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和谐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04:24: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司法和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司法和谐探究论文
【摘要】法院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司法和谐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建设法院文化的重要目标。司法和谐理念的提出,既有传统的继承性,又有现代的创新性。司法和谐,是坚持法治为前提的和谐,和谐是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精神指引坐标和社会评价标准。正确处理法律制度与和谐理念之间的关系,是落实司法和谐的关键,“坚持法治,则和谐生;抛弃法治,则和谐亡。”在具体审判领域,实现司法和谐有不同要求,而加强法官综合素质培训、完善诉调对接机制等无疑是共同的路径。
【关键词】司法和谐;法治理念;法院文化
【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司法和谐”理念,并要求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努力创建和谐的诉讼秩序,着力维护和谐的司法环境。司法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法律理念的提出,司法和谐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司法和谐的内涵所在以及如何实现司法的和谐。
一、和谐理念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和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派别都表达了对“和”的推崇和向往。孔子将“和而不同”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孟子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庄子·齐物论》),从个群关系、人我关系的角度,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并提出一系列旨在实现人际与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以及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而“道”的重要特征即是“和”,从主客关系、物我关系的角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庄子则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内篇》)宋明理学对古典和谐思想予以辩证综合,或从物我和谐推及人我和谐,或从人我和谐推及物我和谐,同时十分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这是全部人生和谐的现实基础,是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与境界。
司法和谐探析论文
【摘要】法院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司法和谐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建设法院文化的重要目标。司法和谐理念的提出,既有传统的继承性,又有现代的创新性。司法和谐,是坚持法治为前提的和谐,和谐是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精神指引坐标和社会评价标准。正确处理法律制度与和谐理念之间的关系,是落实司法和谐的关键,“坚持法治,则和谐生;抛弃法治,则和谐亡。”在具体审判领域,实现司法和谐有不同要求,而加强法官综合素质培训、完善诉调对接机制等无疑是共同的路径。
【关键词】司法和谐;法治理念;法院文化
【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司法和谐”理念,并要求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努力创建和谐的诉讼秩序,着力维护和谐的司法环境。司法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法律理念的提出,司法和谐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司法和谐的内涵所在以及如何实现司法的和谐。
一、和谐理念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和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派别都表达了对“和”的推崇和向往。孔子将“和而不同”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孟子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庄子·齐物论》),从个群关系、人我关系的角度,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并提出一系列旨在实现人际与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以及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而“道”的重要特征即是“和”,从主客关系、物我关系的角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庄子则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内篇》)宋明理学对古典和谐思想予以辩证综合,或从物我和谐推及人我和谐,或从人我和谐推及物我和谐,同时十分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这是全部人生和谐的现实基础,是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与境界。
司法关注民生 公正保障和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司法工作在关注民生、保障和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层人民法院肩负着审理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职责,承担着化解社会纠纷、维护经济秩序、监督政府依法行政、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等任务。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群众打官司难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积极为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
提高法官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底线。实现司法公正,必须打造一支政治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司法队伍。准格尔旗法院加大法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培训教育的工作力度,提高法官文化素质和执法水平。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入手,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开展“审判质量年、执行效率年”、“法律服务年”和“打造信用法院”等活动为载体,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扭转“判决多、上诉多、上访缠诉多、调解少”的“三多一少”被动局面,认真贯彻“多调少判”原则,努力建设信用型、创新型、学习型、阳光型、服务型法院。
强化执行工作,提高办案效率。2004年以前,准格尔旗法院是全市法院系统的“积案大户”。3年来,准格尔旗法院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案件执行问题入手,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和清理执行积案力度,开展集中清理未结执行积案、清理执行钱财物、清理案件卷宗的“三清理”活动。为此,专门成立了由院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对积案逐一登记造册、分类整理,制定了定案、定人、定时的执行方案,切实提高执行工作效率。目前,准格尔旗法院已从“积案大户”变为“结案大户”,清理执行积案率居全自治区第一。
规范诉讼收费,方便群众诉讼。老百姓“打官司难”,难就难在费时、费力、费钱。特别是对农民群众而言,“费钱”尤不堪负。解决这个问题,既应改革和完善诉讼收费制度,又应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让有理无钱的困难群众也打得起官司。为了规范收费管理、减轻当事人的负担,准格尔旗法院率先在全国法院系统取消向当事人收取案件“实支费”,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完善收费管理制度,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杜绝了乱收费现象;认真贯彻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扩大司法救助范围的规定,重点对下岗职工、农民工、“五保户”、残疾人等群体给予救助;采取便民、利民措施,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打官司提供方便。
