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警官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05:14: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司法警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司法警官普通话学习的状态
司法警官方言情结的产生及其特征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性变体。我们把认为自己的方言亲切、优越,从而排斥其他方言乃至民族共同语的心理称之为方言情结。不可否认,方言中存在一些有益成份,这些有益的成份也促成了方言情结的产生。首先,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性变体,在交际中,有时也能发挥出某种独特的作用。如司法警官在与不会说普通话的监狱服刑犯人说方言,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便于交流。1.方言的向心力:方言区的人对普通话不感兴趣,对本地方言则情有独钟,以会说方言为荣,这是狭隘的地方主义观点在言语行为上的表现,这种狭隘心理的形成不仅和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影响有关,更和社会的经济衰退发展状况相关。2.方言的外张力:方言情结还会不断地影响并蚕食附近的其他方言,甚至会成为被影响地区的主要工作和生活方言。3.方言的顽固性:由于方言是所有的使用者在学会读写之前就学会了的,所以童年过后就不易更改,青春期后则基本上无法改变。一个人说话的方式方法是他的习惯所致。另外,方言不仅负载工具信息,而且负载情感信息,正是这种情感因素使方言区的人常常偏爱方言,而疏远普通话。方言的这些有利因素促成了方言情绪的产生,滋长了方言情绪的发展,使方言情绪逐渐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独有的向心力和外张力及其顽固性,也成为了普通话推广的主要阻碍。可见,在方言情结的强烈影响下,产生了大量学习普通话的消极心理因素。“动机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原动力,同时也是指使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内在力量。”很多人普通话学不好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动机。很多司法警官认为说普通话只要听者能顺利听懂就行,不必花那么多力气去学,不必认真对待。的确,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交际,但对于司法警官来说,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语音形象和文化素质的问题,还关系到职业规范。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语言心理态度,大部分的司法警官在普通话的推广应用上都是消极被动的。
湖南省司法警官学习普通话心理现状的调查
湖南全省现有监狱27所,劳教所20所,现有监狱、劳教司法警官共计15000余人。实际每年在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进行新干警培训、晋升警衔培训、警官首次授衔培训、警官通讯员培训、科级干警班培训、监区长培训的人员有1300人左右。但是,目前,全省每年新进入司法警官队伍的大学毕业生大约有400名,他们绝大部分有普通话等级证,其他新入职的司法警官来自退伍、复员军人或从其他单位选调,许多并没有参加过普通话的培训与测试;而对于那些已经入职的原有司法警官来说,由于时代或历史原因,绝大部分的普通话达不到国家对于公务员的要求,更与司法警官的工作岗位要求相差甚远,对于服刑、劳教人员的矫正教育效果就不很理想。因此,司法警官工作岗位迫切要求司法警官应该具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本文对2011年3月全省监所警察首次授衔班、8月全省监狱、劳教系统警察第一期晋升警督班、9月全省新录监狱、劳教(戒毒)人民警察初任暨首次授衔培训班、10月第二期湖南省监狱、劳教系统司法警官晋升一级警督培训班的司法警官们进行了普通话心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处理均是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的频数分析。本文以2011年10月份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为例来进行分析,问卷共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1、对普通话推广的看法;2、对普通话培训工作的看法;3、司法警官普通话表达能力;4、司法警官普通话心理学认识。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现状的分析考虑了到监所调研的结果。心理学认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从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来看,42.3%的司法警官一讲普通话,就很紧张(表4-1),年龄小的普通话水平与习惯要稍高于年龄大的趋势,如:认为“年纪大了,没必要学普通话了”只占到28.1%(表4-3)。这说明心理障碍影响司法警官普通平话的学习,不利于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湖南省司法警官学习普通话心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普通话推广工作非常重视,但是我国监狱、劳教机关的推普工作的开展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就湖南省来说,造成湖南省监狱、劳教所司法警官普通话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观念落后,重视不够我省此外,司法警官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交往的范围主要是在当地,加之交往的对象主要是湖南本地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使用湘方言就觉得非常方便,因此,人们交流思想、信息传递时更加乐于使用当地方言。从我省司法警官的人员结构上可以看出,虽然每年持有普通话等级证上岗的警官有几百人,但对于宠大的司法警官队伍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国家规定每年9月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作为国家机关的监狱、劳教所以及公务员的司法警官对推普应该有责任义务去宣传与落实。但是,宣传不到位也导致推普宣传周的活动在监所几乎没有人知道。其次,湖南监所的各级领导重视不够,没以身作则经常使用普通话,做出表率。领导机关缺乏具体推普的工作措施,致使推普工作流于形式。(二)方言情结及语言环境影响司法警官普通话水平的提高除了方言带来的便利性,群体归属感心理也是司法警官在工作中使用方言的心理因素。一般来说,习惯是遵从环境而形成的。阿伦森认为“遵从”就是受到他人或团体给予的现实的或想象中的压力的结果,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变化的事实。作为部门中的一员,大多数同事的行为习惯和潜在的规范都会对个体形成无形的压力或改造力量,令个体渐渐就范。如果部门内大家都不说普通话,个体自然也不习惯说普通话,长期如此,会内在化为态度,即主动遵从不说普通话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由于自信心不足、面子观念、缺乏勇气、效果不明显以及缺乏学习方法等,也使得司法警官在使用普通话上存在心理障碍。在访谈中,很多人表示,想表达某个意思却往往找不到普通话中相对应的词,不能准确的表达意图,传情达意,甚至会在普通话中夹杂一些地方方言,形成所谓的“塑料普通话”,引发别人误解或是笑话,从而更加羞于出口。再者,学说普通话是技能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需要方法与技巧的。由于缺乏系统培训,没有受过良好的普通话教育,大部分人员受方言习惯影响,因而在实践运用普通话中,存在方音明显,声、韵、调差异明显。因此各级司法警官都要迫切需要参加相关的培训、接受普通话教师的专业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果的提高司法警官的普通话水平,从而进一步在工作中能规范的使用普通话。(三)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国家在2001年颁布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但是,没有出台有关的配套实施细则。司法机关在具体推广普通话工作中,缺少具体指导思想,没有在各监狱、劳教所设立专门的下属机构、配备人员以及下拨配套的开展工作经费,更没有出台各种激励机制或惩处的措施。讲不讲普通话、推不推广普通话成为一种自愿的行为,而不是法律强制要求的一项工作,因此这项工作在各监狱、劳教所是很难长久地有效地开展下去的,取得的效果也就不会明显了。
