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01:58: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丝绸之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艺术传递

一、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中的中国艺术文化

1.丝绸之路

西汉年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洛阳、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路运往西域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因而被称为“丝绸之路”。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2.丝绸之路中的中国艺术文化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联结在了一起,也大大展现了中国灿烂丰厚的艺术文化魅力。正是这些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国,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文学、数学,美洲的棉花、烟草、番薯输入中国,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如果把中国的艺术文化比作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符号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就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将这些珍贵的传播符号给传播出去,发扬光大。综上所述,无论是灿烂的中国艺术文化,还是西方的一些技术文化,要想实现两者的相互借鉴,就始终离不开一条筋脉,这条筋脉便是传播,传播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丝绸之路上,中国艺术传播是条筋脉

查看全文

谈论丝绸之路与玻璃艺术

玻璃自诞生之时起就是受欢迎的商品,由于玻璃器华美、昂贵,制造技术相对神秘,因而在历史上曾与黄金、白银、宝石一样,是重要的商品。至今,仍然难以断定玻璃的起源是公元前20世纪的两河流域,还是出自同时期的古埃及,这也可以说明早期玻璃贸易非常频繁,罗马帝国和伊斯兰阿拉伯帝国时期的玻璃艺术远销到旧大陆的各个角落,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都出土了西亚的玻璃,这些都是贸易交流的证明,而联系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则是古代玻璃贸易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这个名词是由李希霍芬(FerdinardvonRichthofen)在19世纪末首次提出的,它是沟通欧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大动脉的代名词,在古代的中外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了丝绸之路的通道包括:(1)北方(草原)丝绸之路;(2)西北(沙漠)丝绸之路;(3)西南(佛教)丝绸之路;(4)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文物为我们展现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在贸易项目中西方向东方输出了古代玻璃器皿,并最终对中国的玻璃业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玻璃艺术的发展始终与世界玻璃业保持联系,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玻璃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玻璃艺术贸易的萌芽时期

镶嵌玻璃珠俗称“蜻蜓眼”,是指在单色玻璃珠母体上嵌进另外一种或几种不同与母体颜色的玻璃,从而构成美丽的图案。镶嵌玻璃珠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即使在今天,仿制古代的镶嵌玻璃珠也很不容易,因此,在玻璃制造的初期阶段是很难达到的。与镶嵌玻璃珠的起源地西亚相比,中国镶嵌玻璃珠的出现非常突然。在西亚,单色玻璃珠出现约1000年后,才有了彩色玻璃珠,而镶嵌玻璃珠的出现则还需要几百年,可以说,单色玻璃珠经过漫长岁月后才发展成镶嵌玻璃珠。而在中国,镶嵌玻璃珠和单色玻璃珠同时出现在春秋末期。镶嵌玻璃珠的复杂工艺决定了它价格不菲,不仅拥有者将它视为稀世珍宝,而且拥有这些玻璃艺术品的人通常都是身份显赫的贵族。这样说来,镶嵌玻璃珠只有可能是进口玻璃艺术,那么,它所依附的贸易通道在哪里呢?我国新疆地区位于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交汇点,也是古代游牧民族最活跃的地区,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游牧民族生活迁徙无常、行踪不定,对史前人们的往来起了很大作用。这一地区发现的镶嵌玻璃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早期玻璃贸易的证据,其中一件带有梅花图案的镶嵌玻璃珠可以追溯到伊朗高原的史前时代。安吉尔(A•Engle)在《中国的玻璃制造》一文中提出,中国最初的玻璃制造可能和西亚的胡里安(Hurrian)民族有关,胡里安(Hurrian)民族的一支在亚述结束了乌拉尔图王朝后,有可能到达中国,并带来了镶嵌玻璃珠的制造技术。与北方丝绸之路相比,南方的贸易通道与玻璃艺术的传播更为密切,包括西南(佛教)丝绸之路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即通过云南、两广等地或海路,经东南亚、南亚再通往西方。南道考古发现的古代玻璃艺术展现了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索,尽管这种交流是辗转式的,数量也很少,但它的存在与楚国玻璃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希腊等地的玻璃制造开始成倍增长,参与贸易的玻璃艺术品也有相应的增加,丝绸之路南道沿线均有当时的玻璃制品出土,今长沙地区不仅是楚国玻璃生产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今天考古挖掘出土玻璃艺术品最多的地区。楚国在中国玻璃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为了制造出类似玉的材料,创造了我国独有的铅钡玻璃;楚国人还将青铜的铸造工艺运用到玻璃产业,发明了模压工艺,生产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玻璃璧、玻璃剑首等;模压工艺还为平板玻璃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在西汉早期的广州南越王墓中发现多块长方形的平板玻璃。春秋末战国初期到战国中晚期虽然时代相连,但镶嵌玻璃珠在图案纹饰和材料上有很大差别。初期,中原地区的镶嵌玻璃珠可以在西亚找到相似物,尤其材料是一致的,属于钠钙玻璃,战国中晚期的镶嵌玻璃珠则属于铅钡玻璃。在纹饰上,战国中晚期的镶嵌玻璃珠丰富多彩,不仅有单纯的同心圆,还出现了同心圆和几何纹的组合,弦纹、菱形纹和三角纹作为底纹,同心圆均匀地分布在底纹上,或是用点连成线,形成网纹,将图案分割成小的单元。伴随着镶嵌玻璃珠的演变,一些典型的中国风格的玻璃艺术品也开始出现,如玻璃壁、玻璃剑饰和玻璃印章。镶嵌玻璃珠在古代中国的出现和演变,不仅证明了丝绸之路上玻璃艺术的贸易交流,而且还刺激了新兴的玻璃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经过国产玻璃多年的发展以及对西方玻璃的引入,玻璃艺术具备了在中国发展的基础。

