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01:54: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丝绸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丝绸

清代丝绸艺术综述

清代的丝绸纹样在沿袭明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尤其是在吉祥纹样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几乎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除宫廷帝后所用的丝绸品种外,民间丝绸纹样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显示了一个时代丝织艺术的特色。

1清代丝织业概况官营和民营是清代丝织生产的两大体系。清代废除了匠籍和服役制度,使手工业者从世袭的匠籍制下解放出来,促进了民营丝织业的普遍发展。清代中期,南京的民营织机已达到了3万多张,私人的大型丝织工场已拥有数百至上千张织机。在清代中、后期,民营丝织业已超过了官营丝织业。遍布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织工,不分寒暑,日夜不停地从事丝织生产,形成了每当日落“聚家之老幼,姑率其妇,母督其女,篝灯相对,星月横斜,犹轧轧纺车声达户外也”(《宁河县志》)的景致。乾隆年间著名的画院派画家徐扬所作的《盛世滋生图》,画中就有出售高级丝绸面料和洋货的商店及与丝绸相关的市招十余家,记录了当时丝织业市场经济的一派繁荣景象。

2清代的丝织物及其纹样清代的丝绸织物品种众多,其中提花织物、印花织物及剌绣织物等都具有丰富多彩的纹样,反映出清代独具艺术特色的纹样风格。锦缎中所表现出的纹样特别具有代表性。历史上著名的织锦有:云锦、蜀锦、宋锦和少数民族的回回锦、壮锦、傣锦等,其中以江宁织造局生产的高级丝织品云锦名声最大。云锦出现在宋以前,流行于明清两代,尤以清展更盛。云锦以其图案饱满,色彩浓艳和加金织造称著于世,并广受欢迎。云锦图案设计严谨大方,最常用的缠枝花纹有牡丹、莲花、果子等,龙凤纹及各种造型的云纹也是其主要题材,大量使用金线织造加以五彩之色,产生了色彩绚丽,辉煌灿烂的效果。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中期“蓝地缠枝牡丹纹织金锦”,为纬线提花,以大缠枝牡丹花构成四方连续图案,在花的空隙处,又装饰有类似梅花状的小碎花,与缠枝莲相互交错,相互呼应,活泼生动。在配色上,采用“色晕”的方法。一组红色的牡丹花外套粉红色,另一组杏黄色的主花外套黄绿色,第三组深蓝、月白色相套,最后一组以绛红、品月色相套,每一组都用片金勾边。花中枝藤及花叶的用色,以红、绿、金互相衬托,有的红绿相配,有的金红相配,也有的全部用金,因此整个锦料显得富丽堂皇,金光璀灿。

3清代丝绸纹样的艺术特色清代的丝绸纹样,一方面继承了唐、宋、元、明以来的纹样传统并有所发展。另一方面,各民族、民间纹样与宫廷纹样、外来纹样相互影响,进一步融合,形成了清代丝绸纹样多种风格并存、富丽奢华的艺术形式。

查看全文

丝绸家纺皮影造型运用

近年来,纺织服装设计越来越重视民族风格的回归及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传统的民间艺术如刺绣艺术[1]、拼布艺术[2]、剪纸艺术[3]已经大量运用于现代丝绸服装的设计中。其中剪纸、陶瓷等艺术造型也在不少的家纺图案设计中出现,而皮影艺术却还只是停留于或装裱在墙、或点缀在桌面的原样摆设阶段。皮影艺术在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特别是陕西作为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其皮影造型艺术特点鲜明,装饰效果浓郁。笔者将陕西皮影的造型艺术运用于现代丝绸家纺的设计之中,使设计作品更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并从图案设计、组织设计、造型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这不仅是以另一种方式继承和发扬一个濒临消失的民族艺术,同时也在诠释一个新的现代丝绸设计作品。

