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规章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04:21: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司法规章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酒店规章制度应体现“四性”
酒店规章制度是指酒店为保证服务质量和酒店运转秩序所制定的各种规则、章程、程序和办法的总称,是酒店员工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科学合理的酒店规章制度是酒店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法,是国家法律法规在酒店中的具体体现,对促进酒店的依法经营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许多酒店,特别是星级酒店都制定了严密科学的规章制度,如管理方案、员工手册、服务规程等,对促进酒店的经营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北京兆龙饭店、广东小天鹅宾馆等对酒店规章制度还装订成册,员工人手一份。国家旅游局曾专门发文在全国星级酒店推广他们的做法。但是,不少酒店在制定规章制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规章制度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有些规章制度缺乏整体观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念,常常存在“按下葫芦瓢起来”的现象,有些规章制度过于简单、不够规范,有些规章制度之间缺乏协调性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酒店在制定规章制度过程中,应体现“四性”。
1、合法性
酒店规章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在酒店得以贯彻落实的基础,酒店规章制度只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才是有效的。要做到酒店制定的规章制度具有合法性,首先要做到管理权限合法,酒店规章制度是酒店的管理措施,反映酒店的管理权利,这种权利必须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限之内。如果酒店制定的规章制度超越了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权限,其规章制度就是违法无效的。如国家法律规定,只有司法机关具有依法对个人进行搜查的权力,但有的单位在制订《行政督察条例》时却规定,对外出带包的员工,值班保安有权进行搜查,显然,这超越了自身的权限,并违反了法律规定,该条无效。
其次,要做到管理内容合法,酒店管理内容的很多方面,国家都有法律规定,如经营决策、财务管理、劳动管理、食品卫生、消防管理、环境保护等。酒店制定的这些方面的规章制度,其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出现规章制度规定的内容与法律规定相冲突的情况。如有的单位《临时工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部门临时用工如司炉工、洗碗工等不签劳动合同,不交纳社会保险金等内容,就不符合《劳动法》第十六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和第七十二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规定。
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一、企业规章制度的法律效力及产生效力的必要条件
(一)企业规章制度的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这条规定实际上赋予合法的企业规章制度以类似于法律的效力。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劳动部相关规章都对企业的规章制度赋予类似的效力。如:《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二项规定“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和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企业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7条规定: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三)项中的“重大损害”,应由企业内部规章来规定。”
(二)企业规章制度生效的必要条件
但并非企业制定的所有规章都能产生上述效力。根据上述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有效的企业规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司法鉴定科上半年工作总结
在局领导的指导关心下,在各科室的帮助支持下,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上半年工作,现将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按照序时进度,已经完成成立新沂市中医医院司法鉴定所的材料申报工作。按照上级规定的格式及其所需材料,已经将申报材料报送徐州市局,并及时与上级沟通和联系,目前正在等待上级的审批。
二、已经初步完成了本局的业务管理规章制度的起草工作。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好司法鉴定工作,科室已经初步起草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一是鉴定质量管理制度;二是鉴定投诉管理办法;三是鉴定档案管理制度;四是业务和政治学习规定。以上规章制度在上级批准成立司法鉴定所后再实施。
三、按照序时进度,正在起草与业务知识相联系的理论研讨文章。
四、围绕局中心工作,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小议学校法治化与司法机制
本文作者:文丽萍罗大玉工作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高校法治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质要求是依法治校。基本要求是:高校在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上应与法律、法规相统一;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上应符合法律程序要求;在制度的执行与实施理念上应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在具体作出处理决定时应充分体现对学生和教职工的“人本关怀”。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03)3号]也对依法治校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即:“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校、举办者、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这即是对高校法治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高校法治化建设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内容摘要:高校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的一类特殊的行政主体,肩负着教育和管理的双重职能。