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8 22:38: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数字鸿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科学探索论文

2003年上半年,连续出现严重的全球性突发事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差距继续在扩大之中,发人深省!

伊拉克应对美英联军的战争,是一场很不对称的非常规战争。美国步兵师的装备全部数字化、信息化,具备很强的制空能力。精准制导炸弹占80%-90%,而1991年海湾战争中只占7.6%,科索沃战争美国一共动用了50多颗民用和军事侦察卫星,24颗全球定位卫星,以及第7代预警卫星。包括长曲棍、快鸟、锁眼等低轨、高分辨率、超光谱和雷达卫星。早在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战略,重组“国家影像制图中心”,美国总参谋长、海军上将威廉·欧文斯狂言,2005年,美军将在全球90%的地域上有能力侦察任何重要的军事目标。而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司令被收买,巴格达1:1万的城市信息系统和“快鸟”卫星的图像数据,早已掌握在美军手里。巴格达城外壕沟里燃烧石油,就像乌贼吐放的墨汁,只是临阵脱逃的迷雾。

第二个突发事件就是全球性的“萨斯(SARS)”病毒,另一场突如其来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由于美国在9.11事件之后,早就意识到应对突发疫情和生物武器恐怖袭击的重要性,投资791亿美元,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今年的非典病例调查中,启动紧急行动计划和特别调查组,格外“关注”国际调查,提出隔离与检疫措施、标准,对来自病区的旅客实行严格检查(照相、按指纹手印),并利用“传染病监测网络”,通过旅游警告机制。到4月7日,CDC共发出疾病防范警告50万份。

欧洲一些经历过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危机的国家,也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疫情监测机制,信息渠道畅通,效率较高,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疫情信息渠道和防范模式。例如英国3月17日开始在全国范围监测SARS,对所有可疑的“非典”病例,实行全程跟踪。疑似病例报告全部存入传染病监测中心的数据库,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发送当地的流行病学专家,跟踪防治。

世界卫星组织专家英格尔4、5两个月全程考察北京、广东、上海、河北及河南等地SARS疫情,认为我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存在四个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公共卫生专业化队伍,乡镇地区缺乏专业培训;二是疾病监测报告体系比较落后,大都用手工报表或电话通报,没有评估环节,无法了解数据是否准确到达指定地方。例如省级疾病控制中心(CDC)起初未将数据报告到国家CDC,而是通过卫生部转移数据;三是数据分析迟缓。疫情报告数据包括数字、发病地区、症状、是否群聚感染等。但北京在4月下旬疫情爆发后,仍未分析病例数据,导致一半以上病例传染源不清晰;四是实验室控制能力不足。河北、河南等农业人口大省防疫部门,缺乏健全的实验室检测系统,河南甚至未建立省级疾病控制中心。

第三个全球性突发事件是:西太平洋岛链中日本、菲律宾和印尼连续发生地震。尤其2003年5月26日18时仙台海域的7级地震,袭击半个日本,引发19次山崩,3起火灾98人受伤。大约3.5万户人家暂时断电,但几小时后又亮起来。位于震中附近的太平洋岸城市--女川的一座核反应堆自动关闭。日本首相官邸危机管理中心立即成立了东北地震对策室,当地的自卫队应命作了准备。由于震源仙台东北100公里的近海海底71公里,判定没有海啸发生,余震最大为里氏4.7级。

查看全文

网络数字信息鸿沟排除措施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鄂西民族地区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和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指出跨越数字鸿沟的必要性,并对鄂西民族地区应对数字鸿沟现象提出了相应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数字鸿沟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简言之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存在的差别。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美国商务部1999年的《定义数字鸿沟》报告说,收入、教育和种族都是造成“数字鸿沟”的因素。因特网、无线通信等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出现,使各国信息拥有和使用的不对称更加明显,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出现了差距,也就是“数字鸿沟”。据统计,全球70%因特网用户在占世界人口16%的最富裕国家,而占世界人口40%的最贫穷国家仅拥有全球因特网用户的5%。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在开发、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意味着落后的国家、地区和人群面临着“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缺乏发展的能力。此前,关于“数字鸿沟”的诸多研究大都涉及关于一种产业或行业的差距问题,或涉及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南北差距、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差距等。然而,笔者认为,由于“数字鸿沟”所显示的社会阶层性特征,使得我们有必要从社会阶层角度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此外,先前的研究大都在理论上对“数字鸿沟”问题进行意识形态层面的探讨,实证研究似不多见。因此,笔者试图以实证分析,来厘清“数字鸿沟”的问题性和此视角下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异军突起,正凭借着自己技术方面的优势和传播模式方面的优势,逐渐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介三分天下的局面,在竞争激烈的传播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隐然有后来居上之势头,这无疑引起了传播学界,新闻学界的极大关注,各种关于对互联网媒介发展现状和问题作阐述的着作和文章不断的出现,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对互联网在整个中国的生存和发展现状作了系统深刻的阐述,但是对互联网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并不够,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

