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8 21:59: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数字出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数字出版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简介

自2010年CNKI推出优先数字出版平台以来,国内科技期刊才开始慢慢实施优先数字出版,可以说对于中国优先数字出版,2010年是从理论到实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1]。众多学者对优先数字出版进行了研究[2-10],但对其在各个期刊的具体推广研究还比较少。笔者根据不同科技期刊的不同编辑流程对它的推广实施进行研究。根据《中国机械工程》优先数字出版的实施情况和对多家科技期刊的咨询调研发现:到2017年,优先数字出版在国内仍处于初级阶段,后续发展也并不是很理想。本文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找出了阻碍优先数字出版发展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结合科技期刊自身的编辑流程,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1科技期刊实施优先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

笔者于2016年对《中国机械工程》15%的作者的优先出版需求进行调查统计,对十几家同行期刊进行咨询,整理分析发现优先数字出版在各个编辑部的实施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1人员不够总体来说,科技期刊的编辑部人员都不多。根据人数其规模可以分为大中小3种:2~3人属于小规模;4~6人属于中等规模;6人以上已经可以算是大规模了。在数字化、多媒体的现时,人员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编辑还要承担一些额外的信息处理等任务,如微信、论坛、、系统信息更新等;而优先出版要想做好,所需的工作量是很大的,编辑部基本都没有办法抽出专门的人手来做此项工作。1.2对期刊短期产生的作用不明显优先数字出版的主要作用在于对社会,对于期刊来说,短期所产生的作用不明显。文献[11]研究了时滞与优先数字出版的情况,并根据统计结果,认为优先数字出版能将期刊影响因子提高约15%;但这里的优先数字出版是指完全无时滞的理想优先出版,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要改变编辑流程,很多编辑部都难以实现。文献[12]研究了在线优先出版科技文章及其引用分析,发现期刊在线优先出版论文通过DOI的引用被记入SCI的即年指标和总被引频次,且使更多读者有机会更早阅读下载论文并在更广范围内去引用,对影响因子具有潜在效应。上述文献都提出优先数字出版对期刊影响因子有利的论点,但没有说明这种有利的影响与期刊编辑部所需要付出的工作量之间的关系。现以《中国机械工程》和《机械工程学报》为例,说明优先数字出版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中国机械工程》于2013年开始实施优先数字出版,到2017年优先出版共2317篇[13],另在机械仪表工业类中排名第一的《机械工程学报》也是在2013年开始实施优先数字出版的。这2种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前后的文献引用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看不出优先数字出版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明显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影响还没有表现出来;二是影响影响因子的因素很多,优先数字出版只占一小部分,故而效果不明显。总体来说,优先数字出版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是有积极作用的,只是在短时间内并不明显。.3领导不重视,不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领导的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主编负责制的期刊。优先数字出版能不能在该刊实施以及实施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对优先数字出版的重视程度。咨询的科技期刊中,还没有实施优先数字出版的期刊领导普遍认为其工作量大,对期刊发展的意义也不大。1.4作者对优先出版的需求度不高对《中国机械工程》2016年15%的作者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作者是因为毕业或者升职的需要而撰写论文的,并没有优先出版的需求,对于优先出版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其中只有约8%的作者因时间需求而需要优先出版,还有约3%的作者因对科技工作的热情和责任而需要优先出版。

