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8 21:59: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数字出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数字出版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简介

自2010年CNKI推出优先数字出版平台以来,国内科技期刊才开始慢慢实施优先数字出版,可以说对于中国优先数字出版,2010年是从理论到实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1]。众多学者对优先数字出版进行了研究[2-10],但对其在各个期刊的具体推广研究还比较少。笔者根据不同科技期刊的不同编辑流程对它的推广实施进行研究。根据《中国机械工程》优先数字出版的实施情况和对多家科技期刊的咨询调研发现:到2017年,优先数字出版在国内仍处于初级阶段,后续发展也并不是很理想。本文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找出了阻碍优先数字出版发展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结合科技期刊自身的编辑流程,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1科技期刊实施优先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

笔者于2016年对《中国机械工程》15%的作者的优先出版需求进行调查统计,对十几家同行期刊进行咨询,整理分析发现优先数字出版在各个编辑部的实施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1人员不够总体来说,科技期刊的编辑部人员都不多。根据人数其规模可以分为大中小3种:2~3人属于小规模;4~6人属于中等规模;6人以上已经可以算是大规模了。在数字化、多媒体的现时,人员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编辑还要承担一些额外的信息处理等任务,如微信、论坛、、系统信息更新等;而优先出版要想做好,所需的工作量是很大的,编辑部基本都没有办法抽出专门的人手来做此项工作。1.2对期刊短期产生的作用不明显优先数字出版的主要作用在于对社会,对于期刊来说,短期所产生的作用不明显。文献[11]研究了时滞与优先数字出版的情况,并根据统计结果,认为优先数字出版能将期刊影响因子提高约15%;但这里的优先数字出版是指完全无时滞的理想优先出版,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要改变编辑流程,很多编辑部都难以实现。文献[12]研究了在线优先出版科技文章及其引用分析,发现期刊在线优先出版论文通过DOI的引用被记入SCI的即年指标和总被引频次,且使更多读者有机会更早阅读下载论文并在更广范围内去引用,对影响因子具有潜在效应。上述文献都提出优先数字出版对期刊影响因子有利的论点,但没有说明这种有利的影响与期刊编辑部所需要付出的工作量之间的关系。现以《中国机械工程》和《机械工程学报》为例,说明优先数字出版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中国机械工程》于2013年开始实施优先数字出版,到2017年优先出版共2317篇[13],另在机械仪表工业类中排名第一的《机械工程学报》也是在2013年开始实施优先数字出版的。这2种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前后的文献引用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看不出优先数字出版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明显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影响还没有表现出来;二是影响影响因子的因素很多,优先数字出版只占一小部分,故而效果不明显。总体来说,优先数字出版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是有积极作用的,只是在短时间内并不明显。.3领导不重视,不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领导的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主编负责制的期刊。优先数字出版能不能在该刊实施以及实施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对优先数字出版的重视程度。咨询的科技期刊中,还没有实施优先数字出版的期刊领导普遍认为其工作量大,对期刊发展的意义也不大。1.4作者对优先出版的需求度不高对《中国机械工程》2016年15%的作者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作者是因为毕业或者升职的需要而撰写论文的,并没有优先出版的需求,对于优先出版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其中只有约8%的作者因时间需求而需要优先出版,还有约3%的作者因对科技工作的热情和责任而需要优先出版。

2实施方案

2.1优先数字出版主要实施方式优先数字出版可以很好地解决出版时滞过长这一难题,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传播和科技工作的展开,因此它的发展势在必行。通过查阅文献以及总结一些科技期刊实施的情况发现,目前优先数字出版的实施方式主要有6种,且每种方式对时滞缩短的贡献都不一样。由于在互联网极速发展的现今,大部分读者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论文的电子版,所以本文中的时滞缩短指的是论文电子版见网的时滞缩短。时滞缩短调查结果主要是通过对比期刊在CNKI中优先数字出版和正式出版(电子版见网)之间的时差而得到的。6种主要实施方式描述如下。1)论文一经录用即简单编辑后单篇上传。采用该方式可以完全消除时滞,但存在论文质量问题,且工作量比较大。2)论文录用排期后经编辑初步编辑后单篇上传。这种方式的时滞即为等待排期和初步编辑的时间,可以省掉精编、排版、发行以及等待电子版见网的时间,时滞缩短平均约7个月。采用该方式,相比于方式1)可以显著提高论文质量,且只增加很少工作量,即论文优先版上传整理的工作量。3)论文录用排期后经编辑精编排版,但还没有纸质印刷前整期上传。这种方式可以省掉排版、发行以及等待电子版见网的时间,时滞缩短平均约6个月,且质量得到保证。4)论文一经录用即精编后单篇上传。采用该方式可以完全消除时滞,且质量得到保证,适合少量具有时效性的论文出版。5)作者有需求,提前排版后上传。该方式可以完全消除时滞,且质量得到保证。6)优秀的论文提前排版后上传。该方式可以完全消除时滞,且质量得到保证。2.2编辑流程与实施方式目前,科技期刊的编辑流程主要有2种:一种是一篇文章从收稿到初审到外审到录用都由不同的人负责,然后从编辑到出版又由1位责任编辑负责(流程一);另一种是一篇文章从选题策划到出版都由1位编辑负责(流程二)。编辑部应采用适合自己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形式,以期达到效益最大。通过这几年的摸索,一些编辑部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优先数字出版模式。通过总结提炼,针对不同规模和编辑流程的编辑部,优先数字出版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例如:对于采用编辑流程一的大规模编辑部,人手多,一般论文篇数也多,有条件派专人负责,论文录用排期后经编辑初步编辑后传给该负责人,由该负责人单篇上传;对于流程二的期刊,由于每一篇论文从一开始就由1位编辑负责,故可以采用编辑负责制,即论文在谁手上,谁负责上传。由于精编的时间比较长,一般是初步编辑时间的2~3倍,一篇论文也不可能是连续作业,为更好地体现优先数字出版的优势,故选在初步编辑后上传;而对于小规模期刊,由于论文比较少,精编与初步编辑之间的等待时间比较短,故精编后上传,在不影响优先数字出版优势的前提下能保证质量。按照上述方案实施所产生的工作量其实只是增加了稿件上传和网上编辑的工作。在网速通畅的情况下,统计上传和编辑20篇文章所需要的时间是82min,也就是说1篇文章只需要约4min的时间就可以实现优先数字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在所咨询的多家科技期刊中,大部分都采用的以方式(3)为主,辅以方式(5)和方式(6)的方案,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保证优先出版的质量。《中国机械工程》也采用了这种优先出版方案。

