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8 19:40: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数学学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策略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加强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还把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逐步融入到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当中。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把握当前局势,做好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小学生的教育工作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小学数学教育不再仅局限于知识及能力的培养,而更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以及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通过建立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就以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旨,结合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探讨当前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在我国小学教育当中,开展相应的数学教学,主要途径是通过相应的数学问题及数学模型,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学习数学知识,由于小学数学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在课程教学当中,并没有涉及太多科学性的理论知识,那么这样有利于教师授课,也便于小学生理解。但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所涉及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概念,更多的是数学模型及数学思维,这就需要通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加强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思维,使得小学生在面临具体的数学问题时,能够以相应的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进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
二、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数学学科课活动区别论文
为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各地把开设小学数学活动课程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项目列入教研计划,并列入课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反映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对活动课的认识问题。如有的教师认为,数学活动课就是以往学校开展的数学课外活动;有的认为,数学竞赛及其辅导活动就是数学活动课;也有的认为,教科书中的“思考题”教学,学科课教学中的直观性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操作、测量、参观等就是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这实质是对什么是数学活动课,它与学科课及其它数学活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认识不清楚。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和理解。
一、数学活动课与学科课
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学校课程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从课程设置地位看,学科课处于主导地位,活动课则处于辅助地位,其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4%左右。一般来讲,小学低年级每周安排5课时,高年级每周安排3课时。
2.从教学目标看,学科课有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统一且稳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达标。有较严密的定量化的考核评定制度。而活动课不对学生个体作统一的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有明显的弹性,一般不要求人人都懂,个个都会,只要求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学到多少算多少。因而,活动课的考核评定不宜像学科课那样严密和定量化,而适宜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自己及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3.从教学内容看,学科课有较稳定的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主要是学术理性知识,教材有严密的、科学的编排体系。而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不很要求有严密的知识体系,活动内容是不断更新的,选择的知识主要是现实有用的经验性知识。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视角分析
摘要:以学生核心素养与数学教学关联一致性的程度为标准,提出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数学教学类型划分的三个研究视角,视角1:数学教学目标是否蕴含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视角2:数学教学内容是否与核心素养建立实质联系;视角3:数学教学评价是否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依据。基于此,将当前的数学教学分成四种类型,类型1:未关联的数学教学;类型2:“双基”关联的数学教学;类型3:“问题解决”关联的数学教学;类型4:“理性思维”关联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类型;一致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在该《意见》中,“核心素养体系”一词语备受关注: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立德树人”成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1]。随着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成为高中数学课程的主旋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数学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1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观测维度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观测点是数学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无论从何种视角出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都绕不开知识、能力与思维,《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指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学科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涉及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四个层面。“数学知识”既包含了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也包括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而定义的数学概念及其相关的“命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数学交流以及交流后的反思,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也是知识产生、传递、理解的过程。而在数学思维中也涉及数学交流与表达,情境是问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观测点概括为数学知识(Knowledge-K)、问题解决(Solving-S)与数学思维(Thinking-T)三个层面。1.1数学知识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数学知识指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层面,是其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数学知识是对数学概念、原理、命题、法则、公式的基本表达,这种表达是借助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来完成的。数学知识可以刻画数学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因此,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例如数学概念、数学命题之间的传递性,逻辑性保证了数学知识的科学、合理与严谨。