司法警官普通话锻炼教改综述
在全球化进程逐步加深的时代,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语言修养成为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司法警官是我国司法警察队伍中一个特殊的警种,特指监狱劳教机关的人民警察。在干警中推广普通话,成为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规范干警执法和提高干警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一名基层干警能否驾驭语言,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品格、气质、文化修养,更影响到狱所执法机关的形象。作为一名司法警官职业院校的教育者,笔者对司法警官普通话测前培训做出一些思考。
一、司法警官普通话水平的现状
1、与国家语委对公务员关于普通话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监狱、劳教所作为司法处罚和行政处罚的执行部门,以湖南为例,全省有监狱司法警官1万8千余人,劳教司法警官8千余人,每年在我校进行新干警培训、晋升警衔培训、科干培训、监区长培训人员有近4000人左右,而在职干警中除了每年新录干警中大约有300名左右大学毕业生有普通话水平等级证外。而对于已入职的原有司法警官来说,由于时代或历史的原因,有的普通话水平并没有达到国家对于公务员的三甲要求,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差甚远。
2、司法警官的语言态度与语言使用方面受到地域、学历、年龄等因素的限制。狱所的设立一般在地域上有其特殊之处,管教干警的奉献精神决定了其流动性不高,因此语言使用上由于学历的因素让其方言情感度较高,普通话使用机率较低。选择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大专以下人群占52.3%,本科人群占64.1%,从而给改造工作带来不利。
3、管教对象的变化加大。随着监管的服刑人员或劳教人员的变化,以及流动人口犯罪增多,在与两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时产生极大的困难,也影响到改造质量与效果。由此,工作对象和工作性质要求司法警官必须具备一定的普通话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服刑人员进行帮教、改造工作。这就要求作为湖南省唯一的一所司法警官高职学院在狱所人民警察进行定期培训时做好司法警官的普通话推广工作,更大程度上提高司法警官的普通话水平。
二、司法警官普通话培训难点
大学生法治思维路径选择
摘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大背景下,要求执法人员的培养必须具备法治思维。法治思维的培养,在高职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居于核心地位。本文以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的视角,寻求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路径,使法治思维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渗透进学生的内心和知识体系中。
关键词:法治思维;司法警官;路径选择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学生法治思维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求确立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工作布局,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作为司法警官的人才培养基地,应坚定不移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持续提高学生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为司法机关和基层法律服务机构提供充足的人才,从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需求。司法警官作为执法人员,应当充分培养、理解和运用法治思维,成为一名具备法治思维、理解法治思维、践行法治思维的新时代司法警官。(二)学生如何定位、理解。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法治思维与普通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法律思维的不同。第一,要求不同。普通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法律思维要求仅要求其遵纪守法、有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一名守法公民即可。而对于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来说,则不仅要求其遵纪守法、有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一名守法公民,还要求其具备法治思维,即,能充分理解和运用法治思维、信奉程序正义、注重规则的作用、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要求法律职业者将法律和规范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第二,目的不同。职业教育,主要是要求教育机构对教育对象进行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应该要求学院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突显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法治思维的司法警官。第三,具体表现形式不同。普通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形成法治思维,基本仅靠课堂教育即可实现。而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学生形成法治思维,则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还有实训教学、课外见习、警务化管理等各方面的影响,才能比较完整地养成其法治思维。时任司法部部长张军提出,要确保《监狱法》提出的把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落实到位。一是要守得住底线安全通道,做到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二是大力全面提升监狱人民警察的业务素养、政治素养,大幅提升改造能力;三是要对改造罪犯实现社会化,要让社会上的春风能够透进高墙,透进监狱铁门,依靠社会力量把政治思想、传统文化、忠孝诚信等,结合罪犯改造,让罪犯能够接受到符合个体实际的教育改造。“全面提升监狱人们警察的业务素养、政治素养,大幅提升改造能力”,就是对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的人才培养要求提高了一个层次。而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正是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业务素养、政治素养和提升改造能力的,是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必然的选择和重要发展方向。(三)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学生的职业法治思维培养。第一,法治思维培养的目的,是要求法律职业者将法律和规范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法律职业者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第二,法治思维培养的过程,是使普通大学生转变为法律人的过程。它要求学生理解、学习、贯彻“法治”概念,并在学校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法治思维”,并将这种思维方式带入司法工作中,从而提高国家司法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水平。
二、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内容路径选择
