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赔偿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06:43: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司法赔偿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刑事司法赔偿制度探究
摘要:刑事司法赔偿制度在我国指的是国家司法机关在行使审判、监狱管理职权时侵犯了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后给予刑事案件受害人的赔偿。在近几年,“王本余案”和“张氏叔侄案”等关于冤假案件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防止冤假错案的同时也要关注受害人的赔偿问题。笔者认为加深对司法赔偿问题的立法研究,对赔偿过程和内容的细节处理,是完善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法治化的重要保障。本文就我国目前刑事司法赔偿的归责原则、范围和精神损害赔偿等具体化的要求以及程序的简化进行探究,希望我国刑事司法赔偿制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保护,使法律的权威性得到尊重,让法律的公平正义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促进中国特色法治社会的建设,进一步杜绝司法权力的滥用。
关键词:刑事司法赔偿;归责原则;独立赔偿程序;精神损害
根据我国的法治发展及需求,刑事司法赔偿在国家赔偿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刑事司法赔偿在各个国家大体是指司法机关在审查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因职权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害。所以刑事司法赔偿制度是不良社会后果的一种补救,也是国家对不公正司法行为从法律上给予否定性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刑事司法赔偿制度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公民看到了国家有错必究的勇气和事后积极补偿受害人的认真态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受害人的身体和心理伤害,而且在公民对法律的认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刑事司法赔偿制度的不断完善,2016年1月最新司法解释的,针对刑事司法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进一步详细的规定;内容涵盖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包括刑事赔偿范围和标准、赔偿金的确定、赔偿决定的效力等方面的多个重要问题。但在新的司法解释中没有涉及赔偿程序的规定,而且也没有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数额考量因素作出规定。这些不完善的地方都有可能对受害者的救济造成阻碍,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司法赔偿制度。
目前我国刑事司法赔偿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在于:(1)刑事司法赔偿的归责原则存在缺陷。我国的归责原则经历了从违法原则逐步向结果原则的转化,对刑事司法赔偿制度作出了重要努力和改进,但“结果归责原则”在法条中并没有全面落实。在《国家赔偿法》修改之前我国采用违法原则。但是结果归责原则更有利于我国目前的法治发展,重点突出“结果”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要因职务行为造成了损害结果的出现,受害人就可以向国家提起赔偿。但结果归责原则的覆盖范围并不全面,《国家赔偿法》规定,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该规定就是以违法为前提条件的,而且武器和警械的攻击性相对较大,造成的后果相对较严重,所以在实践中能否及时地对受害人进行赔偿至关重要。“违法”的前提条件给实际操作带来诸多不便,更与国家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不符,“结果原则”成了妥协的产物。(2)刑事赔偿委员会设置不合理。在我国赔偿委员会审理赔偿案件的性质是非诉讼程序,导致在非诉讼程序中的质证、辩论等核心环节得不到充分展现。另外,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内部人员的组成过于单一,很难保证赔偿委员会审判的中立性。司法机关传统的“分工负责”“独立办案”的原则,导致了司法侵权行为的“自我审查、自我确认、自我纠正”的系统内部处理。(3)缺乏专门独立的刑事司法赔偿程序。刑事司法赔偿程序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先行处理、刑事司法赔偿的复议、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的决定。受害人必须按照赔偿程序的先后顺序进行申请,且前面的司法机关进行裁定后,才能启动下一个程序,严重影响了申请进度。刑事赔偿的目的不单单是对受害人进行赔偿,还要对相关司法机关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在一定法律意义上具有监督的性质。而在刑事司法赔偿程序中没有独立的机构对赔偿审查进行客观评价。在先行处理的程序中,申请人首先要对赔偿义务机关进行确定,但在实践中受害人有时不能对侵害主体进行明确的判断,这就为后面的申请带来困难。复议程序是对先行处理的裁定不满而提出的进一步申请,复议程序的实质是对受害人与下级机关进行纠纷处理,而不是对赔偿申请的审查,并且上下级的关系,使得审查主体地位的中立性不能充分保证。
复议审查时间较长,而且不是刑事赔偿程序的最终决定机关,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当事人的时间。笔者对于我国存在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议:(1)坚持区别对待原则。区别对待原则指的是在刑事赔偿案件的责任追究机制中对司法人员问责的同时应该区别对待追究,即不能让受害者无辜蒙冤,又不能因国家对司法人员的责难性太重给执法者造成负担。区别对待原则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要求,国家对公民进行最大化权益的保障,对受害人进行最全面的赔偿,不应一味地对错误行为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对客观造成的损害后果过分考虑而忽略其主观因素。在进一步审查的过程中,对造成损失的起因、社会影响的大小、职员的经济能力和对受害人的伤害程度进行量化考虑。这样使受害人得到充分赔偿的同时,减少了司法机关的责难色彩和沉重的思想包袱,让追究机制充分合理地落实。(2)细化、完善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国家赔偿法》中仅进行了抽象概括性的规定,笔者认为应该对其内容进行细化,划分为不同程度的赔偿数额,给法官提供相对具体的参考标准,同时可以参照民事侵权行为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如行为主体的具体情形、过错程度、侵权方式、社会影响、损害后果和当事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又因为刑事案件比民事案件的社会影响更大,所以,在明确刑事司法赔偿中精神损害时考虑的因素更加严格。