1皮影及陕西皮影造型艺术特点

1.1皮影造型简介

皮影继承了民间剪纸的外观造型,民间绘画的色彩、线条、雕刻艺术的用刀方法,将具象的形态高度概括成抽象的形态,并随着表演的过程赋予角色,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皮影造型主要有头茬、身段夹子、马靠与马斩、仙场、妖场、辅助夹子等。头茬是影人的头部,头部和身体是分开的,以便于不同的组合搭配。如图1[4]所示头茬包含面部与头饰,头饰又含发饰和帽饰。身段夹子为身体服饰,按照人物身份有龙袍、蟒袍、官衣、靠甲、帅袍、仙衣等分类。马靠是指半身人物骑在马上的形象,身下为马者为马靠,身下为虎者则为骑虎靠等。而如果身段能从马上取下来,则称为马斩。图2[5]63所示的皮影造型即由将帅头茬、帅袍、马靠等组成。仙场由仙人和道士组成,仙人和道士的区别在于顶戴及佩饰。妖场中妖魔鬼怪均以形象手法表示,它们的造型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由艺人自由想象。辅助夹子是指舞台布置中用来点缀环境、衬托人物的布景等。

1.2陕西皮影造型特点

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6]137。陕西皮影造型形象设计饱满生动,面部线条洗练简洁,服饰道具多姿多彩,人物性格卓然可观。人物的头部多为正侧位造型,以顶、额、鼻、颚、后脑为轮廓构图,只刻画出一边脸和一只眼[5]172。皮影雕刻者抓住人物最重要的脸部特征进行适当的夸张处理,对五官的刻画尤为精细,或“实脸”或“虚脸”,既表现出人物的年龄,又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寓褒贬于其中。陕西皮影的服饰图案吸取了民间的印花布和戏剧服装图案的样式,并根据自身的艺术特点加以创造。花朵图案装饰性强,镂花图案虚实穿插、形式多样。衣着服饰的用色上,总是能够巧妙地烘托角色,并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图3[5]173所示的旦角造型面部精致清秀,发饰繁花似锦,衣着用高纯度的艳色,图3旦角Fig.3AfemaleroleofShanxishadowplay经浓墨压边,富丽而不艳俗。陕西皮影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丽而不繁、简而不空。皮影艺术家在创作造型时注重表现对象的神似,取其简而舍其繁,艺术作品写意大气。

查看全文

丝绸之路与艺术传递

一、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中的中国艺术文化

1.丝绸之路

西汉年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洛阳、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路运往西域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因而被称为“丝绸之路”。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2.丝绸之路中的中国艺术文化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联结在了一起,也大大展现了中国灿烂丰厚的艺术文化魅力。正是这些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国,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文学、数学,美洲的棉花、烟草、番薯输入中国,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如果把中国的艺术文化比作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符号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就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将这些珍贵的传播符号给传播出去,发扬光大。综上所述,无论是灿烂的中国艺术文化,还是西方的一些技术文化,要想实现两者的相互借鉴,就始终离不开一条筋脉,这条筋脉便是传播,传播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丝绸之路上,中国艺术传播是条筋脉

查看全文

谈论丝绸之路与玻璃艺术

玻璃自诞生之时起就是受欢迎的商品,由于玻璃器华美、昂贵,制造技术相对神秘,因而在历史上曾与黄金、白银、宝石一样,是重要的商品。至今,仍然难以断定玻璃的起源是公元前20世纪的两河流域,还是出自同时期的古埃及,这也可以说明早期玻璃贸易非常频繁,罗马帝国和伊斯兰阿拉伯帝国时期的玻璃艺术远销到旧大陆的各个角落,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都出土了西亚的玻璃,这些都是贸易交流的证明,而联系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则是古代玻璃贸易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这个名词是由李希霍芬(FerdinardvonRichthofen)在19世纪末首次提出的,它是沟通欧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大动脉的代名词,在古代的中外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了丝绸之路的通道包括:(1)北方(草原)丝绸之路;(2)西北(沙漠)丝绸之路;(3)西南(佛教)丝绸之路;(4)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文物为我们展现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在贸易项目中西方向东方输出了古代玻璃器皿,并最终对中国的玻璃业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玻璃艺术的发展始终与世界玻璃业保持联系,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玻璃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玻璃艺术贸易的萌芽时期

