思维能力培养

一、狠抓语音语调的基础训练,培养良好的语音面貌

语音语调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阶段。如果语音语调不正确,学生就不敢轻易张口,会严重影响听、说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把正确的语音语调传授给学生。要求他们大胆地张口,大量地模仿和练习。重点解决学生发音中普遍存在的长音不长,短音不短和重音掌握不好的问题。真正做到发音准确,语调自然。在打下正确坚实的语音,语调基础之后,结合语法教学展开第二步的培养外语思维能力训练。

二、以实际应用为基点、强化句型,词汇及词组的训练

在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上,全面突出句型,词汇及词组训练。这个阶段的教学要加大听、说的力度,尽量减少语言互译。教学中一是要鼓励大家多听、多讲。二是要注意结合实物、实景,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忘我地进入实际角色,也叫情景语言训练。对学生的要求是:摆脱母语、进入角色、认真模仿、反复磨炼。在机械训练阶段,要强调模仿和记忆的作用,对实用的句型,词汇和词组要用心记,反复练。通过大量的演练增强记忆,再通过记忆提高演练效果。我们在训练指导中应注意将所讲的内容分门归类,适时加以扩充和展开,使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拓宽。让大家感受到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提高了兴趣,觉得自己的语言知识即有用,又不够用,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掌握的一点是要求大家能用外语表达的,就不用母语讲。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对外语的应用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自然变成自然,熟巧程度不断提高。三、安排好课外活动,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在课堂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外语实践活动。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好学习、训练内容并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做到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压力和学有动力。在训练中,应注意安排学生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地扩大机械记忆和背诵的范围,从单词、词组、短语、习语到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对一些实用有趣的内容,应做到倒背如流。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模仿原文,用外语写有关的文章或段落,并能熟练地脱稿口述。课外活动内容应避免干枯。要多安排情景性语言会话内容,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场所,如车站、银行、商店、饭店、邮局、办公室等场所进行实地的语言训练,以增强趣味性和真实感。让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发挥和提高。逐渐培养成外语习惯性思维,而不是先由母语转化为外语。

坚持课内、外训练内容和目标的协调统一,有助于加快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的步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实际应用去学习外语。从而摆脱学习的被动状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利用音像设备进行跟踪录音和拍摄,对每次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从中找出不足,再加以改进和提高。

查看全文

语文培养思维分析论文

人的思维活动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语言,就不能进行思维。所以,思维训练和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潜藏的各种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借助思维帮助学生进行语文的学习。

一、求异思维,加深理解。

学生的思维随着概念的不断充实、深化而发展,概念准确则思维更具条理性,思维的条理性又有助于概念的正确应用。在教学中,找出相近概念间的不同,往往是准确理解概念的有效手段。比如,《景阳冈》一课中,针对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作者用三个“闪”字表现武松的勇敢、机智。初读此段后,学生都能答出“闪”就是躲的意思,于是提出一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那作者为什么这里用“闪”不用“躲”?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认真读、仔细想。之后,有的说“闪”相对“躲”动作快些、灵活些;有的说“闪”比“躲”更能突出武松胆大、敏捷;有的说……。通过这样的求异性思考,他们对“闪”和“躲”这两个相近的概念有了更深的把握,并能准确地使用这两个词,激发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自觉地运用求异的思维方式去加深理解。

二、求同思维,归纳总结。

人类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答案。科学研究,就是在大量的事例中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并用得出的结论对相关的事例进行分析,从而又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对结论进行检验,前者是归纳,后者是演绎。例如教《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先与学生一起回顾《锯的发明》一文,提醒学生鲁班发明锯是受到一种叶缘带齿的草划破手指这一事的启发而发明的,存在着:带齿的草锯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蝙蝠和雷达》,并讨论,使学生知道雷达是受蝙蝠在夜间飞行能避开障碍物这一事的启发而发明的,存在着:蝙蝠夜飞雷达的关系;通过两课的学习,学生得出结论: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自然现象,并能说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既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三、顺向思维,清理思路。

查看全文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1数学逻辑思维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数学思维主要表现在数学思维的运演方面,在数学的特点和操作方法。具体说,数学思维有三个特点: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这里的概括性、问题性(包括“为什么、以及问题构造和解决方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概括性和问题性,对数学有足够理解的人才能体会;相似性是指思维成果的相似性、一致性、不矛盾性、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思维成果。

数学逻辑思维:正确合理的进行思考,即对事物进行观察、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和系统化等思维方法,运用正确的推理方法、推理格式、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严密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而其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2.1小学阶段