通过以上的参考归纳出精神损害程度的判断标准: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侵权行为的过错程度和主观方面的故意程度;侵害行为的方式和场合等具体情形;受害人遭受侵害的程度;司法机关赔偿的及时性和充分性。(3)独立刑事司法赔偿制度的构建。一方面,简化刑事司法赔偿程序。现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无形中延长了受害人获得赔偿的时间,若没有及时得到赔偿,受害人有可能要经过六个月左右的漫长等待。首先,可以给予受害人是否向赔偿义务机关的上一级进行复议的权利,即受害者可以省略复议的繁杂程序,复议的目的是对违法或不当的侵权行为进行修正,而且根据我国司法现状,将刑事赔偿程序纳入刑事诉讼的特别程序还有很远的路程,所以可以在《国家赔偿法》中作出明确规定。受害人对赔偿义务机关的判决不满意时,可以直接向赔偿义务机关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赔偿申请。另一方面,需要完善赔偿委员会的组成结构,以保证审判的公平性。所以刑事赔偿委员会可以在目前法官单一组成的基础上让多元的社会因素参与,形成由法官、人民代表和法律知名学者按照合理的比例组成的审判队伍,来保证审判的中立性。这样,不同层次的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又体现了回避原则,符合刑事赔偿程序的正义要求。所以完善刑事赔偿委员会的设置是法制进步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司法赔偿制度探究论文
现行司法赔偿制度的确立,对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司法职权行为违法侵害时能够得到法律上的救济,促进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民主、法治要求的不断提高,司法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现出来。本文试透过司法赔偿制度的现状,就其中的相关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现行司法赔偿制度的现状
现行司法赔偿包括刑事赔偿与民事、行政诉讼的赔偿。刑事赔偿是指司法机关在行使刑罚权的过程中对于错拘、错捕、错判,致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国家承担的赔偿责任。民事、行政诉讼的赔偿是指在民事、行政审判过程中因司法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执行措施违法所造成的赔偿。
司法赔偿的范围: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规定,人身侵权的刑事赔偿包括:(一)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二)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三)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刑罚已经执行的;(四)刑讯逼供或者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五)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六条规定,财产侵权的刑事赔偿包括:(一)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的;(二)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罚金、没收财产已经执行的。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一条的精神,民事、行政诉讼的赔偿包括: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损害的。
司法赔偿的免责条款: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规定了刑事赔偿的免责情形:“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一)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的;(二)依照刑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三)依照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四)行使国家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的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五)因公民自伤、自残等故意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六)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一)因申请人申请保全有错误造成伤害的;(二)因申请人提供的执行标的物有错误造成伤害的;(三)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四)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情形的;(五)被保全人、被执行人,或者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保管人员违法动用、隐匿、毁损、变卖人民法院已经保全的财产的;(六)因不可抗力造成伤害后果的;(七)依法不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其他情形。”
司法赔偿的程序:第一、进入司法赔偿程序的前提是司法机关对其行为是否违法自行确认程序。第二、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程序。第三、司法赔偿复议程序。第四、赔偿委员会决定程序。第五、赔偿义务机关履行赔偿义务程序。
司法赔偿制度研究论文
现行司法赔偿制度的确立,对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司法职权行为违法侵害时能够得到法律上的救济,促进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民主、法治要求的不断提高,司法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现出来。本文试透过司法赔偿制度的现状,就其中的相关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现行司法赔偿制度的现状
现行司法赔偿包括刑事赔偿与民事、行政诉讼的赔偿。刑事赔偿是指司法机关在行使刑罚权的过程中对于错拘、错捕、错判,致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国家承担的赔偿责任。民事、行政诉讼的赔偿是指在民事、行政审判过程中因司法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执行措施违法所造成的赔偿。