镶嵌玻璃珠俗称“蜻蜓眼”,是指在单色玻璃珠母体上嵌进另外一种或几种不同与母体颜色的玻璃,从而构成美丽的图案。镶嵌玻璃珠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即使在今天,仿制古代的镶嵌玻璃珠也很不容易,因此,在玻璃制造的初期阶段是很难达到的。与镶嵌玻璃珠的起源地西亚相比,中国镶嵌玻璃珠的出现非常突然。在西亚,单色玻璃珠出现约1000年后,才有了彩色玻璃珠,而镶嵌玻璃珠的出现则还需要几百年,可以说,单色玻璃珠经过漫长岁月后才发展成镶嵌玻璃珠。而在中国,镶嵌玻璃珠和单色玻璃珠同时出现在春秋末期。镶嵌玻璃珠的复杂工艺决定了它价格不菲,不仅拥有者将它视为稀世珍宝,而且拥有这些玻璃艺术品的人通常都是身份显赫的贵族。这样说来,镶嵌玻璃珠只有可能是进口玻璃艺术,那么,它所依附的贸易通道在哪里呢?我国新疆地区位于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交汇点,也是古代游牧民族最活跃的地区,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游牧民族生活迁徙无常、行踪不定,对史前人们的往来起了很大作用。这一地区发现的镶嵌玻璃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早期玻璃贸易的证据,其中一件带有梅花图案的镶嵌玻璃珠可以追溯到伊朗高原的史前时代。安吉尔(A•Engle)在《中国的玻璃制造》一文中提出,中国最初的玻璃制造可能和西亚的胡里安(Hurrian)民族有关,胡里安(Hurrian)民族的一支在亚述结束了乌拉尔图王朝后,有可能到达中国,并带来了镶嵌玻璃珠的制造技术。与北方丝绸之路相比,南方的贸易通道与玻璃艺术的传播更为密切,包括西南(佛教)丝绸之路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即通过云南、两广等地或海路,经东南亚、南亚再通往西方。南道考古发现的古代玻璃艺术展现了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索,尽管这种交流是辗转式的,数量也很少,但它的存在与楚国玻璃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希腊等地的玻璃制造开始成倍增长,参与贸易的玻璃艺术品也有相应的增加,丝绸之路南道沿线均有当时的玻璃制品出土,今长沙地区不仅是楚国玻璃生产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今天考古挖掘出土玻璃艺术品最多的地区。楚国在中国玻璃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为了制造出类似玉的材料,创造了我国独有的铅钡玻璃;楚国人还将青铜的铸造工艺运用到玻璃产业,发明了模压工艺,生产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玻璃璧、玻璃剑首等;模压工艺还为平板玻璃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在西汉早期的广州南越王墓中发现多块长方形的平板玻璃。春秋末战国初期到战国中晚期虽然时代相连,但镶嵌玻璃珠在图案纹饰和材料上有很大差别。初期,中原地区的镶嵌玻璃珠可以在西亚找到相似物,尤其材料是一致的,属于钠钙玻璃,战国中晚期的镶嵌玻璃珠则属于铅钡玻璃。在纹饰上,战国中晚期的镶嵌玻璃珠丰富多彩,不仅有单纯的同心圆,还出现了同心圆和几何纹的组合,弦纹、菱形纹和三角纹作为底纹,同心圆均匀地分布在底纹上,或是用点连成线,形成网纹,将图案分割成小的单元。伴随着镶嵌玻璃珠的演变,一些典型的中国风格的玻璃艺术品也开始出现,如玻璃壁、玻璃剑饰和玻璃印章。镶嵌玻璃珠在古代中国的出现和演变,不仅证明了丝绸之路上玻璃艺术的贸易交流,而且还刺激了新兴的玻璃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经过国产玻璃多年的发展以及对西方玻璃的引入,玻璃艺术具备了在中国发展的基础。