二、玻璃吹制技术的传入

吹制技术的诞生源于玻璃吹管,何时采用玻璃吹管有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是公元前40年,最早在叙利亚诞生,以后在罗马帝国流传;另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发明了吹管。除了玻璃制造本身的发明,玻璃制造史上最有意义的发明就是吹制技术,这项先进技术使玻璃业发生了重大转折,吹制技术的采用简化了生产过程、降低了成本,使得玻璃制品进入一般市场,玻璃艺术也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不再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奢侈品。罗马帝国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开始了一段和平时期,为玻璃吹制技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时机。西北(沙漠)丝绸之路是人们所熟知的汉通西域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其主要通行区域在新疆境内。可分为南、北和新道三条路线,其中的南路是从敦煌经鄯善(今新疆若羌东北)、于阗(今新疆和田)、莎车等地,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中部,主要在阿富汗境内)、安息(波斯,今伊朗),再往西,达条支(今波斯湾)、大秦(今地中海东部,即罗马帝国)等国。沿沙漠丝绸之路的南路,古代玻璃的出土地点是连续的而且分部较密,同时,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也随之传入。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战争不断,分裂割据。另一方面,思想活跃,文化碰撞,民族融合,为隋代统一、唐代辉煌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上流社会荒淫奢侈,彼此较量物质生活的高低。伴随着上流社会对奢侈生活的追求,西方的玻璃艺术成为他们彼此“斗富”的宝物,进口的罗马和萨珊玻璃开始增多。虽然吹制玻璃容器在公元2世纪即进口到我国,但技术的传播还有赖于工匠的迁移,因此比商品流通要慢得多。在战国两汉时期流行的铅钡玻璃由于没有固定的发展条件而逐渐衰落,受到西方玻璃制品和技术的影响,最晚在北魏时期,中国已经采用玻璃吹制技术。据《魏书•大月氏传》记载大月氏国人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瑠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世祖时西域商人不仅将玻璃吹制技术引入我国,而且在北魏京师平城(今大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玻璃吹制工厂。这是中国玻璃艺术史上的重要转折,北魏以后的玻璃生产,广泛采用了吹制技术,并开始了玻璃制造的中兴。

