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导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02:27: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四导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四导制学生德育管理论文
1学生德育管理的“四导制”模式
高职院校实行的“四导制”德育管理模式,主要是指班级作为基本单位,给学生配备专业辅导员、专职辅导员、学生辅导员和企业辅导员。专业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学业和学习的问题;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学生辅导员协助专业、专职辅导员的工作;企业辅导员就是指跟学校合作的企业,里专门负责学生实习和以后找工作的辅导员,企业辅导员对学生今后的实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各种辅导员在工作上相互合作,共同管理学生的学业教育管理问题,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四导制”的实行,可以加强学生思想德育工作的管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符合要求的人才。
2“四导制”提出的原因
高职院校“四导制”学生德育管理模式的提出,是有其深刻原因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水平普遍较低,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阻碍着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四导制”提出的原因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猛,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并没有跟上,导致德育管理落后于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加上高职学校自建立以来并没有得到过多关注,德育管理工作落后的现实成为定局。高职院校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成为阻碍其健康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要想可持续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要寻找更好的德育管理模式。
(2)高职院校的一个特点就是专业教师只重视专业教育轻视德育管理,专职辅导员通常只负责德育管理不管专业教育,这种相互分离的工作模式导致辅导员一旦不在就会导致管理的空白。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比较大,管理工作比较繁重,辅导员工作量大,不可能对各项工作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寻找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四导强化训练管理论文
[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如何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呢?首先要树立加强和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观点,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
一、导读,注重朗读训练导读,就是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严格贯彻"以读为本"这一基本原则,做到以读带讲,以讲促读,讲读结合。一般性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自读理解掌握,对难解课文可利用范读、领读、齐读、指名读的形式,指导学生多读、反复读。对于其中难懂的句群、词组、重点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圈点朗读符号作标示,如停顿、重音、升降、节拍、音色等,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目的。另外,在读的训练中,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如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以及不同文体的朗读特点。
二、导思,引导积极思维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读"与"思"的联系揭示出来,做到先问后读,边读边思。因此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契机,找准课文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知识联结点,精心设计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的过程中想。这样做,既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
三、导情,体会表情达意导情,就是要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字词句段的表情达意,理解全篇的思想感情。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学生进入作品所渲染的情景,领会其中表现的"情调",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思"并诱发他们的情感,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
四、导法,训练归纳概括导法,就是指导学生掌握运用抽象语言的方法,具体说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归纳段意、概括中心、讨论写作特点的方法。往往有这种情况,尽管教师问的问题很多,学生发言也很踊跃,但关键的结论和概括性的语言、板书,都由教师说出或写出。
四导强化训练管理论文
[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如何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呢?首先要树立加强和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观点,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
一、导读,注重朗读训练导读,就是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严格贯彻"以读为本"这一基本原则,做到以读带讲,以讲促读,讲读结合。一般性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自读理解掌握,对难解课文可利用范读、领读、齐读、指名读的形式,指导学生多读、反复读。对于其中难懂的句群、词组、重点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圈点朗读符号作标示,如停顿、重音、升降、节拍、音色等,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目的。另外,在读的训练中,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如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以及不同文体的朗读特点。