(一)法治思维的逻辑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为理论基础的逻辑思维方式,其目的是保障人权、维护公平正义、核心意义是限制权力。法治思维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法治理念、精神原则和逻辑的方式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人才。(二)以人为本的思维。第一,法治思维要求培养对象能够具备以人为本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法治理念和精神原则,从而达到保障公民人权的目的。第二,法治思维从依法办事出发,形成依照法律规范进行思维的逻辑体系,从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视角出发,用以对待和解决相关问题。第三,以人为本的基础是在法律规范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基础上的,在现行法规没有规定或规定不甚清楚的情况下,具备法治思维,是以人为本处理和解决问题最好的导向性指引。(三)程序意识的培养。第一,法治思维对职业培养对象要求具程序意识。程序意识是指法律职业者在办理案件和其他相关事宜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去开展工作,具备程序意识能使法律职业者处理法律事务时更具合法性。在具备程序意识的基础上,更应具备证据意识。第二,程序意识具体体现在法律职业者收集和运用证据上,体现在法律职业者运用相关法律法规证明相关法律事实上,体现在法律职业者对相关法律法规在证据和证明的运用上,体现在法律职业者在进行相关的事实推定上。第三,对司法警官类职业类院校大学生来说,培养程序意识是其在高校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提高法治思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培养程序意识,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更加充分地理解法治思维内涵,从而形成法治思维。
司法监督体系建设论文
摘要:监督体系建设是司法警官职业院校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争取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司法警官职业院校要着眼于校情,以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完善内部治理为关键,以从严管理为保障,推动监督体系建设。
关键词:司法警官;职业院校;监督体系
建设党的报告明确把教育事业作为民生之首,把落实教育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指明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司法警官职业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为社会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政法人才的历史使命。推进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现代化,关键的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要顺利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监督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只有切实加强监督机制建设,才能为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科学发展提供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进程中,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对促进司法警官职业院校改革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建成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新思想和新需求,科学设计惩戒、防范、保障机制,形成一整套有利于加强监督合力的体制机制制度,从而使监督走向日常化、常态化,推动司法警官职业院校校风、警风、学风、教风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实现,为经济转型、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不断增强。
一、制度体系建设是建立监督体系的基础
实践证明,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做好监督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制度体系才能发挥权力制衡、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的实际效果。在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进程中,要以司法警官职业院校章程建设为核心,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制度创新,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体系,规范依法办学行为,形成一套高效合理、监督有力的大学制度体系,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构建现代高校治理体系。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一个基本内容和重要条件是按照大学的组织特性和运行规律构建适宜的治理模式,创建起一套量身打造、适合国家需要与司法警官职业院校特色的治理结构。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全国高校启动章程制定和修改工作,为大学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章程是现代大学实现良性治理的制度基础,是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制度体系的“总纲领”和“基本法”,是教学、科研等一切办学活动的法律依据和权利来源,是加快教育现代治理的重要一步。司法警官职业院校要顺应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潮,以章程制定实施为龙头,明确办学方向、办学自主权的运行与监督机制,完善校内管理体制和框架,真正意义上走向依法办学、依章程治校的道路,为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二)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健全不当用权问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权力清单制度核心是一切权力出自法律,法无授权不可为。司法警官职业院校要实现内部权力公开运行并实现良性循环,应紧密结合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不仅要全面摸清职权底数和业务事项,厘清职责权限,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还要公开权力运行的过程和结果,构建“分岗查险、分险设防、分权制衡、分级预警、分层追责”的预警防控“五分模式”,逐步建成起科学高效的权力运行防控体系,确保学术权力、政治权力、行政权力、教职工民主管理权力的动态制约和合理均衡。(三)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民主的基础是公开,公开是最好的监督。信息充分公开会极大地改善社会公众的监督条件,提升公众的监督能力,能够有效防止腐败。司法警官职业院校要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加强信息公开,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在决策前公开征求意见,及时重大教育项目和工程实施情况,公开违法违规事件查处结果,主动向社会公开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和教育督导报告,积极公开群众关注的信息,及时宣传学校重大决策、政策,及时回应突发事件,掌握舆论主动权,树立和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和声誉。只有这样,把各项政策和重要事项依法、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提高党务政务和校务公开的水平,增强公开监督的效果,才能提高司法警官职业院校的公信力。
二、完善内部治理是建立监督体系的关键
社区矫正专业校行合作教育模式