三、玻璃制造的中兴

查看全文

丝绸之路探索历史教案

活动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培养初步的学科渗透能力,即史地结合、文史结合等;培养学生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的能力;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激发对祖国和自然的热爱。

〖设计思路〗

一、活动准备:

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收集、甄别历史资料的能力,我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搜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各类资料,包括普及性历史读物、图片、实物、音乐、诗歌等材料。之后,老师指导学生从所查找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剔除多余内容。

在历史学习中,编演历史剧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而且本课的部分内容适合用这种方式来处理,所以我安排一些同学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丝路商队》和《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以锻炼他们的文字、语言表达、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任务是纠正剧本当中出现的史实性错误,其他基本不做改动,以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课堂教学:

查看全文

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旅游体系的优化设计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时间早、涉及朝代众多、类型丰富、数量多、保存好,具有独特之处。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广东省大力推进文化遗产,开发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遗产线路,一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二是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如何发展旅游,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综合探讨基于智慧旅游的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旅游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智慧旅游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道路,粤港澳大湾区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但是,从智慧旅游的角度来开发海上丝绸之路遗产,值得探讨与研究。关于智慧旅游的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智慧旅游概念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来研究旅游行业,利用智慧旅游来进行旅游景区提升等方面。也有一些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的研究。上述研究成果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理论保障。从内容层面进行分析,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是对于如何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景点景区开展智慧旅游,以及如何通过智慧旅游将各个景区串联起来,与此相关的研究内容却并不多。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考察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线路,经过一系列研究后,基于智慧旅游为依托,推动景区的高质量发展,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在区域內打造出独特的海上丝绸之路品牌。

一、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景区建设背景介绍

纵观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要的发祥地,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类史迹景点,其中可包括港航遗存、文化交流遗存、外销品生产基地、海防设施以及海神信仰建筑等,累计数量多达438处,传承了数千年大湾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的精华主要集中在广州、汕头、阳江、江门、汕头、潮州、梅州7个城市的19个景区,也是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景区建设中的重点景区。2019年4月,总书记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从开展申遗工作之后,政府主动承担责任,让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保护工作有了很大的成果。除此之外,政府机关也促进了相关的旅游开发事业,增设相应的旅游线路。在2020年6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提出,要大力开发建设两条相关的文化遗产路线。第一条线路即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遍布在广州、江门以及佛山地带;第二条线路即为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遍布在深圳、东莞以及虎门地带。

二、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景区智慧旅游建设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查看全文

丝绸之路下陕西旅游小镇功能定位研究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思想由国家主席在2013年提出,陕西省是我国丝绸之路的旅游新高地。文章简要阐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理论背景以及当下陕西小镇旅游业的现状,并对陕西省旅游小镇的定位展开研究,希望陕西省能够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不断开发小镇旅游产业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丝绸之路;陕西省;旅游小镇

1引言

凭借着文化传播的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已经将文化遗产旅游模式逐渐深入实施。但是,由于陕西省文化遗产分布空间跨度较大,旅游小镇难以完成单独保护与开发,需要遵循创新驱动新发展模式,对旅游小镇的功能进行定位研究,应用小镇旅游业带动陕西省的经济发展。

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理论背景

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一带一路”上的各国打造“利益共同体”,以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因此,“一带一路”指的就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下陕西旅游经济的定位为,在新的发展机遇下,陕西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资源,确定旅游经济发展定位。陕西作为旅游发展大省,需要契合“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将旅游经济确定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突破口,统筹陕西城乡一体化旅游,打造国际旅游文化交流中心,彰显陕西华夏文明,让陕西能够成为旅游强省,中华文化旅游的经典之地,闻名全世界的旅游目的地。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陕西旅游将会产生更多的新业态、新品牌,智慧旅游将被大力推进,以促进陕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陕西旅游注重将历史文化全程化渗透,旅游景点实现生态全场化覆盖,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用户个性化的体验设计、旅游方面的基础设施特色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市场旅游产品品牌化推广,最终实现陕西旅游产业复合化拓展,为陕西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查看全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摘要:要想促使我国的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式的经济发展,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便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成本分析和收益分析,指明了目前其所存在的经济壁垒、区域内的经济不平衡、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缺乏协调机制等现状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明确经济发展环保原则和互利共赢发展原则等建议措施。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成本;收益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当中由于存在有巨大的地理环境差异,以及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差异也相对较大,因此无论是地缘环境还是人缘关系均较为复杂,但是同时也正是基于区域中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导致在产业结构、社会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存在有巨大的合作空间。而要想实施好这一战略规划,开展相关的成本与收益研究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据此下文将主要就相关的成本与收益展开具体的分析,并就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措施。

