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10:25: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思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思考

"村为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思考

XX市“村为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思考

一、XX市“村为主”建设发展现状

(一)“村为主”建设发展特点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农村村级组织建设发生了新变化,农民负担由重变轻,农村村组干部由多变少,村组干部待遇由低变稳,村级组织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得到加强,“村为主”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呈星火燎原之势。到目前止,共有620个村、54个居委会(其中城区居委会28个,乡镇居委会26个),除去城区28个经济势力雄厚的居委会外,乡镇646个村(居委会)中,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村为主”程度较高的村17个,占总村数2.64%;集体收入情况较好、能为群众办些实事、能够运行“村为主”的村109个,占总数的16.87%;收支大体平衡、能够维持正常运转、“村为主”运转不畅的村340个,占总数的52.63%;村级集体收入不高、难以开展“村为主”的村180个,占总数的27.86%。总观我市“村为主”建设发展现状,尚处于自发的初始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自发性。从我市发动“村为主”的领导层面看,具有明显的自发性。我市大多数“村为主”运行模式,不是自上而下安排部署的,而是从基层自发产生的,是农村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过去,村干部在一段时期内仅仅扮演着“三要干部”(要钱、要人、要物)的急先锋,与村民距离越拉越远,村干部难当、干部没人想当的思想曾一度在广大农村占有较大比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负担不断减轻,计划生育工作不断规范,村级以“村为主”治理村的愿望日益强烈,于是,一些乡镇因势利导对村级实行“村为主”管理,如导子乡2002年就探索“村为主”管理模式,2003年正式启动,2004年“村为主”各项管理制度已基本完善。可以说,“村为主”是对过去一段时期农村村级组织建设弱化的大反思、大纠正。

非典型性。从实行“村为主”的具体工作内容看,我市“村为主”具有明显的非典型性,即“村为主”仅仅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的被动局面,仅仅停留在税费上缴、计划生育等几个有硬性指标的主要工作上,计划生育工作“村为主”达到85%以上,税费上缴工作“村为主”达到70%以上,而发展公益事业和村级经济则明显滞后,公益事业实行“村为主”的还不到15%,发展村级经济实行“村为主”的不足30%,甚至相当一部分村没有开展公益事业,没有发展村级经济,村级组织在引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路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报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作了全面阐述,是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对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的再一次庄严宣告。

在创立和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主义的三个“公式”

回顾历史,自****年托马斯·莫尔出版《乌托邦》、****年11月“社会主义”一词在英国欧文主义的定期刊物《合作杂志》中第一次出现以来,世界范围内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就绵延不绝。在创立和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也都曾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出过探索和回答,这些探索成果可以概括为关于社会主义的三个“公式”:

第一个“公式”: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生产的计划调节+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是马恩关于未来社会面貌的大致设想,这个“公式”主要是从“特征”的角度对未来社会作出描述、是以英法德等西方国家为蓝本的,而且是以“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6页)即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条件的。但是,后来的历史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并未首先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成功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等非西方国家,这就使得马恩的设想与实际、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但可贵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提供了一个认识和思考未来社会面貌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必须从“经常变化和改革”的角度、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来认识社会主义,而不能寄望于“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

第二个“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这是****年列宁在探讨苏维埃俄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时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个著名公式(见《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0页)。到了1920年底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夕,列宁进一步把建设社会主义与发展大工业联系起来,以更加简明的语言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公式(《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6页)。列宁的公式包含三大要义:一是强调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国家政权;二是强调社会主义共和国与世界资本主义发生积极的经济联系;三是强调发展高度的社会生产力。这三大要义在后来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都有进一步的丰富和展开。但遗憾的是,随着列宁的过早去世,这些探索未能继续深入下去。

第三个“公式”,即斯大林的公式: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一元化意识形态。继列宁之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或称“苏联模式”)。这个模式,既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解、合理发挥和创造性运用,也有对马恩个别论断的教条主义的曲解、附加和形而上学的片面性。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一度成为社会主义的“样板”,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产生了深远影响。