3优先数字出版为本刊带来的好处

查看全文

数字出版技巧对传统出版业意义

在我国出版界,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数字出版就是指那些使用到二进制等技术手段对所有出版环节进行了操作的出版行为,例如对原创作品进行的数字化、对编辑加工进行的数字化、对印刷复制进行的数字化、对发行销售进行的数字化以及对阅读消费进行的数字化等.

1数字出版技术的基本概况可以说数字出版涉及出版的方方面面,作者版权、出版发行、销售支付平台以及最终具体进行的服务模式等都可以通过对传统资源的依托,使用数字化的现代化先进工具对出版物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宣扬和传播.

从实现方式来说,数字出版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

一是出版社根据实际的需求情况,要求开发商为本社开发一个针对性较强的技术平台;一是专门开发数字出版软件的商家,根据市场情况与出版社在技术方面的普遍要求开发一些技术平台.

从行业特色来看,首先,数字出版是属于出版行业的范畴的.

由于出版行业的特殊性质,出版物不但是精神文化产品,也是一种商品.出版的商业性质决定它必须通过高效的经营活动去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它也必须承担起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其次,数字出版又是一种全新环境背景下产生的新兴产业,其在运营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全新的特点.

查看全文

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数字出版调查研究

一、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的特点

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的数字出版,在内容搜索方面,通常以关键词作为搜索条件,继而实现内容之间的链接。同时,页面弹出的信息与搜索关键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是提升数字出版内容传播有效性的重要方式。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的数字化发展,使得数据资料成为出版类期刊的重点内容。以知网为例,其网站通过录入和登记期刊内容,来建设数据库,实现即时性搜索。中国万方等专业期刊平台也对加快期刊数字出版速度起到推进作用。分析数字化期刊网站的运营特点可知,出版类专业期刊的数据非常重要,是提高数字期刊出版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进行数字化发展的关键,更是当前的建设难点。通过对数据库内容的调取,完成搜索任务,以维持信息平台的运行,这是数字出版的一大特点。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数据库内容,构建信息化平台,并以关键词进行内容调取的运营方式进行扩容。对数字出版的研究,还需依据当前大环境展开。数字化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对专业期刊内容的审核把关,按照统一的数据库录入流程和标准整合、录入数据,确保专业期刊数字资源整合的规范性。

二、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策略

专业期刊的数字化出版,需要以数据的整合为前提,来制定、实施相关策略。数字出版的难题大多集中在内容和质量的把关上。高质量的内容是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的保障。内容资源的录入标准确立,也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确立录入标准和严格审核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做好专业期刊的数据资源整合、网站运营工作。做好数据资源的整合,是期刊网站进行内容录入的基础,该环节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专业期刊的内容资源的统一规范。各期刊网站要建设好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作为数字出版产业链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是聚合、投送优质数字出版内容的重要枢纽;是贯通内容提供者与消费市场的重要节点;是数字化时代出版企业为受众和用户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的重要渠道。目前,众多出版企业纷纷进入数字出版内容传播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数量众多、规模不等的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既相互竞争、互为促进,同时也存在缺乏规划、散而不强、管理缺失等问题。一方面,许多未经许可的大众阅读与综合服务型内容投送平台同质化倾向凸显,优质精品内容匮乏,有些甚至成为传播虚假、低俗和盗版内容的温床。另一方面,面向定向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专业期刊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发展相对缓慢,细分市场旺盛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众多传统出版机构积累的优质出版内容资源得不到有效投送和广泛传播。专业期刊数字出版建设的难点,还体现在使用方法的选择上。要对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的信息审核方式、数据库更新的时间点、每次发表的篇幅数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推送时间和推送内容选择的不同,会直接导致受众对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内容需求发生改变。推送时间和信息内容选择不当,会导致用户的使用率下降。专业期刊数字出版应做好数据的整合工作,合理规划、设计文章排版方式,以更好地服务受众和用户。对专业期刊数字化出版进行研究可知,这种出版方式具有便捷性和灵活性,其主要特点为方便、及时且无阅读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阅读。专业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有助于对出版内容进行精细化管理。数字化将成为今后期刊类出版物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专业期刊转型的关键。专业期刊的数据库由专业的内容组成,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的优势会进一步显露出来,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和用户。出版类专业期刊数字出版要做好内容整合,使用户在利用数字出版期刊类网站进行搜索时,可以调取到权威、有用的信息,这是提升调取效率的关键。要想实现期刊内容的高效化搜索,还需要对专业期刊内容的搜索关键词进行合理设置,实现“以关键词控制搜索结果”的使用目的。做好专业期刊的数字化出版,需要提高期刊数字出版和数据更新的频率、统一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的内容标准、了解用户阅读及使用的习惯。