摘要:校行合作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能有效实现学生与行业实践有机结合,使学校和行业设备技术优势互补,节约教育成本。本课题在研究时,主要分析了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社区矫正专业在校行合作方面的必要性,探讨了现行校行合作模式中的现状,并结合本校专业建设中校行合作的实践案例为指引,探索新形势下校行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新道路。
关键词:社区矫正专业;校行合作;必要性;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各大高校依旧沿用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无法达到行业的要求[1]。目前,职业教育行业竞争激烈,全国中、高职院校正极力谋求一种适应当下教育环境的教育合作方式,校行合作教育模式因此脱颖而出,这不仅实现了职校生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的理论教学与行业的实践经验形成互补,同时还节省了教育成本,是一种注重学生双向培养,注重学校与行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本课题在研究时,主要分析了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社区矫正专业在校行合作方面的必要性,探讨了现行校行合作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本校专业建设中校行合作的实践案例为指引,探索新形势下校行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新道路。
一、社区矫正专业校行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一)校行合作对于社区矫正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1.了解行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模式202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施行后,我国在刑罚体制改革发展方面迈出新的征程。社区矫正制度越来越展现出它的优越性,而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必离不开专业的社区矫正人才,这就对各校的社区矫正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能力素质兼备的学生便成为社区矫正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2]。校行合作关系的建立及时地搭建起了学校与行业沟通的桥梁,通过与行业的对话,学校能够适时调整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设计,补充教学资料,从而能够有效改善职校课堂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脱节的问题,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2.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现在多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模式,旨在突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任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实践场所与设备,成为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方面的阻碍之一。社区矫正专业因其专业特点,在学科的设置和设计上,均重点偏向理论教学,学生在习得一门专业课程之后,打牢知识基础的最好方法应是经历实践的检验,然而校内几乎无法支撑学生实训实验的可能,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在毕业时,则会相较性的缺乏就业优势。而在建立校行合作关系之后,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进入对口单位参观学习的可能,更有了便捷的实习条件,这就弥补了学校缺乏实践场所的遗憾,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宽度。3.共同研发项目,提高科研能力校行合作教育模式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之外,另一主要贡献则在于提升该专业的科研方面。不仅各大高校注重科研,各个行业单位也对科研有所需求[3]。社区矫正工作作为司法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正处于不断进步完善的阶段,实践向理论的转换,也正是社区矫正体制发展所必需的。在各院校与单位都有科研需求的前提下,学校教师的理论与单位的实践正好能够形成互补,双方在合作的同时,更能联合推动相应科研工作的进步,无疑是一件对社区矫正工作大有助力的事情。
检察院司法大队先进事迹材料
市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大队现有干警8人,自编队三年来,立足高起点,牢牢锁定“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目标,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骄人的成绩,被广大干部群众赞誉为“维护公平正义的金色盾牌”。该大队连续两年被评为**市十佳政法先进单位,20**年分别被**省、**市检察院评为先进科(处)室,大队长***被授予**市十佳人民满足的政法干警荣誉称号。他们在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中探索推行的与武警部队“三同步”作法受到上级领导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成为检察工作的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
一、根植执法为民理念,苦练业务本领,打造一支硬队伍。他们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向法警灌输执法为民理念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导法警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坚持系统学习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刑法》、《刑诉法》等法律法规,学习“检察和警察”的各项制度和规定,使干警做到能背会用,非凡是对法警的职责熟记于心,对各项禁令和规定应用于行,从队领导到一般干警,都能把《司法警察手册》内容背下来、写下来,照着做,确保在执法中文明执法,依法办事。按照高检院“一熟、二懂、三会”的标准要求,制定练习计划,天天早上坚持半小时队列或擒拿格斗练习,每周召开一次队务会,每季度组织一次业务技能培训,每年开展一次专业技术大比武,切实提高业务素质。20**年4月,他们争取驻地武警中队和市武装部的鼎力支持,请武警中队官兵当教练,按照军训从难从严的实战要求,与武警官兵实行练习时间、练习内容、检查考核“三同步”,组织全体法警进行为期20天的五公里长跑、队列、擒拿格斗、押解、枪械、实弹射击等专业体能、技能强化练习。并将司法警察九项职责按规定程序进行逐项学习和岗位演练,对每项职责的履行都在操作上进行明确细致的规定。练习中,法警们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苦练巧练,手把手地教,一招一式的学,摸、爬、滚、打、摔,有时一个动作不规范,反复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反复练,练反复,达到准确规范,培养法警雷厉风行,敢打硬拼的工作作风。练习结束前,法警队员以熟练规范的擒拿格斗动作和整洁划一的队列向全院干警作了汇报表演,赢得了院领导的和同志们阵阵喝彩。在执法中他们要求每位法警24小时保持通讯联络,随时做好待命的预备,要害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胜得了”。20**年5月中旬,**市一家大型国企改制,部分下岗职工预备堵住工厂大门,他们接到指令后,仅用15分钟的时间,赶赴现场,耐心细致地向下岗职工宣传国家现行政策,讲解有关法律法规的知识,积极主动化解矛盾,做好疏导教育工作,最后使职工自动疏散。同时,将2名故意无理取闹,恶毒攻击党和政府的疑犯抓获,为维护正常生产秩序和改制的成功发挥作用。三年来,他们先后二十余次出色完成市委、政法委交办的突击任务,受到市委领导赞扬。