2实施方案

2.1优先数字出版主要实施方式优先数字出版可以很好地解决出版时滞过长这一难题,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传播和科技工作的展开,因此它的发展势在必行。通过查阅文献以及总结一些科技期刊实施的情况发现,目前优先数字出版的实施方式主要有6种,且每种方式对时滞缩短的贡献都不一样。由于在互联网极速发展的现今,大部分读者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论文的电子版,所以本文中的时滞缩短指的是论文电子版见网的时滞缩短。时滞缩短调查结果主要是通过对比期刊在CNKI中优先数字出版和正式出版(电子版见网)之间的时差而得到的。6种主要实施方式描述如下。1)论文一经录用即简单编辑后单篇上传。采用该方式可以完全消除时滞,但存在论文质量问题,且工作量比较大。2)论文录用排期后经编辑初步编辑后单篇上传。这种方式的时滞即为等待排期和初步编辑的时间,可以省掉精编、排版、发行以及等待电子版见网的时间,时滞缩短平均约7个月。采用该方式,相比于方式1)可以显著提高论文质量,且只增加很少工作量,即论文优先版上传整理的工作量。3)论文录用排期后经编辑精编排版,但还没有纸质印刷前整期上传。这种方式可以省掉排版、发行以及等待电子版见网的时间,时滞缩短平均约6个月,且质量得到保证。4)论文一经录用即精编后单篇上传。采用该方式可以完全消除时滞,且质量得到保证,适合少量具有时效性的论文出版。5)作者有需求,提前排版后上传。该方式可以完全消除时滞,且质量得到保证。6)优秀的论文提前排版后上传。该方式可以完全消除时滞,且质量得到保证。2.2编辑流程与实施方式目前,科技期刊的编辑流程主要有2种:一种是一篇文章从收稿到初审到外审到录用都由不同的人负责,然后从编辑到出版又由1位责任编辑负责(流程一);另一种是一篇文章从选题策划到出版都由1位编辑负责(流程二)。编辑部应采用适合自己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形式,以期达到效益最大。通过这几年的摸索,一些编辑部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优先数字出版模式。通过总结提炼,针对不同规模和编辑流程的编辑部,优先数字出版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例如:对于采用编辑流程一的大规模编辑部,人手多,一般论文篇数也多,有条件派专人负责,论文录用排期后经编辑初步编辑后传给该负责人,由该负责人单篇上传;对于流程二的期刊,由于每一篇论文从一开始就由1位编辑负责,故可以采用编辑负责制,即论文在谁手上,谁负责上传。由于精编的时间比较长,一般是初步编辑时间的2~3倍,一篇论文也不可能是连续作业,为更好地体现优先数字出版的优势,故选在初步编辑后上传;而对于小规模期刊,由于论文比较少,精编与初步编辑之间的等待时间比较短,故精编后上传,在不影响优先数字出版优势的前提下能保证质量。按照上述方案实施所产生的工作量其实只是增加了稿件上传和网上编辑的工作。在网速通畅的情况下,统计上传和编辑20篇文章所需要的时间是82min,也就是说1篇文章只需要约4min的时间就可以实现优先数字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在所咨询的多家科技期刊中,大部分都采用的以方式(3)为主,辅以方式(5)和方式(6)的方案,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保证优先出版的质量。《中国机械工程》也采用了这种优先出版方案。

3优先数字出版为本刊带来的好处

查看全文

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数字出版调查研究

一、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的特点

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的数字出版,在内容搜索方面,通常以关键词作为搜索条件,继而实现内容之间的链接。同时,页面弹出的信息与搜索关键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是提升数字出版内容传播有效性的重要方式。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的数字化发展,使得数据资料成为出版类期刊的重点内容。以知网为例,其网站通过录入和登记期刊内容,来建设数据库,实现即时性搜索。中国万方等专业期刊平台也对加快期刊数字出版速度起到推进作用。分析数字化期刊网站的运营特点可知,出版类专业期刊的数据非常重要,是提高数字期刊出版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进行数字化发展的关键,更是当前的建设难点。通过对数据库内容的调取,完成搜索任务,以维持信息平台的运行,这是数字出版的一大特点。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数据库内容,构建信息化平台,并以关键词进行内容调取的运营方式进行扩容。对数字出版的研究,还需依据当前大环境展开。数字化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对专业期刊内容的审核把关,按照统一的数据库录入流程和标准整合、录入数据,确保专业期刊数字资源整合的规范性。