开展法律扶贫,维护农民权益。准格尔旗法院的许多工作都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长期的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虽然我国的普法宣传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农民群众在学法、知法、用法方面还很薄弱。一些农民诉讼意识淡薄,不知道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一些农民缺乏证据意识,起诉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一些农民因不懂法签订转让合同、购销合同、买卖合同、担保合同而上当受骗,权利被侵害乃至返贫的现象时有出现。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准格尔旗法院实施了法律扶贫工程,加强农村普法工作,维护农民群众权益。采取院内各部门包扶各乡镇的办法,把审判工作和普法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基层、走村串户,实行就地立案、就地调解、就地审理、就地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以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的人,加大调解工作力度。同时,深入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工作场所及主要活动场所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借助媒体开辟法律宣传栏目,增强进城务工农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弘扬法治精神 保障司法和谐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肩负着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平安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既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又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力量。人民法院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在审判工作中始终着眼于和谐、致力于和谐、服务于和谐,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服务。
以正确的理念指导和谐。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了和谐社会对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人民法院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把握方向,指导审判实践。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推进和谐司法为目标,确立“政治建院、审判立院、改革强院、规范治院、廉政树院、人才兴院、文化育院”的方针,在广大干警中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努力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和谐司法观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有效解决“权从何来、为谁掌权、为谁执法”的问题。
以公正的裁判保障和谐。公正裁判既是法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人民法院必须始终着眼于和谐,通过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工作,当好构建和谐社会的推进器和防火墙。近年来,滨州法院大力实施“三案”工程,努力把每起案件办成经得起法律推敲、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办成辨法析理、弘扬正义的“精品案”,办成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和谐案”。坚持把依法调解作为办案的首选方式,“调判”结合,“情法”并用,减少和消除不和谐因素,使每起案件的审判都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实践,不仅让当事人得到公正裁判,还从中感受到司法是和谐的、社会是和谐的。
以便民的服务促进和谐。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的职责所在。法院促进社会和谐,不仅要有公正审判的力度,以规矩促方圆;还要在审判中真情实意地关心群众,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竭尽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近年来,滨州法院认真落实司法为民措施,实施立案、审判、执行“一条龙”服务,开展“道一句问候、送一把椅子、端一杯热水、说一声再见”的诉讼服务“四个一”活动,并积极构建便民诉讼网络,尽可能让当事人少花一分钱、少费一份心、少跑一次腿。同时,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积极落实司法救助,实行诉讼费用缓、减、免,确保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有理有据的当事人打得赢官司,打赢官司的当事人权益得到及时兑现。
以清廉的形象维护和谐。法院队伍的作风形象,直接关系着和谐司法能否取得成效。近年来,滨州法院深入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以及作风建设年等活动,并按照同志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为营造和谐的司法环境,积极开展工作“零”缺陷、程序“零”违规、办案“零”差错、服务“零”投诉活动,强化对审判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健全和完善促使干警“不愿为、不能为、不敢为、不必为”的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同时,引导干警比作风、比服务、比能力、比贡献,使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弘扬司法正气,树立公正形象,以形象公正促进司法公正,以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以司法公信赢得司法权威,以司法权威维护司法和谐。
和谐社会下司法救助制度论文
【内容提要】司法救助制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的司法救助存在缺陷,要解决司法救助制度的缺陷使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就必须对司法救助制度进行重构,从立法上、成本上、内涵的扩展上、适用条件和程序设计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关键词】司法救助和谐社会重构
引言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要素,司法救助对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重申,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把“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十一五”计划的重要目标。党的执政理念实现了由追求社会稳定到追求社会和谐的重大转变,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其根本职责就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它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力量,又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2007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彰显司法人文关怀”。因此,在和谐社会目标下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刻不容缓,通过对现行司法救助制度缺陷的分析,探析寻求解决的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正辩:司法救助制度与和谐社会