二、玻璃吹制技术的传入

吹制技术的诞生源于玻璃吹管,何时采用玻璃吹管有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是公元前40年,最早在叙利亚诞生,以后在罗马帝国流传;另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发明了吹管。除了玻璃制造本身的发明,玻璃制造史上最有意义的发明就是吹制技术,这项先进技术使玻璃业发生了重大转折,吹制技术的采用简化了生产过程、降低了成本,使得玻璃制品进入一般市场,玻璃艺术也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不再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奢侈品。罗马帝国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开始了一段和平时期,为玻璃吹制技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时机。西北(沙漠)丝绸之路是人们所熟知的汉通西域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其主要通行区域在新疆境内。可分为南、北和新道三条路线,其中的南路是从敦煌经鄯善(今新疆若羌东北)、于阗(今新疆和田)、莎车等地,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中部,主要在阿富汗境内)、安息(波斯,今伊朗),再往西,达条支(今波斯湾)、大秦(今地中海东部,即罗马帝国)等国。沿沙漠丝绸之路的南路,古代玻璃的出土地点是连续的而且分部较密,同时,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也随之传入。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战争不断,分裂割据。另一方面,思想活跃,文化碰撞,民族融合,为隋代统一、唐代辉煌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上流社会荒淫奢侈,彼此较量物质生活的高低。伴随着上流社会对奢侈生活的追求,西方的玻璃艺术成为他们彼此“斗富”的宝物,进口的罗马和萨珊玻璃开始增多。虽然吹制玻璃容器在公元2世纪即进口到我国,但技术的传播还有赖于工匠的迁移,因此比商品流通要慢得多。在战国两汉时期流行的铅钡玻璃由于没有固定的发展条件而逐渐衰落,受到西方玻璃制品和技术的影响,最晚在北魏时期,中国已经采用玻璃吹制技术。据《魏书•大月氏传》记载大月氏国人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瑠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世祖时西域商人不仅将玻璃吹制技术引入我国,而且在北魏京师平城(今大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玻璃吹制工厂。这是中国玻璃艺术史上的重要转折,北魏以后的玻璃生产,广泛采用了吹制技术,并开始了玻璃制造的中兴。

三、玻璃制造的中兴

查看全文

茧丝绸半年度小结

力争主渠道收茧90%以上。六)进一步加强秋茧收烘管理。

也是茧丝价格处于高位运行后的回落调整时期,是实施茧丝绸行业“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季。做好茧生产收烘工作至关重要。县茧丝办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县情实际动身,努力优化茧丝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以实现霍山茧丝绸产业继续、协调、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县蚕茧产量稳步上升,蚕茧质量提高明显,收购价格提高较快,蚕农实现增收1000余万元,收购秩序基本稳定。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推进工作,现将茧生产收烘小结如下。

一季生产实绩

较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增加张种产量达46.5公斤,年我县蚕茧张种产量高、茧质优、茧价蚕农满意。季共发放蚕种2.2万张。同比增产9.8%全县共产鲜茧1023吨,较去年增长108吨,增长11.8%主渠道收茧818吨,占总量的80%综合收购均价25.2元/公斤,同期相比增长8.8元/公斤;蚕农收入约2578万元,较同期净增1078万元,同比增长71.8%方格簇上簇、小蚕共育、大棚养蚕等养蚕技术推广率均有增加。蚕茧生产逐步走向规模化、规范化,蚕农栽桑养蚕信心十足,专业大户不时增多。茧丝绸产业在县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二茧生产收烘