除此之外,数学知识包含数学家在其创造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数学知识,强调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通性通法,不仅要关注“点”的分布,需要借助“线”贯穿,以“面”为支撑,形成“数学核心知识群”,以解决知识的无限与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1.2问题解决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旨。问题解决指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能力层面,是其形成与发展的主旨。从波利亚(G.Polya)的《怎样解题》到哈尔莫斯(P.Halmos)提出“问题数学的心脏”,再到国际数学教育改革一直把问题解决作为重要议题来研究,《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强调问题解决的重要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问题解决,首先需要注意问题解决与情境密不可分,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刺激在情境中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其次,问题解决需要解题策略,问题设置最好能够实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在设计问题时,优先考虑一题多解的问题,保证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解决问题。最后,问题解决需要兼顾解题回顾。解题回顾是一种对解题过程与结果的反思,是为了阐明自己对数学事实的理解。1.3数学思维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数学思维指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层面,是其形成与发展的本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了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直觉思维、大数据思维。其中理性思维主要指向数学抽象素养,逻辑思维主要指向逻辑推理素养与数学运算素养,创新思维指向数学建模素养,直觉思维指向直观想象素养,大数据思维指向数据分析素养。数学思维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隐品质,数学知识与问题解决最后会内化成数学思维。因此,数学思维是学生通过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发现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的数学规律,并借助数学语言进行表征,将外显的数学知识与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内化的一种数学思考模式。
2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类型的核心标准
数学学科课程整合论文
摘要:数学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点,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为促进数学及数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数学课程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数学课程理念、数学内容选取、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策略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实现它,就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而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但是数学又深具推理性、抽象性、概括性和创造性的一门独特的学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学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它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并可以结合其他任何的教学媒体的一起作用于教学;它可以成为数学教学多元化、多层次且内容广博、可收可放的教学工具,并为学生提供了极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遨游于数学知识的海洋中。新课标也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发展学科的教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的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是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各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教学中也就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来达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和多媒体只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只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外部条件,即外因。学生自己才是认知的主体,只有自觉主动的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即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才能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哲学中讲: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学生学习知识,对知识实现意义的建构不是能由别人灌输的,而是需要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进行思维建构完成的。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并牢固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觉探索知识,让信息技术成为他们的学习的有效工具,自发的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数学学科主题研修方法
聚焦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引领小学教师在网络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计划开展主题研修活动,以使参训教师明确其教学行为的改变,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根据全国继教网《开展主题研修活动的指导意见》并针对项目启动后的情况变化,特制订本学科主题研修活动方案。
一、主题研修活动的主要目的
1.通过主题研修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巩固和加深课程理论的理解,做到学以致用。
2.通过主题研修活动,发现和解决一线教师在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主题研修活动,引领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学会总结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撰写教育叙事故事,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能力,促进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主题研修活动的流程与要求
金融数学学科危机与变革研究
摘要:金融数学是一门运用数学模型和方法研究金融资产价格变化规律的学科。本文介绍了金融数学的发展历史和B-S期权定价公式导致多次重大金融危机的过程,分析了金融数学将股票价格与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假设为随机变量,并用描述样本轨道集合发散程度的标准差来度量一条样本轨道波动程度的基本概念错误,指出金融数学建立的资产价格模型不能正确描述并预测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趋势,是导致金融数学产生学科危机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股票价格模型; B-S期权定价公式 ;金融危机
一、引言