二、导思,引导积极思维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读"与"思"的联系揭示出来,做到先问后读,边读边思。因此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契机,找准课文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知识联结点,精心设计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的过程中想。这样做,既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
三、导情,体会表情达意导情,就是要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字词句段的表情达意,理解全篇的思想感情。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学生进入作品所渲染的情景,领会其中表现的"情调",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思"并诱发他们的情感,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
四、导法,训练归纳概括导法,就是指导学生掌握运用抽象语言的方法,具体说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归纳段意、概括中心、讨论写作特点的方法。往往有这种情况,尽管教师问的问题很多,学生发言也很踊跃,但关键的结论和概括性的语言、板书,都由教师说出或写出。
思维导图在高考语文复习教学的运用
摘要:高考,在我国教学领域中属于一门非常重要的考试,它的存在往往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随着高三下学期的到来,高中语文知识也从学习阶段转变到了复习阶段。[1]复习,是学生将每个阶段所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融合的一个时期,通过复习,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增长地新的知识,让学生“温故知新”获得更多的学习感受和理解。本文基于对思维导图的内涵、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考语文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几点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到广大教师和考生。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考语文;复习教学;运用策略
高中语文作为一门条理性较强的学科,而在高考的时候,通常也会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模块化,从而提高考试的全面性、层次性。作为学生,在复习高中语文的时候,应当从宏观上去整合高中语文内容,之后再从微观上将语文知识拆分不同的知识点,不仅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把握住每篇文章的核心知识。思维导图,它的构成特点就是层层深入、层层细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回顾所学内容,同样,反过来思维导图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每个点的掌握,实现由点到面,再由面到体的知识积累,让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复习。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身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将思维导图方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思维导图的作用,为学生备战高考做足准备。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将学生学习过的知识更为清晰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思维导图教学方法,是由西方心理学家提出的,思维导图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思维导图也可以看作是发散思维的具象化、形象化的表达形式。[2]思维导图的构成是由中心部分和基础部分共同构成,其中基础部分主要是由某一事物的等级或是分类方式构成,而且中心部分则是由该事物的核心模块或是内容构成,二者通过图像、图标、关键词及色彩等内容形成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或是思维脉络。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运用左脑和右脑同时运作才能制作出完整的思维导图。我们在使用或是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会运用上色彩、数字、符号、词汇等内容,其中,色彩和符号属于右脑的功能,而数字和词汇则属于左脑的功能,通过左右大脑的有机结合,最终将思维导图绘制而成。思维导图在语文复习当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①思维导图能够直接刺激视觉系统,通过将语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快速收集,提高学生的记忆和复习效率。②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呈现出脉络状,因此学生在对语文知识进行记忆的时候,有助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知识联想效率,从而对知识进行整体记忆。③同样在复习语文的时候,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学生对某篇文章的关键词进行梳理,即可回忆起文章中的重点内容。④学生通过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复习语文,能够语文中沉闷的、无聊的内容,以“图像、图形”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思维导图在高考语文复习的作用
导示系统创新设计研究
摘要:导示系统是室内外公共空间的必备建设内容,但诸多原因导致国内导示系统设计缺乏创新,严重同质化。随着人们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城市化和美丽乡村进程的快速推进,提高导示系统创新设计能力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导示系统的概念认知、创意切入、设计表现、材料工艺等多方面阐述导示系统的创新设计方法。
关键词:导示系统;设计;创新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美丽乡村进程的快速推进,导示系统在城乡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从业人数和产值均逐年提高,但导示系统的设计水准却相对落后,究其原因,较为突出的一点是设计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导示具有跨域视觉传达、环境、产品三个专业的属性,各相关专业较少开设专门的导示设计课程。导示设计师基本属于“自学成才”。设计水准高低不一,设计创新更无从谈起。本文将较为系统地从概念认知、创意切入、表现方法、材料工艺几方面阐述如何进行设计创新。
一、导示系统的概念认知提升
导示系统是室内外公共空间的必备建设内容,基本功能包括导向功能、标示功能、警示功能、品牌形象提升功能、美化功能等。从概念认知上看,长时间以来导示系统的另外一个概念叫“标牌”,表面上简练直观,但对设计师而言却是一个认知陷阱,当设计内容或目标是“标牌”的时候,设计师设计的导示系统往往也就无法超越“标牌”的范畴了。那究竟如何理解导示呢?其实,“导示”是“导”与“示”的集合,导是导向,示是标示,因此,能够指引方向和标示内容的事物就是导示。该事物的范畴远远超越箭头或牌子这些常规元素,它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可以利用视觉感知,也可以利用其他感官感知;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概念认知的彻底改变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创新设计就拥有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二、导示系统的创意切入