司法赔偿的范围: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规定,人身侵权的刑事赔偿包括:(一)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二)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三)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刑罚已经执行的;(四)刑讯逼供或者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五)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六条规定,财产侵权的刑事赔偿包括:(一)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的;(二)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罚金、没收财产已经执行的。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一条的精神,民事、行政诉讼的赔偿包括: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损害的。
司法赔偿的免责条款: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规定了刑事赔偿的免责情形:“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一)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的;(二)依照刑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三)依照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四)行使国家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的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五)因公民自伤、自残等故意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六)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一)因申请人申请保全有错误造成伤害的;(二)因申请人提供的执行标的物有错误造成伤害的;(三)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四)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情形的;(五)被保全人、被执行人,或者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保管人员违法动用、隐匿、毁损、变卖人民法院已经保全的财产的;(六)因不可抗力造成伤害后果的;(七)依法不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其他情形。”
司法赔偿的程序:第一、进入司法赔偿程序的前提是司法机关对其行为是否违法自行确认程序。第二、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程序。第三、司法赔偿复议程序。第四、赔偿委员会决定程序。第五、赔偿义务机关履行赔偿义务程序。
司法赔偿制度研究论文
现行司法赔偿制度的确立,对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司法职权行为违法侵害时能够得到法律上的救济,促进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民主、法治要求的不断提高,司法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现出来。本文试透过司法赔偿制度的现状,就其中的相关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现行司法赔偿制度的现状
现行司法赔偿包括刑事赔偿与民事、行政诉讼的赔偿。刑事赔偿是指司法机关在行使刑罚权的过程中对于错拘、错捕、错判,致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国家承担的赔偿责任。民事、行政诉讼的赔偿是指在民事、行政审判过程中因司法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执行措施违法所造成的赔偿。
司法赔偿的范围: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规定,人身侵权的刑事赔偿包括:(一)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二)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三)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刑罚已经执行的;(四)刑讯逼供或者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五)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六条规定,财产侵权的刑事赔偿包括:(一)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的;(二)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罚金、没收财产已经执行的。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一条的精神,民事、行政诉讼的赔偿包括: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损害的。
司法赔偿的免责条款: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规定了刑事赔偿的免责情形:“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一)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的;(二)依照刑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三)依照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四)行使国家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的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五)因公民自伤、自残等故意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六)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一)因申请人申请保全有错误造成伤害的;(二)因申请人提供的执行标的物有错误造成伤害的;(三)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四)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情形的;(五)被保全人、被执行人,或者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保管人员违法动用、隐匿、毁损、变卖人民法院已经保全的财产的;(六)因不可抗力造成伤害后果的;(七)依法不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其他情形。”
司法赔偿的程序:第一、进入司法赔偿程序的前提是司法机关对其行为是否违法自行确认程序。第二、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程序。第三、司法赔偿复议程序。第四、赔偿委员会决定程序。第五、赔偿义务机关履行赔偿义务程序。
对现行司法赔偿制度的思考
