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科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06:08: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司法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司法科秘书个人工作总结
时间如梭,一眨眼已经是XX年的年末了,我被作为储备干部派遣到街道工作已整整半年了。半年的时间虽然十分短暂,但是对我来说意义却是十分重大的,因为这是我走出校园这座‘象牙塔’、跨入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人生中的一次社会角色转变。回顾这半年来的工作,有领导的关心,有同事的关怀,有工作中的挫折,也有取得的小小成绩,工作使我学到了丰富的实践知识、工作技巧以及做人的道理。
110接处警是我在街道司法科的第一项工作,起初,由于我以前未从事过街道方面的工作,加上对周围地区的不熟悉,因此,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在司法科负责人和办公室其他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很快了解了街道内的×个居委会,并且通过走访形式,熟悉了各居委会所在的地理位置,认识了一些居委会干部,这对我开展110接处警工作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每当发生110接警案件时,我积极与各个居委会联系情况,及时了解矛盾的解决情况,基本上做到了当天情况当天反馈区司法局的目标。同时,我对司法科110接警单进行了无纸化办公,将每一份11处理单进行计算机登记,做到统一化管理。
我是学法律专业‘出生’,而且法律咨询工作一直是我的强项,因此,在司法科“窗口”接待工作中,我基本‘承包’了所有居民的来访法律接待工作。每一次接待我都要求自己做到“四心”,即接待居民要热心、解答问题要细心、遇到疑问要耐心、弱势群体要关心。可以说,做到这“四心”是实现居民咨询满意率达100%的基本前提。另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做到居民带着疑惑烦恼来,提着满意高兴走。
在法律宣传方面,我坚持每月出版一期街道法律动态,及时传递各类法律、信息动态,让居民了解我街道司法科的工作,做到政务公开,接受居民监督。11月份我制作了法律宣传栏,为了能尽快使宣传栏投入使用,我不仅利用工作时间,而且利用午休以及平时休息时间,从构思策划到收集资料,再到制作版面以及绘图上彩,用整整1星期的时间将法律宣传栏的四个版块‘法律小常识、援助天地、警示钟、信息之窗’制作完成。由于宣传栏有各类丰富的法律常识、案例、信息等,并配以色彩艳丽的图画,图文并茂,吸引了大量居民的兴趣,也得到了居民的高度认可。
总而言之,工作才刚刚开始,取得的成绩也仅仅代表过去,我知道,我不懂的东西还很多,要学习的也很多,一时的沾沾自喜或骄傲自满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仍然要继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兢兢业业,踏实勤奋;在政治思想上,要处处以公务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要求上进。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将工作做得更好。
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本区公、检、法、司等部门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衔接与配合,切实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有效地开展,确保刑罚的正确实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两高两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居住在本辖区内的,被宣告缓刑、被判处管制、被剥夺政治权利、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
第二章审判机关
第三条区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过程中,根据案件情况,对本区被羁押的被告人有可能适用缓刑、管制、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向被告人居住地街道(镇)司法科发放《关于是否具备适用非监禁刑条件意见征询表》(以下简称《意见征询表》),听取意见。
街道(镇)司法科收到区法院发放的《意见征询表》后,通过走访公安派出所、居委会、原单位、家庭、学校等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填写《意见征询表》。
社区违反规定处置条例
为不断增强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体现刑罚执行的严肃性,根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和市司法局《关于社区服刑人员日常行为奖惩的规定》等文件精神,对本区违反社区矫正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予以处置,作出如下规定:
一、日常行为处分
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内,违反社区矫正规定,经教育不改,尚未构成违法犯罪的,分别予以处分。
(一)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警告处分:
1、连续2次无故不接受个别教育的;
2、无故不参加集中教育学习并不愿补课的;
考试制度改革论文
【提要】日本法学的基本目的不是为了直接培养职业人员,通过司法选拔法制精英的法律职业选拔模式与法学教育是脱节的。但是这种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选拔制度在新的条件下暴露出越来越明显的弊端.在变动、司法改革、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日本参照美国的(LawSchool)模式,提出了法科大学院构想,开始将法学教育与选拔、培养法律职业家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预见这种变化将会对日本司法制度和法学教育制度产生重要,并在比较法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题】海外来风
【关键词】法学教育/司法考试/法科大学院构想
【正文】