司法救助(AccesstoJustice)是世界各国目前普遍实行的一种司法救济制度,也是社会民主和法制进步的表现。司法救助,又称诉讼救助(AssistanceJudiciaye,Armenrecht),有的学者称之为诉讼费用豁免制度(IntitutionofExemptionfromCosts),或用早先的术语来说叫“穷人规范”(PoorLaw,PoorPersonsRules)。(1)司法救助是随着欧美市场经济福利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最早产生于英国。据考证,一种相当原始的获得司法程序上的公正的权利可追溯到15世纪的英格兰,苏格兰,还一度创立了穷人登记册,在册者若提起诉讼,则可免费得到法律顾问和人帮助。(2)对于穷人、弱者的诉讼救助,始终是该制度的核心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欧美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对救助对象、范围、主体等作出具体规定,有力地保护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论民本位理念框架下司法和谐之实现
“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我们党关于“社会和谐”的精辟定义。*年4月由中国主办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了“和谐社会、从心开始”的主题,以及“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的重要理念和“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①可以说此谓“人心和谐”的最佳注解。而本文要研究的“司法和谐”,目前尚无权威性定论。依“我公正,你放心”司法理念之含义,“司法和谐”属于人民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应有之意,双方以诉讼为载体,以化解纠纷为目的所进行的理解、尊重、信任、协调与互动的一系列诉讼活动。即此,笔者就人民法院如何实现司法和谐,也即重点研究在确立“民本位”理念的视野下,法院本身的司法追求问题,发表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立足司法为民——司法和谐实现之方向
司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法院司法活动的根本宗旨。人民法院只有始终不渝地贯彻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司法为民的根本价值追求,真正做到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②,才能真正做到“我公正、你放心”,才能真正实现司法和谐。
古人云:得天下有其道者在于得其民;得其民有其道者在于得其心;得其心有其道者在于谋于利。同志曾多次教导中国共产党人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问题和立场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在全国法院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中指出:“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决好为谁掌权、为维护服务的根本问题”。笔者认为,共和国的各级法院,都称作“人民法院”,共和国的所有法官,都称为“人民法官”,这就决定了人民法院必须服务于人民,人民法官必须忠实于人民利益。这是司法和谐的前提,也是实现司法和谐的方向。因此,人民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就是要运用司法手段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以积极的态度救济民权,以优质的服务减轻民负,以快捷的审理解除民忧,以公正的审判保障民利,以有力的执行实现民愿。③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总书记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见,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突出地位。中国历史上的贤明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管仲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刘备说:“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唐太宗李世民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今天我们讲的以人为本,就司法而言,以人为本当指以人民为本。以人为本反映在司法领域,就是要牢固确立“民本位”理念,坚持司法为民的宗旨,切实做到司法亲民、护民、利民,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正如肖扬院长所讲:“人民法院的全部工作是面向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这也是人民法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④最高人民法院自2003年8月25日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开始,在全国法院系统制定出台便民、利民、司法救助等23项措施,一场声势浩大又扎扎实实的司法为民活动在全国法院系统开展起来,且至今仍在深入持久地落实和创新,从而获得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赞扬、广泛理解和大力支持,极大地改善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诉讼和谐环境。
二、争创“人民满意”——司法和谐实现之动力
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
记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民法院的作用非常重要。对此,你们是如何认识的?
肖扬: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无一不与法院工作密切相关。
人民法院肩负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重大历史使命,根本职责就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
记者: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在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时期,人民法院工作面临着怎样的形势?
肖扬: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先说机遇。首先,党中央对民主法治建设高度重视,去年5月3日,党中央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这是做好人民法院工作的根本政治保障。
其次,社会大局整体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盼和谐、议和谐、谋和谐;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这是做好人民法院工作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和谐社会的司法理念探究
本文作者:刘钟淇工作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一、和谐社会需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
对于司法理念的界定首先应该关注和谐社会中的法治理念。在中国,和谐社会的法治理念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当今阶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以理解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规律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根本特征的,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1]而“宪法法律至上”的提出对于司法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司法理念的诠释