查看全文

数学思维品质培养

一、努力实践,深入开拓,加强教师数学思维品质自我培养

在平时的解题训练或考试之后,往往有部分学生会讲“XX题好像是课本上或是老师讲过的某一例题,可临阵时却解不出来。”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或记忆遗忘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学生在解这种“似曾相识”的题目时,缺乏了那种由“似”到“是”的思维品质,“燕不归来”,思维断线。学习数学,思维是根本的东西,思维品质是关键的素质。我们也常常会听到学生对你讲:“老师,你是怎么这么厉害,我们无从下手的问题,你总能打开僵局找到思路,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问得好,殊不知,老师毕竟是老师,有学历和阅历,有资历和智力,还有数学专业的扎实功夫,丰富的数学涵养,掌握较多的数学思想方法与解题技巧,因此教师能在学生面前游刃有余,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数学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担负着调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在全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德才兼备品格高尚的教师形象在师生互动中应是学生的楷模,数学教师应是每个学生的良师益友。精心备课,就是数学园地的精心“备耕”,努力揭示数学思维过程是实现和谐的教学结构的保证,也是形成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保障。

一般说,思维品质具有目的性、灵活性、开拓性、合理性、论证性、批判性、深刻性、独创性等,各项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并且任何优良的思维品质都不可能自然形成,而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予培养,只要不惜从点滴做起,坚持实践,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提高,则是可望且可及的。

二、善于变换,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开阔性、深刻性。

数学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现实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种概括与间接的反映过程,直觉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基础与先驱,很多抽象的数学问题可借助图像来提高思维品质的开阔性。

例1某校参加数学竞赛有120名男生,80名女生。参加英语竞赛有120名女生,80名男生。已知该校总有260名学生参加了竞赛,其中有75名男生两科竞赛都参加了,问该校有几名女生参加了数学竞赛而没有参加英语竞赛?

查看全文

浅析培养历史思维品质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高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思想是“逐渐强化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思维能力呢?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话题谈几点看法,以供同仁参考。

1.注重分析和挖掘教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但历史教材仅仅是记录客观世界的载体,并非客观世界的本身。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把握教材的内蕴,超越教材,尽可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再现客观世界的本身。例如,在讲完隋朝统一的基本史实后,先设问:为什么隋朝能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经过认真的分析、综合、比较,学生回顾了西晋末以来,国家长期分裂的史实,理解了“统一”这一概念的内涵:不仅应包括其历史过程,还包含其空间地理意义。接下来,我更进一步设问:随朝的统一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更客观地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认识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是适应历史发展客观要求的,是社会的进步。这样,学生对隋朝统一的重大意义自然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如果再追问:隋朝的政策、措施对我国封建历史的发展有哪些开创性贡献?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被激活,学生对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积极意义就会有较全面深入的理解。

总之,只有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字句,披文见义,由此及彼,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既知道“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从而在历史教学中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2.加强史实的归纳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学习中,有的学生喜欢钻牛角尖,片面地看待问题,在思考、解答问题时,常常顾此失彼,舍本求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思维的广阔性。一个普通的历史问题,也包含着众多事物、事件,牵涉到许多因素和矛盾,只有多方面进行分析思考,才能抓住本质,把握全局,进而解决问题。

查看全文

思维导图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如何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是当前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拟探讨思维导图应用于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可行性分析、教学评价及未来展望。思维导图是结合左右脑功能的有效思维锻炼工具。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导图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有理论基础:脑科学理论,格式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视化教学理论。思维导图应用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可行性:思维导图有利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为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储备热能。思维导图有助于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创新性思维评价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主观评估法及创新思维量表评估法。未来在教学过程中尚需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案和教学途径。未来也许结合创新思维训练方法和思维导图一起,可以更有效的提升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教育;思维导图;创新思维;医学教学;逻辑

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热门话题[1]。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产业革命的到来,抛却旧的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已势在必行。如何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是当前医学教育迄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已应用于医学教学领域,在提高记忆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关于思维导图教学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拟探讨思维导图应用于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可行性分析、教学评价及未来展望。

1基本概念

1.1思维导图概述。思维导图,又叫脑图,心智图,是由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托尼•巴赞发明的,可有效表达发散思维的图形技术[2]。它有效地将负责逻辑、序列、文本和数字的左脑功能与负责图像、想象、颜色、空间和整体的右脑功能结合起来,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锻炼工具。思维导图可将进入大脑的信息(无论是以语言,图片,音乐等各种形式)做为一个思考中心,成千上万的分枝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每一个分枝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枝。最后形成一幅从中心发散,各分枝相互连结而成的网络图。1.2创新性思维概述。创新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3]。医学生创新思维是对头脑中既有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诊治手段进行分析整合,是逻辑、形象、直觉和灵感等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独创性、多向性、综合性和联动性等特点[4]。创新思维包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两种基本思维形式。在医学实践和探索中可利用逻辑思维认识疾病的病因、机制、进展并判断疾病治疗方案的合理性,这是一种习惯性、规范性的思维方式。非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直觉思维和灵感上、是指常规思维解决临床问题遇到瓶颈时,采用非逻辑常规甚至采用背道而驰的思路解决医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方式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思维导图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的理论基础