课题组在2006年7月和2007年2月分别对鄂西民族地区,主要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洲展开调查,恩施是湖北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州下设8个县,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我们最终选定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本次的调查对象。

查看全文

西部地区数字鸿沟的策略透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数字鸿沟对策

论文摘要:信息化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在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呈现差异的情况下,信息化水平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我国地区间的“数字鸿沟”现象。本文就在西部大开发的信息化中怎样缩小“数字鸿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引言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z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全区土地面积约68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6%;2000年总人口355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7.43%;国内生产总值16654.32亿元,占全国的18.63%。

西部地区的形成是在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条件以及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影响下的产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实施“梯次推进”战略。由于经济基础、发展条件和政策环境的差异,逐步形成东、中、西的梯次格局。经过20多年重点发展东部的战略,东部地区的经济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加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决策。

同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分布相似,我国不同地区使用数字技术的程度也呈梯次分布,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数字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实际上网人数,还是上网人数所占人口比例,东部省区都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这种“数字鸿沟”现象已经表现的很突出。

查看全文

数字鸿沟相关问题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数字鸿沟是当代信息社会中的一个畸形的、愈演愈烈的世界性问题。数字鸿沟广泛存在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企业之间和人群之间。数字鸿沟的危害波及一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与社会稳定。数字鸿沟的治理应从国际电信合作、电信普遍服务、调动IT企业的积极性、发展信息化教育以及中华文化网络化等方面着手。

【摘要题】专题探讨

关于“数字鸿沟”这个概念的来历,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Markle基金会的名誉总裁LloydMorrisett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意指信息富有地区和信息贫穷地区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另一种说法认为“数字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意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含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笔者认为:所谓数字鸿沟,亦称信息鸿沟,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人群之间,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度、应用水平不同所造成的贫富悬殊状态。

1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

数字鸿沟是信息时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世界性问题,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几乎都可以看到数字鸿沟的缩影,现择其要者而论述。

1.1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

查看全文

网络数字鸿沟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简言之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存在的差别。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美国商务部1999年的《定义数字鸿沟》报告说,收入、教育和种族都是造成“数字鸿沟”的因素。因特网、无线通信等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出现,使各国信息拥有和使用的不对称更加明显,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出现了差距,也就是“数字鸿沟”。据统计,全球70%因特网用户在占世界人口16%的最富裕国家,而占世界人口40%的最贫穷国家仅拥有全球因特网用户的5%。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在开发、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意味着落后的国家、地区和人群面临着“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缺乏发展的能力。此前,关于“数字鸿沟”的诸多研究大都涉及关于一种产业或行业的差距问题,或涉及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南北差距、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差距等。然而,笔者认为,由于“数字鸿沟”所显示的社会阶层性特征,使得我们有必要从社会阶层角度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此外,先前的研究大都在理论上对“数字鸿沟”问题进行意识形态层面的探讨,实证研究似不多见。因此,笔者试图以实证分析,来厘清“数字鸿沟”的问题性和此视角下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异军突起,正凭借着自己技术方面的优势和传播模式方面的优势,逐渐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介三分天下的局面,在竞争激烈的传播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隐然有后来居上之势头,这无疑引起了传播学界,新闻学界的极大关注,各种关于对互联网媒介发展现状和问题作阐述的著作和文章不断的出现,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对互联网在整个中国的生存和发展现状作了系统深刻的阐述,但是对互联网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并不够,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

课题组在2006年7月和2007年2月分别对鄂西民族地区,主要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洲展开调查,恩施是湖北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州下设8个县,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我们最终选定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本次的调查对象。

鄂西民族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有无能力使用电脑和互联网,使用的熟练程度,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差异。网民与非网民是衡量数字鸿沟的重要内容,网民的上网频率也应该是测定数字鸿沟的重要内容。数据显示,因年龄、学历、文化程度、收入等因素的不同,网民之间也存在着上网频率的巨大差异。