措施得力,今年季蚕茧生产收烘工作是宣传到位。效果明显。

查看全文

丝绸手绘艺术肌理体现

丝绸手绘是运用笔或其他工具将染料直接绘于织物上,从而达到装饰之目的。在纺织品上出现提花、印染、刺绣等装饰工艺之前,手绘是织物染色中最古老、最原始的装饰方法[1]。肌理是一种绘画语言,它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材料和工具,也不能缺少相应的处理技巧。丝绸手绘肌理常常以随意的色彩、放任的线条、不和谐的分割、似乎漫不经心的神态,来表现一种轻松、洒脱、别出心裁的意味,其魅力是其他印染产品无法比拟的。手工绘制不但是人类记事的最初方式,也是人类至今进行图形创作时最便捷、最直接、最能表达意图的一种方式[2]。传统手绘多以线条勾勒纹样,多在浅色地上用明亮而柔和的色彩画出花卉、枝叶等。花卉大多比较写实,以清地纹样为多[3],除了人物山水,就是花鸟虫语,局限在国画和水彩画的范围内,偏重于民族性和实用性,而忽视了世界性和艺术性。在丝绸产品的创作中融入新的技巧和构思,已成为丝绸手绘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何把当代人的审美融入民族的本质精神而非表面的形式,使丝绸手绘从目前的僵化与陈旧的所谓“中国风”里解脱出来[4],把肌理绘画语言运用于丝绸手绘之中,而产生多种多样的新鲜的视觉形象,为丝绸手绘带来新的、富有特殊视觉魅力的表现语言,是当代设计师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用肌理绘画语言和丝绸手绘相结合,打破以往常规性的设计方法,其目的就是要拓宽丝绸手绘的生存空间,提升和丰富丝绸手绘的艺术表现,使之可持续发展。

1丝绸手绘的肌理艺术表现方法

丝绸手绘肌理不受纹理套色与接回头的限制,设计师可以根据创作的需要,进行艺术设计创新,其颜色块面大小,线条粗细、曲直与水的干湿、浓淡都会千差万别,可设计出新的富有特殊视觉魅力作品,其方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在先前的报道中,程霞[5]对丝绸手绘的创作技法进行了总结,将丝绸手绘归纳为湿画法点印法、多次绘制法、拓印法、快速绘制拼贴法和与其他工艺结合法等。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从肌理表现的艺术效果角度考虑,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1直接手绘法

染液直接绘是通过涂抹、滴落、喷射或用海绵揩拭等方法。图1为笔者设计作品,先用底纹笔将所需的蓝、绿2种酸性染液晕染在真丝素绉缎上,待被绘织物干燥后,将笔蘸清水垂直在干的真丝素绉缎上停滞2~5s,让色彩自然晕开,从而形成特殊的肌理的效果。另外,在喷雾瓶(或喷枪)内装入染液,或用牙刷头蘸取少量染液,采用喷洒、喷雾或溅泼等方法将染料施加到织物上,会获得很有趣的效果。但是在采用这些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戴上护目镜和面罩,防止染液溅到身上。

1.1.1水彩式直接绘法这种绘制方法是指运用水彩技法在绷好的真丝绸上用染液作画,直接快速地在潮湿或干燥的织物上进行手绘,绘时要控制好落笔的力度。绘染到丝绸上的染液通过毛细作用渗透到周围的纤维中,当染液停止迁移后,丝绸上呈现出柔和、晕染的图案效果。当然,还可以在一层染液完全干燥或未完全干燥时,再施加其他的各层染液,在画面细微处还可以采用较小且较干的笔来进行创作。图2为笔者指导的学生手绘作品,是染液在具备有良好渗化性的交织丝织物上直接绘,根据设计需要,织物在绘前可以作防渗或强渗化处理。具体绘制方法是在绷好的真丝素绉缎上,将酸性染料加温至80~90℃,用大笔在丝绸上多次叠加着色,颜色由浅变深,绘时应控制好画笔上染液的量,还需在留出一部分白色部位涂上清水,使之自然渗晕。在绸料上多次着色,可产生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且几种染液颜色在渗化过程中交汇、碰撞所产生的混合色,可恰到好处地起到色彩的调和作用,从而协调整个画面。这种通过水彩式叠加出的肌理画面,微妙而生动,形成流光溢彩的效果。当然,染液的运行轨迹并不是完全随意的,通过实践,可以准确估计出染料扩散的距离及扩散后的效果。图3为笔者设计作品,在真丝双绉织物上绘制需要的形状,留出丝绸的白底。应控制好画笔上染液的量,还需在预留出底色的部位涂上清水,染液自行渗化,穿行在纤维间产生奇特而美妙的肌理。