金融数学是一门运用数学模型及方法研究金融市场资产价格变化规律,并解决资产定价、最优配置及风险管理等金融市场问题的一门学科。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以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交易为主的虚拟经济规模已大大超过实体经济规模,仅全球股票市场每年的交易总额就超过全球GDP。由于金融市场的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会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加大经济运行的风险并产生金融危机,给社会经济造成危害,因此研究金融市场数量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的金融数学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令人遗憾的是,金融数学中的B-S期权定价公式在金融市场的大规模应用,却成为直接导致1987、1997和2007年三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Mackenzie,2018;Stewart,2012;Triana,2014)。被誉为“中国金融数学开创者”、获得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的彭实戈院士,在《中国基础研究发展报告》第二章中国数学前沿进展中明确指出:B-S期权定价理论是造成以前历次重大金融危机的关键性原因(科技部基础研究司,2019)。畅销书《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在2007年10月23日的《金融时报》上发表了题为“破坏市场的伪科学”专栏文章,对金融数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塔勒布在文章中指出:人们从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中得出了“金融数学的有效性与占星术一样不靠谱”和“金融数学通过创造风险来危害金融系统”的结论。塔勒布痛斥金融数学是破坏市场的伪科学,金融数学理论获得诺贝尔奖不仅是对科学的侮辱,金融数学一直使金融体系面临崩溃的风险。金融数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失败应用使人们开始怀疑,数学模型究竟能否用来描述并预测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现象和趋势,金融数学因此陷入了严重的学科危机。本文指出金融数学将股票价格与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假设为随机变量,并用描述样本轨道集合发散程度的标准差来度量一条样本轨道波动程度,是导致金融数学产生学科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金融数学发展历史
金融数学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0年。法国数学家巴舍利耶在其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首先用概率方法对股票价格进行研究。巴舍利耶发现股票价格的变化是完全随机的,因此使用布朗运动模型来描述股票价格波动,这比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用数学语言描述布朗运动的时间早了5年。巴舍利耶的研究成果太超前,一直未能引起学术界重视,直至1955年才被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萨缪尔森发现,因而受到众多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的大力推崇。1952年,刚从芝加哥大学毕业的马科维茨将其博士论文浓缩为一篇题为“资产组合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的在《金融杂志》上。马科维茨首次用均值和方差这两个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来定量描述证券的收益和风险,建立了组合投资理论,并通过均值-方差分析来确定最有效的证券投资组合。马科维茨组合投资理论的建立,标志着数学在金融领域获得了成功应用,同时也引发了“第一次华尔街数学革命”,使多样化的投资策略在华尔街得到广泛应用。因此,马科维茨的组合投资理论在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56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高能物理学家奥斯本利用业余时间开始研究股票市场,发现巴舍利耶的算数布朗运动模型存在股票价格会变为负数的严重缺陷,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奥斯本将巴舍利耶的算数布朗运动模型改进为几何布朗运动模型,并在《运筹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股票市场上的布朗运动”论文。《运筹学》并不是一本经济学杂志,但是很多经济学家和数学家都看到了这篇论文,奥斯本的研究很快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64年,法玛获得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股票市场价格走势》。1965年,法玛将其博士论文浓缩为题为“股票市场价格随机游走”的在《金融分析家杂志》上,法玛使用随机游走模型描述股票价格变化,并提出了著名的EMH(EfficientMarketsHypothesis)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提出后,迅速成为金融学研究领域的实证研究焦点课题和解释资本市场运行规律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发展成为现代金融学,尤其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重要基石,法玛也因此被称为金融领域的思想家,并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965年,萨缪尔森发现奥斯本几何布朗运动模型无法描述和解释实际股票市场中的长期线性趋势,萨缪尔森没有从几何布朗运动模型本身去寻找原因,而是直接添加了线性漂移项,建立了带漂移的几何布朗运动模型,金融数学理论从几何布朗运动模型推导出了与事实不符的“股票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性质。上世纪70年代,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进行,用数学模型进行金融产品定价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1970年,布莱克和斯科尔斯首先假设股票价格服从萨缪尔森的几何布朗运动模型,推导出了著名的B-S期权定价公式,利用数学工具解决了股票、债券、货币、商品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合理定价问题,实现了金融理论的又一大突破。1973年,布莱克和斯科尔斯将基于B-S期权定价公式的期权定价理论写成了题为“期权定价和公司债务”的研究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这篇文章很快成为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几篇论文之一。1970年,斯科尔斯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新同事默顿看到布莱克和斯科尔斯的研究报告时,立刻领会了这项成果的潜力。默顿是当时唯一掌握随机微积分的经济学家,他用随机微积分方法也推导出了B-S期权定价公式,并对B-S期权定价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同时给几何布朗运动模型增加了泊松跳跃过程,扩大了B-S期权定价公式的应用范围,所以,B-S期权定价公式又被称为B-S-M期权定价公式。HP(Hewlett-Packard)公司和TI(TexasInstruments)公司很快开发出了内置B-S期权定价公式来计算期权价格的手持计算器,B-S期权定价公式迅速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直接导致了“第二次华尔街数学革命”,使金融市场的创新工具和创新产品的数量迅速增多,金融市场获得了空前规模的发展。1997年,斯科尔斯和默顿因此获得了第二诺贝尔经济学奖,布莱克不幸英年早逝,没有与斯科尔斯和默顿一起领奖。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在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以下简称“双新”),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当探索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现实路径,打造能够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文章就“双新”背景下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新教材;新高考;双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2021年秋季黑龙江省正式进入“3+1+2”的新高考模式。在新教材、新高考(以下简称“双新”)背景下,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当探索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现实路径,打造能够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本文就“双新”背景下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意义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和高中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有形抓手。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也是本轮新高考改革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新教材,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基于学情,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科学教学方法,做好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教材中表述的数学内容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融为一体,落实“四基”,培养“四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新高考背景下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融合的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学科核心研究