现行司法赔偿制度的确立,对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司法职权行为违法侵害时能够得到法律上的救济,促进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民主、法治要求的不断提高,司法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现出来。本文试透过司法赔偿制度的现状,就其中的相关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现行司法赔偿制度的现状
现行司法赔偿包括刑事赔偿与民事、行政诉讼的赔偿。刑事赔偿是指司法机关在行使刑罚权的过程中对于错拘、错捕、错判,致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国家承担的赔偿责任。民事、行政诉讼的赔偿是指在民事、行政审判过程中因司法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执行措施违法所造成的赔偿。
司法赔偿的范围: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规定,人身侵权的刑事赔偿包括:(一)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二)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三)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刑罚已经执行的;(四)刑讯逼供或者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五)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六条规定,财产侵权的刑事赔偿包括:(一)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的;(二)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罚金、没收财产已经执行的。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一条的精神,民事、行政诉讼的赔偿包括: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损害的。
司法赔偿的免责条款: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规定了刑事赔偿的免责情形:“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一)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的;(二)依照刑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三)依照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四)行使国家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的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五)因公民自伤、自残等故意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六)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一)因申请人申请保全有错误造成伤害的;(二)因申请人提供的执行标的物有错误造成伤害的;(三)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四)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情形的;(五)被保全人、被执行人,或者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保管人员违法动用、隐匿、毁损、变卖人民法院已经保全的财产的;(六)因不可抗力造成伤害后果的;(七)依法不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其他情形。”
司法赔偿的程序:第一、进入司法赔偿程序的前提是司法机关对其行为是否违法自行确认程序。第二、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程序。第三、司法赔偿复议程序。第四、赔偿委员会决定程序。第五、赔偿义务机关履行赔偿义务程序。
现行司法赔偿制度研究论文
现行司法赔偿制度的确立,对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司法职权行为违法侵害时能够得到法律上的救济,促进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民主、法治要求的不断提高,司法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现出来。本文试透过司法赔偿制度的现状,就其中的相关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现行司法赔偿制度的现状
现行司法赔偿包括刑事赔偿与民事、行政诉讼的赔偿。刑事赔偿是指司法机关在行使刑罚权的过程中对于错拘、错捕、错判,致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国家承担的赔偿责任。民事、行政诉讼的赔偿是指在民事、行政审判过程中因司法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执行措施违法所造成的赔偿。
司法赔偿的范围: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规定,人身侵权的刑事赔偿包括:(一)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二)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三)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刑罚已经执行的;(四)刑讯逼供或者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五)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六条规定,财产侵权的刑事赔偿包括:(一)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的;(二)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罚金、没收财产已经执行的。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一条的精神,民事、行政诉讼的赔偿包括: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损害的。