查看全文

民主探索思考

在执政党建设中,党内民主是一个受到党内外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发展党内民主作为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提出了有关发展党内民主的新设想。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有必要将党的**大以来党内民主的实践探索作一些梳理,并对推进党内民主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大以来党内民主探索的进展

**大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和中高层组织都对发展党内民主做了有效探索,且各有不同的着力点。党的基层组织着力于实现党员权利,在党内选举、党务公开、党内监督等方面进行大胆实践;而党的中高层组织则着力于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在发挥全委会作用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党内选举的改革和创新力度加大。全国有几百个乡镇进行了乡镇党委书记直选,其中主要有三个亮点:一是将候选人的提名权交给党员和群众。以往候选人名单一般是由上级党委与组织部门确定,在直选探索中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不再确定具体名单,而改为主要制定候选人的资格条件与提名程序,由党员群众酝酿提名;二是候选人考察过程公开。以往在考察任用干部过程中非常强调保密纪律,而直选探索中对候选人的组织考察是在党员群众参与中与候选人调研情况、提出“施政设想”结合在一起的,考察过程成为党员群众更多地了解候选人、候选人深入与党员群众沟通的过程;三是充分竞争基础上的选举。以往党员由于无选择余地,党内的“等额”选举实际上是变相任命。即便是“差额”选举,选举结果也并不全是党员选择的意志体现。而直选探索中,由于“差额”幅度很大,选举过程也是候选人充分竞争、党员群众充分选择的过程,从而保证选举的结果充分体现民意。

党务公开取得新的进展。主要是发展新党员公示与党委决策过程公开。一些党组织在发展新党员过程中,做到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时都进行公示,在党员群众的参与下严格把好新党员入党关口。这不仅明显提高了发展党员的质量,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新党员入党的政治荣誉感,有些过去素质较好而又不想入党的群众现在积极靠拢党组织,纷纷表达申请入党的热切愿望。

党委决策公开。一些地方党委进行了常委会只提出议事议题而不做决策,决策权交给全委会的探索。党委事先向社会公告全委会会议的召开日期和所要讨论决策的事项,邀请与讨论事项有关的党员群众和部门专家参加党委会,充分反映各方意见,同时见证全委会作出决策。全委会决策过程公开,使得决策更好地顺民心、合民意,执行决策的群众基础更加扎实,有力地推动了党委工作任务的完成。

查看全文

调研信息宣传思考

党的**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为组工调研信息宣传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摆在组工干部面前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近几年,我们**县积极探索做好组工调研信息宣传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一些问题应引起注意。

一、主要做法、成效

(一)抓队伍,强网络。坚持“以人为本”,把健全机构网络作为着力点来抓,精心整合力量,变“独角戏”为“大合唱”,使信息调研宣传工作形成一个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一是领导重视,厚爱一层。牢固树立调研信息宣传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观念,注重在人员配备上给予适当倾斜,选拔写作能力强、政治素质高、工作作风硬的同志到部研究室工作,并从学习、生活、政治等方面对他们“厚爱一层”,近年共选派2名优秀信息调研能手到省委组织部跟班学习,并先后有3名进步较快、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还每年公费订阅党建资料,帮助他们开阔视野。二是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积极建立健全组工信息调研网络,在部内建立了以研究室为主,其他股室人员共同参与的全员调研网络。在县直有关单位、乡镇建立了组工信息联系点,全县52个党委均设置了专职信息调研员,105个总支(支部)配备了兼职的信息调研员,使全县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三是强化培训,不断提高。每年定期举办2期组工培训班,帮助全县组工信息调研人员熟练掌握写作方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还选送10名干部参加省、市信息调研培训班学习。近年来,部内干部中85%以上在各类刊物发表文章,1人在全省市州党委组织部门调研信息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3人评为全市组工信息调研先进个人,1人评为调研能手,并先后有3人被省、市党政机关公开招考录用。