其中,高校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在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高校的管理权威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引发的诉讼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一个主要的因素在于目前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与立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在规章制度的实施与执行方面也与司法程序存在一定的差异,最终导致纠纷的产生。高校法治化建设应与外部司法环境协调,这是高校法治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建设方面都作出了努力,高校法治化建设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总结出逐步形成体系的好的经验和依法治校的工作思路,并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补充。比如针对被处罚学生建立的申诉与听证制度,针对教职工建立的申诉与调解制度等。同时建立起了与制度相对应的机构,如学生申诉委员会、学生处罚听证会、教职工申诉委员会、教职工纠纷调解委员会等。这一系列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对于及时化解矛盾,解决纠纷,保护广大学生和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各高校所制订的规章制度从内容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法律、法规的冲突,有些方面的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在具体实施和执行校内规章制度时,程序观念还比较薄弱,领导意志仍占有重要地位。而另一方面,作为学校行政管理对象的相对一方当事人,即学生和教职工,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维权意识空前高涨,由此产生了管理与对抗管理的利益冲突。在校内救济制度不发生作用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寻求外部救济,向学校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提起行政复议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特别是司法审判对校内行政的监督作用,使高校的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的司法机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最直接联系,司法机制的监督作用对高校的内部行政提出了更高的法制化要求。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几所川内高校中,只有15%的学生认为学校管理制度比较合理;在校方解决与学生冲突上是否有科学、合理、民主、合法的处理程序方面,也只有21%的学生持肯定态度;另外,只有17%的教职工认为学校出台规章制度的时候考虑了相对方的合理建议;认为目前学校与教职工关系很和谐的教职工仅占到6%②。以上结果表明,学校与学生及与教职工之间在校内规章制度的建立、实施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依法治校在一定程度上留于形式,没有完全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校内规章制度缺乏法律依据。比如,某高校的《大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第13条第3款规定:“发生非法性行为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该条规定显然缺乏法律依据。何谓“非法性行为”?法律并没有对此作出界定。因此而引发的纠纷也不在少数。典型的如刘某、罗某不服某外国语学院勒令退学处分诉讼案、重庆某学院女大学生怀孕被开除学籍诉讼案等。再如,有些高校规定,学生毕业时未完清欠缴的费用将不予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而事实上,颁证行为与欠费行为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颁证行为所涉及的是身份权关系,而欠费行为涉及的则是财产权问题,分别受不同的法律规范调整,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学校将此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明显缺乏法律依据。(二)校内立法与法律法规相冲突。多数高校都有“未经学校批准,擅自结婚者,按退学处理。拒绝退学者,给予勒令退学处分”的规定。该规定虽然是根据原国家教委于1990年1月、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30条:“在学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但从内容上看,显然与上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自由的规定相抵触,实质上是变相地给符合结婚条件的大学生结婚增加了限制性的条件,即:在校期间不得结婚。该内容已超越了法律的内容。针对该问题,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已取消了原规定中第30条的内容,明确表示不再限制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在校学生结婚,但一些高校并未据此对校内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和调整,在实际操作中仍按原规定行事,从而出现了“校规大于法”的情况。再如,某重点高校的《学生管理办法》曾规定:“为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不得无故随①校内立法:特指高校内部制定规章制度的行为。②数据来源于本课题调研报告问卷调查。意出校。”该规定一出台,立即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因其内容直接与《宪法》所赋与公民的人身自由权相抵触,因而很快停止执行。(三)校内执法超越职权范围,违反法律程序。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某高校保卫处对作弊未遂的学生进行强制搜身,并以搜出的作弊工具作为认定学生违纪的主要依据,对四名学生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该四名学生不服向学校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四川省教育厅提出复议申请,在被维持后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学校保卫处有无权力对学生强制搜身?行使该行为所查获的作弊工具能否作为对学生进行处分的依据?这是本案的一个焦点问题。学校保卫处是学校内部治安保卫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根据公安机关的委托依法行使对学校内部治安事务的保卫工作,但不具有法律授予的行政强制权,特别是对人身的强制权,对学生强制搜身已超越了其职权范围,违反了法律规定的正当程序要求,所获取的“证据”———作弊工具,因此也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四)侵犯教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仍然存在。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矛盾是比较突出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教职工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如某高校与一教师解除聘用合同后,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强行扣押该教师的档案,涉嫌侵犯教师人身权,该教师被迫向法院起诉;又如在学校住房安排方面,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强行从教师宿舍搬走教师的个人物品,同样涉嫌侵犯财产权;再如,某高校教职工纠纷调解委员会在调解纠纷时,先入为主,在调解过程中不是站在中间立场进行调解,而是站在指控人的角度,甚至是以一种审判的姿态对一方当事人进行指责、控诉,完全偏离了调解的基本原则,损害另方当事人的救济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高校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通过法制化机制的健全、完善来得以根本的解决。