摘要:随着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关注点已经由原来一味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转变为如何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此,围绕如何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索和研究,探讨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所要掌握渗透核心素养的一些原则。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育部在深化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正式提出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数学这门课程而言,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六个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教学设计是教师对一堂课内容具体、详细的设计和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方法、思维的具体体现。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好地将数学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中,这也是现在高中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难题。
一、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点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从六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现代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能力。个人认为数学的核心素养并不是要求学生会做多少题,考多高的分数,而是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进步,真正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些能力是通过学生数学知识的不断积累,数学方法、数学模型的不断运用,从而达到在实际的情景中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核心素养以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以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为表现形式,反映了数学的本质与相关的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二)数学核心素养的特点综合性,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很多学科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之上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六大内容很好的综合了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提升的数学能力、养成的数学思维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利用正确的计算、合理的推理、抽象的思维建立模型,运用高效、简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这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递变性,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通过简单知识的学习,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利用简单知识解决问题,引出深层次的问题,再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出新的知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层次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设置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不同,让不同的学生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每一个阶段所学习的难度和所要应用的层次是不同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层次,使不同阶段的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复杂程度不同的问题。
二、教学设计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
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我们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这门学科也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必须对数学的教育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尤其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对于自己的学科重要性和实践性要有深刻的认识。所以笔者将会讨论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角度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一、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数学抽象能力,数学抽象能力是指将数学的物理属性舍去,只将自己的研究对象转化为抽象的思维对象的能力。数学抽象能力是学习数学一项基本又很重要的能力。第二就是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就是从一些事实或命题出发,总结规律,进而推出下一个命题的过程。第三,就是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就是运用数学知识对现实问题建设模型,从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清晰。我国的教育目前还处在不断改革的阶段,教学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普遍共识。所以有的学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授课的重点和目标基本是由教师自身来制定的,但是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所以导致教学目标的制定有的贴合学生的实际,有的并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学校虽然拥有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根据考试的内容,死板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二)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但是就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授课方法要不就是简单的讲授法,缺乏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引导与激发。[1]同时简单的讲授法很难让孩子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孩子们学到的数学只是纸上谈兵。也有一些教师虽然采用了分组讨论法,但是并不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只是在讨论过后将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教材内容一股脑倒给学生,使原本的分组讨论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三)教学模式陈旧。目前我国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可以达到满足大部分的数学教学进行多媒体教学了。但是存在一部分教师并不愿意运用信息科技的手段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同时另一部分老师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虽然丰富了自己的课堂,但是由于过度使用,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多媒体设备的演示而并非知识本身。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回归数学学科的教学基本功探讨
【摘要】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学数学教师基本功”网络调查的分析,提炼出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主要几项教学基本功为解题、教材解读、课堂组织、新授课教学设计、命题、复习课与试卷讲评.修炼教学基本功的路径有:训练扎实的解题基本功,练就过硬的数学专业本领;立足课程标准深度钻研教材,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锻炼课堂组织能力,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在教学反思中梳理中学数学的整体结构,站在系统观的视角设计复习课和讲评试卷,尝试命制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学试题.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基本功;网络调查
