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13:41: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思维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1思维的本质与表现形式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能控制的认识活动,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以感知为基础而又超越于感知的界限,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分析,作为理性认识的个体思维表现为三种形式,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特异思维,或者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形式。人的每一个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先后交错起作用,在数学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两种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是人类理性认识中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产生的。
抽象思维是一种以语言过程为媒介进行表达,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其基本形式,以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为其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数学思维方式的核心。任何其它数学思维方式或者要以抽象思维为基础,或者最终需要运用抽象思维进行表达,因此它是最重要的并且也是最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抽象思维不仅包括传统的形式逻辑以及进一步形式化和规范程序化的数理逻辑,还包括辨证逻辑等广义的逻辑内容。
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的理解。它以表象、直感和想象为其基本形式,以观察﹑联想﹑猜想等形象方法为其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先导。在获取数学知识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是形成表征的重要思想方式。它还渗透于抽象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于,抽象思维就不可能很好地展开和深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思维训练的基本任务之一。数学形象思维是包括空间想象在内的更广义的一种提法,它的含义包括空间图形想象和图式想象两个方面,并且还应包括形象思维基本方法的运用。即不仅要能运用数学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和数量关系,能在头脑中反映出正确形象或表征,而且能用再现性想象表达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同时还要进一步运用表象﹑直感﹑联想﹑类比﹑想象﹑猜想等形象方法进行推理、分析﹑证明或求解数学问题。
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换
2.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均以感知作为思维的起点。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共同基础都是客观世界,但它们反映世界的方式不同。前者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反映世界,后者以形象的方式反映世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以观察、理解、想象、记忆等智力心理要素为条件,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发展成熟起来的,形象思维包含着抽象思维的萌芽。两者的形成过程与思维要求不同,在从感知到思维的数量、思维形式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前者以形象为思维手段,其过程为:感性形象认识--理性形象认识--实践--反馈;后者有一定的思维规范,有概念、推理、命题、证明等思维形式。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来看,通过对原始思维以及对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已有充分的证据证实:“形象思维先于语言,也先于抽象思维”。
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
从哲学角度深入思考和研究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
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一致性、共同性,是我们首先要把握的一个观点。所谓辩证思维,简而言之,就是从矛盾和矛盾对立双方的联系中去观察和把握事物,反对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和谐思维也是如此。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只考虑经济发展,同时也要考虑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不能只顾城市、沿海地区的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城市与乡村、沿海与中西部的协调发展;不能只对自然进行索取,而要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等等。显然,这些都是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我们所提倡的辩证的和谐观与形而上学的和谐观是根本不同的。形而上学的和谐观,否认矛盾,掩饰差异,是一种“纯粹”的和谐。正像陶渊明所向往的“桃花源”、历史上一些政治家所主张的“乌托邦”和“大同世界”一样,这种“纯粹”的没有矛盾与差别的和谐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今天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不是否认矛盾、掩盖矛盾,而是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即通过努力使社会矛盾减少和控制在最小的范围、最少的数量,不至于被激化或引发对抗性冲突。