二、高校法治化建设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高校内部机制滞后。根据《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目前,各高校都有针对性地在不断完善校内规章制度,并建立起来了相应的机构。但是,从依法治校的长远要求来看,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特别是内部机制构建的滞后性体现得较为明显。如很多学校没有办学章程,有的学校办学章程的内容早已不能适应现代办学的要求。而大部分的学校都认为办学章程只是一个形式上的东西,因此在内容上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也完全没有将办学章程当作一回事。再如,在对学生进行处分的时候,一些学校仍然是根据已失效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而制订的处理办法作为依据,没有对修改后的内容适时作出变更和调整,从而导致纠纷产生。另外,在有些方面根本就没有任何制度可循,而完全依长官意志行事,发生纠纷甚至诉讼势在必然。(二)法律意识淡薄,行政权力意识过于浓厚。有些学校在对学生和教职工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漠视相对方权利的保护,把学生和教职工视为是行政管理的客体,行政权力意识高于法律意识,从而造成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侵权行为的发生,主要体现在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侵犯两个方面。如前所述某高校强行扣押教师档案;在调节教职工住房过程中,无视已与教职工签订的租房协议,在租期未满的情况下要求教职工搬房,遭到拒绝后,学校国资处竟趁假期教职工不在的时候,强行打开教职工宿舍将其个人物品搬出,造成较大的副面影响。(三)违反正当法律程序。正当法律程序,是行政程序性原则之一,基本含义是指:行政主体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包括事先告知相对人,向相对人说明行为的根据、理由,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事后为相对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等[1](72页)。目前的情况是,一些高校在行使行政权的过程中,对程序方面的内容重视不足,认为只要在实体上已经构成,就可以作出最后的认定和处理;有些虽有调查了解的基本内容,但先入为主,不能耐心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有的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采取了对人身和财产的强制,而这些强制权在没有法律、法规授权的情况下属违法行使,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行政处理①或是内容违法,或是事实不清,或是适用法律错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仅有21%的学生和48%的教职工认为校方在解决与学生和教职工的冲突上有科学、合理、民主、合法的处理程序。(四)缺乏监督。高校行政权的运用和行使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监督,这是因为高校行政权的特殊性和学校与学生之间,学校与教职工之间存在的双重关系决定的。从这一点上看,与其他行政行为有着较大的区别。《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校诸多自主权,如自主招生、自主科研、自主设置内部机构和配备人员等,因为法律所赋予的自主权,使得高校长期以来似乎成为了一个与地方相分离的独立王国,缺乏必要的行政法制监督。②另外一方面,因为学生与学校之间还有着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校与教职工之间还有着身份上的隶属关系,从而导致了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即:当学生或教职工对于学校作出的某一行政管理行为有异议的时候,是否提出异议;当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是否采取救济措施或寻求其他方式对学校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等等,都会与自己学生或教职工的身份联系起来考虑。基于这个因素的存在,实际上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和教职工选择了沉默,从而使本来可能违法的学校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这种情况最终产生的后果,就是高校行政权在一定程度上的滥用,高校行政权力意识愈加浓厚,因高校行政的违法行使而导致的纠纷也逐年增加。
司法局执法整改工作意见
根据政法委和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经局党组研究,决定从现在起,用半年时间,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以下简称“专项整改活动”)。为使该项活动有序开展,特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专项整改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执法为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牢固树立走在前列的意识,结合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端正执法思想,规范执法行为,严密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集中整改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提高队伍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和发展,为全面建设“平安”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专项整改活动主要目标是:突出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执法中的突出问题得到进一步整改,司法行政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执法工作和司法行政队伍满意程度进一步提升。
二、指导原则和工作重点
1、坚持专项整改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要把专项整改活动,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巩固成果的重大措施。每个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检查在法治意识、执法观念、执法纪律、执法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对照共产党员的标准和本系统本单位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带头整改,带头规范行为,充分发挥党员的表率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律师队伍集中教育治理方案
集中查处整改阶段是整个律师队伍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的一个关键阶段,能否把律师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好,能否通过整改建立起有效预防这些问题再度发生的长效机制,关系到整个教育整顿活动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为确保全区律师队伍集中查处整改阶段的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取得时效,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方针