二、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策略

专业期刊的数字化出版,需要以数据的整合为前提,来制定、实施相关策略。数字出版的难题大多集中在内容和质量的把关上。高质量的内容是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的保障。内容资源的录入标准确立,也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确立录入标准和严格审核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做好专业期刊的数据资源整合、网站运营工作。做好数据资源的整合,是期刊网站进行内容录入的基础,该环节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专业期刊的内容资源的统一规范。各期刊网站要建设好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作为数字出版产业链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是聚合、投送优质数字出版内容的重要枢纽;是贯通内容提供者与消费市场的重要节点;是数字化时代出版企业为受众和用户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的重要渠道。目前,众多出版企业纷纷进入数字出版内容传播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数量众多、规模不等的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既相互竞争、互为促进,同时也存在缺乏规划、散而不强、管理缺失等问题。一方面,许多未经许可的大众阅读与综合服务型内容投送平台同质化倾向凸显,优质精品内容匮乏,有些甚至成为传播虚假、低俗和盗版内容的温床。另一方面,面向定向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专业期刊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发展相对缓慢,细分市场旺盛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众多传统出版机构积累的优质出版内容资源得不到有效投送和广泛传播。专业期刊数字出版建设的难点,还体现在使用方法的选择上。要对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的信息审核方式、数据库更新的时间点、每次发表的篇幅数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推送时间和推送内容选择的不同,会直接导致受众对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内容需求发生改变。推送时间和信息内容选择不当,会导致用户的使用率下降。专业期刊数字出版应做好数据的整合工作,合理规划、设计文章排版方式,以更好地服务受众和用户。对专业期刊数字化出版进行研究可知,这种出版方式具有便捷性和灵活性,其主要特点为方便、及时且无阅读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阅读。专业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有助于对出版内容进行精细化管理。数字化将成为今后期刊类出版物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专业期刊转型的关键。专业期刊的数据库由专业的内容组成,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的优势会进一步显露出来,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和用户。出版类专业期刊数字出版要做好内容整合,使用户在利用数字出版期刊类网站进行搜索时,可以调取到权威、有用的信息,这是提升调取效率的关键。要想实现期刊内容的高效化搜索,还需要对专业期刊内容的搜索关键词进行合理设置,实现“以关键词控制搜索结果”的使用目的。做好专业期刊的数字化出版,需要提高期刊数字出版和数据更新的频率、统一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的内容标准、了解用户阅读及使用的习惯。

三、结语

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的数字化发展,为各类受众和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阅读方法。数据资料的审核、整合和录入,成为此项工作的重要内容。专业期刊网站要进一步优化数据库的内容组成,实现搜索与搜索内容的合理链接,构建技术先进、覆盖广泛、传输快捷的现代优质数字出版内容传播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采用先进技术,形成动态聚合、实时分发、精准投送的数字阅读服务系统;充分利用多种网络传播渠道,形成不同类型数字出版内容投送能力;改善数字出版内容消费服务方式,提升人民群众数字出版内容消费满意度;倡导正版阅读、健康阅读和绿色阅读,打击侵权盗版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数字出版技巧对传统出版业意义

在我国出版界,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数字出版就是指那些使用到二进制等技术手段对所有出版环节进行了操作的出版行为,例如对原创作品进行的数字化、对编辑加工进行的数字化、对印刷复制进行的数字化、对发行销售进行的数字化以及对阅读消费进行的数字化等.

1数字出版技术的基本概况可以说数字出版涉及出版的方方面面,作者版权、出版发行、销售支付平台以及最终具体进行的服务模式等都可以通过对传统资源的依托,使用数字化的现代化先进工具对出版物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宣扬和传播.

从实现方式来说,数字出版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

一是出版社根据实际的需求情况,要求开发商为本社开发一个针对性较强的技术平台;一是专门开发数字出版软件的商家,根据市场情况与出版社在技术方面的普遍要求开发一些技术平台.

从行业特色来看,首先,数字出版是属于出版行业的范畴的.

由于出版行业的特殊性质,出版物不但是精神文化产品,也是一种商品.出版的商业性质决定它必须通过高效的经营活动去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它也必须承担起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其次,数字出版又是一种全新环境背景下产生的新兴产业,其在运营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全新的特点.

查看全文

小议数字出版的刑法保证

本文作者:单勇侯银萍工作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和多元社会需求促成了出版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产业获得蓬勃发展,电子书、电子杂志、数字化学术期刊、手机出版、博客、网络游戏软件等业务类型的数字出版物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数字出版侵权盗版行为多有发生,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这些违法犯罪严重妨碍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何科学界定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合理利用刑事法律手段打击相关犯罪、保护版权及强化网络监管,成为当下学术研讨的热点问题。