查看全文

丝绸服装设计传统刺绣文化研究

【摘要】分析传统刺绣文化的历史演变及我国传统四大名绣的艺术特征,探讨传统刺绣图案的造型题材和传统刺绣品的工艺技术,阐述传统刺绣文化在丝绸服装中的应用方法,试为借鉴传统刺绣文化元素的创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刺绣文化;服装设计;应用

1传统刺绣文化的历史演变

1.1汉代刺绣文化

汉代刺绣的用途,本着装饰衣物来表征地位的尊卑,这种用途具有政治辅助工具的色彩。帝王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统治,下诏商人不得穿用刺绣服装。但当时刺绣的应用范围相对来说更加广泛,刺绣品从服饰品衍生到生活用品,种类繁多,针法多样,刺绣的艺术性也随着发展阶段变化更具特色。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专业的刺绣匠师。汉代的刺绣针法主要是辫绣,其针路整齐,绣线牢固。汉代的刺绣文化为后来刺绣文化飞跃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唐代刺绣文化

查看全文

丝绸品牌网络传播困境与必要性

摘要:作为我国重要传统产业与出口产业的丝绸产业近年来持续面临增速放缓,出口压力增大等严峻挑战。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从丝绸品牌网络传播角度,对我国丝绸代表性品牌网络传播现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其背后深层原因,并对网络自媒体营销的必要性进行梳理。结果表明,我国丝绸行业内领导品牌的自媒体运营具有与互联网环境适应性差、品牌文化表现力不足、品牌传播差异化小等问题,而加强网络传播能够为我国丝绸品牌带来提高品牌推广效率、扩大市场范围、促进品牌年轻化等诸多利好。

关键词:丝绸品牌;品牌传播;市场营销;网络传播;自媒体

丝绸不仅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色出口产业之一,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当下的“一带一路”,都为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长足贡献。2015年我国出口额达2.27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1]。由于我国养蚕制丝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产量丰富,自古以来中国便有“丝国”之美誉。但统计数据显示,2010至2015年期间,我国丝绸行业主营业务增速连年下降,出口行情同样不容乐观[2]。由于高端技术欠缺,品牌影响力弱等原因,当下我国的丝绸产业正面临低价出口原材料,高价进口制成品的尴尬局面。我国虽是当之无愧的丝绸生产大国,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丝绸产业强国[3]。除上游原料供给不稳定,技术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等生产方面的挑战外,市场传播领域的欠缺也已成为限制我国丝绸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的落后,直接导致我国丝绸品牌营销新生力量薄弱,难以与现代市场与消费者接轨,致使品牌影响力小,附加值受限。