二、严格执法程序,确保安全文明办案,出色履行职责。他们坚持按程序派警,严格出警制度。根据案件的需要,凡需使用法警执行任务的部门,首先填写用警申请单,由分管检察长审批后,再到司法警察大队填写《派警证》,由大队长签字后派出2名以上司法警察执行警务。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务的出警由检察长或分管检察长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出警。法警出警前必须要具体了解执行警务的时间、地点、执行警务的种类,携带何种警械(具),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在护送证人回家(单位)时,规定不开警车、不着警服、不鸣警笛、选择恰当的时候和适当的环境,将证人安全送回家,确保证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权的保障。在协助执行拘留、逮捕任务时,全副武装,带齐“警官证”和“拘留证”(逮捕证),要求法警非凡注重保持警惕,切实防范犯罪嫌疑人逃跑、自杀、自残、行凶等问题的发生。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办案,用实际行动感化嫌疑人,对许多案件的突破发挥了积极作用。三年来,他们的先后派警500余人次,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71人,执行传唤9人,协助执行拘留、逮捕26次,参与搜查10次,执行长途押解任务16次,参与处置突发事件10起,跨省追逃3次,抓获犯罪嫌疑人2人,提供警务协助10次,送达法律文书、案卷214次,保护公诉人出庭2次,执行检察长交办的其它中心工作20次,参与维护改制企业稳定,夜以继日驻厂60多天,没有发生任何失误和安全问题。
三、健全制度,创新机制,治理规范化。他们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规范化治理方面狠下功夫,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取得实效。在认真执行上级的各项制度和规定的同时,结合实际,先后制定了《司法警察工作准则》、《法警大队大队长工作职责》、《法警工作职责》、《司法警察大队规章制度》、《司法警察大队关于安全办案、文明执法的十五条规定》。为了便于携带和应用,将上级和本院的各项制度和规定汇编成《司法警察手册》,法警人手一册,要求随身携带,熟记于心、规范于行、应用于案,作为法警学习、办案、治理基本依据,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健全了档案柜和资料库,制定了“三簿、二表、一本”的工作制度(即《法警履行职责情况登记簿》、《警械(具)使用治理登记簿》、《专业技术练习登记簿》、《警务值班登记表》、《宣传信息登记表》、《法警出警情况登记本》、《司法警察突发事件工作预案》)等,并抓好落实,使警务工作治理规范,秩序井然。在警务值班制度中,天天安排一名法警实行警务值班,要求着装、挂牌、戴袖标,负责接警、出警,处理当日警务事务,并协助机关值班人员负责机关安全工作,维护机关工作秩序,同时负责举报中心接待来访群众的秩序和安全。该项制度既能管事,又能管人,切实可行。为了确保办案安全,制作了一套司法警察业务工作流程图和司法警察办案流程图,并采用镜框式制作上墙,以图表的形式将司法警察职责范围、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办案程序及注重事项等方面集中在一起,看起来一目了然,用起来简单易行。这两图被法警们称为“两图在手、办案顺手”。为激发干警活力,实行“酬绩挂钩”制,把大队工作目标按六项十个方面列入评分标准进行逐项打分,年终根据得分情况进行奖惩。此举有效增强了法警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进一步调动了法警工作积极性。
四、不遗余力改善办公办案条件,装备设施系统化、科技化、人性化。他们积极争取院领导重视和支持,从20**年10月起着手筹建办案区,建立起了指挥、协调、监视、监控于一体的指挥中心,以及讯问室、询问室、恳谈室、待诊室、专用卫生间、休息室、法警备勤室、警械具存放室。安装了隐蔽探头、同步录音录像设备,使整个区域里的监控设施与指挥中心构成监控网络链结,形成整体互动。从办案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等有关人员进入办案区开始,他们就实行全程录音录像,所取得的资料既可作为出庭公诉的证据,也为当事人权利救济提供了重要保障措施。在改善办公条件的同时,他们还挤出资金建成了200平方米的室外健身、拳击练习场,配备桑塔纳警车一辆,警用摩托车2辆、电脑2台、警棍7支、电警棍2支、警绳2副、手拷5副、拳击沙袋1个、拳击手套2副、衣柜、文件柜、保险柜等。
司法警务课程建设的优化与实践
我院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我院司法警务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个模块,一是素质培养课程模块;二是能力培养课程模块。素质培养课程又分为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课程;能力培养课程又分为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总学时为1794个,理论课与实践课各占一定的比例。
我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达到同步发展尽管我院近年来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实训课程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但由于受专任教师自身能力、专家外聘、学校实践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目前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不够,形式不够丰富,教学效果不够好的情况。由于缺少相应的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制约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二)实习实训条件有待改善从校内的实训条件来说,我院有一些实验室、模拟法庭和靶场等,但与司法警务专业课程相配套的实验室数量不足。从校外的实习条件来看,本专业在法院、检察院的实习基地较少,大多是一些司法局和公安机关,与该专业主要培养司法警察的实训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三)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目前,司法警务专业有的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的,司法实践经验较少,在课堂上讲授的主要是一些理论知识。另外,受学校的财力、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教师的社会活动能力等各种因素的限制,难以聘请高水平、经验丰富的司法警官来校授课,没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不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四)缺少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司法警务教材就全国范围来说,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司法警务教材本来就少,那么适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司法警务教材更是少之又少。
我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优化与实践的主要措施
(一)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发展我院应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增强毕业生适应性的思路,制定特色鲜明的司法警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加强市场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次要广泛征求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意见。在此基础上,由领导牵头、教师讨论、专家指点,对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在此方案中,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发展,通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获得良好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尽快走进实践环节,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既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也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从而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加强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1.