从我们统计过程中上网和不上网两个群体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经济收入状况是区分网民与非网民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6周岁以上中国公民。一般来说,网民通常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的受众,而非网民则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没有足够经济能力去供给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的受众,由此可见,经济状况在网络媒介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突出性作用。网络媒介的使用与发展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分不开的。我们这里主要针对少数民族贫困落后地区,因为在这些地区制约网络媒介发展的种种状况表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查看全文

商贸流通数字化鸿沟与改善路径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媒体歧视、人员素养、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现象的产生,对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产生了较大阻碍。因此,必须要建立由政府主导农村地区基于“互联网+”的新商贸流通体系,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和提升农民信息素养,以农产品商贸流通为切入点培养农民“互联网+”思维意识,完善我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数字乡村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化鸿沟

如何有效降低城乡居民商贸流通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内容。有效降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实现农民增收,必须要在农村商贸流通领域上进行突破和改进。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还存在不尽完善之处,如,农村商贸流通中的渠道过窄、参与主体较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不明显等诸多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基于信息化角度分析和研究农村商贸流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缩小信息鸿沟的角度提出促进我国农村商贸流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数字鸿沟的概念和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现状

(一)数字鸿沟内涵

“数字鸿沟”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开始出现,此时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在美国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甚至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爆发增长。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虽然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也产生了新的不公平现象和数字分化问题。数字鸿沟被界定为可以便捷实用和不可便捷实用信息通信技术的人群之间的差异性,数字鸿沟的本质是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应用与普及方面存在的不公平和不均衡现象,而且这种不均衡现象在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普遍存在。在数字鸿沟现象产生之初,一些学者认为可以通过提高信息与通信技术接入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如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资费标准、增加互联网接入数量等,从而使更多的人群都可以使用互联网。但是,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互联网接入鸿沟已经被填平,也就是数字“接入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人们发现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接入给不同群体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差别十分巨大,不同群体之间在经济、教育、环境、先天禀赋、拥有资源等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从而导致其在应用层次和能力上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逐渐导致数字“应用沟”的产生。因此,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方面,数字“接入沟”属于数字鸿沟第一层,数字“应用沟”属于数字鸿沟第二层,而农村地区商贸流通的数字化鸿沟就属于数字鸿沟的“应用沟”层面。

查看全文

数字鸿沟与地球信息科学分析论文

2003年上半年,连续出现严重的全球性突发事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差距继续在扩大之中,发人深省!

伊拉克应对美英联军的战争,是一场很不对称的非常规战争。美国步兵师的装备全部数字化、信息化,具备很强的制空能力。精准制导炸弹占80%-90%,而1991年海湾战争中只占7.6%,科索沃战争美国一共动用了50多颗民用和军事侦察卫星,24颗全球定位卫星,以及第7代预警卫星。包括长曲棍、快鸟、锁眼等低轨、高分辨率、超光谱和雷达卫星。早在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战略,重组“国家影像制图中心”,美国总参谋长、海军上将威廉·欧文斯狂言,2005年,美军将在全球90%的地域上有能力侦察任何重要的军事目标。而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司令被收买,巴格达1:1万的城市信息系统和“快鸟”卫星的图像数据,早已掌握在美军手里。巴格达城外壕沟里燃烧石油,就像乌贼吐放的墨汁,只是临阵脱逃的迷雾。

第二个突发事件就是全球性的“萨斯(SARS)”病毒,另一场突如其来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由于美国在9.11事件之后,早就意识到应对突发疫情和生物武器恐怖袭击的重要性,投资791亿美元,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今年的非典病例调查中,启动紧急行动计划和特别调查组,格外“关注”国际调查,提出隔离与检疫措施、标准,对来自病区的旅客实行严格检查(照相、按指纹手印),并利用“传染病监测网络”,通过旅游警告机制。到4月7日,CDC共发出疾病防范警告50万份。

欧洲一些经历过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危机的国家,也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疫情监测机制,信息渠道畅通,效率较高,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疫情信息渠道和防范模式。例如英国3月17日开始在全国范围监测SARS,对所有可疑的“非典”病例,实行全程跟踪。疑似病例报告全部存入传染病监测中心的数据库,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发送当地的流行病学专家,跟踪防治。