集中查处整改工作要立足于查清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集中查处一批律师违法违纪案件,基本解决当前社会各界对律师队伍和律师管理反映突出的问题体。要按照及时整改贯穿始终的要求,认真查找分析问题发生的思想、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有利于律师队伍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学习教育要贯穿始终的原则。继续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律师监督和惩戒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律师执业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工作的通知》、《关于在违法违纪律师查处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讲清政策界限,教育和引导广大律师端正态度,打消顾虑,将做好集中查处和整改工作作为净化思想、纯洁队伍、规范管理、树立行业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高校规章制度法律问题与建议
1高校规章制度概述
1.1高校规章制度概念。综合考虑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的渊源、目标、流程等几方面因素,高校规章制度是高校为了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以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为制定渊源,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从各高校各自实际情况出发,对全校教职人员和学生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称。1.2高校规章制度的法律性质和效力。我国《教育法》第28条、《高等教育法》第41条及相关法律法规都赋予高校依照章程自主办学的权力和在其业务范围内可行使的权利。因此在不与上位法相冲突的前提下,高校规章制度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构成。它们规范的对象明确、内容详尽,对于调整高校教学管理事务中的矛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因其具有特殊性和实用性,在校园治理中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因此高校规章制度应被赋予强制性和约束力,以便更好保障校园治理。
2高校规章制度建设难点
从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两个视角分析,当前我国高校规章制度建设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2.1高校规章制度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如前文所述,高校规章制度是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延伸和补充,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当参照我国立法原则严格遵循相关程序,具备一定科学性、前瞻性和延续性。然而在实践中,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往往与上述程序和基本原则相违背,造成规章制定无法得到有效实施,甚至出现“朝令夕改”的现象,严重影响规章制度的权威性。2.1.1制定程序瑕疵目前大量高校的规章制度是由各个职能部门根据各自工作需要,组织少量人员起草,在部门内讨论或经几个相关职能部门会稿修改后上报主管领导审核通过后,即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颁布实施。显然在程序上存在瑕疵:第一,忽略立项审批环节,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合法性和可行性的论证;第二,在审查修改环节缺乏足够的调查论证和征求意见,审查机制不健全;第三,法律顾问或专业的法律意见参与程度不够,规章制度多反映制定部门的意愿[1];第四,颁布实施环节出现主体混乱的情况,学校规章制度制定和颁布主体应为学校,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具有代表学校制定和颁布规章制度的权力;第五,规章制度实施后,审查、解释、修订和废止等环节多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随意仓促的制定程序,使得规章制度缺乏有效的合法性、权威性和实用性。2.1.2制定内容瑕疵高校规章制度属于规范性文件,其内容不规范必然影响实施效果。首先是越权制定规章制度,侵犯学生或教师的合法权利。比如,规章制度中赋予学校有关部门有权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经济处罚、甚至动辄就扣发或停发学生奖、助学金或不按时向学生发放学位证和毕业证等,这些权力的赋予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与法律法规相悖。对教师权益的侵犯也屡见不鲜,例如为了师资队伍的稳定,不按法定程序扣留教师房产证,扣发教师奖金与课时费,甚至限制教师正常的进修和人才交流等[2]。其次,重学校利益,轻师生利益。对学生和教师多是义务性的规定,有关权利的规定少之又少,造成权利和义务的严重不对等,违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最后,因高校职能部门较多,各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规章制度,可能造成就同一事项做出不同的规定,甚至同一部门新旧制度之间的内部冲突。2.1.3缺乏前瞻性制定规章制度是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工作实践情况制定的制度,往往不曾考虑将来一段时期内学校的发展计划和教育目标,只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缺乏长远规划和协调性,使得规章制度无法得到长远有效的实施。随着高校事业的不断发展,规章制度在执行中就会遇到瓶颈,失去权威性,进而不利于学校的发展。2.2高校规章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规章制度要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具体工作中能被有效地贯彻执行。但是由于在制定时缺乏科学统一规划,造成高校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2.2.1已制定规章制度得不到执行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一样,得到有效遵循和实施才是灵魂,应当“有法必依”。但是由于高校规章制度缺少法律的强制性保障,造成高校规章制度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在执行过程中很容易为执行者个人意志所改变,甚至大量规章制度应有条款被各类“红头文件”修改得面目全非,在处理和调节各项工作中具体矛盾时,往往出现参照行政指示,致使高校管理机制的运作与规章制度的要求渐行渐远。而且规章制度仅成为严肃管理秩序,实施处罚的依据,完全忽略了规章制度的指引功能。2.2.2监督机制不完善由于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部门局限性,执行落实也是由各部门根据各自情况或领导指示完成,就出现各职能部门既是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也是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同时还是规章制度执行的监督者,各高校往往没有设定专职的部门和严格的程序对于各部门规章制度进行监督管理,即使设定了相应部门和程序,也很难实现初衷目标,因为设立主体多极化必然造成繁冗复杂和专业性过强的规章体系,想要进行有效监督,着实不易。2.2.3救济途径不畅通为促进教育质量的发展,引导学术自由氛围,我国法律赋予高校高度自主管理权,高校可以自行制定符合本校教育方针的大纲、制度、规章,教育主管部门仅发挥监督作用,不会参与实际管理。但目前高校的行政化色彩依然深厚,个别领导“官本位”思想仍旧严重,致使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实施,自主管理权和行政化色彩的矛盾体现在高校管理中,就变成校方处于强势地位,而师生处于弱势地位,甚至因为缺乏上级部门的监管,高校管理很容易侵害师生利益,而且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师生往往缺乏有效救济,例如曾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的于艳茹状告北京大学不法撤销其博士学位的案例,本文不讨论最终结果孰是孰非,但从该案中可以看出,高校在处理对师生个人利益有重大利害关系的问题时,往往草率决定,并没有给予师生申辩或申诉的权利,北大作为我国一流高校尚存在此问题,并非只是特殊性,恰恰说明该问题在高校治理中存在的普遍性。