查看全文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越来越为广大的历史教师所重视。那么,历史学科为什么要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何为历史思维能力?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文试就以上几个问题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1、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我们知道,在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后,至今尚未形成新的国际格局,只是呈现多极化趋势,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能否成为多极中的一极,主要看综合国力的强弱,而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我们今天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强健的身体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其中特别是独立思考、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形成,要求我们应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而中学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起承担着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的任务,故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就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

2、是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大势所趋,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的“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应该是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而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最终目的应不在于让学生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在于引导他们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他们作为一代新人的思维能力,世界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犹为重要。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做到准确认识和把握,才能以史为鉴,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对未来作出科学的预测,所以我们要凭借有限的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以外的东西。

3、是历史高考成败的关键。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决定并非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于是就有选拔考试——高考的必要,只有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才有可能进入大学。为适合形势的需要,高考也朝着重视能力的方向发展,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历史学科的好成绩,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查看全文

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1.逻辑思维的培养

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集中表现为应用内涵更博大、概括力更强的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高度抽象的能力。确切地说,学生实现认识结构的组织,是思维过程的最关键环节和最本质的东西。提高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我开发。

(1)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活动的能力,则必从概念入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构成概念的基本条件,揭示概念中各个条件的内在联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的结构联系。

(2)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归纳法,善于分析、总结和归纳。由归纳法推理所得的结论虽然未必是可靠的,但它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功能对于科学的发现是十分有用的。

(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类比法,善于在一系列的结果中找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或相似处之后,推测在其它方面也可能存在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2.发散思维的培养

查看全文

政治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一、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