(二)抓管理,活机制。坚持“以制管事”,把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来抓,注重强化管理,变“推着走”为“主动跑”,使信息调研工作的势头长盛不衰。一是目标管理,责任到人。出台了《**县委组织部信息、调研工作的暂行规定》,要求部内干部每月上报一篇组工信息,每年至少在上级组织部门内部刊物发表3篇信息稿件(市级2篇,省级1篇);各基层党委每月至少上报2篇信息稿件。任务完成情况与单位、个人评先评优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定期通报,考核到人。将信息调研任务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采取定人、定时间、定任务、定题目的“四定”措施,并坚持“一月一督查,一季度一通报”制度,交流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对信息调研工作重视不够、力度不大、质量不高的组室和个人实行分管部长谈话制,达到共同探讨、相互启发、共同创新、平衡发展的目的。三是讲求实绩,奖惩到人。每年都结合实际修订完善考评办法,对信息调研宣传工作做出较大贡献的个人和部门“经济上给票子,政治上给位子”。对部内干部发表稿件实行分级奖励,近年每年用于此项的奖励达2万余元。同时,对完不成任务的通报批评,并不得参与评先评优。

(三)抓重点,出精品。坚持“以点突破”,把紧扣当前组织工作中的难点、重点、热点下功夫、出精品作为落脚点来抓,注重强化精品意识,变“粗放型”为“精品型”,使信息调研宣传工作增强影响力。一是深入调研,突出实效。在部内建立部干部联系点制度,按照“紧扣中心、紧贴实际”的原则,积极对乡村干部执政能力、党员队伍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进行深入调研。近年来先后在《湘组研究》等发表了《对**县乡镇运行困境的调查与思考》、《对农村土地农用流转的调查与思考》等一大批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并积极把他们运用到领导决策、工作报告、领导讲话中去,使调研实实在在为推进工作服务。今年4月,我们深入调研后所形成的《**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调查》,就为县委正式推出向“两新”组织派驻党建特派员活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捕捉信息,突出针对。坚持围绕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新举措、新经验,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贯彻中央“5+1”文件情况,以先进性教育为着力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情况来捕捉信息,较好地发挥了沟通情况、交流经验和服务决策的作用。先后在《湘组信息》、《郴组信息》发表高质量信息110余条。今年以来,紧扣先进性教育主题,先后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信息3条,《先锋网》发表1条,《湖南红星网》发表130余条。三是宣传推介,突出主动。强化新闻意识,积极争取新闻单位的支持、配合,全面、准确地宣传报道我县党建工作的创新举措、重要典型,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特别是突出了重大题材的报道,近3年共在《郴州日报》发表头版头条3次,《湖南日报》2次(《**万名“星级党员”闹活农村》、《**农村党建经验走向全国》),在《湖南内参》发表了《湖南省**县探索基层党员管理新模式的启示》(上、中、下三篇),《内参选编》刊载了《干好干坏不一样党员面貌就变样》,有效扩大了**基层组织工作的影响。

