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9 00:22: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数字乡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产品物流助力数字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农业发展阻止农村返贫十分重要。农产品销售受周边交通和物流条件的影响巨大,因此,本文以四川省广元市为例,探究当前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发现:物流方面,广元市目前公路建设和航空货运方面发展良好,铁路货运水平保持平稳,公路货运出现波动;农产品方面,广元市数字化基础良好,移动网络和固定宽带普及率都在90%以上,具备数字化乡村发展的基本要素。最后,针对农产品物流实际情况,本文从物流快速通道的搭建、物流行业的发展及农业发展三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助力于数字乡村振兴。
关键词:广元市;农产品物流;数字化;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农村问题已经从精准脱贫转向如何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的成果,使农村的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以防在下一次战略重心转移后农村出现返贫现象。同时,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部分地方存在农产品积压的问题,农产品销售不出去,主要的原因是新冠疫情限制了人员和交通的通行,对于农民来说,农产品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对他们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探究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农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农民生活富裕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农村的经济对于农产品依赖严重,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就是农产品销售。现阶段,在网络电商销售渠道发展迅猛之际,农产品销售的途径日益丰富。对于交通物流行业发达的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往往不会出现问题,但对于交通不便、物流快递行业发展不发达的地区,农产品的销售途径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因此,交通和物流运输因素成为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广元市属于四川省管地级市,地处四川、甘肃和陕西的交界处。2021年,该市的第一产业在GDP中占比17.8%,有着较高的比重。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物流作为农产品销售中必不可少的运输环节,解决好广元市的农产品运输销售的物流问题,能够更好地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村现存问题。
1广元市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
1.1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战略的全面实施,农产品产量提升,物流行业的发展是农产品销售的依托条件之一,同时农产品销售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农产品销售是否顺利,农产品是否出现滞销状况的主要因素在于物流是否能够保障。质量再好的农产品,没有运输渠道也没办法销售出去,销售不出去,农民的收入就没法保障。现代物流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和基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防止农民返贫的重要基础。根据四川省广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广元市公里总里程从2017年的19950公里提升至2021年的23308公里,在交通道路的发展上总体呈现良好的态势,广元市每年都有新建公路,很好地保证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全年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出现了先大幅上涨后大幅下跌的趋势,其原因涉及客运和货运领域。客运领域,受新冠疫情影响,疫情期间客运大幅下降;同时随着高速公路和铁路系统的完善,广元市的中转效应下降,南充等地的客运不再从广元市中转;货运领域,广元市货运车辆总数较少,货运增长空间不大,市内物流企业总体实力较弱。同时,疫情期间,有较多的物流公司受到疫情影响,部分企业选择转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指标的下降。此外,广元市农用车辆较多,这部分车辆无法统计,这也是造成指标数值下降的一项原因。广元市铁路货运发送量总体虽然出现波动,但总体保持平稳,大致保持在每年270万吨到290万吨之间。民航货运总量在2021年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2021年,广元市的民航货运总量达526.11吨,比2020年提升了近70%,说明广元市的航空物流产业在2021年发展良好。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乡村振兴背景数字乡村发展路径
摘要:数字乡村是城乡融合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产物,也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以数字乡村发展为切入点,从农业生产智慧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化三方面,分析了数字乡村发展中主要的应用场景。通过探讨我国数字乡村发展过程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数字乡村专业化人才匮乏、数字乡村治理体系不够健全等现实瓶颈,提出了加大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数字乡村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等数字乡村发展措施,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赋能增效。
关键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数字技术
1数字乡村的内涵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数字乡村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但在学术界还没有对数字乡村概念的统一界定。有学者指出,数字乡村是包含数字化、智能化、优质化的生产要素的现代化乡村建设的新颖形态,互联网平台是数字乡村的运作载体,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实用技术为数字乡村建设的手段[3]。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数字乡村是以数字技术为工具,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进行数字化重塑的过程。综合来看,学界对数字乡村内涵的界定侧重于静态或动态的视角,从数字乡村的特征、运作方式、运作过程等不同维度去对数字乡村加以诠释。鉴于此,本文认为数字乡村是将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向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公共服务、基层组织等多个方面深度渗透和应用的发展过程,也是未来先进乡村形态的发展方向。
2数字乡村发展中主要的应用场景
2.1数字乡村发展助力农业生产智慧化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组成,只有持续壮大和发展乡村产业,才能提升村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现阶段,乡村产业发展面临农村金融体系薄弱的问题,乡村企业融资成本较高,不利于激发乡村创新活力。面对这种情况,需积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逐步改善乡村金融服务,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村收入水平及农村发展质量,国家全面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通过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满足农民群众的就业需求,持续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但受传统金融体系二元结构的影响,乡村地区缺乏充足的金融资源,对乡村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数字普惠金融有机结合了普惠金融和数字技术,可将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提供给欠发达地区及低收入者,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因此,要明确认识到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步伐。