司法理念主要是指法律职业共同体尤其是法官对司法应有的角色、功能、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之的基本认识与观念,也包括社会公众在此类问题上的一般性观念与共识。[2]司法理念在司法活动中起着基础性和支配性作用,决定着人们在司法活动中的行为方式,现代司法理念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司法独立。国际法学家会议提出的一份法治宣言主张“司法独立是实现法治的前提。司法机关在行使职能时不受行政和立法部门的干预,但法官不能假独立之名而实行专断之实。”[3]现代法治制度的基石乃是独立之司法权,司法运作的好坏决定着一国法治发达的程度。司法独立的思想来源于启蒙思想家的权力分立理论和司法职能的中立地位直接相关,与民主政治的内涵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实现司法中立,就一定要保证司法不受到干扰。司法权力是保证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底线,如果司法权利受到过多的侵蚀,人民的权利将不会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对于司法独立的理念,有许多的学说和理论,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部独立。外部独立是指司法机关独立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其职权的行使不受其影响和制约。这其中主要包括司法职能的独立和司法组织的独立。二是内部独立。内部独立是指法院系统上下级法院之间,同级法院之间、法院内部结构之间的相互独立。内部独立主要有三方面的内涵:(1)不同法院之间的独立。这主要是包括上下级法院之间、同级法院之间在各自的范围内相互独立。(2)法院合议体之间的相互独立,即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之间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相互的独立。(3)法官个体之间的独立,即法官裁判案件时不受其他法官的影响。
三、中国司法理念的行政化趋向
和谐社会下的司法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和谐社会”构建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它将成为中国社会体制的结构性存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多元、理性、正义、法治、平衡和稳定有序的社会。市民社会的本质与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市民社会应当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私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律形式,是法治社会的基本法。所以,它是和谐社会法治构建的基本法。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当以私法构建为核心。私法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发挥主要通过私法的系统结构的功能实现。
[关键词]和谐社会市民社会以人为本私法构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构建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它将成为中国社会体制的结构性存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和谐社会的构建涉及社会的诸多方面,是社会各种因素的协调与统一,需要多种构建方式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共同协力。但是,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应当靠法治及其系统的作用。现代和谐社会只能构建于法治基础之上,和谐是法治条件下的和谐,也唯有法治构建社会才能和谐。然而,在坚持和谐社会法治构建的前提下,如何选择具体的进路,即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根本上是依靠公法之治还是私法之治,则存在理论分歧。我国知名学者罗豪才教授认为,和谐社会的建构主要应当依靠公法之治,公法是和谐社会的脊梁,社会和谐与否直接取决于公法是否平衡。
[1]笔者认为,由和谐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法治构建,而私法构建是和谐社会的法治核心。私法以市民社会为调整对象,作为私法调整对象的市民社会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本质一致,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形态,从而私法作为市民社会的法,是和谐社会法治构建的基本法。在根本上,和谐社会就是私法构建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法治构建应当以私法之治为主导。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社会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是其本质。一定社会结构既是一定的和谐状态,也以和谐为条件。但是,不同社会结构的和谐并不相同,因为社会的性质不同,其和谐的本质和程度亦不同。和谐社会的大同理想人类古已有之。和谐作为社会存在,必然产生不同社会存在条件下的和谐观念。古代人类的和谐观念是当时条件下对社会和谐存在的认知与反映,并必然存在其局限性。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超越了古代社会的原始和谐并使人类摆脱了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束缚,另一方面也为新的更高层级的社会和谐的构建创造了必要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继承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主张未来社会应当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的全面和谐与发展。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和谐理想的继承、发展与弘扬。2005年2月19日,同志在中共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经典阐释,充分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构建的本质。
维护公正司法与构建和谐社会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
我来自__县人民检察院,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约会公正,拥抱和谐》。
和谐,是美好的象征。春风是和谐的,她使坚冰融化,万物复苏;春雨是和谐的,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往今来,和谐思想绵绵不绝。从孔子提倡的“和为贵”,到墨子主张的“兼相爱”;从圣经中的伊甸园,到陶渊明的桃花源。悠悠五千年,和谐社会始终是人们追求的理想。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顺应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阐明了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的基本要素,更是人民检察官崇高而神圣的职责。我们每天面对千姿百态的案件,我们每天迎接千头万绪的工作,我们每天与公正约会。正是承载着这么多的期待,正是对检察事业的笃爱深情,正是为了检察之花永远娇妍。
公正司法的最大受益者是人民群众,司法公正与否直接牵涉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年3月15日是一个晴朗的日子,__县检察院门前人头攒动,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响声一片。湾止镇老村近二百名村民自发组织赶赴县城,向我院赠送锦旗。他们中既有耄耋老人,也有垂髫幼儿。在群众热烈的掌声中,老村的二位长者,双手递上一面印有“执法为民,公正如山”八个大字的大红锦旗。老人紧紧地握住前来迎接的院领导的手,激动地说:“谢谢,这次可真得谢谢你们检察官啊!感谢检察院抓住这些蛀虫,替我们老百姓出了气,以后我们再也不担心征地款被侵吞了。”面对充满感激、流着热泪的村民们,院领导收下了这面红彤彤的锦旗,同时也收下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收下了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敬爱和期待!湾止镇老村是一个贫困的村庄,因为__县工业园区的开发,老村得到数目可观的征地补偿费。然而村民们却望眼欲穿,始终拿不到属于自己的土地补偿款。问题拖了很久,一直没能得到解决,无奈之下,村民们想到了求助于检察机关,于是老村数十名村民代表来到了我院,反映该村村干部有冒领土地征用款补偿费的嫌疑,请求检察机关立案查处,还群众一个公道。在认真听取了群众反映后,院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了紧急会议,当日下午即部署展开初查。经过深入调查,院领导果断决定,对该村6名村干部进行了立案侦查。一起村干部共同贪污土地征用款补偿费三十余万元的大案随之浮出水面,村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于是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总有一种爱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爱激励我们不断前行!这一面锦旗凝聚着群众对检察机关的爱戴和信任,我们没有理由不收下;这一面锦旗也凝结着检察机关每一位同志的心血和对群众的关爱,我们收得问心无愧!为了人民,检察干警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临危受命,殚精竭虑;为了人民,检察干警顶风冒雨,披星戴月;为了人民,检察干警连续作战,急民所急,想民所想,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