(四)抓服务,求特色。坚持“以为谋位”,把谋求工作特色作为立足点来抓,变“练虚功”为“设大谋”,切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注重处理好信息调研与推动实践的关系,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和市委的中心工作以及组织部门的重点任务,积极主动地为领导决策服务。近年,在全市乃至全省有影响的“万千百十”党建先锋工程、“4321”人才工程,都是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做出的决策。为确保“四双”富民党建活动有效开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还广泛征求各级基层党组织的意见,出台了《中共**县委关于处置不合格党员暂行规定》,成效甚佳。二是拓宽平台,扩大影响。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辟《**党建网》,将自身的工作融入到全国大组织工作中去。并积极向各知名网站投稿推介**党建工作。今年2月,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频道“地方党建”栏目开辟了“**县委组织部”网页,让更多的人认识**组织工作,认识**。并积极创办先进性教育等各种中心工作内刊,构筑组织工作交流的平台。三是加大力度,强化指导。加大了组工言论的写作力度,近年在《人民网》、《红网》、《郴州日报》等发表《群众参与是核心》、《组工干部永葆先进性要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让群众监督成为党员评星的关键词》、《组工干部要做到四要四不要》等言论40余篇。并在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在市以上媒体发表文章50余篇,其中《探索创新适合地方特色的农村党员管理机制》一文被中国核心理论期刊《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登载。去年10月,《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人文组工”》被用作全省“六个组工”座谈会发言材料。今年元月,我们又将近几年信息调研工作成果汇集成《农村党建工作新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创新与探索》两书,并由光明日报社正式出版,对基层创新党建工作起到了明显的指导作用,受到广大基层党建工作者的普遍欢迎。

查看全文

居安思危思考

党的十七大非常明确提出了四个“一定要”,即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增强忧患意识居于四个“一定要”之首。强调增强忧患意识,表明了我党在理论上的清醒和实践上的自觉。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对风险和挑战讲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实,越来越客观,中央高层频敲警钟,强调忧患意识,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不是政治口号,也不是刻意低调。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对世情、党情和国情的深刻洞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充分认识,表明我们党在执政能力上日趋成熟。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饱经忧患的历史。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箴言。什么是忧患意识?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没有问题时想到问题、没有危险时预见到危险、矛盾潜伏时考虑到矛盾的激化,换言之,就是《周易》中所说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从认识论来讲,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它表现为历史主体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表现为历史主体的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忧患意识还包含着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与积极建构,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前瞻性、超前性和预见性等特点。

我们党是在内忧外患,民族灾难深重、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背景下成立的,在充满忧患意识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的。建国之前历史上有名的“延安窑洞对话”,我们党就开始思考执政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全国解放前夕,同志一再强调“进京赶考”的问题,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不止一次地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决不能掉以轻心。同志也指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何时候都不能涣散革命意志,懈怠奋斗精神。党的十六大结束不久,总书记就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两个务必”,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可以说,忧患意识始终贯穿我们党的建设历史。87年的历史表明:我们党是在忧患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的政党,我们党已把忧患意识深深地融入党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部实践中,表明了我们党在实践上的高度自觉。

忧患意识是一种哲学范畴,我们党把“得与失、成与败、存与亡、顺与逆、兴与衰、治与乱”的辩证关系引入了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之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革命的批判本质。它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对党和国家的建设中“否定因素”的高度警觉,越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越是掌声喝彩声多的时候,头脑越不能发热,越要居安思危,强化忧患意识,唯其如此,才能辩证地看待形势和成绩,才能少走错路弯路,甚至不走错路弯路,不断创造和发展好的势头,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研究社会发展规律而形成的深刻认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强调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表明了我党在理论上的高度清醒。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新的历史起点”这一论断。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首先,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其次,我们在取得成就的同时,继之而来的是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也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大了,这应该是另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球化视野中审视我们面临的形势可谓:忧在眼前,患在脚底,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全球化时代条件下来自国际的风险和挑战。当代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国内矛盾紧紧地“咬合”在一起,这就意味着发生“蝴蝶效应”的几率越来越大,国际上一旦有风吹草动,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避免,不可能独善其身。遏制中国发展强大,始终是西方国家的战略,他们不断制造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各种反华势力不断打出“人权牌”、“民主牌”、“台湾牌”和“西藏牌”等等,给我们的发展设置层层障碍。眼前,人民币升值、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丝毫不亚于这次汶川大地震,由此引发的诸如中小进出口企业的困境、国外热钱涌动、国内通货膨胀、股市低迷、房价攀升、CPI飞涨、失业人群增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同时,在和平崛起的进程中,我们始终面临着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三大危机的考验。