一、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及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农村金融效率
和传统普惠金融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利用了现代数字技术的优势,扩充金融接触机会,大幅度提高金融效率及服务水平。同时,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会有一系列新的金融产品与业务出现,增强金融创新能力。通过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拓展与使用双重低成本优势,将便捷化的金融服务提供给乡村民众,实现金融服务业务覆盖范围拓展的目的。我国在相关政策文件中明确指出要融合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发展,解决农村传统金融的供需不匹配、发展缓慢等问题,助推乡村振兴。通过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将融资机会提供给农村地区与低收入阶层,激发民众创业积极性和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摘要:党的十九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也明确了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山东省在农村改革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潍坊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打造和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从整体上推动了乡村经济转型与发展。本文就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对潍坊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数字普惠金融;潍坊市
一、引言
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而金融与经济密不可分,在实现中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紧抓特色金融发展是必要的。潍坊市依托数字普惠金融这个平台,有效推进了当地金融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助力。
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意义
数字普惠金融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手段,也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有效途径。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金融系统抚育了重要使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我国呈现差距不断缩小。金融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在突显,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和优势,振兴乡村经济,这是金融机构未来工作的重要任务。在乡村振兴中金融服务是不可缺少的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评价指标。多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尤其是金融扶贫、民营小微企业等主要领域上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资源还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农村金融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中供需不匹配是主要问题。因此,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是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的关键。
数字乡村下公共文化空间的再造对策
摘要:在数字乡村战略下,5G、VR、大数据、AI等技术蓬勃发展,为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构建乡村文化空间格局提供了新契机。依据空间生产理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形成于政府、社会、村民三方主体作用之下,涵盖物理空间、制度空间和虚拟空间三个维度。村民是文化生产主体,政府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主体,社会资本是构建虚拟空间的参与者。目前,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制度空间不完善、数字乡村开发滞后等问题。应从优化空间布局、加强顶层设计、融合虚拟与现实体验等方面着力,实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再造。
关键词:数字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空间再造
数字乡村是以数字化为主要特点的新型乡村建设模式,充分依靠互联网将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各项技术融入乡村的各个领域。数字乡村战略是实现乡村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再造也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内在精神动力。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让农民共享城乡优质文化资源。”这对于丰富乡村公共文化内涵、加快文化与数字化的融合以及促进乡村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从形态上看,公共文化空间分为线下的物理空间和线上的虚拟空间,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包括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庙宇、祠堂、礼堂等。在数字乡村战略实施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发生变化,有声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公共文化空间走进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逐渐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在数字乡村战略的影响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生了深刻改变。以往关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大多从传统物理空间角度出发,对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进行解读,不符合当前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多元化特征。本文从物理空间、制度空间和虚拟空间三个维度分析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构成,并探索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再造路径,以求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一、乡村公共文化的多元空间