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参照司法警务人才需求调研成果,以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专业核心能力为着眼点,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不断优化课程体系。(1)建立完整的凸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坚持开设代表专业特点的基础性课程,比如《司法警察概论》、《保卫学》、《警察法》等作为专业基础课,以保持学科课程的连续性、稳定性;另一方面,紧紧围绕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司法警务方向的办学特色,开设密切联系市场需求,应用性突出的《司法执行文书》、《看押与值庭》、《刑事侦查》、《刑事技术》、《警械与射击》、《警务技战术》、《擒拿技能》等课程。(2)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整体提高教学质量,3年内力争建成院级精品课程2门以上,并积极创造条件参加省级精品课程建设。2.教材建设。在教材的建设上,教研室要组织专业课老师编写既符合高职学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又和现实紧密联系的专业课教材,努力在3-5年内,每门专业课程编写出电子教材。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应编写制作出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率。(三)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1.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对已有的实验室要增加相关教学器材的投入。另外,要创造条件新建一个警务技能训练场馆,以适应司法警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对已有的实训基地继续巩固和发展,如省内的一些司法局、深圳等地的公安机关。另外,还要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如法院、检察院的司法警务部门,使专业的教学实践更具针对性。(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1.合理配备师资。根据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增加专业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人数,增添外聘教师。在保证教学需要的基础上,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拟在下一个3年引进年轻、具有高学历的司法警务专业人才1名,引进有较高专业水平,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包括实验室教师)2名,力争经过几年的师资引进和建设,建立起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业务技能熟练、富有竞争力的开拓性教学团队。2.重视教师培养。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争取每学年都有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经过几年培养,使本专业的大部分教师具有双重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另外,还要为现有的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修创造条件,做好现有中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学历和职称的工作;争取参与省教育厅的“高职高专高技能教师培养工程”,争取专业带头人的重点培养计划,培养专业名师和教坛新秀。(五)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注重信息的反馈与管理在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学院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办学的知名度,就必须对毕业生进行延伸管理———跟踪调查。通过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就业趋向、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了解社会对专业教育的信息反馈。司法警务专业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并根据信息反馈,及时改进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不断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毕业生跟踪小组,专门负责毕业生跟踪调查及信息管理工作,以便更直接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完成培养社会需要的能胜任司法警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更好地为司法警务工作服务,为社会服务。总之,司法警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化与实践,一方面需要探索建设更科学、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更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学生的实验实训能力,并满足学生专业对口的就业需求。
民航概论职业素养培育课程的重构
摘要:结合高职教学中民航概论的学科特点及航空安全员的职业需求,对“民航概论”课程进行解构。立足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兼顾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构基于民航安全理念的“民航概论”课程。
关键词:民航概论;航空安全员;课程重构
1《民航概论》课程解析
《民航概论》作为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认知、兴趣培养与技能提升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研析相关专业院校《民航概论》的课程教学,绝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论阐述与理念灌输上,其课程内容与实训体系主要以空中乘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为导向。不同于服务类为主的空中乘务专业,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侧重于民用航空器内突发事件处置等实战技能上。进言之,目前的《民航概论》课程对于民航空保的人才培养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都不具备应有的效用。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关于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浙江民航强省与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需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战技能,身体素质好,服务意识强,具备民航机场及客舱环境下所需的犯罪防控、异常行为识别、应急处置、防卫与控制、紧急救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够从事航空安全员等工作的民航空中安全保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鉴于此,确立了《民航概论》课程改革的课程设计理念,即基于民航安全理念的主体定位,让学生系统了解航空安全员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整体的民航安全观、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支撑作用;基于民用航空器安全处置任务驱动的知识体系,强化航空安全员岗位的基本知识与工作技能的联系;基于民航空中安全保卫“3(3项专项技能训练,即航空安全员预先准备阶段工作技能、航空安全员直接准备阶段工作技能、航空安全员飞行实施阶段工作)+1(1项职业素质专项训练,即航空安全员航空器内防卫控制与应急处置职业素养专项训练)+0.5(0.5年顶岗实习)学徒制实践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民航安全保卫基础知识模块,强化针对航空安全员岗位的基本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的提升。