我们所倡导的和谐思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既包含斗争、冲突的一面,又包含统一、和谐的一面。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中物体——不论是死的物体或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中既包含和谐,也包含冲突,既包含斗争,也包含合作。”我们观察事物、考虑问题,只有把握这两个方面,才能作出正确判断。当然,由于时代不同,我们在战略和策略上强调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当敌对阶级、革命与反革命势力激烈对抗的时候,无疑要通过斗争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在和平建设时期,则应强调和谐、合作的一面。比方说,今天我们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斗争。实际上,在人民内部有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斗争,同时我们还要面对同敌对势力和不法之徒的斗争。如果放弃这种斗争,也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
当今世界,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的情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和谐思维在承认矛盾斗争性的同时,强调矛盾的统一性,强调事物合二为一的特性。以这种思维方式看待和处理世界事务,看待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才符合国际国内发展的潮流。和谐思维表现在文化上,就是主张宽容。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形成了不同文化,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能以排斥、敌视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与处理不同文化,而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往我们在阐述与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时,只看到斗争、“分”的一面,而忽视了矛盾统一、“合”的一面,这显然是片面的。要知道,虽然没有分就没有合,但没有合分就失去意义,合是分的目的。今天,我们应该重视“合”的力量,通过“和”推动社会前进。古语云: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全国人民只有和谐相处、齐心协力,才能集中精力搞建设,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世界也是如此,和而不同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批判思维
写作缘起
哲学家巴斯噶有一句名言:「人只是自然界?一根脆弱的芦苇,但这
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人类的优越性,在于其久思考能力,亦因此,能独立及正确地思考,
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我们不但能思考各类事物,更能对思考进行思考。
我们称那些研究思考的学问为「思考方法学」。思考方法学的目的之一
数学思维培养
一、数学直觉思维概念的界定
简单的说,数学直觉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
对于直觉作以下说明:
(1)直觉与直观、直感的区别
直观与直感都是以真实的事物为对象,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感觉或感知。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概念、性质的界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证明,只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感知。而直觉的研究对象则是抽象的数学结构及其关系。庞加莱说:“直觉不必建立在感觉明白之上.感觉不久便会变的无能为力。例如,我们仍无法想象千角形,但我们能够通过直觉一般地思考多角形,多角形把千角形作为一个特例包括进来。”由此可见直觉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没有具体的直观形象和可操作的逻辑顺序作思考的背景。正如迪瓦多内所说:“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对研究的对象有一个活全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这些构想和了解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直觉''''……,因为它适用的对象,一般说来,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是看不见的。”
(2)直觉与逻辑的关系
思维与理论
思维与理论都是认识论中的基本范畴。正确理解思维与理论,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整个物质世界。
一、对立统一
物质的对立统一性是物质的根本性质。物质在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的具体性质都基于物质的对立统一性,都能够被物质的对立统一性所概括。
物质的对立统一分质的对立统一和量的对立统一,两种对立统一是同时存在、同时变化的,只是认识的角度不同。物质的质指的是物质的性质,即物质在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内在规定性。物质的性质分基本性质和特殊性质。物质的基本性质是指物质在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不随时间的持续而改变的性质。基本性质是物质固有的性质,是判断一存在形式是不是物质的标准。基本性质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不可产生,不可消灭,也不可转化,是同一的静止的客观存在。基本性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这一部分基本性质不可脱离那一部分基本性质而独自存在。物质的特殊性质是指物质在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随时间的持续而不断改变的性质,是区别一物质不是它物质的规定性。特殊性质不可脱离基本性质而独自存在,基本性质是不同特殊性质统一到一起的原因。特殊性质是对立的存在,表现为可分割,可转化。但是,特殊性质不可产生,也不可消灭,可转化是指从这一特殊性质转化为那一特殊性质。物质的基本性质是所有物质性质统一的原因。物质的特殊性质是物质性质对立的原因。对某一类物质而言,这一类物质共有的相同一的性质是这一类物质的类称基本性质。类称基本性质包括基本性质和这一类物质共有的相同一的特殊性质。当我们给某一具体物质定义的时候,就可以只给出这一物质的类称特殊性质,并指出其归属的类。而其归属的类称基本性质则在经典著作中加以定义。在某一类物质中,不同的物质由同一类称基本性质来统一。如果这一类称基本性质的内涵很多,那么,这类物质之间性质的统一性就很强。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空间。在紧密相邻的若干物质中,它们共同拥有的大空间为它们的宏观空间。它们在量上同一于这一宏观空间。但是,它们每一个物质各自所完全拥有的小空间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它们在微观空间上是对立的。如果若干物质,它们共同拥有的宏观空间很小,而各自分别拥有的微观空间都很大,那么,这些物质量的对立统一性就很强。在这种很强的对立统一性中,宏观空间和这些微观空间之和的差即缝隙空间就很小。