一、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的界定

“所谓数字出版,是指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1]实际上,“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2]根据产业周期理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自21世纪初萌芽至今,现已步入产业链条初步形成阶段。手机报、网络游戏、电子书、数字期刊等数字出版物构成了数字出版产业的主要业务类型,这些数字出版物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成为新闻出版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正所谓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罪,“科学技术知识的下泄,使传统的犯罪分子获得了大量现代科技知识,导致其犯罪手段的现代化。”[3]在数字出版产业大繁荣和大发展的同时,各种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并严重危害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刑法理论上,我们将这种犯罪类型称为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具体来说,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单位违反刑法规定,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秩序和他人权利,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作为对特定犯罪类型的总结和归纳,该罪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第一,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侵犯版权的犯罪。很多犯罪人出于营利目的,未经版权人许可和授权非法使用数字出版物,利用电子设备和计算机技术对数字出版物进行篡改、复制、编辑、非法使用,并通过互联网络向公众传播他人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美术、摄影、录音录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出版物,并通过网络广告招商及终端销售等模式获取犯罪收益或者具备其他严重情节。如“珊瑚虫QQ案”、“番茄花园案”等。在“番茄花园案”中,洪磊等人通过修改WindowsXP系统,形成相关破解版软件,并通过在盗版系统中内置流氓软件,收取200多万元人民币的广告推广费用。这些典型案件主要涉及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非法经营罪等罪名。在“内容为王”的数字出版时代,对数字出版物的非法使用,不仅侵犯了版权人的利益,而且在产业链的上游妨害了数字出版产业的正常发展。第二,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犯罪。除了网络侵犯版权的犯罪居高不下,借助数字出版物在互联网络中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犯罪也屡禁不止。犯罪人往往出于牟利动机设立色情网站,以各种非法数字出版物形式制作、贩卖、传播具体描绘性行为或露骨宣扬色情的淫秽性电子书、视频、影片、录音、图片及其他淫秽物品,这些色情网站往往采取技术手段屏蔽来自互联网的访问,或设置两种不同内容的网站页面的方式欺骗网络监管部门,并且大量的淫秽色情网站服务器已开始向国外转移以逃避查处。这种犯罪具体涉及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及传播淫秽物品罪等罪名。此类犯罪通过非法色情数字出版物为载体严重地破坏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第三,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实施的其他类型犯罪。除上述两类犯罪外,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还包括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实施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网络侵财犯罪、侵入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犯罪。如犯罪人利用非法数字出版物在互联网络和通信系统中传播煽动分裂国家和颠覆国家政权的犯罪;犯罪人利用数字出版平台实施网络诈骗等侵财犯罪;犯罪人实施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时,其方法或手段行为可能会同时触犯侵入或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可以说,上述行为均是利用数字出版物互动性强、社会渗透面广、传播便捷等特性而实施的犯罪。故此,在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的打击、控制与预防。

二、数字出版产业刑法保障的现状

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往往需要多重、严密、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针对一般民事侵权和行政违法行为,需要借助《民法》《行政法》的保障。针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的行为,则需要借助刑事法予以惩处。当前,尽管借助刑事法律手段每年都查处了大量的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的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但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实施的相关违法犯罪仍层出不穷,整体犯罪态势依然严峻。具体来说,数字出版产业刑法保障的现状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对各种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的行为类型规制不足,尤其是在立法设计上尚未做到与《民法》、《行政法》的协调保护、有机衔接。由于刑法是《民法》《行政法》等其他部门法的保障法,故当某些行为其严重程度已经超出其他部门法的惩处上限时,就需要借助刑事法律手段加以处遇。现行的《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都规定了有关侵权行为涉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此,刑法应从协调保护、有机衔接的角度将上述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权行为规定为犯罪,但现行《刑法》在此领域显然还存在不少遗憾。《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规定了十几种侵犯版权的行为;而根据《刑法》217条规定《,刑法》仅惩处如下四种侵犯版权的行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如《著作权法》规定了侵犯复制权、发行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汇编权等行为应构成犯罪;《刑法》中仅规定了侵犯复制权、发行权的犯罪行为类型。再如《著作权法》还规定了侵犯表演者的复制权、发行权,侵犯广播、电视的播放权,故意避开或者破坏著作权保护措施,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行为应构成犯罪。但《刑法》并未予以规定。其次,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专门的数字出版产业保护法,导致《刑法》对很多新型侵权数字出版产业行为的认定困难、《刑法》适用易出现争议。目前数字版权在我国主要还是依据《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进行保护,没有专门立法。有关的数字版权保护法律条文只是在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中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2000年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2年颁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6年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侵权范围规定不够明确细致,对数字出版物的合理使用范围界定模糊。由于立法的滞后性,很多新型网络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的行为一时无法在现行刑法中找到明确的规定。尽管现行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做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但由于数字出版产业是在近五年内兴起与发展的,在互联网络场域内不断衍生出诸如P2P软件侵权、缺乏使用许可的电子书、网络游戏中的“私服”和“外挂”、破解版的计算机软件等制作、复制、传播非法数字出版物的行为,这些新型网络侵权行为严重危害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囿于立法的滞后性,很多新型网络侵权案件无法找到明确的法律规定,如运用P2P软件下载且同时上传侵犯数字出版物的行为在何种情况下可认定为侵犯著作权罪。最后,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依托高科技、利用新兴产业实施的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的证据认定困难重重。由于数字出版产业是依托互联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而蓬勃发展的,计算机二进制技术和虚拟空间给某些新型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实施犯罪的认定带来难题。