1代表性企业网络传播现状

2015年,由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组织,全国重点省市丝绸协会秘书长、丝绸院校教授、行业媒体与质检机构等专业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针对协会中丝绸终端成品品牌进行了“丝绸行业优秀品牌”评选活动。“达利发”、“大地蓝”、“金三塔”、“凯喜雅”、“美麟”、“瑞蚨祥”、“桑罗”、“太湖雪”、“万事利”、“鑫缘”获得十大丝绸行业优秀品牌称号。获奖品牌均为在商标注册年限、单品牌年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品牌。本研究选取以上十个有代表性的丝绸领导品牌一个月内的自媒体运营情况(数据统计时间2017/9/24~2017/10/24),以期对我国有代表性的丝绸品牌自媒体运营现状进行初步探讨。自媒体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自主建设并掌控的企业信息传播平台”[4],目前我国使用范围较广的互联网企业自媒体主要包括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品牌网店、企业宣传片等。下表为以上十大品牌的网络自媒体传播现状。上表中“√”表示该自媒体正投入使用;“—”表示虽该自媒体存在,但已有一年以上未进行内容推送。统计结果表明,以上十大品牌均已设立官方网站、品牌电商、新浪微博官方账号与微信公众号。但其中大地蓝、凯喜雅、鑫缘三个品牌的官方微博已有一年以上未进行新内容推送,处于废弃状态。官方微信公众号方面,除瑞蚨祥已停止使用外其他品牌均处于更新状态。以上品牌均为我国丝绸行业领先品牌,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资金资源与相对先进的管理理念、专业人才,然而这十大品牌的网络自媒体运营依然存在诸多问题。1.1与网络环境适应性较差。虽然现个大丝绸品牌已经开始意识到互联网营销与自媒体传播的重要性,纷纷建立了企业自媒体平台。然而,不同品牌互联网营销力度相差很大,大部分丝绸品牌对于互联网传播的理解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领会精神。总体来讲,丝绸品牌自媒体受关注度偏小,粉丝数量较少,营销力度不足。其中内容更新缓慢,热点捕捉能力较弱,网络语言运用能力较差,品牌视觉体系混乱落后等问题非常显著。例如,多数企业在结合热点时只会选取节日、天气等最基本的话题,内容的创造性、趣味性、可读性弱。热点与产品难以进行有机结合,导致无法与消费者产生有效互动。1.2品牌文化表现力不足。丝绸为我国之精粹,是我国传统文化与技艺很好的代表。然而当前丝绸品牌的网络传播中对丝绸文化、传统艺术、品牌文化的挖掘和表现少之又少。除了官方网站可以搜索到品牌历史与品牌文化等相关内容外,消费者接触率更高的社交媒体传播内容则多为商品信息、促销打折、行业新闻等,无法充分让消费者从企业自媒体的传播中体会到丝绸真正的魅力、品味与丝绸品牌的独到之处。1.3品牌传播差异化小。丝绸行业的同质化不仅体现于产品设计,也体现于品牌的传播与营销方式。因为官方网站视觉表现空间较大,信息量充足,通过品牌官网消费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品牌风格与文化的差异。但各品牌的官方网店、微博和公众号却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出不同品牌的个性与差异化。无论是文字风格、视觉呈现还是营销活动,绝大多数品牌均是大同小异,很难给消费者留下深刻记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品牌不同,桑罗的自媒体运营呈现出了鲜明的年轻化倾向。不仅在产品展示、视觉设计、文字风格方面都很好的与当下互联网语境和年轻消费群体需求相融合,更是与网红合作,推出了“睡衣挑战赛”等创新型社交媒体活动,代表我国丝绸大品牌迈出了很好的一步。从数据可知,桑罗的网络营销在十个品牌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可见丝绸在新媒体与新消费者中的落寞并不是时代导致的必然结果,通过有效的传播策略与运营手段,丝绸品牌也一样可以成为网红品牌。

2丝绸品牌网络传播不力之原因

查看全文

丝绸贸易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摘要:中国古代各王朝与同时期世界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时,除了依靠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海上丝绸贸易起自秦汉,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繁荣,促进了丝织品通过海上航道进行国际间双向流动,推动了各国丝织技术的互相交流、借鉴与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多元审美的形成,为世界文明搭建起了互联互通的桥梁。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丝绸贸易;中外交流