日本称法官、检察官、律师三种法律专门职业人员为“法曹”。欲成为法曹,首先要通过竞争率极高的司法考试,然后在司法研修所中经过一年半的司法研修,最终考试合格才能够最终担任法曹。在这种法曹培养制度下,法学教育与法曹选拔脱节,二者并无直接的联系。司法考试严格限制人数,(注:日本选拔的法曹人数历来较少,现行制度下,从20世纪60年代直到90年代初,每年司法考试合格人数只有500人左右。90年代以来开始增加合格人数,现在每年的合格人数为1000人左右。参见丁相顺:《日本法律职业选拔培训制度及其改革》,《人民检察》2000年第4期,第61页。)一方面塑造了日本司法精英型的特征,保障了司法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日本司法人数不足,司法救济不够的弊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在规制缓和的大形势下,长期依靠行政指导制调整社会关系的日本开始了由“事前规制型”向“事后检查型”的改革。(注:关于日本司法改革的背景,参见2000年12月28日《法制日报》载《密切法律交流推进中日友好——访日本法务大臣高村正彦》一文,法务大臣高村正彦说:“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对于日本而言,面临社会、形势的复杂多样化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当务之急是推进行政等各项改革,完成由‘事前限制型’社会向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事后检查型’社会的转型。具体到司法领域,日本将大力推进司法改革,完善法律制度体系,下个世纪,司法将在维护法治社会、保障国民权利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样,为了解决司法人数不足的问题,大学的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制度、法曹培养制度、司法制度开始联系起来,法学教育界和司法实务界提出了法科大学院构想。
一、日本法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与改革
小议日法科学院构想与司法考试制度改革
【内容提要】日本法学教育的基本目的不是为了直接培养法律职业人员,通过司法考试选拔法制精英的法律职业选拔模式与法学教育是脱节的。但是这种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选拔制度在新的条件下暴露出越来越明显的弊端.在社会变动、司法改革、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日本参照美国的(LawSchool)模式,提出了法科大学院构想,开始将法学教育与选拔、培养法律职业家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预见这种变化将会对日本司法制度和法学教育制度产生重要影响,并在比较法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学教育司法考试法科大学院构想
日本称法官、检察官、律师三种法律专门职业人员为“法曹”。欲成为法曹,首先要通过竞争率极高的司法考试,然后在司法研修所中经过一年半的司法研修,最终考试合格才能够最终担任法曹。在这种法曹培养制度下,法学教育与法曹选拔脱节,二者并无直接的联系。司法考试严格限制人数,(注:日本选拔的法曹人数历来较少,现行制度下,从20世纪60年代直到90年代初,每年司法考试合格人数只有500人左右。90年代以来开始增加合格人数,现在每年的合格人数为1000人左右。参见丁相顺:《日本法律职业选拔培训制度及其改革》,《人民检察》2000年第4期,第61页。)一方面塑造了日本司法精英型的特征,保障了司法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日本司法人数不足,司法救济不够的弊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在规制缓和的大形势下,长期依靠行政指导制调整社会关系的日本开始了由“事前规制型”向“事后检查型”的改革。(注:关于日本司法改革的背景问题,参见2000年12月28日《法制日报》载《密切法律交流推进中日友好——访日本法务大臣高村正彦》一文,法务大臣高村正彦说:“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对于日本而言,面临社会、经济形势的复杂多样化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当务之急是推进行政等各项改革,完成由‘事前限制型’社会向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事后检查型’社会的转型。具体到司法领域,日本将大力推进司法改革,完善法律制度体系,下个世纪,司法将在维护法治社会、保障国民权利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样,为了解决司法人数不足的问题,大学的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制度、法曹培养制度、司法制度开始联系起来,法学教育界和司法实务界提出了法科大学院构想。
一、日本法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与改革
日本的法学教育是在法制近代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日本法学教育在明治时期就形成了官方与民间法学教育的二元格局,经过明治政府的一系列统合措施,近代法学教育培养的法科学生为推进日本法制近代化过程和国家的近代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注:丁相顺:《日本近代法学教育的形成与法制近代化》,《法律史论集》2000年专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37页。)
二战以后,随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和精英型法律?教育日渐普及的情况下,法学教育成为一种法律修养式的普及型教育,“日本大学本科阶段(四年制)法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法律的专职人才,而是一种为普及法学思维方式而开设的普通素质教育。实际上,可以说这种教育的目的只是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养成法律思维(Legalmind)为此,在日本各大学法学院的本科课程设置中,除法律方面的科目以外,往往还包括与法律职业无直接关系的政治学方面的内容,四年制本科毕业生人多从事非法律工作”(注:[日]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这是作者于2000年12月参加“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国际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参见此次研讨会论文集。)。在现行司法考试制度下,不仅本科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无直接关系,而且研究生教育也与法律职业没有直接关系。研究生院培养的法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大多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目前日本全国共有622所大学(国立大学99所,公立大学66所,私立大学457所),其中有93所大学开展法学教育,拥?法学部或者法学院。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大体可以分为三类:?nbsp;部分充任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机构的公务员;大部分人在各种民间的企业或公司中就职;只有极少一部分的毕业生能够通过司法考试成为专门的法律职业家。(注:[日]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这是作者于2000年12月参加“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国际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参见此次研讨会论文集。)