1成本分析

1.1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做好相关的基础性设施项目是核心关键。相对于我国的其他地区,西北地区基础建设工作长期以来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截止目前为止依然未能够建立起同我国东部沿海以及中亚各国的物流网络体系,然而近几年来伴随着国家对于开发西部的日益重视,也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潜能巨大。通过实施以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促使我国广大西北地区的陆路、铁路以及航空运输等基础设计与东部沿海以及中亚各国建立一体化的物流网络体系,从而形成能够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高效物流体系,并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的发展成本得以显著降低。

查看全文

宁夏文化艺术前景和创新

摘要:本研究基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情境下,通过对宁夏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探析宁夏文化发展前景和创新,总结分析古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带给我们的启示,以及宁夏地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优势,进而提出宁夏文化艺术发展的几点建议,即“走出去”战略、重视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宁夏;文化艺术

一丝路文化的历史启示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央层面被正式提出和确立,全国各个地方开始挖掘自身区位优势,试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国家建设。[1]宁夏作为一个区域概念,无论从政治、经济角度,还是从文化、艺术的角度,都应承接这一历史机遇,这既能充分发展自己又能有所担当,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助力。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真正走出自己鲜明而又有特色的接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方式并不是一个简单而不言自明的道理,许多地方的做法可以说是简单粗暴,别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口头上说发挥自身优势,手底下却是大干快干。上马项目,最终结果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真正能够做到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而又不重复建设,关键要看能否在较深层面真正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真正挖掘出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源和现实意义,尤其是挖掘文化艺术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首先应该着眼的是,文化艺术的古丝绸之路对于形成我们今日之丝绸之路上的一颗颗如宁夏般的“明珠”起到了什么作用,留下了哪些文化和思想资源?我们以须弥山石窟等宁夏境内的古丝绸之路艺术载体为例,初步探究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丝绸之路的形成不仅仅基于通商需求,文化的传播从来不可避免,宗教文化尤其如此,佛教文化的形象载体如石窟、佛像如繁星点点,散落在丝绸之路沿线,见证了沿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研究这些石窟、佛像,可以深入了解所在区域的历史事件、文化背景和产生的思想资源。宁夏须弥山东麓的须弥山石窟对丝绸之路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它不仅对中国境内石窟造像艺术影响深远,同时佛教东传日本这一历史事件也能看到须弥山文化的影子。须弥山石窟位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的过渡带上,云岗、龙门石窟的造像手法与须弥山石窟极为相似。日本佛教信徒多有前往须弥山寻根之举,不断见证着须弥山对日本佛教文化的影响。须弥山石窟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在此之前长期缺乏重视,如果不是后期学者的不断考证和发掘,领域之外的人很难理解须弥山对后期几大石窟的影响以及作为日本佛教文化源头这一事实。[2]这让我们管窥一豹,了解到宁夏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历史节点,在文化艺术领域发挥了如何重要的作用,更让我们了解到,伴随着丝绸之路上的驼队与贸易,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播实实在在改变和塑造了后来以及今天的人们。作为文化历史研究者眼中的丝绸之路是人类文化历史研究领域的一颗明珠,从这一角度来讲,不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都说明跨文化交流有着极为重要、难以替代的现实作用。曾经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历史带来的巨大影响唤醒了我们今天对于文化交流的价值认知,让我们重新审视文化交流的意义,从而对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艺术交流的价值方向进行反思。涉及的所有国家、所有民族和个人共同面对着如何把握人类进入新时代后精神文化的走向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不仅是对沿途人们在政治、经济领域带来的一次重大机遇和变革,也是在文化艺术领域为我们带来的一次契机与革新。丝绸之路文化的价值走向有机会改变西方社会“中心—边缘”这种二元认知的藩篱,建立具备共有、融合、交叉、冲突、互利共赢等等精神内涵的思想理念。