查看全文

科技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现状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英、美等国各大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开始逐步实现传统纸质出版到网络数字出版的过渡转型。国际上领先的出版商JohnWiley、Springer-Nature、Elsevier等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成功跨越。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提出了指导意见[1]。数字出版在科技期刊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科技期刊界也逐步认识到数字出版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开展了实践。《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以“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为主题,系统研究、分析了当前国内外融合出版发展现状,结果显示中文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已经在融合出版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平台建DOI:10.14099/j.cnki.tjkj.2021.04.021设、经营管理等方面单刊与刊群差异显著。众多学者围绕我国数字出版现状、问题、典型案例等,也开展了相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朱琳等[2]、蒋学东[3]分别对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主办或主管的不同科技期刊的融合出版进行了问卷调研;沈秀[4]、朱拴成[5]根据期刊所在行业领域对编辑出版类、煤炭类期刊的数字化和融合出版发展进行了探究;黄浩海[6]对福建省56种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转型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从法律法规和完善数字版权保护、产业链整合和数字出版经营模式、数字出版复合人才队伍建设三方面提出转型策略。现有研究主要针对同一主办或主管单位科技期刊,或者针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期刊,较少有针对江苏省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研究。即使有所涉及,也主要是以单家期刊社为例,或者仅针对于某一学科领域,或者缺乏全面的定量数据支撑。如:刘群等[7]对江苏53本医药类科技期刊33个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进行了研究;王芳等[8]对江苏地学类期刊网络化建设及应用程度做了调研和量化分析,得出微信运用有可能对提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起到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赵赟[9]以江苏科技期刊发展为例探讨了媒体融合视域下期刊的发展,提出要强化“互联网+”和媒体融合思维。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江苏的科技期刊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列第三,在全国23个省份中位居第一,期刊整体水平也名列全国前列,可以说是期刊大省。江苏科技期刊发展所面临的数字出版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也从侧面反映了全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具有典型代表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江苏省通过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和第二批学术期刊认定的237家科技学术期刊作为研究对象,涉及医药卫生、工业机械与化工等多学科,科普类等非科技学术期刊不是本次研究对象。考虑到这237家科技学术期刊的学科领域分布广、期刊层次高低不一、数字化程度差异大,本研究选取了网络期刊数据库、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等各类大中小型期刊社最易于开展且具有普遍代表性的数字出版方式作为调研内容,同时也易于检索获得统计数据。为全面获取上述237家期刊的数字出版情况,本研究通过在网络期刊数据库、互联网、微信、新浪微博检索期刊名称、浏览查询相应信息,从而获得相关统计数据。在实际调研中,1本杂志因无法搜到相关信息,故被列为无效样本。因此,本研究收集到的有效样本为236家,调研时间截至2019年11月。针对这236家有效样本的调研数据,本文先进行总体分析,再依据主办单位类型、行业领域和刊物级别,开展进一步的分类分析。

2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现状

2.1网络期刊库出版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三大网络数据库,调查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提供期刊信息和全文收录的情况。结果显示,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95%以上都在知网、万方、维普提供期刊信息;在全文收录方面,中国知网占比98.73%,万方占比90.68%,维普占比75.85%。有部分期刊只能在万方和维普查到期刊信息,但是无法下载全文;采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的期刊有72家,在所有236种期刊中占比30.51%。

查看全文

数字出版版权特征探究论文

一、数字出版的版权特征

数字出版的传播途径很广泛,是新兴的、具有网络传播特征的作品数字化的使用方式。数字出版方兴未艾,却有两个基本要件:第一,必须是经作者同意,以制作复制品形式公开其作品;第二,有关作品必须被复制一定数量,能“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从著作权法上说,这是出版包括数字出版基本的特征。