司法赔偿的免责条款: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规定了刑事赔偿的免责情形:“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一)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的;(二)依照刑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三)依照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四)行使国家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的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五)因公民自伤、自残等故意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六)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一)因申请人申请保全有错误造成伤害的;(二)因申请人提供的执行标的物有错误造成伤害的;(三)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四)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情形的;(五)被保全人、被执行人,或者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保管人员违法动用、隐匿、毁损、变卖人民法院已经保全的财产的;(六)因不可抗力造成伤害后果的;(七)依法不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其他情形。”
司法赔偿的程序:第一、进入司法赔偿程序的前提是司法机关对其行为是否违法自行确认程序。第二、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程序。第三、司法赔偿复议程序。第四、赔偿委员会决定程序。第五、赔偿义务机关履行赔偿义务程序。
司法理念与大陆司法赔偿制度问题研究论文
「论文提要」
国家在对社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一些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国家应当对受损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给予公平、及时、有效的补救。正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条第三项提出的:“本公约每一缔约国承担:(一)保证任何一个被侵犯了本公约所承认的权利或自由的人,能得到有效的补救,尽管此种侵犯是以官方资格行事的人所为;(二)保证任何要求此种补救的人能由合格的司法、行政或立法当局或由国家法律制度规定的任何其他合格当局断定其在这方面的权利,并发展司法补救的可能性;(三)保证合格当局在准予此等补救时,确能付诸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规定也为健全国家赔偿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国家赔偿法》实际上是一部人权保障法,是兑现宪法保护公民权庄严承诺的重要机制,是国家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免受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的最后防线,它应当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等现代司法理念。(9674个字符)
「以下正文」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的司法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法律文化,并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基本观念,即现代司法理念。1966年第21届联大通过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国际人权公约》等,在保障人权等现代司法理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司法理念主要包括司法公开、公平、公正、独立以及尊重和保障人权等等。在大陆,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权力高度集中,行政权司法权合二为一,故在建国初期大陆建立的司法制度还相当落后,未摆脱封建残余的影响。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开始觉醒并提高。1994年,大陆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赔偿制度,是大陆建设法治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成果,对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大陆加入世贸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司法的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的法律文化和现代司法理念被广大国民所接受,国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中共中央顺应形势,高瞻远瞩,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在十六大提出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直接写入宪法。这些都为大陆完善国家赔偿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大陆现行《国家赔偿法》实施十年来,我们认为,该法的立法精神、目的和宗旨总的是符合现代法治和现代司法理念的,但其中一些具体规定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符合公开、公平、公正以及人权保障等现代司法理念的要求。下面就大陆司法赔偿制度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所指的司法赔偿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中的刑事赔偿与非刑事司法赔偿。
一、司法赔偿归责原则问题
当代离婚赔偿法律体系的改善
本文作者:雷颖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本文以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为分析对象,主要探讨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离婚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二是我国现行立法关于离婚损害赔偿的不足;三是完善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对策。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拟对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民事赔偿责任制度的一种,是指因夫妻一方的重大过错而致婚姻关系破裂,离婚时无过错配偶一方有权要求有过错配偶一方对其所受之损失承担相应民事责任,予以赔偿的制度。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可以得出,首先,离婚损害赔偿的原因是由于夫妻一方的重大过错而导致了婚姻关系的破裂,侵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其次,无过错的一方享有赔偿请求权,立法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为了保护婚姻关系中的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避免无辜者的权益由于配偶存在过错而受到伤害,正如我国学者所说的:“这适应了我国新形势下调整离婚关系新情况的需要,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有利于维护合法婚姻关系,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制裁过错方的违法行为。”