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的绘制及应用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已经得到许多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并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了思维导图的内涵、特征及利用现状,并着重以一节高中历史课为实例,演示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分析思维导图使用的意义和价值,旨在探索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历史思维;绘制与运用
1思维导图的概述
20世纪60年代,英国“记忆力之父”托尼•巴赞(TonyBuz-an)首创“思维导图(MindMap)”这一概念,它是从一个中心主题散发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符号、关键词、图像、线条和颜色,遵循一套基本、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树状图。[1]思维导图从生理学角度出发,按照人类大脑的结构特征与运作规律,将人类大脑左半球的语言、数字、顺序、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同大脑右半球的图像、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协同互补,能够帮助大脑迅速地对信息进行组织、记忆、对比和联系,然后轻而易举地将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富有色彩的、易被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示。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①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②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③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高层次的形式上;④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2]思维导图的制作可采用手绘,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利用XMind、MindManager、FreeMind、MindMapper等专门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绘图。目前,思维导图已经受到了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重视和广泛使用,并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实例运用
思维导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传入到中国内地,随后逐渐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本文着重探索思维导图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是因为历史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首先,历史知识是以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为基础的,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其次,历史知识具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历史关联体系很重要;再次,中学历史教学又特别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掌握与联系,知识具有综合性。上述特点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帮助他们通过历史学习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本质、从全面的和辩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具体的和综合的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问题以及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历史进行认知活动,并做到“以史鉴今”。[3]由此可见,中学历史教学非常适合使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质量。下面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2课《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历史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步骤一:提炼关键词,明确目标。从课题入手,将两次鸦片战争确定为关键词,并让学生以此进行发散思维,延伸出其它知识点。所谓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与聚合思维相对。随之引入本课需要学生着重进行讨论的重难点问题: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经过和结果,熟记三大条约的名称、签订时间及内容;②理解鸦片战争爆发和中国战败的原因,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③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导学生理清历史产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发展规律,从而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②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等人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捍卫了民族利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步骤二:收集信息,梳理脉络。本课以鸦片战争为中心主题,战争史的学习主要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战胜/败的原因为切入点,学生按照这个思路梳理学习主线、疏通学习脉络,从而对照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如补充战争前夕的时代背景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查找动态的鸦片战争形势图理清战争经过,搜集史料文献了解弛禁派与严禁派各自所持的观点以及查阅林则徐、关天培等人的英雄事迹更好地体会爱国情感等等,这些知识储存都为接下来学生的思维发散奠定了基础。步骤三:自主构建,画出导图。