三、结语

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的数字化发展,为各类受众和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阅读方法。数据资料的审核、整合和录入,成为此项工作的重要内容。专业期刊网站要进一步优化数据库的内容组成,实现搜索与搜索内容的合理链接,构建技术先进、覆盖广泛、传输快捷的现代优质数字出版内容传播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采用先进技术,形成动态聚合、实时分发、精准投送的数字阅读服务系统;充分利用多种网络传播渠道,形成不同类型数字出版内容投送能力;改善数字出版内容消费服务方式,提升人民群众数字出版内容消费满意度;倡导正版阅读、健康阅读和绿色阅读,打击侵权盗版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数字出版在单位的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数字出版业在中国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发展速度极快。2009年数字出版的产值已超过了传统出版业。这是由消费环境变化、政府政策规划支持、数字出版自身的成本优势等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数字出版给出版业的带来的“革命”,出版单位应认识到这一趋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更新观念,重视产业融合并开发适宜产品,加强网站建设,进行内部信息化改革,利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以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关键词:数字出版;数字转型;成本优势;产业融合

一、数字出版在中国的发展

数字出版是指“用数字化(二进制)的技术手段从事的出版活动”。目前数字出版的主要表现形态为网站、电子书(E-BOOK)、图书搜索、数据库出版、移动出版等。数字出版的发展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三大技术,其产品信息海量,文化多元,互联互通,传输快捷,作用越来越强大,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新传媒的战略重点,代表着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数字出版出现的时间虽然还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很快,增长明显。2006年,中国才开始对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进行统计,当年是200亿元;2007年数字出版业的产值增长为360亿元,同期增长了80%;2008年数字出版业的产值是530亿元,同期增长了47.2%;2009年数字出版业的产值增长到795亿元,同期增长了50%,并首次超过了传统出版业的产值。

数字出版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并非是偶然的,而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查看全文

数字新媒体出版意识论文

[摘要]数字新媒体以其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信息传播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运用,对传统传媒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传统传媒产业中的出版业界应如何应对这一新媒体浪潮的冲击,这是一个“tobeornottobe”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查看全文

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播能力探讨

工程技术类期刊作为工程技术创新知识集聚与传播的主要平台和载体,是工程技术领域前沿知识的传播者、创新思想的倡导者和创新成果的展示者,是实现工程技术突破性创新中极其关键的一环。尽管科学是世界的,但技术有国界。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我国的工程技术期刊发展远远滞后于工程技术创新的发展,就会给国际出版巨头垄断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设置阻碍我国工程技术发展的壁垒的提供机会,最终对我国工程技术的全面发展和提升造成巨大的影响。

一、数字出版概述

数字出版并非单一媒体概念,作为一种新的出版业态,其实质一般被认为是数字媒体整合和加工过程。数字出版过程反映的是出版行业生产力与出版行业社会关系交替作用的过程。从数字出版这一概念的发展过程来说,以激光照排系统与互联网的出现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是对传统出版界的全面调整与巨大变革,在出版传播领域掀起了一场巨大革命,“桌面出版”“网络出版”等新兴出版形态与概念随之出现[1]。大多数研究者从数字技术属性与网络属性入手对数字出版加以解释与拓展。顾凯等[2]认为:数字出版指在流通渠道上以互联网为依托,在流通介质上以数字内容为依托,在交易手段上以网上支付为依托的出版与发行方式。冯君[3]指出:从广义上来看,数字出版指出版环节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出版与发行方式,不仅包括原创作品与编辑加工的数字化,还包括印刷复制与发行销售的数字化,以及包括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数字出版已经突破狭义的概念,超出以往从数字技术属性与网络属性两方面入手对数字出版概念的理解,更加强调出版单位必须由数字内容生产与管理,转向信息或内容服务业的重要性[4]。当前,数字出版在范围上已经延伸到了几乎所有数字内容产业中,与传统出版比较,数字出版具有突出的优势。出版传播速度上更快,传播范围上也进一步广泛,传播形式进一步多样化;信息交流方面表现出更好的互动性;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印刷,促进出版单位库存及损耗的降低。

二、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播现状

通过对知网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数据库进行搜索,不难看出,当前中国工程技术期刊在数字出版与传播能力方面虽然已经获得一定发展,在数字出版形式和传播策略上表现出多样性。但整体来说数字出版程度还不够深入,在数字出版与传播中对网络覆盖面最大化进行追求的工程技术期刊占比还较少,部分工程技术期刊对数字出版与传播还持消极观望或被动参与态度。根据这些期刊进行全文发布的网站与数据库数量来看,当前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播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一)网络覆盖面最大化追求型

