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8 19:58: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数学意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数学意识研究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围绕这个热点课题,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素质作一探讨。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要义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面向全体,“为一切人的数学”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流。数学要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尽可能的提高。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尽最大努力,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让每个学生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
2、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改革热点是讨论“如何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不仅要注意具体的解题技能方法,更应注意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优良数学品质。
素质的核心。高考改革内容强调:“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将考点放在思考和推理上。”因此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根本任务。
数学意识研究论文
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矗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例如: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我一上课就说:“现在,我们来做猜谜游戏,不论同学们说出的是几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5或3整除。不信,试试看!”同学们一个个举出愈来愈大的数,老师一一回答。学生又通过计算验证老师回答的结果,这时,大家惊奇了,很想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于是老师就趁机因势利导:“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通过今天的学习,就会解开这个谜。这时,同学们就会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这种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可以较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为在新的学习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以及思维和表达能力打下了基矗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如何加强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呢?我是这样做的:
(1)重视对新生入学的启蒙教育。从一年级开始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数学必要性的教育,使全体学生都愿意上数学课,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2)充分利用活动课,介绍数学家、科学家的事迹,介绍先进的科学技术,说明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地位,用事实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应用意识与数学教育教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数学应用意识可以被解释为以人为主体,将数学理论进行应用的过程。那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恰恰与其教育本质相符,高职院校的本质目的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能够服务于社会的高技能、实践型人才。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应该从日常的数学课堂入手,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面对实际问题,能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而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去理解问题。
一、高职教育中数学教育的意图
在为学生提供充足学习资料以及学习机会的基础上,使他们能够获得运用数学能力,但是教育意图因人而异,教育者不同,教育意图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教育意图必然会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高职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时,首先要建立与高职数学教育相符的教学意图,这样才能够实现高职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不同之处是于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主要是针对专业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展工作,这也是其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地方,构建教育意图从这个角度出发,将“应用型”作为主要教育目标。那么“应用型”所包括的内容具备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分别为实用、应用以及创新。其中实用就是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数学基本知识以及数学方法解决某些实际遇到的问题;而应用指的就是学生要具备可以利用基本结论以及模型解释,处理专业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创新”层面的要求则应当是指要让学生具有有新意、有创造性的精神意识与行为能力,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取得实效。
二、“应用型”的实际含义
那么在具体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将“实用”落实在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为题这个方面,以其作为教学基础,展开其他方面的数学教学。比如,解决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的导数、解决封闭图形面积问题的定积分等。教师将这些内容传递给学生,进行重点联系,为学生进行实际使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让他们掌握这样的技能。应用层面的落实,必须要从专业性这个角度入手,将能够解释、处理专业学习中所遇问题的默写数学结论以及模型。比如:解释通信专业相关简谐振动等问题的级数概念、能理解软件专业有关编程的“迭代法”问题等。也可以说这个层面的教学,是能够扩展到其他学科的,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利用这些相关的设计对某些简单专业技术问题的数学处理运用,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三、创新的重要性
数学建模意识与数学创新能力探讨
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数学学科比较重视逻辑思维,数学学科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在数学学科中,充斥着大量的建模和创新元素,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近几年间,学生建模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考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对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和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以研究.本文以高中数学为例,对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和数学创新能力的路径进行阐述,以期为后续阶段教育领域相关工作提供参照.从数学模型的内涵来看,指的是学生在进行学习期间,针对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特定的研究对象、以某一特定目的为遵循、在进行一定假设的情况下、科学应用数学工具和语言所表达而来的具体数学结构.基于上述概念内涵可以知悉,数学教材内所包含的公式和定理等,都可以被归纳于数学模型范畴.
1数学模型概念和建模基本方式
从本质上来看,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就在于教授学生数学模型和其构建方法,以确保学生在后续阶段的数学学科发展中,可以自如地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现实问题.对数学模型方法操作程序进行研究可知,其主要为实际问题到分析抽象到建立模型到数学问题、再到数学解、释译、实际解和检验的循环,由此可见,教师为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运用能力,需关注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具体数学问题的技能.因此,在进行数学建模期间,学生先是要进行分析,提炼出数学模型,再将数学模型纳入到具体知识系统,进行问题处理.这一过程对学生的抽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类比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阶段,需持续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思维,对事物的数学信息和空间关系进行表达.