统一是基于同一的存在而存在的。在性质方面,统一是利用抽象的同一的基本性质来统一具体的对立的特殊性质的。性质的统一,没有基本性质的同一,就失去了统一的基础;没有特殊性质的对立,就失去了统一的意义,而只能叫同一而非统一。在空间方面,物质的内在对立性导致这一物质所拥有的同一个宏观空间被这一物质的若干内层物质确定为若干个微观空间。如果没有这一宏观空间,那么,这若干个微观空间就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如果没有这若干个微观空间,那么,这一宏观空间的叫法是无意义的。因为它是最微观的空间,当然是暂时的。因此,在性质和空间上都可以归纳为:对立和统一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对立也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就没有对立,对立统一是在同一的基础之上的对立统一。
在物质的类称基本性质中,也包含着物质的特殊性质。这些特殊性质是基于所有物质共有的相同一的基本性质而存在的。而对于其所属的若干类称特殊性质而言,它们也由类称基本性质中所包含的特殊性质来统一的。所以,对于相接近的具体物质而言,其统一也是(物质的特殊性质)对立性的统一。对立性的统一也可以是一个过程。由于空间的接近,可导致两物质间性质的相互转化。也就是说,两物质间的对立性向两物质的内部转化。转化的结果为,两物质的统一性加强了。这一过程也可以发生在若干物质间。这一过程说明了,加强空间的统一,就可以加强性质的统一。不同物质之间存在着对立性的同一。这种同一是指特殊性质的同一。物质的对立性的同一是就物质的内涵而言的;物质的对立性的统一是就物质的外延而言的。不同物质,拥有同一的基本性质。物质的基本性质之间不存在性质的对立,也就无所谓物质在基本性质上的对立性的同一。
外语思维能力培养
一、狠抓语音语调的基础训练,培养良好的语音面貌
语音语调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阶段。如果语音语调不正确,学生就不敢轻易张口,会严重影响听、说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把正确的语音语调传授给学生。要求他们大胆地张口,大量地模仿和练习。重点解决学生发音中普遍存在的长音不长,短音不短和重音掌握不好的问题。真正做到发音准确,语调自然。在打下正确坚实的语音,语调基础之后,结合语法教学展开第二步的培养外语思维能力训练。
二、以实际应用为基点、强化句型,词汇及词组的训练
在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上,全面突出句型,词汇及词组训练。这个阶段的教学要加大听、说的力度,尽量减少语言互译。教学中一是要鼓励大家多听、多讲。二是要注意结合实物、实景,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忘我地进入实际角色,也叫情景语言训练。对学生的要求是:摆脱母语、进入角色、认真模仿、反复磨炼。在机械训练阶段,要强调模仿和记忆的作用,对实用的句型,词汇和词组要用心记,反复练。通过大量的演练增强记忆,再通过记忆提高演练效果。我们在训练指导中应注意将所讲的内容分门归类,适时加以扩充和展开,使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拓宽。让大家感受到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提高了兴趣,觉得自己的语言知识即有用,又不够用,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掌握的一点是要求大家能用外语表达的,就不用母语讲。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对外语的应用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自然变成自然,熟巧程度不断提高。三、安排好课外活动,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在课堂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外语实践活动。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好学习、训练内容并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做到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压力和学有动力。在训练中,应注意安排学生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地扩大机械记忆和背诵的范围,从单词、词组、短语、习语到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对一些实用有趣的内容,应做到倒背如流。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模仿原文,用外语写有关的文章或段落,并能熟练地脱稿口述。课外活动内容应避免干枯。要多安排情景性语言会话内容,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场所,如车站、银行、商店、饭店、邮局、办公室等场所进行实地的语言训练,以增强趣味性和真实感。让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发挥和提高。逐渐培养成外语习惯性思维,而不是先由母语转化为外语。
坚持课内、外训练内容和目标的协调统一,有助于加快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的步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实际应用去学习外语。从而摆脱学习的被动状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利用音像设备进行跟踪录音和拍摄,对每次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从中找出不足,再加以改进和提高。
思维导图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如何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是当前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拟探讨思维导图应用于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可行性分析、教学评价及未来展望。思维导图是结合左右脑功能的有效思维锻炼工具。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导图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有理论基础:脑科学理论,格式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视化教学理论。思维导图应用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可行性:思维导图有利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为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储备热能。思维导图有助于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创新性思维评价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主观评估法及创新思维量表评估法。未来在教学过程中尚需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案和教学途径。未来也许结合创新思维训练方法和思维导图一起,可以更有效的提升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教育;思维导图;创新思维;医学教学;逻辑