查看全文

党政创新思考

上个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莫过于共产党执政从理论变为现实,从一国发展到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与此相伴随,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并实现共产党执政的伟大导师列宁,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开始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艰难探索。此后,在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这一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星移斗转,世事变迁,到20世纪后期,短短几年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些执政的共产党纷纷丧权亡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时处于低潮。在国内外风云急剧变化中,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却如中流砥柱,巍然屹立,极大地巩固了自己的执政地位。在人类迈入新世纪之时,深入思考和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能否冲出低谷,关系到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此不能不作出科学、有力的回答。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执政已有50多年的历史。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执政原则。进入新时期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和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党的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面向21世纪,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同志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立党、执政、兴国三者统一起来,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新探索。这些宝贵成果,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得到了全面、集中的体现。

与时俱进——共产党执政的精神状态

共产党执政的成败,取决于党能否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党的精神状态如何,是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

与时俱进,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揭示了党始终坚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其涵义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其精髓是,要具有永不停滞的创新精神。这是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继承和丰富、发展的辩证统一。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把握好这一辩证关系,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同时,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为我们的事业提供富于时代特征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夯实思想理论的基础。

查看全文

票决制实践思考

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公正性,提高新发展党员质量,努力构建民主开放的发展党员工作新机制,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委组织部结合实际,对发展党员工作中实行票决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和认真思考。主要做法

先行试点,夯实工作基础。**年初,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试行了发展党员票决制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试行票决制的意义、范围、程序等具体内容。按照“先行试点、全面铺开”的原则,分别在机关、农村、企事业等单位选择1-2个支部作为试点进行全程指导。举办了各基层党(工)委分管副书记、组织委员参加的骨干培训班,印发了票样和工作指导资料,为推行票决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基层党(工)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并对试点党支部书记和组织委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提高了基层支部抓好此项工作的整体水平。

总结完善,全面进行推广。在总结和完善推行发展党员票决制工作的基础上,坚持“认真慎重、大胆创新”的原则,于**年开始在全市全面推行发展党员票决制工作,确保了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明确票决范围。票决范围为,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和考察,通过政审、公示后,拟提交党支部大会讨论,表决能否接收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预备期或延长预备期已满,拟提交党支部大会讨论、表决能否转正的预备党员。票决由支部委员会召开支部大会组织实施,采取逐人逐一票决的方式进行。二是明确表决程序。主要包括:发展对象或预备党员汇报思想,介绍人或培养人介绍培养教育情况、支委会介绍培养考察情况、党员讨论、无记名投票表决。接收预备党员表决票和预备党员转正表决票设“赞成”、“不赞成”和“弃权”三个表决意见栏,表决票填写完毕后,由监、计票人当场对表决票进行汇总。三是当场公布结果。对投票表决结果当场公布,形成票决报告,支部书记、监票人、计票人分别在票决报告上签字。赞成票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党员的半数,即为通过,反之则为未通过。四是党(工)委成员列席监督指导。规定党(工)委至少有一名成员列席支部大会,对所属支部的票决制工作进行全程监督指导,并在会后的票决结果报告上签字,此外,在召开党委会审批时还要向党委会汇报当时会议情况。