(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法理基础婚姻损害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这从法律条文使用到了“过错”、“赔偿”、“暴力”、“虐待”等用词可以看出端倪。亦即,离婚损害赔偿是侵权赔偿的一种,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侵害了权利人的权利,而需要对权利人的权利进行修复,即对权利人进行赔偿,这种赔偿包括物质赔偿和精神赔偿。所以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建立在侵权理论之上的,而非契约理论,“将契约的一般原理用于婚姻关系有些牵强附会。虽然婚姻的缔结也是建立在男女双方平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合意,但在内容等方面与一般契约关系有明显不同,将离婚损害赔偿的理论依据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显有不妥,离婚损害赔偿责任应为侵权责任而非契约责任。”那么,婚姻损害行为侵害的是什么权利呢?笔者认为,这需要综合分析、具体判断。如夫妻一方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那么行为人侵害的是对方的配偶权,行为人所违反的是忠诚义务;如果行为人采取暴力、虐待的行为虐待对方,那么他(她)侵害的是对方的人身权等权利。这就说明,婚姻损害行为侵害的并非单纯的权利,而是一种或者多种权利,且这些权利均为人格权、人身权等权利所包含。事实上,从应然的角度来看,婚姻侵权行为所侵害的权利范围可能更大,只不过由于我国立法采取了列举式的规定,将婚姻损害赔偿仅限于几种法定的情形而已,因此从理论上说,我国在将来的立法中还可以对这些情形进行进一步的扩展。
二、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论刑事赔偿的立法体例
当前,国家赔偿法修改在即,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刑事赔偿立法经验,对确立我国刑事赔偿的立法模式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对大陆法系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刑事赔偿立法体例考察,借鉴我国学者对刑事赔偿立法体例的一些建议,论证了我国刑事赔偿应当单独立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现行国家赔偿法集实体法和程序法于一身,包含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两部分。“在日本于1947年制定单独的国家赔偿法后,这种体系完整、内容全面、实体与程序统一的国家赔偿法典模式,即成为各国效仿的榜样。”国家赔偿法集实体法与程序法于一身的立法方式是世界各国国家赔偿立法普遍采取的模式,这种模式集中反映国家赔偿制度实体和程序具有的特殊性,有利于保障实体法的实施,有利于正确及时解决国家赔偿案件,充分考虑了实体与程序的协调配合,在司法实践中便于群众和司法机关操作。学者们对此种立法模式几乎没有异议。学者们争论较多的是将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共同规定在一部国家赔偿法中是否适当的问题。其实这一问题在国家赔偿立法之初学者们就有不同的主张。有的学者主张将刑事赔偿规定在统一的国家赔偿法中,否则会造成法律之间的重复或不协调,或者会造成缺乏可资遵循的共同原则。有的学者坚持将刑事赔偿规定在刑事诉讼法中。还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刑事赔偿制度立法应参酌各国经验,对刑事赔偿单独立法。最后国家赔偿法采取了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统一立法的体例,立法者为什么采取这一体例,有的学者认为统一立法方式不仅有利于协调部门间关系,省去不必要的重复立法,而且也可以避免某类国家赔偿责任在立法上的空白,有利于受害人起诉获得赔偿。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顾昂然也解释说:“国家赔偿有一个发展过程,是先从行政赔偿开始的,逐步发展到冤狱赔偿。我国制定国家赔偿法,可以把行政赔偿、刑事赔偿一起规定。”
一、大陆法系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刑事赔偿立法体例考察
(一)德国刑事赔偿的立法情况。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有关刑事赔偿的法律制度就已经建立起来,1898年德国颁布了《再审无罪判决赔偿法》,1904年颁布了《无辜羁押赔偿法》,1932年正式颁布《冤狱赔偿法》。1971年3月8日颁行《刑事追诉措施赔偿法》。1981年6月26日联邦德国颁布《国家赔偿法》,但1982年10月19日被联邦宪法法院宣判无效,目前德国尚无统一的国家赔偿法典,虽然1981年德国国家赔偿法已经废止,但体现了德国国家赔偿制度发展的趋势。从该法法律条文的规定来看,该法实为国家赔偿的一般性规定,对刑事赔偿的明确规定体现在第5条司法和立法的责任一条。《刑事追诉措施赔偿法》为现行刑事赔偿依据的法律,该法专门规定了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赔偿范围以及适用的特别赔偿程序。
(二)日本刑事赔偿的立法情况。1947年,日本制定了《国家赔偿法》,并于同年10月27日正式公布施行,1950年,日本又制定了《刑事补偿法》。日本《国家赔偿法》只有9条,内容主要是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赔偿的范围、民法的适用、有关赔偿额的规定等,没有规定赔偿的程序,没有明确规定刑事赔偿的有关内容。日本《刑事补偿法》共26条,还有附则多条,详细规定了刑事补偿的归责原则、范围、标准、程序等内容。
(三)奥地利刑事赔偿立法情况。1948年12月18日,奥地利制定了《公职责任法》,实际就是国家赔偿法。1969年7月8日奥地利国民议会通过了《刑事赔偿法》对刑事赔偿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奥地利法律有关刑事赔偿的制度具体体现在《刑事赔偿法》中,1989年奥地利《公职责任法》的修改,并没有将刑事赔偿法的内容纳入进来,继续保持《公职责任法》、《刑事赔偿法》并行的立法模式。
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侵权领域的作用