2高中阶段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的作用
严格来说,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进行培养,作用主要体现于两个层面:学生能力层面和教育改革层面.一是在学生能力层面,基于有效的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以强化,学生通过对建模开展思维分析,不仅能够实现感性认知向理论认识的转化,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基于有效的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得以强化.众所周知,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问题,而通过数学建模教学,教师只能够向学生传递相应的问题解决思想和方法,其余的知识还是需要学生自行去领悟.因此,学生可以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基于有效的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以强化,学生通过具体的建模实践活动,能够调动知识体系中所学知识,圆满地解决相应问题.基于有效的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得以强化.一般来说,数学模型的构建需要学生能够科学运用数学办法,并能够对自身所掌握的数学材料准确进行分析,大胆开展猜想,勇于提出假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能够显著提升.二是在教育改革层面,相比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学生普遍带有理论知识丰富、缺乏动手能力的特征,传统模式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离,教师于教学阶段,只关注数学问题的求解,而忽视实践活动,长此以往,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新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理论联系实际开始成为高中阶段数学教师的关注点.数学建模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基于有效的建模,能够圆满地解决现实问题,时至今日,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数学建模已经与基础教育相融合,此种背景下,我国也愈发意识到数学建模对于高中阶段数学学科教学的价值,并于高中数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重视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高中阶段数学学科改革的需要相契合,同时,也是我国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3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的路径
小学生数学实践应用意识分析
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与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实践应用引导有直接的关系。小学生实践应用意识的培养,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着手,更需要数学教师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行训练和指导,突出课堂的实践操作性和应用导向性。下面笔者以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为议题,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数学学科教学经验积累,就学生应用意识培养中的对策进行分析。
课堂设计上要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导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比较明确和具体,只要课堂设计完整,实现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也比较容易,然而要实现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目标,还需要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增强一定的目标导向。就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将数学知识转化到实践应用,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更有其实践操作性。如教学加减法运算时,教师要让学生很好地将加减法应用到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就必须在课堂设计上蕴含一定的实践操作导向,可以让学生利用加减法来计算一个工厂或者企业的收入和支出,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加减法的应用来统计自己家庭一个月的收支情况。明确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导向性,才能让学生知道加减法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数学实践应用意识。
课堂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兴趣
大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趣味数学的学习与探究,更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训练,但涉及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问题时,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把动手实践练习当成一种负担,随即失去了实践应用教学的兴趣,这对其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要让实践应用教学环节充满主动探究的活力,教师就必须注重学生实践应用兴趣的培养。如三年级上册“测量”教学内容,教师讲得再好,若学生不理解测量的意义,对物体的测量不感兴趣,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笔者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测量的概念绕开,通过班级学生个子有多高的话题来导入“测量”的概念,满足学生对测量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以“教师和学生的身高到底有多高”设置悬念,让学生明确测量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具有实践应用性。
课堂理念上要融入生活化的数学应用知识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摘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可以直接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己任,这也正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中对老师的要求。本文就以小学生创新意识为出发点,探讨了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以及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创新意识;意义;培养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都会有高低差异,这种差异将逐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师应注意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为了清楚地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各自最擅长的技能,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对于对知识迟钝和思维薄弱的学生,他们必须接触基本的数学知识,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数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基本技能上面。对于对知识反应更快,思维更灵敏的学生,教师应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知识教学和补充,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数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这种方法只能达到姑息治疗的目的。而只有具备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才能缩小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帮助基础不好的学生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熟练运用各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策略
1.把数字和图形结合起来,以加强创新思维的深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征决定了数学与图形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数学中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图形转换获得另一种解决方案。图形解决方案更加具体,因此,相比于纯文本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数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在此反映出来。数字和图形的结合是数学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它也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之一。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不足,难以掌握,甚至更难使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图形关系后,知识变得直观、简单。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想要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让学生通过定量表面比率直接触及数学思维的核心。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知识,他们也可以通过图形关联的形式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例如,学生在理解矩形的轮廓时,不记得公式的内容,甚至无法理解公式的具体含义,这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的误解。此时,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和形状的组合,让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完成矩形缝纫过程,并使用教学模具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含义及矩形的轮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对这部分的知识印象深刻,这也将提高他们的数学推理能力,从而为将来更复杂的图形面积甚至物体的体积计算奠定一定的基础。2.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创新意识。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技能的最重要途径。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使用游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学习数学技能,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生位置与顺序这个概念时,学生对上、下的概念、动作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而对于前、后、左、右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为学生做好头饰,让他们通过表演的形式来认识前、后、左、右。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易于接受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各种位置关系。在掌握了基本的位置关系之后,就可以学习难度大一点的内容,如上下楼梯要靠右走,学生在看图时往往以自己为参照,认为上楼梯的小朋友靠右,而下楼梯的小朋友靠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又让学生进行表演,几名学生站成一排走到讲台的时候转弯,这样左右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也很好理解了人面对面的时候,左右是怎么变化的。简单的游戏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抽象的知识,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愉快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数学教学意识研究论文