查看全文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分析

一、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的关注点集中在平台的架构及功能拓展上。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以信息、开放存取为主要特点,以学术论文、行业动态、信息资讯为依托,以服务为最高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1]。周骥认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应遵循内容为王、媒体融合、信息集约、读者导向原则。在平台功能上,强调一专多能,数字化出版平台要既具有数据库的资源功能,又具有新闻传播、信息导向功能,要建设成为跨媒体、跨受众、跨终端、跨渠道的超级媒体平台[2]。朱剑在对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产生背景、运作模式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六个“超云”子平台的“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即投稿组稿平台、专家审稿平台、编辑运营平台、在线出版平台、传播互动平台、学术评价平台[3]。从各位学者的相关思考中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当前的数字出版平台都不甚满意,都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念和想法。未来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应以学术期刊集群的方式,对现行的编辑管理系统、中国学术期刊网、期刊评价等实现整合[4]。依靠先进的技术建设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使期刊、作者成为自主出版的主体[5]。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离不开技术支持,平台建设亦有多种形式。随着大数据、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云出版”、“全媒体出版”、“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等被纳入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视域之中。技术是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的基础,但技术的问题始终是形而下的细节问题,最重要的还是理念、思维等形而上问题的解决和确立[6]。受高校学报管理体制约束及高校学术期刊的公共产品属性影响,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整合力量,实现顶层设计[7]。搭建公共数字化出版平台,以实现资源优化整合[8]。通过政府主导、集团战略、期刊整合、统一规范等途径推行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改革,促进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集约化、集团化、规范化、主体化建设[9]。在具体的技术操作层面,未来需要解决技术标准、文献标准、服务标准、著录标准等细节问题,制定数字出版统一标准并明确信息网络传播权[8],健全数字出版版权保护。要实现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必须让懂内容、懂需求、懂服务的出版人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各方的力量,培养既懂得编辑出版知识,又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的复合型人才[10]。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是学术期刊数字化的重要依托,也是学术期刊数字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最初就是依靠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域出版平台等)的数字化出版平台来实现的。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建设过程中,第三方数字化出版平台发挥了重大作用。可以说,第三方数字化出版平台促进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依附于第三方技术服务商提供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平台,实现学术期刊内容的数字化出版[11]。这是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大部分学术期刊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数字化传播,但这一方式有其弊端,即期刊的整体风格、栏目特色在海量的信息中被冲散,期刊的整体性受到破坏。二是行业自建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以学术机构、学会或行业协会主导的期刊集群为主体组建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如中华医学会、中国光学期刊网等[12]。这一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模式面向特定人群和行业组织,市场影响力范围有限,另外,受资金、技术、人才等限制,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值得思考。在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及功能方面,重复建设、技术壁垒、关系松散,是当前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数字化出版平台架构基本相似、内容各有交错,但程序互不兼容,缺乏共享性。加入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的期刊各自为政、组织协调能力低,重视机构用户而忽视个人用户,传统的出版发行格局及工作模式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未形成促进学术成果深度传播和知识创新的体制环境,不利于学术期刊服务理念的转变。可以说,重内容、轻互动,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服务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制约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综上所述,当前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的研究主要围绕平台建设的原则、平台应具备的相关功能、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等展开。研究成果涵盖现状、问题、对策、路径、技术等多个方面。研究对象多针对科技期刊、行业类期刊的数字平台建设,鲜有地方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相关研究和大胆实践。

二、河北省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现状

2014年9月,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财政厅联合制定的《关于推动全省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基本完成327家新闻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任务。据河北省学术期刊信息采集数据统计,河北省高校出版的学术期刊多达89种,约占全省学术期刊总数的70%,已成为河北省学术期刊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2月,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学术期刊应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出版方式,推进管理过程数字化、内容生产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途径网络化,推动从单一产品形态向多媒体、复合出版产品形态转型升级,从产品提供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升级。依托优质学术资源或优势出版平台,构建统一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升级,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方向。目前,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主要以第三方技术服务商为主,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占据学术产业链的终端,控制学术传播渠道,其垄断地位使信息传播源的学术期刊处于被消解状态。也有部分学术期刊通过技术开发商,建立了独立的期刊采编系统和网站[13],如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等与勤云科技公司合作,采用期刊采编出版平台,实现了作者网上投稿和查稿,专家网上审稿和交流,主编网上定稿和统计,读者免费阅读下载全文和免费检索下载过刊文献,但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其出版功能、辐射范围、传播效果都非常有限。而走联合发展之路,共建学术期刊联盟,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和已有优质资源,共建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创新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实现学术成果传播质量和速度的提升,营造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成为一种可行的路径。