世界卫星组织专家英格尔4、5两个月全程考察北京、广东、上海、河北及河南等地SARS疫情,认为我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存在四个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公共卫生专业化队伍,乡镇地区缺乏专业培训;二是疾病监测报告体系比较落后,大都用手工报表或电话通报,没有评估环节,无法了解数据是否准确到达指定地方。例如省级疾病控制中心(CDC)起初未将数据报告到国家CDC,而是通过卫生部转移数据;三是数据分析迟缓。疫情报告数据包括数字、发病地区、症状、是否群聚感染等。但北京在4月下旬疫情爆发后,仍未分析病例数据,导致一半以上病例传染源不清晰;四是实验室控制能力不足。河北、河南等农业人口大省防疫部门,缺乏健全的实验室检测系统,河南甚至未建立省级疾病控制中心。

第三个全球性突发事件是:西太平洋岛链中日本、菲律宾和印尼连续发生地震。尤其2003年5月26日18时仙台海域的7级地震,袭击半个日本,引发19次山崩,3起火灾98人受伤。大约3.5万户人家暂时断电,但几小时后又亮起来。位于震中附近的太平洋岸城市--女川的一座核反应堆自动关闭。日本首相官邸危机管理中心立即成立了东北地震对策室,当地的自卫队应命作了准备。由于震源仙台东北100公里的近海海底71公里,判定没有海啸发生,余震最大为里氏4.7级。

查看全文

数字化鸿沟机遇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指出了在亚洲国家中存在着的数字化鸿沟,讨论了亚洲国家互联网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以及由于经济不发达导致社会信息化程度低的原因;作者希望通过勾勒出亚洲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使得亚洲国家重视用互联网营造新的社会形态。

[关键词]亚洲国家数字化鸿沟

Abstract:ThearticlepointsoutthatdigitalgapexistsinAsiaeconomiesanddiscussesimbalanceddevelop—mentOfIntemetintheseeconomies.ThisresearchgivesanoutlineOfcurrentsituationOfIntemetdevelopmentinAsianeconomies,aimingtOarouseattentiontOtheformationOfsocialatmosPherefortheInternet.

Keywords:asianeconomies;digitalgap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正在迅速将触角伸向全球每一个角落,并广泛地进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在前几次工业革命中处于落后地位的亚洲国家希望这次能加快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对许多亚洲国家来说,数字化和互联网是关乎国家或地区命运,民族和百姓未来的事,更是强盛国力、振兴经济的契机。但数字化和互联网究竟为亚洲国家提供了多少机遇呢?目前的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一、存在着的数字化鸿沟

查看全文

诠释数字鸿沟与地球信息科学的应对

2003年上半年,连续出现严重的全球性突发事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差距继续在扩大之中,发人深省!

伊拉克应对美英联军的战争,是一场很不对称的非常规战争。美国步兵师的装备全部数字化、信息化,具备很强的制空能力。精准制导炸弹占80%-90%,而1991年海湾战争中只占7.6%,科索沃战争美国一共动用了50多颗民用和军事侦察卫星,24颗全球定位卫星,以及第7代预警卫星。包括长曲棍、快鸟、锁眼等低轨、高分辨率、超光谱和雷达卫星。早在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战略,重组“国家影像制图中心”,美国总参谋长、海军上将威廉·欧文斯狂言,2005年,美军将在全球90%的地域上有能力侦察任何重要的军事目标。而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司令被收买,巴格达1:1万的城市信息系统和“快鸟”卫星的图像数据,早已掌握在美军手里。巴格达城外壕沟里燃烧石油,就像乌贼吐放的墨汁,只是临阵脱逃的迷雾。

第二个突发事件就是全球性的“萨斯(SARS)”病毒,另一场突如其来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由于美国在9.11事件之后,早就意识到应对突发疫情和生物武器恐怖袭击的重要性,投资791亿美元,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今年的非典病例调查中,启动紧急行动计划和特别调查组,格外“关注”国际调查,提出隔离与检疫措施、标准,对来自病区的旅客实行严格检查(照相、按指纹手印),并利用“传染病监测网络”,通过旅游警告机制。到4月7日,CDC共发出疾病防范警告50万份。

欧洲一些经历过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危机的国家,也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疫情监测机制,信息渠道畅通,效率较高,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疫情信息渠道和防范模式。例如英国3月17日开始在全国范围监测SARS,对所有可疑的“非典”病例,实行全程跟踪。疑似病例报告全部存入传染病监测中心的数据库,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发送当地的流行病学专家,跟踪防治。