3加强高校规章制度建设的建议
结合前文分析当前高校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思考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为完善高校规章制度建设提出些许抛砖引玉的浅见:3.1规章制度制定应遵守的原则。3.1.1法律保留原则行政法上对法律保留原则的理解是“法无明文规定不可行”,高校虽已被赋予高度自主管理权,但是仍属于行政事业编制序列,是当前特殊存在于我国国情的一种行政主体,笔者认为高校同样应受行政法规的约束,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或作出具体管理行为时,应严格遵循法律规定,没有法律授权不得任意实施。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涉及到师生重要权益的事宜(如教师的职称评定、学生学籍的得失、学位的授予等)只能在现有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内行使,不得自行创设;不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事宜(如规范师生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问题),就可由高校自行决定,这不仅体现法律保留原则,同时也符合行政化色彩尚未退去时对高校进行双重管理的精神。3.1.2公平正义原则公平正义是现代民主法治追求的“伊甸园”,只有保证国民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获得同等机会实现自身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并受到法律公正地保护,国民才有砥砺前行的奋斗意志且无后顾之忧,只有以此才能促进国家、民族的全面发展。同样,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育基地,只有以公平正义作为治校理念,才能发掘人才,才能创造新思想、新思潮,才能真正培育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的净土。而高校公平正义的理念应折射在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将管理者与师生、教师与学生、编外人员与在编人员置于相对平等的地位,为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并以正义精神薪火相传;高校的公平正义理念也应折射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中,积极引入监督机制,拓宽监督主体,让主管部门、教师、学生、编外工作人员都成为监督主体,并为他们实现监督权大开方便之门,改变高校及其各职能部门即担当裁判员又要充当运动员的现状,实现各部门在统一监督机制下联动发展,同时高校也应积极引入权利救济机制,为师生切身利益加一层甚至多层保护,谨慎处理各类矛盾,实现高校治理的良性发展。3.2加强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的合法性审查。正如前文所述,高校的自主性和专业性特征,造成了高校缺乏足够监管,包括司法机关的监管,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得不到专业立法机关的审查,也得不到司法机关的审查,致使规章制度中诸多条款或者在执行有关规章制度时容易触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这也是近年来高校频发法律诉讼的一大原因。要实现依法治校,对高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审查就显得不可或缺,不仅要从新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进行审查,审查其制定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立法”程序,从源头上杜绝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的随意性;还要对规章制度的内容进行审查,审查条款逻辑性和文字表达准确性的同时,重点审查其是否遵守法律保留原则,确保制定的内容不违背上位法的规定或者其他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审查其是否遵循公平正义原则,确保规章制度是师生利益、学校利益保护共同归宿点;同时还要审查其执行效果,一部规章制度的好坏应由广大师生去评判,可以问卷的形式或征集意见稿的形式对于规章制度的执行效果进行调研,在实践中找出问题所在及解决之法。严格把关高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审查,有利于避免高校陷入不必要的纷争,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一份宁静。3.3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设立法律事务部门。上文强调了对高校规章制度进行合法性审查的重要性,但是未就由谁来进行合法性审查的问题进行释明,合法性审查主体必然具备较高的法律专业素养,不仅需要渊博的法律基础知识,也需要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虽然当前多数高校都有聘用法律顾问甚至法律顾问团队,主管部门也鼓励高校全面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但是在现实法律顾问制度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高校将法律顾问定义为诉讼律师,没有建立法律顾问审核规章制度及相关文件的机制;(2)规章制度制定的随意性,职能部门不愿意花时间等待顾问审核;(3)法律顾问兼职性,无法做到全身心投入,而且更换频率快,不利于制度稳定和延续。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审查主体专业性:(1)加大投入聘请专业律师顾问团队,建立所有规章制度及合同文本都应由顾问团队审核并填写法律意见后方可实施的制度;(2)设立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该部门应招聘具备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人员,所有规章制度的讨论、起草、审查都需该部门参与,同时加强对该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再教育;(3)建立与公安、检察、法院等执法和司法部门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合作,既能妥善处理涉及高校诉讼的案件,又能及时发现、分析高校规章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健全规章制度,切实提高我国高校依法治校的水平。3.4建立健全内部救济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救济制度包含两方面内容:建立听证制度和完善申诉制度。要建立、完善听证和申诉制度,首先,应成立具有普遍代表性、公正、独立的机构作为听证制度的主持者和申请的评判者,只有独立机构的设定才能摆脱高校集裁判员和运动员于一身的弊端,削弱人治思潮和行政化色彩对高校治理的不利影响;其次,建立公正的程序,确保让更多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法律工作者能进入该机构,并以集体讨论的方式确保每一位成员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再次,参照欧美法系陪审员制度,以不计名投票的方式,切实使该机构成为中立的第三人和最终裁决者,做出的决定不受高校行政的影响,真正发挥听证及申诉机构的作用。