根据之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画出《鸦片战争》一课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中围绕课题,将两次鸦片战争作为关键词,遵循战争史的学习规律,以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战败原因为节点进行思维发散:从1842年鸦片战争中联想到虎门销烟、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战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及影响等内容;又从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延伸出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广州—天津—北京一线的战争经过及战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和影响等知识。随后,用线段、弧线来连接它们,从而表示出概念之间、节点与事实之间、细节之间或想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放射型树状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会构建出不同样式的思维导图。步骤四:知识延展,拓宽思维。通过上述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已经对《鸦片战争》一课有了系统性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鸦片战争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此为切入点,联想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拓展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等相关知识,也可以让学生由此绘制一幅新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作为知识延展和思维拓展训练。[4]3思维导图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第一,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高效记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导生制教学研究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存问题,探讨开展导生制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导生制教学中教师、导生、受导学生的角色定位,从前期准备、课堂实施和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对导生制教学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导生制教学
“导生制”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英国国教会牧师安德鲁•贝尔(AndrewBell)和公谊会教师约瑟夫•兰卡斯特(JosephLancaster)同时创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其本质是学生教学生。随着中外教育界对其研究与探索的深入,导生制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教学辅导型;二是学生活动型;三是制度建设型;四是技能训练型[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计算机专业大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计算机专业的入门课程。这门课程对夯实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提高办公软件及网络应用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辅导型”导生制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教学实践,以期起到破解教学难题,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助力教学改革的正向作用。
一、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导生制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同班级内生源不同,使得学生计算机基础学情差异较大。以笔者任教的2019级物联网1班为例,全班共计学生60名,其中普高生27名,职高生33名。职高生在职中阶段普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类的课程,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他们往往在课堂上比较活跃,课堂参与度比较高,但是易产生自满、懈怠的情绪,对课程教学内容有更高的期待;而普高生在高中阶段主要以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科目为主,计算机类的课程较少,他们往往在课堂上比较沉默,参与度也不高,课程教学需要从基础知识、基础操作讲起。导生制教学可以有效弥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种种不足,而且经实践检验可取得良好收效。其优势有如下几点:第一,生源优势。职高生由于职中阶段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经过教师提前选拔、培养和培训,可以担负导生的职责,起到助教辅学的作用。这样课堂上就相当于有了多个“小老师”,他们可以担负起对学生上机练习的管理和辅导任务,及时答疑解惑。第二,年龄优势。由于选拔的导生与受导学生是同龄人,较之传统的师长制,受导学生更乐于接受导生制这种朋友式的引导和交流[1]。第三,小组优势。导生制教学中,通过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1名导生一般负责4~6名受导学生,相较于负责整个班级教学的教师,他们可以快速处理受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将一些共性的问题整理反馈给教师,教师可对某些薄弱、易错的知识点进行深度讲解。第四,多赢优势。导生制锻炼了导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示范教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并且激励受导学生比学赶帮超的学习劲头,实现了多方共赢。
二、明确导生制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思维导图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一、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掌握思维构图的理念和技巧进行思维导图教学的首要步骤是要让学生掌握思维沟通的理念和技巧,为学生能在课堂上熟练完成思维沟通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完成简单的思维导图,如植物的分类,学生尽量将自己能想到的植物归类并绘制出来。为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教师可以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将思维导图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常见的思维导图理念和技巧有:主题放在整张图的中间,次要的概念放在“枝干”上;每个分支只能写一个关键字,且字体要端正;整张导图要遵循交叉联结不同分支的要求;可以采用符号、色彩等方式让导图更为美观。
(二)合理引入课堂主题本课的教学主题是电磁铁,教师可以用合理有趣的方式将学生逐步引入教学主题。借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吊车的Flash动画,并配上有趣的旁白,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过程。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地讲述一下电磁铁的基本知识,将这一课的主题分为电磁铁的性质、影响电磁铁大小的因素、电磁铁的应用三个部分。