空间是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复杂产物,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均对空间重塑产生了影响。因此,空间生产理论可用于分析当今各类社会现象及其机制机理。法国著名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最早提到“文化空间”的概念。他认为空间不是抽象的自然物质或者是外在于人类活动的静止的“平台”,它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从物质性空间实践、空间表象化和再现性空间三个维度诠释空间生产,纠正了传统理论将空间划分为物质和精神的单一认识。物质性空间实践包含生产和再生产的空间实践,强调空间的客观性和物质性感知,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行动主体对空间的物质性改造。空间表象化趋向于语言性的符号体系,是科学家、城市学家、技术官构想出来的空间。再现性空间是一个象征性的空间,运用意象、象征和经验等非语言性的符号系统建构的空间。本文依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框架,设定了物理空间、制度空间和虚拟空间三个维度。如图1所示,物理空间主要指文化设施和场所,包括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制度空间主要指文化事业财政投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政策和制度;虚拟空间更加关注村民在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的体验感和虚拟空间的建设。
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构成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赋能乡村振兴路径
一、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性
(一)政策制度体系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支撑
近年来,推动数字乡村发展成为国家乡村发展的重点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通过乡村文化网络阵地建设,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公布,对“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作出部署安排,实施乡村网络文化振兴行动。[3]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4]这些顶层设计,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保障。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基础
“十三五”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要求,落实公共服务领域重点改革任务,相继实施了县级“两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形成,截至2019年底,1649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1711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截至2020年6月,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万个,覆盖率超过95%。[5]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成效显著,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三)新技术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动力
数字乡村重点任务工作总结
数字乡村工作主要是通过建设信息网络体系,为群众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化、现代化服务。2020年我单位数字乡村工作任务主要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统筹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巩固提升网络扶贫成效等。按照州落实《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和州、县的统筹安排,数字乡村工作在相关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完成了数字乡村重点任务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为了确保全数字乡村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是由分管领导和相关业务股室负责工作的组织实施,落实到点、责任到人。二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有效规划,明确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三是营造氛围,加大宣传。通过智能信息化手段宣传数字乡村带来的安全、便捷、实效性。
二、工作推进情况
(一)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加强基层医生远程教育培训、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已完成全县13个医疗卫生机构远程医疗系统设备安装。积极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州“互联网+远程医疗”业务能力提升培训,我县按照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截至11月底已完成培训3419人次,100%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巩固和提升网络扶贫成效。在卫生扶贫方面,持续落实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医药爱心扶贫基金的报销,截至10月救助贫困住院人口753人,救助金额:132.07万元。扎实开展城乡居民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贫困人口电子健康档案10239份,建档率100%。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239人,覆盖率100%。有效解决贫困人口就医问题。
数字普惠金融怎样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着重强调了“金融支持”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充分运用金融创新和信息科技的数字普惠金融,可以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半径,同时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推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为普惠金融支持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经济有效的方式。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相比传统的普惠金融模式,数字普惠金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升了普惠金融的区域覆盖度和地域穿透性,降低了运营成本和进入门槛。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截至2020年年末,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率均超过98%,贫困村通宽带比率超过99%。我国农村地区网络覆盖水平的提高为我国在农村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良好基础。我国农村银行账户普及率较高。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农村地区累计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45.18亿户,同比增长4.96%;农村地区银行卡发卡量35.43亿张,同比增长10.44%。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农村地区拥有活跃使用账户的成年人比例为83.37%,较上年同期提高1.12个百分点。银行账户普及率的提高,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国农民对数字金融产品的接受度逐渐提高。随着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接受和使用数字金融产品与服务。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和网络支付笔数增长趋势显著。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地区使用电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为76.21%。不断提高的数字金融接受程度使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成为可能。