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热门话题[1]。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产业革命的到来,抛却旧的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已势在必行。如何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是当前医学教育迄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已应用于医学教学领域,在提高记忆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关于思维导图教学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拟探讨思维导图应用于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可行性分析、教学评价及未来展望。
1基本概念
1.1思维导图概述。思维导图,又叫脑图,心智图,是由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托尼•巴赞发明的,可有效表达发散思维的图形技术[2]。它有效地将负责逻辑、序列、文本和数字的左脑功能与负责图像、想象、颜色、空间和整体的右脑功能结合起来,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锻炼工具。思维导图可将进入大脑的信息(无论是以语言,图片,音乐等各种形式)做为一个思考中心,成千上万的分枝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每一个分枝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枝。最后形成一幅从中心发散,各分枝相互连结而成的网络图。1.2创新性思维概述。创新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3]。医学生创新思维是对头脑中既有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诊治手段进行分析整合,是逻辑、形象、直觉和灵感等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独创性、多向性、综合性和联动性等特点[4]。创新思维包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两种基本思维形式。在医学实践和探索中可利用逻辑思维认识疾病的病因、机制、进展并判断疾病治疗方案的合理性,这是一种习惯性、规范性的思维方式。非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直觉思维和灵感上、是指常规思维解决临床问题遇到瓶颈时,采用非逻辑常规甚至采用背道而驰的思路解决医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方式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思维导图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的理论基础
生物教学中思维趋向和非逻辑思维研究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趋向
1.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趋向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不同层面看待问题,这样学生会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了第14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内容后,我们引导学生既要看到一次性筷子带来的便利和效益,又要看到一次性筷子对森林、环境等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每个人现在和将来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每个人的角色地位决定了其看到问题的角度。就一次性筷子政府官员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工人呢?企业家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会更加有利于其形成多元化的思维趋向,再解决问题时更加有利。
2.辩证地看待问题
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在看待问题时,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具有这样的思维趋向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就不易出错,就能更加全面。例如,我们在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相关内容后,知道了自然界的每个生物都是处于一定的生物链条中的,包括人类,那我们到底应如何去评价每一个链条中的生物呢?如,狮子、麻雀、蛇,甚至小草。让学生分清了主次。这样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能辩证地看待问题,能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
二、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艺术设计在计划与实施阶段主要的思维方式,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它们在艺术设计中的有机结合则会提供一种处理理性与感性之间关系的较为正确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理性感性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当谈到理性与感性时,人们很自然就会联系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等这一系列的哲学论题。的确,就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认识必须经历多次反复最终形成无限发展。同样的道理,作为20世纪新兴学科的艺术设计,其被认识的过程也是必然要经历这种阶段的。虽然今天它所涵盖的内容及形式应该说已基本完善。但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所谓的纯艺术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纠葛一直是如何较为正确认识艺术设计所面临的课题之一。人们通常孤立地看待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认为前者过于理性,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而后者比较感性,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思考方式。一些从事设计艺术实践创造的工作者很容易陷入所谓的纯感性的经验思考中去,并且始终把持着这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津津乐道。甚至连某些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只是流于表面地利用一些思路不甚清晰的经验或教条来传道授业,而很少能在较深层次去探讨设计艺术在思考与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因素。毋庸置疑,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这种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因此,本文试图就艺术设计在创造及实践过程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旨在引起对设计思维如何以更科学面貌出现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