2《民航概论》课程重构的现实基础
立足浙江省首个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对接浙江民航强省和杭州、宁波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全力推进面向航空安全员高端就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提升民航空防安全保障能力。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业已具备推进《民航概论》课程重构的综合条件。2.1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优势。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是全国司法警官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唯一一所省部共建院校、唯一一所开展警察类专业省内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的院校,是首批全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院校。2010年,学院被司法部授予集体一等功。学院有良好办学基础条件,学院占地面积536亩、建筑面积16.7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6415万元,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4个。建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工377人,副高以上职称111人;近十年,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科研成果奖5项,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项。建有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与课程,目前有专业14个。累计为浙江省及部分省市区政法系统及其他相关行业培养输送了2.2万余名毕业生。是浙江省以及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在职教育培训基地,拥有“浙江省司法行政培训中心”“浙江省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培训基地”“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培训基地”“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培训中心”“司法部杭州培训中心”“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培训基地”等机构,近五年年均培训学员1.7余人次。2.2具有警务化训练与管理的综合优势。学院以警体教学研究部为基础,以警务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延伸,拥有一大批优秀的警务化训练与管理的专职教官。其中大部分专职教官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部分教官还具备正高职称,并被中国雪豹突击队、浙江省武警总队、浙江省保卫局等军警部门聘请为特聘教官。学院警务化专职教官获得了军警界的普遍认可。同时,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实行警务化管理,对于全院师生统一施行高标准的警务化管理。全院师生警务化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院警风清正、警纪严明。基于此,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开发具有警校特色的《民航概论》课程实训体系,从而填补浙江省航空安全员实训课程空白。2.3具有专业群团队师资优势。为确保课程重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专业群团队中有教授、副教授、工程师、讲师,教学背景和管理背景的成员合理搭配,确保课题研究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课题与实际工作相适应。经验丰富的教师和青年教师合理搭配,能有效地将经验应用到课题研究中,又能发挥青年教师用于创新、易于学生沟通的优势。专业群团队主要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高职教育管理、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并取得较好的教改成果。如《安全检查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为本课题研究积累了教学改革经验、《“体技能”融合式的“警察防卫与控制技能”课程改革实践》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组织开展的2017年度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优秀案例一等奖,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改革范本。2.4具有民航系统深度合作优势。长期以来,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与民航系统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基础良好。近年来,浙江警官职业学院通过与中国东方航空和浙江长龙航空的良好互动,举办了各类专项技能培训班。先后开设了空中警察防卫体技能训练、航空器犯罪防控、空中突发事件处置及防控、爆炸物及装置的识别、航空安全管理分析、空中警察客舱执法的法律依据、劫持航空器犯罪谈判策略与技巧、执法记录仪与警械具使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在航空器中的适用、异常行为识别等培训课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先后开设了民航英语、安全检查实务与航空安保法规、航空乘务与应急处置、机舱防卫控制技术等课程,制定了具有民航安保特色的新综合实训计划、晚间技能训练计划。在此基础上,学院还储备大量优秀的专职老师与行业专家,为《民航概论》课程重构提供广泛支持。
“后留守儿童”职业风险防范措施
一、贫困及“贫二代”的界定
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财产私有的前提,所以,原始人无所谓富裕与贫困。在人文学科中,也有将精神、情感、素质、技能的缺失状态称为“XX贫困”的现象。比如“情感贫困”、“亲情贫困”等等。狭义的贫困,是指私有制产生以后,占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极少甚至为零的一个群体的状态。“贫二代”是指父母为经济困难阶层成员的一代中国人。由于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有时候“农二代”与“贫二代”有外延交叉的情况。在城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也有下岗、低保等情况。所以,“贫二代”中也包含一部分城镇低收入家庭的第二代。
二、“后留守儿童”的界定
依据通说,在当代中国大陆,“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因父母进城打工而在乡村读书或辍学的儿童。也有人称之为“制度性孤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城市,在大城市,在一线大城市,也有“留守儿童”(或者称为“失去亲情的儿童”)。一些父母忙于事业,甚至疯狂地追求金钱、权力,因此,很早就将孩子寄养到寄宿制幼儿园,之后是寄宿制小学、寄宿制中学,然后是大学。于是,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这些孩子从三岁到二十二岁,主要是跟各种各样的“班主任”打交道。反而跟父母疏远了,甚至“形同路人”。家庭沦为“自动提款机”。这些孩子也需要关心,只是由于这类“留守儿童”数量不够庞大,尚未进入公众视野,尚未引起国家重视。本文仅讨论失去父母亲情之后在乡村读书后进入警校、警队的“农二代”。在中国大陆,1982-1983年出现了第一次“民工潮”。乡镇企业共接纳一亿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第一次“民工潮”体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特点。他们的孩子不算“留守儿童”。1991-1992年,国家大力发展开发区,加之城市粮食供应制度的取消,4000万农民工进城务工,第二次“民工潮”出现。由于户籍制度等“顶层设计”的制约,城市对农民工“在经济领域吸纳,在社会领域排斥”,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位置。