但与此同时,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供给端、需求端和政策配套端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当前普惠金融组织架构不完善,对金融市场的详细规划不够充分,各类金融机构网点在经济发达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网点明显偏少,各金融机构市场定位缺乏特色化、差异化。同时数字普惠金融新型业态的发展速度也不一致,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单一化与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不匹配等。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稳定的数据终端与全面覆盖的互联网络是数字普惠金融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居高不下的运营费用及稳定性不佳的互联网络都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虽然我国大部分农村已经实现宽带、光纤等网络环境覆盖,但还有一部分乡村居民对网络环境需求较低。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经济水平的提升。信息不对称造成“数字鸿沟”,农村居民信贷风险较高乡村“空心化”现象导致信贷资金需求不足,农民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导致金融服务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依赖传统金融服务的老年人群体和偏远地区的农民群体,由于难以跟上数字科技发展速度,较少使用新型支付手段,缺乏信用记录,导致无法享受数字惠普金融带来的便利。数字化金融服务方式的推广,可能造成“数字鸿沟”。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积极构建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但其所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有待提高。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使用量较低,服务缺乏创新调查表明,在当前现有金融服务中,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占比较少,农民对其使用率不高,农民借款的第一选择依旧是亲朋好友或者传统金融机构,很少使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进行借款。与此同时,现有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难以与新的贷款需求进行良好匹配,依然无法及时结合市场需求创新并推出相关的金融产品服务。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没有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及相应的监管体系,导致无法对一部分普惠金融业务进行有效监管,使一些金融机构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业务方面普遍表现得较为消极。同时,由于各类金融机构推出的相关产品和服务日益繁杂,消费者难以准确对当前市场普惠金融产品的服务和质量等信息进行辨别,容易出现货不对板、上当受骗等情况。
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的具体措施
数字乡村视频工作汇报材料
一、精心组织,周密布署,及时成立领导机构。
自5月6日县“数字乡村”工程视频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于5月8日召开班子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成立了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为组长、以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乡党委宣传委员、组织委员为副组长,以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乡农业信息管理站,由站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了6名工作人员充实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含大桥、磨盘卡)两村的大学生主任助理。同时拟定了大桥乡“数字乡村”工程视频建设实施方案,统一进行了分工。14个村委会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全力配合数字乡村办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图片、视频的采集。
二、从各小组成员单位和村委会抽调了18名业务骨干分成图片采集、图片编辑、视频制作、文字处理、数字处理和后勤保障6个工作小组,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协同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并从学校和各站所抽调了摄像机3台、数码相机4台、电脑6台、打印机1台、车辆2张投入到此项工程建设中,保障了全乡“数字乡村”工程视频建设的进展顺利。为工作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
三、及时动员,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对全乡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行了安排布署,要求各村分别按各自所辖自然村分别进行数据采集,并于5月15日前全部上交到数字、文字处理组进行统一审核,图片处理组于5月25日开始按要求到每村进行图片采集。6月3日前把14个行政村视频采集完,6月17日完成所有视频制作和上传工作。
四、统筹安排,协调设备,全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于6月17日止,全乡已完成14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的数据采集、审核及录入,完成14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的图片采集及录入,共采集数据175份,录入数据175份,采集图片28000张,录入图片18000张,完成14个行政村及乡的视频采集2个小时。
五、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自大桥乡“数字乡村”工程视频建设启动以来,采取会议、广播、标语等形式,对“数字乡村”视频工程进行广泛宣传,乡级召开专题会议3次,参会人员120人(次),张贴临时宣传标语5条,下发简报2期,出黑板报2期,各村共召开会议14次,参会人员226人(次),张贴临时宣传标语30条,在全乡营造了良好的舆工程准确无误。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推进情况报告
根据中共县委网信办等四部门《关于印发<县落实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文相关要求,对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扎实有序推进了各项牵头工作,现将推进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依托省集中的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县农民工基本信息数据库工作推进情况
2020年依托省集中的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已完成全县1429名转移就业农民工信息基本信息录入,完善掌握了农民工务工、技能培训情况。县就业局跟据转移就业人员情况,建立了农民工工作台帐,并按季度更新数据,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二)推进全面覆盖乡村的社会保障系统建设,加快实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网上办理等工作推进情况
1.大力推进全民参保工作。加强宣传培训,引导群众参保登记,依托省、州、县和乡镇联网系统,推动已参保和未参保人员信息的动态管理和数据分析应用,有针对性的开展扩面工作,使各项社会保险的人群覆盖率明显提升。截止2020年11月,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421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644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4506人,落实5265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待遇;代缴5427名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