“逻辑”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方面,在传统逻辑影响下,“逻辑”被认为是研究思维的科学。而在现代逻辑中,它却被普遍定义为研究推理的科学。事实上,由于传统逻辑把逻辑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混淆了,带有严重的心理主义色彩,因此“逻辑研究推理并且主要是研究推理形式”⑴这一解释则更显得合理一些。逻辑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机制(也可以说是本质),即“必然地得出”。逻辑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在《论辩篇》中这样写到:“推理是一种论证,其中有些被设定为前提,另外的判断则必然地由它们发生。”⑵亚里士多德通过其创立地四谓词理论和三段论具体阐述了这种“必然地得出”乃是可以依据一种能行的方法一步一步进行的。现代逻辑在传统逻辑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并且得出了逻辑的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构造形式语言,另一个是建立演算系统。在今天,通过这两种特征的实施及运用,“必然的得出”有了更明确的有效性。因而,我们可以看出逻辑是一种有规律的,严谨的科学方法。
另一方面,“思维”相对来说则主要在于心理范畴,它是“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情绪、意志这一系列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⑶。它的类型也是非常繁多的,“譬如从表述的角度说,有形象思维、技术思维、逻辑思维;从认识的角度说,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知觉思维、灵感思维;从哲学的角度讲,有具体思维、抽象思维,此外还有单一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顺向性思维和反馈性思维,等等”⑷。
法律思维和道德思维研究论文
所谓法律思维,就是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一个人选择用法律来思维,他就会把合法性作为第一位的考虑因素,把其他作为第二位的考虑因素。在运用法律思维中,必须遵循一些原则:第一条规则:合法性优先于客观性;第二条规则程序公正优先于实体公正;第三条规则是形式合理性优先于实质合理性;普遍正义优先于个案正义;第四条规则是理由优先于结论;最后一条是法律思维的逻辑线索。②道德思维,就是首先考虑道德上的善恶因素,将善恶作为评价的标准。
因为法律对职业法律人是有要求的,所以他们不能够像非专业人士那样考虑问题,他们的思维和大众的思维有所不同,他们的背后有一个支撑他的理论。③简言之,民众的思考是大众主义的思考,是主要建立在善恶道德基础上的评判;而职业的思考、法律人的思考则是以职业主义为原则,是主要建立在法律、事实和证据基础上的评判。
对于胡斌案,检察机关最终以交通肇事罪提起公诉,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讲,正是建立在法律思维上的,下面我们就用法律思维的三条规则来逐条讨论,从而对案件本身与法律思维和道德思维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条合法性优先于客观性。所谓的合法性,就是作出的结论必须与法律的内在逻辑一致,也就是说,结论通过法律的思维方式能够推导出来的。客观性就是作出的结论必须与外在的客观事实一致。最理想的当然是结论既合法又客观,只可惜,在胡斌这个案子里,检察机关作出的结论,即以交通肇事罪起诉与外在的客观事实:民众群情激愤要求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起诉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
检察机关是迎合民众,做人民满意的公诉人?还是坚守法律思维的底线,认定合法性是至高无上的上帝而虔诚地匍匐在合法性面前?答案是肯定的。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应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力求客观公正,在诉讼活动中,为了发现案件的真实情况,检察官不应站在当事人的立场,而应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偏不倚的全面收集证据,审查案件和进行诉讼。通过独立的法律思维来维护法律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检察机关为人民服务,但不是讨好民众,检察机关有权力作出不被民众所欢迎的结论,只要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法律事实和程序正义之上的。合法性高于一切,这就是法律思维的特点。
检察机关以交通肇事罪起诉,庭审中被害人诉讼人、被告人辩护人对此均不持异议,而一些社会舆论认为胡斌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或者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为何胡斌的案子会被民众提高到危害公共安全的程度?他与酒后驾车、超载等行为有何异?南京一起酒后驾车就连撞了9人,这个危害也绝不亚于超速行驶。民众对检察院以交通肇事起诉为何如此群情激愤?从思维的角度讲,主要是民众运用的是道德思维。在这里,人首先被分为好人和坏人,评判者主要用情感去体味和拥抱对象。这种思维使得胡斌处于不利的境地,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胡斌作为富商后代,是个有钱人。而在传统中国老百姓眼里,商人都是奸诈的,所谓“无商不奸”,“富二代”的胡斌难免被众人想像成“骄奢淫逸、惹是生非之徒”。通俗的讲就是不是好人。而肇事者与受害人家属达成的一百多万的民事赔偿费,更让民众产生质疑,认为是金钱战胜了法律,资本俘虏了正义。二是受害者刚巧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品学兼优,而不是什么贪官污吏奸商巨贾。这一种身份在朴素的民众心中自然而然成为令人同情的“好人”。当“坏人”杀死“好人”时,民众的关注度和同情度都会上升,对社会贫富悬殊的忧愤不禁渲泄。民众对刑事案件表现出的巨大热情和高度关注,应该说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中国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但是,正是我们要依法治国,要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不能用道德思维去主宰一个人的法律命运,按法治的要求,雷锋和周扒皮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有有罪无罪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