多媒体技术使作品的形态更加多样化。数字出版是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是将文字、图形、语言、音乐和影视动画等各种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组织、存储和控制多媒体信息的集成环境和交互系统,也称之为电子出版物。1981年,世界第一张CD光盘问世,在音乐唱片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同时,其海量的存储结合多媒体技术用于计算机数据和资料的存储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多媒体技术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及获取知识的途径,将人类思想的表现形式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随着内容资源在互联网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网络出版活动中的版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作品通过互联网向公众传播的过程,首先是将非数字化的作品(文字、美术、摄影、音乐、动画、影视)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成数字作品,或在计算机上直接以数字格式创作多媒体制品、数据库、计算机软件等;二是提供这些已完成了数字化处理的作品与互联网连接,使作品由个人计算机传送到互联网上,网络用户通过互联网对这些数字化作品进行使用。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对作品的复制,用著作权法中已有的复制权可以调整这些行为。为了解决新技术给法律执行带来的问题,在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中设立“信息网络传播权”,以解决网络出版中的版权问题。近期,出台的《网络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就是针对作品在网络传播中的技术链接行为做出的行政规范。

著作权法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应在实践中逐步明确,比如,在版权法律规定的“作品”概念中,并没有“电子出版物”(或多媒体)类别,以至谈到有关的版权保护与版权合同时,难以做出细化的规范。受版权保护的作品,首先看是否具有“独创性”,这种独创既有内容的要求也包括技术表现的方式,技术表现形式也可以是一种“独创”,与内容是密切联系的。目前,电子出版物有三种类型,一类是数字化作品,主要体现在从纸介质、平面作品制作为“立体”式的多媒体作品,其中有些是具有独创的作品;二是数据库,以主题类信息收集、整理并辅之以技术手段的信息链,形成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三是互动式作品,即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内容从单项的、线状的信息,变为多项的、网状的结构,操作行为也变为互动式交流。主要形式是网络游戏。

多媒体作品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因为计算机并不是在不同介质、不同“作品”之间转换,而是阅读一部有独创的形式、构思完整的作品。目前,著作权法不可能对每一件新技术诞生的“作品”都一一列入,但随着版权制度的深入,司法实践逐步完善,以及电子出版物质量的提高,电子出版物作为一种独立的形式将受到保护。

查看全文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研究

1不断创新的媒介技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进的时代与领先的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脱离技术而快速发展,与其他各种类型的事物相比,也只有技术更能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征。从现实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媒介技术的不断变迁和发展大大地提升了人们获取相关知识的自由程度,对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媒介技术能够将所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储存并精准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加高效地处理所获取的知识,而在媒介不断变迁的进程中也实现了更加迅速地收集、储存以及传播相应的文化和知识。无论是什么样的技术或是何种媒介,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它们所产生的信息实际上就是在模式、速度和尺度方面的变化情况。互联网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随后在各行各业均得到广泛运用。媒介对与人类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也深层次地改变了大众的阅读习惯。大众对于数字化的阅读方式越来越认可和接受了,以往纸质出版物的大众阅读习惯也逐步转向为数字出版物了。在信息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大众更多地以互联网信息资源作为媒介来获取数据和信息。数字化出版的方式不受传统纸质等实物的束缚,大众可以在互联网上碎片化地浏览各类信息资源,并且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就能够阅读材料,他们对知识将越来越渴求,从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寻找知识,借助于互联网资源可以更加便捷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而大众不断变化的阅读习惯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整个出版行业,传统出版物的发行速度慢、检索能力弱、便携性差等弱点也更突出,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整体收入已经达到了10000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的收入接近25亿元,电子出版行业呈现出了更好的发展前景[1]。