扎实推进,注重工作实效。通过在全市推行发展党员票决制,进一步健全了党员发展的民主程序,优化了党员队伍结构,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避免了发展党员工作的暗箱操作、发展党员“近亲繁殖”等现象的发生,增强了发展党员工作的严肃性、约束性和透明度。自实施发展党员票决制以来,全市共发展党员171人。票决制工作得到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普遍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进一步把好“关口”,有效解决了新发展党员质量不高的问题。票决制增强了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了发展党员工作的民主化、公开化,使基层党组织普遍感到了压力,促使他们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发展对象、发展党员工作过程中,思想更加重视,操作更加规范,工作更加认真,把关更加严格。近两年来,共有14名发展对象和3名预备党员因自身原因被否决。二是进一步畅通了“入口”,有效解决了优秀分子“入党难”的问题。实行票决制后,党员在表决时不易为他人左右,在一定程度上畅通了入党渠道,使一些素质高、条件好的优秀分子能顺利加入党组织。三是进一步扩大了党内民主,有效解决了少数党员因顾及面子或怕报复而违心举手的问题。票决制实际上是一种程序民主,使党员能充分表达真实意愿。过去是举手表决,谁同意谁不同意,一目了然。只要支部书记带头举了手,其他人都纷纷跟上,一般都不愿“得罪”人。就算对发展对象有不同意见,也是以提“几点希望”的方式婉转提出,大多数人很难克服“人情”、“利害”等种种干扰。实行票决制,党员普遍感到“自在多了”、“不受干扰了”,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存在的问题

票决制是新生事物,是一种好方式,但在实践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无记名的投票方式滋生了随意性,给人为操作带来可乘之机。由于票决制采取的无记名方式,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表决者潜在随意心理。票决时是否认真负责,只能靠个人党性来支配,缺乏强制性保证,表决者在投票过程中容易受个人情绪影响。同时,也会给少数觉悟不高,家族利益作怪的人拉帮结派、搞势力平衡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

查看全文

党建研究思考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党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就。适应党的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的要求,党建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广泛开展,深入进行,优秀党建读物不断涌现。为充分展示近年来党建研究和党建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促进优秀党建读物的出版和宣传,也为了向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务工作者和党员推荐优秀党建读物,全国党建研究会组织开展了第十届全国优秀党建读物评选活动。

第十届全国优秀党建读物评选从****年11月份开始,主要评选****年至****年出版的党建类图书。这次参评的图书研究领域宽广,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贯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涵盖城市、农村、国有企业、机关、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和军队等不同领域党的建设。这些著作着力研究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认真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其他政党的经验,基本上反映了近年来广大党建研究工作者取得的最新成果和党建读物出版的最新水平。

为保证评选质量,这次评选分华北片、东北片、华东片、中南片、西南片以及西北片设立六个初评小组,首先对全国各地推荐出的**多部党建读物进行初评。在六个初评小组初评的基础上,组长联席会议根据各初评小组初评情况推荐24部图书,评委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差额评选出19部优秀党建读物。这19部优秀党建读物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印刷装帧精美,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工作指导性。

这次评选出的优秀党建读物对党的执政规律和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的探索有新进展。比如,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一书,通过历史追溯和现实分析,对一些战略性、长远性的问题进行前瞻性的分析,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对执政规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该社出版的《党的先进性研究》是一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该书有助于人们深化对党的先进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的自觉性。

这批优秀党建读物多角度地研究和宣传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有助于读者全面、正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内容和观点。比如,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一书,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提出了以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三大新兴党建领域为目标模式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体现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这批优秀党建读物普遍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队党的建设》一书,就是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新时期党建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问题研究》一书,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意见。

查看全文

考察访谈思考

个别访谈是干部考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访谈所获取的信息准确与否关系到撰写考察材料是否详实、可靠,关系到评价干部是否客观、公正。我们绝大多数组工干部都或多或少参与过考察和访谈工作,都知道“问话要注重艺术、记录要原汁原味、分析不偏听偏信”等基本常识,但是要真正使访谈工作能够深入、高效地进行,能够为撰写考察材料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作重点把握:

一、注重细节,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谈话气氛。

谈话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气氛非常重要。要想营造较为融洽的气氛,首先是事前准备必不可少。不少同志认为,个别谈话之前的准备无非是带好充足的记录用纸、笔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料。其实不然,考察组成员尤其是主谈人在考察前,最好要通过手头资料或相关介绍,尽可能将考察对象的相关情况作一些了解。特别是考察领导班子时,至少应当对该单位的主要业务、工作对象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有可能知晓该单位近期的重大工作和取得的较大成绩、荣誉等,再选择适当时机抛出,将会拉近与访谈对象的距离,对营造谈话气氛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其次是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准确地说,交流在被谈话人进入房间的那一刻起已经开始,考察组成员如果能表现出欢迎的眼神或者微笑,就可以在第一时间给访谈对象留下“较为亲切友好”甚至“值得信任”的感觉。同时,主谈人友好而不失严肃的简要开场白,要使被谈话人有“平等交流”的感觉,从而进一步拉近两者的距离。最后,优秀的主谈人可使访谈工作事半功倍。多数情况下,考察组组长是作为主谈人进行问谈的,选择工作经历比较丰富、知识面比较广、人头比较熟悉的人主谈,能够使访谈对象产生信服感,如果主谈人对访谈对象比较熟悉或者是了解其大致的情况,言语之间就更能够架起沟通的桥梁。同时,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要始终明确让访谈对象流畅地谈、深入地谈才是根本目的。相反,如主谈人不具备上述有利条件,是一位年纪较轻的同志,则不妨采用“谦虚法”进行问话。举例说,可以尝试用“您是单位里的老前辈”、“请您给我们介绍介绍”等话语引起访谈对象的注意,使其感觉是处于一种“优势”情境,等其侃侃而谈之后,谈话的目的也就自然而然达到了。

二、客观分析,悉心洞察谈话者隐含的弦外之音。

只要参加过干部考察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感觉:在考察访谈中听到的真实情况不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考察人员都在不断地进行思考、总结和改进。笔者认为,访谈中除了要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问话方式,要不断加强沟通和谈话艺术之外,考察人员还要具备较高的快速分析能力,力求做到能够洞察访谈对象隐含的一些“弦外之音”,从而作出准确的把握和判断。在一般情况下,多数访谈对象在涉及重要问题的反映时,都会出现话到嘴边时断时续或者干脆岔开话题的情况,此时考察人员不能气馁,应当及时作一些引导,即使引导失败也不必操之过急,更不能“死缠烂打”和“刨根问底”,最好的处理方法是有意识地对接下来的访谈对象作针对性的提问,只有综合多人意见后获得的情况才是最接近事实的情况。但如果访谈对象对问题的反映比较隐讳,不是直接将自己的真实意图表露出来,而是采用特定的话语表达相反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听透他们的话对考察人员可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为如果不能听透这些“弦外之音”,我们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就不客观,甚至与真实情况出现背离。举例说,某人评价主要领导“工作谨慎细致”,对某些小事大谈特谈,赞扬有嘉,但他真实的意思却是“做具体工作还可以,驾驭、把握大局的能力欠缺”。再例如某人评价班子成员“个性直,不怕得罪人”,表达的却是“没有工作艺术,群众基础不行”的意思。当然,这种领悟和理解能力对我们考察人员所提出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也决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经过长时间和多实践地不断积累,才能达到的较高境界。

三、及时汇总,准确概括考察情况和评价干部。

查看全文

党建主线思考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这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党所面临的新考验新挑战所作的战略性思考,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党自身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这一主线的确立,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紧密相连、互为支撑。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素质和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这就决定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执政能力建设是由党所处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决定的。执政使我们党的地位、任务以及领导方式和工作体制等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任务繁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地位与领导作用?如何确保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如何使我们党在执政方式上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如何保证我们党有效担负起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党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贯穿于党的建设始终。党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包含多种要素和多方面内容。要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贯穿于党的建设始终,就要使党的其他方面建设始终围绕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来进行,通过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来体现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通过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等来落实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也就是说,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与党的其他方面建设是统领与围绕、贯穿与体现的关系。只有抓住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才能把党的各方面建设整合起来。同时,要用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成效来衡量和检验党的建设的成效。

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的宝贵经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联结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既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注入了强大生机和活力,也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任务、新要求。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来保证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就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来不断提高我们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确保党的伟大事业的实现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