三、河北省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路径

立足河北省学术期刊的品牌特色,打造集中统一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内容生产、采集、传播、挖掘,使现有的学术资源内容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和增值,创新和拓展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进一步学习国内外学术期刊最新数字出版的成功经验,更广泛、更快速地开拓全新的期刊数字化阅读产品,提升河北高校学术期刊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一)编辑要创新学术期刊出版理念,由内容生产者向知识服务者身份转变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以刊物为中心,期刊编辑掌握内容生产、信息传播的决定权,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相对封闭。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逐渐多样化,知识的权威性被打破,人人都可以自主获取信息,并成为新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为适应这一变化,传统的编辑需要改变出版理念,由内容生产者向知识服务者身份转变。知识的选择过滤权力要下移至读者及大众。另外,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具有周期性特点,制约了学术传播的时效性和学术成果的转化利用。通过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的技术支撑,可实现即时出版,在缩短出版周期的同时,提高学术创新积极性,促进学术繁荣。(二)搭建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的路径由河北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由河北省期刊行业协会具体落实实施,整合河北省学术期刊资源,结成学术期刊联盟,实现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全面转型和调整,使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建设品牌栏目和学科群,也为河北省整体科研实力聚焦提供有力的学术资源保障。河北省期刊行业协会搭建统一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为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单位都留有端口,按照统一的规则分门别类上传相关文章和学术信息资料,集中优势力量实现省内学术期刊的跨越式发展,打造省内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品牌,改变学术期刊“全散小弱”局面,促进学术期刊新媒体的产生。摆脱学术期刊既有的传统的按“期”按“刊”出版的固化模式,代之以知识、文章为出版单元,打破校际、刊界之间门户壁垒,重构知识和学术传播体系,使数字化、互联网的传播优势真正发挥出来。(三)以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为依托,促进读者、编辑、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的黏合聚集作用,使读者、编辑、作者、专家在数字化出版平台上就相关栏目、问题展开观点交流与碰撞。由此,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不仅是信息中心,还是激发学术灵感,促进学术创新的活动中心。通过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功能的设计与完善,突出强调其交互性、公开性与参与性。如在环节,借鉴国外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经验,实行审稿意见与论文的同步发表,读者可就论文及审稿意见进行在线评论,学术争鸣,使文章的学术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延展。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上,可以实现增强型论文出版,与论文相关的在正文不宜表达的图表、视频、音频等可通过链接附件的方式表达,增加论文的可读性和信息量。(四)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实现知识共建共享打破现有期刊评价体系,以学术论文评价代替学术期刊评价,创新学术评价机制,确定学术论文成果的定性与定量评价标准,以创新作为知识产出、的根本标准,通过公开评议,互动评论提高发文质量,改善学术期刊生态,营造良性的学术氛围。姚申将学术期刊出版传播平台经历总结为4个时代,以单向为特征的纯纸媒1.0时代,以双向互动为特征的PC互联网2.0时代,以交互体验为特征的移动互联3.0时代,以整体性、交互性和个性化为特征的4.0时代。河北省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实现PC端与手机端的同步应用与交互传播,可以通过读者阅读、评论、点赞、打赏、收藏和转发,达到编读互动、促进学术传播。同时实现各种数据的即时统计、热点排行,为学术科研提供指导,实现知识的共享共建。充分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行为习惯进行分析,进行定点推送,使学术信息能够深入日常生活。

查看全文

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特点

1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

数字化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编辑和数字化制作,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多人同时在线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当前数字化形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重视,数字化出版的收益比例在大型出版集团的总收益中迅速飙升,如汤姆森出版集团占69%,爱思唯尔集团占70%,培生教育集团占50%以上[2]。网络化的发展形式已经成为了未来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国内有些医学期刊已经建立自己的网站,但事实上从数字化角度上来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2012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在审稿、编辑加工与校对部分,实现网上办公(利用采编系统)的占85%,大约47%的医学期刊利用采编系统接收作者投稿及与审稿专家进行联系,部分利用电子邮件的方式;约50%的期刊社处理稿件以电脑处理为主,纸质处理为辅,单纯依靠纸质稿件修改的比例较少;作者校对稿件以电子文档为主,纸质校对为辅的约占64%。第二,在排版部分,利用方正飞腾和方正飞翔排版的各占42%和35%;在数字发行部分,大多利用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第三,在发行管理部分,纸质推广采用邮局汇款的约占48%,方式较为传统;在电子推广使用方面,约有52%的期刊单纯利用网站进行推广,采用其他方式的较少。第四,在网站利用部分,虽然94%的期刊拥有自己的独立网站,但存在网站不能及时更新、网页功能单一、利用率低等问题[3]。除此之外,仍有部分医学期刊所谓的数字化出版只是将印刷版期刊内容数字化,导入各大型期刊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等,供读者检索和下载阅读,或者是在稿件的登记、送审、退修过程中启用网络在线工作平台,这都不能与数字化出版简单相等同。