丝绸之路文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必须坚定走文化共通、艺术融通的理念,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融入国家战略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宁夏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自古以来,宁夏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和节点。丝绸之路在宁夏,一条是汉唐时期从长安出发经由宁夏穿越河西走廊的沙漠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的主道。一条是草原丝绸之路,如西来佛教文化经由宁夏转向蒙古、西伯利亚,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大量沿线出土的文物可以清晰展示这一地域传播的文化脉络。据此可以有力证明,宁夏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作用,即由宁夏始,沙漠丝绸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分道扬镳,南来北往的商队以及随行而来的各类人群在宁夏汇聚、扩散,文化艺术也得以在此集中,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宁夏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区域繁荣,使得宁夏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宁夏境内的固原古城、开城遗址、固原北朝、隋唐墓地等体现了丝绸之路宁夏段的中西文化交流与商业贸易的繁荣,以上历史资源的发掘,在学术界与考古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宁夏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时至今日依然保有。一方面,交通区位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依托高速铁路的贯通。宁夏即位于这一大陆桥国内段的中部位置,直达欧洲的铁路不会绕开宁夏。另一方面,经济区位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预示中亚及向西各沿线都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腹地,在这种未来背景下,宁夏不再是西北边陲,而将是对接这一经济腹地的前沿。针对这两点优势,宁夏应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理想定位自身,清晰应对未来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布局。伴随着经济贸易的往来,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交流、传播上,宁夏同样应找准自身文化战略支点定位,立足自身资源、找准发展优势、早做产业布局、促进文化交流,开创宁夏自身独有的文化艺术发展新模式。2.促进中阿文化交流的人文基础。宁夏在国内外文化交流认知度以及已有的文化交流成果上都具备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的必要性上来说,中东—中亚地区既是极为重要的能源区域,也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在逐渐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上将极大地盘活世界最大大陆的整体资源,为未来的世界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说,推进中阿文化交流,实现两地民心相通,能够极大的助力经济带各地区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因此,宁夏在促进中阿文化交流方面具备很大的优势,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具备较好的共性文化基础。

查看全文

华夏文明传播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古“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在中国历史上开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触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相互激发、相互学习,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分,相互滋润,使人类在征服与被征服中不断向前发展。本文通过媒介分析、控制分析、内容分析、效果分析等,试图澄示华夏文明沿着丝绸古路传播的图景,并进一步证明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更加发展。在今天开发西部的热潮中,古丝绸之路在传播华夏文明(现代文明)中将焕发生机。

[关键词]古丝绸之路华夏文明传播

Abstract:AncientSilkRoadhasbecomeahistory,butthecollisionsoftheorientalcivilizationwithoccidentalcivilizationitkickedoffhavepromotedthedevelopmentofhumanhistorybylearningandabsorbingthenutrition,beneficialtotheirownculturaldevelopmentfromeachother.

Bymeansofmediaanalysis,controlanalysis,contentanalysisandeffectanalysis,thisarticletriestodemonstratethesplendidpicturethatancientChinesecivilizationwasdisseminateddownthroughtheSilkRoadandtheconclusiondrawnisthatcivilizationgrowsinthecourseofdisseminating.

Also,itisinferredfromthearticlethatmodernChinesecivilizationwillberevitalizedontheancientSilkRoadintheprocessofwesterndevelopment.