说起古代中外丝绸贸易,人们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所描绘的画面———“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丝绸的确曾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但在唐末五代,陆上丝路主干道绿洲丝绸之路走向衰落,丝绸贸易也随之趋于停滞,而海上丝绸之路的丝绸贸易却贯穿了自先秦至明清的中国古代历史。关于中国纺织技术通过海上航线东传的最早记载出现在西周,据说“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1],春秋时期,管仲曾与齐桓公讨论如何在齐国与朝鲜之间开展商业贸易活动[2],中国丝绸在先秦时代已经传到印度[3]。当然,印度乃至希腊等地的丝绸有可能是通过陆地运输而来的,但也不排除经海运而至的可能性。如果说先秦、秦汉时期是海上丝绸贸易的探索起步阶段,那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则是海上丝绸贸易的发展、繁荣时期;宋元时期,虽然瓷器、茶叶已上升为海上贸易的大宗商品,但不可否认,此时的海上丝绸贸易也在继续扩大;明清时期,中国原有的海上丝绸之路受世界局势影响,成为环球航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丝绸也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商品。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多条不同航向的海上丝绸之路输送到海外的丝织品数量庞大、品种繁多,在古代中国与东亚、东南亚邻国及南亚、西亚、欧洲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特殊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加以梳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促进了中外丝织品在海上的双向流动

说到海上丝绸贸易,长期以来人们的固有认识是中国丝织品的输出,其实,频繁的海上丝绸贸易推动了阿拉伯、东亚、东南亚等国丝织业的进步,逐渐有外国丝织品流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形成了中外纺织品的双向交流。如日本、高丽曾向中国进献本土产的丝织物。宋代来华的日本僧人奝然自称日本“产丝蚕,多织绢,薄致可爱”[4]卷489,14131。神宗元丰元年(1078)二月六日,“明州言,得日本国太宰府牒称:附使人孙忠遣僧仲回等进二百匹、水银五千两。本州勘会孙忠非所遣使臣,乃泛海商客,而贡奉之礼不循诸国例。乞以此牒报,仍乞以所回赐钱物付仲回。”[5]是一种粗绸。《宋史》载高丽国“少丝蚕,匹缣直银十两,多衣麻纻”[4]卷487,14053。《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说其“不善蚕桑,其丝线织纴皆仰贾人自山东、闽、浙来,然颇善织花绫”[6]。然而高丽并不是完全没有丝织业,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闰四月,高丽国王楷“遣其礼部员外郎崔惟清、合门祗候沈起入贡金百两、银千两、绫罗二百匹、人参五百斤”[4]卷489,14051。由此可见,日本、朝鲜在中国的影响下,丝织业有所发展。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东南亚阇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进贡的物品中,就有“杂色丝绞三十六段,吉贝织杂色绞布五十六段……杂色绣花销金丝绞八段”[7]。宋真宗时,东南亚中南半岛的交趾(今越南北部)也曾遣使“以金银七宝装交椅一、银盆十、犀角象牙五十枚、绢布万匹来贡”[4]卷489,14064,绢布就是粗丝织成的绢,质地不够细致。西亚的大食多次向宋朝进献丝织品,淳化四年(993),蒲希密附亚勿来献红丝吉贝一段,五色杂花蕃锦四段,白越诺二段;大中祥符四年(1011),被宋封为归德将军的大食商人陀罗离进绣丝、红丝、碧黄绵、细越诺等丝织物;熙宁六年(1073)勿巡又贡兜罗绵、毬锦襈、蕃花簟等物[4]卷489,14119-14122,其图案、风格均具有浓厚的异域色彩,深得宋人喜爱。

二、加强了中外丝织技术的互相借鉴

查看全文

丝绸之路探索历史教案

活动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培养初步的学科渗透能力,即史地结合、文史结合等;培养学生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的能力;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激发对祖国和自然的热爱。

〖设计思路〗

一、活动准备:

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收集、甄别历史资料的能力,我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搜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各类资料,包括普及性历史读物、图片、实物、音乐、诗歌等材料。之后,老师指导学生从所查找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剔除多余内容。

在历史学习中,编演历史剧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而且本课的部分内容适合用这种方式来处理,所以我安排一些同学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丝路商队》和《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以锻炼他们的文字、语言表达、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任务是纠正剧本当中出现的史实性错误,其他基本不做改动,以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课堂教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