少数民族法学本科论文
一、民族法科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现状。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语种交汇的地区,除了汉族和回族使用汉文字以外,其他少数民族民族都有自己通用的语言文字。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不高,多数无法用汉语熟练交流。学生对专业教材能全部理解的仅占25%,70%以上的民族学生对汉语授课的部分课程基本能听懂,但让他们用汉语口述所学到的知识是很困难的,久而久之,对专业课程丧失兴趣。民族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课的仅占52%,多数学生缺乏学习耐心和持久性,专业课考试通过率明显比汉族学生低。新疆少数民族大多数来自于农牧区,其在语言、心理、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具有本民族特质,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大部分民族学生民族身份自尊感很强,交往范围狭窄,易形成小团体,只与本民族学生来往的较多。
(二)教学现状。
1.教学方面
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实践课较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高,被动教学现象突出;注重法条讲授,但对其法理讲授较少;用模拟法庭方式上课的占12%。司法考试作为法学教育质量的评估要素之一,对法学教育内容产生一定影响。调查发现,16%的教师在民族班上课完全以司法考试为主线。
司法局调解员培训工作通知
各街道(镇)司法科:
为了推动我区人民调解工作健康发展,不断提高调解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我区调解员的梯队建设,经研究决定,依托“带教点”对各街道(镇)调解员进行培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时间
本次培训采用“轮训”制,培训时间从年3月开始,到年1月结束。其间,每月安排一个街道(镇),由该街道(镇)指派一名首席调解员或者纳入街道(镇)调解员梯队培养的调解员参加培训;参加培训的调解员每周两天(周二—周三),到“带教点”接受培训。
二、培训纪律
参加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日要按时参加培训,不得迟到、早退。如遇特殊情况,须经所在街道(镇)司法科科长和“带教点”同意,方可请假,并由“带教点”安排,补足培训对象缺席的时间。
高职经济法教师知识更新与拓宽途径
摘要:由于各行各业的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以及法律法规条款不断变化,高职经济法教师必须具有主动更新和拓宽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然而,我国高职经济法教师的知识水平现状不能适应未来的需求。因此,须从纵向与横向两大方面出发,就教师更新和拓宽知识的具体途径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职经济法教师;更新;拓宽;实践能力
高职财经类专业普遍开设经济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法律为底线做出决策、解决纠纷和防范风险的能力。长期以来,法条深奥、知识枯燥、授课方式陈旧等原因造成经济法课程难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可,故教学效果欠佳,教师授课的挫败感增强。作为一门兼具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性的课程,高职经济法教师须同时具有较高的法学理论水平、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较广的综合知识面以及知识更新拓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方能胜任教学工作。目前,高职经济法教师的理论修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教学改革对其的高标准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经济法教师的知识更新与拓宽途径的考虑,不重视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从而导致教学停留于低层次和低水平。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如何更新和拓宽教师的知识,有利于促进该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
一、高职经济法教师知识水平现状分析
(一)部分教师法学理论功底薄弱
目前,高职专业经济法课程老师一般由两种学科背景构成:一是法学专业;二是经管类专业。法科出身的教师一般具有扎实的法律基础,受过系统的法律思维训练,理论素养较高;经管类专业出身的教师,不善于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法学理论功底薄弱,无法准确把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规律。法学是具有独特逻辑和规律的学科,法律思维不同于任何一门其他学科所运用的思维。如果教师自身法学理论水平不足,教学只能局限于课本概念及简单案例,无法向学生传授经济法知识学习特有的逻辑和规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创新型法学人才培育研究