劳动制度细则法律问题思索
一、我国现阶段的劳动法律法规与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劳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同时,虽然为劳动法已经颁布施行,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劳动法》执法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包括不签合同、短期合同过多、试用期签用、劳务派遣不规范等问题,严重暴露了《劳动法》的执行力不足,特别是合同环节缺少刚性约束。
在《劳动合同法》尚未实施前,我国主要存在的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出现劳动争议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劳动法执法检查中发现,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2)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关系不稳定。全国人常委会劳动法执法检查显示,有60%以上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是短期合同;(3)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有些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特别是震惊全国的山西“黑砖窑事件”直接促成了增强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劳动合同法》的诞生。
在《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国务院法制办、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再次起草了《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就业促进法》。至此,我国形成了以《劳动法》为基本框架,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三大支柱,《实施条例》为细则的的劳动法律体系。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也称为内部劳动规则,是企业内部的“法律”。根据1977年11月劳动部颁发的《劳动部关于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规章制度包括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四大类。然而,截至目前,我国尚无全面、系统地规范劳动规章制度的专门法律法规。
二、《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内容要件与程序要件
新时期劳动制度的法律问题思考
一、我国现阶段的劳动法律法规与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劳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同时,虽然为劳动法已经颁布施行,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劳动法》执法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包括不签合同、短期合同过多、试用期签用、劳务派遣不规范等问题,严重暴露了《劳动法》的执行力不足,特别是合同环节缺少刚性约束。
在《劳动合同法》尚未实施前,我国主要存在的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出现劳动争议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劳动法执法检查中发现,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2)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关系不稳定。全国人常委会劳动法执法检查显示,有60%以上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是短期合同;(3)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有些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特别是震惊全国的山西“黑砖窑事件”直接促成了增强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劳动合同法》的诞生。
在《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国务院法制办、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再次起草了《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就业促进法》。至此,我国形成了以《劳动法》为基本框架,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三大支柱,《实施条例》为细则的的劳动法律体系。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也称为内部劳动规则,是企业内部的“法律”。根据1977年11月劳动部颁发的《劳动部关于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规章制度包括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四大类。然而,截至目前,我国尚无全面、系统地规范劳动规章制度的专门法律法规。
二、《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内容要件与程序要件
司法鉴定建设活动方案
为认真落实省厅关于开展司法鉴定“规范化管理年”活动的要求,扎实开展好全市司法鉴定行业“工作制度化、鉴定程序化、档案模本化”建设(以下简称“三化”建设)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省厅关于开展司法鉴定“规范化管理年”活动的要求,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省司法鉴定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规范化管理为目标,通过开展“工作制度化、鉴定程序化、档案模本化”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规范执业流程,完善档案管理,确保“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取得实效。
二、主要内容
(一)工作制度化建设
工作重点:市局延续去年以来的制度建设规划,制订出台《司法鉴定机构负责人谈话提醒制度》、《市司法鉴定档案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将《条例》规定的原则和制度加以具体化,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则体系;各鉴定机构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及收费、印章管理、鉴定援助、培训学习、信息调研、人员管理及劳资等制度,已经建立的制度要充分论证可行性,对缺乏可操作性的部分要根据实际及时修改,确保所有制度可操作、有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