Keywords:ancientSilkRoad;Chinesecivilization;dissemination

查看全文

一带一路西安历史文化研究

摘要:十三朝古都西安,在中国中古时期曾多次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起点城市。10世纪后,西安没有再成为古代王朝的都城。21世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有关“一带一路”历史、考古、文学、教育、文化产业等多方面问题受到学界关注,“一带一路”视角下的西安历史文化研究呈现出活跃态势,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一带一路”;西安历史文化;文物保护;教育与文化产业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宏伟战略构想,旨在沟通世界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一带一路”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原型来自中国古代与世界友好交往过程中形成的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随着“一带一路”号角吹响,这座古老的城市正焕发出崭新的青春活力,对“一带一路”西安历史文化展开深入研究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11月8日至10日,2018年“一带一路”西安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宾馆隆重召开。此次国际学术会议由西安市教育局、西安文理学院主办,西安市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古都学会、《唐都学刊》编辑部承办。来自海内外的1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古都西安,研究西安在丝绸之路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展示古丝路起点城市西安的考古成果,寻找现代教育、文化交流途径,商讨加强西安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西安文理学院党委书记雷英杰,副校长耿占军,西安市教育局副巡视员安广浩,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王炜林,中国古都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萧正洪,巴基斯坦学者阿里•格尔扎尔(AliGulzar)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分别致辞。西安文理学院副校长王晓萍主持了开幕式。会议围绕丝路历史与考古、丝路文学艺术与思想文化、丝路教育交流与文化产业研究等议题,通过大会主题报告、分组讨论、学术考察等方式,专家学者们进行了理性而热烈的交流,深化了对“一带一路”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一带一路”研究的理性思考

“一带一路”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学术界经过了长期的酝酿过程。2013年9月,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后,关于“一带一路”研究论著以几何级数增长,呈现井喷态势,随着具体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深入思考,着力于理论探索。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黄留珠先生主张加强长安学研究,他认为西安是周秦汉唐等强盛王朝的故都,是西汉与大唐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还是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长安学的研究;同时认为,周秦汉唐治理国家的经验,汉唐帝国对国际化大都市长安的管理,都可以给大西安建设提供历史的启示和借鉴,长安学研究的某些内容,可直接供大西安建设参考。西北大学赵丛苍教授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张朝合著的《碎片化研究的整合:丝绸之路研究的立足点》关注丝绸之路研究的整体性,认为作为历史现象的丝绸之路,其本身是由诸多“碎片”构成的,与此相应,目前丝绸之路研究存在“碎片化”的倾向,应对丝绸之路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从而实现对丝绸之路的进一步认识。西北大学袁勘省教授和研究生祝明英等也关注到了丝绸之路整合研究问题,他们在《基于GIS丝绸之路遗址群区域合作发展的空间布局》一文中,首先从申遗的丝绸之路中国段22处遗址点出发,以县域为单位,对丝绸之路沿途各县的遗址、交通、经济、人口数据进行采集和整理,分别计算各县的遗址资源优势度、交通优势度、经济和城镇化水平,构建出遗址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丝路中国段遗址群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和趋势,并据之将丝路沿线地区划分为若干合作区,按照每个合作区的中心城市类型划分为口岸经济依托型、区域经济依托型、政治经济依托型、旅游经济依托型、交通经济依托型和旅游交通依托型,为丝绸之路沿线遗址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西北政法大学李清霞教授在《丝绸之路研究的新理念、新视角》一文中,主张以全球化视野审视丝绸之路,把西域作为独立的主体性存在,以新的研究理念和视角关注由于商贸、战争、自然灾难、文化交流等原因而导致的丝绸之路上的人口流动,关注生存、活动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土著和移民人群,不但关注他们所起到的联通、传播中西方文化的作用,还应关注他们创造的丝路文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裴孟斐和西北大学徐卫民教授的《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管理体制现状研究》一文,根据SWOT分析法和汉长安城特区的实际情况,对汉长安城特区管理体制现状展开研究,本质上是对汉长安城特区管理体制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全方位展示了汉长安城特区管理体制的优势、机遇及存在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

二、“一带一路”历史文化考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