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调研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03:24: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司法调研报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院司法公开调研报告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司法公开的重大意义
(一)加强司法公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司法公开是以公开审理案件为核心内容,同时要求审判工作各个环节的依法公开,是对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开审判原则的具体落实,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本质和为民司法的重要体现,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人民法院要充分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不断增强审判工作公开性的高度关注和迫切需要,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在各项审判和执行工作中依法充分落实司法公开。社会主义法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保障,司法公开是人民群众了解审判工作的窗口,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通道,树立社会主义司法权威的平台,让全社会对审判工作看的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以此评判法院裁判是否公正、是否化解了社会矛盾、是否实现了案结事了,实现维护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加强司法公开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司法公开。
司法公开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实现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公正应当是人民群众“看得见、享得着的公正”,司法高效应当是“能感受、有体验的高效”,司法权威应当是“被认同、有效力的权威”。人民法院要通过加强司法公开,充分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积极接受当事人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正确面对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维护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司法公开不能反映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扎扎实实推行司法公开。
(三)深入推进司法公开,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司法机关的职责,也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司法公开的目的。人民法院进一步完善了公开听证制度,以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公开公正的前提下得到有效维护:一方面对在执行工作中涉及到执行变更等重大事项的问题进行公开听证;另一方面对再审案件的审查进行公开听证;同时,对人民反映强烈的职务犯罪的减刑、假释问题,提出所有职务犯罪减刑、假释一律实行公开听证制度,杜绝暗箱操作,防止司法腐败。同时,完善新闻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公布重大专项工作、重大活动和社会关注的重大案件情况等执法公开事项,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司法救济制度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刑事法治的进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各项制度日渐完善,然而,作为刑事诉讼主体之一的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却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法律规定,被告人应该对其犯罪行为造成的被害人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犯罪人经济能力有限等原因,无法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情况屡见不鲜。被害人及其家属却因治疗伤病花费巨大,因丧失独立生活能力或劳动能力而陷入生活的困境。被害人在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的同时,赔偿权益也无法得到有效实现,对今后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有关司法救济制度的规定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而此规定中的司法救助,内容仅限于民事、行政案件中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诉讼费的缓交、减交、免交。实践证明,现有的法律规定已不能完全满足司法工作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实属急需。20*年1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部署20*年人民法院工作时提出,要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彰显司法人文关怀,“研究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成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市中级法院的安排部署,我们以近三年*县法院审结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及甘肃法院年鉴统计数据为基础,借鉴各种媒体反映的全国各地刑事被害人不能得到赔偿的情况。就我国目前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现状进行分析,对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制度的现实必要性、可行性、理论依据以及制度的构建提出设想,希望能够对我国在此制度的构建和立法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情况的现状分析
(一)从地域看有以下三种情况
1、*县法院近三年审结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中被害人未获赔偿的件数不是很多,未获赔偿金额也不是很大,但多数已成为死案,主要类型为故意伤害案件。(表一)
20*—20*年度*县法院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
执行情况统计表
司法局社区矫正调研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组织与职责;社区矫正的执行;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几点建议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于社区内、按照规定,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组织力量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矫正、司法所要针对每一名矫正对象成立专门的矫正小组,指定责任人,并针对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矫正方案、社区矫正工作没有立法,是矫正对象不好管理的原因之一,尤其剥权类矫正对象不好管理、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也是造成矫正对象不好管理的重要原因、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社区矫正组织的辅助力量应该加强、让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不好组织且效果不佳、社区矫正对象的手续等材料不齐全、在试点的基础上,抓紧总结经验,尽快制定社区矫正法,使社区矫正工作有法可依、建立社会保障体、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继续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培养壮大兼职矫正力量、变换公益劳动的方式、规范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手续等材料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我区社区矫正工作自05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司法局的直接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和社区各界的有力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围绕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构建、规范运作、创新特色等方面达到预期的目的。社区矫正工作正式启动以来,我区社区矫正已经累计接收各类矫正对象632名,其间,除7名矫正对象按规定迁出外,经过社区矫正组织的管控帮教,已有334名矫正对象成功实现依法按期解除矫正,完成社区矫正全过程;目前尚有各类矫正对象291名。下面从社区矫正组织与职责、社区矫正对象的适用范围、社区矫正执行方式等几个方面,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介绍,并对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却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矫正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是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趋势。