2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面临的难题

2.1编辑部自身对数字化出版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医学期刊面对的多是医学专业人群,是同行交流的杂志,办刊模式相对封闭。加上医学专业研究生和临床医生毕业、晋升对数的硬性要求,目前大多医学期刊稿源充足,经营状况尚可,也导致部分医学期刊安于现状,对数字化出版的热情不高、缺乏创新驱动力。少数编辑部对数字化出版缺乏认识,数字化、市场化的意识不强、认识不够,这些都不利于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推进。2.2期刊的资金不足、人才短缺。医学期刊大多依托的是医学院校或者医学会,没有独立的财政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编辑部不是独立法人身份,也没有自主经营权。不管是资金的运转,还是人才的招募和培养方面,自主权不够,存在经费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许多医学期刊的青年编辑与新媒体方面的人才有所不同,前者大都接受传统的医学教育,医学知识背景比较扎实,但文学底蕴、创新思维有所欠缺;然而,新媒体专业出身的青年编辑往往又不能敏锐地捕捉到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创新点。这需要两者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大多数医学期刊编辑部由于托管单位对编辑部的人力、财力投入不够,加上体制的制约,没有能力引进、培养数字化出版专业的人才。2.3目前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缺乏个性化和特色。目前虽然期刊的个人网站数量增加,网站的功能逐渐完善,内容逐渐丰富,但仍然存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现象。很多医学期刊现在的数字化出版模式单一:有的只是建立起期刊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或者更简单的就是依托主管单位、挂靠单位的官方网站,仅仅只是在网站上作期刊宣传介绍,欠缺成熟的出版运营平台;有的是将纸质期刊数字化后,上传给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大数据平台,实现初步的“数字化出版”;大多数创办了网站的期刊,网页内容栏目雷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内容,形式单一枯燥,缺乏生动的多媒体效果,相当于由纸质期刊的“千刊一面”变成数字化出版的“千网一面”,网站的访问量自然也不高。以“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APP为例,虽然其功能基本能满足医生订阅电子期刊的需求,为医学期刊的读者群及时、准确地传递了医学信息。但这个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涵盖杂志数量少、无专业或专题细分、信息分散、用户体验也有待改进[4]。当前的很多医学期刊,在数字化出版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期刊内容和信息的,与读者、作者的互动交流非常欠缺,也不提供受众信息反馈的渠道,仅仅将期刊网站或公众号作为一个传播的单向平台。即使有些医学期刊希望开发APP应用或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但数字出版人才缺失,只能外包给开发公司,而开发公司往往缺乏具有医学知识背景的人才,所开发的程序难免会有医学专业内容上的缺失,同时期刊又缺乏互联网经营思维导致内容缺乏,用户体验差。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优势,如信息共享新颖性、传播快捷和时效性等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如果忽略了受众的反馈需求,将不利于期刊本身的生存、改进和发展,最终也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3数字化出版的对策

3.1增强编辑部数字化出版意识,树立期刊正确发展观。传统出版业内容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点。这是时代赋予出版业的机遇和挑战。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期刊编辑部要适应时展,增强数字化出版意识,采取有效方法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依靠网络新媒体技术,进一步扩大期刊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度。互联网+时代最重视的是用户体验,医学期刊编辑部要发挥网络新媒体和新客户终端的交互性,和读者、作者、审稿人更快捷、更便利的沟通交流,以更好的为医学科研事业服务。3.2完善数字化出版的硬件、软件配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字化出版的推进需要硬件设备的配套和软件功能的支持,这当然离不开医学期刊编辑部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编辑部的办公设备要能保证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和期刊网站、客户端和发行终端的正常运转。目前,大多数期刊编辑部基本已实现现代化办公,电脑、无线网络、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均有配置,但要实现数字化出版,例如要实现手机客户终端、微信公众号、电子期刊的全文浏览等,不仅需要建立高标准的手机站,还需要能满足网站和移动端要求的各类软件的购买和开发利用。以《金属矿山》期刊为例,该编辑部经过2年多的研究,通过开发文档转换器、Flash文档阅读器及文章管理系统,建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数字出版管理系统,不仅为读者提供移动端的全文浏览,而且基本形成纸媒、网站、手机站、微信公众号、电子期刊等跨媒体出版的架构[5]。3.3加强数字化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未来出版业的竞争,是内容的竞争,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更是人才的竞争。每一种传播方式造就了一个新的媒体,每一种新的媒体造就了新类型的编辑。大数据时代,呼唤着有着强烈数字化意识的复合型“大编辑”的诞生。期刊数字化的推进,其核心在于编辑的数字化意识。如今许多医学期刊编辑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纸稿收稿、送审、校对流程,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网上和手机平台操作,医学专业知识过硬,但欠缺数字出版的必备技能。要想实现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编辑部需要积极引进对媒体加工、网站管理、更新和维护,特别是网络安全、检索技术、数字版权方面的专业数字化出版人才。同时增强青年编辑数字化出版的意识,鼓励他们多参加关于数字化出版中编辑素质培养方面的讲座、研讨会,积极向国内外实现数字化出版的优秀期刊编辑同行多学习、多讨教,将医学期刊编辑打造成既有专业知识背景,又能抓住数字出版核心的综合人才。3.4打造精品特色栏目,发挥期刊内容优势。要实现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并扩大期刊的影响力,需要严格执行国际标准,重视数字化出版中的医学特色栏目设计、版式创新、内容选择。对于研究新颖、内容精美的学术文章,可以尝试单篇优先数字化出版,体现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也方便受众。APP的普及为医学期刊提供了新的媒介和载体。其实APP功能多样、时效性强、受众忠实度高、下载价格优惠,应该被更加有效地开发、利用起来,但国内医学期刊启用APP的编辑部并不多。例如“医客”APP根据医学领域的特点,设有“视角”、“患者”、“发现”、“圈子”和“设置”等特色栏目。这些栏目具有鲜明的特色,既有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医学前沿热点报道,也有继续医学教育(CME)的视频讲座,还有各医学专科领域的国际国内会议的直播,同时包括了最新发表、科室分类、期刊分类和检索历史等4类检索途径的医学专业文献库。通过以上几种途径,使受众以多种形式更精准地获取相关专业信息。此外,“圈子”栏目设有“私信”和“学术微访谈”两个版块,用户可以实现和专家、名医的“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医学领域工作者互动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医学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知识的深度整合[4]。这种模式非常值得广大医学期刊编辑部借鉴,目前“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APP的功能还在起步阶段,加入的杂志不多,但相信随着数字化出版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医学期刊编辑部会改变传统观念,加入其中。数字化出版需要加强编辑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之间的在线互动。考虑到医学期刊的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以中级职称的青年医师居多,临床工作繁忙,浏览学术文献的时间较为“碎片化”。医学期刊非常适合开发APP终端或微信公众号,充分利用医生们的“碎片化”阅读时间,推送有效信息。更有利于加强与读者、作者的互动交流。结合二维码的使用,方便、及时地搜集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向读者推送相关内容,从而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大大推动期刊数字化出版进程。让编辑部逐步从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一体化转变为数字化优先出版,缩短优秀文章的刊出周期,保障医学科研成果的时效性。3.5尝试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转变编辑思维模式。即使有些医学期刊编辑部有先见之明早早开始进行数字化变革,但往往限于资源、技术、人力、资金等方面的不足,不能真正实现。仅有少数医学期刊能在数字化浪潮中如鱼得水,成为业内表率。编辑部的萧条和数字读物的巨大潜力再度证明,与互联网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将数字化真正进行到底,是医学期刊在数字化时代中唯一的翻身法宝。目前的合作方式大概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将互联网内容提供给医学期刊,由期刊出版社进行出版,所得利益由二者按事先谈好的进行分成;第二种是二者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全面掌控数字化出版的相关事宜,这对于国内大部分医学期刊编辑部都存在一定的政策难度;最后一种是期刊编辑部最偏爱的:将医学期刊的优质内容重新包装至互联网,进行公众号、网络专栏、视频讲座、学术会议直播等方面功能的再开发。数字化出版对编辑的要求也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字校对、规范编排等,而是要转变观念,尝试将文章看做特殊的“产品”,在保证内容科学严谨之外,要思考如何提高“产品”的及时性、便利性、可探索性、多元化,以争取“物超所值”地满足受众需求。编辑将稿件细分专业或专题,以吸引对应学科广告的精准投放。此外,在推进数字化出版的进程中也要考虑到网站增值服务,通过编辑部网站为会员单位提供全文内容下载、论文相关信息咨询服务,同时为杂志主管单位提供宣传平台,特别是利用网络交互方式采集信息,服务受众的同时,也扩大杂志和主管单位的影响力。只要编辑部能转换思维、勤于思考、开拓思路,通过数字化出版实现期刊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可行的。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将经历一个长期相互竞争共存的过程,传统出版业内容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点。这是时代赋予出版业的机遇和挑战。只要能将医学期刊的自身优势和互联网先进技术有效结合起来,数字化出版时代必将为医学期刊的发展开创广阔的发展前景。