摘要:惩罚性赔偿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在实践适用的过程中却饱受争议。尽管如此,倾向法律实用主义的英美法系国家广泛适用该制度,而大陆法系国家始终遵循损害与赔偿相适应原则。而惩罚性赔偿金制度首次在我国199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出现,文章从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在产品侵权领域进行分析,包括适用范围以及适用标准,并针对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往往出现裁判不一的现象,提出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适用条件;惩罚性赔偿金数额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概述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界定。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指为达到惩罚不法行为人、赔偿受害人所受损失以及遏制类似不法行为再次发生的目的,由法院根据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受害人损失程度、加害人恶意主观程度等诸多因素后,最终作出判决不法行为人支付超出被害人实际损失的一种赔偿制度。(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基本内涵。1.目的具有独特性惩罚性赔偿金数额是依附于补偿性赔偿金数额但又高于其赔偿数额。其不同于传统的补偿性赔偿制度,仅为了补偿受害人实际损失,惩罚性赔偿更注重惩罚不法加害人和威慑到社会中潜在的行为人,以达到预防再发生类似的行为的作用。其判决超出实际损失的金额是一种针对其危害性更严厉的否定性评价。2.惩罚性赔偿金数额考量因素具有多样性惩罚性赔偿数额计算考量因素具有多样性,不单单只考虑受害人实际遭受损失这一种情形,其须从多个角度考量。计算惩罚性赔偿金数额时实际损害通常是不确定的,只有将各种因素都考虑在内之后,得出的赔偿金数额才能更有效地保障司法的公平和公平性。3.适用范围具有法定性英美法系国家允许双方订立合同时,事先通过意思自治约定违约行为人支付一定的惩罚性赔偿金。而在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的特殊情况下才适用。
二、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司法裁判之立场
(一)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司法裁判现状。总体上,我国民事赔偿遵循传统的补偿性损害赔偿原则。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采取传统的补偿性赔偿制度处理具体案件已经无法充分体现公平和公正性。在面对社会中存在许多恶性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受害人在衡量诉讼成本、风险收益、举证责任难度等诸多因素之后,往往会选择放弃法律救济手段。此时即使行政机关介入到案件中,对侵权人作出一定的行政处罚,但其处罚的力度相较于经营者从中获得的高风险的收益相比,也只是微乎其微,治标不治本,大都数经营者会因违法成本过低,选择铤而走险继续实施该类似行为,从而不能高效的抑制诸如此类的违法行为。在侵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主要集中在产品侵权。2009年《食品安全法》第96条规定,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有权要求赔偿实际损失外,还有权向法院诉请生产者或者主观明知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销售者向其支付商品价款十倍的赔偿金。从规定中可以看出,首先,针对生产者的主观要件法条未作明确的规定,换言之,无论其是故意、重大过失、一般过失,只要其存在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行为,消费者均有权要求其赔偿价款十倍的赔偿金。其次,作出价款十倍的惩罚性赔偿的处罚,但在赔偿倍数上虽增至到价款十倍,但相较于消费者因其不符合食品标准所遭受的损失,存在显失公平性。举例来说,食品本身价格通常为几元到几百元不等,假使该食品为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赔偿十倍的价款也仅是几十元到几千元。生产者或销售者在权衡赔偿的数额与巨额利润下,往往会选择继续实施不法行为。随之,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第147条规定了赔偿金额不足缴纳民事赔偿、罚款以及刑事罚金时,民事赔偿优先原则;第148条第1款增加首负责制,只要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遭受损害的,均有权无先后顺序选择消费者或生产者赔偿,这二者不得推诿,先赔偿,后按照谁责任谁负责,即无责任一方向有责任的一方追责;第148条第2款增加除价款十倍以外的损失三倍的计算赔偿金数额的方式,受害人可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计算方式,保障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此外,2009年《侵权责任法》第47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生产、销售,造成人身伤亡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支付相应的惩罚性赔偿。”适用该制度在主观要件上,侵权人必须是“明知”;在损害结果方面,必须达到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结果。该法条适用构成要件过于严苛,仅能适用于解决极个别案件中,其不适用于一般的案件中。另外,针对惩罚性赔偿金额仅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未按照以往的倍数标准、设置最低基础保障额,其给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易导致司法专横,严重损害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二)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之不足。1.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过窄。当前,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主要适用于少部分的合同领域以及侵权领域,由此可见适用范围极其狭窄。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于我国侵权领域主要还是集中适用于产品侵权,且是恶意的产品侵权案件。但事实上侵权领域的范围极广,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的恶意侵权案件,如环境污染、医疗侵权、网络侵权等,其侵害了社会广大人民利益。制度的制定是为了更好遏制违法行为,在侵权领域适用该制度具有较大局限性。因此,扩大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侵权领域是有必要的。2.惩罚性补偿金数额计算标准不尽合理。目前世界上适用惩罚性赔偿金制度计算模式主要有三大类型:固定金额模式、弹性金额模式、无数额限制金额模式。我国该制度适用的计算标准是:其一,采用固定倍数标准,其为固定金额模式;其二,采用“相应的”标准,其为无数额限制金额模式;其三,最低赔偿标准,最低赔偿标准是一种兜底条款,例如: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500元最低保障金额。而遵循固定“倍数”标准适用于具体案件中,法官在作出判决时,会过于单纯机械根据商品价款或服务费用来确定惩罚性赔偿金额,而不能具体案件具体对待,这样作出的判决往往是不适当的。举例而言,例如,二人同时同地购买同一家过期的食品,二者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其中一人仅出现呕吐等轻微症状,另一个则出现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巨大损失。若最后这两种损害结果都按照同一标准赔偿的金额,显然对于后者的损失是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