二、社区矫正组织与职责
按照《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试点工作实行三级组织网络。即市、区(县)、乡镇(街道)分别成立由党委牵头,公、检、法、司、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社区矫正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司法局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司法所具体执行”的矫正工作体制。
司法局挂点扶贫调研报告
年初,县委县政府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制定了《关于密切联系村民以良好作风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意见》,《意见》中对全县108个扶贫村安排了挂点县领导和挂点单位,县司法局被确定为挂点乡村。接到挂点任务安排后,司法局立即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实地进行调研,走村入户,对该村当前的贫困现状进行了全面了解和掌握。
一、基本情况
乡村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共有305户,人口1310人,10个村小组,耕地2400多亩,贫困户有39户,贫困人口84人,2012年度农民纯收入2500余元,农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抓紧抓牢,把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一是成立了以副主任科员同志为组长的扶贫工作组,具体负责扶贫村的扶贫事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二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该村当前的贫困状况进行了细致摸底;三是积极落实后盾扶贫工作责任,该局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相关人员到扶贫村了解情况、开展调研、听取村委会工作汇报,并与当地党委、政府开展交流座谈,针对该村的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扶贫工作组成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就加强村级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环境、农业产业发展等建设,立足村情,详细询问,摸清根源,献言献策。
2、深入调研,理清思路。村由10个自然村组成,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缓慢。为切实做好帮扶,改变该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工作组进驻该村后,立即投入工作,广泛深入村民,认真倾听民声,全面开展扶贫工作。今年来,共召开了座谈会议5次、走村入户访问村民100多户、与村党员干部和村民深入谈心,摸清了村的村情、民情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掌握了村民的所想、所急、所盼、所需。
司法救济制度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刑事法治的进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各项制度日渐完善,然而,作为刑事诉讼主体之一的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却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法律规定,被告人应该对其犯罪行为造成的被害人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犯罪人经济能力有限等原因,无法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情况屡见不鲜。被害人及其家属却因治疗伤病花费巨大,因丧失独立生活能力或劳动能力而陷入生活的困境。被害人在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的同时,赔偿权益也无法得到有效实现,对今后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有关司法救济制度的规定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而此规定中的司法救助,内容仅限于民事、行政案件中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诉讼费的缓交、减交、免交。实践证明,现有的法律规定已不能完全满足司法工作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实属急需。2007年1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部署2007年人民法院工作时提出,要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彰显司法人文关怀,“研究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成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市中级法院的安排部署,我们以近三年*县法院审结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及甘肃法院年鉴统计数据为基础,借鉴各种媒体反映的全国各地刑事被害人不能得到赔偿的情况。就我国目前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现状进行分析,对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制度的现实必要性、可行性、理论依据以及制度的构建提出设想,希望能够对我国在此制度的构建和立法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情况的现状分析
(一)从地域看有以下三种情况
1、*县法院近三年审结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中被害人未获赔偿的件数不是很多,未获赔偿金额也不是很大,但多数已成为死案,主要类型为故意伤害案件。(表一)
2004—2006年度*县法院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
执行情况统计表
刑事司法救济制度调研报告
课题主持人:**县人民法院院长
课题组成员:
干福忠*县人民法院政工科副科长
苏斌杰*县人民法院办公室副主任
李春宸*县人民法院政工科干事
随着我国刑事法治的进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各项制度日渐完善,然而,作为刑事诉讼主体之一的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却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法律规定,被告人应该对其犯罪行为造成的被害人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犯罪人经济能力有限等原因,无法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情况屡见不鲜。被害人及其家属却因治疗伤病花费巨大,因丧失独立生活能力或劳动能力而陷入生活的困境。被害人在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的同时,赔偿权益也无法得到有效实现,对今后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有关司法救济制度的规定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而此规定中的司法救助,内容仅限于民事、行政案件中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诉讼费的缓交、减交、免交。实践证明,现有的法律规定已不能完全满足司法工作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实属急需。2007年1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部署2007年人民法院工作时提出,要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彰显司法人文关怀,“研究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成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市中级法院的安排部署,我们以近三年*县法院审结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及甘肃法院年鉴统计数据为基础,借鉴各种媒体反映的全国各地刑事被害人不能得到赔偿的情况。就我国目前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现状进行分析,对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制度的现实必要性、可行性、理论依据以及制度的构建提出设想,希望能够对我国在此制度的构建和立法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司法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格局市司法局的统一部署,县司法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司法行政队伍离岗占编、“五个能力”建设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关于基层司法行政干警离岗占编问题