中学政治课历来以其德育功能而成为各年级的必修课。今天,其德育功能仍需加强,它要发挥出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的作用。但是中学政治课又不是纯粹的只讲政治道理的学科;如果只顾及这一点,那它就会显得干瘪、不丰满,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现实。其实,中学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除了独具特色的德育功能外,还应有其智育功能,那就是自身学科特色的知识和能力功能。"知识"主要是政治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基本知识是政治课的基石,教师只有讲清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学生才可能凭借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觉悟,政治课才能发挥出德育功能。而思维则是联系知识和觉悟的桥梁。思维能力越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越多,觉悟才可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中学政治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政治课的教学时数是非常有限的,一般每周只有2——3节课。而我们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心理素质等,还都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的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复杂的、急剧变化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现象扑面而来,这迫使学生要直面世界、直面人生。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处在形成之中。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政治课里仅仅获得一些简单的概念和结论,甚至有些结论是或然性的,而没有得到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那他们的知识是相当肤浅的,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觉悟就是摇摆不定的。这对于国家、对社会、对学生本人都是潜在的危险。中学政治课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运用它去认识世界,这就成为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思维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素质教育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提出来了。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根本缺限就在于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记忆知识的机器,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中学政治课要走出一条新路,不得不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政治课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其有自身学科特色的理解知识、归纳知识、分析知识和运用课本知识与思维方式初步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这些能力在高中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但归纳起来,是具有政治学科特色的抽象思维能力。简单地说,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中的问题要会"想",对社会现象要有一个基本尺度的把握。当前,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因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已具备了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对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同时,高中政治课本中也有较多关于思维方面的知识,如"概念"、"判断"、"推理"、"比较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等等,这些为进行思维训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二、高中各处级政治课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高一:第一,学习构建课本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按一寂线索串联起来,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准确地把握纵向比较法和横向比较法;第三,领会课本编写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先分析后归纳的思维方法,并学习在实际中运用车船费上,学习运用书本知识初步分析经济现象,培养强烈的经济意识;高二:重点是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对"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有更深刻的感受和更多的运用。高二阶段,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对学生来说,辩证思维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和关键。能够进行辩证思维,不但对政治学科,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启发;高三:这是思维能力提高和升华时期。重点是培养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比的方法、辩证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提高判断理论是否、政治是否能力;同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三个年级的思维能力是逐步提高的。三、培养思维能力的基本原则:1、渐进性原则。学生刚进入高一,思维习惯较多的停留在形象思维方面,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了解身边的经济现象入手,如去市场买菜时要讨价还价,商品有个价格标签,手头上的零用钱怎么用等,然后再过渡到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概念、观点,让学生掌握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现代人要有商品意识,要学会做生意"等问题,学生未必能深刻理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运用书本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日常经济现象,比如分析"物价为什么要上涨"、"国家为何要控制物价"。这样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采用"形象--抽象--形象"的步骤分析社会问题,学生每次学习都有所获。对不学生提出的思维能力的要求应循序渐进,不可"高起点",一步到位,否则就会"低落点"。我们必须引导他们建立他们那个年龄所能接受的知识体系,提出相应的能力要求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一般说来,学生要先学会归纳推理,再进行演绎推理,再进行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2、思维训练要讲究巧妙性、隐蔽性,最好不要让学生有被试验的感觉。我们要把思维训练融于课堂设问、提问和各种练习中。一旦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试验的对象,就可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思维抵触或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日常学习中,在不知不觉的思维训练中,经过自己的思考明白了某个道理或解决了某个难题,学生常有毛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感。3、加强口头表达的训练。口头表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学生既要会想,也要会讲。能大胆地讲,口能进一步会想。学生要成为有政治头脑的现代人。不会准确地口头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是不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设计有助于思维训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回答,特别要组织好课堂讨论和即席发言。4、思维训练与日常生活、与对重大时事的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这样做,不但加强了思维训练,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现实的意识和习惯,对学生将来走向广阔的社会打下了牢固的思维基础。政治课教学中,各种最新的现实材料,是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古板、陈旧、过时的材料常使学生产生老师的教学是老生常谈之感。政治课教学始终应该有时代气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现代意识的人,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现代意识、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师要能精心筛选和组织新材料。政治课教学中要坚持"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模式,冲破课堂在时空上的限制,捕捉时代最新信息,把握社会主流意识。5、思维检测要体现在重要的考试中。试题应要有较高的思维价值,要能体现思维的基本规律。学生通过做题,既能检查出知识水平,又能检查出思维能力。四、思维训练的基本操作方法。进行思维训练的实效如何,关键要看教师是否灵活运用启迪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下面几种方法和技巧不妨一试。1、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动机。这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起点。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对政治课有兴趣,才有可能带着问题向各方面搜寻信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2、创设矛盾冲突情境,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平铺直叙的教学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不能点燃思维的火花。所谓启发学生思维,也就是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思维过程中的矛盾。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关注设凝置难,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以凝引思,以思解疑。常见的创设矛盾冲突情境的方法有:比较异同;提问法;反问法;故错法;案例法,即先交给学生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去探究原因和解决矛盾的方法,等等。3、模仿课本中的思维方式进行训练。政治课本在叙述问题时采用了多种具有典型特色的思维方式,比如理论观点与具体材料相统一,多角度分析问题、对比法、演绎法、归纳法,等。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应挖掘其中的思维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例如,在讲授完农业的六点作用和基础地位后,可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先分析后归纳和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并要求学生以介绍自己的学样为题进行模仿。这样做,有章可循,具体实在,学生容易接受。4、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思维定势。一种思维方式确定后,它会长期左右人的思维活动。由于学生在小学和初中较少接触和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对是否问题的判断常简单地进行肯定或否定,要么对要么错,非比即彼。这种简单思维方式在学生进入高中接触较复杂的问题时,常使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比如,看到社会上有人贪污公款、有人贩卖、有些大款挥霍浪费纸醉金迷等现象,就认为钱是罪恶之源,也相信那句古话"有钱能便鬼推磨";但课本中又说钱(即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作用,这又是充分肯定金钱的社会意义。因此,有些学生就对金钱现象难以正确对待。又如课本一方面充分肯定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作用巨大地位很高,但又说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好,经济效益差。学生就认为课本上的内容是互相矛盾的。此类问题不少。客观世界本来是复杂多样而且是变化发展的。我们也要用相应的思想方法去认识它。如果用一种思维模式,比如要么绝对的正确,要么绝对的错误,那就不能如实地认识客观事行,并且使思想僵化、封闭。因此,不消除学生的错误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不利于政治课的发展,学生必然会感到政治课越学越难,越学越玄,越学业越没有实际意义。解决的办法,关键是引导学生在进行是否判断时,要密切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联系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去思考,实事求是,从面逐步养成进行辩证思维的习惯,坚持用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选用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辨析题去启发引导学生。最近几年的政治高考题中的辨析题就可以很好地借鉴。例一,"某守法公民发现朋友寄给他的信件被公安机关拆开过,十分气愤,认为公安机关检查他的信件是不合法的";例二,"专政就意味着消灭民主"。5、以一个现象为中心,进行横纵联系,进行多角度思考,扩展思维的广阔性,发展思维的深刻性。比如,高一关于农业问题的学习,可以把农业与工业和第三产业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横向思考;而对农业的含义、特点、作用、地位以及怎样发展农业等问题进行纵向思维,从面形成关于农业的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总之,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生在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不断和极学习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和各种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他们已有的思维水平之间所形成的内部矛盾。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是不断地创造条件解决矛盾的过程。恩格斯告诫我们:"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中学政治教师,肩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重任,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途径和手段,以取得最佳的政治教育效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