世界卫星组织专家英格尔4、5两个月全程考察北京、广东、上海、河北及河南等地SARS疫情,认为我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存在四个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公共卫生专业化队伍,乡镇地区缺乏专业培训;二是疾病监测报告体系比较落后,大都用手工报表或电话通报,没有评估环节,无法了解数据是否准确到达指定地方。例如省级疾病控制中心(CDC)起初未将数据报告到国家CDC,而是通过卫生部转移数据;三是数据分析迟缓。疫情报告数据包括数字、发病地区、症状、是否群聚感染等。但北京在4月下旬疫情爆发后,仍未分析病例数据,导致一半以上病例传染源不清晰;四是实验室控制能力不足。河北、河南等农业人口大省防疫部门,缺乏健全的实验室检测系统,河南甚至未建立省级疾病控制中心。

第三个全球性突发事件是:西太平洋岛链中日本、菲律宾和印尼连续发生地震。尤其2003年5月26日18时仙台海域的7级地震,袭击半个日本,引发19次山崩,3起火灾98人受伤。大约3.5万户人家暂时断电,但几小时后又亮起来。位于震中附近的太平洋岸城市--女川的一座核反应堆自动关闭。日本首相官邸危机管理中心立即成立了东北地震对策室,当地的自卫队应命作了准备。由于震源仙台东北100公里的近海海底71公里,判定没有海啸发生,余震最大为里氏4.7级。

查看全文

初中数学论文:“数字鸿沟”与地球信息科学的应对

2003年上半年,连续出现严重的全球性突发事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差距继续在扩大之中,发人深省!

伊拉克应对美英联军的战争,是一场很不对称的非常规战争。美国步兵师的装备全部数字化、信息化,具备很强的制空能力。精准制导炸弹占80%-90%,而1991年海湾战争中只占7.6%,科索沃战争美国一共动用了50多颗民用和军事侦察卫星,24颗全球定位卫星,以及第7代预警卫星。包括长曲棍、快鸟、锁眼等低轨、高分辨率、超光谱和雷达卫星。早在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战略,重组“国家影像制图中心”,美国总参谋长、海军上将威廉·欧文斯狂言,2005年,美军将在全球90%的地域上有能力侦察任何重要的军事目标。而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司令被收买,巴格达1:1万的城市信息系统和“快鸟”卫星的图像数据,早已掌握在美军手里。巴格达城外壕沟里燃烧石油,就像乌贼吐放的墨汁,只是临阵脱逃的迷雾。

第二个突发事件就是全球性的“萨斯(SARS)”病毒,另一场突如其来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由于美国在9.11事件之后,早就意识到应对突发疫情和生物武器恐怖袭击的重要性,投资791亿美元,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今年的非典病例调查中,启动紧急行动计划和特别调查组,格外“关注”国际调查,提出隔离与检疫措施、标准,对来自病区的旅客实行严格检查(照相、按指纹手印),并利用“传染病监测网络”,通过旅游警告机制。到4月7日,CDC共发出疾病防范警告50万份。

欧洲一些经历过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危机的国家,也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疫情监测机制,信息渠道畅通,效率较高,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疫情信息渠道和防范模式。例如英国3月17日开始在全国范围监测SARS,对所有可疑的“非典”病例,实行全程跟踪。疑似病例报告全部存入传染病监测中心的数据库,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发送当地的流行病学专家,跟踪防治。

世界卫星组织专家英格尔4、5两个月全程考察北京、广东、上海、河北及河南等地SARS疫情,认为我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存在四个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公共卫生专业化队伍,乡镇地区缺乏专业培训;二是疾病监测报告体系比较落后,大都用手工报表或电话通报,没有评估环节,无法了解数据是否准确到达指定地方。例如省级疾病控制中心(CDC)起初未将数据报告到国家CDC,而是通过卫生部转移数据;三是数据分析迟缓。疫情报告数据包括数字、发病地区、症状、是否群聚感染等。但北京在4月下旬疫情爆发后,仍未分析病例数据,导致一半以上病例传染源不清晰;四是实验室控制能力不足。河北、河南等农业人口大省防疫部门,缺乏健全的实验室检测系统,河南甚至未建立省级疾病控制中心。

第三个全球性突发事件是:西太平洋岛链中日本、菲律宾和印尼连续发生地震。尤其2003年5月26日18时仙台海域的7级地震,袭击半个日本,引发19次山崩,3起火灾98人受伤。大约3.5万户人家暂时断电,但几小时后又亮起来。位于震中附近的太平洋岸城市--女川的一座核反应堆自动关闭。日本首相官邸危机管理中心立即成立了东北地震对策室,当地的自卫队应命作了准备。由于震源仙台东北100公里的近海海底71公里,判定没有海啸发生,余震最大为里氏4.7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