2基于媒介变迁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

普尔在《自由的技术》[2]一书中曾经科学地预测了各类媒介技术在将来一定会呈现出一体化并且多功能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各种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将实现科学的融合并集中进行信息数据的处理工作。在我国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术期刊的传播模式以及出版方式也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一的纸质出版模式逐步发展为纸质+网络多媒介融合出版的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多家有较强实力的网络出版平台。不同的网络出版平台往往都有着各自的技术优势,有的平台电子期刊覆盖了较多的专业学科;而有的平台则以高质量的学术内容作为标签,同时功能也更为完善,包含了提供文献链接、语义链接、社群书签和检索结果等多项功能;还有的平台则拥有多种形式的出版物,文献数量巨大,并且内部的很多期刊都能直接找到最初的创刊号。数字出版行业是在20世纪末开始兴起的,最初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率先进入了这一行业,在引用和检索所需要的文章时只需要借助数字对象标识符这一功能即可,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速度不断提升,而文献的作者以及读者对数字出版的这种模式也是十分认可的。之后又出现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理念,并且全球范围内的众多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对其也积极响应。目前,SSCI排名在100名之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以及SCI排名在200名之内的自然科学期刊现阶段都在推广和应用单篇文献网络发表的方式,可见,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3]。从学术期刊的角度来看,影响其知名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出版的整体速度,一个作者在选择某个刊物时不但会考虑期刊在行业中的整体影响力,同时也会考虑期刊的平均发表速度,在保证一篇学术文章整体质量的情况下,如果刊物有着更快的发表速度,那么这篇学术文章也就能更早让读者看到,根据其在行业中的唯一性和时效性,读者引用和下载这篇文章的概率也就更高。当然我国各类学科的刊物也都有着各自的学术周期,以社会科学类的学术期刊为例,通常其所收录稿件到最后出版的周期约为4~5个月,有的要求高一点的期刊发表周期则会长达一年左右。传统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的这一时间则相对短一些,其平均发表时间在3~4个月左右。如果学术论文是在核心期刊发表,其从收录到最后出版的时间肯定就更长,而有些稿件对发表时间是有着一定要求的,因为一旦发表的时间太过滞后,那么文章中一些学术观点就失去了相应的影响力,对学术成果的传播会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面对同种类型的学术期刊,读者和作者肯定也都会更倾向于选择发表速度更快并且更具影响力的,而这部分学术期刊大都是国外的期刊,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水平文章存在明显外流现象的重要原因,大大降低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4]。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术期刊国际市场的竞争需求,并充分提升我国在国际学术文化圈中的话语权,中国知网早在2011年就已经推广并应用了中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有近5000家学术期刊编辑部对这一平台都给予了明确的支持态度,并开始优先出版与传统纸质出版内容一致的单篇期刊物或是整篇期刊物,过去我国学术期刊行业中先印刷再上传到互联网上的出版流程被颠覆了。当然这种优先出版学术期刊物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最主要的问题便是它由不具备正式出版资质的载体来发表文章,这也是我国一些科研管理部门对其没有给予明确支持态度的主要原因,并且因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标准出版规范,优先出版文献在引用统计上也是不够全面的。在我国期刊数字化升级转型的进程中,优先数字出版确实在提升出版效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学术期刊成果的传播能力却也受到了限制,所以,一定要重点解决标准出版规范的问题,并建立一套更为健全的学术期刊出版传播全流程的数字化平台[5]。

3网络首发是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样大数据技术对学术期刊的出版过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大数据时代学术出版的核心内容便是在多种媒体的影响下复合出版同一种内容,而要想对电子出版活动进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就必须实现多种出版模式的融合共同发展。在2015年上半年,我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始正式实施互联网连续型出版物的规范管理工作,虽然在那时还只是试点阶段,但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互联网连续出版物在制度体系方面也发展得较为完善了。之后在2017年的第7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正式了我国第一个连续型网络出版物的试点项目,在具备传统的可以网络首发期刊录用定稿功能的基础上,对于那些行业中先进的数字出版模式给予了很大支持,这也表明了在数字化时代我国的学术期刊也正式开始涉猎数字出版项目了。所谓的网络首发就是指根据论文的时间以及网址确定了这一论文的首发权力后,将全部论文或者是论文的根文献在学术期刊中印刷并出版的方式,而网络平台一定要先严格审核论文的具体内容,并严格遵照相应的三审和三校制度来跟进每一篇即将上传的网络首发论文,之后才能够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传播,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现阶段我国数字出版传播行业的整体流程。可采用3种方式来传播学术论文,即排版定稿网络首发、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和整期汇编定稿网络首发。专业的期刊网络平台具备了以往的论文出版功能,同时在网络首发的模式下还具备了数据出版、增强出版和协创出版等传播方式。在相应的学术论文中可能由于版面或是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作者没有将全部内容表达清楚,那么借助网络首发的模式,作者就能以图像、音乐、表格、视频等形式全面地展示论文内容。这样,时版面的形式和位置等限制因素得到了极大改善,还能全方位地展示作者进行学术思考的过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知识传播循环体系,并大大提升了学术论文的可读性[6]。学术期刊的传播速度对于自身的影响力、学术性和权威性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从我国学术期刊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人员编制及办刊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出版速度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也是导致一些高质量学术论文流失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对稿件进行排版之前,录用定稿网络首发能够为学术期刊提供便捷渠道,其主要目的就是在短时间内尽快扩大优秀文章的学术成果,并且尽可能地缩短了平台审核学术论文的时间。在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我们总结了两种传播方式出版时间的差异,其整体差异时间约为44天,而提前传播也直接影响了刊物中的引用数据。学术期刊的网络首发模式就如同于我国公路行业的高速公路,其在整个行业领域就是一个快速车道,加速了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发展进程,通过网络首发模式所发表的论文都是正式的学术期刊出版论文,并且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期刊编辑部对网络首发这种模式也是较为认可的,传统的纸质期刊和网络首发同样具有学术效力,这对于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模式的健康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当然在学术期刊数字化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被尽快克服的问题,其中构建更为健全的评价体系以及拓展增强出版的模式则是两个关键性问题。