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矗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例如: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我一上课就说:“现在,我们来做猜谜游戏,不论同学们说出的是几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5或3整除。不信,试试看!”同学们一个个举出愈来愈大的数,老师一一回答。学生又通过计算验证老师回答的结果,这时,大家惊奇了,很想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于是老师就趁机因势利导:“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通过今天的学习,就会解开这个谜。这时,同学们就会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这种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可以较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为在新的学习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以及思维和表达能力打下了基矗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如何加强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呢?我是这样做的:
(1)重视对新生入学的启蒙教育。从一年级开始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数学必要性的教育,使全体学生都愿意上数学课,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2)充分利用活动课,介绍数学家、科学家的事迹,介绍先进的科学技术,说明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地位,用事实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
学生的数学意识研究论文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对素质教育问题的研究。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总体目标出发,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问题也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这包括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再思考。而在诸多的研究问题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引起重视和研究。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意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是指“人所特有的一种对现实系统化了的、自觉的、伴随着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数学意识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与人们在认识数学的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对于学生的数学意识的培养,与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一般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但知识技能的掌握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地代替数学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表现在不仅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地认识数学,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具有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型的态度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举一个例子,学生会计算3×4,说明具有关于乘法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会解有4个盘子,每盘里装3个桃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并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4辆三轮车;看到4个人,每人手里有3个苹果,他会与3×4联系起来,这时可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也就是说,学生能够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数学建立起联系,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看待事物。
数学是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工具。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知识,一方面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和数学的观点认识周围世界。因而,学生不仅要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数学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使所学的数学知识成为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数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需要。
国家教委1992年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首次提出了重视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问题,并在教学要求中指出:“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出这一要求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多年来数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结果,是吸收国际上数学教学改革经验的结果,是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的需要。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数学教育文件中,也对这方面的内容做了规定。日本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中规定:“培养学生从日常事物和现象中看到数量关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加以处理的能力和态度。”美国的数学教学标准中规定:要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能探索数学和所服务的学科之间的关系;相信自己有学好数学的能力;学会运用数学语言交流思想。”
所以,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摘要:我国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将这种文化元素应用于教育中,可以使传统文化和素质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但从目前数学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来看,我国过于重视教学方法,在教学期间只是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培养,却严重忽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从传统茶文化入手,将茶文化与小学生数学教学相结合,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将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仔细研究,旨在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质量。
关键词:茶文化;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传统茶文化是经由社会逐渐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茶文化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认识文化知识的理念,还可以在教学期间帮助学生构建出全面的思考体系。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人教版数学教材的创新和完善。教师需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优化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借助茶文化构建和谐的教育氛围,使枯燥的数学教室氛围变得灵活、活跃,帮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利用茶文化开拓数学教育内涵,以提高教材的实用性。
1茶文化价值内涵
茶文化起源于我国,经丝绸之路传播到许多国家,不同国家发展背景不同。因此,茶文化不仅可以澄清我国民族精神,还可以以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引导小学生加强言行规范。通过分析茶文化,可以发现茶文化中的精神品质,帮助小学生在多文化冲击下拥有文化自信。利用茶文化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可以充分强调素质教育的价值意义,使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强。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低,教师应尽量简述相关茶文化的内容,这种教育模式更符合小学生发展的需要,也可以推进数学教育模式的革新。由于我国属于传统的茶文化大国,因此,在实际教学期间,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就需要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无论是茶文化的发展还是茶文化内蕴含的知识,在教学中应用都有着绝对的优势。故在实际教学期间,将茶文化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必须从传统文化角度切入,有效融入现代要素。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需要革新教学理念,还需要将教育内容融入教学活动整体。在教学期间可以不断将教学内容进行丰富,通过对丰富的教学理念研究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茶文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应用意识。
2当前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不足
数学教学意识培养论文
自主探索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华东师大的新版数学教材就十分注意这一点。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兴趣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它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关键。大量科学事实表明,强烈的探索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巧妙的提问和适时的点拨,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或完成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成果,或对一些已有定论的问题的新的见解等,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
二质疑思辩,培养探索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问题,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如果青年华罗庚对苏家驹教授关于代数五次方程的解决,若不加以怀疑,怎么会‘敢向明星试微尘’,而以于否定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疑善问,大胆质疑,努力的发现和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多鼓励,从而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从敢于问到提善于提问。
三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探索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