查看全文

体感技术对少儿数字出版的启示

摘要: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大环境下,少儿出版应紧跟时代步伐,为打造创新型社会储备人才。2020年,突如其来的病毒疫情扩大了人们对数字化产品的需求,也加速了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但少儿出版中如何很好地运用现有的新技术,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笔者拟探讨体感技术运用于少儿数字出版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推进少儿数字出版顺利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体感技术;少儿;数字出版

1.体感技术在少儿出版的运用

要做好少儿数字出版,内容是根本,技术是先锋。哪些先进的技术适合引入少儿数字出版,为出版机构打造出版高峰开疆辟土,如何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少儿数字出版等,成为了出版人研究的热点。体感技术作为新兴的一种先进技术,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出版人和学者们的视野。

1.1什么是体感技术

起初,体感技术主要运用于3D建模、运动员训练、特殊教育、医学、游戏等方面。[1]体感技术是运用体感摄像头采集彩色和深度图像信息,捕捉判断人体动作姿态,与计算机软件交互,是自然人机界面技术的典型应用,也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分支领域。在教学应用场景中,体感技术配合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融合适切的学习内容,有效构建情境引导、自主探究、智能测评的学习流程,增强学生注意力、参与感、趣味度。[2]

查看全文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研究

近些年,由于数字出版和新媒体在科技期刊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其代表的创新方向,科技期刊出版人已经对此进行了多维度、全方面的研究[1-5],对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集群化建设提出了深刻的见解[6-11],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2]、中国期刊协会[13]等期刊管理部门定期组织专家对全国科技期刊进行摸底调查,形成年度性的发展报告,指出做大做强中国科技期刊的路径之一是组建期刊集群。虽然国内对于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已有诸多的调研报告,但关于数字出版生态链的构建以及集约化进程的调查研究还比较少见,因而本次调研对此进行了深度聚焦,通过问卷调研分析的形式深入探索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建设现状以及数字出版集约化发展的路径思考,为进一步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参考。