查看全文

数字出版在单位的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数字出版业在中国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发展速度极快。2009年数字出版的产值已超过了传统出版业。这是由消费环境变化、政府政策规划支持、数字出版自身的成本优势等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数字出版给出版业的带来的“革命”,出版单位应认识到这一趋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更新观念,重视产业融合并开发适宜产品,加强网站建设,进行内部信息化改革,利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以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关键词:数字出版;数字转型;成本优势;产业融合

一、数字出版在中国的发展

数字出版是指“用数字化(二进制)的技术手段从事的出版活动”。目前数字出版的主要表现形态为网站、电子书(E-BOOK)、图书搜索、数据库出版、移动出版等。数字出版的发展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三大技术,其产品信息海量,文化多元,互联互通,传输快捷,作用越来越强大,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新传媒的战略重点,代表着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数字出版出现的时间虽然还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很快,增长明显。2006年,中国才开始对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进行统计,当年是200亿元;2007年数字出版业的产值增长为360亿元,同期增长了80%;2008年数字出版业的产值是530亿元,同期增长了47.2%;2009年数字出版业的产值增长到795亿元,同期增长了50%,并首次超过了传统出版业的产值。

数字出版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并非是偶然的,而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查看全文

数字新媒体出版意识论文

[摘要]数字新媒体以其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信息传播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运用,对传统传媒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传统传媒产业中的出版业界应如何应对这一新媒体浪潮的冲击,这是一个“tobeornottobe”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查看全文

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播能力探讨

工程技术类期刊作为工程技术创新知识集聚与传播的主要平台和载体,是工程技术领域前沿知识的传播者、创新思想的倡导者和创新成果的展示者,是实现工程技术突破性创新中极其关键的一环。尽管科学是世界的,但技术有国界。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我国的工程技术期刊发展远远滞后于工程技术创新的发展,就会给国际出版巨头垄断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设置阻碍我国工程技术发展的壁垒的提供机会,最终对我国工程技术的全面发展和提升造成巨大的影响。

一、数字出版概述

数字出版并非单一媒体概念,作为一种新的出版业态,其实质一般被认为是数字媒体整合和加工过程。数字出版过程反映的是出版行业生产力与出版行业社会关系交替作用的过程。从数字出版这一概念的发展过程来说,以激光照排系统与互联网的出现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是对传统出版界的全面调整与巨大变革,在出版传播领域掀起了一场巨大革命,“桌面出版”“网络出版”等新兴出版形态与概念随之出现[1]。大多数研究者从数字技术属性与网络属性入手对数字出版加以解释与拓展。顾凯等[2]认为:数字出版指在流通渠道上以互联网为依托,在流通介质上以数字内容为依托,在交易手段上以网上支付为依托的出版与发行方式。冯君[3]指出:从广义上来看,数字出版指出版环节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出版与发行方式,不仅包括原创作品与编辑加工的数字化,还包括印刷复制与发行销售的数字化,以及包括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数字出版已经突破狭义的概念,超出以往从数字技术属性与网络属性两方面入手对数字出版概念的理解,更加强调出版单位必须由数字内容生产与管理,转向信息或内容服务业的重要性[4]。当前,数字出版在范围上已经延伸到了几乎所有数字内容产业中,与传统出版比较,数字出版具有突出的优势。出版传播速度上更快,传播范围上也进一步广泛,传播形式进一步多样化;信息交流方面表现出更好的互动性;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印刷,促进出版单位库存及损耗的降低。

二、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播现状

通过对知网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数据库进行搜索,不难看出,当前中国工程技术期刊在数字出版与传播能力方面虽然已经获得一定发展,在数字出版形式和传播策略上表现出多样性。但整体来说数字出版程度还不够深入,在数字出版与传播中对网络覆盖面最大化进行追求的工程技术期刊占比还较少,部分工程技术期刊对数字出版与传播还持消极观望或被动参与态度。根据这些期刊进行全文发布的网站与数据库数量来看,当前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播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一)网络覆盖面最大化追求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