(一)我县司法行政机关干部提前离岗年龄情况:主要领导干部(正科级)52周岁,其他领导干部51周岁,一般干部不提前离岗。
(二)干部离岗占编情况:目前,县司法局共使用司法行政编制62个,事业编制9个。其中,县局机关司法行政编制18个(在职14人,离岗4人),基层司法所司法行政编制38个(在职29人,无人离岗),公证处司法行政编制6个(在职4人,离岗1人,空编1人),法律援助中心事业编制5个(在职4人,离岗1人),社区矫正办公室事业编制4个(在职2人,空编2人)。局机关、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离岗人员占实有人员比例分别为:22%、20%、20%。
(三)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和建议:一是组织人事编制部门对我系统离岗人员做不占编制处理。二是上级部门根据司法行政实际,出台单列编制有关政策,通过允许提前退休、临时超编等办法腾出年级已大但尚未退休人员所占编制。三是完善轮岗交流机制,合理利用离岗人员,发挥其特长,解决离岗占编带来的一线工作人员力量不足问题。
二、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情况
法医司法鉴定现状调研报告
县人民医院法医司法鉴定所于年6月7日成立以来,截止8月20日共进行司法鉴定7例,其中伤情鉴定1人;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程度鉴定5人;人体损伤伤残程度鉴定1人。
一、工作现状
(一)、目前县法医司法鉴定所设在县人民医院内,共有人员7名,其中医生6名(具有司法鉴定执业资格人员3名)、内勤1名;拥有办公场所2间,基本制度上墙。
(二)、由于所有司法鉴定人员都是兼职,再加上医院医生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三班制”,在鉴定时间上有时不能满足当事人的要求。而导致被鉴定人员外流。
(三)、司法鉴定所刚成立,虽然进行了一定宣传,但由于历史原因和部门保护主义,在开展工作中有时仍处于尴尬境地。
二、对策
司法局法制文艺调研报告
近年来,南陵县在县委、县人大的领导下,在县政府、县政协的监督和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深入开展依法治县和“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为使“以法治国”和全体公民知法守法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对不同人群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以下是我们近几年的做法:
一、抓好“五五”普法各类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提高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能力
1、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得到落实。县委中心学习坚持每月一次学法制度,各级党委、政府将学法情况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去年下半年,我们组织了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对《物权法》和《劳动合同法》的专业培训,请专家进行讲课。
2、公务员学法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县人事局和县司法局举办了《公务员法》及公务员依法行政培训班,县公安局对全体干警进行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学习培训,县林业局请专业律师对全局公务员就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了专题培训。
3、农民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入。我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土地征用、拆迁、春节农民工返乡等时机,利用电视台开展法制教育,在全县个镇组织了农村法律知识巡回讲座,巡回播放农村法制教育光盘,并发放《农民法律知识读本》,送法律进村入户。
4、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常抓不懈。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县教育局、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了“全省青少年法制警示教育月”活动,在各校征订、播放《警钟在黎明敲响——救救孩子》警示教育片,并对全县中、小学开展青少年警示教育月活动进行了专题抽查,各学校还组织开展了“珍惜青春,关爱未来”主题班会和作文竞赛活动。2007年底县司法局、教育局和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主题为《法律在我身边》有奖征文活动,进一步深化教育效果。
司法局“法律七进”调研报告
“法律七进”是普法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司法行政法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依法治理构建法治的先行者和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和“谁服务谁普法”责任机制,自“七五”普法践行实施以来,“法律七进”工作稳步有序地推动发展,2018年,市司法局紧扣省委“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主题,紧密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治蜀兴川战略谋划再上新台阶,坚持以“”精神、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为导向,全面贯彻落实司法行政改革,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根基,努力探索适应本地区发展的法治创新渠道,为全力服务市委工作格局,按照市委要求,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多吉为确保“法律七进”调研工作有效推进结出硕果,坚持以依法治理为主题,以全民学法为重点组织工作人员组成调研组奔赴辖区重点区域和基层单位以听取汇报、查阅档案、走访座谈等形式就涉及领域深入开展调研。为此,结合相关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仔细研究,力求推动“法律七进”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总体情况
(一)认识普遍提高,举措更加得力。根据2017年《市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2018年依法治市办、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联合印发《全市“七五”普法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康司法〔2018〕52号文件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将“法律七进”当成一项重要的政治、民生和社会工程,合力推进,工作扎实,举措得力,成效明显。牵头责任部门充分发挥作用,切实解决了“谁来进”“进什么”“怎样进”等问题。
(二)基础普遍夯实,氛围更加浓厚。调研组调研场所涉及重点区域的部门和基层单位,包括乡村、社区、学校、机关、单位、宗教寺庙场所等。各级各单位、部门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和“谁服务谁普法”责任机制,针对不同的普法对象,选择不同的法治宣传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法用法活动,“法律七进”已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和依法治理的有力抓手,在广大群众和各级干部中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基层法治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夯实。
(三)导向普遍明确,实效更加明显。辖区大部分区域及乡镇、单位在推进“法律七进”过程中,对于目标任务和问题导向都较为明确重合,做到了站位高、落地实、问题准,不再局限停留于简单的发传单、制展板等传统普法模式,而是根据区域和行业特点,将“法律七进”深度融合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中,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
二、特色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