他们的孩子成为第一波“留守儿童”。1997-1999年,由于廉价的劳动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巨大的消费潜力,国际制造业看好中国沿海地区,于是,第三次“民工潮”出现了。此后,流动农民工的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在城市的农民工的总数有1.5亿。与之相关,我国现有“留守儿童”约6100万,其中有205万名独居儿童。2015年6月9日夜,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彝族乡茨竹村四兄妹服毒。最大的14岁,最小的仅5岁。他们以喝农药的方式,结束了人生。这四个孩子,是中国几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代表,也是极端的特例。笔者认为,“后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进城打工而在乡村读书或辍学后成长为成年人的“农二代”。第二轮民工潮中的“留守儿童”现年已经22岁至25岁,为青年人。他们就是“后留守儿童”。第三轮民工潮中的“留守儿童”现年已经16岁至18岁,很快将迈入青年门槛。未来十年,将成为社会的主要人力资源。这个群体最需要我们关注。当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还会产生,“留守儿童”还会不断产生。这一过程还将持续若干年。
三、后留守儿童的职场特色
在“后留守儿童”进入职场之前,就有许许多多的“贫二代”在职场因“失足”而备受关注。许多贪官出身贫寒,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克杰,上学之前没穿过鞋。原安徽副省长王怀忠,出身于要饭的家庭。原广东省韶关市公安局长叶树养(涉嫌受贿3千多万)在被提审时讲道,他直至高中毕业从来没有穿过内裤,也从来没有穿过在商店买的鞋。边说边放声大哭……不胜枚举。这些人虽然不算“后留守儿童”,但是,他们身上的一部分特质与“后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是相似的。一般情况下,“后留守儿童”进入职场后会表现出以下特点:
教育培训合作的历史轨迹与发展策略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不断深化,各种新的社会治理问题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加强粤港澳三地警务人员的警务执法合作和警务协同治理愈发重要。作为粤港澳三地警务执法合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警察教育培训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警务执法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广东省开展港澳警察教育培训的历史可追溯至2005年,通过回顾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历史轨迹,并梳理其基本逻辑,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宏观上,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国家认同;中观上,要着眼湾区治理,注重警务协同;微观上,要优化培训设计,提升培训实效,以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警务协同治理工作。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历史轨迹;基本逻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全球联系和区域联系日益密切,作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大战略和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有力举措,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引起了各界关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动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合作发展,同时,还指出要深化湾区社会治理合作,加强粤港澳司法协助,建立社会治安治理联动机制[1]。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警务交流合作与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兼具警务交流与教育培训交流的双重属性,深入探究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历史轨迹、基本逻辑,并提出针对性发展策略,不但可以有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警务交流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警务执法合作与警务协同治理能力,服务大湾区社会治理工作,而且还可以为大湾区的教育交流合作的进一步拓展提供有益启示。
一、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历史轨迹
(一)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概况粤港澳三地的警察教育培训合作最早可追溯至2005年,在广东省公安厅、香港警务处、澳门司法警察局和治安警察局的大力支持下,广东警官学院、香港警察学院、澳门保安部队高等学校和澳门司法警察学校紧密配合,相互协作,在粤港澳三地的警察教育培训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广东省公安民警教育训练的主阵地,广东警官学院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主动加强与港澳警察的教育培训合作,至今已累计承办港澳警察培训班57期,共计1381人,其中,香港警察培训班27期,共计675人;澳门警察培训班30期,共计706人。除“引进来”外,广东警务人员还积极“走出去”,自2005年以来,广东警务人员多次受邀到香港警察学院、澳门保安部队高等学校和澳门司法警察学校参加业务培训与交流,广东警官学院与香港警察学院、广东警官学院与澳门保安高校的领导也实现了多次互访,积累了良好的教育培训合作关系。总体而言,粤港澳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从普通到专业、从相对粗放到不断精细的发展过程[2]。
(二)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特点1..专业性。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始终坚持以警察业务培训为主线,旨在提升粤港澳三地警察的专业性,增强粤港澳大湾区警务协同治理能力。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重要参与单位,广东警官学院已相继围绕刑事犯罪侦查、交通事故处理、反恐、毒品犯罪侦查、治安等警务专题为港澳警务人员提供教育培训,香港和澳门的警察训练基地也为广东警务人员提供了武力使用训练、侦缉训练等专业性教育培训。2..互动性。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执法环境具有“一国两制三法系”的显著特点,所以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互动性,以增进粤港、粤澳之间的了解与互信,这不仅体现在粤港、粤澳互派警务人员分赴彼此警务训练基地开展教育培训,也体现在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的设置上。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和广东省高铁网络的不断优化,粤港澳三地的交通更加便捷,粤港澳三地警务人员之间的互动愈发频繁,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互动性进一步增强。3..持续性。粤港澳三地的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具备天然的区位优势,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纵深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愈发紧密。自2005年广东警官学院开始承办港澳警察培训以来,每年基本都保持着上、下半年各举办一期香港港和澳门警察培训班的做法,近年来的澳门警察培训班的期数有所增长,同时,广东警务人员也会定期到香港和澳门两地的警察训练基地进行学习交流,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具备良好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