不同的行业领域、不同的学科都会有不同的基本功,武侠剧中少林寺武僧入门的功夫其实就是打杂———挑水、劈柴、练马步等等;达•芬奇的老师让他画了很多遍鸡蛋,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才算功夫到家.对于中学数学教师而言,只有通过锻炼学科教学基本功才能对数学教育教学问题产生感性的认识、积累一定的经验,内功扎实才能应对日常教学工作、站稳讲台.因此,教学基本功是教师生存和发展的立身之本.“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关键,而数学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就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任何教学模式的成效都依赖于教师的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能力.著名的“青浦实验”成功的秘诀,我们以为是顾泠沅先生的研究团队组织了有效的教研活动,提升了青浦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从而最终提高了教学的实绩.遍观新中国成立后曾经风靡一时的各种教育流派,在灵魂人物和团队核心成员退出教学实践之后,其教学模式对于教学一线的影响也逐渐偃旗息鼓,淡出人们的视线;究其根源,与流派创始的前辈大师们相比,恐怕这些教学模式的后来实践者在功力与见识方面是有云泥之别的.重视教学基本功本来是我国教师的优良传统,然而,“到了开放后的现代,舶来的石头常是砸向传统的利器,善变的举措总以藐视功力的姿态出现.于是,形式盖过了真意,多动沦落为折腾.现代教学五彩斑斓,个中如有一点遗憾的话,漠视教学基本功恐怕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1]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来,重归学科知识本身,重视基于学科的教学知识,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主流和热门话题.与之相应的,我们自然要提出既发扬重视教学基本功的优良传统,又迎合当今数学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的现实问题———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基本功?本文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一次网络调查的分析,提炼出中学数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主要几项教学基本功,并建议几条修炼基本功的实践路径,企望能助力青年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1期刊文献和教研活动中的“基本功”
在数学教育期刊上论述教学基本功的文献并不算多,由于作者论述的视角不同,文献中所谈及的基本功也是五花八门.钱云祥老师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必要的课堂组织能力、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解读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课堂实施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学评价的能力都纳入了数学教师基本功的范畴,并提出了修炼基本功的主要方向与途径:反思能力决定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高度;解题能力决定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讲题能力决定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2].郑毓信教授认为“善于举例、善于提问、善于比较与优化”是关乎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三项基本功[3].陶兴模老师依据中学数学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素质特征,将数学教师粗略地划分为四个类型,即表演型、应试型、竞赛型和学者型[4],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将课堂教学、复习应试、解题能力和研究能力作为优秀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了.近些年来,随着数学教育研究话题回归到数学学科本身,重新重视教学基本功也成为各地数学教研部门的教研主题,有些省市教研部门甚至专门组织了解题基本功竞赛、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区域教研活动.比如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组织了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5],其中专业技能测试内容涉及数学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诸如课程标准、教材、数学史、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数学教育学、教学法、解题能力等等.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定期举办中小学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评比、作业设计评比等专项比赛,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当是四年一届的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中学数学学科).该项评比活动的最近一届在2018年举行,由四项内容构成,现场教学、教学设计、课后答辩和专业笔试的评价权重分别占40%、20%、20%和20%,其中专业笔试是检验数学教师的课程认识水平、解题与命题能力、数学教学实践性知识和数学学科素养的评价专项.从这些区域教研活动(评比)中,我们可以管窥教研部门对于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大致认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比于西方学者关于教师知识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教学基本功.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鲍尔(D.L.Ball)教授的研究团队对数学教师知识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了考察,提出“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MathematicalKnowledgeforTeaching,MKT)的概念,将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分为两大块: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6]学科知识包括:(1)一般内容知识(commoncontentknowledge),指任何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获得的数学知识;(2)数学水准知识(horizoncontentknowledge),指学术形态的数学知识;(3)专门内容知识(specializedcontentknowledge),指教师为了教学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独特的数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包括:(4)学的知识(knowledgeofcontentandstudents),关注教师如何理解学生对特定内容的学习;(5)教的知识(knowledgeofcontentandteach⁃ing),关注教师如何创设情境、表征概念、设计教学流程等;(6)教材的知识(knowledgeofcontentandcurriculum),关注教师对数学课程和教材的理解与认识.结合国内数学教育期刊中的有关文献的论述和MKT理论,我们可以提炼出中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的主要几项教学基本功,并建立其与MKT理论中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的简单对应.学科知识,实际就是“理解数学”方面的知识.具体而言,上述(1)一般内容知识,大致对应于解题能力.上述(2)数学水准知识,可以理解为数学的“元知识”,表明教师对数学理论体系的了解程度,数学水准知识水平高的教师具有用高观点解释初等数学的能力;中学数学教师掌握的数学(思想)史知识大致可以与之对应.上述(3)专门内容知识,可以理解为“数学知识的教学表达”方面的知识,这是数学教师区别于其他群体(比如数学家)的重要特征;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对具体教学内容(微观层面)进行解读,并将教材中学术形态的数学知识表达为教育形态的数学知识,所以微观层面的教材解读大致可以与专门内容知识简单对应.学科教学知识,实际就是“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方面的知识.具体而言,上述(4)学的知识,也就是“理解学生”方面的知识,教师应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或矫正学生的错误;与之对应的教学基本功包括课堂组织、作业设计和命题(评价).上述(5)教的知识,也就是“理解教学”方面的知识,与之对应的教学基本功包括新授课教学设计、板书和课件制作等跟课堂教学有关的部分.上述(6)教材的知识,可以理解为从课程层面(宏观层面)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解读的知识,而复习课与试卷讲评时,教师常常需要站在中学数学整体的视角来系统考虑问题,这就与教材的知识紧密相关.综上所述,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涵盖的范畴有:解题、数学思想史、课程标准和教材解读、课堂组织、作业设计、命题、新授课教学设计、板书、课件制作、复习课与试卷讲评等.
2“中学数学教师基本功”的网络调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数学小故事