(三)分组构图和讨论成功导入主题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导图设计并自主讨论,这样能减轻学生刚开始的绘图负担,同时还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根据此前对电磁铁主题分好的三个部分,教师可以在学生导图和谈论前提出相应的问题,如:电磁铁的基本构造有哪些?电磁铁的缠绕过程是怎样的?等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设计自己的思维导图,自主搜集材料、完成构图。之后,让小组成员讨论自己的思维导图作品的不足或者突出的部分,并作一定的修改,在自己的导图上完好地体现出来。
(四)构图成果展示各小组经过讨论和完善,将最终导图成品展示给其他小组,通过对比学习、深度讨论发现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短处。教师在此过程中,首先要肯定每位学生的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要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最后对整个思维导图的学习作总结,将学生的导图成果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善的思维导图。完整的电磁铁思维导图可以由电磁铁性质、影响电磁铁大小因素、电磁铁应用以及电磁铁知识拓展组成。电磁铁性质概念可继续分成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电磁铁的制作三个分支,电磁铁应用概念可以分为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机、磁悬浮列车等分支。
二、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英语词汇教学思维导图研究
摘要: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单一,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思维导图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加强英语词汇理解和记忆能力,激发学生大脑潜能。本研究主要从使用联想法学习新词汇、利用词汇之间的关系、利用词缀、词根学习词汇和利用词性学习词汇四方面探讨英语词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词汇;词根;词缀;思维导图
一、引言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词汇量多寡直接影响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其表达的准确和丰富程度,甚至直接影响其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英语词汇教学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对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词汇的掌握和巩固是他们英语学习的一个坎。学生词汇的学习和巩固主要依靠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导致致词汇容易忘记,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通过其线条、分支色彩等分析和组建词汇学习过程,进一步设计优化词汇教学,提高学生理解能力,通过行动把思维转化成实际的想法。
二、思维导图的适用性
思维导图(MindMapping)是英国著名心理学者TonyBu⁃zan所创的一种帮助思考和学习的思维工具。它通过独特有效和与众不同的方法统领整个范围皮层结构的技巧,包括词汇、数字、图形、逻辑、色彩和空间感等。思维导图主要是将属于放射性的思考过程可视化、具体化,其能够以发散结构和生动形象的符号等充分调动和协调人的大脑工作效率。思维导图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学习者可以借助这一工具回顾思维过程、发散思维、理清思路、加深知识学习理解和记忆。思维导图的焦点在中心位置,并形成从中心向四周发散扩充出来的自然结构;各分支机构以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呈现,遵循基本、自然、简单、容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让各分支节点连接一起,形成整体结构。思维导图可以把枯燥的变成有层次感、容易记忆的彩色图像,高度吻合我们大脑处事方式,容易激发和发散思维。英语词汇教学中,关注词汇之间的关系,把词汇放到一个发散思维的网络结构中,按照思维导图的方法,直观、可视化地建立起各个词汇之间的网络图,这将大大提高英语词汇的学习效率。
课型阅读导练管理论文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叶老还进一步指出:“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就是说要通过语文课的读写训练去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种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独立进行的读写实践活动。离开了教师的学法指导,离开了学生的读写实践活动,就难以达到“自求得之”、“不待教师教授”的教学境界。为此,我们进行了导练课型进行阅读学法序列训练教改实验。这种导练课型,打破了重教轻学、讲多练少的教学旧模式。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单元设点(一个教学单元分担一项学法训练任务),一点两练(选两篇课文实施训练),以法导学(提示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行操作性阅读),依法自练(运用学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读促写,多练一“能”,通过三年训练逐步达到学生自我阅读的目标。
“结构一功能”原理告诉我们:结构决定功能,较好的结构表现出的功能也较好,因此,我们根据学法指导原则设计学法训练序列(能力结构),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编拟《导练教程》(学法结构),根据“以学论教”思想和学习迁移规律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导练结构),以期显示预期的学法训练目标。下面就三个结构谈谈如何进行阅读学法训练。
一、设立学法训练点──能力结构序列化
学法训练有三个原则:[1]确定性。即在一定的年级,结合一定的教材,在一定的课时上训练确定的某一种学法,培养某一项学习能力,以减少随意性。[2]程序性。即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训练规律,按一定程序去达到训练目标。[3]系统性。即某一门类方法系统(母系统),由许多相关的完整的学法训练点组成,这些学法训练点又可自成系统(子系统)。体现了这三个原则,整个学法结构才能形成科学的序列。
阅读学法是语文学法中的一个子系统。我们根据学法训练原则,大纲对各学年的阅读要求及学生所欠缺的阅读方法几方面综合考虑,编制了一个《阅读学法训练要点表》,这个表从三年六个学期考虑,抓住阅读基本技能和阅读一般能力的培养,全面规划了14个学法训练点,形成阅读学法系统,这个系统的训练序列是:
一根主线贯串:阅读学法训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会读、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能力。这根主线就是:词法──句法──段法──章法,最后达到对阅读方法系统的全面掌握,这根主线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自身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有其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