1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相关工作的建设现状和运营水平,以及各编辑部对于科技期刊集约加盟的意愿,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下一步发展路径,2019年6月3日至9月15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模式课题研究:一流期刊数字平台与新媒体运营研究”课题组面向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负责人进行了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和新媒体建设的问卷调查。依据既定目标,课题组在对国内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和新媒体运营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问卷:1)期刊基本信息;2)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和新媒体运营现况;3)科技期刊对于加盟集群化平台的现状及意愿;4)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策略以及对开放获取的意愿。题型包括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对于选项之间有前后逻辑关系的通过关联处理进行设置。为确保问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偏差,问卷设计完成后,由项目组所有成员和部分医学期刊编辑进行了全方位测试,随后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调研问卷。2019年7月8日,“中国医学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和新媒体建设调查分析问卷”通过专业问卷调查系统“问卷星”正式。为最大限度地征求医学期刊编辑部的意见,课题组通过以下途径发出了问卷调查通知:1)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办公室通过电子邮件向所属期刊编辑部发送调查问卷通知和链接;2)通过微信、QQ等社交媒体发出问卷调查邀请和链接;3)通过科技期刊编辑学术会议或沙龙现场发送问卷二维码,扫描后参与问卷答题。截止2019年9月16日,共收到有效问卷164份,本研究仅针对问卷中的前三大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2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2.1期刊基本情况及数字出版平台和新媒体运营现况。参与本次调研的164家中国科技期刊大部分为中文期刊(151种,占92.0%),只有小部分为英文期刊(12种,占7.3%)。问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期刊已经对采编系统(151种,92.07%)、在线学术不端检校系统(141种,85.98%)、官方网站系统(138种、84.15%)等出版传播领域广泛应用的重大系统进行了信息化改造;约半数期刊使用了参考文献检校系统(80种,48.78%)。其他系统的应用率普遍不高,如微信小程序(36种,21.95%)、在线排版系统(33种,20.12%)、手机App(30种,18.29%)、内容重组系统(9种,5.49%)。在新媒体运营方面,使用最多的社交媒体平台是微信(136种,82.93%),微博仅有26种(15.85%),开通国外的社交媒体者更是寥寥。国外的社交媒体,比如Facebook、Twitter、Linkin等在国外应用广泛,许多国外期刊的运营平台都将其植入到论文全文页从而实现论文快速分享,还衍生了基于这些社交活动的替代性评价体系Altermetric等,但国内科技期刊应用者较少。2.2科技期刊对于加盟集约化平台的意愿。在初步了解医学领域期刊数字化出版和新媒体运营的现况后,为更深入了解期刊管理者对于未来发展路径的期许及现存的顾虑,课题组又进行了集约化平台加盟的意愿调研。在科技期刊如何借助集群方式进行数字出版和新媒体运营方面,愿意借助国内行业领域期刊联盟和数据库开展数字出版服务的占多数,分别有82家(50.00%)和76家(46.34%)。借助社交和自媒体平台开展数字出版服务的有44家(26.83%),而其他比如利用自身优势独立开展数字出版服务、借助政府平台开展数字出版服务、借助国外数据库开展数字出版服务的占比不大,分别为33家(20.12%)、33家(20.12%)和29家(17.68%)。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科技期刊比较认可通过行业联盟或者通过加入数据库的方式实现数字出版服务。课题组还进一步针对期刊的加盟集群化平台意向进行了调查,在加盟行业数字平台可以降低建设成本的假设前提下(即不考虑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大部分期刊都表达了愿意加盟的意向(图1),其中采编系统为57.93%,网刊系统为70.12%,App建设为76.22%,结构化排版为84.15%。如果算上已经加盟期刊,愿意通过集群化方式进行期刊联合运营的期刊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在采编系统为89.64%、网刊系统为92.07%、App建设为91.46%,结构化排版为93.91%。分析各系统的加盟意向,结构化排版的意愿最高,这反映了革新传统生产模式已经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期刊界同人已经意识到只有在源头启用结构化文档才能满足文献内容在移动端和PC端的更好呈现,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的各项拓展服务和知识服务。极少数科技期刊表现了对加盟集约化平台的顾虑,按照不愿加盟的比例排序如下:采编系统为10.37%,App建设为8.54%,网刊系统为7.93%,结构化排版为6.10%,数据库建设为5.49%,期刊销售平台为4.88%。分析发现,对于平台技术门槛越高、规模化效益越高的系统,编辑部越不希望通过自身的方式解决;而对于那些技术门槛要求不高或者已有成熟解决方案的考虑加盟的意愿会减弱。进一步分析这些期刊编辑部不愿意加盟的原因主要有:1)存在系统切换风险:由于部分科技期刊多年来已经建设或使用了采编系统和网刊系统,系统切换存在一定的风险(采编系统为10/17、网刊系统为6/13),重复投入和读者意愿也可能是导致期刊加盟集约化平台产生顾虑的原因之一。2)主管主办单位意愿:主管主办单位是否同意也是影响期刊加盟集约化平台的主导因素之一(采编系统为3/17、网刊系统为5/13、App建设为4/14、结构化排版为3/10)。3)无法满足期刊发展需要:调研显示,认为平台无法提升加盟刊的学术影响力(采编系统为3/17、网刊系统为5/13;App建设为2/14);其他对加盟集约化平台存在顾虑的因素还包括平台无法增加单刊的收益(网刊系统3/13)、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网刊系统5/13)、影响期刊的自主排版(结构化排版4/10)等。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科技期刊意愿或已经加盟行业型数据库平台(121家),无意愿加盟的期刊较少,原因有:已加盟独家数据库(4家)、提升不了期刊的影响力(3家)、主办单位不同意(2家)或加盟数据库提升不了期刊的经济收益(2家)。此外,绝大多数科技期刊有意愿或已经加盟行业型期刊销售平台(129家),不愿意加盟的科技期刊的理由主要包括主办单位不同意(3家)或提升不了经济效益(3家)等。当前,中国科技期刊界的数字出版转型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入到以建设数字化出版平台为核心、实施集约化经营的阶段。以上调研结果说明,国内医学类科技期刊对集约化的运行模式认可度非常高,大部分医学期刊都愿意加盟集群化的期刊联盟,以实现其数字出版和知识服务,不管是行业性联盟或者是数据库。

3讨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