随着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法律在文明社会中的价值与功能日益凸显。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被写入宪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历史性任务。在社会法治化和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下,经济全球化、知识商业化、学习数字化、发展可持续化等挑战也迎面扑来。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不仅对法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法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内在动力。自上世纪末教育部法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提出“大法学”的法学本科教育思路、确定14门法学核心课程以来,全国各地高校法学院掀起了法学教育改革的浪潮。在这股浪潮中,我院充分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办学经验,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国内法学院中率先开办德语法学本科班,致力于培养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认真总结和反思这五年多的创新实践,不仅有利于我院法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创新及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不无借鉴意义。
一、法学本科生培养现状与不足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法科学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其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担忧。人们普遍认为,法律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法科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将主要精力从课堂研习转向应对包括国家司法考试在内的各种职业考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法科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训练与法律实践诸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1]
1.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从社会对法科学生的反映来看,法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普遍过于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虽然许多高校法学院把法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宽口径、复合型”、“经济与法律相结合”等,但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不少法学院的课程结构缺少实质性的创新,基本是在法学14门核心课程之外点缀一些与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有关的选修课而已,没有将它们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合理的编排,导致法科学生的法律基础理论训练不足,而对法律以外的学科又只知皮毛。
2.法律理论基础薄弱,法理思维不足
司法独立制度研究论文
一、法官的职业素养对司法独立的意义
法官是法治的核心要素,法律必须依靠法官来公正有效地适用。在西方人眼里,法官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role,或称之为作用):通过法科的训练,旨在改善司法决策(judicialdecision-making)的质量,格外独立于司法委员会(judicialcommittee),拥有相当的自由而凭借其品质(merit)去审理案件。[4]司法独立要求“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的司法机关统一行使,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力”,[5]而其核心是“裁判者在进行司法裁判过程中,只能服从法律的要求及其良心的命令,而不受任何来自法院内部或者外部的影响、干预或控制”。[6]也就是说,司法独立的核心要素是法官独立,下文的论述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参照英美法系国家,“最高法院于下级法院之法官如无行为不当得继续任职,并于规定期间领受酬金,该项酬金于继续任期之内不得减少”。[7]以此保证法官独立审判,忠诚于法律。我们在赞许这种制度的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法官个人的独立(或者说独立于组织和上级)必须以法官自身素养的提高为前提。倘若法官自身水平有限,其独立程度就是错案的程度了。考虑法官的素质,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演绎公正善良艺术的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职业(profession)不仅仅是一种从事的工作,它更要求诀窍、经验以及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波斯纳在讨论法律职业时指出“法律总是被理解为是一种既是学得的也是博学的活动,进入法律业总是受到这种或那种限制。(英文learned同时具有学得和博学两种含义——译者注)”[8]这种技能包括法律职业语言(行话)、法律职业思维模式及司法技术(解释技术、推理技术、文书写作技术等等)。这些职业技能与以学历为标准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然而,“在文化水平上,现有的法官确实与理想状态的法官相距甚远。尽管很多法官已经以各种方式获得大专甚至大学本科文凭,但是,除了少数通过自学高考获得学历的法官外,绝大多数法官自己都不把这种学历当回事,他∕她们公开称自己是水货。”[9]我们不难发现,学历成为司法独立制度建设的一个基础性障碍。即使不能断言学历与职业水平有正比关系,也不能忽视我国法官的低学历现状。
另一方面,独立行使校正正义的人必须具备高尚的伦理道德,包括法治信仰(权利本位观念、程序正当观念、规则至上观念等等)和行业职业道德。法官的职业道德应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成文法(《法官法》)的规定,法官行业内部规则和章程,习惯和经验。前两者都可以用制度来约束,至于后者,国民的心理习惯还是官本位的权力思想,而法官所要求的是一种权利本位的人权思想。习惯的差距亦是一大障碍。
我们发现法官在司法独立中面临的两大问题:法科教育和习惯经验。后者必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度,其基础是自身修养,其手段又回到法科教育上来。在法官的层面上,要改善现状,实现司法独立,势必要求法科教育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